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由无知到具有朦胧的美感,从使用粗糙的旧石器到制作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从衣不蔽体到装饰饰物,这些都孕育了中华古代玉器的出现。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晚期,玉器产生所具备的三个条件逐渐满足,直接导致了玉器的出现。这三个条件是:
第一,人类美感的出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美的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距今28000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水晶制作的小刀和一件石器装饰品,及至今18000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精巧的装饰品已经成为当时先民的日常用器,遗址中出土的穿孔兽牙、小石珠、小石坠等,数量众多。
第二,美石的发现。随着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玉石在其自然色调或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光泽,玉的温润泽天然特性使其更晶莹而被发现,可能作为稀有的宝物被珍藏起来。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3万年)就有出土了岫岩玉质的砍斫器,虽然不能称为典型的玉器,但却能证明当时人类已经有意识的开始收集这些美丽的与众不同的石头——玉石。
第三,制作工艺的成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运用简单的锤击法、碰砧法逐渐过渡到采用间接打击、钻孔、琢磨等制造技术。在峙峪遗址出土的石制饰品中已能看出制作者的高超的技术;而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饰品制作技术更是熟练。距今8200-80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一对玉玦,这对玉玦工艺先进,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原始玉器。
当这三个条件成立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祖就进入了“玉器时代”,大量玉器开始出现。
这个阶段人们重视的是玉器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如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多为巫术用具,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玉石器数以千计,共有玉环、玉玦、玉管、玉珠四大品种;在几乎同时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中也出土了2件圆形绿松石饰,中间穿孔,一长一短,扁平绿松石饰1件,弧背,中间穿孔。这些玉器在当时均属于巫师装饰类玉器。距今约6000-4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动物形玉饰和勾云形等玉饰,从出土位置看,勾云形玉饰和马蹄形箍置于巫师的头部或胸部,玉猪龙形饰放在人体腰部,玉鸟置于胸部,可见红山文化早期玉器大多也用于巫师佩饰。
玉文化形成时期
和田玉古名昆仑玉,产自中国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软玉石品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又《汉书·西域传》:“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和阗玉又名乌白玉。
众所周知,和田玉是我国的瑰宝,其文化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和田玉在我国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书曾提到“玉德“之说。虽然说法多样,但是大概内涵不变。东汉的“五德说”做了很好的诠释。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部分主体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玉与人性相融的国家。《诗经》之中,便有这样的说法: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除认为“君子比德与玉”外,更明确的提出了“玉德”之说,认为玉如君子,有十一德。春秋之后的历朝历代,见诸于古籍的玉德说法多样,大抵有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多种说法。历史对于玉德的最后诠释,来自于东汉许慎的“五德说”。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即材质温腻、柔润有光泽。佩戴玉石,就像有个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的君子时刻陪在你的左右,感染着你,让你的性情最终得以蜕变。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这是玉的忠义,也是古时君子必备的一种品德之一。俗话说的好:“画龙画虎难话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义”字看似简单,真正想要做到,却实在并不容易。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 。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这是君子志在四方的表现。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的这一特点,代表着君子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当玉断裂的时候边缘会有很锋利的断口,但是我们用手来触摸的时候并不会伤害到我们, 这点与其他任何物质都不同,表明了君子洁身自好的特点。
至此,玉彻底成为了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玉因为其在古代较为稀少,所以和青铜器、金银器等多用于祭祀、装饰、殉葬、进贡等,除此之外,玉石最大的用途是用于印章,最著名的莫过于和氏璧,当然和氏璧属于“硬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宝石产量更加稀少,无法大面积普及,而金银因其后期的货币作用,受君子不言利的影响,玉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被儒家文化圈所接受。
对玉石的追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港台兴起,并发展出新的工艺,宣传理论依据主要是《红楼梦》以及部分古代出现过玉的典籍,比如说《诗经》、《论语》等等,而实质上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仅仅君子的提法就多不胜数,完全没必要当真。
当代对于玉的宣传手段除了“君子如玉”的说法以外,就是“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了。而实际上根据实验,长期佩戴的过程或者所谓的“盘玉”的过程,实质相当于一个极缓慢的抛光过程,在工厂的抛光车间可以把一块黑色的铁块用布带抛光成比镜面还要光可鉴人的平面,只不过把这个过程加速了千倍万倍而已。
当前和田玉的价格远远高于黄金,而其储量却远胜于黄金,证据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儒家文化圈政府会把和田玉或其他玉石做为硬通货储备在国库,而出了儒家文化圈,更加得不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玉和翡翠区别如下:
1、历史上的区别。中国玉石的文化中,玉的文化要明显早于翡翠的文化。玉石的文化早上战国时期就已有所记载。而翡翠于明末清初流从缅甸流入中国,兴盛于清朝晚期。
2、外观上的区别。肉眼观察即可看到和田玉明显区别玉翡翠,和田玉质地温润油腻,颜色以白为美,不透明度。翡翠通透明亮,颜色艳丽,以绿为贵。用人来形容,和田玉是风度翩翩的温润才子,翡翠是高冷清冽的美女。
3、工艺款式上的区别。由于翡翠和和田玉在价值上的区别,和田玉常被被雕琢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大型摆件,翡翠多被制作成手镯,挂件等小物件饰品。翡翠价格高昂,不适合制成大型的摆件。
4、鉴赏方式不一样。鉴赏和田玉的好坏,需要根据和田玉的颜色是否给人一种温润舒服的感觉,油润颜色均匀的和田玉当属极品。鉴赏翡翠的好坏,需要根据翡翠的种水,颜色的饱满、外表的光泽来判断,其中高透明、绿色纯正的翡翠当属好翡翠。
中国玉文化体系概括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史前社会巫占有玉器为巫教事神的巫玉阶段。
(2)文明时代以王权统治为核心的王玉和帝王玉阶段。
(3)宋代以后出现了王玉、帝王玉与民玉并行不悖的民玉阶段。
一、巫玉之光(史前社会)的巫玉阶段
巫玉之光使得中华儿女在地球村看见冉冉升起的中华文明和华夏文化的第一缕曙光。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长达万年之长,在史前时期由巫觋掌握玉神器并以其事神,可称为“巫玉”(距今万年~距今4000年),为人们构筑中华文明大厦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大自然,也无法解释许多大自然发生的观象,于是产生了“巫”和“觋”,巫觋及其集团在史前社会蒙眯或野蛮的背景下是唯一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巫通过以玉事神建立了神本主义、宗教与政治同一的社会生活。
巫以玉事神的“玉神器”即是信仰的载体,血缘的纪纲又是纪实记事的信物。后来有的文字结构便摄取于玉神器,可见,巫对中国造字也有一定的贡献。
二、文明时代以王权统治为核心的王玉和帝王玉阶段。
长达6000年的史前玉文化分区存在,互有碰撞,相互交融,但并没有出现统一的玉文化。夏代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国之后,玉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统一的玉文化。从夏代开始到商周简称为“三代”,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以王为最高统治者的时代,王及王室占有来自全国的玉料或玉器,“巫”和“觋”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和阗玉在王室玉器中所占比例日益增长,殷虚妇好墓出土玉器即是例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出现了帝王玉,帝王玉取自和阗,于是和阗玉成为帝王玉的中流砥柱,支撑其发展演变长达二千余年,其他地方玉料在帝王心目中地位较弱。因此,形成了文明时代以王权统治为核心的王玉和帝王玉阶段。
三、王玉、帝王玉与民玉并行不悖的民玉阶段
宋代以后官僚集团、庶民、商贾突破礼制开始买玉、用玉、赏玉和藏玉,出现了与王玉、帝王玉并行不悖的民玉阶段。尤其到了民国时期民玉已成为独立发展的唯一玉器。1911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帝王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帝王玉长达3000余年的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玉进入了巨大发展的时代。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只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只;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
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只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
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
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后世亦难出其右。
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在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