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算筹,其实就是一把刻得很整齐的竹棍,直径约两三个毫米,长度十来个厘米。除竹制的以外,还有木、铁、玉石、骨、象牙制的算筹。把算筹装在袋子里或笔筒中随身携带,这就是古人说的"算袋"或"算子筒"。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都必须备有算袋,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用算筹表示数,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方式。在纵式中,纵摆的每根算筹都代表1,表示6~9时,则上面摆一根横的代表5。横式中则是横摆的每一根都代表1,其上面纵摆的一根代表5。而且规定,个位和百位必须用纵式,十位和千位必须用横式,纵横相间,使各位界限分明,以免发生混乱。算盘中上面的一个子代表5,下面的一个子代表1,是从算筹延续下来的。计数的十进位制是我国古代文明最重要发明之一。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表示数的算筹有纵、横两种方式:
如要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即把各位的数字从左到右横列,各位数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万位用纵式,千位、十万位用横式.
例如:614用算筹表示出来是; 数字有空位时,如86021用算筹表示出来是, 。百位是空位就不放算筹.那么," "表示的最小的数是10340。算筹运算 用算筹运算,有一套规则和口诀。中国古人不但可以用它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可以乘方开方,连多元高次方程这样高深的数学难题都可以解出来,不可不谓之奇迹。
古人乘法/除法皆为从左至右算,乘数在上,被乘数在下,积放在中间。古人计算用"筹"不用笔,筹算可以任意改变形态,所以左至右算根本不麻烦。如算49乘36的步骤,结果是1764。
在《孙子算经》还有分数四则筹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更早的《九章算术》给出了最大公约数筹算法、筹算联立一次方程法、筹算开立方法。如《九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年间编订的一部数学经典著作,在它的"方程"一章里一次方程组是由算筹布置而成的.《九章算术》中的算筹图是竖排的,为看图方便,把它改为横排,如图(1)、(2),图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y的系数与对应的常数项,把图(1)所示的算筹图中方程组形式表述出来,
南朝的祖冲之用筹算"调日法"得到了圆周率的率355/113,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保持世界记录1千年之久。北宋贾宪发明了筹算增乘开立方法,能给百万数量级的大数精确开立方,并被南宋秦九韶推广,发展出了特定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筹算的巅峰应用则出现在元代,朱世杰(1249-1314)在《四元玉鉴》中给出了特定四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可用算筹逐次消元化为一元高次方程。
中国的算筹和筹算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成熟。《老子》一书中讲到:"善计者不用筹策",表明那时算筹已经很普遍了。《易经》中八卦的图标为横竖长短不同的横线组成,可能与当时算筹使用有关。
现在考古发掘出的算筹实物,最早是汉代的。195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战国时代古墓,内藏竹算筹40根,每根长12厘米。 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发现竹制算筹。 1971年考古学家从陕西千阳县一座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一束在一个丝袋内(算筹袋)保存完好的兽骨算筹,长短不一,最长的138厘米,最短的126厘米,截面呈圆形,直径在2-4毫米间。 1980年从河北石家庄出土30根东汉骨算筹,长78-89厘米,截面方形,边长约04厘米。此外在陕西旬阳汉墓中出土象牙筹27根。 1983-1984,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古墓中出土竹算筹。1973年9月,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十号汉代古木木牍,其中有一片记有"当利二月定算",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以筹码代替文字记数例子之一。
出谋划策时,对有关问题必须经过数学计算,计算就要用算筹,所以,"运筹"成为"出谋划策"的代名词。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打败项羽原因时说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运筹帷幄"成为一个成语。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分科叫"运筹学",其名称也来源于古代筹算。算筹发展为算盘 筹算在我国从周代到元代应用了约二千年,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应该就是用算筹完成的。但算筹也有严重缺点:运算时需要较大的地方摆算筹,位数越多,问题越难,需要摆的面积越大,用起来不大方便。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运算过程不保留。它的运算过程实际上就是挪动算筹,运算了下一步,上一步就看不到了。虽然这有节约纸的好处,但有了错误不好检查,学习者学习起来也很困难。中国古代数学不能发展为现代数学,筹算方法的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元末明初之后,珠算逐渐代替了筹算。筹算的重要缺点是运算过程不保留,出了错误不便检查,只好重算一遍。这个缺点,珠算仍然有。
珠算,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多年,不过当时的叫做算板,古人用算珠为组,置于框内,进行计算。算盘的规格大多是长方形,四周以木条围框,内有轴心,俗称为档。
中间有一个横梁作为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下边有五个珠子,其中上端的珠子代表数字五,下边的代表一,运算时以口诀辅助,这就是珠算。
算盘的历史渊源久远,中国算盘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的《数术记遗》,是像罗马算盘一样的游珠算盘,其中有一句: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到了北周后,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指出了算盘的雏形。到唐代改良为现在的串珠算盘;,到了北周后,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指出了算盘的雏形。而现存最早的算盘图像见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左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有一个十五档一四算盘,和现代会计算盘几乎一样。
操作上,中式算盘比算筹更加实用。它节省空间,操作迅速,记熟一套“三下五去二”就足以胜任绝大多数账面工作;但又牺牲了布局的自由,只从筹算上继承了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简单操作,两幅算盘并联操作才能计算分数。
算盘除却在数学方面的作用,在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在生意中的醒目位置,所以也常常被认为是招财进宝的宝贝,更有精打细算的名号在外,于是顺理成章的进了古时嫁妆的六证之中,成了祝福新人富足安宁的一样陪嫁。
到了明清二代,算盘更是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做工更是精巧奇妙,是皇室贵族以及达官贵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买卖的都拿着电子计算机一般。
明朝皇室后裔朱载堉应科学研究需要,对珠算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创造性地将算盘串联、并联使用,使珠算珠算储存量无限,从而珠算可以与图灵机等价,具有了最高的计算能力(凡是可计算问题都能用珠算解决)。如首创用珠算归除法进行开高次方运算,以及诸如九进制与十进制换算的巧妙简捷的珠算法程序和数学发现等。……, 朱载堉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并以此为据,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
当时甚至有能工巧匠做出过戒指算盘,这种微型算盘在计算时需要用符合型号的细针拨动才能够运算。
而在清朝还有一种巨型算盘,共有九层,全木质结构,带有算珠一千五百一十二个,是当年叱咤天下的微商账房之用,并且带有种种的账目汇总,俨然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概念诞生。
因此,筹算被数学家青睐,珠算在民间迅速推广,这也使得算盘的形制不像算筹那样固定。
中式算盘发明之初采用菱形珠子,上1珠每珠当5,下4珠每珠当1,每档能表示0到9的数字,完全复制了算筹的10进制。这种一四算盘在宋代时传入日本,在那里一直沿用至今,并在清代末年传回中国,成为现代会计算盘的主要形制。
但中国本土的算盘到明代时改革成了圆形珠子,上2珠每珠当5,下5珠每珠当1,每档能表示0到15的数字,成为一种16进制和10进制通用的计算工具。这是因为中国的长度和容积单位采用10进制,主要的重量单位却是1斤=16两,所以布店打算盘只需1颗上珠和4颗下珠,粮店打算盘就要7颗珠子全用到了。为了便携,明代以后的算盘还往往减少成13档,这些古老而便捷的计算工具有着惊人的计算速度,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被手持电子计算器勉强击败,但仍然以珠算和珠心算的形式出现在东亚各国的基础教育里。
中国人在计算上的优势一直都很明显,算盘和筹算的不断改进,让这种优势越拉越大。然而,阿拉伯数字的传入,却让天平出现了变化。13世纪初,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意大利的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约1170-约1250)出现了。他在北非经商时学会了"阿拉伯数字",写成一本《计算之书》(liber abaci,直译"算盘书"),让欧洲人有了进位的概念。
阿拉伯数字不但取代了罗马数字,还取代了罗马算盘,因为阿拉伯数字从0到9都设立了单独的符号,借此开发出了一套纸上列竖式的算法,千变万化一目了然,又便于核对,到16世纪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阿拉伯数字将罗马数字和罗马算盘逐出舞台之后,让算术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在近代以来的巨大变革中,欧洲的计算工具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是传统宗教,源于本国,其余为外界传入的。〔民风民俗〕 婚姻与嫁妆 按着印度教习俗,提但早婚,实行种姓内婚,主张寡妇殉夫("萨提"制度)和禁止寡妇再嫁。大多数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约之言。通常,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而是家族、集团和财富的结合。在农村,理发师是传统的媒人。
昂贵的嫁妆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负担累累,以至导致社会悲剧。1961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传统和习惯势力使法律无法执行。
礼仪与习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教节日 (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9~10月间举行。(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3)灯节,音译"迪瓦利节",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每年10~11月间举行,通常全国庆祝5天至半个月。(5)娑婆室伐底节,一译"萨拉斯瓦蒂节",意为"知识女神节"、每年1~2月间举行。(6)扎格纳乘车节,每年6~7月间,在沐浴后的第15天举行。(以上均为公历)
伊斯兰教节日 (1)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两大重要节日之一。希吉拉历9月(公历2月左右)。(2)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意译"宰牲节"。希吉拉历12月10日(公历4月左右)。
锡克教节日 那纳克诞辰节,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
耆那教节日 摩诃毗罗节,纪念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即大雄)的节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与世界基督教徒一样,每当复活节、圣诞节以及少数佛教徒、袄教徒和犹太教的各自节日,也都要纪念或庆祝一番。
2014英国剑桥大学简介。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简称Cantab),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牛桥(Oxbridge)”,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有81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请参考至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
剑桥大学历史
12世纪,圣芳济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来到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区定居,剑桥镇由此诞生。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份人来到了剑桥镇。离开,重建,这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莱比锡大学也是一部份人从布拉格大学分裂出来后创建的。可为什么将这所大学建在剑桥,而不是在北汉普顿或斯坦福德呢它们也是繁华的市镇,也有牛津的大学生住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伦敦呢或在一座林肯这样的主教座堂城市呢当时那里已经有一所主教教堂学校了。尽管在剑桥创建大学的情况模糊不清,根据记载:面对怀疑的市民,一群教师和大学生成功地争取到了王室和教会的保护,这是不稳定时代的基本条件。最迟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说起这一点,剑桥的大学档案员伊丽莎白·丽德哈姆-格林洋洋自得(“剑桥经常后于牛津起步但总是先于牛津完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亨利希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负责监督。1280年,在这种私人旅舍被有着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学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经有34家这种大学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证学院的持久性和独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尔夏姆主教创办了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直到学院章程它依照的都是比牛津的它早20年的主教学院、默顿学院的模式。彼得豪斯学院设有一位院长和十四名院士,两位大长老负责每天的礼拜,两名财务主任负责财务管理,一位募捐负责人,能付得起钱的时候就还请有一名门房。除去二、三名贫困学,这是一个获得学位者的群体,一个高级大学生机构,按照的是巴黎索邦学院的模式。直到爱德华二世创建的国王学院,才在14世纪初期形成了指导性方案:以学院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集体。人们称那些学生为国王的孩子们,他们确实还是孩子,入学年龄:14岁左右。当时上大学的都有些什么人呢首先,主要是小地主和城市的上层社会将他们的儿子们送来剑桥,贵族和乡绅比较少。中世纪早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像修道院一样严厉、贫穷。经常是只有神学博士,即获得博士学位的神学家,有权得到一个自己的房间。其他的所有院士都跟一组大学生同居一室――圣约翰学院规定:“一张床上不超过二人,除非他们不满14岁。”清晨和晚上必须做礼拜,坐在简陋冰冷、地面铺着干草的教室里听讲座、进行辩论。没有体育活动和有组织的业余时间。惟一的调剂:城里的小酒馆和夫人们。早在1342年就有人对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们时兴的越轨表示不满了:“光头本是他们的地位的标志,他们蔑视这一标志,女人似地将头发长长地披在肩头,或者烫成卷发、涂脂抹粉(……)他们穿毛领长袍、红绿色格子的鞋,围很长的真丝围巾,他们手指上戴着戒指,腰缠又宽又贵、嵌有人物和黄金的腰带,腰带上挂着剑似的刀子。”当时一学年就分成三学期了。和中世纪所有的欧洲大学一样,在剑桥,基本课程设有七门“文科”, 人们也称它们是“不能谋生的艺术”:老一套的语法、逻辑学和修辞学三学,然后是算术、音乐、天文学和几何学四学,另有三门哲学:玄学、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七年学习后,谁通过了文科考试,就成了文科硕士,有权授课。可是,如果有谁想成为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在王室或教会发展,他们就得再熬过十年――整整十七年,没有分文助学金。
牛桥毕业生从前就有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1348/49年的那场夺走了英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后,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管理人员、法学家、医生的需求增加了。1370年前后剑桥共有八所学院,大约20多家旅舍。整个大学有将近700人,不及今天的一个女王学院的多。直到15世纪,牛津的这位穷表弟才具有了跟他的老伙伴同样大的规模,虽然影响还不及它。
中世纪的学院也是灵魂得救的保障措施,它们有还愿教堂,必须长期在那里为他们的资助人做弥撒。创办一所学院被视为宗教行为,就像捐资修建一座修道院或一幅祭坛画一样。剑桥早期的学院创建人绝对不只是教会人员。也包括国王和他们的女人,像伊丽莎白·德·克莱尔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样的上层贵族的太太,国家官员、商人,主教相当少。基督圣体学院的监护人最为特殊,它是剑桥(和牛津)惟一一座由城市的两个行会共同创办的学院,1352年――30年后,市民们险些又将它毁掉。在中世纪的大学城市里,“市镇”和“学院”之间的摩擦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早在1231年,亨利三世国王就代表大学生们向剑桥市长抱怨房租太高了。反过来,市民们又对大学的各种特权不满,从对酒馆营业执照的监督到自己享有审判权,这是13世纪以来所有的英国君主即位时答应这两所大学的――这一形式一直持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统治时。愤怒积聚起来,1381年农民暴动袭击了剑桥。暴民们在市长的率领下抢掠了大学生宿舍、学院和圣玛丽学院里的大学保险箱。文献被毁,文件和图书被堆在市场上烧掉了:“不要牧师们教书,不要!”
城市必须为1381年的骚乱做出痛苦的赔偿。国王重新加强了大学的地位。它后来还监督剑桥镇的度量衡、秤砣和生活用品价格。它甚至检查城市市民的业余活动,足球和演戏、斗鸡和斗熊。直到1856年议会颁布了一项法令,大学才失去了它的监督城市的集市和年市、颁发酒馆营业执照和自行判决的权利。但它一直将它的不让学生们受到最危险的诱惑的古老权利保持到1894年,即批准逮捕妓女和演戏的权利。直到1974年,大学在市议会里都有四名自己的代表。直到21世纪初,布莱尔政府才成功地剥夺了剑桥大学最后的特权,该特权可以追溯到理查德二世1382年的一封文件:颁发葡萄酒许可证的权利。
使中世纪的城市形象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兴建学院,最激怒市民的莫过于大学地皮的扩张。当您坐在国王学院前的矮墙上时,您就很容易想象:墙后的草地上曾经密密麻麻地盖着一排排房屋,一条条胡同通向河流,那座著名礼拜堂所在的宽敞庭院和草地曾经是一个完整的城区――1441年,亨利六世国王虚荣地兴建学院,将它拆除了,平整了。那里曾经坐落着数百座手工业者的住房和商店,沿着曾经的米尔恩街分布,一条跟河流平行的主要街道,只能从它的剩余部份辨认出它的走向来:北起三一胡同,南至今天的女王胡同。那是一场模范性的城市改造,或许已经有了炒地皮,无论如何是一场彻底转变结构的开始。河畔的手工业区变成了校园,欧洲最漂亮的学院公园之一,后园。
这期间大学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楼,有课堂、会议室、图书馆和管理大楼的老学堂(1350年-1475年)。别的学院都围绕着这个学院核心:克莱尔学院、三一学堂、冈维尔学堂。剑河边的仓库、造船厂和码头也渐渐地消失了。1500年前后,剑桥有十几所学院,大多数位于高街和剑河之间,南起已经位于城墙外的特兰平顿门旁的彼得豪斯学院,北至后来的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的所在地。这一发展很明显:大学在城市西区扩张,东区仍然以town(市民)为主,而不是gown(学袍)。
人文主义思想也随着印刷术传播开来。欧洲这场古典精神的伟大复兴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来到剑桥。他来了,咒骂这里的气候、走了味的啤酒、差劲的抄写员,实际上是对一切都不满,断断续续地呆了近三年。从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学院,教授神学和希腊语,写作,翻译,出书,通信,有着无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优雅文风。伊拉斯谟对于剑桥不仅仅是一名布道者。原始资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重心从神学转到了雄辩术,从培养牧师转到了培养有学问的国家栋梁。从此以后,古代语言和文学在英国大学的教学课程里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剑桥人文主义者对希腊语和希伯莱语的兴趣带来了圣经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这里也是改革的温床。
城市的地下空间是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以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拥堵等城市问题。巴黎下水道于百余年前规划建造,其工程之宏伟、设计之精巧,堪称奇迹,至今仍然在繁华的巴黎城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 历史 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Musée des Égouts)是世界上第一家以下水道为主题的博物馆,由协和广场至阿尔玛桥的下水道改建而成,1889年起正式对外开放。巴黎的下水道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改善了从中世纪以来困扰巴黎市民的水质与污水处理问题。
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空间宽敞可以参观、雨水与污水处理合二为一,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巴黎的下水道纵横交错,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达2400公里,其中污水处理管道总长1425公里,规模超过四通八达的巴黎地铁。
下水道是巴黎的一座地下“大水库”,即使倾盆大雨,雨水也能很快被排掉,路面上不会有积水,走在街上,你不会想到巴黎的地面之下还有一片“汪洋”。巴黎拥有世界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通过、设备与真实的排水管道介绍了巴黎市水处理的 历史 、排水技术说明、饮用水来源等,每年接待10万名参观者。
1
历史
中世纪时期,巴黎大部分污水被直接排入塞纳河,而塞纳河是城市的主要生活用水来源,落后的排水系统成为流行疫病的温床。为了缓解这一状况,国王腓力二世早在13世纪就下令在路面上设排水沟。1370年,巴黎第一条下水道建造完成。巴黎的排水系统此后发展缓慢,这些早期措施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1820年的巴黎下水道
19世纪中期,塞纳省省长 Baron Haussmann 组织新建巴黎的供水和排污系统,由法国工程师 Eugène Belgrand 设计并改建巴黎下水道,形成了现代下水道网络。
1854年的巴黎下水道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他国政府官员、工程师等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
现代巴黎下水道系统
1889年,协和广场至阿尔玛桥的下水道区域被改建为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并正式对公众开放。
1890年的巴黎下水道
博物馆开放初期,参观者只能坐在动力车或船只上游览,1975年起改为步行参观。2018年,博物馆关闭进行翻新,并修建无障碍通道,2020年重新开放。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内部
2
功不可没的巴黎下水道
下水道对于防止巴黎雨天积水功不可没,它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巴黎下水道网络中,有2个电脑控制的污水压力提升厂,它们能加速废水的流动,同时负责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来保证经过马路又流回到塞纳河水的质量;50个专门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
1930年的巴黎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每天要处理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同时,巴黎市民饮用水的50%是通过地下管道输入的。事实上,巴黎的下水道不仅仅是一个阴沟,而是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气压传送管道。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是顺着城市的道路修建的,也就是说每条道路下面都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沟,整个排水系统就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它通过四通八达的供水管道向城市的每家每户输送自来水;紧挨着供水管道的是同样粗的排水管道,负责将各种生活污水运出巴黎。
此外,国民议会的议员们至今仍利用架设在下水道内、连接议会和官方文件出版社的两条特殊管道,将议会通过的法律用“一股风”“吹”送到出版社付印、出版。气压传送管道长3公里,用此方式传送文件需要3分钟。这方式过去是最快的,可在传真这么发达的现代化 社会 ,法国人仍保留着这一古老方式。
3
先进的清洁与维护
巴黎下水道的管理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段下水道都有名字,它的名字与上面的路名是对应的。养护工人可以沿阴沟两边人行窄道到达任何地方。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下水道的养护方法基本沿用100多年前贝尔格朗发明的办法。下水道的大部分管段的流速大于每秒03米,但仍然有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水道。这是因为巴黎的供水系统分为饮用水和非饮用水。非饮用水主要用于冲洗马路、浇花。污水中所含的泥沙如果不清除,会造成排水道堵塞。因此下水道中配备了清砂船,大的十几米长,几个人合力操作。船体整个钢铁结构,像拖船一样扁平。小的清砂船1米多长,单人操纵。
工作通道
另外,在断面比较宽、流速比较慢的阴沟里放置了直径约1米,外表像木酒桶,由木条拼成的巨大木球。它看来简单但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木球的放入使水流宽度变窄,压力增大,流速加快,便冲走了沉积物。大木球在主干道走,漂流17公里的距离要花整整7天的时间。
在保留19世纪残存物清除技术的同时,近年来,巴黎市政府还积极采用新技术,包括虹吸管、高压水柱和处理砂石的专业卡车等,同时大量使用现代技术管理排水道,包括以地理信息系统定期观察地下水管道状况、追踪是否达到需要清除的程度、每年固定对各段管道作两次检验、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在订定管道系统维护政策时加以参考。
在横穿市区的塞纳河河底,有7条自动虹吸通道,它们将城南的废水引到城北。巴黎市区有26万个下水道盖口,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为确保大众卫生的安全,巴黎市政府最近决定推行全面更换含铅管道的计划,以避免金属铅渗进水中。
19世纪末的巴黎下水道工作人员
在巴黎,总共有1300多名下水道维护工,他们负责清扫坑道,修理管道,寻找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抢救掉进排水道中的人,也负责灭鼠、监管净化站等工作。清洁工也是导游,他们身着绿色工作服,头发整齐油亮,彬彬有礼的态度不亚于博物馆的导游。
保持排水系统的清洁与正常运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地下排水系统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世世代代都从事这项工作,由于劳动强大极大,很多人到50岁时就因为各种疾病而不得不退休。当然,高强度就意味着高收入,因此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各类遗失物品,包括犯罪凶器和人们不小心掉落在排水道里的贵重物品。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这类求助电话,而寻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在这里工作的人们都尽可能多的接种各类疫苗,工作时穿着特制的长靴。由于爆炸性气体很容易在排水道里聚集,他们工作时携带着气体侦测仪,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安全。
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这项服务是免费的! 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4
市政工程地下部分
事实上,巴黎下水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而是“市政工程地下部分”。被法国人称为“地下城市”的巴黎下水道,还兼有其他各种功能。
巴黎下水道旧影
巴黎人花了126年的时间才修建起的下水道,按沟道大小,可分为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三种,每天有120亿立方米的水经此净化排出。有趣的是,下水道下部流动的是废水,上部则排列着粗细不同的管道,其中包括饮用水、非饮用水甚至还有通讯设施管道。
巴黎的下水道一般位于马路下方,基本上都是石头或砖混结构,十分坚固。主体内部十分宽敞,平均宽度在三米以上,高度也在两米以上。实际上就是一个宽敞的地下隧道。现在,下水道像河一样可以行船。昼夜灯火通明,不失为 旅游 的好去处。
下水道底部是一条四通八达地下河(水渠),主要是排放雨水和经过处理的污水,所以在法国的下水道里一般不会有臭味。上部有各种管道,管道总长度达到2100多公里。在下水道两侧是高出水渠一块、宽度不低于一米的供维修人员行走的过道,在过道上方沿着管壁敷设有各种市政管线,现在已不仅仅试自来水管线和污水管线还有采暖管线、燃气管线等,现在还敷设各种电缆桥架,如照明电缆、通讯电缆等都可以在里面轻松敷设。
沿着过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阀间或者维修间,里有各种阀门、开关、计量仪表和维修工具。在地下河中的小船就是为维修工人巡视和维修管线和电缆准备的。在下水道上部每隔一段距离就是出口,维修人员可以沿梯子进出。
在法国的下水道中还有独立的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只要将下水道中的照明灯打开,即使是晚间也可以进行维修工作。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相当巨大,但是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却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样的“市政工程地下部分”中,任何一条管线发生泄漏、电缆发生短路或者出现其他的故障,工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进行维修,而不需要向其他国家一样挖开地面、切断交通后再进行处理。
5
从“下水道”到“ 旅游 胜地”
巴黎下水道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地下给排水系统,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来参观,现在每年有十多万人来此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一个完全不同,却又能与巴黎美丽市景相媲美的全新的、充满艺术与文化的世界。
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巴黎下水道四壁整洁,地上没有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的街道相媲美。置身其中,人们不会闻到预想中的腥臭味,只觉得有股淡淡的土腥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女士穿着干净美丽的裙子在里面行走,也不会被弄脏,与在卢浮宫中行走并没有什么两样。
巴黎下水道的入口在埃菲尔铁塔东侧,地处巴黎市中心。在正式进入下水道前,游人可参观入口处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通过文字、、影像和实景了解巴黎下水道的变迁和概况。之后,游人便可沿着螺旋铁梯走下去,再经过一段窄窄的巷道,便来到下水道。
成为城市古迹讲述 历史
巴黎的下水道十分宽敞,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游客们乘坐改造过的排污船,沿着排水道进入到巴黎的地下世界,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一个通往地面的铁梯,它们都通往街边的阴沟盖。墙上还有许多粗细不同、用途不一的管线整齐排列。
排水道里有很好的照明设备,路况畅明、通达、寂静,每条下水道两侧都贴有许多相关,指明路径,很像地铁站的线路图,每走过一个“驿站”,都有工作人员在游人的门票上盖个戳。排水道两旁还设有一些纪念品商店,它们以实物和照片的形式构成了“下水道博物馆”的展览长廊。
现代下水道博物馆
6
展厅及馆藏
博物馆主展厅由人行平台和3米宽的水道构成,通过展板介绍巴黎下水道系统的发展 历史 ,同时陈列从高卢罗马时代至近现代巴黎下水道的照片和模型、水道清理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如清砂船和一种直径略小于排水管道的大木球。
下水道发展 历史 展厅
展厅中还张贴着两张以「1910年巴黎洪水」为主题的巨幅海报,以此强调治理下水道的重要性。巴黎在1909年夏季遭遇连续暴雨,入冬后下水道饱和、无法蓄水,导致次年1月塞纳河水泛滥,这是巴黎 历史 上最严重的一次水患。
巴黎下水道最特殊的一点在于,每条通道的墙面上都会标注路名或门牌号,即使在地下也可以确定自己位于何处。在巴黎,若贵重物品不慎滑入下水道,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联系下水道工人找回物品。无人认领的物品亦在博物馆中展出,包括戒指、短刀、手枪等。
1910巴黎洪水海报
下水道博物馆入口
如今,地下空间也是巴黎文化与创意的聚集之处,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诸如**院、酒吧、水族馆、闭路电视等大众 娱乐 设施都纷纷到地下世界安营扎寨。而巴黎下水道这项伟大的杰作,既是工程技术与法国文化的结合,也是现代巴黎作为“魅力之都”的有机组成部分。“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今成了巴黎所有旅行指南推荐的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凡来巴黎的人多半都会到此一游。
蓝裕文化工业 旅游 开发设计院认为,巴黎的下水道融合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内容,污水排放处理、饮用水输送、天然气输送、失物寻找、城市下水道 历史 展览等工鞥呢让人惊叹不已,历经百年大雨不见水灾,巴黎下水道功不可没。
红宝石的传说
颜色,是宝石神秘力量的重要来源,而红本就是最能代表幸福的颜色。红宝石红得如此骄傲,明媚但不俗艳,可以为你带去智慧、健康、勇敢、活力和好 运气。从此,忠诚、坚贞、慈爱与诚实将成为你令人艳羡的美德。千万年来,世间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红宝石的传说和奇异的宗教信条。
古老的著作《LapidaireenVers》认为:红宝石是“上帝创造万物时所创造的12种宝石中最珍贵的宝石”。《圣经》中也把红宝石与智慧相提并论, 并用它象征犹太部落。摩西的哥哥亚伦所穿圣衣上的第四颗宝石便是红宝石,在这颗宝石上刻着犹太人祖先的名字,自从古代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以来,这颗珍 贵的宝石一直是皇冠上最贵重的宝物。
古希腊人认为:鲜红的红宝石能够熔化石蜡,并会留下印痕。他们相信红宝石内存在巨大的力量,将它装在建筑物上还可避雷雨袭击。古埃及人认为它是王者至尊的象征。中世纪的欧洲,红宝石被视为神灵慈悲的宝石。
红宝石以其娇艳欲滴、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视为吉祥之物,蒙上了神秘的超自然色彩——戴红宝石的人会健康长寿,发财致富,聪明智慧,爱情美满幸福;左手戴上一枚红宝石戒指或左侧戴一枚红宝石胸饰,就会具有一种逢凶化吉,变敌为友的魔力。
相传在缅甸的曼德勒:曾经出现一位绝代美丽的公主──娜佳。由于邻近的王子们争相求婚,受不了打扰的娜佳公主就想出一个拒绝的法子:年轻勇夫只要能去除山 中的食人龙,她就跟他结婚。这些满怀信心的王子们,一个个都成了食人龙的食物,最后只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把妖龙除掉。回到宫中,这位贫困青年突然变成了太阳王子,而娜佳则很羞涩的看着他。就在这时,一道闪光之后,两个人突然消失了踪影,只留下三个蛋:第一个孵出了缅甸国王,第二个孵出了中国皇帝,第三个则诞生了“火炎石”──红宝石。
在缅甸一个无底山谷中有一种散发迷人光泽的闪闪发光的红色宝石,当地人为了获取这种珍贵的宝石就把一块块生肉投向山谷,希望宝石粘在肉上,秃鹫叼起肉,再将秃鹫杀死后就可以得到这些宝石。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人甚至认为红宝石能保佑人不受伤害,为此很多武士自愿在身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宝石嵌进去,相信这样就会得到神的庇佑,刀枪不入。不过13世纪的克什米尔医生也确实用梵文写到,红宝石能治疗胆汁过多和肠胃胀气。
特洛伊这个名字既指传说中的地方,也指现实中的考古遗址。在传说中,特洛伊城被围困了10年,最终被阿伽门农国王率领的希腊军队征服。据荷马的《伊利亚特》所说,这场“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从斯巴达绑架了一位王后海伦。这次绑架是特洛伊国王普里亚姆的儿子帕里斯干的。在整个《伊利亚特》中,众神不断干预以支持冲突双方的角色。
特洛伊也指位于土耳其西北海岸的一座真正的古城,自古以来,就被许多人认为是传说中所讨论的特洛伊人。特洛伊战争是否真的发生了,以及土耳其西北部的网站是否是同一个特洛伊,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该遗址的现代土耳其语名称是Hisarlik。
这座城市被特洛伊城的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当时古希腊人正在土耳其西海岸殖民。19世纪,当一位德国商人和早期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希沙利克进行了一系列挖掘,并发现了他声称来自普利姆国王的宝藏时,这个想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特洛伊传说特洛伊战争被认为发生在青铜时代末期。那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或之前。它发生在一个我们称之为迈锡尼文明在希腊繁荣的时期。他们建造了伟大的宫殿,并发展了一套书写系统。
这场战争的最早记载来自荷马,荷马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即事件发生后的几个世纪。它们似乎直到后来才被记录下来,很可能是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一个名叫佩西斯特拉特斯的暴君统治了雅典。
荷马的《伊利亚特》是在对特洛伊城的围攻的第10年,讲述了一系列事件,似乎发生了几个星期。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围城已经对希腊军队造成了损失,他们派去营救海伦。诗中写道:“我们船上的木柴已经腐烂,缆绳断了,远方的是我们的妻子和孩子们。”这场战争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场僵局,希腊人无法攻占这座城市,特洛伊人无法将他们赶回大海。我们“亚该亚人(希腊人)的儿子数量超过了特洛伊人——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但是他们的数量上有来自其他城市的同伴,挥舞着长矛帮助他们,”伊利亚特写道。
诗中发生了一些关键事件,包括梅内洛斯或梅内洛斯之间的决斗,斯巴达国王和海伦的丈夫,对抗巴黎。获胜者应该得到海伦作为奖品,结束战争。然而,众神在决斗结束和战争继续之前插手打破了这场决斗。
另一场重要的决斗发生在阿喀琉斯(或阿喀琉斯)和一位伟大的特洛伊战士赫克托(或赫克托)之间的诗快结束时。特洛伊人知道他不是希腊勇士的对手,最初他绕特洛伊跑了三圈,阿基利厄斯追着他。最后,众神强迫他面对希腊勇士,他被杀了。
与普遍的信仰相反,“伊利亚特”并不是以特洛伊城的毁灭而告终,而是以一个暂时的休战而告终,此后的战斗可能会继续。另一部荷马史诗《奥德赛》是在城市被摧毁后创作的,以希腊英雄奥德赛试图回家为特色。那首诗简要地提到了希腊人是如何利用著名的“特洛伊木马”来夺取特洛伊城的,这是一种隐藏着勇士的礼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那名勇士在雕刻的马身上锻造并忍受了这一切,我们所有的阿尔盖夫酋长都坐在那里,承受着特洛伊人的死亡和命运!”读了这首诗的一部分(由ATMurray通过珀尔修斯数字图书馆翻译)。
这座城市的起源土耳其西北部的Hisarlik遗址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为特洛伊人s、 考古研究表明,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它居住了近4000年。在一座城市被摧毁后,一座新的城市将建在它上面,形成一个叫“tell”的人造土墩。
“没有一个特洛伊人;至少有10个,层层叠放在一起,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格特·扬·范·魏金加德在《特洛伊:城市、荷马和土耳其》(阿姆斯特丹大学,2013年),
Van Wijngaarden指出,考古学家必须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第一个定居点的遗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座“被未加工的石头围成的防御墙包围的小城市”。在最大的城门外面是一块石头,上面有一张脸的图像,也许是一位欢迎游客来到这座新城市的神。
特洛伊在公元前2550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起飞了。范·维恩加德写道,这座城市“被大大扩大,并配备了一堵由石块和长方形粘土砖砌成的巨大防御墙”。他注意到,在定居点的堡垒上有“梅加隆”式的房屋,其中包括“一个带壁炉和开放前院的加长房间。”
当海因里希·施利曼在1873年挖掘了这一级别的特洛伊城时,他发现了一个宝藏,他认为这是属于普利安国王的。”武器、黄金、白银、银、银、铜和青铜器皿、黄金首饰(包括数千枚金戒指)以及其他一系列由珍贵材料制成的物品显然在靠近施利曼指定为皇宫的建筑物的城墙外侧曝光,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员特雷弗·布莱斯在他的著作《特洛伊人和他们的邻居》(Routledge,2006)中写道:
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宝藏并不是在同一个贮藏库中发现的,而是来自整个遗址的珍贵物品,施利曼在数周内收集了这些宝藏。虽然施利曼相信他已经找到了普里亚姆的宝藏,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很明显,这些宝藏对普里亚姆来说还为时千年。
一块希腊文字的石碑坐落在土耳其特洛伊的废墟上。(亚历克斯·克里普诺夫·舒特斯托克)荷马的特洛伊?
荷马提到的特洛伊城可能属于大约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190年之间的另外两个阶段。布莱斯指出,它的防御是强大的。
“墙壁,上面覆盖着泥砖胸墙,曾经达到九米(30英尺)的高度。在这些城墙上建起了几座望塔,其中最雄伟的是东北堡垒,用来加强城堡的防御能力,并能俯瞰特洛伊平原,”他写道。
这座城市的确切规模存在争议。考古学家曼弗雷德·科尔夫曼(Manfred Korfmann)领导了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他在《特洛伊: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到好莱坞史诗》(Blackwell Publishing,2007)一书中写道,该遗址的工作表明,在城堡之外有一个“较低的城市”,使其总面积达到约30公顷(74英亩)。
“这个特洛伊城在一个坚固的堡垒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居民区。据我们今天所知,这座城堡在其所在地区和整个东南欧都是无与伦比的,”他在书的章节中写道。住宅区的范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科尔夫曼高估了它的范围。
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这座城市是荷马的特洛伊城。它墙壁上的裂缝表明,它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遭遇了地震,可能随后发生了起义或袭击。”还有一些迹象表明,火灾和弹弓在破坏层(暗示)的可能性,可能有一些战斗,”范维恩加德写道尽管如此,一场地震似乎造成了最大的破坏。“此外,他指出,这座城市在被摧毁后重建,重建者和以前一样,而不是一支外国希腊军队。”
当城市在公元前1190年遭到袭击时,关于它是由希腊军队执行的想法又出现了问题。这时,希腊迈锡尼文明已经崩溃,其巨大的宫殿变成了废墟。此外,在特洛伊考古学家发现了来自东南欧的陶瓷和青铜斧头,这表明人们可能已经从那里迁入这座城市。
后来的特洛伊这座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被遗弃,在公元前8世纪荷马生活的时候被重新占领。希腊人称这座被重新占领的城市为“伊利恩”,
,,“新移民毫无疑问,他们准备占领的地方是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的背景,”布莱斯写道,后来,它的居民利用这一点来吸引政治支持和古代游客,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伊连是一个温和的定居点。虽然许多学者认为公元前1000年后重新定居特洛伊的人是希腊殖民者,但这一想法最近受到了挑战。2014年,一组学者在《牛津考古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特洛伊发现的被认为是从希腊进口的双耳座实际上是当地制造的,公元前1000年后在特洛伊发现的其他陶器大部分也是当地制造的,不是从希腊进口的。这使得研究小组认为,许多重新占领特洛伊的人可能不是希腊殖民者,而是已经居住在该地区的人。
崇拜的地点Xerxes,波斯国王在征服希腊的途中,停下来向特洛伊致敬,尤其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也会这样做,给予它在帝国内的特殊地位。住在大约2000年前的斯特拉博写道:
“据说现在的伊利亚人的城市一度只是一个村庄,有雅典娜神庙,一个小而便宜的神庙。”。当“亚历山大在格兰尼克斯河胜利后,上了那里,他用还愿祭装饰神庙,授予村庄城市的称号,并命令负责人用建筑来改善它,他宣布它是免费的,免除了贡品;后来,在波斯人被推翻后,他给这个地方写了一封友好的信,承诺要把它建成一个伟大的城市……(由HL琼斯通过珀尔修斯数字图书馆翻译)
特洛伊的特殊地位将延续到罗马统治时期。罗马人认为,埃涅阿斯,特洛伊的英雄之一,是罗马传奇创始人罗穆卢斯和雷姆斯的祖先。布莱斯写道,这座城市的居民利用了这一神话,成为“朝圣者和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他指出,在Troy的存在这个阶段,当它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地点时,城市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大,包括据说特洛伊战争发生时。然而,“KDSPE”“KDSPS”,随着中世纪的到来,特洛伊衰落了。到了13世纪,这座城市已沦为一个普通的农业社区。最近的DNA研究揭示了一位800年前死于怀孕期间感染的妇女的故事。如今,特洛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也是游客在土耳其旅游的热门去处。
特洛伊正在修建一座新博物馆,土耳其 已提出遣返20世纪从特洛伊非法移走的文物的要求,要求归还土耳其。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教授CBrian Rose说,研究显示,佩恩博物馆的一批黄金首饰是20世纪从特洛伊取走的,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后,这些首饰被送回土耳其,在2017年发表在《东地中海考古学与遗产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
有没有特洛伊战争?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有没有特洛伊战争?如果有,那这真的是特洛伊吗?
不幸的是,在特洛伊发现的唯一的书面遗骸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占领,是一种用一种叫做卢维安的语言书写的印章,这种印章可能是从土耳其的其他地方带到特洛伊的。
学者注意到,传说中所说的特洛伊的地形似乎与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的地形大体吻合,而且,如前所述,远在荷马时代的人们时间也相信这是特洛伊。
但考古遗迹仍然构成问题。特洛伊战争时特洛伊城显然被地震摧毁,后来可能接待的是来自欧洲东南部而不是希腊的人。
这些问题给研究人员留下了一个谜在这一系列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确实有一场战争,而且正如诗人所描述的那样,“派遣布莱斯”从那以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不可知论,到另一个极端,传统完全被置于幻想的领域。
科尔夫曼,现代的希沙利克挖掘者,相信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包含了一些真相他写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知识状况,《伊利亚特》中讲述的故事很可能包含了一个历史真相的核心,或者说,换言之,它是一个历史背景。”任何关于特洛伊战争历史性的未来讨论,只有在他们问我们究竟理解这个内核或基底是什么时才有意义
巍巍贺兰山,在广袤沙海中绵亘逶迤,阻拦南下的寒流;奔腾黄河水,在苍茫戈壁间迂回蜿蜒,灌溉沿岸的土地。正因为这样的“呵护”与“关爱”,西北大地上造就出一方 “塞上江南” 。
这便是宁夏,中国最“迷你”的省区之一,它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却是一个极为 宝藏的地方 。
远古先民 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山石为纸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 丝绸之路 由此经过,留下一个个文明交融的印记; 神秘王朝 在此崛起,却又很快湮没在历史长河……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王朝,它始于大唐、穿行五代、和两宋擦肩、与辽金并立;它励志雄起、能征善战、铁腕治国、尊崇佛教;它发明文字、倾心汉化、东西交融、开陵造塔;它有战神般的首领、冷血强权的女人、坚韧不屈的斗志,最终却去向成谜……
神奇斑斓但带着悲怆的历史脉络,这就是 西夏 。
#贺兰寻踪
领略历史长河里的塞上江南
★宁夏博物馆
来宁夏必去的博物馆。它是宁夏区域收藏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深度再现了西夏曾经的历史与辉煌,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馆内每一件展品都是国之重器, 石刻胡旋舞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 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为我国首批“195”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当然,不能错过的还有:狩猎纹金方奇、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彩绘泥塑佛头像、灰陶迦陵频伽……
除此之外,博物馆外墙建筑装饰所运用的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以及墙面使用的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都是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宏佛塔
塔通高约25米,为砖筑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 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 ,这是宁夏众多佛塔中独特的结构。
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内藏大批西夏文物: 彩绘绢质佛画 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 彩绘泥塑像 ,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海宝塔
塔通高539米,为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建筑结构严谨缜密,线条明快、层次丰富、觚梭秀削、挺拔粗犷。
海宝塔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是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而产生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汉、藏、回各族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大白高的王
观古塔、看岩画、访王陵
★拜寺口双塔
西夏时期境内佛教盛行,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贺兰山拜寺口修建佛祖院,寺庙规模宏大,随寺庙而建立双塔。
双塔均为皆为 十三层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 ,相距仅百米,东塔稍显清秀俊逸、玉树临风,西塔则显粗壮魁伟、气势雄浑。
双塔塔身华丽,每层均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塔顶上仰的莲花瓣刹座,承托着13层相轮作为塔刹。每面塔檐下中间各砌进一个浅佛龛,龛内有砖雕佛像一尊。在佛龛的两侧均饰有直径30厘米的 圆形砖雕兽头,口含串珠 ,形象奇特,实属鲜见。
明清时期,银川地区地震频繁,双塔附近的建筑、房屋均被震毁,可是双塔却仍傲然挺立于崇山峻岭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当时西夏建筑业的高超技术。
拜寺口双塔塔院内散落着大量与西夏王陵风格相同的琉璃构件残块。据考证,这些遗迹属西夏时期佛寺,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离宫建筑的部分。
拜寺口双塔的十公里外,还曾经有过一座拜寺沟方塔,这里出土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为中国印刷术发明时间的断代发挥重要作用。可惜,该塔于1990年被不法分子炸毁,仅剩拜寺口双塔遥相矗立,默默守望着千年前的西夏记忆。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并记录了先民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著名的 “太阳神”图腾 在所有岩画中位于最高处常年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光芒四射,环眼圆睁。其头部有三圈芒线,从外至内分别是24、12、6根芒线,被认为同历法相关。
★西夏陵
西夏王陵是 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 ,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承接着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
在中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唯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分布在贺兰山下,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形式上仿巩义宋陵,又带有强烈的西夏特色,是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 “东方金字塔” 之称。
其中,1号和2号的双陵为夏太祖李继迁、夏太宗李德明的嘉陵,3号则为景宗李元昊的泰陵。
★西夏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新馆是一座以西夏陵为背景,全面集中展示西夏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西夏文物3000多件,有反映当时高超建筑水平的国宝级文物木缘塔;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西夏铜壶、金碗、金链;全国现存唯一的西夏容量器具金撮;记载西夏经济发展状况的西夏文书;反映西夏佛教发展的西夏泥活字版本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及各类西夏文经卷;记载西夏商业活动情况的西夏卜辞;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西夏木版画;还有大量的西夏木器、瓷器、金属器皿和西夏文书,等等。
#金石鸿篇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一百零八座,因塔数而得名。
最上面一座形体较大,塔基呈方型,为过洞式喇嘛塔;2~12层均为实心喇嘛塔。塔体分为4种类型:第 1 层塔身覆钵式,2~4 层为八角鼓腹锥顶状,5~6 层呈葫芦状,7~12层呈宝瓶状。
塔内出土有砖雕佛像、西夏绢质彩画、泥塔模、彩塑西夏文残经页等文物,推断始建于西夏时期。
★窨子梁唐墓
六座墓皆为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石室墓。墓室门开凿于山丘的横断面上,小墓门,墓室平面多方形。墓主为何氏,是内徙的粟特人后裔,为昭武九姓之一。
6号墓出土的雕刻胡旋舞图案的石门扇被定为国宝,该门制作刀法娴熟,做工细腻,画面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体态优美,写实性很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还出土有木质武士俑、马俑、玻璃球、石鼎等。
#丝路重镇
到固原体会多文化交融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 经西魏、北周的连续造凿而盛于唐,是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也是 丝路北道规模最大、雕凿最为壮美的石窟群 。
须弥山石窟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须弥山的石刻造像艺术手法处于泥塑与石刻的过渡期,为云冈、龙门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 第5窟的大佛楼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所开凿,高度在中国仅次于乐山大佛。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柔美感。
北周后期开凿的 第51号窟 ,是须弥山形制独特、规模最大的洞窟,被誉为 “须弥之光” 。它由前后主室和两个耳室组成,方形塔柱上左、右、后三面各开一龛,每龛有一佛二菩萨。让人称奇的是后壁长方形的佛龛上,并列着三尊身高6米的盘腿大坐佛,造型精美,气势雄伟。
★固原博物馆
历史上的固原,自泰汉始就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控扼着丝绸之路,它既是“关中门户”,又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到长安的必经之地。
固原博物馆藏品 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具特色。
馆藏文物反映了固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承载着固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缩影。其中, 北魏漆棺画,北周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 为国之瑰宝,镶宝石金戒指、环首铁刀、波斯银币、罗马金币等均为中亚、西亚传入我国外来品,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依据。
在塞上江南,看风沙中沉默的苍凉遗迹,品千年后永生的党项历史,“打开”这个低调的自治区,看看它究竟掩藏多少千古之谜和文化宝藏?
-END-
编辑|艺旅文化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是中国人》图案相对应的民族解答如下:
1、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2、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
3、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4、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5、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扩展资料:
1、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2、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3、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4、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5、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参考内容::蒙古族服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