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有这两个人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有这两个人吗,第1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上面有这两个人。

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有很多权威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过考证,并且证实了在历史上面这两个人确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是一件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且有很多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古迹都可以佐证。

在明朝时期崇祯版的《元氏县志》里面明确的记载着,在南佐村的西北角落,是去往书院的必经之路,在桥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古冢,即使山水涨溢都不能把它冲走,相传这个古冢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穴。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和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也认为,这个记载,就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故事最有利的历史证明资料。

扩展资料:

梁山伯在向祝英台提亲失败以后回到家里,伤心极了,他想念祝英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病倒了,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

临死之前,他告诉家里的人,他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去的路边。马家迎亲的日子到了,花轿抬到祝家门口,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是祝英台却哭哭啼啼,怎么也不愿意上轿。

在她父亲的命令之下,许多人推推拉拉,硬把祝英台推进轿子抬走了。花轿抬到半路上,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

这时丫环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扑到坟上。

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一会儿,雨停了,云开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蛱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专家考证)

谈到最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一定要属波伏娃和萨特。两个人无论从才华、社会地位、影响力和爱情都可以称为史上之最,再也无人能出其右。

两个大神在1929年的时候相遇,那时候萨特24岁,波伏娃21岁,他们就读于法国的索道神学院,索道神学院,就是今天著名的巴黎大学的前身。那个时候的萨特,他还不是后来的萨特。少年时的萨特曾经做过小偷,混过街头古惑仔。他本人也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另类青年,在一次舞会上,他真的赤身裸体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有一次穿了一身红裙子。直到今天我们都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不良青年。他是凭着怎样的思想迷倒了一片又一片的小迷妹。

在一次期末考试上萨特得了第一名,波伏娃正是当时的第二名,萨特一看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个这么如花似玉的小师妹,于是马上就向波伏娃求爱,但是波伏娃当时正在跟萨特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谈恋爱,于是她拒绝了他。

但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萨特就跟波伏娃达成了一个特别另类的约定。就是他们要成为一对自由的情侣,这个自由的情侣就是两个人可以保持情侣的关系,但是他们都拥有感情的自由,还有更加可笑的是他们都要及时地向对方坦白,他们跟别人恋爱的详细的情节。

两个学霸的爱情就这样宏伟的开始了,这份奇葩协定更是履行到两个人离世为止。萨特风流成性有目共睹,他喜欢各种各样的女孩,尤其钟爱处女,常年奔波于源源不断的床头事。而波伏娃是一个出生于单亲家庭,从小到大一直特别倔强叛逆的女生,同时她也有着特别亢奋的欲望。女生想要的所谓的安全感在萨特身上是不可能有的。但是两个人在精神世界里高度的和谐和认同,又牢牢地把两个人捆绑在一起。

一个女人难免要被他所爱的男人去雕刻,也许正是这种极致的痛苦激发了波伏娃的深度思考,于是才有了震惊世界的《第二性》这本书。后来,波伏娃终于有了理想的情人,奥尔加当年还是一个17岁的少女,她聪明伶俐,年轻貌美。

但是紧接下来萨特也爱上了她,三个人同进同出,在多年以后萨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对奥尔加的感情就像一盏煤气灯的火光,把我日常生活的浑浑噩噩一扫而空,我异常消瘦而激情万分,不再寻求任何安慰,我因为对奥尔加的感情和疯狂而陷入了人生的最低点。”

而波和娃在回忆这段感情的时候,她则说:“在这种三人的聚首中,我总感到了双重的损害,他们之间总有一种旖旎的气氛,我则舍己投效,玉成其好,但我一想到这种三重奏长年累月持续下去,我就不寒而栗。“

波伏娃不断的跟班上的女学生约会,终于被学生的家长告上了法庭。罪名是诱骗未成年少女,于是学校毫不留情地开除了她,并且她已经永远无法重返中学的讲台。当年备受两个人同时喜欢的女生奥尔加,后来嫁给了萨特的得意门生博斯特,但其实高大帅气同样才华横溢的博斯特,跟波伏娃也有一段激情四射的缠绵。

而萨特也看上了奥尔加的妹妹,关系有点混乱。针对那样一段混乱的关系,波伏娃在写自传的时候有过一段精彩的,非常有画面感的总结。她说:“对于自己班上的漂亮姑娘,波伏娃总是自己先尝一口,然后送到萨特的床上。”后来,萨特以记者的身份随团访美,于是遇到了美国的美女记者多洛莱斯。萨特疯狂的追求她,终获美人芳心。

波伏娃在跟萨特相爱多年,第一次感到特别焦虑,波伏娃问:“萨特你是爱她多还是爱我?”萨特回答道:“我虽然很爱她,但我跟你在一起。”说完这句话,萨特就卷起铺盖卷,从巴黎飞往美国约会去了。1947年1月波伏娃去美国巡回讲座的时候,终于见到了被萨特疯狂爱恋的多洛莱斯,这个金发美女果然美丽魅惑,而此时的多洛莱斯正准备飞往巴黎去见萨特,波伏娃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波伏娃在美国期间意外地遇见了美国的作家艾尔格伦。本来行程结束之后,她要回巴黎,但是萨特告诉她:“你不要回来。”因为萨特正在和多洛莱斯激情的爱恋当中,于是失落的波伏娃就打通了艾尔格伦的电话,于是两个人在美国西海岸度过了一段浪漫的日子。艾尔格伦准备了求婚戒指,他希望波伏娃能够留在美国,但是波伏娃知道了之后,反而提前回到了巴黎,波伏娃清楚她离不开萨特。

波伏娃在回复艾尔格伦的信中称自己是他永远的妻。但是她仍然回到了萨特的身边。后来44岁的波伏娃,突然接到了小她14岁的朗兹曼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说我想请你看**,于是又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开始了。

1965年萨特收养了她的新欢作为他的义女,因为他实在不放心就这样撒手人间,留下孤独的女孩,只有把他变成自己的义女,才能够继承他的遗产。而波伏娃在萨特离世之后,兢兢业业的在整理着他们的对话录和文集。六年之后,波伏娃在同一天也与世长辞,此后他们合葬于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

波伏娃的手上始终带着艾尔格伦送给她的订婚戒指,而艾尔格伦死的时候,他身边始终放着一个波伏娃寄给他的风铃草干花,还有他们所有的信件。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波伏娃的养女西尔维多年回忆到:不是因为波伏娃选择了萨特,她成为了西蒙波伏娃,而是因为她是西蒙波伏娃,所以她选择了萨特。

尽管萨特一生荣誉无限极尽风流,但是在他总结出“他人即地狱”这个著名的哲学思想的时候,都离不开波伏娃对他的支持和陪伴。而波伏娃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惜用尖锐的刀锋自我解剖,终于将自己塑造成世界女权主义的领袖。

我认为两个人之间最大的阻碍便是梁山伯家境贫寒,与祝英台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两个人最后以悲剧收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很多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近几年这份爱情故事被改编成戏曲,翻拍成电视剧搬上大屏幕,再一次感动众人。

梁山伯原本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为人忠厚老实,在学堂中结识了男扮女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个人朝夕相处,梁山伯对年龄尚小的祝英台十分照顾,这让祝英台对梁山伯芳心暗许,临别之前向梁山伯允诺,家中有一个小妹与梁山伯年龄适合,可为婚配,不久梁山伯如约前来求亲才得知,原来小妹便是祝英台,祝英台向梁山伯说明原委并表达爱意,这让梁山伯又惊又喜,原来他也早已喜欢祝英台,只是不敢表白,之后两个人海誓山盟,发誓要永远在一起。

可这门婚事却遭到了祝英台父亲的强烈反对,古代婚姻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祝英台私定终身已经令父亲不满,何况对方又是一个穷小子。这里要交代一下祝英台的家庭背景,她父亲经商,积累下万贯家财,但没有儿子,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祝英台身上,希望她将来能嫁给门当户对之人,这样对家里的生意也能有所帮助。

而梁山伯家境贫寒,虽然学业有成,满腹才华,但出头之日太过遥远,况且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料,将祝英台嫁给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帮助,还有反过来照顾他,所以祝英台的父亲强烈反对,并将女儿许配给当地县令之子,最后酿成悲剧。如果梁山伯家境优渥,那么祝英台的父亲绝不会反对,两个人定能成为神仙眷侣。

写作思路:可以介绍大伯的关系和重要性,然后逐一介绍大伯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性格等,接着分享大伯的特点和优点,例如聪明、勤劳、善良等,同时也可以探讨大伯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下面以《大伯》为题目,分享5篇作文,供大家参考✧。٩(ˊᗜˋ)و✧。

《我的大伯》作文 篇1:

我的大伯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名叫XX。他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身材高大,面容和善。他曾经是一名军人,退役后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伯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性格坚韧,为人正直,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喜欢阅读、旅游、钓鱼等,他的爱好广泛,学识渊博。每当我遇到问题,他总是以他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储备给我提供帮助和指导。

大伯对我的关爱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每次我去他家,他总是会给我准备一些我喜欢吃的东西,还会给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他的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每当我在家中遇到困难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我总是会去向他倾诉,他总是会耐心地倾听,并给我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个难题,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大伯得知后,主动找我谈话,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帮我理清了思路,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伯的关爱和帮助。

大伯曾经在工作中多次获得荣誉和表彰,但是他从未炫耀过。他总是以身作则,教育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追求虚荣和名利。他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大伯》作文 篇2:

我的大伯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耐心的人。他总是以微笑面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充满关怀。他的职业是一名医生,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多年。

大伯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高大,他的智慧和仁爱让我非常敬佩。他总是会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这些侄子侄女,给我们讲一些有益的人生道理。

在我的记忆中,大伯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他总是能抽出时间来陪伴我们。每次家庭聚会,他总是会带我们去公园玩耍或者去餐厅聚餐。他总是会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让我们感到惊喜和开心。他的幽默和风趣总是能够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大伯不仅在家庭中表现出色,他在工作中也非常出色。他曾经成功地救治了许多病人,他的医术和仁爱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一致赞誉。他的职业精神和对患者的关爱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我的大伯》作文 篇3:

我的大伯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他名叫XX,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他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后转型从事商业工作。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伯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性格坚韧、果敢、有担当,总是能够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他喜欢挑战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

大伯在我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他总是会给我讲一些职场上的经验和故事,帮助我了解商业运作的规律和技巧。他还经常鼓励我要有追求和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他的智慧和见识让我非常钦佩和敬仰。

大伯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他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从不气馁。他总是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我的大伯》作文 篇4:

我的大伯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名叫XX,是一名艺术家,擅长绘画和设计。他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画家,后来转型从事设计工作,并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伯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设计的执着让我非常敬佩。他总是会给我讲一些艺术和设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他还经常带我去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和设计展览,让我对艺术和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大伯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优秀。他的才华和创造力让我非常钦佩和敬仰。他总是能够把艺术和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大伯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喜欢挑战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他的才华和创造力也让我对艺术和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大伯》作文 篇5:

我的大伯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名叫XX,是一名农民,生活简朴,勤劳善良。他生活在农村地区,以种地为生,勤劳致富。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伯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工作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收工。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但是他的精神却非常富有。他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喜欢自己的生活。他的勤劳和善良让我非常钦佩和敬仰。

大伯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朴实。他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带着宽厚的笑容。他的话语总是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他喜欢跟我分享他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让我受益匪浅。

大伯的工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种地的时候总是非常用心,把每一块土地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的庄稼长势非常好,每次丰收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收成。他的工作精神和勤劳程度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总之,我的大伯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我非常敬佩和爱戴的人。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我会一直向他们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德伯家的苔丝英文是Blowing in the Wind

上周读完《苔丝》,一直想说点儿什么,后来竟失语了。《苔丝》这样的书,以前从来没有卒读,现在想来是那时看不懂。现在也没有读懂多少,但是也足以让人失语。若说现在有什么渴望,就是渴望自己的笔,能像哈代一样一点不差地勾勒出苦难,就用哈代那样单纯的笔触。 最大的苦难不是当事人觉知的苦难,是当事人根本不能觉知的苦难。

苔丝在各种境况中,一直在争取过得好,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身处那样的家庭,有那样的父母,还有众多弟弟妹妹。她在书中的出场,是身着白裙和村里的姑娘们翩翩起舞,甚至那一刻,她还和自己的一生挚爱安吉尔相遇。这样美丽的场景,让读者们怎样的心生向往,分明是一个完美结局的开头!

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先是家里唯一可以称得上财产的马死了,苔丝不得不接受母亲让她去认亲的安排——去那个暴发户假德伯家。也许悲剧的开场都有点喜庆,就像《奥赛罗》。每个看似鲜花着锦的华丽的袍子上,都有看不得的虱子。哈代让我们看到的人生,不是袍子决定的,是虱子决定的。也许哈代是看出了人生最实质的部分也未可知。

接下来的故事有点老套,好多人写过了,《雷雨》里有,好像哪里都有。富家子弟爱上了自己的帮佣女孩。《苔丝》最富讽刺的地方在于,苔丝这个帮佣,是个真德伯;而那个富家子弟,是个假德伯。

即便写这样一个故事,哈代也还是写了那个悲剧女孩苔丝的快乐,她好好侍弄鸡,甚至还和自己讨厌的富家子弟Alec学会了吹口哨,还和同伴们去参加舞会。这要是换个人来写,不知道会把这时的苔丝写得怎样苦大仇深。

可是哈代绝不,似乎他也怜惜笔下的人,长夜未央,先让这个苦难的精灵快乐一会儿吧。苔丝和Alec 的交集埋下了她一生苦难的种子。这一段落结束的部分最精彩,就是苔丝决定回自己家,她告诉Alec,有两句话实在太精彩,一是说,如果我曾经爱你,那么我现在就不会如此痛恨自己。

还有一句是,我知道说我爱你这对我会有怎样的好处,可是我不爱你。估计现代很多人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坚决立场了,这个立场背后,是全然的真。苔丝的纯洁是冰里的水,人只可看见,不可触摸。这里的描写是特别耐人寻味的。通篇看下来,有人说Alec很坏,我倒真的没看出来,他就是那个样子,但是却是真实地喜欢苔丝。

甚至,在下半部,他遇到苔丝以后,还真诚地向苔丝求婚。悲剧就是这个样子吧,你仔细看每一个人,都看不出坏,可是偏偏就是这个人,能够做出后果极其恶劣的事情来。

苔丝回到自己家,是特别灰暗的一段日子。未婚生子,是一生悲剧的第一幕。可是,哈代还是写到她年轻的生机怎样让她在这样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她似乎不用经任何心理斗争,就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做工,养孩子,没有抱怨,没有犹疑。

难怪哈代认为苔丝是最纯净的女性形象。可是,孩子又很快夭折了。她自己给孩子受洗并埋葬后问牧师的话,是苔丝第一次去质问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因为她害怕孩子的灵魂在地狱之火中焚烧。这是苔丝在书中唯一一次作为母亲的角色出现,失去的也是她短暂一生中唯一一个孩子。任何一个母亲,如果在苔丝的境遇中做到了苔丝做到的,就是当之无愧的母亲。

可即便在这样的打击之下,苔丝在奶牛场找到了新的工作,还是开始了另一段新生活。《苔丝》像一幅画卷,浓淡得宜,奶牛场的一段,无疑是书中最亮色的部分。这部分越欢快,越诚恳,越充满希望,后面的悲剧越悲伤,越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她重遇安吉尔。际遇真的是魔鬼。她遇到安吉尔在先,可是在她有了作为女子最不幸的经历之后,他们,重逢了。

命运的吊诡,让人不能呼吸。一个悲剧在人们眼里落幕了,带着一个鲜明的结论,可是,有谁知道,悲剧的主角,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什么,他(她)是怎样背负着这个包袱走完人生余下的路呢?一个不人道的社会制度,经不起这样的叩问,因为会发现这个制度碾压下淋漓的鲜血。

苔丝和安吉尔恋爱了,似乎这才是开篇他们相逢的本意。安吉尔在确保父母不会反对自己和苔丝的婚事后,才郑重向苔丝表明心迹。这是怎样的看重和珍爱。那个算不上坏人的Alec,和安吉尔的分野一下子就彰显出来。

苔丝知道这才是真爱,可是她伸出双手,却怎样也捧不住这份爱了。命运的这种颠倒安排,也许才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不能承受之重。

经过漫长的求婚过程,经过苔丝的反复挣扎,他们还是结婚了。这个结婚,从开始就充满了不协和音,苔丝坦白的信,安吉尔错过了。婚礼那天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惊肉跳,尤其是,安吉尔特意安排在德伯家的旧宅开始他们的新婚生活。

风雨交加,老宅,苔丝的那些阴魂不散又不能给她任何庇佑的祖先们,这一切仿佛一个悲剧音乐中渐强的部分,不看下去,也知道完了,只是,以何种方式完结呢?这个情节也很俗套,苔丝原谅了安吉尔,天真地以为自己也会被原谅,结论是:NO。

安吉尔抛下苔丝远走巴西,实质是什么?苔丝被实实在在地遗弃了,被自己的丈夫,被自己愿意用生命挚爱的人。可能有人可以指责Alec 是个坏人,可是很难指责阿吉尔也是坏人。安吉尔是那样的驯良又自然,完全是神仙眷属中的男主角。可是,就苔丝的一生来讲,最悲剧的部分甚至不是遇到Alec,而是遇到安吉尔。到此,已经有些伤心得写不下去了。

从此,苔丝才正式开始自己的苦难生活。就像她最后一次写给安吉尔的信中说的: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你是怎样待我的呢?这种遗弃在某种程度上比死还可怕,那个人还在,还承认她是名义上的妻子,可是在苔丝的任何境遇中,他均不在场。

他不保护,不承担,不提供任何支持。可是,苔丝还是爱安吉尔,用生命去等待,去忍耐,等待他回心转意。最高潮的部分是苔丝在和Alec 重逢,被Alec纠缠不休后第一次给安吉尔写信,这是在孩子夭折后苔丝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弱者的第二次呼喊:你快回来吧,来保护我。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的呼求。         

这本书最精彩的在于,似乎作者从来不在意情节的展开和铺排,笔触愿意在哪儿停留就在哪儿停留。到这里,故事的高潮似乎还没有到来,但是文章的篇幅已经几乎用尽了。接下来的情节是苔丝因为家里情况所迫,父死,全家被赶出原有的房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一直追求她的Alec 的资助,和自己最不喜欢的Alec 在一起。

然后,这时候,收到了信的安吉尔回来找她了。两个人的会面是在苔丝和Alec 的住所,对于苔丝来讲,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她是在对安吉尔彻底绝望之后才在新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安吉尔是她此生的理想。

一个因循的人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中国人常讲的认命,可是苔丝没有。这是全书中苔丝唯一一次反抗。她的怒正应了那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她不再求助于牧师,不再寄望于安吉尔,只依靠自己,而她所有的,不过是一条命罢了。当一个人在所有际遇上都走入死局,不仅不能有幸福,亦不能有对幸福的企盼,流血五步就成为必然甚至也是唯一的结局。

苔丝在死前和安吉尔在一起五天,这五天是她此生全部的生活。他们其实并没想有将来,苔丝其实到死,也并不能相信安吉尔对她的爱始终不渝。她认为死去很好,这样就不会活着看到安吉尔瞧不起她。这个包袱与其说是社会让她背上的,不如说是安吉尔让她背上的。

也许在社会制度的碾压之外,人尚且有可以重生的机会,就是得到无私的爱。可是苔丝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这样的幸运。她曾经在逆境中一次次努力,期待好的,等待安吉尔回心转意。最后,她终于放弃了。玉石俱焚,是她最终的选择。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却是在一片美好中开始,在惊心动魄中落幕。一个始终纯洁良善的人,最终不仅杀了人,自己也身首异处。人们看到了开始,看到了结局,可是在苔丝身边的每个人,是否曾经问过自己,在苔丝的命运里,他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果社会制度不是那样,如果她的家庭不是那样。

如果不遇到Alec 和安吉尔,她的命运是否有被改写的机会?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胡适说:“善恶皆不朽。”这句话我引用过很多次。因为它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如果社会制度可以有人格,希望它回望身后,不要看到被自己碾压而过的尸体;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命运产生影响的时候,有悲悯之心。每一个被践踏、被撕毁的生命,可能都是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作者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作者:[英]哈代。类型:小说。

本书成书于1891年。作者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英国南部多赛特郡,1861年赴伦敦攻读建筑,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文学、哲学及神学研究。回乡后曾从事建筑业,几年后则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

哈代以写诗歌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中途创作小说,晚年又转向诗歌。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以及收在《一个改变了的男人》等集子里的中短篇小说。

苔丝是哈代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据传记作家罗伯特·吉廷斯研究,苔丝的部分遭遇取自哈代祖母的经历,而外部形象则来自一质朴美丽的赶车姑娘。哈代的某些作品包括《德伯家的苔丝》在出版之际曾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攻击,但晚年的哈代受到英国人的最高推崇。

《德伯家的苔丝》节选

离伦敦不到4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叫马勒村,苔丝一家便生活在这里。苔丝的父亲是个乡村小贩,母亲是普通村妇,他们的劳作不足以保证7个孩子的温饱,苔丝在未成年时就开始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苔丝17岁那年,5月的一个傍晚,一位有考古癖的教师告诉苔丝父亲约翰·德北,他的家族是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她的父母为此兴奋不已。

当天夜里,苔丝替喝醉的父亲赶马车送蜂蜜,半路上与一邮车相撞,撞死了家中赖以为生的老马。为了一家的生计,苔丝应父母要求去纯瑞脊一个冒用“德伯”姓氏的“本家”的养鸡场干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72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