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和料器是一种东西吗?

琉璃和料器是一种东西吗?,第1张

首先讲‘料器’与‘琉璃’是不同的东西。

料器是居于琉璃与玻璃二者之间。

‘料器’与‘琉璃’其中都含有氧化铅不同之处在于‘料器’把其作为辅料而‘琉璃’则把氧化铅作为主料。

‘琉璃’还含有大部分玻璃的成分包括(石灰石、碳酸钠、石英砂、钙等)与玻璃不同‘琉璃’是低温烧制(800度左右)而玻璃是(1200度以上高温烧制)。

以上都是我个人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了你。如果还想细致了解,你可以对比着从网上查找。

料器与南红玛瑙如何鉴别?

 以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做成外观与南红玛瑙相似的样子,这种料器被称为南红料器。料器毕竟不是真的南红,要是以高价买回这种料子就要吃亏了。那么,料器与南红玛瑙如何鉴别?

南红饰品

  首先,最直观的观察就是颜色质地。天然南红颜色偏砖红色,胶质状,有点偏瓷器感觉,油亮缜密。而料器偏橙色,为了更难辨认出还经常会磨砂。其次,用强光或者紫光灯照射也是一个不错的鉴别方法。料器与真品的透光度及打光效果都不同。天然的南红透光度很低,光线能吃进去很少的一层,物体的轮廓很清晰。而料器的透光度很高,透光颜色偏橙红色。从打光效果看,料器南红经常会看到小小的气泡。而天然南红不会有气泡,顶多有些水线、纹裂等。

  由于料器主要是做成珠子,所以,花纹及孔道对于料器与南红鉴别也很重要。天然珠子会有些水线纹,及料子浓稠度不同而造成的花纹,在光线亮的时候看得一清二楚,因为浓度不同,透光效果不同。水线纹走向没有规律可循,各种方向都有。而料器的花纹看不出来材质浓度区别,只是单纯的色彩不同,走向比较规律,这是料子搅拌的痕迹。料器南红打光孔道会有个透明的小光圈,或者没有痕迹,而手工天然南红在固定在设备上打孔,孔道周围有磨损痕迹。

 

玉石:概括地说,玉石是一种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矿物和岩石,其结构缜密、色彩鲜艳、光度明亮,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和韧性,这是玉石的最大特点。

琉璃: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成分,经低温度烧制而成的含有铝和钠硅酸盐化合物的半透明体,因它在熔融状态时液相粘度小,稀薄易流淌,故名琉璃(即流离)。

玻璃:玻璃与琉璃相比,从外观上看,玻璃是一种透明物体,而琉璃是半透明物体;从化学成分看,玻璃的材料是石英砂、石灰石、碳酸钠等,其化合物主要是钙、钠的硅酸化合物;从烧造工艺上看,玻璃须经高温1000℃以上烧制而成,而琉璃只须经8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

料器:所谓料器(俗称“玻璃玩意”)今称“料制工艺”,主要产地在北京及山东淄博市博山一带,其外观晶莹如玉,玲珑精巧,逼真传神,色彩斑斓,其原料与玻璃基本相同,不过在辅料中加入了氧化铅、硝酸钠、纯碱等多种成分,因此它既有玻璃的特点,又有琉璃的成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如果我们能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之处,鉴别起来就自然得心应手了。

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已有2466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 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并没有将自己某种工艺命名叫“费昂斯”,后来产生的“埃及费昂斯”这个名词是西方学者相互约定而成的,以便于讨论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大多数的称谓与古代称谓之间可能并不相符,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中国人对玻璃和琉璃在古代时的称谓一直持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两种珠子的分类上显得有点混乱。一般的区分方式是采用考证办法,是用材料的现代名称去对应古代文献中可能的称谓;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出土实物来对应文献中的名称。但无论这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都会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成分,有些能够准确的得以印证,有些只能是揣测与推断。

  玻璃和琉璃都是从最早出现的费昂斯工艺中衍生出来的,它们在工艺和原料上面有所关联,都是利用熔化石英烧造成品。费昂斯是二次烧造,首先制作胎体,成形以后再上玻璃釉,然后再入火烧造成器。这与明清时期非常繁盛的琉璃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是非常相似的,中国人习惯通过这种制作工艺烧造出的部件称为琉璃,同时也将中国本土使用高铅低温制作的物品称为琉璃,这种混淆的称法可能与两种工艺有着同样的起源有关系。约在罗马帝国时期,西方就有吹制玻璃的工艺,这种工艺摒弃了模铸的方法,一次烧造就可成形,之后的个人装饰品和实用器皿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制作。

  玻璃一词在宋代时开始比较普遍的使用,应该与唐宋时期由西方舶来的大量玻璃器皿有关系,也就是说,玻璃一次在当时应该特指的是西方舶来的玻璃制品,而并非指的是本土低温烧制的琉璃。宋代诗词中玻璃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同时也会出现“琉璃”、“药玉”等,也佐证了以上的观点。简而言之,宋代时中国人开始将玻璃与琉璃区分开来,玻璃特指西方舶来品,而琉璃指的是本土烧制的低温小件。

  药玉的说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得追溯到明代了:

  琉璃内,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颜色带之间。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琉璃在诉说,我们在倾听。

  药玉一词也是在宋代出现,由于宋代时玉料难得,而当时以玻璃仿玉的工艺已经相对成熟,便开始以“药玉珠”替代玉珠,其实也就是指玻璃珠。元代有专门烧造玻璃的官方作场称为“罐玉局”,也是用来仿制玉器的。除此以外,还有用玻璃来仿制瓷器的,苏东坡在《独酌试药玉滑盏》中写道:“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摩定州瓷。”文中将当时的制作工艺很清晰的描述出来,以铅作助燃剂熔化石英烧造酒杯,模仿当时的定州瓷器。高含铅量一直是判断中国本土玻璃的一个重要标准。

  西方玻璃器在中国古代十分珍贵,一直是皇帝赏玩的器具,而且一直称作玻璃而不叫琉璃。在古代文献中玻璃总是与“大食”一词相关联,古代中国称阿拉伯帝国及伊朗地区为大食,他们继承了古代地中海一带制作玻璃的传统工艺,所做的玻璃制品耐高温,质地透明,这是中国古代玻璃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古代中国人没有把精力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因为,在古代瓷器是实用器而玻璃是赏玩器或者装饰品,当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所以大食国进贡的玻璃器皿才能成为皇帝的赏玩之物。

  到明代起,本土的低温玻璃开始被称之为“料器”。在古代中国,玻璃制品并没有实用性,因此不以质地坚实为标准,而是更多的考虑工艺价值,所要求的是视觉感官与艺术性,即使到了清代,仍旧是以烧制低温玻璃为主。之所以始称料器,是与工艺流程相关,前文中提起过,琉璃采用的是二次烧造工艺,而玻璃是一次成形。所以,在玻璃的烧制过程中需要向玻璃溶液中添加着色剂,溶液冷却前一次成形,而无须再上釉。由于当玻璃制造工艺满足批量生产的时期,一般都是先准备好各种颜色的“料棍”,制作时熔化所需颜色的料棍即可,此时制作出的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料器”、“料珠”。料器与琉璃相比,没有胎底,是艺人在火中即兴创作出来的,需要一次成形,和真正的高温玻璃相比,料器熔点低,比重大,色彩多而鲜艳,这一直是中国低温玻璃的特点。

  各式各样的玻璃珠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早在西周时期,我们在墓葬中就发现费昂斯珠的存在,一直延续到清代,各式各样的玻璃珠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它们在历史中充当着组佩的部件、贸易珠、装饰品等等作用,出现的形态可以说是所有古代珠子里面最多的,如叙述全面则应单独立书,因此,在此章节只做笼统的说明,下文将各时期的代表珠子依次简介。

  1、早期费昂斯珠

  西周时期的早期费昂斯玻璃珠,这些珠子主要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现出圆珠,橄榄形珠和管珠等形态,通常珠子直径在8—10毫米之间,一般管珠的长度18毫米,直径4毫米。出土时,费昂斯珠表层氧化,呈现半腐朽状态,为迄今最早出现的中国古代铅钡琉璃。

  2、汉代玻璃珠

  汉代出土的玻璃珠以算盘形圆珠最多,其次是渔网坠形、椭圆形、菱形、橄榄形、扁扣形、多棱面形等,颜色以蓝色为主,另外还有青、淡青、绿、湖水蓝、白、月白、砖红、紫褐色等。一般都半透明,其中不透明的较少,均有穿孔。经化学成分分析,一般都属于氧化钾—二氧化硅玻璃系统,通常称为钾玻璃或者钾硅玻璃。

  3、西域新疆玻璃珠

  西域新疆的玻璃珠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均出自中亚美术系,坊间多称为“楼兰珠”。这些珠子形制和材质非常丰富,制作工艺上非常娴熟和随意,有些装饰有眼睛图案,非常类似战国蜻蜓眼,有些是随意的水波纹,可以说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最为非富多彩,最率性自然的一种珠子。

  4、宋代琉璃贸易珠

  南宋时期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那时多用“五色烧珠”作为贸易珠使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琉璃贸易珠。这个时期的琉璃贸易珠外形呈现螺旋盘绕状,非常有特点,大多数呈现蓝色,半透明状态。另有少量暗红色的珠子,应为苏州生产,用意模仿红宝石,约为11世纪早期制作。

  5、元代琉璃珠

  元代制作琉璃产业十分发达,并有特设的“罐玉局”为宫廷制作玻璃器。元代时期,几乎所有外销瓷器的地方都同时外销琉璃珠,根据不同地区对于颜色的不同喜好专门制作,颜色非富多彩,形制主要以算盘形为主,通常珠体上可见绞丝纹理。

琉璃与料器,其实都是我们现代统称的玻璃!这只是我们古人对玻璃的不认识,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给它一种特定的名称。一般在清代前的叫法比较多,

从上可看出,琉璃一般是在清前比较多的叫法,而在清开始叫作料器。但到现代我们的统一叫法是玻璃。所以,我们好多古琉璃收藏朋友想找古琉璃的参考书是找不到的。真正的参考书只有在古玻璃这名称中去查找。如《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中国古玻璃》等。

老料器就是时间比较久的玉器吧

值钱

料器一般指的是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中国的料器生产大约约始于元末明初。料器区别于玻璃和琉璃应从工艺流程上来区分, 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著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近代指的料器一般指的是以琉璃为原材料,用镶嵌、粉饰、书法绘画等工艺制作的小物件比如鼻烟壶、小动物件等而非指的是珠子。

自2010年至今,普通料器的市场价格每年涨幅近一倍。”对各种料器艺术品情有独钟的小编尤为看好这个小众的收藏品类。近日,日本某拍卖行发布公告,将在1个月后拍卖一批雕花、彩绘的料器制品,引起市场关注。记者日前在北京藏家处探访时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料器艺术品中,早期作品价格至少有2~3倍的涨幅。“;料器艺术品仍被低估。”小编认为,古代料器器近年的行情开始抬头,当代料器的行情也有望因此被带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wu/709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 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