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子干扰

什么是电子干扰,第1张

敌对双方进行电子斗争的电子技术设备、器材,以及使用这些设备器材的方法和手段,统称为电子对抗技术。他是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和保障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又称电子战、电子斗争。

由于军队广泛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装备进行战场侦察、目标监视、作战指挥、通信联络、武器控制与制导,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的目的就在于:削弱或破坏敌方而同时又保护己方的这种能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随着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电子对抗将成为对抗敌方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

电子对抗技术是直接用于电子对抗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军用电子技术的一个分支和现代军事高技术之一。

电子对抗技术包括电子对抗侦察技术、电子干扰技术、电子防御技术和反辐射摧毁技术等。按其运用领域,也可分为雷达对抗技术、通信对抗技术和光电对抗技术等。电子对抗侦察技术包括对敌方电磁辐射信号的截获、测量、信号处理、识别、威胁判断,以及对辐射源测向、定位等技术。电子干扰技术包括有源干扰技术和无源干扰技术。电子防御技术包括各种反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抗反辐射摧毁等技术。反辐射摧毁技术包括对辐射源精确定位技术和导引技术等。

电子对抗侦察技术 对密集复杂、多参数变化、超宽频率范围和全空域的环境信号进行搜索、截获、测量、分析和识别是电子对抗侦察技术的显著特点,主要反映在接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上。在接收技术方面应用低噪声固态器件、声表面波器件、微波集成器件、电荷耦合器件,研制出信道化接收机、数字瞬时测频接收机、压缩接收机、声光接收机,较好地解决了在超宽频率范围内电磁辐射信号的全概率截获,以及瞬时测量信号参数的问题。由于采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快速傅里叶频谱分析技术、高精度时差法测向定位技术和实时信号处理技术,使通信对抗侦察能截收跳频、直接序列扩频和猝发通信的信号,并能对1毫秒的短信号测向定位。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采用相关理论、模糊理论、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对信号流中的每个信号进行实时处理,使在时间上交错的信号得到分选、使未知的辐射源得到识别和判断威胁,最后依据敌我态势给出最佳电子对抗对策。为了取得对威胁信号100%的截获概率,在天线技术方面广泛应用对数周期超宽频带天线,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对数周期天线阵,可侦收任意线极化的电波。圆极化的螺旋天线有10∶1的频率覆盖和数十度的角度范围,其中平面螺旋天线特别适用于测向系统。圆形多模阵列天线与移相馈电巴特勒矩阵网路相连,能产生覆盖360°的若干个波束,可对威胁信号的单个脉冲进行全方位瞬时测向。

电子干扰技术 战场上威胁辐射源的增多,促使电子干扰技术的发展,有源电子干扰技术仍是主要方面,主要反映在干扰多目标上。为使得有限的电子干扰资源能获得最佳的运用,发展了功率管理技术。功率管理技术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在对信号环境的信号进行分选识别、威胁运算和逻辑判断、确定辐射源威胁等级后,根据诸威胁的态势和本设备的干扰能力(干扰目标的数量、干扰功率、频率范围等),经过对策运筹,在时域、频域和空域上控制干扰发射机和天线波束,在需要的时间窗瞬间、以所需的干扰频率信号(含最佳干扰样式)、向所需的目标方向发射。雷达干扰机采用数字调谐的压控振荡器和双模行波管功率放大器,可按数字的频率码在微秒量级上变换频率。研制出相控阵干扰天线和透镜馈电多波束阵列天线,具有(2~3)∶1带宽比,能够在数微秒内和小于1°的精度,将干扰波束指向任一威胁目标。干扰技术中的另外一些成就是:数字射频存储技术,可在指定的时间将存储的数字信号恢复成射频信号,使干扰波形与信号波形精确匹配;发展了一次性使用的干扰机,包括遥控工作的摆放式、飞航式、投掷式、火箭或火炮发送式等干扰机;研制出电子调制编码的红外干扰机和欺骗式激光干扰机;由于大功率激光源的出现,又研制了致盲式激光干扰机。

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的出现,无源干扰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研制出由计算机控制与电子对抗侦察告警设备交连的无源干扰投放装置系统,它可根据威胁数据、载体航行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运算,确定干扰对象、干扰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投放方式、投放方向和投放时机等,以取得最佳干扰效果。投放装置还具有可投放箔条弹、红外诱饵弹和投掷式干扰机等多种功能。研制出散开快、留空时间长、频带宽、雷达截面积大的箔条,以及新型的空心箔条、充气箔条、V型箔条、配重箔条、红外综合箔条等。气悬体是一种扩散快、持续时间长、干扰频带宽的无源干扰器材,它是由悬浮在空间的微粒所构成,对电磁波有强的散射、吸收作用。电波吸收材料有涂料、贴片、结构型材料等,可有效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探测距离,为发展隐身技术提供了条件。气溶胶和各种发烟装置等光电无源干扰器材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和声波隐身技术等,特别是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研制发展了一批隐身作战飞机和隐身巡航导弹,隐身军舰也在研制试验中。雷达隐身技术主要是采用电磁波低散射外形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电磁波吸收材料,透波-吸波复合材料)等,大幅度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如海湾战争中频繁使用的F-117A隐身战斗机的雷达截面积小于01平方米。

电子防御技术 各种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子设备已广泛装备部队使用,如频率捷变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战术相控阵雷达、跳频通信电台等。部分地解决了捷变频与动目标显示的兼容问题,多基地雷达的关键技术已经突破,战术导弹广泛采用复合制导技术。此外,还有自适应跳频技术、超低副瓣天线和副瓣对消技术、多参数捷变技术以及反辐射导弹诱饵技术等。自适应跳频技术就是把自动频谱分析处理技术与跳频通信技术结合,不但可快速跳频,使对方难于侦察和干扰,还能根据频谱分析的结果,跳到无干扰的频率上。采用超低副瓣天线技术,地面雷达天线的副瓣电平已可降到-35分贝以下,机载雷达已可达到-50分贝以下,再加上副瓣对消技术,大大提高了反侦察、反干扰能力。多参数捷变技术使得对方的信号处理难于获得有用信息。随着反辐射摧毁技术的产生,发展了对抗反辐射武器的告警技术和诱饵技术,并研制出有源告警设备和有源假目标(诱饵)。这些专用设备配置在大型电子装备附近,当有反辐射武器来袭时,该设备发出警告和自动关闭被防护的电子装备发射机,告警距离可达40~50千米,以便采取防护措施或快速转移。诱饵性的有源假目标是在发现有反辐射武器来袭时,及时开机,发射与被防护的电子装备相同的信号,其辐射电平强于天线副瓣电平,以便吸引来袭导弹,使其脱靶。

反辐射摧毁技术 80年代以来,各种反辐射导弹大量装备部队,在局部战争中广泛应用,并与电子干扰配合形成软硬一体化作战。反辐射摧毁技术的核心是对辐射源精确定位与导引技术。在导引头性能上,采用超宽带器件和低噪声器件,使之可在08~20吉赫范围工作,能在远距离从天线副瓣进行攻击。在导引头中加装记忆部件或捷联式惯性导航设备,即使被攻击的电子设备关机,仍能继续导向目标。采用微波集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可重编程技术,提高了导引头的处理、存储、识别、记忆功能,增强了通用性和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攻击目标的能力。还研制了巡航式反辐射导弹,它可在敌区上空盘旋,截获到敌方威胁信号后,迅速转入攻击状态。如敌关机,则利用其记忆功能完成攻击;或者恢复到巡航状态,等待目标暴露,再行攻击。

F-2是日本和美国合作在F-16“敏捷隼”的概念上研制的发展型,将作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下一代战斗支援飞机和高级教练机投入现役,主要用于空中防御和反舰攻击,大约需要130架。F-2的设计是在第40批F-16C单座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的改动包括:加长了机身,重新设计了雷达罩,集成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主动相控阵雷达、任务计算机、INS以及集成电子武器系统等),加长了座舱,增加了机翼面积并采用了单块复合材料结构,机翼前缘采用了雷达吸波材料,在机身和尾部应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和先进的结构技术,加装了阻力伞。动力装置为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129发动机。F-2的机身截面基本与F-16相同,但为增加内部容量,稍稍增加了机身中段长度。F-2的机翼进行了重新设计,机翼面积为3484平方米,比F-16增加了25%,翼展由F-16的945米增加到1113米。每个机翼下有6个硬挂点,同时在翼尖安装了空空导弹发射架。机翼的前缘后掠角为33°22′,扭转角为2°30′, 无上反。展弦比为335,根梢比为0225,相对厚度为43%。为了补偿由于机身加长和机翼面积增大而增加的力矩,水平尾翼面积由F-16的592 平方米增加到705平方米。水平安定面的展弦比为225,前缘后掠为35°,有8°上反,根梢比为0464。垂尾面积与F-16一致,但在其根部加装了阻力伞,前缘后掠角为475°,展弦比为129,根梢比为0437。F-2还在机身后部增加了两个腹鳍,每个展长0699米,面积075平方米,前缘后掠为30°,向外倾斜15°,展弦比065,根梢比0653。

性能参数:

F-2的最大设计速度为1371千米/小时(或高空M20/低空M11);设计过载为+9/-3g(起飞重量为12000千克),+44/-16g(最大起飞重量);携带4枚反舰导弹、2枚空空导弹和2个2270升的副油箱执行反舰任务时,作战半径超过834千米。

谈到其他国家的军用飞机时,我们总还能用一种轻松的心情调侃一下。但日本对中国来说是特殊事物,往往让人感到一丝沉重,更不要提日本的右派势力了。个人认为不出十年,我国与日本间必有一事 …… 来看看二战后日本军用飞机重新崛起之作:F-2战斗机。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少政客迫不及待得要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强国。相应的日本自卫队也飞跃发展,而其中F-2战斗机更是日本战斗机史上一块崭新的里程碑。

日本战斗机有着颇辉煌的过去,“零”式战斗机曾经横行亚太地区的天空。战后空中自卫队(空自)受和平宪法限制,无法自行研制先进战斗机,因此先后购入了美国的F-86F、F-1O4J、F-4CJ和F-15D/DJ“三代四型”的生产线,目前F-15系列是空自的主力。空自也自行研制了T-1、T-2、T-4教练机和F-1战斗机。其中F-1战斗机达到了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的中上水平,F-1是日本自二战后的第一种国产战斗机,预计进入1990年代后,F-1将逐步退役。

近年来日本大力扩张军事力量,自行研制装备了90坦克、87自行高炮、E-767预警机等先进装备,并向外派遣军事人员。这些动向引起各国的警惕。日本防卫厅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拟定研制新一代空中支援战斗机,1984年12月6日首次提出发展F-1后继机的FS-X战斗机计划。按日本岛国防御的特殊要求,这种新型战斗机突出了反舰攻击能力,可使用国产ASM-1和ASM-2反舰导弹,兼顾国土防空任务。上述特点与F-1近似。但日本人这次坚持要自力更生发展新机型,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由此可见,FS-X计划不仅是研制一种可代替F-l的后继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型号研制的实践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得国家政治军事实力上一个台阶。

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总部自197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气动外形、复合材料、高机动性、先进火控技术、航空计算机、惯性导航、隐形技术和整体电子战系统等。1984年12月6日防卫厅参谋会议开始探讨F-1后继机,FS-X计划初现原型。

第二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独立自主开发、代名为JF-210的战斗机方案,外型类似瑞典JAS-39“鹰狮”(Gripen)。但采用双垂尾双发布局,进气口在座舱下方,两具F404型发动机,起飞重量115吨,最大速度19马赫,携带4枚反舰飞弹(ASM)时作战半径约930千米。可见日本人计划时雄心壮志,可惜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随后FS-X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独立开发、二是改进现有战斗机,三是购买外国先进战斗机。美国政府为继续控制日本军事力量、满足本国军工公司需求,这时开始向日方施加压力,当年12月提出了共同开发的方案。美国提出了一下理由:日本欠缺开发先进战斗机的技术与经验;独立研制价格过高,风险过大;独立研制与日本禁止武器输出政策可能有冲突,并会造成美日贸易失衡。美国各军工公司也不遗余力的游说国会、政府,并向日本政府企业推销各种方案,包括改进F-16、F/A-18和F-15。日本各方虽然希望能自力更生,但是面对经费、技术上的风险,选择改进现有飞机的办法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美国在两国国防部首长级会议上不断施压。

1987年下半年,日本国内三大报:朝日、每日与读卖新闻就不断地报道FS-X战斗机相关消息,关注对象不是飞机本身,而是美日两国政府关于FS-X的谈判过程。日本曾提出共同开发,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双方达成协议,采用改进的F-15J或F-16C作为FS-X战斗机。至此日本独立研制新战斗机的希望破灭了,但由于日本积累了较多技术储备,在FS-X计划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整体科研制造能力也有较大提高。总的来说FS-X计划对日本政治、军事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接着日本防卫厅对F-15J、F-16C和F/A-18C等三种机种进行了改进工作的深入评估,结论是性能上最理想的原型机是F-15,然后是F/A-18,最差的是F-16。防卫厅得出了一下结论:

·除了隐身性能无法满足外,F-15方案性能最好,但是研制费用最高;

·F-16方案航程和隐身性能不能令人满意,但是研制技术和费用要求最低;

·F/A-l8方案性能可以接受,但是制造和维护费用都比较高。

防卫厅初步倾向F/A-18方案,因为在费用上较符合要求,且是双发战斗机,性能比单发战斗机上一个档次。但1987年10月后,日美决定在F-15J和F-16之间选一种。防卫厅最后由成本方面考虑决定了F-16。88年FS-X战斗机计划正式启动。

  由于美国和日本利益上的冲突,FS-X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首先是双方争执合作协议书(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的细节,主要是双方都想在研制制作过程中占多一些比重,另外美技术转让也是一大难题。日本想在国内研制,美国却希望在美国进行以提高就业机会。技术移转方面美国不愿意把关键技术给日本,怕日本学会了以后与之竞争。因此美国坚持拒绝转让线控技术源代码,导致整个FS-X计划拖延了二年。最终协议是将FS-X主承包商是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现改为洛克希德公司渥斯堡厂)和日本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为合作厂商。整机由三菱重工组装,并负责机身前段和左主翼;川崎重工负责机身中段、主起落架舱门和腹鳍;富士重工负责机头、进气口段与水平尾翼和垂尾;洛克希德渥斯堡厂负责机身后段和右翼。一架飞机两个主翼竟然在太平洋两岸制造,可谓绝无仅有。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负责火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美国通用电子公司负责发动机。

1991年,FS-X案完成细节设计,92年4月通过审查,同年5月完成试验模型(Mockup Model),评估完成后正式对外公开。94年2月,各公司都完成了工程设计,开始制造一号原型机,上图和下图为原型机在飞行中。

FS-X遇上的另外一个难题是费用问题。1987年度的经费预算是1650亿日圆,到了1994年已用掉了3270亿,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根源在于拖延签约造成了损失;美国不肯转让关键技术,导致计划有变;研制方式也有大的变化,例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提出要履行合同,必须重新建造新的生产线。日本舆论对上述问题大为不满,置疑当初选择F-16和共同研制都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过预算超支也是近年研制军用飞机的常见问题,加上有美国插一手,日本也只能认命了。

FS-X第一架原型机于1994年初开始组装,1995年1月12日从三菱重工业公司的小牧南工厂出厂,同年10月第一次进行了38分钟的试飞。首飞成功,稳定性、机动性和操纵性均良好。第二架原型机于95年12月13日试飞,第三和第四架原型机分别于96年2月和4月上天,各机首飞均获成功,没有出现大的意外,这是各国战斗机研究较少见的。另外,还有两架原型机用于静态试验,其中结构和疲劳试验达到约6000小时。1996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FS-X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飞机编号正式定为F-2,在1996财年将首批采购11架。这标志着,继F-1之后,在日本研制生产的又一种先进战斗机正式诞生。

最终研制成功的F-2采用了单发、单垂尾、大边条、翼身融合和腹部进气道的总体布局,从外形上看几乎与F-16没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尺寸也差别不大,只是F-2的翼展和机长稍大、机高稍小。F-2战斗机以第40/42批生产的F-16C为基础,其中新研制的部分约占50%。按照日本军方的要求,F-2在设计上主要作了如下改动:

·机身加长40厘米,以增加机载燃油量;

·改变机头形状,以安装新型雷达设备;

·加大机翼和尾翼面积,以增大有效载荷和航程,减小翼面载荷;

·机翼采用先进的一体成形复合材料技术,也就是说机翼是一整块复合材料构成的,而不是象传统的设计那样由各种骨架和蒙皮构成;机身和机尾也采用了复合材料及较轻的结构设计;

·采用更多的随控布局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操纵性和机动性;

·换装推力更大的Fl10-GE-129发动机;

·换装日本自行研制的先进火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性能优于美国产品;

·采用新的座舱设备和两片式的加固风挡;

·能够携带日本生产的AAM-3、AAM-4空空导弹和ASM-1、ASM-2反舰导弹;

·在主翼前缘和其它部位使用了吸波材料,提高了隐身能力;

·增设减速伞,以减小飞机的着陆距离。

  总的来说,在气动外形方面F-2相对F-16改动不大。为了得到更好的机动性,原本在机头两侧会加装一对鸭式前翼,以获得直接升力、直接转向、直接偏移等主动控制能力,这将会是第一种使用主动控制技术的战斗机。但后来由于技术经费原因,这个设计被放弃了。

在制造F-2飞机的机翼时,应用了“共同固化”的先进技术,即在自动调温炉内将复合材料的成型和加工会在一起,一体完成复合材料机翼的制造。采用这一新工艺加工的机翼部件光滑无缝,有利于减小气流干扰和阻力,改善飞机的气动性能。这一技术进步有点象坦克装甲由铆接发展到焊接,再发展到铸造的过程。该机翼展增加不多,但翼面积增加了25%,看来翼根弦长也有所加大,其前缘后掠角和根稍比随之改变。F-2还采用了控制增稳(CA)、放宽静稳定度(BSS)、机动载荷控制(MLC)、非藕合偏航(DY)、直接侧力控制(DSC)、机动增强(ME)和直接升力控制 (DLC)等七种方式的随控布局(CCV)技术,加上日本自行开发的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从而为提高飞机的操稳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

对于F-2的动力装置,防卫厅先选择了两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分别为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B-129和普惠公司的F100-PW-229发动机,经过对比最后选中了前者,同时1990年13月第50批生产的F-16C飞机也使用了这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全加力推力为131.6千牛(13400公斤力),推重比大于8。若按采购130架飞机计算,加上备用,共约需要200台发动机。一开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了8台F110-GE-129型发动机供原型机研制使用,以后将转让技术在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仿制生产。

与F-16相比,F-2的最大变化是在航空电子系统方面。该机采用的很多电子设备都是新研制的,其性能有不少优于F-16飞机上的设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火控雷达。它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技术,大约由800个3瓦砷化镑发射接收模块组成。这种雷达的特点是每个天线都可单独发射电磁波进行电子扫描,不需要机械转动天线,搜索范围大,处理速度快,可靠高。美国的F-22战斗机装的就是这种雷达。F-2的雷达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1991年初已将4部样机交付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以用于地面试验,适应性检查,以及可靠性和电子干扰试验。该雷达对于驱逐舰大小的目标,其作用距离为148至185千米。据介绍,日本生产的F-15J很可能将换装这种雷达。

但近期据日本传媒披露,F-2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某些时候探测距离极端缩短,据传目标机已进入视距在雷达上仍无显示;目标突然在屏幕上消失;准备发射导弹时,在跟踪模式下丢失目标。主要原因可能是机头的空速管干扰雷达。

F-2在青森县的三泽基地的第三飞行队装备了19架,正在进行"运用试验"。计划在"运用试验"完成之后进入防空的"实战配备"任务阶段。由于F-2的雷达系统出现问题,第三飞行队将暂时与装备F-4EJ的第八飞行队交接,由后者承担防空战备任务。

F-2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也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它包括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干扰机、箔条曳光弹投放器等,由专用的计算机控制器综合管理。F-2的激光惯性导航系统由日本航空电子公司研制,这种惯导系统有四个传统的两自由度陀螺仪作备份。

在座舱设计中,F-2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设计的座舱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象美国的F/A-18、中国台湾的IDF以及其它许多改进型的战斗机,尽管它们的座舱内都采用了两三个阴极射线管(CRT)多功能显示器(说白了,就是简单的电视),但其主仪表扳上还要保传统的模拟式仪表作备份,这主要是人们对CRT显示器的可靠性还有疑虑。而F-2飞机采用的是日本岛津公司和横河公司研制的平显仪和大型液晶显示(LCD)多功能显示器,两者都安装在正中间,平显仪在上,显示器在下。平显仪的支座正好起到了遮光罩的作用,即使是在较强的光线条件下,飞行员也能看清ICD显示器上的显示。在平显仪支座下还有两个传统式的多功能显示器。除这些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说几乎去掉了主仪表板上所有的仪表。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主要因为CRT和LCD显示技术的可靠性大为提高,它比传统的模拟式仪表已经超出了好几个数量级,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拿低可靠性的仪表来为高可靠性的显示器作备份。而LCD又比CRT先进得多。这就是F-2飞机座舱设计的先进之处。但是,在现代的许多飞机(包括刚出现的飞机)上,这种用仪表为显示设备作备份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要想使人们完全改变这一不合理做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F-2的座舱采用了两片式强型风挡玻璃,其抗鸟撞性能要比F-16采用的单片式风挡好得多,这大概是考虑到日本岛国的特殊环境。

按照日本防卫厅的要求,研制F-2战斗机主要是为了打击海上目标,以达到歼敌于海上的目的。这就决定了F-2在武器配备上要以反舰作战为主,在性能上要突出航程和载荷能力,那么该机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呢?据介绍,F-2具有携带和使用多种武器装备的能力。如在空对面武器方面,可带ASM-1/ASM-2反舰导弹、340千克(750磅)炸弹、CBU-87集束炸弹,以及RL-4、AU-3A和RL-7火箭发射器,这三种火箭发射器分别可装4枚137毫米火箭、19枚70毫米火箭和7枚7O毫米火箭。此外,F-2还可装备两种型号的CCS-1光学反舰制导炸弹,其中1型重227千克(500磅)、H型重340千克,这种制导炸弹完全可发射后不管。这些装备使得F-2能在远距离精确攻击敌海上和滩头目标。

尽管F-2以对海作战为主,但其空战能力也不弱。它不仅保留了原F-16C飞机上的M61A1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机炮,射速每分钟6000发,最大携弹量511发。还装备了先进的空空导弹,具有较好的近距格斗性能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可携带的对空武器有:红外制导的AAM-3和多种型别的AIM-9“响尾蛇”近距导弹、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中距导弹、以及主动雷达制导的AAM-4先进中距导弹。其中AAM-3和AAM-4为日本研制。AAM-3是在“响尾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据说其寻的头视角比AIM-9L导弹还要广,敏捷性更高,弹头威力更大,弹体前方四片翼鳍根部较细长,很像四支有把柄的鳍,确保了高速机动性。AAM-4与美国的AIM-120先进中距导弹相似,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1995年10月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进行过地面发射实验,1996年开始交付日本航空自卫队使用。

F-2战斗机两侧翼下各有6个外接点,机身下1个,总共有外接点13个。在作战中可同时使用11个外接点,比F-16C多两个。从左翼翼尖到右翼翼尖的13个外接点,依次编号为1、2、3、4L、4、5、6、7、8、8R、9、10、11,其中4L和4、8和8R两对外接点在一次使用中只能根据需要各选用一个,1和11号两个翼尖接架现在只能携带近距红外空空导弹。在对诲(地)作战中,3-9号挂架可携带ASM-1、ASM-2反舰导弹,CBU-87、340千克或227千克炸弹,凡可携带CBU-87集束炸弹的桂架均可挂火箭发射器。在对空作战中,除了中间三个挂架外,其余接点均可携带AIM-9、AIM-7或AAM-4近、中距空空导弹,也就是说该机最多可带8枚空空导弹。中间三个接点,5和7号接点各可挂一个2271升副油箱,6号机身接架可挂一个1136升副油箱。

具有良好攻击能力的战斗机的必要条件是本身必须是优秀的武器装载发射平台,可以弹性地携带各式各样的武器。FS-X是以执行空中阻隔作战和陆海近接空中支援作战为主,而应状况需求兼以执行防空作战,其外挂载武器也依上述之用途而可分为:

·空中阻隔作战:ASM-1和ASM-2空射反舰导弹、227公斤激光制导炸弹;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227公斤激光炸弹、227公斤普通炸弹、CBU-87/B集束炸弹、JLAU3-A(70毫米)和RL-4(127毫米)火箭发射器;

·防空作战:AIM-9L、AAM-3短程空对空飞弹和AlM-7F/M中程空对空飞弹。

为能携带上述的武器,FS-X的两翼及机身中线下,一共有13点可挂载武器。其中STA4-8和STA4L/8R等四点是不能同时挂载的,因此实际可用的只有11点。加挂的副油箱有1136升(300加仑)和2271升(600加仑)两种。1136升副油箱是挂在机身中线下,而2271升的副油箱是挂于主翼下方,这是美国为FS-X所研发的新式大型副油箱。主翼下方的挂架每一点都可以使用三联装挂架挂载3枚227公斤炸弹,大幅增加炸弹携带量。

F-2翼展10.8米(含翼尖导弹发射架时为11.13米),全长15.52米,机高496米,这些尺寸也都与F-16差别不大,只有翼面积大得比较多,达34.84平方米,这主要是弦长加大所致。F-2的正常起飞重量12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22.1吨,比F-16C重了近3吨。内部燃油为2602公斤,也比F-16多了的近500公斤。其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两者相同,均为M20。据介绍,F-2在带四枚反舰导弹、两枚空空导弹和两个副油箱的条件下,按高-低-低-高的模式作战,其作战半径可达到830千米。

防卫厅最初预计F-2总产量为130架。不过国际形势变化,日本面对的威胁减少,再加上严重超支,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放弃批量生产F-2。但日本空自的F-104已经退役,F-1也正逐步退役。放弃已投入的三千多亿日圆,改选其他机种取代F-2,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且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去考虑,生产F-2不仅给目前日本低迷的相关工业带来了工作机会,也可以使得日军工企业在F-15J战斗机和P-3C反潜飞机结束生产后不致停产,维持必要的生产线。因此防卫厅预计会生产75架F-2。

但是装备F-2也要面对一些新的问题。F-1飞行员可直接在T-2教练机上进行基础训练。F-2则需要更先进的教练机种来达到此目的,因此适当地增加双座型(右图)是有其必要的,所以F-2的数量可能增加至80架左右。除了数量增减外,防卫厅也必须考虑到美国强烈希望加入生产的要求。这一要求相当令人头疼。目前F-2的单价和别的日本先进武器一样,十分惊人。最初在1985年所估计的单价为五十几亿日圆,如今加上约10年的币值变化,一架飞机的价格已接近70亿日圆。如果算上研制经费,单价已达到100亿日圆,而过高的单价将会限制生产架数。而且日本二战后确立的和平宪法禁止日本向外出口武器,而出口是各国军用飞机增加产量、降低单价的有效措施。

F-2集先进性和争议于一身。其先进性有事实作证,不容否认;但日美勾结加斗争的关系又令它多了很多争议,最难听的说法是F-2是又一个美国强暴日本的私生子。和不管怎么说,F-2的成功研制和先进性能还是值得日本军方和军工企业高兴的,也搅活了右派的军国复活梦。据称日本防卫厅已经开始酝酿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问题,即与美国F-22相似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按照传统,日本即使不自行研制,也可以购买到F-22或JSF的生产线。这意味着日本将长时间的在亚太地区保持战斗机质量上的优势,这值得我国各方面多多注意。

随着日本60年代研制的F-1战斗机停产,F-2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斗机数量将在未来五年内增加一倍。2001年日本执行战备作战任务的F-2战斗机有32架,至2005年这一数量将增加到65架。到2004年航空自卫队执行作战任务飞机的总量将达到377架,但随着27架F-1战斗机的退役,2005年总数会降到365架。此外到2005财年,航空自卫队F-15J/DJ战斗机数量将从203架减至199架,103架F-4EJ中也将有两架退役。为此F-2的生产将缓慢而稳定的进行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兵器也越来越发达,但不管怎么发达,都是在矛与盾的较量中前行,攻击武器就是矛,越来越尖锐,似乎攻无不克;但防御武器就是盾,也越来越厉害,似乎可以抵御一切,固若金汤。

这就是矛盾这个词的由来和意义。今天我们只讲一下空空导弹和战机之间的对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空空导弹

导弹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要说起来话太长。即便按发射的坐标,也就是发射点和针对目标来分类,就有陆基导弹、海基导弹、空基导弹之分,就是分别从陆地、海上、空中发射的导弹。

具体说就更多了,有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岸舰导弹、潜舰导弹、空舰导弹、空空导弹、舰空导弹、舰地导弹、空地导弹、潜地导弹、舰舰导弹、空舰导弹等等等等。

空空导弹的“空空”,从字面意义理解就应该知道,这种导弹是空中对空中的导弹,因此也就是飞机上发射打飞机的导弹。空空导弹是目前各类战机的主要武器之一,还可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等非作战飞机的防御武器。

像各种导弹一样,空空导弹也是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和弹翼等结构组成,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测试雷达等共同形成一整套武器系统。空空导弹与其他针对飞机的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而与歼击机常用的机关炮相比,又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势。

空空导弹的制导方式主要有红外制导、雷达制导以及复合制导等方式。红外制导就是通过探测目标热辐射,比如飞机的尾气、湍流,一旦发射就自动跟踪追击,能否甩掉就看运气了;雷达制导就是根据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形成控制信号。

雷达制导分为主动制导和半主动制导两种,主动式雷达装在导弹上,半主动雷达装在飞机上。复合制导则开始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中段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末端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最终将敌机一举摧毁。

战斗部一般装有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其中有引爆的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或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还有触发引信。近炸引信就是当导弹到达目标飞机附近杀伤范围时,无需碰撞机体,就会通过红外、无线电、激光等触发爆炸,从而通过爆炸的弹片和冲击波重创飞机;而触发引信则在击中敌机时触发爆炸。

空空导弹有格斗弹和拦截弹两种。格斗弹是战机近距离格斗使用,多采用红外制导,发射后就不管了。这种导弹最小发射距离约300米,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km,迎头攻击可达25km。格斗弹机动能力很强,横向过载可达30~60G。

拦截弹可分中距、远距导弹,中距导弹射程一般在25~100km之间,100km以上射程的为远距导弹。

战机规避导弹攻击的能力

导弹作为一种攻击武器,对目标的摧毁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精准;战机为了规避导弹的攻击,就做得速度越来越快,机动性越来越强,还有隐形飞机等许多防御措施。

所谓隐形飞机并不是人眼看不见,而是雷达无法“看见”。主要是运用改变外形减少雷达波反射,运用各种防雷达波的材料、涂料等措施,实现反雷达、防红外线、反电子、反声波探测的目的。

除此之外,战机应对导弹攻击的主要办法还有预警、热诱弹、过载机动等方法,规避导弹攻击,设法死里逃生。

所有战斗机都装有安全警报装置,在被敌方雷达照射时,会被传感器探测到,从而发出警报提醒飞行员注意。一般有较弱雷达照射,表示已被敌方发现;如果出现较强的雷达波持续照射,则证明已经被敌方锁定,导弹可能已经在攻击途中。

在影视里常听到战机飞行员惊呼:我已经被火控雷达锁定!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战机,还装有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被这类导弹锁定也能够侦测到发出警报。一旦被导弹锁定,飞行员就必须使用多种手段来躲避导弹攻击了,最后能否逃脱这死神的追命,就要看飞机的性能和飞行员的本事了。

应对导弹攻击的第一道防线是释放干扰弹,包括热诱弹和干扰箔。我们在战机表演时,看到战机尾巴后面会突然出现天女散花一样的“烟花”,这就是热诱弹,也叫热焰弹,是战机通过向后面侧面投放燃烧的铝、镁等燃点低的金属,在机身后面和周围产生大量热量,用来干扰红外导弹的攻击,让自己得以生存。

而干扰箔则是向空中抛洒出大量金属箔条,这些细小的箔条会在空中快速散开,形成一团团亮丽的箔条云,敌方雷达就会被这些箔条云阻挡而看不到真正的目标,战机就有机会抓紧时间甩掉导弹逃之夭夭。

第二道防线就是最后的生命线了,只能靠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的本事了。这种本事一般称为10秒躲避导弹追杀,这种躲避方式既需要战机性能和飞行员能力,也要靠运气。如果距离发射点太近就连神仙也救不了。

导弹在射程之内的攻击大致有三个阶段,即发动机推力阶段、惯性气动阶段、强弩之末阶段。在刚刚发射时依靠发动机推力前进,这个时候速度和机动性最高,机动载荷可以超过30个G;当导弹燃料消耗殆尽后,完全依靠惯性飞行,在空气阻力下,机动载荷就下降很快;到强弩之末时,机动载荷就在5个G以下了。

导弹在发动机推力阶段,被称为不可逃逸区,一般在射程的50~60%以内,在这个区间,目标飞机是极难逃脱打击的;而比较容易逃脱打击的阶段是在强弩之末,也就是导弹射程的最后四分之一阶段。

战斗机飞行员在训练中,一般要求能够耐受8~9G的过载,因此在躲避中远距离导弹攻击时,就要利用战机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来躲避了。这时就要看是导弹机动载荷能力大,还是被追击的战机和飞行员机动载荷能力大了。

那么可以紧急降落或关闭发动机规避吗?

这并非本人胡思乱想,而是有朋友这样问,所以也说一说。

当已经被敌方锁定,并已经发射了空空导弹,飞行员可以采用关闭发动机或马上降落飞机来规避打击吗?可以肯定地说,不行。

前面说了,如果在导弹攻击的不可逃逸区,除了紧急抛洒干扰箔或热诱弹等干扰措施,依靠紧急机动过载是来不及的;而当自己在导弹不可逃逸区以外被攻击时,除了干扰箔和热诱弹,还可采取机动过载,也就是高速飞行和快速变换方位。

战机降落并不是一个突然摔落,而是一个减速缓慢降落的过程,怎么能与战机高速和机动逃逸相比呢?而关闭发动机的飞机突然失去动力和升力,除了滑翔慢慢降低,就是一头往地上栽下。滑翔速度则会越来越慢,且很难机动,如何能逃过导弹追击?

如果在很高空中关闭发动机一头栽下,在飞机性能很好且飞行员有很高的技能条件下,还有可能重启发动机并改出螺旋,但根本无法逃过导弹追击;如果在低空,瞬时就坠毁了,无需导弹打击也完了。

因此,当导弹追来时,紧急降落或关闭发动机都无法改变被摧毁的命运。就说这些,欢迎讨论,谢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台风”是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研制的新型单座双发超音战斗机,前身是EFA验证机,曾命名为EF2000。该机主要用于防空和空中优势任务,兼具对地攻击能力。在“台风”之前,由如此多的国家共同研制的飞机并不多,象战斗机这样关系到国家安全大事的合作项目少之又少,因此“台风”可谓开创了军事工业领域的一个新景象。

这与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另外一个参与各国不愿意公开承认的原因就是,欧洲各国科技、经济实力无法与美国、苏联相比,因此必须联合在一起,才有足够的力量研制一种先进的战斗机。出于各种限制,“台风”战斗机的性能在所谓的“三代半”战斗机之中并不出众,甚至与法国独立研制的“阵风”相比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目前该机正在缓慢的批量装备各参与国,一些改进项目,例如改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开始实施。该机的出口工作进展较为迟缓,至今仅有奥地利表示了定购的意向。

1983年5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提出了志在由欧洲国家合作研制下一代先进战斗机的FAP试验机计划,1984年7月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5国达成协议,联合发展90年代使用的先进战斗机(FEA)。

随后一向有自己独特战略见解的法国,与其他合作国在FEA的发展方向上发生分歧,法国根据自身的战略部署和需要,希望FEA能偏重于空中优势任务且重量有所限制,而其他国家则希望研制一种均衡的远程多用途战斗机。1985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该项目,自起炉灶研制“阵风”战斗机。

1992年,英德意西四国为降低成本,对原EFA方案做了调整,新方案称为EF2000,并计划生产7架原型机,首架原型机于92年5月11日出厂,94年3月首飞,生产型预计2000年交付。该机采用了鸭式三角翼无尾式布局,矩形进气口位于机身下。这一布局使得EF2000有优秀的机动性,但是隐身能力则相应被削弱。操纵系统为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系统,具有任务自动配置能力。除鸭翼外、机身、机翼、腹鳍、方向舵等部位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该机机动性敏捷性限,具有短距起落能力和部分隐身能力,主要装备英德意西四国的空军。上述特性也是近年先进战斗机所共有的特点。

“台风”战斗机广泛采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铝锂合金、钛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全机比例约40%。采用一些隐形技术,包括低雷达横截面和被动传感器。前置鸭式三角翼构造空气动力学不稳定设计提供高度的敏捷性(特别在超音速)、低空气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机翼使用无缝隙襟翼。飞行员通过每秒自动控制40次的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系统控制飞机去提供好的飞行控制特性。在不使用矢量发动机的情况下就具有优异的超机动性能,得益于良好的机身设计,不但维持高速优异操纵性、也具有很好的缠斗能力,特别是高速高过载缠斗。为增加航程,还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主要机载设备有GEC-马可尼公司的ECR90多功能脉冲普勒雷达,各合作伙伴国正在探讨机载雷达采用改进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模式,以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空地瞄准数据和80千米以外的目标识别能力。“台风”战斗机现用ECR-90/"捕手"(Captor)雷达,将改用符合Tranche 2标准的改进的SAR模式,使该战斗机迅速获得并扩展空地攻击能力。其他设备包括先进集成辅助自卫子系统(DASS),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具有头盔显示器、语音控制系统等控制的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座舱显示系统,STANG3838北约标准数据总线。

1993年,为弥补“台风”战斗机现有CAPTOR雷达的诸多缺陷,英、法、德三国联合启动了机载多模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AMSAR)项目。AMSAR将装备于“台风”和"阵风"(目前"阵风"装备的是RBE-2无源雷达)战斗机。随后,三方成立了GTDAR(GEC-汤姆森-DASA机载雷达)合资公司专门从事AMSAR的研发工作。AMSAR项目的开发分为3个阶段,预计11年完成。前两个阶段将分析新一代有源阵的可行性和需求以及生产MMIC模块的新方法。模块的目标价格定为400至500欧元(目前为几千欧元)。GTDAR公司通过建造小型相控阵以论证项目的总体可行性。1998年,GTDAR公司完成了144个模块阵列的测试,标志着项目前两个阶段的顺利完成。144个模块阵列的演示非常成功,投资方随即宣布项目进入第3阶段。该阶段采用装备1000个模块的全尺寸设备,在BAE系统公司的航空电子测试机上进行飞行测试。第3阶段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如果项目进展顺利且成本适中,AMSAR即可装备战斗机。系统将极大地改进“台风”战斗机的性能,并降低“台风”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此外,项目还引进了几个欧洲的合作伙伴(如英国的FOAS项目),加强阵列与飞机的综合,即所谓的保形智能蒙皮(smart skin)阵列。由于使用了高速宽带光学链路和中央处理系统,整个飞机更像一个巨型的综合传感器。尽管这对“台风”战斗机意义不大,但对于项目的深入进展和FOAS项目实现可能会有些帮助。

飞行员控制系统具有特色的是采用语音控制操纵杆系统(VTAS),直接的声音输入允许飞行员使用声音命令实现模态选择和数据登录程序,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语音操控系统,覆盖传感器、武器控制、防卫帮助管理和飞行中的操纵,提供24个原来需要指尖控制的指令。飞行员配备英国宇航公司(BAE)“打击者”(Striker)头盔安装显示系统 (HMS)。平视显示器显示飞行参考数据、武器瞄准、插入字幕提示和前视红外(FLIR)影像。驾驶间有三个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MHDD),显示战术情形、系统状况和地图。一个由英国宇航公司(BAE)与罗克韦尔·柯林斯数据链方案LLC公司(DLS)组成的国际合作EuroMIDS集团公司,提供Link 16军用数据链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小体积终端用于数据的安全传递。另外,还安装英国宇航公司(BAE)TERPROM地面接近警告系统。

前2架原型机装2台涡轮联合公司的RB199-122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大于712千牛,DA03-07和生产型将装欧洲发动机公司的EJ200涡扇发动机(下图),单台正常推力为60千牛,加力推力可达90千牛,带有全权数字式控制系统和燃油管理系统。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目前正在为第一批148架欧洲战斗机生产363台EJ200发动机,到2015年还将为总共620架战斗机生产另外1000台发动机。EJ200发动机是一种双轴再加热涡轮风扇发动机,有3级低压风扇压缩机和5级高压风扇压缩机,由2个单级涡轮机(低压和高压)推动。环形燃烧室带有空气喷射器,再加热系统包括一套3级风扇系统、一个收敛/发散喷嘴,发动机采用一套综合FADEC系统来控制。EJ200发动机采用的技术使发动机在布局上比现存的发动机要小且简单,燃油消耗少,且具有较高的推重比。

欧洲“台风”战斗机装备先进的“频谱防御辅助子系统”(DASS),安装在机体结构内和航空电子系统整合。该系统由英国宇航公司(BAE)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公司、西班牙的英迪拉(Indra)系统公司和意大利的Elettronica公司共同组成的EuroDASS公司合作发展,欧洲航宇防务(EADS)在2001年10月加入。“频谱防御辅助子系统”对单一或复合的威胁提供完全自动的响应并进行威胁优先次序评定。“频谱防御辅助子系统”包括一个电子对策/支援措施系统(ECM/ESM),前面和后面的导弹接近告警系统,可超音速时使用的拖曳诱骗系统,激光告警接收机和SaabTech 电子技术公司BOL箔条和曳光弹撒布系统。航空电子系统基于北约组织标准数据链,采用光导纤维信息通路。

2006年2月,萨伯航电系统公司接到飞行加油有限公司一份约19亿瑞典克朗的合同,将为欧洲战斗机第2批(Tranche 2)项目提供BOL 510干扰投放器。萨伯BOL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干扰投放系统,该系统比常规干扰投放器携带的干扰物包数量多5倍。系统制造工作将在瑞典Jarfalla萨伯航电系统公司进行,产品交付将从2006年4月开始,持续到2011年11月。萨伯BOL干扰投放器系统目前在美国海军"雄猫"、英国"鹞"GR7和"狂风"、美国空军/空中国民警卫队F-15"鹰"和瑞典JAS-39"鹰狮"飞机上使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F/A-18"大黄蜂"飞机适用的系统也在研制中。

欧洲“台风”战斗机机内安装一门27毫米毛瑟机炮,用于武器携带共有13个挂点,每个机翼下各有四个,进气道正下方一个,进气道两边角落各两个半埋式挂点(装备超视距空空导弹)。一套武器控制系统(ACS)管理武器选择、发射和监控武器状况。欧洲战斗机能使用广泛多样性空对空和空对地武器。

1、机载武器的最大限度。具体如下:

·6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或欧洲导弹设计局(MBDA)“流星”(Meteor)中程空对空导弹(现处在发展中)

·6 x AIM-9 “响尾蛇”(Sidewinder)或欧洲导弹设计局(MBDA)“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或德国博登湖机械技术公司(BGT)IRIS-T近距空对空导弹

·4 x ALARM反辐射导弹

·4 x “企鹅”(Penguin)空对地导弹或波音鱼叉(Harpon)反舰导弹

·18 x “硫黄”(Brimstone)反坦克导弹

·2 x欧洲导弹设计局(MBDA)“风暴阴影”(Storm Shadow)或LFK“金牛座”(Taurus)远距离投射武器

·4 x Paveway GBU-10/16激光制导炸弹(使用指示吊舱)

·6 x BL 755集束炸弹

·12 x 500 –2,000 磅常规炸弹

·4 x布里斯多航空宇宙公司(Bristol Aerospace)CRV-7火箭吊舱

·3 x外部燃料箱

机载武器的典型组态

欧洲“台风”战斗机武器最大负载是不能被同时携带的,根据作战需要选用不同的典型组态。具体如下:

·3 x AIM-120 “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AIM -9,1 x激光指示吊舱和 4 x GBU12 炸弹,3 x外部燃料箱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AIM -9,1 x油箱,6 x “企鹅”空对地导弹(ASM)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AIM –9,1 x 1,000磅外部燃料箱,2 x 1,500磅外部燃料箱,4 x “企鹅” 空对地导弹(ASM)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AIM -9,1 x外部燃料箱,5 x 450公斤炸弹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2 x 1,500磅外部燃料箱,1 x 1,000磅外部燃料箱,2 x ALARM反辐射导弹,2 x “风暴阴影”巡航导弹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1 x 1,000磅外部燃料箱,18 x “硫黄”反坦克导弹

·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 2 x “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1 x 1,000油箱,6 x ALARM反辐射导弹

· 6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AIM-9 L ,2 x “铺路”(Paveways)激光制导炸弹,2 x 外挂油箱·4 x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2 x “先进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2 x ALARM反辐射导弹,4 x“铺路”(Paveways)激光制导炸弹,在机身下面1个外挂油箱。

2005年12月,英国国防部已选中Ultra公司声纳与通信系统分部为皇家空军“台风”F2飞机提供Litening EF(欧洲战斗机)空中激光瞄准吊舱及保障工作。吊舱将由Ultra的主要子承包商以色列拉斐尔武器发展局制造。包括20个吊舱的初始合同预计将价值2620万美元。Litening EF吊舱被认为相当于最新式的Litening III构型产品,包括一个具有2个视场(FOV)的640×480焦平面阵列热成像机、一个具有3个FOV的1000×1000电荷耦合器件(CCD)视频摄像机、一个人眼使用安全的激光测距仪、一个激光指示器和一个激光点跟踪雷达。装备Litening EF将使RAF“台风”飞机具备临时的地面攻击能力,直到第3批(Tranche 3)飞机服役获得完全能力。该装置将帮助飞机机组人员定位、识别和跟踪地表目标及指明武器命中点。英国国防部称该合同是英国单一货源采购,之前2000年欧洲战斗机公司进行了竞争评估。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德国、希腊、印度、罗马尼亚、瑞典、西班牙、土耳其、委内瑞拉和美国也订购或使用着Litening吊舱。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在美国制造Litening吊舱,称为AN/AAQ-28(V)系列产品。

近期EF2000双座型也进行了试飞,在图中可见,其双座型的坐舱空间相当宽敞。通常一种战斗机的双座型是在单座型试验较为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制造和试飞的,因此可见EF2000的研究工作已经到了较为高级的阶段。当然也有例外,瑞典JAS-29机就先试飞了双座型。

EF2000面临的较大问题是,尽管其先进性不容置疑,但是与美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隐身、机动性、动力、武器和多种任务执行能力等方面。而且近年美俄现役战斗机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比如苏-27战斗机就已经发展出了众多改型,这使得EF2000相对于这些第三代战斗机的优势大大缩小。而美国的F-22和JSF则远远的将EF2000抛在后面,因此一般认为EF2000只能是一种三代半的战斗机,不足以与美俄最先进战斗机抗衡。

EF2000从研制到目前接近正式装备,名字改了三次,最早叫EURO-FIGHTER,后来叫EF2000,目前已正式命名“台风”(TYPHOON)。各国的采购数量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目前的订购量约700架,勉强算得上令人满意。开始时各参与研制的国家订购了148架,英国后来增加订购232架用于替代“旋风”战斗机和“美洲虎”攻击机。希腊空军于近期订购了60架,计划增购30架。德国空军于2001年将其对“台风”战斗机的采购数量增加到了180架,以加强德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德国计划在2012年时,用上述战斗机装备两个防空中队和三个对地攻击中队。

“台风”战斗机的红外导弹接近告警系统最近开始试飞。博登湖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为主要提供商,全系统于2001年秋季开始首次飞行试验。该系统的研制工作从1997年开始,计划到2003年全部完成。这一被动式的告警系统能可靠的探测和跟踪从发射到熄火、惯性飞行的红外制导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智能型实时图像处理算法能辨认正在接近的导弹,虚警率小,大大保证了载机的安全。

2002年4月,“台风”战斗机DA4号先后进行电磁系统兼容试验和空中加油试验。飞行试验共持续了4小时20分钟。此次试验飞行时间最长、实现空对空加油和首次夜间空中加油,意义重大。DA4还将进行空中发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飞行试验。

至9月,几经推迟的先进近距空空导弹ASRAAM获准在“台风”和狂风战斗机上服役,但还未部署到对伊拉克执行任务的部队。英国国防部去年曾经以该导弹未能满足10项关键技术要求中的4项为由,拒绝接受英国MBDA公司生产的该导弹。这4项要求涉及到全向截获跟踪、杀伤概率、抗干扰和离轴截获发射的能力。据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F3使用鉴定部队说,该导弹的截获与跟踪距离是AIM-9导弹的2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首发命中目标,增强了飞机的作战能力。

2002年4月11日第一架德国系列生产型“台风”在欧洲航空防务与空间公司(EADS)军用飞机分部的Manching工厂进行了31分钟的处女飞行。这架装有遥测系统的IPA 3号生产型飞机将用作飞行试验,用以记录和向地面站传输每一个机动和数千个其他参数,以供进一步评估。之前IPA 2号机在意大利首飞。

第一架英国系列“台风”(IPA 1)随即于4年15日晚在英国兰开斯特BAE系统公司沃顿工厂成功完成首飞。该机由欧洲战斗机项目飞行员Keith Hartley驾驶,首席试飞员Paul Hopkins在后座监控,共飞行26分钟。“台风”的另一个里程碑,即BAE系统公司的双座研制机DA4已完成了首次全程制导发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实弹。BAE系统公司试验飞行员Craig Penrice说:“雷达在非常远的距离截获了Mirach目标,全程跟踪,直到导弹摧毁目标为止。”

英国宇航公司(BAE)与罗克韦尔·柯林斯数据链方案LLC公司(DLS)于2002年4月,向“台风”及“狂风”开发、生产和后勤管理局(NETMA)交付首部Link 16军用数据链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小体积终端(Low Volume Terminal LVT)。DLS公司将为欧洲战斗机公司提供12部LVT终端,并提供另外16部终端以支持欧洲战斗机在欧洲四个地点的生产测试。Link 16数据链可安全传送远距离作战单位之间的战斗数据、语音和有关导航信息。装有该系统的飞机通过一个自动升级的公用通信链获得态势识别能力,可减小误伤、重复任务或遗漏目标的几率。使用者能够得到任务目标或威胁的战场空间电子图像。

EADS公司已于2002年8月1日向德国空军交付了首台欧洲战斗机模拟器,德国也因此成为四个合作国中率先开始对飞行员进行训练的国家。2003年8月,这台模拟器将和首架欧洲战斗机共同装备德国第一支欧洲战斗机中队,并对该中队飞行员培训。EADS公司在这项合同签署后的一年之内就完成了这套系统的研制和生产。这台模拟器是高级程序训练器,是为飞行员重点掌握程序和武器进行初级培训而特定研制的。目前完成的系统只是2004年空军要使用的全任务模拟器的一个环节,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是过渡型模拟器。这套模拟器由一个飞行员驾驶舱,一个三频道视频系统(150°方位,40°俯仰)和一个指挥控制台组成,控制台与一台任务报告记录仪连接,以对被模拟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估。这套飞行模拟器将作为全任务模拟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模拟复杂的空对空的情景,最高可以模拟十架友方的或敌方的目标,而且可能是战斗机、直升机或坦克等不同类型的目标。

2002年12月德国空军的首架“欧洲战斗机”交付德国国防部采办局及德国空军。这是一架双座型号,将在2003年1月飞往德国空军位于考夫博伊伦的第一技术研究院,用于首批地勤人员培训。到2003年10月1日计划还将有7架飞机交付给第73战斗机联队,飞行员培训也将随后开始。自明年4月起,首批6名德国空军飞行员将在EADS军用飞机分部曼兴地区开始培训任务,而德国空军与EADS军用飞机分部的合作企业--武器系统保障中心将于2003年春在曼兴投入服务,主要负责后勤保障。

意大利空军也将在2002年底接收首架“台风”,这架还是一架双座型。意大利共订购了121架“台风”。同时,意大利政府已开始着手解决2003年预算7000~8000万欧元的资金短缺问题,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欧洲战斗机的研发投入。提出的解决方案将从2004年开始筹措工业部门资金。空军早就要求增加欧洲战斗机投入。据国防部估计,整个项目费用预计将达181亿欧元。

2003年6月,首架生产型“台风”准备通过型号验收,并交付欧洲战斗机伙伴国服役,整个项目接近了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台风”得武器系统及其他任何航空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都是按基本要求实现的,当前拥有的头4架生产型飞机都在规定的质量要求范围内。

2003年7月8日,欧洲战斗机公司完成了“台风”型号认证书的签署,标志着“台风”战机正式投入使用。。此次签署是北约“欧洲战斗机”和“旋风”战斗机项目管理局(NETMA)对该项目的最终认证。NETMA将同意向该项目的4个伙伴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交付“台风”欧洲战机。项目伙伴国空军从现在起将开始接收该型战机,并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战斗力转化,使这种武器系统充分融入到各国空军中。当日的另一项重要事件是“台风”战机项目未来阶段框架协议的签署。该框架协议是针对近期发布的第2部分快速跟踪协议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台风”战机第2部分合同涉及236架战机,这些飞机将具备更强的能力,原有武器系统的能力得到扩展。同时,该合同还将为战机安装大批新型空地武器系统。

2003年8月,德国空军也接收了首架“台风”批生产飞机(SPA)。德国是首个正式接收欧洲战斗机服役的伙伴国,首架德国“台风”将在德国南部的曼兴投入服役,供飞行员指导训练使用,到今年底德国空军的欧洲战斗机将交付到德国北部的拉格,并转入作战机队。

2003年11月,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证实已将一份拟议的合并“台风”战斗机生产线的计划大纲递交给参与该机研制的四个伙伴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由于该项目在初始研制阶段以及近来的生产阶段成本大幅上涨,四个参与伙伴国为此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有的国家通过减少采购量来降低本国在该项目的投资等措施。目前,EADS又想出合并生产线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EADS提出将原来的4条生产线合并为两条,分别由BAE系统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航宇公司负责,这样可确保两条生产线具有饱满的任务量。预计今年12月初,四个伙伴国的国防部长将聚在一起讨论这一合并生产线方案并探讨未来对“台风”的需求。

2004年2月,阿莱尼亚航空公司已将编号为IT001的第一架“台风”战斗机交付意大利卡梅里空军基地的飞机维修联队,以用于培训飞行员。第二架(IT002)“台风”很快将交付给意大利格罗塞托空军基地。意大利空军共采购了121架“台风”战斗机用于替代F-104战斗机。

2004年5月27日,驻扎在西班牙弗朗特拉空军基地的第113飞行中队接收了3架“台风”战斗机。第一架“台风”战斗机于去年9月份交付西班牙空军,剩余的两架分别于今年1月份和2月份交付西班牙空军。西班牙国防部的一名官员表示国防部已做出决定,在这3架“台风”战斗机完成战斗准备工作以及飞行员完成培训之后,“台风”战斗机才能进入现役。英国国防部(研制“台风”战斗机的牵头国家)在5月底表示将延长该国订购的232架“台风”战斗机的交付日期。由于有其他国家如新加坡购买“台风”战斗机,因此,尽管英国延长了战斗机的交付日期,该战斗机的生产仍然不会受到影响。英国国防部发言人称,延长交付时间并不代表减少该型战斗机的定购量。

2004年6月,沙特阿拉伯空军参谋长参观了英格兰西北部的沃顿机场,广泛了解“台风”的有关情况,并乘坐该机完成了一次空中飞行。据称,沙特皇家空军将很快初步订购24架该型战斗机,合同将在7月举行的2004范堡罗航展上签署。沙特一直被视为该机的潜在客户,因为该国在“狂风”项目上投资巨大。另外,土耳其媒体报道,该国可能购买“台风”以弥补F-35联合攻击机推迟交付土耳其空军而造成的能力空缺。土耳其迫切需要一种现代战斗机替换其老龄的F-4E和F-16早期型。

2004年9月,据EADS官员称,由于英国政府没有与欧洲战斗机集团其他3个伙伴国就第2批“台风”战斗机生产合同达成协议,不利后果正在逐步显露。据公司高层官员称,第1批“台风”飞机的组件生产工作已经完成,而最后一架第1批飞机的总装将在2005年第1季度结束,生产缺口已成为现实,并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组件供应第三方合同已被迫暂停,这对“台风”供应商造成了严重影响。EADS还比较幸运,因为2005年空客公司计划交付380架客机,飞机年交付量有所上升,其中部分民用航空结构件制造工作可以转给军品部门完成。同时,EADS正在考虑缩短工时、延长工人休假时间。然而,EADS官员仍认为,第2批飞机的合同将在10月签署,他们预测英国将在9月完成其决策过程。德国国防部也表示了类似的乐观。但来自英国的消息并不鼓舞人心,有高层人士表示希望能在年底前达成协议。

2004年11月,英国表示“台风”战斗机第2批生产合同的分歧正走向解决,预计英国及时赶上将于11月24日举行的4国签署仪式。BAE系统公司、EADS公司和芬梅卡尼卡集团都发出警告称,如果分歧不能在今年年底解决,他们将不得不停工、裁员,并可能要求银行贷款支持该项目。第2批“台风”生产合同共包括236架飞机,价值180亿欧元(250亿美元)。其中英国将购买89架、德国68架、意大利46架、西班牙33架。英国国防部高级采办机构投资批准委员会(IAB)10月28日与项目有关人员召开会议,其首要议程是让英国政府签署合同。有消息称,英国国防采办大臣Lord Bach在IAB会议前已表示了同意。工业界消息称,目前的焦点已转移到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保证其国家采办机构按计划开展工作,各国合同能形成一份国际合同,并在年底前签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9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