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古玉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有三四十种之多,如此丰富多彩的古玉自然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在这文化中蕴含的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根据古代资
1、明清翡翠投资价值高
无论从玉的质地和成色来看,翡翠无疑是最好的玉。翡翠最主要的产地时缅甸,中国的翡翠都是从缅甸进口的。而中国是从明代晚期才引进翡翠的,所以,在古玉中看不到明朝以前的翡翠,
这是一条翡翠古玉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如果有人要卖明朝以前的翡翠给你,必是假货无疑。
目前市场上不乏明清翡翠,而且价格适宜,有很大的空间。现在翡翠收藏还不算很热,但是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明清翡翠的投资价值。当然,绝品的翡翠价值是很高的。一串78颗翡翠圆珠的项
链,估价60-70万元,一枚福禄寿翡翠佩,估价90-100万元。
翡翠作为古玉投资首选的理由是:第一,优质翡翠目前在全世界只有缅甸有,缅甸翡翠经过几个世纪的开掘,到现在已面临矿源枯竭的危机。第二,近20年来,翡翠的价格在国际上呈直线
上升,一下子上涨了数百倍。预计在未来5年内,仍然是翡翠高速增值期,特别是高档翡翠的价格还会直线上升。第三,明清时期的翡翠更是投资首选,因为古翡翠做工精致,古香古色,除了
有欣赏价值,还增加了文物价值,如果说现在翡翠存世量就有限,那么,古翠玉则更是罕见。所以,物以稀为贵,现在投资古翡翠正当时。
2、"美"、"善"
美是古玉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石之美者"为玉,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古玉自然是美玉。以美作为判断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也是古人定下的,古人说"美玉",如美玉和氏璧润泽无瑕。
因为它美,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可见美玉的价值连城。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了解到这一点,对古玉投资十分重要;善即是要完美、品相好。美与善的
古玉是投资古玉的首要条件。
3、要"谷"、"奇"
古是年代要久远,在美、善的前提下,越古老的古玉越有投资价值;奇即存世量少,有珍稀性。
4、宋元明清时期的玉器
由于隋唐以前的古玉存世量少,做工精细,加之已经很高,不是一般的收藏者可以问津的,所以不适合普通的投资者。当然,如果有幸遇到价位比较低的隋唐以前的古玉,一旦确定是真
的,要毫不犹豫地投资。
宋元明清的古玉因为比前代数量多,所以价格较低,特别是白玉在那时较多应用,一般是在收藏者投资能力范围内。现在能够遇到的也渐渐减少。一旦大家都发现古玉这投资领域,一拥而上
再去投资就迟了。
关于选择古玉投资,著名海外华人收藏家徐政夫有一套鉴别古玉投资价值的公式可供参考:"一块玉若以1为标准,若玉质好时,价格则变为2;若刻工好,则变为4;沁色好,变为8;造型又
特殊,变为16;玉的成色好,则变为32"。
若想投资古玉,还需要多看书,多获得些收藏投资的知识。另外,更要多实践,多接触实物,不但要看真品,仿品的作伪手法也要了解,只有反复实践、比较,才能增加成功的胜算
明代没有洋绿翡翠。根据查询大众网得知,明代并没有洋绿翡翠。洋绿翡翠是一种产于缅甸的翡翠,直到清朝时期才开始传入中国。而明代翡翠的主要产地是云南和缅甸边境地区,采用的是青白玉和碧玉等矿物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明代没有洋绿翡翠。
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这个是我们儿时动画片葫芦娃上经典的桥段,如意是一件具有吉祥美好象征的宝物,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饰物之一。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
翡翠玉如意的优劣、真假辨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步骤:
1第一,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为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品。
2第二,手触控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第三,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4第四,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5第五,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其是否有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小贴士;
翡翠玉如意
玉如意在中国被人们喜欢,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较为久远。在我过古代,玉如意通常都被用来当做工美艺术术品。这个时期的玉如意,以清代的文物最为常见,明代亦有,但是非常少见。在康熙年间,玉如意被当作了皇室里的太后、太爷爷、皇上、皇后、贵妃们的把玩之物。在皇室家族的龙椅宝座旁边,皇室家族寝宫寝殿之内都会摆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以示预兆皇室能吉祥、如意、顺心顺意之意。
玉如意的品类有很多。大致算起来有珐琅材质的玉如意、金嵌玉石的玉如意、天然实木和玉石翡翠镶嵌的玉如意、金材质镶嵌的玉如意、金刚石材质镶嵌的玉如意、沉香木和翡翠镶嵌材质的玉如意。在我国清代,当时的皇帝、皇后、太后、皇太爷会用玉如意来赏赐有功的大臣。在缅珠翡翠网中一些雕花的翡翠手镯就有玉如意的形状,玉如意已经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祭祀用品成为了一种漂亮的装饰品了。
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1、最晚在宋代,翡翠就已传入我国,但数量很少,经过明代至清代初期,中缅之间的翡翠文化交流逐渐频繁,翡翠原石和制品便越来越多的传入中国。
2、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翡翠是18世纪以后才从缅甸经云南传入中国的。对中国古玉器的研究表明,历代的古玉器中,少有翡翠制品,虽然有些文献记载和少量的考古发现,但是否确为缅甸翡翠并无定论。
3、跟据古书的记载,翡翠始于东汉,但在考古界中并未发掘出汉朝或宋朝的翡翠文物,所以翡翠最早流入中国的时间还尚需考古学家的考证。
4、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
5、翡翠进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清朝中末期,慈禧太后把翡翠推向了一个高潮(百度见慈禧佩戴翡翠手镯图),至今进入大概有600年历史,是由缅甸国王作为贡品敬贡给大清王朝的贡品。
小白求问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那么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此之前。考证历史得知,在此之前的明永乐年间(大约1403年),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明朝向周边扩张。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云南边疆以及对腾越的三征麓川,使滇西尤其腾冲得以大大开发。
据《云南冀勘察记》记载,早在明朝就有云南腾冲进入到缅甸的翡翠集散地勐拱经商。到了明朝末年后,云南腾冲的玉石业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规模。
在明代,江阴人徐霞客在游记中首先作了记载。考古发现中国的明代已使用翡翠,清雍正时进入皇宫,乾隆时期使用范围扩大,而到嘉庆时的价格超过了和田玉。可见当时的翡翠只是小范围流传。
翡翠的文化起源翡翠怎么流传过来的翡翠这一名字最早是鸟类的名字,雄性的被称之为翡鸟,而雌性则被称之为翠鸟,所以有了翡翠之名。在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被称之为非翠,后逐渐演变为翡翠。早期翡翠其实价值并不算高,不为世人所重视。
翡翠的由来还有一说,清朝初期,翡翠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田玉被称为翠玉,为了加以区别,就称为非翠。时光流逝,非翠就变成翡翠了。
在中国云南省腾冲地区,曾多次发现用翡翠玉料磨制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云南保山地区龙陵县出土了三把玉斧,经鉴定,材质为翡翠;再经考古学测试,为远古时期的文物。
翡翠自从明末清初传输入中国后便一统玉器天下,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到海外。从乾隆皇帝到慈禧太后各朝帝皇都喜爱翡翠。因此,翡翠在清代也有皇家玉的美称。国外的流行观点亦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石,称之为“帝王玉”。
翡翠起源:传说公元1215年,勐拱人尤帕受封为土司。传说他渡勐拱河时,无意中在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玉石,惊喜之余,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决定在附近修筑城池。并起名勐拱,意指鼓城。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
目前市场上的翡翠的确是鱼龙混珠真假难辨,不少爱好翡翠的朋友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有时候想买又不敢买,不知道怎么挑选,所以,如何识别真假翡翠至关重要,作为翡翠的爱好者还是要具备一定的翡翠真假辨别的知识为佳,以免错过自己想收藏的好东东。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翡翠鉴别方法。
翡翠鉴别方法
翠(jadeite), 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翡翠的正确定义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 。但是翡翠并不等于硬玉
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钠质(钠铬辉石)和钠钙质辉石(绿辉石)组成,可含有角闪石、长石、铬铁矿、褐铁矿等。
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
寸开泰撰写的《腾越乡土志》记载:“ 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
至清末民初,仅腾冲城内即有翡翠作坊百余家,玉雕工匠三千余人,所琢“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产翡翠的缅甸勐拱、密支那一带,距我国云南边境只有150公里。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地曾属永昌府(今云南省保山市)管辖。由于历史的原因,被称为"东方瑰宝"的翡翠经云南腾冲、瑞丽等边城输入我国,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翡翠鉴别
如果你是翡翠的新手或是接触翡翠的时间不久,在购买翡翠时,对自己的判断不十分确定,建议你向商家索要“翡翠鉴定证书”,该证书是由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翡翠鉴定机构出具的,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翡翠一般可分为 A货、 B货和 C货。所谓 A货是指天然翡翠, B货和 C货都是人工处理过的翡翠, B货是指经过漂白处理后再用环氧树脂填充或浸蜡的翡翠, C货是指人工着色过的翡翠。普通消费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翡翠真假辨别:
看颜色:天然翡翠的颜色自然,分布不均,绿色走向延长,一般无荧光;人工处理过的翡翠在反射光下能看到一条条网纹, 用环氧树脂填充过的翡翠在紫外光下会发出荧光。
看抛光面:天然翡翠的抛光面细腻、光滑,呈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如果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同时可见微透明至不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俗称“石花”。
听声音:轻轻敲打天然翡翠,发出的是一种清脆悦耳之声还会有一定的回音,如果是人工处理的翡翠发出的声音则是沉闷短促的。
此外,由于翡翠密度大,用手掂时,有打手的感觉;翡翠的托水性很强,在上面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掌握了以上几点,对于如何识别真假翡翠,你是否觉得有一定信心了呢!
一、真翡翠的特征
我们所说的真翡翠也就是翡翠A货,我们如何来鉴别它呢其实要鉴别翡翠A货,我们首先就是要知道翡翠A货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特征,那翡翠A货有哪些特征呢
特征一:明亮的玻璃光泽。首先是从翡翠抛光的表面光泽上来说,翡翠A货的表面呈现的是玻璃光泽,一种很明亮、有刚性的玻璃光泽,无论翡翠的质地细腻还是粗糙,但只要是翡翠A货,它们的表面光泽都是玻璃光泽。下面我们可以通过来对比、比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翡翠A货的光泽,才能更好地体会翡翠A货光泽的明亮及刚性。其实表面光泽是对内部结构的反应,内部结构不同,其表面光泽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表面的光泽来鉴别出翡翠A货,经验丰富的行家往往都是能通过表面的光泽来鉴别出翡翠A货,对于新手来说,就需要多看,多练眼力,看得多了,能把握住翡翠A货光泽的明亮和刚性等特点,那么你的翡翠鉴定水平就更上一层楼了。
特征二:有色根。其实是要看颜色,翡翠的颜色有很多,人们普遍认为最好的颜色是绿色,对于绿色翡翠来说,有绿色的翡翠A货是有色根的,色根就是绿色非常浓集的地方,然后绿色逐渐在色根周围扩散,对于色根我们最直接的判断就是绿色翡翠在强光的透射下,有些地方绿色会变淡或消失,但色根依然还是呈现绿色的。绿色色根是翡翠A货才会有,像其他的处理翡翠或其他种类的玉石是没有色根的。对于翡翠A货的其他颜色像**翡翠、紫罗兰翡翠、红翡等,这些翡翠A货颜色看起来很自然、协调,像一些染色翡翠颜色就会发蓝、发灰,看起来就不自然。
特征三:有翠性。再有就是看翡翠的翠性,翠性也叫苍蝇翅,是翡翠内部矿物晶体面的反光,是翡翠的典型特征,只有翡翠才会有翠性,像一些经人工化学处理的翡翠,如翡翠B货它的内部结构受到破坏,翠性就不明显,所以说,当我们看到有翠性时,我们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翡翠A货了。
特征四:重量“打手”。翡翠的密度是333,我们把翡翠掂在手里有一种“打手”的感觉,就是有份量,不是轻飘飘的,有经家的翡翠行家只要掂一掂翡翠的份量,就基本上能确定是不是翡翠了,不过这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才能感觉出来。
特征五:声音清脆。这个主要是针对翡翠手镯来说的,因为翡翠的内部结构质密,所以翡翠A货手镯在用玛瑙棒轻轻敲击时会发出清脆悦耳、悠长的声音,像其他玉石手镯或是翡翠B货手镯的敲击声显得比较沉闷,声音没那般清脆悠长,这个也是翡翠A货手镯的一个特征,不过翡翠行家很少会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行家通过其他特征就可以鉴别出翡翠A货了,而且这种听声音的方法有可能会损伤翡翠手镯。
二、假冒的翡翠有哪些
翡翠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石,所以翡翠的价格也很高,所以许多不良商家就会用外观与翡翠相似的玉石来假冒翡翠。假冒翡翠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它们的外观上与翡翠很相似,有些甚至达到以假乱真,下面就向大家列举一些常见的假冒翡翠的品种:
1、水沫子玉:水沫子玉是产于翡翠原生矿床附近的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钠长石,一般来说水沫子的质地很细腻,透明度很高,多数都能达到冰种翡翠的水头。像一些无色透明的水沫子,在外观上与无色的冰种翡翠非常像,但水沫子的密度小,我们可以在密度上明显感觉出水沫子与翡翠的不同。
2、石英岩玉:石英岩玉的表面光泽是玻璃光泽,质地也是比较细腻,透明度也很好,像无色的石英岩玉的外观也很像无色翡翠,但石英岩玉的光泽缺少了翡翠光泽的那种明亮和刚性,另外密度也比翡翠小;还有一种绿色的石英岩玉叫澳洲玉,外观也非常像绿色翡翠,区别澳洲玉和绿色翡翠也很简单,澳洲玉没有色根,密度也比翡翠小,光泽也不同。
3、马来玉:马来玉其实就是染绿色的玻璃,表面光泽就是典型的玻璃光泽,颜色可以很绿,与翡翠的绿色很像,许多人都有可能会被马来玉的表面欺骗了, 鉴别马来玉,我们可以发现马来玉没有色根,而且密度比翡翠小,另外一些马来玉戒面是是用模子制作出来的,所以在戒面的底部往往会有一些痕迹。
4、含水钙铝榴石岩玉:这种玉石的表面光泽、密度和翡翠相近,而且含水钙铝榴石岩玉通常也会含一些条带状的绿色,外观上看起来和有些带绿色的翡翠很像,很多刚接触翡翠的爱玉者很容易走眼,像这种带绿色的玉石我们可以看是否有色根,没有色根就不是翡翠,另外还可以看表面有没有翠性,没有翠性,就不是翡翠。
5、岫玉:很多人觉得无色透明的绿色岫玉和冰种玻璃种的满绿翡翠很像,但岫玉那种独特的嫩黄绿色早就已经把它自己出卖了,经常看玉的人一看到那种黄绿色就知道它是岫玉,另外,岫玉的颜色很均匀,没有色根,密度比翡翠小,光泽是蜡状光泽,而翡翠呢,即使是满绿的翡翠,颜色也会有浓有淡的。
三、处理的翡翠有哪些
人们都喜欢翡翠的种水好,颜色又漂亮的,但品质好的翡翠价值也非常高,于是就有人就采用人工处理的的方式让品质非常差的翡翠变得漂亮,来满足消费者喜欢颜色漂亮但价格实惠翡翠的需求,这些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处理翡翠。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处理翡翠。
1、翡翠B货:翡翠B货是指经过强酸浸泡处理,将翡翠里的杂质、脏色带走,然后充填无色的胶(树脂)的一类翡翠。翡翠B货让一些种水非常差、有杂质和脏色的翡翠看起来很通透、干净,但翡翠内部结构已经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可以在翡翠B货表面看到蜘蛛网状的酸蚀纹,而且翡翠B货手镯的声音沉闷、声哑,另外,因为充填了树脂,所以翡翠B货的表面光泽通常都会带树脂光泽。
2、翡翠B+C:翡翠B+C是指经过强酸浸泡处理,充填有颜色的胶(树脂)的一类翡翠,它与翡翠B货的区别在于B货充填无色胶,而B+C货充填了有颜色的胶,所以B+C的颜色可以非常漂亮,但是颜色没有色根,颜色很浮,好像是浮在翡翠表面一样,我们用强光透射,就会发现充填的颜色会消散,而且B+C翡翠的内部结构也遭到破坏,表面也可以看到蜘蛛网状的酸蚀纹,B+C翡翠的表面光泽通常也会带树脂光泽,B+C翡翠手镯的敲击也是声音沉闷、声哑。
3、翡翠C货:翡翠C货是指人工染色的翡翠,就是将一些颜色浅或者是颜色淡的翡翠先经过高温处理然后再将有颜色染料填充进翡翠内部,翡翠C货的颜色一般都只是在表面,很难深入到翡翠内部,最主要的特点是颜色只浓集在翡翠晶体颗粒之间,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颜色是呈网状分布的。
4、覆膜翡翠:覆膜翡翠就是在无色或浅色透明翡翠的表面上覆盖一层绿色的胶,从外观看起来是满绿的,覆膜翡翠常常见于翡翠戒面,覆膜翡翠的特征是由于覆盖的胶比较软,容易在表面产生擦痕,我们放大镜下看就非常容易看到。
补充阅读
名称由来
翡翠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来自鸟名,这种鸟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又名赤羽鸟),雌性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又名绿羽鸟),合称翡翠,所以,行业内有翡为公,翠为母说法。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另一说古代“翠”专指新疆和田出产的绿玉,翡翠传入中国后,为了与和田田绿玉区分,称其为“非翠”,后渐演变为“翡翠”。
在中国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意思是:名叫翡翠的这种鸟在南海之滨筑巢,雌雄双双对对栖息于丛林之中,美丽的飞行可以制成光彩夺目的道饰,用其装饰的被褥也是绚丽多彩。
翡翠之名由来已久,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欧阳修)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由此可见以“翡翠”指绿色玉石由来已久,且至迟在北宋时,已被视为珍宝。或许古之“翡翠”与今之“翡翠”系同名异质,故纪晓岚称在其幼时,时人“不以玉视之”。(注:欧阳修《归田录》载于《欧阳文忠公全集》,为第126、127卷)
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两组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硅酸铝钠NaAl9(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硅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于低温高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熔点介于900—1000°C之间。
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据《石雅》得知本世纪初大约45公斤重的翡翠石子值十一英镑。翡翠石子中不乏精华,当时价格也很贵,但与21世纪初一公斤特级翡翠七八十万美金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按:据欧阳修《归田录》之记载,至迟在北宋初年,翡翠已为绿色宝玉之名,为禁中珍宝。纪晓岚所言或许是另一种翡翠。)
翡翠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历来是云南人所为。在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古庙里,碑文上刻有5000个中国翡翠商名字,这在玉缘和珠宝也有介绍。明中叶高官太监驻守保山腾冲专门采购珠宝。当时从永昌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至缅甸的商道最兴盛时每天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腾冲的珠宝交易几乎占了世界玉石交易的9成。到1950年,腾冲县在缅甸的华侨达30余万人。直到今天,云南人在缅甸从事翡翠业的人达数万。
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因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历代翡翠上。“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天精地髓·真玉世家的翡翠吉祥图案生动逼真,多种多样,素材包括人物、器物、动物、植物等,表现内容有祈求福寿吉祥、平安如意、多子多孙、升官发财、玉是中国人手中的宝,更是心中的魂。金银有价玉渡有缘。天精地髓天然翡翠产品形式新颖,品种齐全,品质一流,包括玉佛、如意、平安扣、竹节、长命锁、福豆、貔貅等等。寓意丰富,如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福寿双全、状元及第、连升三级、吉祥如意。
没有无法判断它的价值,还需要看到具体实物的照片后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
如果不是A货可能值二十块钱,但是希望您不要佩戴,对身体不好。万一是A货,由于不清晰,只能给个大体价格区间。1-3万元吧。但是我有九成以上的把握您这不是天然A货翡翠。如果是您购买的最好是退了。
这就是价值3个亿的明代九龙翡翠,根据收藏家介绍,这块玉璧是冰种的,晶莹剔透,非常难得。约手掌大小,近两厘米厚,中间有圆孔,其正、反、侧面共雕有九条龙。据这位收藏家介绍,这雕的龙叫螭龙,雕工十分精美。
还要看种水,玻璃种帝王绿极品翡翠。上亿价值。
凡论说出土古玉者,大多都会谈及“沁色”的话题。古语云“无沁不成玉”,沁色作为出土古玉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虽然“沁色”一词为大家耳熟能详,但深究起来,确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今不揣浅陋,将自己对于出土古玉之“沁”的粗浅认识略述一二,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正之。
一、关于“沁”的种类
沁色之名,自古有之。论说者一般都专指玉器,如清代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中即言到:“淤染之于古玉有专名焉曰‘沁’” 。然从众多出土实物来看,不仅玉器,还有石器(图1:春秋石镇)、瓷器(图2:宋葵口白瓷碗)、(釉)陶器等表面的沁色也十分常见。沁浅者,存于釉面;沁深者,深入胎质。
之所以会形成沁色,是因为器物在埋藏过程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加之地下湿气和压力等作用,使得玉石的晶体结构或釉面的玻璃质变得疏松,从而被水或矿物质侵蚀,造成器物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
由于埋藏环境的复杂,受沁的不仅仅有颜色,味道和质地也会受沁,从而产生所谓的香沁与质沁。
关于“质沁”,以后会另行著文与“质变”一起讨论。此先简略介绍一下“香沁”。
“香沁”之玉,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献为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编》,其中提到:“唐肃宗赐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奇巧殆非人间所有。其玉之香可闻于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匮,终不能掩其气。或以衣裙误拂,则芬馥经年,纵汗濯数四,亦不消歇”。
民国时的张景鲲在其所著《汉玉研究》中亦有“香沁”的论述,其文云:“玉在土中与奇南香为邻,年久受其染沁,出土后置玉热茗中,稍浸取嗅,芳香微吐。此非玉之自能吐香也。然此类玉罕见,得者宝之”。这段文中,作者认为“香玉”是由于玉器埋入地下时,附近有松香、沉香、樟脑、檀香等物,受其浓郁的香气沁染而成,经把玩受热,香气方能透出。
清末民初的刘大同在其所著《古玉辨》中也有《香玉》一节,其文曰:“古玉出土,含有香气者,世不恒见。余时存一玉勒,白色方形,长二寸六分,方五分,云雷花纹极精深。于佩之有年,因调查国界,渡松花二道江,乘独木卫护,将登岸,跳板一跃而下,不觉系之绳坠断,将勒落于水边,旋令护兵随从十余人入水寻觅,终不能获,今三十余年矣。每一念及,为之怅怅,因香玉之不易得故也”。
亦有文献说,香玉之香是受地下硫磺所沁,不知是否。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蕴含有香气的出土古玉,世所罕见,笔者也只是在文献中阅读而知,并未见过实物。但当下有一种人工合成的蕴涵各种香气的玉石,倒是可以在市面上碰到。
虽然“香玉”人间罕有,但玉器入土能沾染埋藏环境的味道,已为古董行人所熟知。《汉玉研究》中便有:“土沁多有土锈气,用开水煮之,就能闻到气味。”《古玉辨》中亦有:“受铜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羽。……但用热水洗之,含有铜臭气耳。”以此作辨伪的方法,不失为一个方便的法门。
二、关于“沁”之颜色
“沁”给人最大宗的感受并非来源于味道,亦非来自质地,而是最直观的――颜色。沁色之名,亦由此而来。玉受沁颜色之丰富、精彩,历来为古董家所称道。
张景鲲《汉玉研究》中说:“五光十色,名色极繁”;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色沁者,品类繁多”;清代刘子芬《古玉考》中说:“种种颜色,玉贾谓之‘十三彩’”;当代台湾学者李更夫《玉器鉴定全集》中亦说:“所呈现各种不同之颜色……令人越看越美。”
出土古玉器的沁色,常见的主要有:黑色、白色、红色、**、绿色、青色、紫色等等。对于不同颜色的沁,古人也给其取了各种美妙的名称。日本近代学者滨田耕作在其所著《古玉概说》中描述:“中国古董家把这种外泌的色泽区别出来,受黄土的影响的叫做土古,像蒸栗之色的叫做甘黄,受衣服等靛青之泌色的叫做甘青,受石灰的影响而带桃花色的叫做孩儿面,受棺中水银的泌的名纯漆色,受铜泌的作鹦哥绿,又因尸血的泌成红色而略带黑暗的叫做枣皮红,特别的叫它作尸渗。”
各种不同的沁色,沾染于玉器本身所固有的青、白、黄、绿等颜色(刘子芬《古玉考》:“古玉器埋藏地中年久,经过酸化作用,硬玉之白者则变红色,软玉之白者则变**,若绿玉则不论软硬,除沁入之颜色外,其本色不变。”)。再加之,由于埋藏环境的复杂导致如受沁部位、受沁比例、沁入颜色之先后、多寡等不同,交相辉映之下,就愈发异彩纷呈。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一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两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黄;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广东南洋,名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称之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寿,又曰万福同攸,通称之为混五彩。”
入土重出之古玉染带沁色美不可言,故而格外为古董家所钟爱。《古玉辨》中称:“色沁之玉,大而精者,固不恒见;即小而精者,亦不易得。”(图3:黑漆古玉鸟)其价格也因受沁之不同而各异。《稗史类编》有云:“出土之玉,血古尸古为最贵,黑漆古土古为价低。”《古玉辨》又说:“但论沁色,无论何色,以透为贵,次则为巧沁,虽薄如玉皮,轻如蝉翼,亦有逸趣。……今人又重绿铜沁。”一言以蔽之,古玉受沁颜色、结构及层次越多越复杂,古玉的价值也就越高。故有所谓“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图4:金沙玉环)
三、关于“沁”之造假
综上:第一,有沁色能表明玉器古老的身份,说明这是一块入过土的古玉;第二,色沁好的玉,值钱,有利可图。所以,染色也就成为仿古玉造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玉器制造就采用了染色工艺。玉器人工着色的目的,最初只是为了掩饰玉器上原有的瑕疵。自宋代始,古玉造假之风兴盛,玉器的染色愈来愈成为制作假古玉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伪方法亦不断进步,许多仿古玉器的沁色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文献上记载有染色的手段,形形色色。如刘心�在其所著《玉纪补》中撰文道:“狗玉,杀狗不使出血,乘热纳玉器于其腹中,缝固埋之通衢,数年取出,则玉上自有土花血斑,以伪土古。……梅玉,以质松之玉制为古器,用重乌梅水煮之竟日,则玉松处为乌梅水搜空,宛似水激痕,然后以提油法上色,以伪水坑古。……风玉,制器以浓灰水稍加乌梅,煮之竟日,乘热取出置风雪中一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者其纹细如发丝,再以提油法上色,以伪牛毛纹。……叩销,乾隆时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销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通衢数月,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遍体橘皮纹,纹中铁销作深红色,且有土斑,灰不易退,宛如古玉。”
以上所说“土古”、“水坑古”、“牛毛纹”、“橘皮纹”等,皆是旧时古玩行对出土古玉因埋藏环境所致的各种沁色的术语或雅称。以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些作伪的手段,无非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玉器的肌理产生裂隙,从而染色。然而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坊间秘制之法,的确可以蒙骗很多的古董家。以至于以讹传讹,一些染色的手段被传得神乎其神,使人难辨真伪。
旧时古玩行曾流行的“虹光草染色”便是一例。相传“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腌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直到民国时,李凤仪所著《玉纪正误》中才引科学论据予以否定。其文曰:“夫木入火成炭,色素既灭。色素消灭,何能染于玉乎?总之染玉之染料,不外含有金类盐性之树脂,玉面硅酸煨至溶解,色素乃有沁入之可能。”作者最后指出,从研究染色的角度去鉴别玉器的真伪,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对“沁”本身的过程进行研究。了解玉器为什么会受沁?为什么会被沁成不同的颜色?
四、关于“沁”之研究
沁色,亦作浸色。顾名思义,就是浸泡、浸染的意思。清代陈性在其所著《玉纪》中,如是说:“所谓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质之有色者,皆随之浸*于中。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近之颜色亦不能入玉中也。”陈性提出的水银导致受沁的说法影响深远,许多后世的古董家都认可这一观点。
但究竟某种沁色为何种物质浸染所致,仍不为人所知。如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沁之原,不易深究,足见地气化生万物,奇奇怪怪,变化之无穷也。……均未知古玉受沁之由来也。”张景鲲《汉玉研究》中也说:“玉如土中,遇色彩而染沁,能确举者数种而已。……穷其受沁之源,究难确证。”
直到李凤仪所著《玉纪正误》中,才给出了较为详尽的答案。此时已跨入民国,所以这本书的特征性很强,极为明显的烙印就是“科学”一词被高频率地使用。作者用“科学新知识”来分析玉器,可谓前所未有,读来耳目一新。
其书《玉色》一节谈及“受沁”的内容颇为精彩:“明乎玉之构造,则玉入土其受沁理由亦甚显著。盖入土年久,地中热力蒸发,玉面之硅酸溶解。玉之硬度赖硅酸保护,今失却保护能力,则外物自然侵入。此玉之受沁极大原因,实无关水银也。水银传热极速,亦不过助地中传热能力之一种。”
作者在批驳“血沁”之色是尸血所致这一错误观点时,举出埃及木乃伊的例子:“彼以红者为血沁,殊不知尸体入土,血液腐败已无色泽可言,安在见其于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坚之玉石乎?观埃及之古尸,虽能保存不腐,亦仅质存而色已尽变。是可知矣。”甚至还“兹将酸化金属成色附表以证之”。图5所示的表中对于沁色成分的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工作在获取第一手实物资料的方法上,还是借助高端、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出土玉器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上,以及考古信息的明朗化和便捷化等方面,都达到古人无可比拟的高度。随之,就是研究水平的水涨船高。
从现代矿物学的角度看,玉石是多晶集合体。软玉组成中铁和镁的占位比率决定了颜色的深浅,随铁含量增高而颜色加深。由于玉的物理、化学性质较不稳定,所以出土的古玉大多数会有色变的现象,即“沁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受沁后的古玉,其纤维粗细无明显变化,矿物成分亦不变,但结构变得疏松,硬度降低,比重亦会有所下降。
仔细观察出土古玉上自然形成的沁色,或是从玉器的边边角角,或是从有裂痕的地方,或是从结构松软的地方开始沁入,然后,向玉器的内部一点一点渗透,慢慢地进入肌理。这一逐渐渗透,慢慢扩散的“沁痕”,被研究者们定名为――“走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上的变化,更体现了一种过程上的渐变。“沁变”是有层次感的,边缘处沁色非常的老,且玉质有钙化,由边缘往中间逐渐渗透。当代台湾学者李更夫在《玉器鉴定全集》中指出,沁色的纹路走向:“凡线状者,多有凹陷现象,呈片状者,势如行云流水,以不规之形势向四周扩散。”(图6:走色)
五、关于“沁”之鉴定
了解“沁变”的知识,在鉴定出土古玉时,往往可以从“走色”的角度入手,看看玉器的沁“痕”和沁“色”是否自然。清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在论及古玉染带沁色及辨伪时,说:“沁之深入玉骨而精光内蕴者为真,否则其色浮、其光死,赝品也。”这方面的例子多多,此不赘述。
1983年6月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被发现,同年8月,经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请国务院批准,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进行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墓内发掘出大批沁有的“朱砂红”玉器,经分析是因罐装朱砂破损,朱砂外泄所导致(图7:朱砂沁玉剑�)。再如,南越王主墓室曾出土有几件雕刻精美的玉璧,表面或有宽窄不一的丝带痕,或有大幅织物残迹,或粘附棺板漆皮。这些沁色的形成,皆是玉璧用丝带穿连覆于玉衣之上,后棺椁坍塌、纺织品腐烂所致(图8:丝带痕玉璧)。南越王墓这批玉器资料的出土,为文物工作者研究沁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
沁色的染带既与相邻之物质有关,亦与埋藏之环境有关。下面再以染沁玉笄为例,试述之。笄,俗称簪子,是古代常用之物,清代黄以周《礼书通考》云:“笄有二种,一种是安发之笄,一种是固冠之笄。男子笄掩于冠而冠显,妇人无冠亦无冠笄而安发之笄显。”图9中这件玉笄,遍体洁白,惟头尾二端染带土沁。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沁色,和埋藏环境不无关系。笔者曾参与某明代王陵考古发掘,在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地下侵蚀,墓室内棺板、尸骨等早已无存,惟砖砌的棺床、金银冥币及金饰件犹在,女墓主头部一组金簪的位置犹如当年下葬时安放。(图10:明墓棺床)据此得知,若是玉笄,则头尾必露在外而主体为头发重重包裹,加之发质不易降解,故亦无从染沁。
文物鉴定,是对文物所包含信息量的解读。任何一件文物都包含有巨大的信息量,仅仅了解“沁色”,鉴定古玉时难免捉襟见肘。通过仔细观察,反推一块玉的埋藏环境或是制作程序,是文物研究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故而了解、学习,乃至深入实践各种类型的田野考古工作,将各地的土层、土色、土质以及各种埋藏环境烂熟于心,才是鉴定之根本。
常见者如墓葬内部因用石灰燥土而导致碱性过重,墓葬受挤压结构变形,墓葬因扰动而坍塌,墓葬内积水至使物品移位。凡此等等,埋藏环境之复杂,不可尽述。各种埋藏环境除直接或间接影响玉器结构及色泽的改变外,还常伴有如“蚀斑”、“蛀孔”、“质变”、“形变”等现象。这些都是鉴定真、伪出土古玉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于出土古玉之沁,纵落笔千言,难免挂一漏万。最后借用民国时赵润珍《古玩指南》自序中的话作为此篇的结尾,“惟作者不学,对于浩如烟海之古玩知识,何能遍知周晓?一蚊负山,自知不胜。惟冀藉此引起国人共同注意,群起图之。犹之抛砖引玉,因不才编述之荒谬,而产生合理之名著,岂止作者所祝祷,亦国人之所共同切盼者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