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器之美

关于玉器之美,第1张

  中国玉器之美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义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杨伯达先生认为:“玉之美的发现者应是寻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这两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担,他们在寻找和磨治玉石工具当中逐步发现和领悟了玉之美,并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这种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泽及其硬度、韧度在头脑中的反映,并形成感觉和认识。承认并喜爱玉之美的人便将其加工成块、珠、管等装饰品用以打扮自己”。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的认知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经检测鉴定,均属矿物学中透闪石玉材。透闪石,无色,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硬度为6-6.5度,因其单晶多作纤维状细密交错的聚合,故其质地均呈现出温润细腻的半透明感。我国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白、青、黄、碧、墨等。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春秋战国,尤其是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政治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玉的这一光辉形象,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培养,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

  二、工艺美

  优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艺更加令人赞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艺大师用心血和汗水浇成,都是琢玉工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操劳、奔忙。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从选料设计到最后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两更不计其数。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经过艺人们反复思索勾画,根据材料限定的条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艺师的高度工艺技巧,而且还要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才能,可以说,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玉器的工艺源于石器的制作,但又有别于石器,并较之石器更加细腻、复杂。首先要选材,因为只有选材得当,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设计,玉器的设计必须绝对服从材料本身所给予的特定条件,尽量使作品成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机结合体。三要琢磨,这是玉器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玉器制作最独特的技术。工艺大师们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砣具实施切割、勾撤、去地、钻孔、镂空等各种工艺,一点一滴的细心琢磨,从而达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后则是抛光,抛光就是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决不能有丝毫损伤、破坏玉器造型和纹饰的现象出现。清代李澄瑶所著《古玉图说》曾记载了当时治玉中国玉器之荚的全过程,从备料到成型大致要经过13道工序,同时由于玉料质地坚硬,而且韧性较大,所以作工的艰难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中国玉器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苏作(苏州)、番作(西域)为代表的玉作风格,特别是因色施艺的巧作玉器,更为玉器工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也可以说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器皿类则较为厚重、平稳。虽然有时也作花草缠绕,盘根错枝的艺术处理,但仍不失其淳朴、端庄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2.苏作

  苏作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玉作工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载: “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之,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显而易见,在明代,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艺人陆子冈,就是苏州玉作高手之一。

  苏作玉器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据载,道光年间,苏州著名琢玉艺人徐鸿,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于雕镂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和桃实,宛然如真。技艺的纤巧,令人叹为鬼斧神工,这类器物常用来作为佩饰。另一艺人朱宏晋,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玛瑙、螺壳等薄片上,雕成极精细的花鸟、楼台、亭桥、山水等镂空图景,惟妙惟肖。从而可知,苏作玉器擅长一个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简单的造型上,利用镂空、勾撒等工艺,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人们常见的事物、景物、描绘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轻柔温和的江南情调和优美俊秀的瑰丽风貌,不失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进入中原,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因此,番作玉器渐兴。其工艺一般都比较规矩、精巧,造型多为盘、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常以镶嵌为主。不仅有嵌金、银丝,贴金箔,而且还有嵌各色宝石和玻璃等,从而使温润的玉器更显得华贵和绚丽多姿。同时器面上的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称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以现有的资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玉鳖,便是利用材料色泽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琢磨出来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后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玛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荫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称得上是绝世精晶。

  由此可见,中国玉器工艺,既是一种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点的特殊工艺技术,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体现,它那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所饱含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动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国玉器艺术更加五彩缤纷。

  三、寓意美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处,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玉是宗教神灵的象征:古人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并视作神物,人们不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角色,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还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特殊功能。从而,长期以来,玉器一直成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灵物。佩玉辟邪的观念,长期以来深植中国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出现,中国玉器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数量等来表明体现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种明辨贵,标志地位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的意义。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征:玉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美德的体现,“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所以历代都以佩玉为时尚,无论天子还是士庶,皆把佩玉作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征。

  (4)玉是珍宝财富的象征:玉不仅在宗教、政治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管子曾曰:“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甲骨文的“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加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玉之为宝的观念,不仅刺激了玉器的发展,而且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中国玉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而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入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尤其是当玉器步人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后,它更加成为一种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物了,从而使得尊玉、爱玉的传统观念深植中国人的心里。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此外,中国玉器的装饰图纹同样也显露着历代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器物画面上无论是几何纹、自然写实纹、还是抽象的神话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乎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种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并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像春雨渗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夏天陈万里先生曾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陶瓷考古的新途径”。此后在陈万里先生学术研究新思路的引领下,现代人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发掘等研究,使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审视龙泉窑。然而清代宫廷对于龙泉青瓷的认识,无论从器物还是从文献上看,只是停留在对于南宋龙泉窑器物的认知,而且从已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旧藏的龙泉窑器物都属于南宋至元代的龙泉窑器物,因此谈不上对北宋龙泉的认识,也不是我们目前看待龙泉青瓷的概念。本文意在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旧藏龙泉窑的宋(南)代藏品、《清官陈设档》、《故宫物品典查报告》以及当时文献的比对,揭示清代宫廷对宋代龙泉窑的认识。

目前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南部境内,以龙泉市为中心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处,以及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北部等许多窑场,这些地方都在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所烧青瓷,早期沿袭了越窑的装饰风格,釉面常采用刻花装饰,并辅以蓖点或蓖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基于祭祀等方面的需要,北方青瓷的制釉技术在龙泉窑得到延续,使龙泉窑生产空前发展。南宋龙泉窑的窑工,为能够烧成类似美玉和翡翠釉色的青瓷,在制作工艺上,借鉴了北方青釉的配制工艺。

首先是改变釉的成份,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在施釉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在胎体上多次施釉,使青瓷釉面具有碧绿深厚的感觉,烧成了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色。为了增加胎的色调,进而影响釉面的颜色,窑工们开始改变胎土原料成份,特意在胎土原料中掺入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铁的含量,使白色胎体略呈一些灰色,这样更有利于青釉的呈色。除了上述这些工艺改变外,南宋龙泉窑青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强还原气氛,因为窑内温度越高,还原气氛越重,胎釉熔融也就越彻底,釉层的质感也就越好。南宋龙泉窑青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南宋开始,龙泉窑的器物品种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南宋以后龙泉窑的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故宫现旧藏宋代龙泉窑器物25件,包括了炉、瓶、碗、盘、洗等多种形制,釉色多为粉青、梅子青色,温润淡雅,青翠欲滴。其中以炉为最多,共10件,按装饰纹样又分出戟三足、芙蓉三足、弦纹三足等;瓶的式样包括了琮式瓶、盘口瓶、贯耳瓶、凤耳瓶、弦纹瓶、八方折角瓶等多种式样;碗和洗中有折沿洗、双鱼洗、菊瓣洗三种,龙泉窑中以双鱼洗产量最大。这些器物陈设于宫廷的多个宫殿内,以重华宫的翠云馆为最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翠云馆位于故宫西路乾西二所重华宫之后,其东次间为长春书屋。“重华宫旧为乾西二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长春书屋为乾隆当皇子时读书之所,“曩时蒙恩尝读书于此,即长春之号亦系赐予者,故各处书屋率以此名之”。作为乾隆帝幼年居住之所,乾隆帝对重华宫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作有许多诗赋,他喜爱之物自然也会陈设于此。故宫旧藏品中共四件陈设于此,经查光绪二年2月21日《故宫陈设档》,档案中记到“奴才范常禄奉旨陆续查得翠云馆现陈设,官窑三足炉一件,有璺系粘盖镶玉顶紫檀木座,哥窑葵花洗一件紫檀木座,官窑木瓜盘一件,冬青釉双鱼菊瓣洗一件,附紫檀木座”。

1 龙泉窑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图一),口径211、底径18、高158厘米。炉敞口,圆腹直壁,腹下承以三兽头足,外壁上下各出凸弦纹一道,腹部以凸雕朵朵芙蓉花装饰,装饰图案新颖,在龙泉窑制品中较为少见。

2 龙泉窑仿官凸花莲瓣盘(图二),口径182、底径64、高37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满釉,釉面有数道开片。盘外壁以凸莲瓣花为饰,纹样清晰。

3 龙泉窑扳沿洗(图三),口径208、底径129、高75厘米。洗折沿,器身垂直,口沿内敛,折底,圈足,足边露胎。里外满釉,光素无纹,釉色偏灰。此洗形体较大,线条简练,美观大方,极具宋代器物造型之特点。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4 龙泉窑凸雕双鱼洗(图四),此洗旧藏于翠云馆的长春书屋内。口径235、底径13、高6厘米。洗敞口,折沿,弧壁,平底,圈足。外壁饰莲瓣纹,内底心两周弦纹内,贴两条摇鳍摆尾、活泼可爱的小鱼。通体施粉青釉,釉层丰厚,恬静淡雅,为典型的龙泉窑制品。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养性殿位于故宫东路宁寿宫区域内,清康熙二十八年在明旧址上修建。乾隆三十七年缮葺添改,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七年、光绪十七年修。初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宁寿宫,太妃、太嫔等位随居”。乾隆年间修葺后作为“备归政后万年尊养之所”,据乾隆墨云室记“予构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放置于此地的宫中旧藏两件。

1,龙泉窑刻花碗碗呈斗笠形碗(图五),口外侈镶铜口,小底,圈足。通体满釉,呈翠青色,釉面开细碎小片,碗内壁暗刻花卉纹两组。此碗被放置在养性殿西暖阁的木箱内,与其放置在一起的除一件“哥瓷鸡心碗”一件“哥瓷葵瓣碗”外,均为玉质用喆。由于此碗身有开片,《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将其记做“哥瓷铜口铙碗”。台北故宫藏有同样一碗被称作茶盏,只是釉面并无开片。

2 尼泉窑琮式瓶,器身为琮式,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凸起横竖线纹为装饰,圈足,通体施青釉。

养心殿位于故宫西路,是在明代旧址上建筑而成。“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寝兴长临之所”,乾隆帝“于亲政后亦移居于此”之后各帝皆如此。作为皇帝的寝宫,一些名贵的物品,常陈殴于此。

台北故宫当年从大陆搬来了大量文物和珍宝,许多知名的历史珍品都在这里展出。作为一个喜欢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内容的游客,他一定会对台北故宫的宝藏感兴趣。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山治路二段221号。它建于1962年,于1965年夏天竣工。总面积约16公顷。

模仿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主体建筑有4层,白墙绿瓦,主庭院呈梅花形。广场前有五座六柱高耸的拱门。整个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国子监的旧皇家藏品,分别由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国立图书馆收藏。

收藏的商周青铜器、玉器、陶器、古籍、名画、碑刻等都是稀世珍宝。展览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超过696万件。

第一西周毛公鼎

这件西周毛丁公高538cm,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周元,清道光年间。毛出土于清末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前后的陕西岐山县。毛丁出土后,多次被秘密保管。抗日战争时期,险被日军拿下。抗战胜利后,鼎由民间赠送给大众。现在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和展示。铭文中有杨雯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习俗。因此,毛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在我国古代文献学和书法艺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毛鼎是2800多年前中国祠堂的祭祀器皿。其内壁铸有500字的长铭文,是商周时期7000多件有铭文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碑文内容可分为七段。大意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急于振兴国家大事,要求叔父毛公治理内外政务,勤政无私,并让毛公的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他得到了丰厚的礼物,毛公铸了一个鼎,让他的后代看到了永恒的宝藏。从内容推测,毛应铸于元年(公元前827年),其铭文是可以凌驾于史书之上的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历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堪称全世界的瑰宝。

第二西周散氏盘

散盘高:206cm腹深:98cm直径:546cm底径:414cm重:21312g铭文:19行357字。早在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了铭文,早于甲骨文的时间。但西周以后,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变得非常流行。所有重大事件如祭祀、战争和奖赏,甚至契约,都记录在青铜器上。散盘出土于康熙时期,嘉庆年间进贡北京,作为庆祝嘉庆皇帝生日的礼物,从此成为皇家藏品。板上的铭文是357个字,记录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今天,位于陕西宝鸡凤翔的散国被西北国占领。两国议和,确定国界,国家割让土地赔偿。过程和合同被铸在板上作为证明。散盘的形制和纹饰表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古朴风格,文字和线条灵活多变,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第三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草书墨迹,颜真卿书。长282cm,宽723cm,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为他的侄子写的奏章草稿,他的侄子纪明被安禄山杀死了。这部作品原本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很难平静下来,不时出现更多的错误和抹黑。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笔端庄严谨,却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笔触圆润壮美,姿态生动。纯粹是神写的,自然精彩。元代张敬艳题词:“我以为书信比书信好,书信比草稿纸好。盖告是官方工作,虽然段恺最后索约;简的书因为一时兴起,相当放纵;而且起草是无意的,在他手心里就忘了。看到这里真是太棒了。”元代西安虞书评论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这个原帖中,所有的渴笔和握笔的地方都可以看得惟妙惟肖,可以让人看到书写的过程和笔尖的奇妙变化,对学习草书大有裨益。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遭到新党拒绝,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助理员。他精神上感到孤独,生活上感到压抑和痛苦。第三年四月,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傅三年(1100年)受藏书家张之邀,到黄庭坚处题词,反映原作。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苏轼第三年寒食节被贬黄州的人生感叹。诗中苍凉深情,表达了苏轼此时忧郁孤独的心情。正是在这种心情和情境下,这首诗的书法才出于感觉。整幅书法跌宕起伏,辉煌奔放,没有一笔是贫瘠的。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第五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丝墨色长259cm,宽3765cm。全卷描写了长江沿岸渔村的第一场雪景。天冷了,有芦苇树,河岸上的小桥,一片白色,萧瑟的风和微波水;渔翁寒钓,骑驴人退,展现了江南初冬渔民和游客的生存状态,山水画生动传神。画面中,树的石笔坚硬,水纹随笔尖流畅,天空由白粉子弹构成,呈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南唐皇后李,是画院的学生。善画山水树木,善作风景,多作江南景物。画中“楼观、舟楫、水村、渔市、花竹,散为一景,虽在风和埃及的市井,乍看却像一条河。”(《寒食帖》)

第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这幅画描绘了一次气势磅礴的出山之旅,体现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特色。画面从上到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空间感十足。图中秘密写在主峰左侧的远剑峰。

755-79000一直被称为范宽的杰作,叶间有“范宽”字样。历代评论家都称赞这幅画。徐悲鸿曾高度评价这幅画:“故宫是中国所有珍宝之二。我最喜欢的是范仲礼《黄州寒食诗帖》,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古为今用,万人杰作。这张图是一个巨型画框,占整个面积三分之二的一座小山,构图突兀,让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性格中性。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山水和书法

第七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宣和画谱》,竖33cm,横6369cm,纸墨水墨画。绘画始于郑智七年(1347),完成于郑智十年。这幅画是清朝顺治年间烧的,断成了两段。画的前半部分单独装裱,改名为《溪山行旅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是黄晚年的代表作,是元代画坛的泰斗,的掌门人。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中国传统山水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幅名画流传数百年,历经沧桑。从这幅画的题词上看。这幅画原本是一个没用的禅师画的。一百多年后,明成化年间,被著名画家沈周收购。明朝万历年间,为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很快转手,被吴在宜兴的那一瞬间藏了起来。吴把它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玉故意造了《富春轩》藏在家里。武玉非常喜欢这幅画。临终之际,他居然要模仿唐太宗《溪山行旅图》年人祭的例子,叫人把这幅画投入火中烧掉殉难。幸好他的侄子吴眼疾手快,用另一卷画卷从火中抢走了《富春山居图》,才避免了“火殉难”。但画的前部被烧到了一寸,从此分成了长短两段。

第八北宋汝窑莲花温碗

此碗十瓣莲花形,碗腹壁略圆,直口略缢,口边花瓣圆滑相连,圈足略高。整个器物从底部到口部厚薄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青蓝,薄片薄。整器全釉,圈足内底烧五支钉垫,支钉点极细,支钉微量胎土灰**。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最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梁青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而闻名。宋代叶坚在《剩山图》年记载:“本朝定州白瓷易碎不能用,命汝州制作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皆知,汝州为魁。”

从宋哲宗北部的元佑元年(1086年)到惠宗崇宁五年(1106年),汝窑烧制宫廷瓷器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传世品很少,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

第九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汝窑青瓷平原水仙盆,北宋御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69厘米,横23厘米,竖164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93129厘米,重670克,椭圆形盆,小口,四云形足;壁薄脚略厚。通体镀天青釉,极为光滑;底边釉略呈淡蓝色;釉的棱角呈淡粉色。脚裹烧伤,底部有六处细支钉痕迹,略呈米**胎色。整个釉面恬静开朗,纯净无花纹,是唯一的传世之作。

第十清翠玉白菜

“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位列国宝榜第一。和“肉形石”一样,是“全年”的。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有大型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拒绝。很多岛内外的游客一进故宫,首先就问“玉白菜”放在哪里。他们一定是看过《玉白菜》才会觉得你来了很高兴。

“翡翠白菜”是连体的,很受欢迎。绿叶上有两只昆虫。后腿伸出的大一点的是蚱蜢,上面的小一点的是蚱蜢。仔细看这两个唿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收藏价值的古董:

1 瓷器:古代瓷器是收藏圈里非常热门的一个领域,如明清青花瓷器、粉彩瓷器等,其中代表性最为突出的有五彩宫廷大瓶、乾隆年制粉彩扁壶等。

2 青铜器:古代的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商、周时期,它们由于沧桑历史和珍稀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例如殷墟青铜器铜鼎、罗盘、神龟等。

3 书画:名人墨迹、国画、古汉字书法等都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一类藏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羲之书法等。

4 古代器物:如古代各种器物,如青铜鼎、铜镜、古钱币、古籍、石刻拓片等。

5 玉器:玉器历史悠久、珍贵文化价值高,可以说是收藏圈中备受追捧的宝藏。如红玛瑙、和田玉等。

6 珠宝首饰:各种名贵钻石、红宝石和珍珠等珠宝首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7 陶瓷器:如唐三彩、宋代官窑器皿、元青花瓷、清代定窑五彩器等。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古董也非常有价值,具体选择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判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很多方面可谓是包容前朝之长,尤其是在艺术方面达到了巅峰的水准,比如说织造艺术、戏曲艺术等等,而今天所要说到的可以说是艺术,但却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是——吃!

可能有人会疑惑,吃怎么能归于艺术的行列?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吃,其实也是能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清朝宫里的宴席,十分精致的,自然能够被称之为艺术品。

清朝的筵席是沿袭着之前各代的规格的,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正因为是皇宫里的宴席,规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规章制度包括了筵席的名字、等级、地点、桌椅规格、进餐的顺序等等一系列部分,甚至还包括了承办筵席的单位,可谓是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地方,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不会出现差错。

清朝作为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化上的繁荣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而这些饮食文化可不仅仅只有食物本身,餐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美丽的餐具所体现的正是皇家气派,有着皇家的豪华与尊贵。

清朝宫廷里的饮食器具最常见的除了最为贵重的金银器具外,也有骨、瓷、陶等等,无论材质如何,这些器具的造型都十分的独特,除了能够作为餐具使用外,装饰也是一把好手,艺术气息极其浓厚。当然除了这些最为常见的材质外,清宫里还会使用玉石、珐琅等等做成饮食器具。这些器具的制作十分的精致,当然,其中有不少其实并不能真正的作为饮食器具来使用的,更多的是起一种装饰作用。

上文说到了清朝宫廷里面的餐具很多都是用金、银、珐琅、玉石等等作为材料制作的,这些餐具上的花纹众多,装饰性十分的强。不过虽然好看,看上去每一个也都十分精致,但这些器具有些在我们这些不懂行的看来还是没啥两样。但是其实这些一眼看上去好像差别不大的器具也是有讲究的,各个阶层所使用的的餐具的质地纹饰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一不小心用错了,那等着你的很可能就是责罚。

清朝宫廷的御膳主要是由三个地方菜系发展而来,分别是满族菜、鲁菜和苏杭菜,满族菜自然是为了满足才入中原的满族贵族,基本上都是野味和各种肉,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满族菜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当年的粗放感。而苏杭菜最主要的还是乾隆皇帝喜欢,正是因为他的喜欢,苏杭菜才在宫里迅速流行,并成为了宫中“饮食界”三大巨头之一。当然,宫廷里并不是只能有固定的饮食习惯的,只要还要看皇帝喜欢吃什么,就像刚才提到的乾隆皇帝喜欢苏杭菜,宫里苏杭菜便流行了起来,除了乾隆皇帝这事以外,溥仪退位后喜欢西餐,皇宫里还就建了一个西餐饭房供溥仪吃自己喜欢的西餐。

皇宫里的食物是给贵人吃的,那么这些御膳自然不能马虎,从选材开始层层把关,加工更是不能马虎,力求口味和营养双达标,就连造型和搭配都要让贵人看了身心舒爽,更不要说菜名了,翡翠白玉汤怎么听都比白菜豆腐汤听着有贵气。

宫廷御膳的选料十分的细致,从产地开始挑选,不说质量了,连大小和使用的部位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野味,比如和熊掌还有鹿茸那一定要用东北的,鲍鱼只能选山东的,鱼翅非男孩的不要,连水都只能用玉泉山的,而鲤鱼更是只用一斤半的,大了小了都直接pass,十分的严苛。

清朝宫廷里的筵席十分多,除了几乎每朝每代都会有的三大节筵,还有着其他各种寿宴,有前朝就有的筵席,也有前朝所没有的筵席,而无一例外,这些筵席可不是随随便便办的,都是由一定的规章的,嫔妃生日宴自然比不得皇后娘娘的千秋宴。

现代人十分喜欢吃火锅,其实清宫里也喜欢吃火锅,甚至筵席之上就有着火锅,比如说清宫千叟宴便是火锅大会,这个筵席之上,清宫会根据参会者的不同身份等级设置银、锡、铜三种弄不同质地的火锅供使用。

除了千叟筵以外,冬天的清朝宫廷里很多的筵席都离不开火锅,这其实也是有着历史因素的。清朝皇室是满族人,大多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天气寒冷,火锅是最佳的餐具,融烹饪器具和餐具为一体,吃的时候也是热乎乎的,自然受到喜爱。

清朝的火锅大多分为两种,一种属于锅里面会带着炉子的,这种火锅的炉子里面是烧炭火的,能把锅内的水直接烧开,从而将水中的菜给煮熟,还有另一种比第复杂的多,第二种属于组合型的,由锅、炉架、炉圈。炉盘和一个酒精碗组成,不仅可以将食物烧熟,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煮锅使用,能够将已经凉了的食物进行一个加温。

清朝宫廷里的火锅质地也是十分丰富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种质地,当然珐琅也是其中的一个大头。清朝的火锅除了质地多样之外,形状也十分的丰富,造型大多是吉祥的纹饰,比如说梅花型的、八角形的等等,除了单个使用的以外,还有不少是组合起来使用的,组合在一起十分的惊人。

清朝最爱吃火锅的人应该要数慈禧了,一般来说火锅都是在冬天吃的,但是慈禧不一样,她一年四季都要吃火锅,曾经作为慈禧的御侍女官的德龄便说慈禧每次在吃火锅前都十分的兴奋,“像个乡下人快要赴席的情形一样”。

清宫的筵席十分多,而与之俱来的就是其饮食器具十分的丰富。上文已经说了,清宫里面的餐具十分的丰富多样,除了质地和以外,餐具的种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除了我们常见到的碗、盘、刀等等以外,甚至还有冰箱!这件冰箱的全名叫做做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是一件乾隆时期的冰箱,现存于沈阳故宫里,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电的当时,这个大冰箱又是怎么降温储藏食物的呢?这个冰箱的内部是铅,而和珐琅中间还有一层木板作为隔层。不论是木头还是铅本身的隔热效果都很好,使用的时候可以在里面放上冰块,从而降温储藏食物,而同时这个大冰箱下部拥有一个排水孔,完全不需要担心冰块融化箱体内积水。而这个大冰箱的上部还拥有两个通气孔,夏天里面可以装满冰块调节室温,可谓是一箱多用,十分的便利。

而除了这些多种多样的食品用餐具外,酒具自然也是筵席之上不可或缺的餐具!清朝的宫廷筵席其实并不像很多朝代一样,一定要一醉方休。清朝的筵席讲究酒过三巡,三巡过后音乐停止,皇帝基本上就退了,筵席也就散了,但是即使这样,酒,在清宫筵席之上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高,因而现存的酒器也十分的多,丝毫不比一般的食品餐具少。这些酒器大多使用的都是金银,上面还会镶嵌不少的宝石和玉石,十分的精美。除了金银以外,这个时候也会采用水晶、玛瑙、珐琅等等材料制作酒器,这些酒器造型多样,除了最基本的方形、圆形的之外,还有六角的、八角的、平口斗形等等式样。

而除了吃饭喝酒之外,有的筵席之上还会有游戏,比如说酒令。行酒令那就需要用酒筹,在《红楼梦》里就有一群人行酒令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清宫之中也是存在的,不过一般都是小型筵席,大型的隆重筵席之上这样的场景几乎是不允许出现的。

而除了酒,茶也是清宫贵人们喜欢的饮品之一,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到了清代,茶文化已经十分的丰富完善。清宫的茶具最繁荣的时期应该算得上是康乾两代,这个时候的景德镇瓷器以及与之同名的宜兴紫砂器成为了最常见到的清宫茶具。光是茶壶便有竹节式、石榴式、瓜式等等,除了中原本土的茶具形式外,还有来自于西藏的茶具——多穆壶。

清皇室与西藏的关系十分的密切,除了藏传佛教进入皇室之外,很多的西藏风味的器物也进入了清宫,就比如多穆壶。多穆壶原本是装酥油茶等饮品的器具,后来进入清宫,从最早的册封和法事所用的法器逐渐变为实用器。当然与之匹配的奶茶自然也成为了清宫的日常饮品。

而奶茶不仅现代人很喜欢,清宫人也十分的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明文规定,从皇帝到妃子,每个人的每日所用奶的奶量是定额。当然和现在的用毫升算不同,当时是以奶牛的头数算的,皇帝每天能拥有100头奶牛的奶,皇后则是25头,至于下面的嫔妃自然是越来越少。当然除了日常喝,奶茶也是宴会上的重要角色,而且不仅宴会,连祭祀上奶茶的出现频率也十分的高,妃嫔丧期都要用奶茶进行三次祭奠。

清朝宫廷的筵席种类多样,连使用的器具也十分多样,而我们从现如今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物之中便足以看出当时宴会的豪华。

天然的翡翠珍贵稀有且价格不菲,一些人为谋取暴利,往往用其它玉石冒充翡翠出售。在市场上翡翠的仿制品确实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外来玉种,除了长得像翡翠,它们的价值高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澳洲玉

澳洲玉因产于澳大利亚而得名,颜色和翡翠比较像,但是没有翡翠的色调变化,绿色也不是非常鲜艳,分布比较均匀,但是总有一种浮在表面的感觉。

澳洲玉色似翡翠,因而澳洲玉的价格相比普通玉髓来说相对较高,但相比翡翠,它只能是物美价廉的玉石,其性价比很高。此外,澳洲玉的价格还与其颜色、体积大小以及雕工有关。

2、痕都斯坦玉

这类名字很神奇的玉石其实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在清朝的宫廷中,就是非常珍贵特别的玉石,精美异常。

其玉雕作品精美绝伦,比如食器类有碗、杯、盘、壶等。而如果能将传统的琢玉工艺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这样的产品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3、加拿大碧玉

加拿大碧玉产地主要是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以北的高山上,硬度约为摩氏65度,是软玉的一种,因此即使颜色也是绿色,但区别与翡翠这类硬玉。

储量丰富,每年的开采量很稳定,既拥有可做佩饰摆设的玉料,还拥有体积大、重量大的玉料,可用于雕刻大型玉雕。

4、阿富汗玉

阿富汗玉含有少量的透闪石,所以硬度高,阿富汗玉长得像细糯种翡翠,但其实更像和田玉,但无论在品质还是价值上它们都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油润度和透润度。

中国人把握玉石比较喜欢看颜色、质感,这类“洋玉石”围绕我们在料石价位较低的情况下,给雕刻师加工玉石更大创作空间,雕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5、巴西玉

源自一亿年前地壳运动而形成的玛瑙化石,色泽艳丽明快,自然而纯正,并透着犹如水晶般透感、光洁细润。

最为特殊的是,在光与影的幻变中,透着渐变色,层次感更见分明,纹理优雅雍容、神秘及浪漫的色彩。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玉石,其受欢迎还得是因为人们的喜欢。然而人们似乎把视线更多的投向了玉石本身,这是什么玉,值多少钱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这件玉器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和文化,却很少有人关心。所以,翠友们,看了这些长得像翡翠的玉石也别歧视它们了呀,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34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