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喜欢什么东西。什么颜色。有什么避讳、
颜色
一般说来,埃及人喜欢绿色和白色,讨厌黑色和蓝色。他们在表示美好的一天时,称“白色的一天”,而不幸的一天,则叫做“黑色或蓝色的一天”。对真诚坦率的人称为“白心”,而称充满仇恨、嫉妒、奸诈的人为“黑心”。埃及人的丧服为黑色。有地位或年老者喜欢黑色或深色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显示其声望。
不食猪肉
人自古视猪为肮脏的瘟神, 不食猪肉已尽人皆知。此外,他们也不食狗、蛇、驴肉等。 还不食自死的家禽和牲畜。他们认为 创造万物,包括牲畜在内, 没让它们死,它们自己死了,违背了 的意愿,其肉不可食,否则便是对 的不恭敬。凡病死、撞死和所有未经 口诵“以大慈大悲 的名义”屠宰的牲口,皆属禁食之列。未经放血,灵魂仍在躯体内的动物也不可食。仅死鱼可食,这算是例外。
肮脏的左手
埃及人( 皆如此)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 寺先迈右脚。究其原因,穆期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甚至被视为污辱性的。
提防毒眼
埃及人常把眼睛与嫉妒联系在一起,认为有的人眼光带毒,称之为毒眼,他的目光扫到人与动物身上,人与动物便会死亡;扫到东西,东西将会毁坏。防止毒眼的方法是:燃香、带面罩或在小孩脖上挂一小口袋细盐。在锡瓦绿洲,习俗认为新寡妇眼里有毒,她看见谁,谁就将遭受厄运。因此,死去丈夫的新寡必须在黑暗的房间里禁闭一段时间,由女佣送进去食物。禁闭期过后,她出门到泉源处沐浴,这时有人走在她的前面一路高喊,让行人赶快躲起来,因为她见到的第一个人将会被她的目光毒死。
魔鬼作崇
通常在众人面前不要打哈欠和打喷嚏,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应转脸捂嘴,并说声“对不起”。埃及人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崇。一个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说:“请 宽恕”。而打喷嚏认为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如果在众人前打喷嚏,则说:“我保证:一切非主,惟有 。”而旁边的人说:“ 怜爱你”。他接着说:“ 宽恕我和大家。”
妇女的禁忌
按 教义,妇女的“迷人之处”是不能让丈夫以外人的窥见的。即使是同性之间,也不应相互观看对方的私处,因此,短、薄、透、露的服装是禁止的。哪怕是婴儿的身体也不应无掩无盖,街上也不见公共澡堂。
在埃及,看不见袒胸露背或穿短裙的妇女,也遇不到穿背心和短裤的男人。虽然,埃及人对外国人是宽容的,不像某些 国家那么严厉,但必须提醒一点;在埃及穿背心、短裤和超短裙是严禁到 寺去的。
埃及人的针
针是缝衣的工具,几乎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用品,但在埃及人的心目中却有几分神秘的色彩。每天下午3~5点,埃及人决不卖针,这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条不成文的戒律。据传说,每天的这个时间里,有天神下凡赐给人们一些生活必需品,但天神要亲自体察人们各自的境遇。越是富有的人,得到的赏赐会越多;越穷的人,所得的赏赐则越少。而穷人整天总是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为了使穷人得到的赏赐多一些,免于窘困终身,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绝不卖针。
在这个神话传说的影响下,埃及的一些人甚至连夜晚也不敢做针线活,否则认为会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灾祸。农村里有些妇女把借针也看作忌讳之事,在非借不可时,出借人要把针插在面包里递给借针人,借针人也不敢当面用手把针取出来。针有时也成为一些妇女相互对骂的口头语,如果一个妇女被人骂作针,那她便如同受了奇耻大辱,痛不欲生。如今,针在>>
埃及人的生活习惯
埃及人有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通常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在这段时间内,勉强请人家来谈生意或公事是失礼的。埃及地跨非、亚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人正直、豪爽、宽容、好客。 教是埃及的国教,莲花是埃及的国花。埃及人的饮食十分丰富、多种多样。他们通常以“耶素”为主食,“耶素”是一种不用酵母的平圆形埃及面包。他们喜食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食品。在口味上,他们一般要求清淡、辣、甜、香、不油腻。烤羊肉串、烤全羊是他们喜爱的佳肴。他们习惯用自制的甜点招待客人,客人如果谢绝不吃,会让主人失望也失敬于人。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在他们看来,吃饭时进行交谈是在浪费粮食。尤其是在吃“耶素”时更是如此,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行为。埃及人一般都遵守 教教规,忌讳喝酒,喜欢喝红茶。他们有饭后洗手,饮茶聊天的习惯。他们不吃虾、蟹等海味、动物内脏(除肝外)、鳝鱼、甲鱼等。埃及人就餐时,很少使用菜单,用餐人往往吃了上道菜还不知道下道菜是什么。在埃及,男士不要主动和妇女攀谈;不要夸人身材苗条;不要和埃及谈论宗教纠纷、中东政局及男女关系。进 教 寺时,务必脱鞋。吃饭时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论是送给别人礼物,或是接受别人礼物时,要用双手或者右手,千万别用左手。
与埃及人初次见面送什么礼物会好一些
你要指出对方身份!
……定制玉金字塔、翡翠狮身入面像。
给埃及客户送什么礼物
只要不送长绒棉。。呵呵,因为这是埃及的特长
送中国的特产啊,结婚,送一幅江南刺绣给他应该挺不错哦
当然要好意头的哦
客户是埃及人,需要送个礼物,应该送什么有中国特色
绿茶他们基本上都喜欢。吃的最好就别送了。玩偶之类的也别送。也不一定非要是中国特色。投其所好就行了
埃及人喜欢什么中国东西
清凉油在国外很受欢迎,不仅仅是埃及,东西很便宜,但国外没有又很实用,建议带些!
用英语介绍埃及的送礼物的方式和忌讳
Make sure you give or receive gifts with the right hand, not with the left Using both hands, however, is acceptable
If you are invited to an Egyptian home, baked goods or chocolates are good gift selections
Flowers were traditionally used at funerals and weddings and should be given only to very Westernized Egyptians
Sometimes an exquisitely made pass can be a good gift A pass enables a devout Muslim to always know where Mecca is--even when traveling
Small electronic gadgets are also popular gifts
(resource:1worldglobalgifts/egyptgiftgivingetiquette)
一个埃及客户要来中国,我送他什么好呢
只要不送长绒棉。。呵呵,因为这是埃及的特长 送中国的特产啊,结婚,送一幅江南刺绣给他应该挺不错哦 当然要好意头的哦
丁丁送给埃及小朋友什么礼物好
要考虑地方习俗,比如埃及人讨厌黑色、蓝色,而且送的礼物图案千万不要是星星、猪、狗、猫的图案,都是她们不太喜欢的,或者送一些健康特产类的,我们中国特有的,比如茶油 火麻茶 这些都是我们特有纯天然食品。或者中 画石也可以,摆件能永久保留的,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具体介绍都可以找我问,希望能帮到你
埃及的生活习惯
星期六到下星期四,是埃及人上班的时间,星期五是 教的休息日。埃及的社交聚会比较晚。晚饭可能10点半以后吃。应邀去吃饭,可以带些鲜花或巧克力。
埃及人受历史、宗教等因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晚餐亥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在这段时间内,勉强请人家来谈生意是失礼的。按照埃及的商务礼俗,宜随时穿着保守式样西装。拜访须先订约会。埃及人对来访的客人甚表重视(有时说可能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因此,即使依约前来面谈当中,若有不速之客到来时,他们也会简单的迎接。一笔生意洽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相反的,他们也经常会以电话不通为借口突然造访(但是,部长、副部长之类的人物则为例外,一定要先约会才行)。在埃及,持用印有 文对照之名片,颇有帮助,当地2~3夭内即可印妥。
埃及 教徒不仅仅是虔诚信仰“五行”(自白、礼拜、绝食、布施、参拜麦加圣地),还得力行,这才算完成了信徒份内的事。也就是说,“五行”已经跟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了解他们这种生活习俗之后,你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侵害了他们的“五行”。 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
每星期五是“主麻日聚礼”,当 寺内传出悠扬的唤礼声, 教徒便纷纷涌向附近的 寺,做集体礼拜。为数众多的教徒仍然虔诚地信守每日5次礼拜的教规:即晨礼、响礼、哺礼、昏礼、宵礼。每逢宗教节日,电视还播放总统及 首脑去 寺礼拜的镜头。
在埃及从商的人经验丰富,时间观念差,很少依照所约定的时间行事,他们口头上常常挂著“请等5分钟”这句话。埃及人所谓的5分钟,可能就是30分钟也见不到人。若说请等1小时,那么等于要重新约定时间了。但埃及人很勤劳,你若到乡间田园去的话,就可以看到汗流夹背、默默耕耘的农民。据认为,在大地上朴素地生活的那些人,才是埃及人的真正形象,令人深深觉得埃及确实是尼罗河的恩赐。
埃及人( 皆如此)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 寺先迈右脚。究其原因,穆期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甚至被视为污辱性的。
《恒河》
《活力星球》
《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
《百慕达三角洲之谜》
《野性加勒比》
《星际漫游》
《探潜鲨鱼火山 》
《太空漫游》
《神秘的玛雅》
《冷血生命》
《俄罗斯音乐祭》
《地球的力量》
《透视动物》
《古代启示录》
《艺术精品全记录》
《地球》
《空中特勤组》
《制造新人类》
《消失的古文明》
《喜马拉雅壮丽之旅》
《与野人同行》
《艺术的力量》
《极地之旅》
《超自然力量》
《八十天环游地球》
《揭秘裕仁天皇》
《人类亲缘》
《人类本能》
《鬼盗船真面目》
《行星地球探索记》
《蓝色星球》
《世界自然奇观》
《神迹透视》
《埃及》
《白色星球》
《野性南美洲》
《彗星的故事》
《二战大突击》
《动物超感官》
《成吉思汗》
《微观世界》
《漂移的灾难冰山》
《寻找特洛依战争》
《北极传说》
《地平线》
《与恐龙同行》
《纳粹警示录》
《地球脉动》
《两性奥秘》
《霍金的宇宙》
《海洋奥德赛》
《动物战场》
《野生动物奇观》
《海明威冒险之旅》
《锦绣中华》
《长城》
《探索不列颠的高地》
《世界八十宝藏》
《超级风暴》
《维生素真相》
《观星指南》 《爱因斯坦的最大失误》
《时光机器》
《复活节岛上失落的众神》
《地图上的空白》
《大地之歌》
《野性印尼》
《亚马逊深渊》
《尼罗河》
《园丁鸟的魅力艺术》
《以色列的诞生》
《旷世杰作的秘密》
《文明的轨迹》
《环太平洋之旅》
《玛雅地底之谜》
《人脑漫游》
《死尸的价值》
《地球:气候战争》
《上帝之子》
《仰望夜空:大爆炸》
《人体世界》
《自然世界:鳄鱼谣》
《1929年大崩盘》
《抹香鲸:深渊归来》
《动物犯罪现场》
《惊世一刻》
《金字塔》
《宇宙行星探索记》
《宇宙无限》
《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
《罗马斗兽场》 《自然世界:驭风而归》
《自然世界:聪明的猴子》
《生命之源》
《爆破达人:前进赌场》
《印度的故事》
《自然生态精选》
《消逝的生物》
《神话与英雄大观》
《群体大自然》
《战栗东方》
《雌雄争霸战》
《挪亚方舟》
《诺曼底大登陆》
《广岛核爆》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地球水之旅 》
《从诺曼底到柏林》
《大西洋之战》
《战争之路》
《地球形成的故事》
《丘吉尔的保镖》
《BBC 海底世界揭秘》
《光的故事》
《宇宙间的各种洞》
《野性非洲》
《未来景象》
《血战奥马哈海滩》
《最初的伊甸园》
《昆虫帝国》
《深蓝》
凡论说出土古玉者,大多都会谈及“沁色”的话题。古语云“无沁不成玉”,沁色作为出土古玉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虽然“沁色”一词为大家耳熟能详,但深究起来,确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今不揣浅陋,将自己对于出土古玉之“沁”的粗浅认识略述一二,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正之。
一、关于“沁”的种类
沁色之名,自古有之。论说者一般都专指玉器,如清代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中即言到:“淤染之于古玉有专名焉曰‘沁’” 。然从众多出土实物来看,不仅玉器,还有石器(图1:春秋石镇)、瓷器(图2:宋葵口白瓷碗)、(釉)陶器等表面的沁色也十分常见。沁浅者,存于釉面;沁深者,深入胎质。
之所以会形成沁色,是因为器物在埋藏过程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加之地下湿气和压力等作用,使得玉石的晶体结构或釉面的玻璃质变得疏松,从而被水或矿物质侵蚀,造成器物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
由于埋藏环境的复杂,受沁的不仅仅有颜色,味道和质地也会受沁,从而产生所谓的香沁与质沁。
关于“质沁”,以后会另行著文与“质变”一起讨论。此先简略介绍一下“香沁”。
“香沁”之玉,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献为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编》,其中提到:“唐肃宗赐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奇巧殆非人间所有。其玉之香可闻于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匮,终不能掩其气。或以衣裙误拂,则芬馥经年,纵汗濯数四,亦不消歇”。
民国时的张景鲲在其所著《汉玉研究》中亦有“香沁”的论述,其文云:“玉在土中与奇南香为邻,年久受其染沁,出土后置玉热茗中,稍浸取嗅,芳香微吐。此非玉之自能吐香也。然此类玉罕见,得者宝之”。这段文中,作者认为“香玉”是由于玉器埋入地下时,附近有松香、沉香、樟脑、檀香等物,受其浓郁的香气沁染而成,经把玩受热,香气方能透出。
清末民初的刘大同在其所著《古玉辨》中也有《香玉》一节,其文曰:“古玉出土,含有香气者,世不恒见。余时存一玉勒,白色方形,长二寸六分,方五分,云雷花纹极精深。于佩之有年,因调查国界,渡松花二道江,乘独木卫护,将登岸,跳板一跃而下,不觉系之绳坠断,将勒落于水边,旋令护兵随从十余人入水寻觅,终不能获,今三十余年矣。每一念及,为之怅怅,因香玉之不易得故也”。
亦有文献说,香玉之香是受地下硫磺所沁,不知是否。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蕴含有香气的出土古玉,世所罕见,笔者也只是在文献中阅读而知,并未见过实物。但当下有一种人工合成的蕴涵各种香气的玉石,倒是可以在市面上碰到。
虽然“香玉”人间罕有,但玉器入土能沾染埋藏环境的味道,已为古董行人所熟知。《汉玉研究》中便有:“土沁多有土锈气,用开水煮之,就能闻到气味。”《古玉辨》中亦有:“受铜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羽。……但用热水洗之,含有铜臭气耳。”以此作辨伪的方法,不失为一个方便的法门。
二、关于“沁”之颜色
“沁”给人最大宗的感受并非来源于味道,亦非来自质地,而是最直观的――颜色。沁色之名,亦由此而来。玉受沁颜色之丰富、精彩,历来为古董家所称道。
张景鲲《汉玉研究》中说:“五光十色,名色极繁”;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色沁者,品类繁多”;清代刘子芬《古玉考》中说:“种种颜色,玉贾谓之‘十三彩’”;当代台湾学者李更夫《玉器鉴定全集》中亦说:“所呈现各种不同之颜色……令人越看越美。”
出土古玉器的沁色,常见的主要有:黑色、白色、红色、**、绿色、青色、紫色等等。对于不同颜色的沁,古人也给其取了各种美妙的名称。日本近代学者滨田耕作在其所著《古玉概说》中描述:“中国古董家把这种外泌的色泽区别出来,受黄土的影响的叫做土古,像蒸栗之色的叫做甘黄,受衣服等靛青之泌色的叫做甘青,受石灰的影响而带桃花色的叫做孩儿面,受棺中水银的泌的名纯漆色,受铜泌的作鹦哥绿,又因尸血的泌成红色而略带黑暗的叫做枣皮红,特别的叫它作尸渗。”
各种不同的沁色,沾染于玉器本身所固有的青、白、黄、绿等颜色(刘子芬《古玉考》:“古玉器埋藏地中年久,经过酸化作用,硬玉之白者则变红色,软玉之白者则变**,若绿玉则不论软硬,除沁入之颜色外,其本色不变。”)。再加之,由于埋藏环境的复杂导致如受沁部位、受沁比例、沁入颜色之先后、多寡等不同,交相辉映之下,就愈发异彩纷呈。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一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两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黄;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广东南洋,名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称之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寿,又曰万福同攸,通称之为混五彩。”
入土重出之古玉染带沁色美不可言,故而格外为古董家所钟爱。《古玉辨》中称:“色沁之玉,大而精者,固不恒见;即小而精者,亦不易得。”(图3:黑漆古玉鸟)其价格也因受沁之不同而各异。《稗史类编》有云:“出土之玉,血古尸古为最贵,黑漆古土古为价低。”《古玉辨》又说:“但论沁色,无论何色,以透为贵,次则为巧沁,虽薄如玉皮,轻如蝉翼,亦有逸趣。……今人又重绿铜沁。”一言以蔽之,古玉受沁颜色、结构及层次越多越复杂,古玉的价值也就越高。故有所谓“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图4:金沙玉环)
三、关于“沁”之造假
综上:第一,有沁色能表明玉器古老的身份,说明这是一块入过土的古玉;第二,色沁好的玉,值钱,有利可图。所以,染色也就成为仿古玉造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玉器制造就采用了染色工艺。玉器人工着色的目的,最初只是为了掩饰玉器上原有的瑕疵。自宋代始,古玉造假之风兴盛,玉器的染色愈来愈成为制作假古玉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伪方法亦不断进步,许多仿古玉器的沁色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文献上记载有染色的手段,形形色色。如刘心�在其所著《玉纪补》中撰文道:“狗玉,杀狗不使出血,乘热纳玉器于其腹中,缝固埋之通衢,数年取出,则玉上自有土花血斑,以伪土古。……梅玉,以质松之玉制为古器,用重乌梅水煮之竟日,则玉松处为乌梅水搜空,宛似水激痕,然后以提油法上色,以伪水坑古。……风玉,制器以浓灰水稍加乌梅,煮之竟日,乘热取出置风雪中一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者其纹细如发丝,再以提油法上色,以伪牛毛纹。……叩销,乾隆时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销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通衢数月,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遍体橘皮纹,纹中铁销作深红色,且有土斑,灰不易退,宛如古玉。”
以上所说“土古”、“水坑古”、“牛毛纹”、“橘皮纹”等,皆是旧时古玩行对出土古玉因埋藏环境所致的各种沁色的术语或雅称。以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些作伪的手段,无非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玉器的肌理产生裂隙,从而染色。然而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坊间秘制之法,的确可以蒙骗很多的古董家。以至于以讹传讹,一些染色的手段被传得神乎其神,使人难辨真伪。
旧时古玩行曾流行的“虹光草染色”便是一例。相传“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腌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直到民国时,李凤仪所著《玉纪正误》中才引科学论据予以否定。其文曰:“夫木入火成炭,色素既灭。色素消灭,何能染于玉乎?总之染玉之染料,不外含有金类盐性之树脂,玉面硅酸煨至溶解,色素乃有沁入之可能。”作者最后指出,从研究染色的角度去鉴别玉器的真伪,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对“沁”本身的过程进行研究。了解玉器为什么会受沁?为什么会被沁成不同的颜色?
四、关于“沁”之研究
沁色,亦作浸色。顾名思义,就是浸泡、浸染的意思。清代陈性在其所著《玉纪》中,如是说:“所谓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质之有色者,皆随之浸*于中。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近之颜色亦不能入玉中也。”陈性提出的水银导致受沁的说法影响深远,许多后世的古董家都认可这一观点。
但究竟某种沁色为何种物质浸染所致,仍不为人所知。如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沁之原,不易深究,足见地气化生万物,奇奇怪怪,变化之无穷也。……均未知古玉受沁之由来也。”张景鲲《汉玉研究》中也说:“玉如土中,遇色彩而染沁,能确举者数种而已。……穷其受沁之源,究难确证。”
直到李凤仪所著《玉纪正误》中,才给出了较为详尽的答案。此时已跨入民国,所以这本书的特征性很强,极为明显的烙印就是“科学”一词被高频率地使用。作者用“科学新知识”来分析玉器,可谓前所未有,读来耳目一新。
其书《玉色》一节谈及“受沁”的内容颇为精彩:“明乎玉之构造,则玉入土其受沁理由亦甚显著。盖入土年久,地中热力蒸发,玉面之硅酸溶解。玉之硬度赖硅酸保护,今失却保护能力,则外物自然侵入。此玉之受沁极大原因,实无关水银也。水银传热极速,亦不过助地中传热能力之一种。”
作者在批驳“血沁”之色是尸血所致这一错误观点时,举出埃及木乃伊的例子:“彼以红者为血沁,殊不知尸体入土,血液腐败已无色泽可言,安在见其于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坚之玉石乎?观埃及之古尸,虽能保存不腐,亦仅质存而色已尽变。是可知矣。”甚至还“兹将酸化金属成色附表以证之”。图5所示的表中对于沁色成分的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工作在获取第一手实物资料的方法上,还是借助高端、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出土玉器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上,以及考古信息的明朗化和便捷化等方面,都达到古人无可比拟的高度。随之,就是研究水平的水涨船高。
从现代矿物学的角度看,玉石是多晶集合体。软玉组成中铁和镁的占位比率决定了颜色的深浅,随铁含量增高而颜色加深。由于玉的物理、化学性质较不稳定,所以出土的古玉大多数会有色变的现象,即“沁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受沁后的古玉,其纤维粗细无明显变化,矿物成分亦不变,但结构变得疏松,硬度降低,比重亦会有所下降。
仔细观察出土古玉上自然形成的沁色,或是从玉器的边边角角,或是从有裂痕的地方,或是从结构松软的地方开始沁入,然后,向玉器的内部一点一点渗透,慢慢地进入肌理。这一逐渐渗透,慢慢扩散的“沁痕”,被研究者们定名为――“走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上的变化,更体现了一种过程上的渐变。“沁变”是有层次感的,边缘处沁色非常的老,且玉质有钙化,由边缘往中间逐渐渗透。当代台湾学者李更夫在《玉器鉴定全集》中指出,沁色的纹路走向:“凡线状者,多有凹陷现象,呈片状者,势如行云流水,以不规之形势向四周扩散。”(图6:走色)
五、关于“沁”之鉴定
了解“沁变”的知识,在鉴定出土古玉时,往往可以从“走色”的角度入手,看看玉器的沁“痕”和沁“色”是否自然。清蔡可权所著《辨玉小识》在论及古玉染带沁色及辨伪时,说:“沁之深入玉骨而精光内蕴者为真,否则其色浮、其光死,赝品也。”这方面的例子多多,此不赘述。
1983年6月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被发现,同年8月,经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请国务院批准,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进行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墓内发掘出大批沁有的“朱砂红”玉器,经分析是因罐装朱砂破损,朱砂外泄所导致(图7:朱砂沁玉剑�)。再如,南越王主墓室曾出土有几件雕刻精美的玉璧,表面或有宽窄不一的丝带痕,或有大幅织物残迹,或粘附棺板漆皮。这些沁色的形成,皆是玉璧用丝带穿连覆于玉衣之上,后棺椁坍塌、纺织品腐烂所致(图8:丝带痕玉璧)。南越王墓这批玉器资料的出土,为文物工作者研究沁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
沁色的染带既与相邻之物质有关,亦与埋藏之环境有关。下面再以染沁玉笄为例,试述之。笄,俗称簪子,是古代常用之物,清代黄以周《礼书通考》云:“笄有二种,一种是安发之笄,一种是固冠之笄。男子笄掩于冠而冠显,妇人无冠亦无冠笄而安发之笄显。”图9中这件玉笄,遍体洁白,惟头尾二端染带土沁。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沁色,和埋藏环境不无关系。笔者曾参与某明代王陵考古发掘,在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地下侵蚀,墓室内棺板、尸骨等早已无存,惟砖砌的棺床、金银冥币及金饰件犹在,女墓主头部一组金簪的位置犹如当年下葬时安放。(图10:明墓棺床)据此得知,若是玉笄,则头尾必露在外而主体为头发重重包裹,加之发质不易降解,故亦无从染沁。
文物鉴定,是对文物所包含信息量的解读。任何一件文物都包含有巨大的信息量,仅仅了解“沁色”,鉴定古玉时难免捉襟见肘。通过仔细观察,反推一块玉的埋藏环境或是制作程序,是文物研究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故而了解、学习,乃至深入实践各种类型的田野考古工作,将各地的土层、土色、土质以及各种埋藏环境烂熟于心,才是鉴定之根本。
常见者如墓葬内部因用石灰燥土而导致碱性过重,墓葬受挤压结构变形,墓葬因扰动而坍塌,墓葬内积水至使物品移位。凡此等等,埋藏环境之复杂,不可尽述。各种埋藏环境除直接或间接影响玉器结构及色泽的改变外,还常伴有如“蚀斑”、“蛀孔”、“质变”、“形变”等现象。这些都是鉴定真、伪出土古玉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于出土古玉之沁,纵落笔千言,难免挂一漏万。最后借用民国时赵润珍《古玩指南》自序中的话作为此篇的结尾,“惟作者不学,对于浩如烟海之古玩知识,何能遍知周晓?一蚊负山,自知不胜。惟冀藉此引起国人共同注意,群起图之。犹之抛砖引玉,因不才编述之荒谬,而产生合理之名著,岂止作者所祝祷,亦国人之所共同切盼者也!”
翡翠石板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0年。作者是图特,一个亚特兰蒂斯祭司王, 他在母国沉没之后在古埃及建立了殖民地。
图特,一个亚特兰蒂斯祭司王, 他在母国沉没之后在古埃及建立了殖民地。他是吉萨大金字塔的建造者, 吉萨大金字塔被错误的认为是基奥普斯所建。在里面他浓缩了他的古代智慧知识,并安全地隐藏了古老的亚特兰蒂斯的记录和机器。
在约16,000年的时间里,大约从西元前 52,000 年到西元前36,000年他统治着古埃及人,在当时古代的野蛮民族中他和他的追随者已经定居下来并发展了一个高度的文明。
图特是一个不朽的人物,也就是说,他已经征服了死亡,只有当他决定离去时才离世,即使那样,他也不经历死亡。他的巨大智慧使他成为统治着多处亚特兰蒂斯殖民地的统治者,包括中南美洲一些地方。
当他离开人世,告别埃及的时候,他在阿蒙提大厅的入口建造了大金字塔,在金字塔内放进了他的记录,而且在他的人民中的最高层为他的秘密指派了守卫。
后来,这些守卫的后裔成了金字塔祭司,他们把图特奉为“智慧之神”,图特死后的黑暗年代里人们称图特为“记录者”。在传说中,阿蒙提大厅变成了地狱、众神大厅,灵魂死亡之后接受审判的地方。
在之后的年代里,图特的自我以石板中描述的方式进入人身。如此,他三次进入肉身, 最后第三次出生是以赫耳墨斯闻名。 在这次人身中,他留下了为现代神秘学家所知的“翡翠石板”,一个对远古之谜的更近也更少的说明。
1、翡翠的相对密度:330-336,一般为333克每立方厘米。翡翠(jadeite),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翡翠的正确定义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但是翡翠并不等于硬玉。翡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钠质(钠铬辉石)和钠钙质辉石(绿辉石)组成,可含有角闪石、长石、铬铁矿、褐铁矿等。
2、和田玉(产地新疆)的密度295(+015,-005)克/立方厘米。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3、玛瑙的比重为每立方厘米265克左右。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硬度65-7度,比重265,色彩相当有层次。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原形态三方晶系。常呈致密块状而形成各种构造,如乳房状、葡萄状、结核状等,常见的为同心圆构造。具有不同颜色构成的玉髓,通常有,绿、红、黄、褐,白等多种颜色。按图案和杂质可分为缟玛瑙、缠丝玛瑙、苔玛瑙、城堡玛瑙等。常用作玩物、观赏物、饰物或玩赏物。古代陪葬物中常可见到成串的玛瑙球。
4、绿松石的相对密度:24~29,标准值为276克每立方厘米。绿松石,又称“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英文名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绿松石储备量巨大,不仅中国有,埃及,伊朗,美国,俄罗斯,智利,澳大利亚,秘鲁,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克斯米尔等都有丰厚充足的矿藏储量。《石雅》中解释说:“(绿松石)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此名”
肯定是这不影片不会错
◎译 名 神鬼传奇之法老王的咒语/图坦卡曼墓地的诅咒/神秘魔石
◎片 名 The Curse Of King Tuts Tomb
据说几千年前,埃及的法老王图坦哈门曾借助一块充满神秘力量的翡翠板统治世界。但没人知道他后来是怎么死的,也没人知道翡翠板的下落,关于它的传说也逐渐消亡。随着时间的流逝,1922年在开罗,一个名叫丹尼的考古学家,打算尝试寻找翡翠板。但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他,都觉得翡翠板一说乃是天方夜谭。并未气馁的丹尼带领一伙人开始找寻图坦哈门之墓,没想到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阻碍。
《考古奇兵:翡翠石碑的诅咒》儿童冒险动画**非常好看,色彩鲜艳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性格特征,一个很好的放松时刻,一个小小的惊喜故事。
故事梗概:业余考古学家泰德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但是却一再错失良机。当他的朋友木乃伊,杰夫和贝尔佐尼的生命受到诅咒威胁时,泰德不惜破坏了奥尔梅克金字塔只为拯救朋友。然而他这一行为受到了考古界的严厉谴责。在他唯一的好友萨拉的帮助与支持下,泰德再一次踏上了一段充满危险的冒险旅程。这一次,他将穿过墨西哥、芝加哥、巴黎和埃及,寻找结束翡翠石碑诅咒的方法。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从时间上讲是最晚)
文明古国 地域 年代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代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27年
----------------------------
四大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
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
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 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道路,比我国晚了1600多年。
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
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
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
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
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
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
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
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
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
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
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
他个人集宗教、军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
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
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
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
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
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
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
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间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阿尔及利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但由于邻近地区的民族不断壮大,使古埃及的版图不断缩少。
及至埃及妖后自杀之后,原来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书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纪欧洲开始进侵非洲时,为传教士所焚毁。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参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历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做诺姆,也叫州,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开罗西郊)。
发展农业,开发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
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
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国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统一。
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
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
十三王朝时政权又瓦解,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
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
十九王朝时与赫梯帝国发生了卡迭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
此时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到第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
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前332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文化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
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有了城邦政治组织。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越过帕米尔高原迁入印度河流域,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
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是游牧部落,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
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征服者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到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重要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联系的村社变成了以地域为联系,由若干村组成的农村公社,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印度最初的国家形成了,恒河流域从此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它们是印度河流域的两个中心: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其文化是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出来的,当时达罗毗荼人还处在“金石并用”时期。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把它们称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从公元前2500~前1750年。
它在时间上晚于埃及的古文明和苏美尔的古文明,但它们却同为远古时期伟大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这座古城是有计划地建造的,呈长方形,周围约5千米。
它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政治中心,筑有用来防守的高墙和塔楼,有宏大的“议事厅”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区,有宽阔的大街和相当完备的下水设施,沿街是繁华的工商业区。
约有居民三四万人。
哈拉帕的古城遗址,与摩亨佐·达罗的遗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过战争的惨祸,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垣断壁。
印度的列国时代和摩揭陀王国 公元前6~前4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因为佛教在此时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摩揭陀国越来越强大,逐渐发展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期,摩揭陀国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
阿育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他在位的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宣布以佛教为国教。
随着阿育王的胜利,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恒河流域传到印度各地,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国。
----------------------------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
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
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
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
玉琮嫩白略带浅**,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
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
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
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
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
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
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
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
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
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
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四大文明古国导览站 (这里资料很丰富)
://homepagentuedu/~b91106003/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
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
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
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
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
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
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
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 数字。
取自"://zh /wiki/%E5%9B%9B%E5%A4%A7%E6%96%87%E6%98%8E%E5%8F%A4%E5%9B%BD"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
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
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
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
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
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
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
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
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
他个人集宗教、军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
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
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
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
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
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
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
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取自"://zh /wiki/%E5%B7%B4%E6%AF%94%E4%BC%A6"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间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阿尔及利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但由于邻近地区的民族不断壮大,使古埃及的版图不断缩少。
及至埃及妖后自杀之后,原来神庙的官员把埃及语变成用希腊字母书成的科普特文明继续流传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纪欧洲开始进侵非洲时,为传教士所焚毁。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参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历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做诺姆,也叫州,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开罗西郊)。
发展农业,开发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
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
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国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统一。
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
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
十三王朝时政权又瓦解,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
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
十九王朝时与赫梯帝国发生了卡迭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
此时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四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到第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
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前332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古埃及的文化
罗塞塔石碑上同时记录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和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成为后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
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