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兴衰史是怎样的

古埃及的兴衰史是怎样的,第1张

早王朝时期

古埃及人以名为“米尼”(希腊语为美尼斯)的国王作为他们历史的正式开始,是这位国王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向统一王朝的过渡实际上比古代埃及作家让我们认为的更加渐进,而且也没有与美尼斯同时代的记录。

古王国时期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古王国时期建筑、艺术、科技取得惊人进步的基础,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这些成为可能。在“维齐尔”(Vizier)的指导下,国家官员征税、协调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征用农夫进行建筑工程,建立司法系统维护和平与秩序。

富裕和稳定的经济保证了财政的盈余,使国家有能力主持建设纪念性质的巨型工程和让皇家工场委托制作杰出的艺术品。乔塞尔、胡夫和他的子孙们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们的权力)令人难忘的象征。

第一中间期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古王国后期中央政府崩溃后,政府已经无法维护经济稳定。地方统治者无法依靠国王帮助及时化解危机,接着发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辩论升级为饥荒和小规模内战。尽管存在难题,但地方统治者不再对法老进贡,而利用新获的独立维护各省的繁荣。

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资源,各省经济上变得更加富足 - 社会各阶层的更大更好的墓葬证明了这个事实。在这次创作力爆发之际,各省的艺术家继承和调整了古王国时期服务于王权的文化主旨,书吏们发展和丰富了文学的风格,表现出这一时期的创造力和乐观。

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中王国的法老们恢复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刺激了艺术、文学和纪念性建筑工程的复苏。

第十一王朝的门图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们从底比斯统治全国。约公元前1985年,维齐尔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将首都迁往法尤姆绿洲的伊塔威(Itjtawy)。

在那里,第十二王朝的法老们实行了富有远见的垦荒和灌溉计划以增加这一地区的农业产量。此外,对努比亚的再征服获取的领土中富产石料和黄金,人民被驱使在三角洲东部修建防御建筑,称为“大公墙”(Walls—of—the—Ruler),用于抵御外族入侵。

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国的法老们通过维护边境安全和加强与邻国的外交确立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巩固了人民的忠诚,打通了急需的铜和木材的进口通道。新王国的法老们推崇太阳神阿蒙(Amen),开始大兴土木,对它的崇拜的基点是卡纳克神庙。

法老们还修建了一些纪念碑为自己的(现实的或虚幻的)成就增色。两位法老之间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她通过宣传使自己的权力诉求合法化, 她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停止对外战争,派遣商业探险队联络庞特(Punt),开展与邻国的贸易。

以及修建了位于卡纳克的典雅的停灵庙,一对巨型方尖石塔,一个小礼拜堂。尽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后,她的过继外甥图特摩斯三世大量毁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希望抹去这位篡位的母后的统治痕迹。

后期埃及

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统治权。南方则在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大祭司的有效统治下,后者仅在名义上承认斯蒙迪斯的权威。

这一时期,利比亚人已经在三角洲西部地区定居,移民的首领们开始逐步取得自治权。公元前945年,利比亚王子舍顺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所谓“利比亚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续200多年。

舍顺克也通过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安置在重要僧侣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利比亚统治腐朽的同时,它在三角洲地区的对手开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兴起,库施威胁于南。约公元前727年,库施国王皮耶侵入北方,占领了底比斯,并最终占领了三角洲地区。

扩展资料: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文字

古埃及文字创于前3500年,是一种称为圣书体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书写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纪念碑、庙宇的墙壁或石块上,所以被称为“圣书体”。

狮身人面

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筑物,是法老的墓穴。由于古埃及人在尼罗河两岸生活及耕作,所以金字塔主要是在沙漠地区兴建。

从公元前2700 — 1800年这900年里,估计古埃及人共建筑了超过80座金字塔。而建于公元前2589 — 2566年间的“大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是为法老胡夫而兴建的。

参考资料:

-古埃及

[BOOK] 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

——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杨光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家兴衰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热门话题。

[/BOOK]

内容介绍:

国家兴衰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热门话题。有观点认为是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关系史上霸权的轮替。但我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水平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为什么现代化进程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各国?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萌而不发?为什么拥有先进的航天和军事技术的前苏联却最终解体?

其实,国家兴衰在根本上是一个政治学命题。作为一部文集性质的作品,本书的三个部分密切关联:以政治学视野来建构有关的制度理论;并以之来解读现代化过程中有关国家的成败得失;通过对中国政治关系变迁的宏观考察和微观的动态分析,以及基于对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现场进入式观察,重新理解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关键性历史时刻和重大事件。本书在回答了前述问题的同时,验证了国家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制度安排的市场化程序。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制度理论

第一章 以制度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观——现代化研究的新视野

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方法

制度很重要

制度范式

第二章 国家兴衰的集体行动理论解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利益集团

以集体行动理论否定并取代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

经不起逻辑推敲和历史检验的国家兴衰论

利益集团: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问题与整合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运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争论与拓展

结语

第二部分 比较政治制度与政治的发展

第四章 大国的兴衰——制度变迁的视野

东方帝国的衰落

西方世界的兴起和英国霸权的形成

追赶英格兰

群雄并存的时代

两极时代

中国的崛起

结语:制度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第五章 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几个前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比较

中国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何以引而未发

法国与西班牙何以发展缓慢

英国何以成功

结语

第六章 文化重于制度?——评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兰德斯的《国富国穷》

第七章 全球化时代的政党适应性转型

第三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第八章 功败垂成的自强运动

第九章 政治上的“丛林规则”与经济上的宪政规则——北洋政府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勃兴的制度分析

第十章 统治者利益最大化与农业产出最小化——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制度分析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的停滞与市场经济的增长——中国国家权力结构与运行的制度分析

第十二章 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行为的政治学分析——以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例

第十三章 制度化等于现代化?——制度化权利的制度成本

第十四章 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成本研究——以公司组建与上市为例

参考文献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6

1写历史变迁的诗有哪些

1、唐·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3、唐·崔涂《过洛阳故城》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

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

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4、北宋·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5、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为什么古人喜欢以历史变迁为主题写诗呢? 一方面既可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伤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思想。

2李商隐关于历史的诗有哪些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怀州河内人。在朋党倾轧的夹缝中,他仕途失意,潦倒终身,45岁抑郁而死。

在诗歌艺术上卓有成效,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对宋初西昆体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说明:这首诗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警句,很值得人们深思。

果能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则廉洁之风必兴,国必强、家必盛。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这些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以暗喻寄托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李商隐咏史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咏史七绝艺术技巧主要是:1、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2、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3、自出机杼,公故为新;4、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5、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6、善用、巧用典故。

关键词:诗歌 晚唐 咏史七绝 李商隐 艺术技巧 在晚唐诗坛上,能够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能以细腻的情感方式,独辟诗歌艺术的蹊径者,李商隐是首屈一指的人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唐后期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经繁荣强大的唐帝国无可挽回地没落和衰颓。

李商隐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最高统治者荒*无度,小人专权,国家社稷日趋衰落等忧心忡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尤以咏史七绝最为突出。这些诗往往以暗喻寄托的方式写出,形成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独特风格。

一、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 面对着封建统治者的荒*无度,一心沉醉于酒色,不务朝政,国势日趋衰落,江山社稷飘摇欲坠。

李商隐内心充满失望和痛心,对统治者十分痛恨,在当时,这种情感不便明言又不能不说,因此,李商隐只有追述历史往事。以此影射时事,以古鉴今。

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一)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其二) 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而*亡国的历史事实,予当权者以一定的讽刺。《北齐书》记载: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然后向齐都邺城进军,北齐后主高纬被周师所虏,北齐于是灭亡。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在叙述史实中生发议论,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表现了深刻的寓意,以古鉴今。 二、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

在道教的传说中,西王母和周穆王、汉武帝和西王母都有爱情故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是神仙之道的迷信者,他们服食仙丹,祈求长生,传说周穆王还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蟠桃和琼浆玉液,但最终谁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在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的爱情中,和求仙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依据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讽刺了他们求仙的虚亡与荒唐。在巧妙的构思中,诗歌的主旨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形象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揣摩中。

在委婉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尖刻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诗歌的结尾以诘问的形式作结,更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再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诗歌借汉武帝祈求长生不死而迷信求仙却不知爱惜贤才的历史故事,讽刺了汉武帝的昏庸。

武宗在会昌五年,于南郊筑望仙台,并且服食求仙。而诗人渴求仕进,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却无所遇合,因此对唐武宗的昏庸不重贤才极为不满。

在诗中,诗人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巧妙地纺织在一起,委曲婉转地讽刺了唐武宗,将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内容委婉地表达出来,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这种写法,正是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诗风的具体表现。

三、自出机杼,化故为新。 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中,也不乏翻新历史题材、化故为新的作品。

据史书记载:贾谊曾被汉文帝贬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在宣室召开他。两人谈话到深夜,谈得很投机,以致汉文帝竟把座席靠近了贾谊。

许多文人将此作为君臣遇合的盛事而大肆渲染,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宣室求贤访逐,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紧紧把住汉文帝与贾谊宣室对“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翻出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的议论。从此讽刺了汉文帝所谓的“求贤”和“访逐”,同时也寓讽了当代的帝王,从而含蓄沉地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不同于前人的托古述怀,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时政,评击。

3诗歌的历史演化

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详情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

4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先说诗:

最早有记载的诗歌是《诗经》里面的内容,书成于春秋时期,接着一直到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到汉朝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氏斧子为代表的建按诗派,诗歌盛行一时,再到魏晋时期诗歌流行为“玄言诗”,继而在南北朝出现了“山水诗”,随后是唐朝和五代达到了诗歌的全盛时期,大家云集。接着是 宋、元、明、清,这阶段是 诗歌的转型和衰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传世绝唱出现了 。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春秋时期,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时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

再说词:词是诗歌的变体,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时期,大家辈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最具代表,元后再无传世绝唱,走向衰落。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词曲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全盛于两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清时期。

5关于革命的诗句

七律 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卜算子·咏梅》文/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七律·长征》文/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沁园春·雪》文/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长沙》文/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文/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清平乐·六盘山》文/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采桑子·重阳》文/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忆秦娥·娄山关》文/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文/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浪淘沙·北戴河》文/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水调歌头·游泳》文/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孩儿立志出乡关》文/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咏蛙》文/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6诗句演变成成语

[荆楚成语]满城风雨

人们常常把某一件事传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说成是“闹得满城风雨”,其实这句话的原意是形容重阳渐近时城里到处刮风下雨的情景。成语“满城风雨”出自北宋黄州(今黄冈)诗人潘大临的《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宋代名士惠洪编撰的《冷斋夜话》卷四载:“潘大临,工诗,有佳句,东坡尤喜之。然贫甚。一日,友人以书问:‘近作新诗否?’潘答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清卧,闻风雨声,遂题壁:满城风雨近重阳。忽闻催债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耳’。”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亦载此典。

在荆楚民间也流传着潘大临写作“满城风雨近重阳”的故事:某年快到重阳节的一个晚上,诗人家中断炊,只好饥肠辘辘地卧在床上。这时屋外风雨大作,落叶纷纷,击门敲窗。见此情景,诗人忘了饥饿,诗兴大发,奋笔一挥:满城风雨近重阳。正要往下写,这时有人敲门了,原来是债主上门讨债来了。诗人只好赔笑脸说好话,好不容易将债主打发走,可浓浓的诗意也随之而去。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遗憾,但也许正是这“遗憾”,而使这句诗名扬天下,也使“满城风雨”逐渐衍化为一则人们使用十分普遍的成语,往往用来比喻某一件事传播得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潘大临(?-1106)字邠老,黄州(今黄冈)人。善书法,爱读书,工诗文。曾应试不第,家甚贫,然不以为虑。与黄庭坚、苏轼、张耒诸人交往。其作品多佚,今存《潘邠老小集》一卷,收诗十四首;另有《柯山集》两卷传世。《宋文鉴》等书尚有其诗十首及断句若干。潘大临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江西派”诗人,苏轼盛赞其诗“清润潘郎”(《能改斋漫录》卷十六),黄庭坚赞扬他“蚤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潘大临诗风受苏、黄影响颇深,诗境开阔,情感深蕴,陆游称其“诗妙绝世”。因贫病交加,1106年,诗人客死蕲州。

“满城风雨”这一句成语,古往今来使用得十分广泛,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鲁迅在《花边文学·零食》一文中引用到此成语:“为什么倒弄得闹闹攘攘,满城风雨的呢?”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世代网》

古巴比伦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挪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是一篇阅读题,急求阅读答案

1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2天下兴亡不取决于个人;天下兴需要一个贤明的君主;新旧交替,是自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循环。

3举例论证。强有力的论证了天下兴亡不取决于个人,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

4(由第八段吗)

5

附带:(原文)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翻开华夏五千年的史册,血雨腥风中还残留着号角的悲鸣。疆场上万马奔腾的景象和战车擂鼓的瞬间都如同一个个时光机,把我们带回那遥远的年代,在历朝的争端与更迭之中去探个究竟……

天下兴亡不取决于个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但有些文人志士得不到君主的重用,甚至被流放、被贬谪,他们并没有一撅不振,而是继续忠心爱国,忧国忧民。但只凭他们的单薄力量,没有君主的支持,他们也只能是壮志难酬,国家也将必然灭亡。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但在奸臣和昏庸的君王面前,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国家必将灭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但没有君王识千里马的慧眼,他们最终也只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国破乃必然也。

天下兴需要一个贤明的君主。在封建王朝中,君王处于主导地位,其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与绝对的话语权,可以说君王的成败是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后周挥帜进攻,守城士卒纷纷掉转矛头,反抗商纣王,纣王众叛亲离,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骂名。他怎么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发出来就会有灭顶之灾;他更不知道,“气压”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再说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孔明;爱民如子,过江流泪为父老;掷子于地,义薄云天爱子龙。后来,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其缘由是与“简能而任”分不开的。

新旧交替,是自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循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千百次更迭之后迎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合上历史的末页,不禁感叹时间的造化,悠悠长河,在汹涌澎湃中继续奔腾……

议论文作文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流光将朝朝暮暮的更替予以了历史的筛滤,而沉淀后的色彩便放出更具思想的光芒,染亮了永恒的历史价值。

如今,站在早已没有那种风起云涌的现实途中,看着周围能触摸到的,才发现历史也只是春风秋雨中的一脉流程,有消失的必然也有残留下的偶然。

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都暗示着人类的进步与缺陷,兴起与灭亡都有它的道理,即使离谱,也可能是发展趋势决定的。

在百姓的 中,诉说着“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苦痛不断,“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抑郁惆怅;在英雄的无奈中,蕴涵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遗憾,“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阖棺”的壮志未酬;在君王的叹息中,流露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领会,“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的彻悟……

然而天涯孤旅,风沙冷雨,坎坷流离,已经默默降临于这些 、无奈和叹息中。

殊不知历史的脚步在兴起与衰亡之间不因任何而停止。它会卷走一代已落幕的王朝,留下曾经存在的史实。

“千古存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历史似洪水在翻腾,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直的改革、创新使兴亡已成为必然,只是读史令人依然心碎。

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只为博褒姒的一笑,烧出的片刻欢喜同时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唐王朝的衰败只因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楚怀王的昏庸使屈原激愤终身,岳飞的精忠报国却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成为千古遗憾。

“苛政猛于虎”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毒害之深;“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官吏妄图掩饰抢掠罪恶的可耻行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论证了一个国家不经过国内外斗争的磨练,必将失败的道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敌人侵犯下苟且偷生,仍沉迷于声色的荒*。

……

蒙蒙细雨,笼罩着整个历史过程,血水、泪水、汗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警示后人如何延续历史。

徘徊于失败的悬崖,满目尽是荒*、无道、残暴、近小人、奢侈的阴影;停留在成功的幽谷,周围充斥着廉政、节约、勤思、任贤、专注的坦荡。

失败的脚步,已深刻在历史的轨迹中;彷徨的叹息,已回响在历史的车轮上;沉痛的岁月,虽依然清晰却不免有了另一意义,在无尽的苍凉中开出了一朵穿越荆棘的傲花,回忆着,也注视着……

兴亡早已成为历史,历史也已成为定格。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一种悲凉,一种壮阔,一种感慨,一种领悟,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收获。

号外,这个网上很多,老师也很有可能看过的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的作文怎么写

流光将朝朝暮暮的更替予以了历史的筛滤,而沉淀后的色彩便放出更具思想的光芒,染亮了永恒的历史价值。

如今,站在早已没有那种风起云涌的现实途中,看着周围能触摸到的,才发现历史也只是春风秋雨中的一脉流程,有消失的必然也有残留下的偶然。

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都暗示着人类的进步与缺陷,兴起与灭亡都有它的道理,即使离谱,也可能是发展趋势决定的。

在百姓的 中,诉说着“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苦痛不断,“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抑郁惆怅;在英雄的无奈中,蕴涵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遗憾,“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阖棺”的壮志未酬;在君王的叹息中,流露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领会,“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的彻悟……

然而天涯孤旅,风沙冷雨,坎坷流离,已经默默降临于这些 、无奈和叹息中。

殊不知历史的脚步在兴起与衰亡之间不因任何而停止。它会卷走一代已落幕的王朝,留下曾经存在的史实。

“千古存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历史似洪水在翻腾,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直的改革、创新使兴亡已成为必然,只是读史令人依然心碎。

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只为博褒姒的一笑,烧出的片刻欢喜同时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唐王朝的衰败只因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楚怀王的昏庸使屈原激愤终身,岳飞的精忠报国却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成为千古遗憾。

“苛政猛于虎”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毒害之深;“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官吏妄图掩饰抢掠罪恶的可耻行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论证了一个国家不经过国内外斗争的磨练,必将失败的道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敌人侵犯下苟且偷生,仍沉迷于声色的荒*。

……

蒙蒙细雨,笼罩着整个历史过程,血水、泪水、汗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警示后人如何延续历史。

徘徊于失败的悬崖,满目尽是荒*、无道、残暴、近小人、奢侈的阴影;停留在成功的幽谷,周围充斥着廉政、节约、勤思、任贤、专注的坦荡。

失败的脚步,已深刻在历史的轨迹中;彷徨的叹息,已回响在历史的车轮上;沉痛的岁月,虽依然清晰却不免有了另一意义,在无尽的苍凉中开出了一朵穿越荆棘的傲花,回忆着,也注视着……

兴亡早已成为历史,历史也已成为定格。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一种悲凉,一种壮阔,一种感慨,一种领悟,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收获。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作文求改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

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

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

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

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甚至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是不在话下了。

反之,则情况不妙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

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

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后周挥帜进攻,守城士卒纷纷掉转矛头,反抗商纣王,纣王众叛亲离,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骂名。

他怎么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发出来就会有灭顶之灾;他更不知道,“气压”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孔明;爱民如子,过江流泪为父老;掷子于地,义薄云天爱子龙。后来,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其缘由是与“简能而任”分不开的。

康熙帝对百姓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亲自探望含冤带屈的汤若望步入牢房,又促进了当时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如果说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会沉下去,渡河的人就会被淹死。

可是如果及时发现漏洞并修补好它,那么,船就可以安全到岸了。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任何外来侵略都应与之对抗,不惧 ,不欺弱小,这一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受金人统治,就因为南宋 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朝廷内部,奸臣当道为了个人私利,秦桧处处陷害忠臣良将,竟然连夜十二道金牌召回枕戈前线的岳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轻轻地掩盖了将军一生 “精忠报国”的宏愿。

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一声“还我河山”和一曲《满江红》供后人缅怀。国家破亡,外敌猖狂,这不是南宋 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又是什么? 清末,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贪婪地瓜分着这块关闭长久的肥肉。

腐败无能的清 ,与洋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经过孙中山、 等一大批优秀人物的艰苦奋斗和他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以上史实都告诉我们:向侵略者低头就只有砍头的命。如果说侵略者是野草,我们就应该是拔草的人。

不然,它就会吸取地里的营养,淹没我们的庄稼。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从历史上你怎样看待天下兴亡

话题:漫谈天下兴亡1、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对于这些观点的分析,首先可以分类,然后再作引申。 一方面可以复习旧课,另一方面,更可以建设学生的思想体系。

为作文作准备。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苏轼的《六国论》又是一个什么观点呢?2、历史上一些兴亡的史实(学生自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3、苏洵《六国论》的观点 第一自然段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老师译出大意,然后学生记诵)4、设想原文,列出自己设想的行文提纲 这一步的前提是让所有学生关起书本。如果学生看了原文当然更好,他们的提纲或许更能反映他们论文写作的水平。

预测学生的不足可能在思维的全面性与说理的说服力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他们会把所有国家的灭亡都归结为“赂秦”,而这是违背史实的,当然就没有说服力;另外,他们会空谈,而不知道举例证明,这样的论文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是理解课文的要点,也是学习策论写作必须注意的问题。5、熟悉课文 A、让学生翻开课文,把“弊在赂秦”的观点具体化,分为两点,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在此,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B、让学生查找文章是如何证明第一分论点的。

强调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方法。文章从秦之得与诸候之失对比,也从先祖父之得与子孙之失进行对比。

这是非常严密的逻辑。C、让学生查找文章是如何证明第二分论点的。

力求克服文章没有说服力的毛病。齐、燕、赵三国各有其具体原因,或“与赢”,或“以荆卿”冒险,或“用武而不终”,但都是由于“失强援,不能独完”。

6、写作目的的明确 首先,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苏洵的观点,说明苏洵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正确。其次,我们才会明白苏洵写作此文是有其用意的。

先介绍北宋的边疆形势,明确辽和西夏的入侵与北宋 的割地赔款等史实,然后,找出文章最后一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从而点明作者是在告诫当权者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

7、课本练习的学生演板,进一步熟悉课文,继续贯彻老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8、附带学习篇目:《伶官传序》、《阿房宫赋》等。

9、作文: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学生习作 〔习作一〕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

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又一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甚至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是不在话下了。反之,则情况不妙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

关于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的文章

流光将朝朝暮暮的更替予以了历史的筛滤,而沉淀后的色彩便放出更具思想的光芒,染亮了永恒的历史价值。

如今,站在早已没有那种风起云涌的现实途中,看着周围能触摸到的,才发现历史也只是春风秋雨中的一脉流程,有消失的必然也有残留下的偶然。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都暗示着人类的进步与缺陷,兴起与灭亡都有它的道理,即使离谱,也可能是发展趋势决定的。

在百姓的 中,诉说着“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苦痛不断,“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抑郁惆怅;在英雄的无奈中,蕴涵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遗憾,“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阖棺”的壮志未酬;在君王的叹息中,流露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领会,“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的彻悟……然而天涯孤旅,风沙冷雨,坎坷流离,已经默默降临于这些 、无奈和叹息中。殊不知历史的脚步在兴起与衰亡之间不因任何而停止。

它会卷走一代已落幕的王朝,留下曾经存在的史实。“千古存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历史似洪水在翻腾,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直的改革、创新使兴亡已成为必然,只是读史令人依然心碎。

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只为博褒姒的一笑,烧出的片刻欢喜同时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唐王朝的衰败只因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楚怀王的昏庸使屈原激愤终身,岳飞的精忠报国却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成为千古遗憾。

“苛政猛于虎”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毒害之深;“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官吏妄图掩饰抢掠罪恶的可耻行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论证了一个国家不经过国内外斗争的磨练,必将失败的道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敌人侵犯下苟且偷生,仍沉迷于声色的荒*。……蒙蒙细雨,笼罩着整个历史过程,血水、泪水、汗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警示后人如何延续历史。

徘徊于失败的悬崖,满目尽是荒*、无道、残暴、近小人、奢侈的阴影;停留在成功的幽谷,周围充斥着廉政、节约、勤思、任贤、专注的坦荡。失败的脚步,已深刻在历史的轨迹中;彷徨的叹息,已回响在历史的车轮上;沉痛的岁月,虽依然清晰却不免有了另一意义,在无尽的苍凉中开出了一朵穿越荆棘的傲花,回忆着,也注视着……兴亡早已成为历史,历史也已成为定格。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一种悲凉,一种壮阔,一种感慨,一种领悟,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收获。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这篇作文怎么写?可以给些范文不?谢谢

呵呵,这只能给你解释解释让你大概有个印象;别人都给你做了这就没意思了。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的结果就是一切真理的精华说的不错,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

真实的见证者。

为什么近代我过遭受列强之兵的侵略勒,大片河山被之蹂躏、践踏,无数人人志士倒在敌人的枪下;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国家懦弱了就要挨打,满清后期国家不思进取忘自尊大最中差点遭受灭国之灾。从此我门应注意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国家一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千万不要骄傲自大;古人曾经说过满招损、谦受益。

在看新中国成立一后,国家迅速发展其步伐另人惊叹;起原因就是国家和人命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改改方式从新规划发展策略,这不就好了。

其实历史对每个人都是很好的老师,么事多了解了解想想,

我就说这么多,自己想哈

都说完了就么意思了,路是自己走。求人不如求自己

  SBS水木剧《师任堂:光的日记》,tvN金土剧《明天和你》收视表现都很低迷。

 对于电视剧如数家珍的观众们,往往对不同国别电视剧的特点都了如指掌,美剧有美剧的天马行空,日剧有日剧的深刻入理,韩剧有韩剧的精美细腻,在这种差异之下,韩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剧情中的浪漫成分和爱情成分极高,非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大概就是变着法儿的谈恋爱。

 为了能够在相对窄的故事走向上尽可能多的挖掘出新意来,最近几年韩剧题材的一个明显的流行趋势就是奇幻类题材,其中又以各种穿越剧最为吃香。不过,最近无论是SBS推出的由李英爱、宋承宪主演的水木剧《师任堂:光的日记》,还是tvN的新金土剧《明天和你》这两部穿越新剧,收视表现都很低迷,穿越韩剧明显正在从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形象走向不是那么受欢迎的境地……

 01 从2012到2016:穿越韩剧五年人气录

 从严格意义上说起来,2003年苏志燮、成宥利主演的老韩剧《千年之爱》就已经是典型的穿越韩剧了,只不过那时候韩剧的题材类型还比较单一,奇幻题材更是少见。2010年之后,韩剧挖掘新题材适应海外韩流市场需求的变化明显了起来,随着奇幻题材从韩剧中的“非主流”变为“主流”,2012年成了穿越韩剧的一个“爆发年”。

 《仁显王后的男人》《屋塔房王世子》把穿越题材的热度推向了一个高峰。

 这一年,把“时空穿越元素”当做自己的一个主要创作方向的宋载正编剧“横空出世”,推出了脍炙人口并且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穿越韩剧之一的《仁显王后的男人》,同样是典型的爱情韩剧却在一道符的穿越能量之下联系起了两个不同时空,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韩剧体验。古代王世子穿越到现代来的《屋塔房王世子》是当年度又一部非常有人气的穿越剧,这两部剧的热播把穿越题材的热度推向了一个高峰。

 由于当时韩剧的原创编剧在奇幻题材上的尝试还偏少,所以12年韩剧还翻拍了两部穿越题材的经典日剧《求婚大作战》和《仁医》,但从整体的制作质量来看,翻拍的韩版均没有原作成功,特别是韩剧的题材格局相对较小,对于《仁医》这类故事的驾驭明显就有点走偏。另外,这年还有李敏镐和金喜善主演的穿越剧《信义》开播,可如今看来这部剧在穿越韩剧中属于典型的失败之作。

 最佳穿越韩剧TOP3:《九回时间》 《Signal》 《神的礼物-14天》

 在一轮题材爆发和制作经验的积累之后,穿越韩剧在2013年出现了迄今被认为是最佳穿越韩剧的《NINE:九回时间旅行》和2014年开播后来被购买版权即将制作成美剧的《神的礼物-14天》。这两部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穿越为元素,追求剧情的逻辑严密和出人意料,让很多“剧情党”剧迷推崇备至。

 15年之后,穿越题材韩剧已经不满足于单单是人在时空中的穿越了,出现了“声音穿越时空对接”、“魂穿”、“次元穿”……可是题材的泛滥让穿越韩剧的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在2016年初金惠秀领衔的悬疑时空穿越剧《Signal》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重成功后,韩剧又迎来了新一波穿越剧开播的高峰,然而从那个时候起,穿越韩剧的质量开始直线下降。

 到了17年初,尽管有线台和公共台依旧把穿越韩剧作为开年重头戏,但SBS推出的由李英爱和宋承宪主演的《师任堂:光的日记》和tvN推出的由李帝勋和申敏儿主演的《明天和你》都遭遇了惨淡的收视“滑铁卢”,剧情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剧情的合理性也充斥着不少的漏洞,从“充满新鲜感”到“觉得厌烦”,穿越韩剧正在被观众们抛弃。

 02 从逻辑到套路:质变倒退向量变

 《NINE:九回时间旅行》之所以被认为是最佳穿越韩剧,很重要的一点是编剧宋载正花了极大的心思在剧本的逻辑上下功夫,用“九根香”让主人公进行了九次的穿越,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每次穿越到过去发生的细小的改变都影响到了处于未来的“现在”,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剧情中的想象力,也让大家明白了发生的事不可改变,要“重在当下”的寓意,即便到了现在,对于《NINE:九回时间旅行》的大结局传递的内容依旧可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话题。

 同样在去年掀起热潮的《Signal》尽管只是让主人公朴海英和李材韩通过对讲机中的声音进行时空对话,但剧中的案件全部取材自韩国的真实案例,且这些尚未破获的悬案都通过穿越了时空的对话和主人公们的努力被一一破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直到剧终对讲机再次响起,被认为已经去世多年的李材韩再次出现,观众们是惊喜的。在这样的故事中,“穿越”是一个帮助剧情更加有趣、更加合理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坑”。

 《W》四集过后剧情急转直下;《步步惊心:丽》收视屡败。

 由于连续三年出现了大热穿越剧,导致了16年起酷爱跟风的韩国电视台们先后编成了多部同类题材,但这些穿越韩剧“开始变了”。同样是宋载正执笔的《W-两个世界》原本是16年夏季档最具人气的韩剧,特别是该剧的开篇前四集简直是太精彩了,编剧构建了现实和漫画两个不同次元的时空,让男女主角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相互召唤,就在观众们为编剧的奇思妙想开了无数的“脑洞”之后,剧情开始急转直下,观众们明显能够感觉到,由于剧情开篇的伏笔太多,编剧自己对于故事也失去了掌控,从有逻辑到无逻辑,从通过“介质穿越”到主角“想穿就穿”,《W-两个世界》的后半篇崩坏的不是一点半点,特别是在《仁显王后的男人》里被写得颇为动人的爱情戏,到了这里也成了“因为是男女主角,所以要相爱”的流水套路,真是成也宋载正,败也宋载正。

 还有16年宣传声势浩大的中韩同步直播韩剧《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尽管改编自在中国国内有着极高人气的清穿剧《步步惊心》,但由于韩国编剧实在不怎么了解“九龙夺嫡”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导致该剧被改编的一言难尽,最后更被不少中国网友嘲讽韩剧里的“宫斗”就是几个人在宫殿前面打斗,真的是……难以反驳啊。

 即便到了17年,穿越韩剧的这种流水套路的状况并没有改善,目前正在播放的《明天和你》也是在盖了一个男女主角因为意外产生了命运的牵绊且男主角突然具备了时空穿越的超能力后,就“致力于”主人公之间的闪婚爱情戏了。《师任堂:光的日记》的制作思路则更为奇葩,剧情的推进节奏无比的缓慢,明明可以用一集的篇幅讲的剧情要拖拉成四五集,开播四周收视率已经“砍半”。这类穿越剧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些编剧的笔下,“穿越”并不是起到助力的元素,而是强行使用穿越让本身不合理的剧情被说通,这就抛弃了故事本身的逻辑,在胡乱放飞自我了,也难怪观众不买账了。

 03 从经典到精品:最佳穿越韩剧TOP3

 《NINE:九回时间旅行》(2013年)

 男主人公朴善宇意外去世的哥哥遗物中发现了九根香,而这些香一旦点燃就能够让他回到20年前。

 故事男主人公朴善宇从因为攀登喜马拉雅山遭遇事故意外去世的哥哥遗物中发现了九根香,而这些香一旦点燃就能够让他回到20年前,他想用此改变一些过去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不幸的事情,却发现每当过去发生改变他所处的未来也就是“现在”也发生剧变,所有人的命运都在被改写,原来并不是穿越到了过去就可以掌握现在……

 这部剧是迄今为止的最佳穿越韩剧,严密的逻辑时间线对接让这部剧挺“烧脑”,但对于逻辑强迫剧迷们来说简直是“福音”。每当朴善宇穿越一次现在就被改变一次的剧情设定非常具有冲击力,每时每刻都不知道编剧会出什么“大招”的追剧体验也是相当的好,尽管在宋载正的作品中人气偏低,但质量却最高。

 《Signal》(2016年)

 讲述了生活在2016年的刑警朴海英可以通过一部老式对讲机与身处于过去的老刑警李材韩展开对话。

 Signal三人帮

 2016年的超热门韩剧之一,让很多观众重新认识了韩剧。讲述了生活在2016年的刑警朴海英可以通过一部老式对讲机与身处于过去的老刑警李材韩展开对话,两人携手侦破了很多悬疑未解案件,并且在其中发现了关乎两人命运的重大阴谋,以正义的信念与黑暗势力展开对抗的故事。

 剧情完胜、演技完胜、制作完胜的“三好韩剧”。“穿越”元素在其中成为了因为那些难以弥补的遗憾而出现,能够抚慰受伤人们心灵的东西。大结局不但将剧情推进过程中留下的伏笔一一对应上,也给了观众可以相信正义永存的暗示。好消息是,第二季的制作已经提上日程。

 《神的礼物-14天》(2014年)

 金秀贤的女儿被绑架撕票,她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却在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14天以前。

 法制节目编导金秀贤的女儿被绑架撕票,悲痛欲绝的她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却在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14天以前,那时候她的女儿还一切安好。为了阻止绑架事件的发生,她开始拼尽全力寻找真相,结果遇到了同样回到了14天前的奇东灿并且得到了他的帮助。可是随着事件的慢慢解开,真相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残酷,他们能双双回到14天前是有缘由的……

 整部剧的开篇和过程都非常精彩,明明知道了结果却要抽丝剥茧找到隐藏在结果背后的真相,加上男女主角曹承佑和李宝英的精湛演技和一众配角的精彩表演,是一部看起来非常过瘾的悬疑穿越剧。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样美丽动人的……

由来

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5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