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民族智慧的结晶

藏族服饰-民族智慧的结晶,第1张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很多就体现在服饰方面。藏族服饰与藏族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我们经常在电视或者是网上看到,藏族的人穿藏袍的时候一般只穿一个胳膊,将右边的胳膊露出来,他们就不怕冷吗?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藏族男性服饰分为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

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藏族女子的首饰非常丰富,她们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作首饰,比较有特色的是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装饰的银币,胸前挂的护身佛盒“嘎乌”,以及腰上佩的长串金属币、腰刀、火镰盒子等。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专家考证说,藏族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

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西藏僧人的服装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着红色僧裙,肩头斜缠一条比身体长约两倍的暗红色袈裟。祈祷诵经时,再披一袭羊毛织成的红色大披风,藏语称"达冈"。僧人成为"格西"(西藏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后,坎肓上可用缎子镶边,腰挂缎制水袋,内装漱口小瓶。后来吹唢呐、法号的僧人也戴,成为一种装饰。

藏族服饰是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藏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服装史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这些服饰中所反映出来的藏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休养生息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藏族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综合信息。

  1、服 饰

  藏族穿宽大、右开襟的布袍或长皮袍,男斜长领,女小领。男女均系红、蓝、绿等长腰带。男装上身前后有囊状褶皱,可揣随身物品,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皮袄分加面和白板两种,加面羔皮皮袄藏族称“查日”,面料为条绒、绸缎、毛料等,衣领、衣襟、袖口一般用氆氇、锦缎、水獭皮等镶边。白板皮袄,藏语称“子花”,用黑条绒、氆氇、羔皮等镶边,是日常劳作时的穿着。放牧、遮雨多用毡袄、褐衫。男女穿高腰厚底牛皮鞋或长筒靴。夏戴呢制礼帽或锦边毡帽,冬季戴四耳藏帽、狐皮帽等。男女都佩戴银制或布做成的内装经文、佛像的“神廓”,既是装饰又是护身符。成年男性喜佩腰刀。女性以长发为美,分辫成百条小辫,披在身后,辫梢分别装入两个辫套内,辫套为面缀有花纹图案的银牌。青年男女喜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节日或喜庆时,有的妇女佩戴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串成的项链,腰系精制的银奶钩等饰品。随着各民族的不断交往,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藏族服饰逐步改革传统式样,向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方面发展,呢子大衣、茄克衫、西服、高级皮鞋、皮靴等已普遍穿着。

  2、饮 食

  藏族喜食糌粑、牛羊肉、奶制品等。糌粑:用青稞炒面、酥油、曲拉、奶茶在碗内拌和而成;另一食法谓“杜麻”,将少量炒面、酥油、曲拉放在碗底,然后倒奶茶边喝边添茶,一般做早点。奶茶是牧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食方面还有一些独特的制作法。水油饼:将面粉调和擀成圆饼,水煮后盛碗内,加入酥油、曲拉、糖,拌匀而食,甜香可口,营养丰富。饺子:羊肉剁碎,加入盐、葱、姜等佐料作肉馅,包入面皮后煮熟,盛入盘中食用。藏式糕点:酥油溶化后,加上曲拉粉、适量熟面粉、干酸奶粉、糖、葡萄干等,打成饼,上嵌红枣,凝固后切块食用或制成圆形小点心,是节日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手抓:将牛羊肉肋条、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放入锅内加水,加入适量盐、花椒等佐料,用旺火煮开即食,称“开锅肉”,鲜嫩不腻。血肠:将牛羊小肠洗净,灌进牛羊血液和切碎的里脊肉及牛羊油,加入佐料,煮至血熟而不凝固即食。肉肠:取牛羊肺、心脏和肉,切碎加入牛、羊油和佐料,灌入大肠煮熟食用。另外有肝肠、面肠等做法。牧民人人喜爱喝奶茶。当今牧区,面条、面片、饺子、包子、油饼、烙饼、米饭、花卷、炒菜等已成为藏族家常便饭。

  3、住 行

  藏族游牧时一般住帐房。帐房多用黑色牦牛毛织成毛线条幅缝制而成。帐房中间有一木横梁,前后两根支柱顶起横梁。帐房外边角用8根绳牵引,即成方形帐篷,俗称“一颗印”。此法祁连、门源县较为普遍。海晏、刚察县在缝制形式上多呈长方形。帐房留门和天窗。帐房内砌锅灶,藏语叫“塔夸”。帐房内上方正中供佛龛。以灶为界,右面供男子和客人坐卧,左面为灶房,妇女坐住,并放炊具等物。帐房内四周放置家具和粮食袋等,陈设有序,整洁美观。有的帐房还有火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牧民冬季已实现定居,盖起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新房,添置新式生活用具。帐房仅在夏、秋季放牧时使用。放牧出行,主要乘马;驮运走圈主要靠牛。20世纪80年代后交通发达,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进入藏民生产生活领域,马、牛等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4、婚嫁

  藏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恋爱较为自由,但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若双方家长不同意时,有“偷亲”习俗,但必须经过提亲、订婚、聘礼、嫁娶程序。海北地区其婚俗大致相同,一般媒人带酒、茶叶、哈达去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答应婚事,二次带酒、哈达及其它礼品再到女方家,双方商定聘礼、婚礼等具体事宜。设2至3道迎亲仪式,男方在路中迎接送亲队伍。嫁娶时,刚察、祁连、海晏县新娘随送亲队伍起程,行至离男方家2至3里时,男方迎亲队分3批前来迎亲,向送亲者敬献哈达和酒,祝贺问好,到达男方家,新娘下马,步入帐房,送亲的被邀请入席,席间对唱酒曲,猜拳行令,直至夜半而歇。途中有抢亲仪式。门源华热地区藏族送亲队伍出发前,新娘绕娘家帐房转3圈,男方在途中设1至3道迎亲仪式,敬茶、敬酒、献哈达等,并有抢迎亲者帽子的嬉戏。海晏县迎亲队伍在敬酒献哈达的同时,绕送亲队伍3圈,到达男方家,僧人诵洗脸经等仪式后,新娘绕火堆3圈后入洞房。刚察县的婚礼中,新郎不露面,新娘独守空房,第二天返回娘家,住在娘家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短则一年半载,长则2至3年。

  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一般由女方到男方家提亲,其迎送仪式与嫁女基本相同,但较简便。女婿招赘后,财产全部带到女家。女婿不论在家庭、社会上都受人尊重,享有与儿子同等权利。

  5、生 育

  孩子出生后,父母怀揣婴儿到“麻尼杆”(帐房或房屋附近竖起的上挂有经幡的木杆)下煨桑,并在帐房门前挂一撮羊毛,忌门7天。第8天娘家母亲及亲朋携礼品看月。嗣后到寺院或请长辈赐名。男女多用神佛名称或吉祥词等命名。在生育观上,男女平等。孩童3岁至5岁时,择吉日举行隆重剪发仪式,届时亲友前来祝贺,从长辈开始,每人用剪刀剪一撮胎发,并许诺一件礼物,以表祝福。主家设酒宴招待亲友,其后将胎发缝在布兜中,佩戴在孩子身上。

  6、丧葬

  藏族以天葬、土葬为主,也有火葬。天葬又叫鸟葬,人死后,用带子绑成两腿盘坐、双手合十的样子,尸体送至天葬台,让鹰鹫啄食。尸体吃得早、快、净为吉祥。土葬时殓入坐式棺材,棺材深埋土中。火葬时用白布或黄布裹尸体成坐式,用干柴、酥油等焚化,骨灰抛撒或掩埋。亲属服丧期间,男反戴帽或帽边缝白布条,49天不理发,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妇女辫梢系白羊毛或白布条。

  7、节 日

  藏历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12月初开始办年货做新衣。12月19日刚察地区打扫帐房或清扫房屋。24日刚察、祁连、海晏县送灶神。29日举行驱鬼消灾活动。门源地区30日清晨从河中打捞冰块,每隔一米放在帐房或庄廓周围,以代净水。除夕夜,合家团聚,煨桑敬佛,吃年饭,喝酒唱酒曲,通宵守岁。大年初一凌晨,全家人着新装,煨桑、祭祀。嗣后,青年人携带礼品向长辈拜年,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罗赛尔桑”(新年好)。正月十五法会:寺院僧人诵经,群众赴寺院放布施、点灯、转果哇。“萨噶达瓦”节农历四月十五日,藏族在寺院附近举行集会,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和成佛。老年人封斋并到寺院转“麻尼”。男女老少着新装成群结队游玩,踏歌欢度节日。刚察地区6月举办“瓦尔敦”节,庆祝羊毛丰收,有赛马、摔跤、射击等活动。祁连地区农历六月上中旬举行“特日丝”(住夏日活动),亦称朝山节,藏语叫“珠巴泽西”。是日,群众赶往阿柔大寺拜佛。藏族群众还有祭峨堡的活动。每当祭峨堡和朝山时,都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是纪念宗喀巴“涅檠”的宗教节日。每家做大面灯一个置高台上,内插108个灯芯,点燃后全家人拜叩,祈祷安宁。藏族还有闭斋习俗,第一天只吃一顿午餐,第二天全天不进餐、不喝水、不说话。

  8、禁 忌

  藏族忌食马、骡、驴、狗肉和鱼类。讳叫亡人之名。禁忌不尊重喇嘛、佛教经典和喇嘛寺的言行。忌讳在畜圈大小便和清点主人的牲畜。妇女生小孩或家中有病人则忌门。不用有裂缝的碗待客。禁忌将脚伸向佛龛。严禁在灶火内点燃破布等秽物。忌敲打碗筷。

哪里戴玉(翡翠)的人多

云南腾冲一带非常多的人做这一行。翡翠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历来是云南人所为。在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古庙里,碑文上刻有5000个中国翡翠商名字,这在玉缘和珠宝也有介绍。

云南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翡翠的主要原产地之一,翡翠资源丰富,因此在云南游购买翡翠的人数是相对较多的。这其中既包括国内游客,也包括海外游客。因为不少人在旅游时把购买翡翠作为旅游的收获,甚至成为旅游行程的一部分。

世界上翡翠原石最多的地方是缅甸。缅甸的翡翠资源最为丰富,其主要产地在缅甸北部的雾露河(江)流域第四纪和第三纪砾岩层次生翡翠矿床中。

咱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翡翠

第一:翡翠有养生和祈福的作用。玉石的养生和保平安的功能也早已经深入人心。“人养玉一时,玉养人一生”,翡翠玉石长期佩戴在身上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甚至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佩戴者来说可以受用一生。

颜色亮丽。其次,人们都喜爱戴翡翠的原因也是因为翡翠的颜色非常亮丽,并且翡翠也拥有着不同颜色。在随着中国雕刻艺术的涌起和创造灵感的体现,翡翠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件配饰而已了,同时也是翡翠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传承。

中国人喜欢翡翠主要有三个原因:名人效应,很多明星大佬非常热爱翡翠,经过一些媒体的炒作在民间就开始流传开来。翡翠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就像西方国家的人们喜欢玩钻石宝石一样。

但中国人爱翡翠,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储量稀有、色泽靓丽,更重要的是因为翡翠被赋予的深刻的内涵。无论是一种寓意,还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它们都凝结着人们对翡翠深深的感情。

中国人喜欢翡翠的原因,有以下这些:物以希为贵,翡翠有收藏价值翡翠色泽美丽,质地坚硬滑润,手感好,可供把玩。中国人相信玉养人,人养玉之说。当然,价值不菲的翡翠配饰也有彰显身份的效果。

哪些人喜欢买翡翠

1、从购买力方面来看,年龄在25岁至44岁之间是购买翡翠的主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处于一个事业上升期,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生活越来越好,提高自己的审美,或者是选择投资,因此选择翡翠。

2、殷实的中产阶级,事业和家庭稳定,有能力收入小五到中五的翡翠;基本能买到种水和颜色都差不多的,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工薪阶级,对翡翠的认知少,消费能力在几百到几千元左右。

3、买翡翠的人,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自己带。这种需求,占了翡翠消费总需求的75%;第二,送人,这种需求,占了翡翠总需求的20%;第三,真收藏,以及投资,只买高档的。这种需求占了翡翠总需求的5%。

4、翡翠有着晶莹剔透的绿,它能让人如亭亭玉立的莲花一般高贵、迷人。就像刘晓庆,她就很喜欢翡翠,在她事业低谷时,靠着卖翡翠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翡翠东西小,价值高,适合投资,所以一般都是有钱人喜欢买。

5、恋人戴翡翠相爱中的恋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够长长久久,不离不弃,就像翡翠一样,经历过岁月也依然美丽漂亮。

中国人为何喜爱翡翠翡翠有哪些文化与魅力

1、体现独特的东方文化。通过翡翠的不同造型,让人们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鼓励自己向往美好的生活,祈祷平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艺术价值陶冶情操。

2、中国人喜欢翡翠主要有三个原因:名人效应,很多明星大佬非常热爱翡翠,经过一些媒体的炒作在民间就开始流传开来。翡翠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就像西方国家的人们喜欢玩钻石宝石一样。

3、第一:翡翠有养生和祈福的作用。玉石的养生和保平安的功能也早已经深入人心。“人养玉一时,玉养人一生”,翡翠玉石长期佩戴在身上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甚至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佩戴者来说可以受用一生。

4、中国人喜欢翡翠的原因,有以下这些:物以希为贵,翡翠有收藏价值翡翠色泽美丽,质地坚硬滑润,手感好,可供把玩。中国人相信玉养人,人养玉之说。当然,价值不菲的翡翠配饰也有彰显身份的效果。

5、玉石好看,好的玉石透彻的像水一样,触感凉而升温。特别是翡翠,那种纯粹的绿,真的是特别好看。我们人本来就喜欢美丽的东西。而且一般玉石有雕刻成一些吉祥物,有趋吉避凶的寓意。正所谓“男戴观音女戴佛”说的也是玉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55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