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的佩戴讲究样式和方法,戴好了就是腰“蝉”万贯,戴不好就有点不太吉利。
玉蝉一般寓意高洁、至雅,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玉石佩戴的首选。并且玉蝉还代表着生命的轮回延续,象征着重生,但是即便是这么好的寓意,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够随便佩戴玉蝉。
玉蝉出现于新石器时期,但是真正的流行起来却是在汉朝,在很多汉朝的陵墓中都有玉蝉的出土。而这些玉蝉并不是佩戴在死者的身上,而是含在尸体的口中,名为“含玉蝉”。因为玉蝉象征着轮回重生,因此普遍和丧葬联系在一起。而且古时的人认为玉蝉可以保护死者的尸体,起到辟邪护尸的作用。因此很多人也认为玉蝉的佩戴并不吉利,毕竟是和丧葬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是不会佩戴玉蝉的。
但其实并不尽然,玉蝉分为三种,并不只是“玉琀蝉”这一种。玉蝉还有冠蝉和佩蝉的区别。因此玉蝉也是可以用于日常佩戴的,并不只是用于丧葬上面。冠蝉顾名思义就是用作帽饰装饰的,一般在玉蝉的顶部会有对孔。而佩蝉就是佩戴在腰间或者是佩戴在胸前。如果是佩戴在腰间的话就是取“腰缠万贯”之意,如果是佩戴在胸前的话,就是取“一鸣惊人”之意。
如果家里面有孩子的话,一般会让他佩戴玉蝉在胸前,祝孩子“一鸣惊人”,学业有成。而如果是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上班族则会将玉蝉佩戴在腰间,“腰缠万贯”的寓意再好不过了。很多人家里面也会有以前传下来的古玉蝉,如果顶部有穿孔的话,这种也是可以佩戴的,如果比较不放心的,也可以到寺院请求住持帮忙开光之后在进行佩戴。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小动物。
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玉蝉特点
玉琀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东晋以后,玉蝉几乎不见,宋代仿古之风大盛,玉蝉又开始大量出现。但自宋以后,玉蝉作为佩饰用的功能日渐突出,纹饰也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失去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是判断是否为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总体来看,玉琀制作非常精细,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小玉疙瘩固然证明了曾侯乙的贪婪和财富,在奴隶 社会 ,奴隶主们都这个德行,把这个拿出来说事儿是略有不妥。这些放在嘴里的小动物,乃是曾侯乙地位的象征。
根据周朝的礼仪,人在去世之后,都要在嘴里放玉制品的。这些玉疙瘩名叫玉琀,顾名思义,就是含在嘴里的玉。
在曾侯乙的嘴里,一共发现了21个小动物,包括:6牛、4羊、3猪、3鱼;3鸡、2狗。
不要以为曾侯乙是想在死后开个动物园,也并不是因为曾侯乙想吃肉。所有的这些小动物,都是直接证明曾侯乙地位的。
根据周朝的用鼎制度,每一个阶层的人,对于所吃的食物,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彼时的乃是奴隶 社会 ,作为 社会 的最底层,奴隶们连吃肉的资格都没有。
周天子的食谱是最丰富的,诸侯仅次之,而曾侯乙便是周朝的一位诸侯。作为诸侯,曾侯乙是有权利吃牛肉、猪肉、羊肉、鱼肉的。再次一级的卿大夫,连牛肉都没资格吃。
可见牛和羊在过去作为祭祀的牲口,地位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曾侯乙嘴里放的最多的就是牛和羊,其次是猪和与。牛的数量最多,也说明他在诸侯里的地位很高。
至于为什么会有狗和鸡,大概是因为曾侯乙省钱喜欢吃狗肉和鸡肉吧。有人就会疑问了,既然放的是生前喜欢吃的,怎么就放这么点?嘴巴太小,塞不下。
古人为何会在嘴里塞这么多奇怪的东西呢?
在事死如事生的指导思想下,古人认为一个人死了之后,还是要吃东西。倘若嘴里空空,在地下饿了怎么办?难不成再上来找儿子?还有一种说法,是需要用这块儿玉贿赂黄泉官吏,以便自己少受罪。
再说了,满仓满谷的陪葬品都扔进去了,还在乎这么点儿塞牙缝的东西?
曾侯乙又是何许人也?能有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和陪葬品。
曾侯乙是谁并不重要,他的老祖宗南宫适的名字,想必很少有人不知道。作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天子给予他极高的待遇;周武王英年早逝,儿子周成王继位时,年龄还小,南宫适便被任命为辅国重臣。
有这样的背景,曾国的地位并不低。而且曾国扼守首阳山铜矿和南阳玉矿,陪葬品丰富一点又有什么问题?反正那帮奴隶干活只需要管饭,饭也不是他做的。
开门见山,嘴里含了这么多小动物,足以证明这个曾侯乙的贪婪!
曾侯乙真有钱!
古人有句话,叫“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大概意思是华严经内容丰富,体量庞大。套用这句话来说曾侯乙墓,那就是:看了曾侯乙墓,才知道古代贵族多奢侈!
1978年曾侯乙墓挖出的文物多的吓死人!15000件!光是黄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铜器多少?十吨半!十吨半啊朋友们,搬家公司一趟都运不完耶。
曾侯乙真贪婪!
曾侯乙估计实在是太有钱了,不但墓里面东西多,宝贝多,就连死人嘴巴里面也塞满了东西,人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 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里的玉叫做琀。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一般汉朝以后,含在死人嘴巴里面的,就是一只玉蝉,叫做玉琀蝉。可是想不到曾侯乙这个奇葩,嘴巴里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个、小玉羊4个、小玉猪3个、小玉狗2个、小玉鸭3个、小玉鱼儿3个。
真像标题副标题里面说的,感觉嘴巴里面含了半个动物园。但是这个曾侯乙把小动物放进嘴巴里面,可不一定是热爱小动物。按照他对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测这是一个富贵而又贪婪的家伙,贪婪的家伙把动物放进嘴巴里面,只有一种可能,贪吃。生前是个贪婪的吃货,死了也要把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里面,做个饱死鬼么?
我眼中曾侯乙墓中最有价值的两件文物
曾侯乙墓创造了多个中国考古之最,但是在铁锤砸 历史 看来,最有价值的是两个:第一是保存最完整的编钟,今天还可以奏出优美乐曲;这个对研究古代音乐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这个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我的观点:其他的金银财宝再多,在我眼中都是浮云,没有文化承载的东西,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曾侯乙编钟,还有多达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众,种类之繁多,说明他生前之奢华程度,人们又在其口腔里发现了21件小玉器,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么把这21件小动物放到已经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这在古代叫饭含,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丧葬仪式,在石器时代就以出现,商代最为盛行,那时的习俗是死者的口腔里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所以人死后口里一定要塞一些东西进去。夏时用贝,到了周时改用玉了,也有用珠、谷物或者钱币等等。
塞进去的东西也是有讲究、有等级的,饭和含是两种不同的形式,饭指的是能吃的东西,据《周礼地宫舍人》记载,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当然就不是吃的东西了,《说苑修文》里说,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以贝、庶以稻;这些都是根据死者的地位来决定的。
曾侯乙虽为地方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极度奢靡,口里塞那么多的小动物,是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尽的 美食 。
古人重死不重生,连百姓都讲究人死为大,人死了就得把他生前喜爱之物一起入土,视死如生嘛,生前享受什么,死了更不能让他憋屈。
&汉代玉晗蝉,寓意死者能像蝉一样破土重生。
汉代以前,人们视玉为通灵之物,死了也要有玉石护佑,于是王侯士大夫死后的葬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但要把生前喜爱的器物和妻妾带入地下陪葬,还要为其铸造青铜机器(天子九鼎、公侯七鼎。。。),打制玉壁护其全身,还有玉覆面、玉握、玉晗、玉七窍塞(怕灵魂散失)等一应玉器,以保尸身不腐。
&商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玉壁
正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我们见到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和青铜器以及金银器。而曾侯乙嘴里放置的二十一件小动物玉器,这是让曾侯乙在阴间也有吃不完的肉食。
&战国组配,下葬是必须佩戴在死人身上的。
曾侯乙作为一方诸侯(随国虽然小了点),生前好酒好肉,死了又怎么能没有肉?于是就给他塞满牛羊,死后也能好好享用。
&战国墓出土双联壁
那为什么不用玉蝉期望他能破土重生呢?其实在汉代以前,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到了汉代玉蝉能让死人复活的说法才明确的,于是我们就能在汉代墓里发现大量的玉晗蝉了。
&汉代和田白玉兔,神形兼备,玉质细腻油润,十分可爱。
包括玉牛6件,玉羊4件,玉猪3件,玉狗2件,玉鸭3件,玉鱼3件,一共21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也是迄今为止墓葬考古同类玉器之最。
为什么古人要在死人嘴里放这么多玉器呢?这要从葬玉习俗谈起。
玉琀古代葬玉的一种,可能也是 历史 最古老的一种。琀,即“含”,也叫“唅”,是古人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送死口中玉也”,也叫做“押舌”,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饭含”。
饭含习俗是中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礼仪,从古至今,全国各地都有沿用。饭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米或贝,含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珠玉。这个习俗起源古老,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12座饭含葬仪的墓例,距今约5300年 历史 了。商代墓葬中普遍有饭含葬俗,以后各朝各代均有出现。
玉琀葬俗也是中国“事死如事生”哲学理念的体现,《白虎通义》中说“所以有饭含者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 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玉器,足以说明他生前的奢华程度了。
玉琀礼仪历经经时代变迁,形式多有变化。“夏时死者饭含用贝,周改为玉”。也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据记载先秦时期形成了“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的等级分别。周至汉代玉琀形式逐渐简化,口中含玉蝉的葬式固定下来,汉墓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基本都是玉蝉,像曾侯乙口中丰富的琀再没有了。
关于曾侯乙玉琀就介绍到这里,葬玉多种多样,基本是祈求死者永存不朽之意,但讽刺的是:玉琀都不朽的保存下来,而它们的主人全都腐朽枯败,化为尘埃了。
压舌自古就有,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仍然有这样的习俗,只是时过境迁,方式有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渐渐忘记这些习俗及其意义。
从自身经历来说说这件事。
大禹老家是农村,前段时间一个街坊过世,都是没出五福的关系(下一个问答会说说五福等相关问题),老妈过去帮忙。事后打电话来给我说,这位街坊的伯伯含的也是一条小鱼,人 去世都要含鱼啊 。为什么要说“也”呢,前几年舅舅病世,也是含的一条人工做的小黄鱼。要说为什么要含这个,父辈,甚至更老的老人也大多不知道了,只知道习俗就是要有这个环节。除此之外, 人死要穿寿衣寿服,却不能穿内裤内衣,老人的说法是赤裸裸来,赤裸裸去,我又觉得这和要穿外衣又有些矛盾了。
咨询过老人家,都说不清为什么要含东西,更遑论为什么是鱼却不是其他动物了。当我看到这个曾乙候的题目以后,再次咨询家中长辈和比较熟悉殡葬礼仪的老人,又去查证一些资料,道听途说一番,才来做这个分享 。如有错误,请指正补充。
很多人已经知道,古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 去世的时候是要塞全身九窍的,我们说的七窍仅仅指的是头部,全身有九窍,包括排泄器官和生殖器。 放在嘴里的叫做压舌,也叫饭含,这叫做玉琀,其实普通饭含和玉琀是有区别的,显而其见,贵重如玉的才会被称为玉琀。
看过一些考古的资料和报道,玉琀的仪式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石、珠、贝等东西,很少有五谷粟米,显然前者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殷商时期大多以蝉、蚕、鱼等形象为主,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动物形象更丰富多彩起来,达官贵族更是以玉质物件作为压舌。这也主要是由玉所代表的寓意来决定了它的身份。 玉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曾乙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也就是随国的显贵!所以,在其嘴中发现大量动物影响的玉琀也是很正常的。 玉琀的数量、质量、形象,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关系。 这曾乙侯是西周周文王重臣好友之一的南宫括的后代,可谓是家族显赫至极,更何况随国曾救过楚昭王。楚昭王也是一位贤君,在 历史 上的口碑极佳。由此可见, 曾乙候当的起如此厚葬。
玉琀中,无论是什么形象,都有极丰富的寓意。蝉,代表高洁,同时也寓意着早日投胎重生;牛羊马等象征着富有,衣食无忧;鸡狗等我倒觉得和阴间开道有点关系,同时这两样也有其他象征意义,应该我是忠诚、拥护、财富等等……我没有找到具体寓意,只是自己揣测而来,可怜这种民间文化形态竟然查资料都难查到,难道要断了吗?
另一方面,这人死堵塞九窍,据说有延缓身体衰败腐烂的作用。至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现在人很少有长时间停尸的习俗 ,但是在古代这是有的,我们无法以今论古,毕竟时代不同,一切皆有变化。
有了前面的理解,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邻居伯伯和舅舅去世所含的小鱼了。一个是“鱼”同音“玉”,可能是代替玉的意思,毕竟普通人家不会真的拿好玉随着过世的人一块埋葬的。另一方面,鱼也有富有,自由等寓意,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至于“生理意义”应该不大,现在一般都是稍一停搁就要花化了。
依目前的人类进城情况来看,诸多文化习俗都要被取代改变,甚至消失,我们远离 历史 和古人越来越远,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即使“玉琀”“压舌”这种习俗都会成为传说,也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多和长辈聊聊习俗这些问题,很多我们本来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预感丰富的文化含义!
首先这个东西叫玉琀,又叫玉塞。古代有地位的人死的时候会在嘴里含个玉器,称之为玉琀。除了玉器,还有含大米、贝壳,甚至骨头的。至于为什么要往死人嘴里放东西,听我细细讲来。
道教有一个老祖级别的人物叫葛洪,他写有一篇著名的道教典籍叫《抱朴子》,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到有这样一个说法: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在九窍之中塞入金玉,死人可以不朽,尸体不会腐烂。
不朽几乎是古代所有帝王临死前最大的愿望,不光中国古代,埃及著名的木乃伊也是基于这个想法出现的。
古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有了玉器能让尸体不朽的说法,这个很难考证了。葛洪的这个说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博物馆里的金缕玉衣详细很多人都看过,玉衣就是为了防腐才有的。
葛洪提出用金玉塞住九窍之后,很多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因此而出现了一种专门的器具,就是我前面说的玉琀了。
那么九窍是什么呢?九窍分别是两眼、两耳、两鼻孔、嘴、前阴尿道和肛门。所以不光死人嘴里有玉器,这九窍中都有。
因此文物界还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九窍玉,就是专门用来塞九窍的玉。
根据不同的位置,还有固定的形状和讲究。
比如嘴里的一般都是小动物,其中蝉是最常见的,因为蝉是在地下出生的,放个玉蝉象征着在地下得到新生。
最后说一个曾经在一档鉴宝节目中看到的关于玉塞的趣事。
有个人淘了个玉器非常喜欢,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经常把玉放嘴里含着,说能 养生 。后来拿到鉴宝节目上让专家鉴定,结果专家告诉他这是古代死人塞屁股用的玉塞。
同样是口中的玉琀,为什么别人去世时含一只,而曾侯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气含了21只小动物形状的玉琀呢?他是宠物爱好者还是饕餮客? 当考古人员把曾侯乙口中的玉琀一个个掏出来时,其数量也让现场专家大吃一惊,居然有21件之多!分别是牛型玉琀6个、羊4个、猪3个、狗2个、鸭3个、鱼3个。
西晋的葛洪在 《抱朴子》 中说: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玉器在古代被认为是可以保证尸身不腐的神物,大量古代墓穴中的陪葬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为什么要选用玉蝉作为玉琀,主要原因就是蝉这种动物一生要经历从地下到天空的华丽蜕变,符合人们对死亡的期许,谁不想要被“事死如生”,潜伏之后,再重新回到花花世界呢?
回过头再来看曾侯乙口中的21件玉琀,从形状来说,稍早一些的西周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玉琀也有蝉、鸟、鱼、蚕等形状,所以这位老哥口中的牛羊猪狗鸭鱼6种动物形状倒也不突兀,比起蝉的禅意、鸟的寓意、蚕的涵义,这六种动物倒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吃 ”的含义,没错,曾侯乙大概率是一个妥妥的吃货,通过这种方式与生前的享受待遇找平。
数量为什么是21件呢?
个人认为与21名陪葬的少女也有莫大关系,不会那么任性或者凑巧,之所以数量都是21,只能说明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曾国(后世考证亦为随国)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有代表意义的数字。
具体原因个人不敢贸然推定,但《 周易 》中对“ 21 ”这个数字的解释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二十一,是代表贵重的吉数,也是伟大的首领数。
不知道曾侯乙对这个回答满不满意,我只听到21位少女从幽深的地下发出的悠长叹息。
食物。在宋之前,人们有食玉的习惯。把玉碾成粉,吃下去。认为有软化心脑血管,预防血栓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曾候乙嘴里所含的玉制小生肖动物,它是另一种功用,还是食物。在春秋,战国时候,玉被神化了。它不禁代表人类和鬼神沟通的法器,并且是鬼神的食物功能。曾候乙,是一代诸侯,死后为鬼,死后那些生肖小动物,为什么放入嘴里,因为是食物。
曾侯乙的口腔和颅腔内,发现了21件圆雕玉器,包括6只牛、4只羊、3只猪、3只鸭、3条鱼和2只狗,可谓“六畜俱全”,口中塞满这些玉器,不仅为了让曾侯乙死后继续享用,也寄托了六畜兴旺、福荫子孙等美好愿望。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可知,古人无非是想借助玉与蝉两方面的神力,可使死者死而不朽,蜕化成仙。
这样的信仰与习俗,在稍后的魏晋南北朝,仍然颇为流行。但隋唐之后,玉琀蝉随着这种带有原始道教色彩信仰与习俗的退隐,而销声匿迹了。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扩展资料
汉代玉蝉四件介绍如下:
一、白玉蝉,器长5.2厘米、宽2.6厘米,蝉的头部刻画有力,尾作弧形收敛,背脊线隆起,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器形平正。
二、黄玉蝉,长4.7厘米、宽2.8厘米,灰白色沁色,半透明状。蝉的头部略呈尖形,两侧双翼用弧线勾出,优雅适度。
三、青玉蝉,长5.6厘米、宽2.6厘米,白色斑。蝉双目斜凸于两侧,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可见线纹数条,琢工干净利索。
四、墨玉蝉,长4.5厘米、宽2.2厘米,扁体,沁色斑斓。蝉头部为斜切状,背脊线隆起,尾作弧形渐收,用阴线勾勒出蝉的双目及身躯,汉八刀法的使用简练流畅,一目了然。
-玉蝉
在时间的磨砺中,古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精神上启迪,还有可触可感的宝贵财富,其中之一便是文物。众所周知,文物大多是通过发掘墓葬得来,它们被已经死去的前人当作随葬品放于墓葬中,在考古进程中渐渐显露真实形态,能对历史研究产生莫大影响。随葬品和古时丧葬礼仪有关,《礼记·檀弓下》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这里面的明器就是随葬品。
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历朝历代其实都很受重视,《等慈寺碑》中就有“收亡隋之文物”的说法,发展至今,文物不仅带有神秘的色彩,同时在历史研究方面很有价值,今人能借助不同时代的文物找寻时代所拥有的特色,更加深入地了解风土人情,穿越历史感知古人的性情。关于随葬品其实有多种形式,其中玉便是代表着祥和寓意的存在,代表着吉祥如意。
01
实际上在众多发掘出的文物中,玉的身影也层出不穷,和玉有关的词语也大抵充满着赞美之情,譬如“温润如玉”,《礼记》中“君子比德如玉”等,足以看出在古代,对于玉尤为关注同时也对其充满着正面的评价。当今也有不少人十分喜欢玉石,因此常常会购买一些玉石戴在身上,取其祥瑞之意,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同时玉石圆润优雅,起到了装饰作用。
但如果所戴的玉石是一件文物,你会作何评价呢?在一档鉴宝节目中,就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因为缺钱拿“玉蝉”参加鉴宝,还称自己戴了10年,专家:胆子可真大,专家为何做出这种评价呢?众多周知,文物收藏已经成为经济水准提升的一种流行趋势,多数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文物作为艺术品的一种,本身就价格不菲,而收藏也能使其价值延伸。
但不少人其实对于文物并没有专业鉴别能力,这种情况下就要参考专家的意见,来帮助自己判断拥有的文物真假与否。在鉴宝节目中,一个女人拿着一枚“玉蝉”参加鉴宝,自称自己戴了10年之久,因为缺钱想要看看它价值几何,能不能卖出个好价钱,让自己可以借此解决困境,没想到专家在鉴别之后说:胆子可真大。
02
其实这枚玉蝉是美女买来的,因为家中经商有了不少积蓄,加上这位美女一眼看中了玉蝉的外形便买下了它,并在10年的时间内一直将其戴在身上。天有不测风云,家中生意遇到了困难,一时陷入困顿当中,美女无可奈何之下便有了卖出这枚玉蝉的想法,但是又不知道它究竟值多少钱,就上了鉴宝节目,想要听听专家的意见。
在接过美女手中的玉蝉后,专家们对此展开了细致的鉴别,发现这枚玉蝉的确价值不菲,是货真价实的古物。但是专家们对美女戴了10年的做法十分震惊,要知道古人在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时,其实会将其放在口中,也就是说这枚玉蝉虽然价值连城,但它很有可能是从墓主的嘴里掏出来的。
03
虽说这些古物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毕竟和墓主陪伴多年,加上墓主将其放入口中,其实就是想要让自己在黄泉路上不孤单,因为古人在思想当中会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认为这种玉器可以通灵。其实玉蝉还有着一个别称“玉琀”,单纯从名字上就能够看到,这的确是含在口中的一种玉器。
虽然被鉴定出来这枚玉蝉价值连城,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时之需,但这位美女听了专家的详尽介绍后还是大吃一惊,毕竟自己在10年的时间内都将其当做是一种饰品,没想到这是从墓主嘴里获得的古物,一时间有些惊诧。看来这枚玉蝉最好还是当做收藏品为佳,最好不要直接戴在身上。
从众多文物的形态中能够看出,古人的智慧的确是无穷的,他们有着很高的审美水准,在创造艺术方面也有着不俗实力,因此留下来的很多文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再加上它们身上的历史价值,让横亘在古今之间的时间隔阂渐渐隐退,让我们能够借由文物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对文物的探索中找寻真相,让历史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