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然红宝石老凤祥18K鎏金戒指

清代天然红宝石老凤祥18K鎏金戒指,第1张

au750是18K金,含量75%的金。r050ct是红宝石重05克拉,do068ct钻石重0068克拉ct是克拉(重量单位)02克=1克拉=100分红宝石50分钻镶68分的18K金戒指

早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前,钻石就已经存在了。如今市面上的天然钻石距今都有数十亿年的历史,最年轻的也超过了一亿年,可以说是历史非常悠久了。天然钻石形成于地表下超过100公里深处,通过火山爆发,它们才被岩浆带至地表,形成的过程并不简单。自数千年前在印度发现了第一颗天然钻石以来,钻石便被赋予纯净、稀有、珍贵的特性。早在15世纪的欧洲,奥地利公爵向法国公主求婚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枚求婚钻戒,自此赋予了钻石爱与承诺的珍贵感情价值,之后天然钻石也一直与坚贞的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反观现如今,蕴藏钻石原石的金伯利岩矿越来越少,近十年来基本就没有被发现过,因此钻石产量也越来越少。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年1克拉的钻石开采量只有健身球大小,5克拉及以上的钻石年开采量只有篮球大小,预计20年后,天然钻石就没有了,其珍稀和宝贵性可见非同一般啊!

看本文

一、清帝1912年退位时,皇室所拥有的私产,规模确实极为庞大

1912年2月9日,经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及清廷皇室三方磋商,达成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规定:清帝退位后,1、皇帝尊号不废,中华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2、岁用400万两(元),由中华民国拨付;3、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4、宗庙陵寝奉祀不绝,由中华民国设卫兵保护;5、德宗(光绪)陵寝工程及奉安典礼照旧,费用由中华民国承担;6、宫内人员可继续留用,惟以后不可再招阉人;7、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8、皇宫禁卫军归入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员额俸饷如旧。①

这当中的第七条,虽然没有明确“皇室私产”的范围和内容,但据当时清室的理解,是宫内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银两及绸缎桌椅等日用品,应按照优待条件全部归为“皇室私产”。民国政府对此虽无明文确认,却也未曾表示异议。

略言之,1912年清帝退位之际,其主要私产包括: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以及数量不明的皇家庄田(内务府始终没有搞明白到底有多少皇家田庄,很多田庄被庄头私自卖掉,内务府也无可奈何)。

二、民国政府犯了个大失误,未将宫内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区分出来

宫内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乃是数量浩繁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是自民间搜刮而来,尤以乾隆时代之搜刮最为有力。仅以法帖名画为例——康熙年间,宫廷所藏法帖名画,主要来自臣工的贡献;宫廷鉴赏能力有限,高士奇等人甚至敢做出保留真迹、以赝品进贡之事。至乾隆时代,法帖名画渐渐聚集于可数的民间巨富之手,反给了乾隆搜尽民间法帖名画的便利。据美术史家、博物馆学家杨仁恺总结:乾隆往往可以只凭一道谕旨或少许代价,即可将海内收藏名家辛苦数代积累的藏品,收归宫中,“总之,客观条件对弘历有利,加上他对书画的占有欲特别强烈,于是清宫所积累的法书名画日盛一日,几乎民间流传的珍贵墨迹,大都归于内府收有了。……乾隆以后的书画积累明显下降,因为民间流传的名迹已先后集中于朝廷。……清内府的庋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来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总数在万件以上。”

如此,当不难想象皇宫藏品中文物之丰富及其文化价值之大。这些文物,理应属于全体国民而非爱新觉罗一姓。但在1912年,因国际形势险恶(主要是俄日欲趁机渔利),南北双方都希望清室能够尽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权更替,故在商定《清室优待条件》时,无暇将皇宫藏品中的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剥离出来。

很快,民国政府就发现这是一个重大失误。1912年12月,熊希龄出任热河督统,发现热河行宫内各种古物倒卖严重,遂呈请袁世凯,请求整理避暑山庄中之古物,将其运至北京,以一定的价格从清室手中买断,交博物馆收藏。袁批准此议。自1913年11月至1914年3月,民国政府共从热河行宫、盛京行宫,各运输古物11万余件至北京。这些文物,被收藏在位于于紫禁城前朝的“古物陈列所”内。但因为民国政府没有钱支付给清室,直到1916年9月,国务总理段祺瑞在给总统黎元洪的呈文中,仍不得不承认:“文华武英各殿所陈列之古物,均系清室私产,共七十余万件,估价约五百余万元。分列品类,登记册簿,本拟由政府备价收归国有,徒以财政支绌,迄未实行。” 既然民国政府承认这些陈列品仍属于皇室私产,清室也毫不客气,“东海珠制成手串”、“钻石宝剑二具”等诸多文物,先后被清室内务府取走。取走尚算小事,最糟糕的是清室为了筹措日常运转经费,常常变卖所藏文物,而且多流入外人之手,如1922年,溥仪曾拟将《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以筹措结婚经费。 文化界对此虽愤慨万分,但碍于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文物乃皇室私产,除舆论上谴责外,也只能徒唤奈何。

三、参与张勋复辟后,溥仪心虚难安,秘密将上千件文物偷运出宫

1917年张勋复辟,使《清室优待条件》遭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很多人认为,既然清室参与复辟违约在先,则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当废除。如参与讨伐张勋的冯玉祥,即主张驱逐溥仪出宫。1922年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失败告终,对清室怀抱同情的总统徐世昌辞职。溥仪心存恐慌,开始筹划偷运宫中文物,以备不测。

溥仪选择的偷运方式名曰“赏溥杰”。据参与其事的溥佳(溥仪堂弟)披露,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

“早在1922年前后,由于北京经常受到战火的威胁,深恐溥仪一旦不能在宫内居住时,就无处可以避乱,就由我父亲(载涛)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未雨绷缪,作了一些准备。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大部分是宋版)和历朝名人字画(大部分是手卷),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为数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因为宫内各宫所存的物品,都由各宫太监负责保管,如果溥仪要把某宫的物品赏人,不但在某宫的账簿上要记载清楚,还要拿到司房载明某种物品赏给某人,然后再开一条子,才能把物品携带出宫。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扰是把这大批的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一批地带出宫去。我们满以为这样严密,一定无人能知。可是,日子一长,数量又多,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就有太监和宫伴(宫内当差的,每天上学时给我拿书包)问我:这东西都是赏您的吗?……这批古物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详细数字记不清了)。……全部存在13号路166号楼内。”

当年清查文物时,每一卷轴、册页、古籍,均按照其价值做了标记。价值最高者画5个圈,最差者画1个圈。溥杰、溥佳偷运出宫者,即是从画5个圈的文物中所挑选。据“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依据“溥仪赏单”等资料核对统计,溥仪此番总共偷运出历代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

四、1924年溥仪被逐离皇宫时,带走的私产,主要是银两和日用品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曹锟辞去总统职务。以黄郛为首的摄政内阁召开国务会议,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立即搬出皇宫。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首次认定宫内所藏存在着“公产”。在被记者问及公、私产的区别时,国民代表李煜瀛如此回答:“公私产之区别极为明白,决无混乱之虞,公产者如宫城、建筑物,及历代之至宝,其他各种即属私产。”舆论对公、私产如何区分,也有相似的意见,如《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认为:“至各种宝物何者应归溥仪,何者应归民国,则纯以有无历史的价值,及与文化有无关系为标准。大抵小件珠宝金银皮货绸缎之类皆可划归溥仪。而大件重器及与历史文化有关之金石书画等等则无非数千年国宝所流传,与爱新觉罗全无关系,断难据为私有者也。”

11月5日,溥仪被迫搬离紫禁城。宫内尚存的绝大部分关乎历史与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来。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私产。其中银两一项共计十一万余两。除留下数颗篆刻有福禄寿喜字样的元宝以供展览之用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将余数全部交给了溥仪。但藏在溥仪行李内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汉宫春晓图》被搜出并扣留了下来。敬懿、荣惠两太妃出宫时,她们在宫中所存银两三万五千三百两及衣服、用品、家具等,也都全准带走。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定居于日租界。此时其所能依赖的财物,主要是之前以“赏溥杰”的形式秘密偷运出来的故宫珍宝。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五、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沦为俘虏失去所有珍宝,皇室资产归零

天津期间,溥仪继续靠变卖文物维持日常开支。不过手笔已远不如在皇宫之日阔绰。据溥仪自己讲,1924年5月31日,内务府曾一次性与北京盐业银行做过一笔金额高达80万元(银元)的交易(当日著名的中产鲁迅,年收入不过3000-5000元),溥仪提供的抵押品包括共计重达11万余两的16个纯金钟,共计重达1万余两的皇太后、皇后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⑧这样规模的交易一年会有好几次。但在天津,溥仪手头文物数量远不如前,卖起来也不太顺利,曾被当地古玩行联手做局,统一口径压价,使其五个圈的珍品只卖了6万元的低价。直到遇上法国商人罗森泰,将一批文物卖了60万,才算度过了经济难关。此一时期,溥仪常询问下人购物有没有“打价”(即讨价还价)。⑨

天津七年,溥仪究竟卖掉了多少珍贵文物,已不得而知。但大部分从故宫偷运出来的文物,似仍被保留了下来。据其侍卫、负责管理这批文物的严振文披露,1932年溥仪潜往东北时,手中仍“有法书名画1300件,约30箱;法书名画册页40件,共4箱;书画挂轴31件,装1箱;宋元版书200部,装31箱;殿版书装3箱;大金库两个,内装皮匣两个,手提小金库30余个;皮货200件,装8箱。”至1935年,这些文物始秘密运往长春伪满皇宫。⑩

1945年日军投降。溥仪从这70余箱书画中勉强带走了10余箱,自长春踏上逃亡列车;在通化大栗子沟,因伪满货币无用,曾用部分文物向当地百姓换取食物,搭乘飞机赴沈阳时,又因载重只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抵达沈阳机场后,被苏军俘虏。丢在长春的文物,遭留守伪满皇宫的卫兵哄抢,很多传世名作被撕抢成数段乃至粉碎。被苏联收缴的两皮箱珍宝,1949年后曾还给中国一部分,其中有《清明上河图》。在苏联做囚徒期间,溥仪利用箱子的夹层、暖瓶、肥皂等,仍藏有小件宝物如珍珠、钻石等数百上千颗。期间为防被苏方发现,亦丢弃不少。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缴了最后的“夹层宝物”486件。(11)

以上,乃是大清灭亡后,爱新觉罗皇室的资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如此清晰,自是绝无可能存在什么“后裔”、“格格”仍手握藏宝图,拥有巨额“皇族遗产”之事。至于吃了长生不老药300岁的乾隆皇帝,如果有人信,那只能是智商问题。

奥地利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世博会的举办与规划 十九世纪中后期,通过举办世博会来提高国家地位,已被许多国家认同和追逐。1870年,奥地利政府为将首都维也纳推进到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同时也为清除1866年普奥战争失败后的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向世界宣布:举办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主题为纪念约瑟夫一世执政25周年。 世博会举办地选择在风光秀丽的多瑙河边,这条河随着几年前施特劳斯著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而名声鹊起。维也纳中央公园被选作博览会会场,面积达233公倾。维也纳市政当局想利用举办世博会的时机,对旧城区建筑大举实施改造,拆去城壁,打通市中心与郊外的联系,多瑙河也在整改范围之列,涉及水道绵延半英里,拓展河道工程产生的50万立方的砂砾被用于世博会会址之用。整个工程规划由建筑师凯利·哈森那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设计。由于前几届世博会的启示,维也纳世博会的组织者已开始注重建筑的功能与美观结合,强调建筑的整体魅力。设计中的宏伟庞大的主建筑群——工业宫,面积达7万平方米,工业宫建筑结构合理,长907米,宽206米。中央与园顶大厅相连,两侧留有宽25米主廊,主廊与长145米、宽15米的侧廊相交。侧廊之间有多个宽45米,长75米庭院,所有建筑均建有屋顶,观众入口装饰处建造了凯旋门和不同历史风格的大门。工业宫建筑开创了世博会历史中建造大型联体展览建筑物的先列。 世界第八大奇观——圆顶大厅罗托纳达 维也纳世博会上建筑亮点是由斯各特·罗素设计的工业宫中央圆顶大厅罗托纳达。罗素曾担任1851年伦敦世博会参展委员会的秘书。该大厅设计显然受到了1851年世博会“官方”建筑计划书的启发,风格极其相同。 罗托纳达圆形大厅,顶高83米,直径约110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大厅建筑,比罗马的圣·皮耶尔大教堂的48米圆顶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37米圆顶确实大了许多。圆形大厅的结构也是用金属制作,建设周期仅18个月,时间之短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建筑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圆形大厅其锥形屋顶由32根粗大的柱子支撑,圆顶之上有一个直径为28米的穹隆塔顶,再上面是一个直径为7米的小型穹隆灯塔,最高处是一个奥地利皇冠的巨大复制品,由皇冠珠宝的仿制品装饰。 这个巨大的园顶建筑物引起了轰动效应,也倾倒了观众。世博会期间共有206270位参观者踏着台阶登到圆顶皇冠处,饱览维也纳城市的迷人景色并为壮观的建筑而荣耀。 整个博览会除工业宫建筑群外,还有机械厅、美术馆、园艺馆等新建190多幢建筑,整个世博会把现实和艺术,现代和古老,东方和西方不同建筑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 布展独特展品丰富 建筑群内的中央广场呈东西走向,圆形大厅中央安放着土耳其苏丹二赠送的美丽装饰喷泉。四周由回廊环绕,陈列各国展品。维也纳世博会组织者,为了使展品分类越加合理,将展品分成26种,分类数增加到162个,其目的是“将创造发明、工业化生产与人类教育、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的发展相适应”。 16个展示厅内布局根据国家位置而设计展示体系,每个国家的展品都靠着其地理上的邻国,所以只要观赏了不同国家的展品,就可以获知基本的世界地理知识。 维也纳世博会上新主题之一是“人类物价史”展示,即将各历史时期的物价汇集成组,并伴以展品说明,展示其从最古老的时代到现在不同产品的售价。物价与货物的比较展览清楚地展示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对经济的推动,也揭示了公众对产品需求和品味的变化,对物价所造成的影响。 奥地利展品中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副刻画政治家在普法战争中形象的象牙棋子和一颗重达8吨、长50英尺放置在水银池中的巨型炮弹,使人想起1866年那场不幸的那场战争。 埃及展示了世界注目的苏伊士运河工程模型。埃及政府把设计展区的任务委托给了一批德国的著名埃及史研究专家。他们在设计中将四年前刚开始动工的工程建筑与埃及风光、风情巧妙结合,把埃及的地理、历史和社会进程关系完美的展示给观众。 瑞典提供了一个模范学校的教育展示,从教室的课桌设计到学生教材丛书和办学规划,让观众了解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错误拉开了电气时代的序幕 众多的展品主要是反映强国的工业制成品和新近的发明,如;法国展品中有长距离的送电实验,英国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发电机和磁铁的比较实验,美国的电梯,电锅,武器引人注目,美国声称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参展世博会中不经见意所引起的发明。那是比利时的齐纳布格拉姆送展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错了线,即把别的发电机发的电,接在自己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这时,他惊奇地发现,第一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在场的工程师、发明家们欣喜若狂,多年来追寻的廉价电能发现却是如此简单但又令人难以置信,它意味着人类使用伏打电池的瓶颈终于突破。这批工程师们在欣喜之余,立即设计了一个新的表演区,即用一个小型的人工瀑布来驱动水力发电机,发电机的电流带动一个新近发明的电动机运转,电动机又带动水泵来喷射水柱泉水。看得观众兴奋不已。这一事件,直接促进了实用电动机(马达)的问世。更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电气化时代取代蒸汽机时代拉开了序幕。 多瑙河与维纳斯 维也纳世博会主办者强调发明和设计理念:科学和艺术,工业和手艺、过去和将来之间,需在美感和实用性的大前提下具有审美价值,构建完美的和谐关系。文化艺术类展品则显示了主办国-维也纳城市特有的强项。 世博会中,奥地利为维也纳城市设计了专题展览,展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建成于罗马时代的维也纳城市中,城堡、宫殿、街道、广场和著名建筑物的历史故事。该展览最令人激动的是节日欢庆和比赛活动部分,每天的露天音乐会,由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管弦乐队,除了演奏不同圆舞曲和圣歌,当然最受欢迎的便是“蓝色的多瑙河”。尽管传记作家写到“蓝色的多瑙河”是斯特劳斯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举办之际的创作。但是人们还是相信,这首名曲是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得以流行,因为只有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在美丽的多瑙河边,在世博会特有欢乐的氛围中聆听施特劳斯亲自演绎的“蓝色的多瑙河”,才能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艺术家的真情和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1873年世博会期间,施特劳斯开始歌剧《蝙蝠》创作,次年这部诞生于世博会的作品公开演出并受到了欢迎,作品反映了世博会期间人与人之间交流、友谊。 维也纳世博会中有两个艺术展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法国、俄罗斯提供了众多的名家绘画作品。维也纳画家汉斯麦卡特画成的那幅长17米宽4米的巨作,尤其受人瞩目。 古典艺术品中有希腊、意大利送来的大理石雕像,其中有帕台农圣庙的复制品和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据说当时维纳斯的双手还在。 皇帝展馆与皇帝们的聚会 世博会上一个特别展厅受到参观者欢迎,那是奥地利设计的皇帝展馆。这个由精美的大理石,织锦,绘画和家具构成的展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参观者。百姓对皇室生活有丰富的想像和猜测,一旦步入现实更感受到帝王生活的不凡。 世博会会期,世界上许多皇室著名人物的到来不仅增加了世博会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奥地利的国际声誉,更把十九世纪君主制度推到了文化的顶点,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趣文逸事。维也纳接待了罗马尼亚的查尔斯一世,意大利的维克多,爱玛纽尔二世,凯散亚历山大二世,西班牙的伊沙贝尔女王,希腊的奥尔加女王,荷兰国王和王后,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其中波斯国王的来访乃是世博会期间各皇室宫廷间的笑谈。原来,在国王出发前,他先派三位王子打前站,以摸清维也纳暴发的霍乱是否还构成危险,随后,他与庞大的一百二十名随从以异域风情特色驾临了维也纳。7月30日奥地利皇后邀请其参加欢迎宴会,那天,皇后身着白色华丽的礼服,腰系一根紫色腰带。一头秀发上,佩戴着一个饰有钻石和紫水晶的冕状头饰,雍容高贵地出现在波斯的国王前。当国王看到她时,当场惊呆住了,他戴好饰金眼镜,在场绕着皇后走圈,惊叹道:真主啊!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美!他就象是在欣赏一座雕像一样,完全漠视和忘记了帝王间的礼仪。不过也难怪,这位美丽的皇后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希茜公主”。 世博会期间的天灾人祸 在世博会的筹备期间,未曾预见到多瑙河突然发生洪水泛滥,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而1872年,维也纳爆发了一场流行性霍乱,这场流行病吓退了许多准备来维也纳的参观者。世博会会期,霍乱再次爆发,在六月和十月之间的143天里,有2855人死于霍乱,尽管政府采取了措施最终控制了霍乱的蔓延,但是,受其影响,参观世博会的人数大打折扣。 天灾未平,人祸接至。世博会举办前,正值美国内战结束不久,北美经济的飞速增长,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欧洲。融资活动都是通过票据信用完成,当英国银行首先意识到金融危机警告时,便停止了现金流,从而引起纽约证券交易所在1872年9月20日当天停止交易,银行的业务随之受阻。两个月后,伦敦同样遭受萧条,六个月后,维也纳交易所受重挫,许多奥地利银行关闭。经济灾害最终导致股票交易所的垮台和一些大银行、大公司的破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世博会的运行。 当然,世博会会期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也纳的旅馆和饭店的老板胡乱涨价,价格高得离谱,即便是那些富有的游客也被吓跑,从而引起人们对世博会的不满情绪自然滋长。 维也纳世博会于1873年5月1日开幕,11月2日闭幕,仅有725万人次参观了世博会。最后财务的统计表明,世博会的总投资956万美元,但收益仅是其开支的六分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重大的财政失败例子之一。 结局与影响 维也纳世博会共有35个国家、4万多参展商应邀参加。世博会最终评选和颁发了26000多个奖项,奥地利和德国分别以获得5991和5066个奖而名列榜首;英国、俄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所得的奖各在1000以上;美国获得440个,与土耳其并列第12至13名。 维也纳世博会结束后,工业宫部分建筑群成为了维也纳玉米交易所,机器厅等被专门划出用于北方铁路货物和谷物储存中心。但是工业宫建筑和著名的圆顶建筑也同许多历史上世博会建筑一样,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它被1937年的一场大火摧毁。 在世博会历史中,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被称为是一届多灾多难的展会,即便以经济利益来评判也是一个并不成功的世博会范例。 但是,今天,如果我们从人类近代文明发展的角度,综观世博会的历史衍变,全面地,科学地看待维也纳世博会,还是能够看到其对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的直接推动。维也纳举办世博会对多瑙河的疏浚开通和对维也纳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至今仍是世界城市改建成功的典范;世博会为电动机的发明提供了创新的舞台;维也纳世博会第一次开始举行科学家国际论坛,12次大会为科学传播开创了交流的平台;维也纳世博会第一次展示的学校样板,树立近代公共教育的模式…… 今天,1873年世博会的主题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举办世博会的目的却已实现。当人们提及多瑙河自然地就会想到那座世界著名城市——维也纳。 至于那首始于世博会中的名曲——《蓝色多瑙河》,历经百余年的流传,早已成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成为世界上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每年的新年元旦,全世界人民都会聆听来自维也纳金色大厅传来的旋律—— “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

钻石之初--印度

钻石的历史起源于印度。

在十七世纪之前,虽然早期婆罗洲也产钻石,但由于产量极少,因此可以说印度是当时钻石的唯一产地。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石称作“首陀罗”。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研究发现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用钻石作为工具,对其它宝石的珠子进行雕琢。当时的印度人已知道,当两颗钻石相互碰撞时,部分钻石会裂开甚至蹦掉,这是钻石辟开加工的开始。在印度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世之谜”,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亦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便变成了一颗颗钻石的种子,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洒落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的金刚石。意思就是说,中国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钻石的,要有也是在明清以后的事情了。

这位朋友:

由于你未提供任何,所以无法详细解答但据我所见类似物品(包括雷同品)均系仿制

为避免胡乱回答、妄下论断跟你带来损失,建议从两方面着手:

1材质问题:这点请务必慎重,不可随意找人乱验,请咨询当地NGDTC(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年代归属问题:抛开材质不论,此类货币并未在市场流通过,钱币界也未公认它的存在,且赝品层出不穷真品不见,所以臆造的可能性仍是很大的请咨询当地钱币学会或权威钱币专家

希望你能在钱币界取得大的成果,如有其他疑问请再与我联系!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的价值都是人为赋予的,比如钻石,实际上钻石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市场上的那么多,只不过在人为添加了钻石象征爱情的含义之后,它就变得无比昂贵了。诸如此类的东西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货币。

众所周知,货币实际上就是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我们才能够方便快捷的交换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今我们用的都是纸币,甚至因为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财富的计算就成了更为简单的数据。然而,古代科技并不发达,当时的人们所用的货币就是金、银、铜钱等,谁拥有的越多,谁就越富有。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那么,当时拥有一万两白银的人的经济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结合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分析。

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已经无法挽回当时失败的局面,加上满人的强势进攻,他们不得不认输。然而,朝代更替就必然引起战争,战争就会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人们不仅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同时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清朝初年,战争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很多粮食作物都被破坏,物资极其匮乏。物以稀为贵,而且粮食又是生存的根本,那个时候的物价比以往都要高。如此一来,白银的购买力在更大程度上就会下降。

而到了康熙乾隆年间,属于清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可以说当时的人们相对是比较富有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与此同时物价就比较稳定。据调查,康熙乾隆年间,大米每石(一百五十斤左右)二钱,比清朝初期降低了不少。除此之外,影响物价的因素有很多,粮食的产量是最主要的。如果天公作美,既社会稳定又无天灾,物价基本上是正常的。这样的情况下,白银购买力是比较高的。

清朝中后期,社会发展物价慢慢上升,同时清朝经历了一次非常罕见的旱灾,当年的粮食生产非常困难。即使将国家粮仓中的粮食拿出来,也完全不够全国供给。为了能够满足全国粮食供给,清朝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然而,进口粮食就面临着高消费,大米甚至达到了一石二两白银的高价。这个时候,一万两白银就没有那么高的购买力了。

总而言之,不能只看“一万”这个数字。当然,在社会经济条件、物价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万两白银还是非常多的,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毕竟,按照当时的平均经济水平来看,几十两白银就可以购买一套四合院,三四两白银就可以买一个丫鬟。这样计算下来,拥有一万两白银的人,在现在就算不是百万富豪,也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人。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602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