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嫔头饰、首饰详细名称

清朝妃嫔头饰、首饰详细名称,第1张

1、点翠

点翠不是一种头饰形制,而是一种装饰技艺。“翠”是指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底托,将银子拉成银丝,用银丝捻成绳纹花丝,勾勒出图案纹样,经过鎏金处理后,将翠鸟的羽毛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贴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翠鸟非常稀有,体型又娇小,所以制一朵小小的头花需要许多只翠鸟。

2、金约

这款有点“紧箍咒”的既视感,这是清代后妃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

3、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参考资料:

4、流苏

现在女生的包包也流行这种流苏,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5、钿子

这是一种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同时钿子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参考资料:

-点翠

-金约

-扁方

-流苏

-钿子

人民网-真实的清朝宫廷头饰远比影视剧中的精致致奢华

看本文

一、清帝1912年退位时,皇室所拥有的私产,规模确实极为庞大

1912年2月9日,经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及清廷皇室三方磋商,达成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规定:清帝退位后,1、皇帝尊号不废,中华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2、岁用400万两(元),由中华民国拨付;3、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4、宗庙陵寝奉祀不绝,由中华民国设卫兵保护;5、德宗(光绪)陵寝工程及奉安典礼照旧,费用由中华民国承担;6、宫内人员可继续留用,惟以后不可再招阉人;7、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8、皇宫禁卫军归入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员额俸饷如旧。①

这当中的第七条,虽然没有明确“皇室私产”的范围和内容,但据当时清室的理解,是宫内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银两及绸缎桌椅等日用品,应按照优待条件全部归为“皇室私产”。民国政府对此虽无明文确认,却也未曾表示异议。

略言之,1912年清帝退位之际,其主要私产包括: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以及数量不明的皇家庄田(内务府始终没有搞明白到底有多少皇家田庄,很多田庄被庄头私自卖掉,内务府也无可奈何)。

二、民国政府犯了个大失误,未将宫内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区分出来

宫内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乃是数量浩繁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是自民间搜刮而来,尤以乾隆时代之搜刮最为有力。仅以法帖名画为例——康熙年间,宫廷所藏法帖名画,主要来自臣工的贡献;宫廷鉴赏能力有限,高士奇等人甚至敢做出保留真迹、以赝品进贡之事。至乾隆时代,法帖名画渐渐聚集于可数的民间巨富之手,反给了乾隆搜尽民间法帖名画的便利。据美术史家、博物馆学家杨仁恺总结:乾隆往往可以只凭一道谕旨或少许代价,即可将海内收藏名家辛苦数代积累的藏品,收归宫中,“总之,客观条件对弘历有利,加上他对书画的占有欲特别强烈,于是清宫所积累的法书名画日盛一日,几乎民间流传的珍贵墨迹,大都归于内府收有了。……乾隆以后的书画积累明显下降,因为民间流传的名迹已先后集中于朝廷。……清内府的庋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来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总数在万件以上。”

如此,当不难想象皇宫藏品中文物之丰富及其文化价值之大。这些文物,理应属于全体国民而非爱新觉罗一姓。但在1912年,因国际形势险恶(主要是俄日欲趁机渔利),南北双方都希望清室能够尽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权更替,故在商定《清室优待条件》时,无暇将皇宫藏品中的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剥离出来。

很快,民国政府就发现这是一个重大失误。1912年12月,熊希龄出任热河督统,发现热河行宫内各种古物倒卖严重,遂呈请袁世凯,请求整理避暑山庄中之古物,将其运至北京,以一定的价格从清室手中买断,交博物馆收藏。袁批准此议。自1913年11月至1914年3月,民国政府共从热河行宫、盛京行宫,各运输古物11万余件至北京。这些文物,被收藏在位于于紫禁城前朝的“古物陈列所”内。但因为民国政府没有钱支付给清室,直到1916年9月,国务总理段祺瑞在给总统黎元洪的呈文中,仍不得不承认:“文华武英各殿所陈列之古物,均系清室私产,共七十余万件,估价约五百余万元。分列品类,登记册簿,本拟由政府备价收归国有,徒以财政支绌,迄未实行。” 既然民国政府承认这些陈列品仍属于皇室私产,清室也毫不客气,“东海珠制成手串”、“钻石宝剑二具”等诸多文物,先后被清室内务府取走。取走尚算小事,最糟糕的是清室为了筹措日常运转经费,常常变卖所藏文物,而且多流入外人之手,如1922年,溥仪曾拟将《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以筹措结婚经费。 文化界对此虽愤慨万分,但碍于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文物乃皇室私产,除舆论上谴责外,也只能徒唤奈何。

三、参与张勋复辟后,溥仪心虚难安,秘密将上千件文物偷运出宫

1917年张勋复辟,使《清室优待条件》遭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很多人认为,既然清室参与复辟违约在先,则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当废除。如参与讨伐张勋的冯玉祥,即主张驱逐溥仪出宫。1922年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失败告终,对清室怀抱同情的总统徐世昌辞职。溥仪心存恐慌,开始筹划偷运宫中文物,以备不测。

溥仪选择的偷运方式名曰“赏溥杰”。据参与其事的溥佳(溥仪堂弟)披露,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

“早在1922年前后,由于北京经常受到战火的威胁,深恐溥仪一旦不能在宫内居住时,就无处可以避乱,就由我父亲(载涛)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未雨绷缪,作了一些准备。从1922年起,我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大部分是宋版)和历朝名人字画(大部分是手卷),分批盗运出宫。这批书籍、字画为数很多,由宫内运出时,也费了相当的周折。因为宫内各宫所存的物品,都由各宫太监负责保管,如果溥仪要把某宫的物品赏人,不但在某宫的账簿上要记载清楚,还要拿到司房载明某种物品赏给某人,然后再开一条子,才能把物品携带出宫。当时我们想了一个自以为非常巧妙的办法,扰是把这大批的古物以赏给溥杰为名,有时也用赏给我为名,利用我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一批地带出宫去。我们满以为这样严密,一定无人能知。可是,日子一长,数量又多,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就有太监和宫伴(宫内当差的,每天上学时给我拿书包)问我:这东西都是赏您的吗?……这批古物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详细数字记不清了)。……全部存在13号路166号楼内。”

当年清查文物时,每一卷轴、册页、古籍,均按照其价值做了标记。价值最高者画5个圈,最差者画1个圈。溥杰、溥佳偷运出宫者,即是从画5个圈的文物中所挑选。据“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依据“溥仪赏单”等资料核对统计,溥仪此番总共偷运出历代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

四、1924年溥仪被逐离皇宫时,带走的私产,主要是银两和日用品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曹锟辞去总统职务。以黄郛为首的摄政内阁召开国务会议,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立即搬出皇宫。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首次认定宫内所藏存在着“公产”。在被记者问及公、私产的区别时,国民代表李煜瀛如此回答:“公私产之区别极为明白,决无混乱之虞,公产者如宫城、建筑物,及历代之至宝,其他各种即属私产。”舆论对公、私产如何区分,也有相似的意见,如《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认为:“至各种宝物何者应归溥仪,何者应归民国,则纯以有无历史的价值,及与文化有无关系为标准。大抵小件珠宝金银皮货绸缎之类皆可划归溥仪。而大件重器及与历史文化有关之金石书画等等则无非数千年国宝所流传,与爱新觉罗全无关系,断难据为私有者也。”

11月5日,溥仪被迫搬离紫禁城。宫内尚存的绝大部分关乎历史与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来。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私产。其中银两一项共计十一万余两。除留下数颗篆刻有福禄寿喜字样的元宝以供展览之用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将余数全部交给了溥仪。但藏在溥仪行李内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汉宫春晓图》被搜出并扣留了下来。敬懿、荣惠两太妃出宫时,她们在宫中所存银两三万五千三百两及衣服、用品、家具等,也都全准带走。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定居于日租界。此时其所能依赖的财物,主要是之前以“赏溥杰”的形式秘密偷运出来的故宫珍宝。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五、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沦为俘虏失去所有珍宝,皇室资产归零

天津期间,溥仪继续靠变卖文物维持日常开支。不过手笔已远不如在皇宫之日阔绰。据溥仪自己讲,1924年5月31日,内务府曾一次性与北京盐业银行做过一笔金额高达80万元(银元)的交易(当日著名的中产鲁迅,年收入不过3000-5000元),溥仪提供的抵押品包括共计重达11万余两的16个纯金钟,共计重达1万余两的皇太后、皇后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⑧这样规模的交易一年会有好几次。但在天津,溥仪手头文物数量远不如前,卖起来也不太顺利,曾被当地古玩行联手做局,统一口径压价,使其五个圈的珍品只卖了6万元的低价。直到遇上法国商人罗森泰,将一批文物卖了60万,才算度过了经济难关。此一时期,溥仪常询问下人购物有没有“打价”(即讨价还价)。⑨

天津七年,溥仪究竟卖掉了多少珍贵文物,已不得而知。但大部分从故宫偷运出来的文物,似仍被保留了下来。据其侍卫、负责管理这批文物的严振文披露,1932年溥仪潜往东北时,手中仍“有法书名画1300件,约30箱;法书名画册页40件,共4箱;书画挂轴31件,装1箱;宋元版书200部,装31箱;殿版书装3箱;大金库两个,内装皮匣两个,手提小金库30余个;皮货200件,装8箱。”至1935年,这些文物始秘密运往长春伪满皇宫。⑩

1945年日军投降。溥仪从这70余箱书画中勉强带走了10余箱,自长春踏上逃亡列车;在通化大栗子沟,因伪满货币无用,曾用部分文物向当地百姓换取食物,搭乘飞机赴沈阳时,又因载重只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抵达沈阳机场后,被苏军俘虏。丢在长春的文物,遭留守伪满皇宫的卫兵哄抢,很多传世名作被撕抢成数段乃至粉碎。被苏联收缴的两皮箱珍宝,1949年后曾还给中国一部分,其中有《清明上河图》。在苏联做囚徒期间,溥仪利用箱子的夹层、暖瓶、肥皂等,仍藏有小件宝物如珍珠、钻石等数百上千颗。期间为防被苏方发现,亦丢弃不少。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缴了最后的“夹层宝物”486件。(11)

以上,乃是大清灭亡后,爱新觉罗皇室的资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如此清晰,自是绝无可能存在什么“后裔”、“格格”仍手握藏宝图,拥有巨额“皇族遗产”之事。至于吃了长生不老药300岁的乾隆皇帝,如果有人信,那只能是智商问题。

都知道中国有玉文化,其具体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的部落管理中,使用的象征权力的白色玉石。随后的几千年,玉一直被当作中国独有的宝石,可欧洲的宝石文化却大部分源自于希腊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从最早的祖母绿到红蓝宝石,再到大家追捧的钻石。

钻石最早传入到欧洲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使者送给了他一枚独特的钻石,在坚硬的盾片上刻字的时候,它的价值瞬间被亚历山大大帝放大了,自从有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追捧后,钻石就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各路宝石,成为了欧洲最珍贵价值的存在。

钻石在19世纪以前是印度的专利,因此钻石产量非常稀少,在欧洲几乎看到不到钻石,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钻石也仅限于皇权所有,于是钻石与权力就对等了起来,相反它并不是爱情的代名词,它的含义很单纯,就是权力,相比于爱情,大家更愿意相信权力。

其实爱情这个词出现得很晚,最早也没有特指爱情的用语,但是权力却一脉相承,很早就有了对于权力的渴望,所以自然也有了不少代表权力的图腾和象征物,而钻石就是代表权力的核心之物。

如同货币一样,钻石想要取得欧洲宝石中第一的宝座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欧洲根本不产钻石,就古代而言,当时的钻石开采技术落后没有成形的钻石开采技术,于是欧洲那些复杂的矿石分布区也无法产出钻石,除了印度几处露天的钻石矿洞以外,全世界在19世纪以前根本无法做到产出钻石,所以钻石稀有是第一,可是没有人追捧也是不行的。

当年祖母绿在欧洲横行是用古埃及的信用做后盾,而钻石的信用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个人信誉。最初亚历山大大帝将钻石镶嵌在王冠上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钻石有代表权力的潜质,而钻石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便将王冠留给了后续的继承国王,在陷入分裂后,钻石的信誉便体现了出来,那便是权力合法性的代表。

亚历山大大帝最初并没有将钻石赋予特别的信用,可钻石镶嵌到王冠的不经意之举就奠定了钻石会成为权力象征的基础。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不久国家开始陷入分裂,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也是常有的事,正统之争就成了王冠之争,而当时钻石在欧洲是没有的,由此也决定了王冠的唯一性,欧洲的权力之争也演变成了百年的王冠之争。

在王冠之争的过程中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形成了,钻石开始与权力画等号,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让后来钻石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佼佼者,由此对于钻石的渴求也成为了欧洲东扩的最初的动力来源,同时欧洲在进入中世纪前生产力低下也使得欧洲对于东方领土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钻石也仅仅只是包含了欧洲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一种向往,而这个愿望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得以实现。

同时也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印度的钻石产量开始有所增加,钻石作为主流宝石的价值形态开始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亚洲殖民地区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广泛认可。当然殖民者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更多的还是钻石作为一种权力象征的普遍认可。虽然政体有所不同,可是对于权力的渴望亚洲是更强于欧洲,特别是在东亚地区,权力似乎成了稳定社会的关键,所以对于欧洲传来关于权力的价值观是非常容易被接受的,相反一些对权力附加的条件东亚往往是给予排斥的,因为这不符合对于权力的渴求。

以英国为主的殖民国家扩张到亚洲后,对钻石作为权力对等的价值观的传播,首先是得到了印度本土的认可,随后在阿拉伯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波斯国王也开始接受以钻石作为权力图腾的做法,也镶嵌在王冠之上,而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则要晚得多。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已经对权力形成了占有,相比于钻石而言,玉石经过雕刻以后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于是更容易被统治阶级接受,而钻石则显得太过于单薄,而这在进入中国之前钻石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优势和缺陷,而今天钻石显示出代表爱情的用意也是为了方便打入东方市场而准备的,可以说在东亚无法撼动玉石对于权力的代表地位的时候,钻石选择了走第二条路开始从人的感情出发,从而逐渐渗透到基本价值观中。

钻石虽然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可是它的价值一直得不到认可,原因就是因为它表达能力不强,无法做到雕刻,所以钻石对中国的吸引力一直都不强,所以它的价值自然也不高。英国后来虽然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对于更改中国的既有价值观可以说还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中国推广钻石还必须接入正规才行。

于是不少在中国推广钻石的珠宝商开始打出以爱情的名义来为钻石做题材,也让这件原本有机会取代玉石的宝石开始代表起了爱情,从英国女皇王冠上的那颗巨大钻石就可以看出钻石和权力始终还是最好的一对。

相对于钻石和爱情的寓意,更多的是钻石与权力的故事,特别是钻石在南非被发现后,英国有了第二个钻石来源地,钻石产量急剧上升,而钻石又需要市场去推广,于是爱情与钻石的绑定成了钻石走进平民阶层的最好选择,可在钻石底产量的数千年里几乎只有神职人员和掌权者才能接触到钻石。

所以在19世纪钻石产量剧增的时候还一度引发钻石贬值,不过不可否认英国为亚洲带来了钻石的价值观,也让钻石由此成为了稀世珍宝,不过对于传统的亚洲市场而言钻石依旧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在东方传统上还是习惯于玉石和黄金而排斥新引进的钻石。

钻石想要在亚洲站稳脚跟就必须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在印度钻石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宝石之王,而在中国,钻石依旧被边缘化了,直到清朝晚期钻石的地位才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主流。当然清朝会发生这种明显的改变主要还是源于清朝自身的文化抵御能力大大降低。

不同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朝的现代化改革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向西方妥协,而文化上也被西方所侵占,所以钻石的高价值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表现,正逢钻石的高产量,于是钻石在中国的热销为英国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不过钻石这种高价值的信用背后就体现出了西方在权力上的需求感,以及在文化上扩张的急迫性。

倘若当年中国没有全盘接受英国这种钻石高价值的观念,那么钻石很快将面临滞销也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贬值,而要维持这种不贬值的状态,钻石就不得不持续高价格销售,当时除了中国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市场。而英国扩大殖民地本质也是将产品更好的消化,而对中国的入侵则更多体现在文化上,也是在文化上做到了与西方价值观的相同才得以做到钻石在中国境内畅销的。

钻石走入平民阶层是自欧洲中世纪结束以后的一个潮流,并不是钻石因此价值降低了,而是资本主义崛起造成了富豪的大爆发,形成了一大批有资本的民间势力,由此钻石开始流入民间。不过相比于过去流入贵族而言,流入平民阶层显得更加艰巨,首先对于钻石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它就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它要流入资金平民市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

钻石在民间推广造成了一定阻碍,而对于开拓外海殖民地的主导者来说,如何将高价值流通到民间才是资本主义实现的关键。过去欧洲往往强调贵族拥有的高价值,而忽略平民的购买能力,高额赋税日益严重造成冲突也就造就了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一幕,可是欧洲贵族势力土崩瓦解的开始也源于高价值产品流入民间。

就比如钻石开始广泛在民间流通,特别是钻石产量增加后,在19世纪中叶造成了大量钻石流入欧洲民间,这也让过去的贵族势力遭到了进一步打击最终彻底沦为历史的回忆,而商品化经济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高价值的普遍认可化,虽然在欧洲钻石拥有良好的信誉,可是持有者过少也会带来问题,特别是高价值产品持有过少会带来信用不足问题从而造成贬值,所以欧洲后来大规模出现平民购买钻石也是希望将钻石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来。

英国通过殖民主义向世界推广钻石这种高价值观念其实本质也是在于自我危机的转移,因为英国在欧洲的位置并不算特别好,罗马帝国时期就处于边陲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后来与教会的矛盾让英国成为了主动被教皇剔除的名单之列,于是乎英国在当时的前途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因此英国为了挽回在权力上的缺失,开始不甘冒风险与西班牙竞争最终获得了制海权。

在找到印度以后,英国对于权力的渴望开始转嫁到钻石身上来,印度的钻石镶嵌到英国王冠的那一刻也代表英国完成了它近千年的一个梦想,开始走入欧洲的政治中心。而对于传统的欧洲强国而言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所以德意志统一以后也处处与英国作对其实也是在争夺政治话语权,代表传统教会势力也是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中心的德意志与英国争夺政治话语权。

其实不光是在殖民地和利益分配上,更多的还表现在权力和文化认可上。因为英国殖民地辽阔并且文化输出稳定造成了欧洲传统文化上的落败,于是德意志也开始分化过去对于传统观念上的权力的印象,这就包含了钻石。因此德意志帝国也支持钻石走向平民阶层,而不单单代表权力。

一方面是德国没有钻石来源,另一方面就是德国与英国在当时关系紧张不可能成为稳定的贸易伙伴也不可能将对方作为权力象征的钻石用作自己,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钻石走向平民化。

而文化营销也就来源于英国推广的钻石走向平民化,这是英国为了消化多余产量的钻石第一次投放到平民市场,不过这一举也得到德意志帝国的响应,德国境内也开始推广钻石,并鼓励平民购买钻石也是防止钻石过度的政治化。

钻石高价值文化虽然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赋予的高价值,可是在欧洲千年变迁中钻石从过度稀少到变得丰富,再到英国殖民文化将钻石高价值观念带到全世界,其中关键的是英国将钻石文化带入了平民阶层,让更多平民阶层购买钻石,同时也彻底粉碎了贵族对钻石独有权的专利使得资本主义站稳了脚跟,可是到了亚洲的水土不服也让英国煞费苦心。

后来与和爱情进行紧密联系以后,钻石找到了它第二个价值所在,由此钻石开始大量涌入平民阶层,同时钻石的信誉也与黄金一样在人民的内心中达成了一种共识。钻石不仅是珍贵的也代表纯洁的爱情,所以这一举也让钻石成为了万千情侣的宠儿,从而彻底摆脱了沦为权力工具的命运。不过中国的玉器也有类似的经历,从贵族逐渐走向平民并摆脱了单纯成为权力工具的命运。

1、清洁液洗净法

用一个小碗或茶杯盛装温水,在水中调好适量的中性清洁剂。将钻石浸在水中,用牙刷轻轻刷洗,再用一个网筛兜住,在水龙头下用温水冲洗。最后用一条柔软的无棉绒布拭干即可。

2、冷水浸法

用一个小碗或茶杯,将钻石浸在水中约30分钟,然后用一个小刷子,在钻石前后左右轻轻刷洗,再在水中挥动一会,拿出来用纸巾拭干即可。

3、快速清洗法

购买一瓶名牌的珠宝清洁液,连同附赠的容器,按照说明洗涤钻石。

二、其它护理钻石的秘诀:

1、这里还有一些秘诀可以帮助您护理钻石。当您在做家务时,请不要让钻石首饰沾上含氯的漂白剂,它虽不会损坏钻石,但是会使镶托褪色或变色。

2、洗碗或做粗活时不要佩戴钻石,钻石虽然坚硬,但是若依其纹理方向受到重击可能会有刮损。

3、每年将您的钻石首饰拿给珠宝商检查一次,查看镶托是否松脱与磨损,重新给它固定和擦亮。

钻饰保养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每周一次将钻饰放入含有氨水成分的家用清洁剂(比如洗碗精)中浸泡一夜。次日早晨,将钻饰取出,用干净柔软的牙刷刷洗(需特别准备一只专门清洁钻石的牙刷),因钻饰背面较容易汇集油脂和灰尘,清洁时当特别留意。

钻石清洗3大注意事项:

1、并非所有宝石都像钻石一样坚硬,有些可能会被牙刷刮伤。因此在保养时要根据不同宝石的特点而定。镶嵌过于精巧的珠宝以及古董珠宝可能不适宜用牙刷刷,需采取更为柔和的处理方式;戒指的镶嵌可能变松,所以保养的时候要对戒指的镶嵌状况做仔细检查。

2、清洁钻石的场所很重要,千万不要选在水槽边,或者至少将下水口盖上。尽可能铺一张橡皮垫子,以免珠宝滑落划伤。

3、任何钻石尤其是镶嵌钻石切忌使用含氯(如漂白水)或者磨砂产品(如去污粉或者牙膏)的产品。这些清洁产品会腐蚀珠宝上的镶嵌金属,导致镶嵌变松,严重的甚至会腐蚀金属。

温馨提示:保持清洁只是钻石保养的第一步。尽管在家里自行清洗也是可取的,但还应尽可能定期将钻石送到专业珠宝商那里进行保养。专业的珠宝商会采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以液体为介质发出高频率的声波来去除钻石上的灰尘和油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6898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