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历史

钻石历史,第1张

一、请问钻石的历史是怎样的

钻石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更是时间的馈赠。

大多数钻石在10到30亿年前形成,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年轻钻石,也超过一亿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天然钻石是所能拥有的最古老的东西。天然钻石需通过火山爆发由岩浆带到地面,形成不易,并且被开采出的钻石中,只有30%能达到珠宝级别,每一颗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

在情感历史方面,早在 15世纪的欧洲,奥地利公爵马克希米连一世为了向法国勃艮第的玛丽公主求婚,在求婚的戒指上镶了一颗钻石,并特意将钻戒雕琢成两人名字的首字母“M”形状,这个独特举动赢得了玛丽公主的爱情,也赋予了钻石爱与承诺的珍贵感情价值。结婚钻戒自此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综上来看,钻石的形成历史和情感历史都非常珍贵,值得被珍藏。

二、有谁知道钻石的历史文化是什么吗

公元3世纪之后,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钻石在地中海地区销声匿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间,它取代了罗马帝国而成为印度钻石的主要吸纳者。

中世纪的欧洲,钻石已经很受重视,但人们心目中的钻石仍带有各种神秘色彩,如有人认为钻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认为钻石是有毒的,吞下去会致人死亡也有一些关于钻石的传说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将士们认为钻石会给拥有者带来勇气,作战时佩戴钻石,可无往而不胜;钻石会使男人对妻子的爱更深。

使钻石在欧洲人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公元1477年8月17日,当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与法国殖民地的玛莉公主订婚时,马克西米连一世曾将一枚钻石戒指戴在她的左手中指上,她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接受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的皇室女性。

公元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次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通向亚洲的海上贸易之路。从而来自印度的钻石得以在欧洲大陆大量地出现。

公元1604年至1689年,一位名叫塔沃尼的法国人曾6次往返于印度与欧洲的各国王室之间,大量从事钻石生意,从而推动了钻石业的发展,后人将塔沃尼称之为“钻石之父”。

公元1604年,印度发现了“桑西”钻石。以后印度又相继发现了“大莫卧尔”“希望”等世界名钻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所珍藏的拿破仑的剑柄!也嵌有一颗钻石,此钻石于1701年发现干印度。

真正使钻石在欧洲获得新生的是钻石切磨技术首先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威尼斯是欧洲与东方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日岸。在钻石重新回到欧洲之初的14世纪,这里也曾是欧洲最早的钻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就被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所取代,后者很快成为国际钻石切磨中心。IS世纪晚期,安特卫普的钻石切磨师们,已经开始利用涂有细粒钻石的金属盘来对钻石表面进行抛光;17世纪,这里的切磨师已经能在钻石上切磨出SR刻面;IR世纪,他们已经掌握了钻石的劈开技术和钻石切磨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在欧洲日趋完善,欧洲人对钻石的兴趣日渐浓厚,阿姆斯特丹、伦敦也相继成为世界重要的钻石切磨的加工中心。

印度的钻石产量在17世纪达到了顶峰,年产量大约为5万——10万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达到宝石级。此后钻石产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间,每年从印度运至欧洲的钻石只有2000-5000克拉,欧洲的钻石工业面临空前挑战。

三、请问钻石的历史是怎样的

钻石的准确由来至今仍是个谜。数亿年前钻石成形于地球深处的高温高压中,比天上的星星更为古老。Diamond这个字是从希腊文Adamas来的,意思是坚不可摧,不可战胜。钻石征服了世界,被世人顶礼膜拜,是铸造爱情的魔法。

钻石自发现以来,就关乎浪漫和传奇。希腊人认为钻石中的火彩是生生不息的爱情火焰。

在3000至4000年,钻石的魔力征服了国王,女王和大臣。自诞生以来,钻石就象征着财富、权力、爱情、精神和神奇的权力。古时候国王穿着胸前镶满钻石和珍宝的盔甲穿作。有人认为钻石是星星坠落时的留下来的碎片;也有人认为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钻石中蕴含众神神奇的力量,佩戴它能威力倍增,超出常人。由于这些信念,士兵们作战时会躲开国王和那些买得起钻石镶在胸前的人。

15世纪前,只有国王才能佩戴象征力量、勇气、不可战胜的钻石。数百年后,钻石拥有了独特的含义,那就是挚爱的礼物。有人说,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的箭尖是钻石做成的,因此无坚不摧,具有了征服爱情的力量。

世界各地千百万人都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钻石,它的神奇魅力和美丽浪漫,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心去感受。钻石戒指作为订情信物,可以追溯到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送给法国勃艮第的玛利公主一枚钻戒,从此开启了赠送钻石订婚戒的传统。古埃及人发现左手中指直接通往心脏,所以将戒指套在中指上,代表相爱一生。

公元前800年在印度的冲积河床中发现了第一颗钻石,它源于哪座火山无从知晓。印度的冲积河床里蕴藏着大量的钻石,18世纪后供应量锐减,或许导致了巴西的勘钻热潮。巴西成为继印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钻石产地。l866南非发现大量的钻石矿藏,引发全球的淘钻热。l954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又发现了大量钻石。目前加拿大西部成为最新的淘钻热。

历史上,人们通常在河流周围的砂石中开采钻石。1870年南非人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发现钻石,从此开始了向地底挖掘钻石的先河,促使当代先进的开采技术诞生,人们可在地表深处,甚至河流、海洋中开采钻石。

切割:

把钻石切成复杂的面,实际上是近代宝石工艺的一种做法。数百年来,未经切割的钻坯通常不用于佩戴,而是当作护身符的,也有将天然的八角钻石镶嵌在戒指上。约在l074,匈牙利女王的王冠上镶嵌的未经切割的原石,也许这是史上最早的珠宝首饰。13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皇室开始佩戴钻石饰品。十六世纪的英格兰的时尚潮人用钻戒在玻璃窗上刻画浪漫的誓言,他们称钻戒为“涂鸦环”。

史料记载,钻石抛光(用钻石粉)最早始于14世纪印度,当代也有资料表明始于威尼斯。最早钻石切割始于l550年安特卫普。当地技师很快成立钻石协会,安特卫普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钻石中心。

钻石路线和钻石中心:

印度钻石通过两条地中海路线达到威尼斯:南线途径亚丁,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北线通过 ,波斯,亚美尼亚和土耳其。由于葡萄牙人发现直通印度的海路,促使安特卫普蓬勃发展成为钻石中心。安特卫普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便于从里斯本和威尼斯进口大量钻坯。

1585西班牙攻打安特卫普,众多钻石切割师迁移到阿姆斯特丹。荷兰公民自由的政策吸引了许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和波兰,逃避宗教迫害的钻石工匠(包括许多犹太人)。

16世纪后期,随着英国对当时世界产钻中心——印度兴趣日益浓厚,伦敦也继而成为重要的切割中心和世界主要毛坯钻石市场。

如今比利时、印度、以色列、中国、南非和美国成为世界著名的钻石切割中心。

四、请问钻石的历史是怎样的

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

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就有人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

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

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已经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五、钻石的营销历史

1939年,由于经济不景气,为此,当时戴比尔斯不得不削减自己90%的生产量,为了打动世界钻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经典口号,成功把钻石推销给了大众,使钻石的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形成了如今高度垄断的钻石市场。

1948年纽约著名广告公司,爱尔广告公司(NW Ayer)为国际钻石推广中心(DTC)创作的20世纪堪称经典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 ”。跨越了一个世纪,被钻石这一稀有、珍贵的“宝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

1993年是中国钻石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DTC通过香港的奥美广告公司,征集“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译,经过半年的评比,一名大学教师的一句话被选上,于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成功的进入中国,并历经超过十年的时间使中国消费者开始广泛接受钻石文化。而在这之前中国对钻石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钻石行业发展并不成熟,钻石文化理念更是无从谈起。

而打开这个历史性局面大门的钥匙就是这句20世纪最著名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经典的一句广告语也从此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局面,进而形成了中国新婚人们“无钻不婚”的全新理念。

20世纪,“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中国大陆最为经典的广告语,如同一次爱情核爆炸,响彻全球。在古老东方中国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短短的十九年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一枚钻戒成为承载两人爱情最美好的信物。

至2020年中国将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钻石消费大国。而这一切不能不说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在中国的推广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钻石的来历

“王老五”是民间俗语,特指没有家室之男士,来历无从稽考,只记得有句童谣“王老五,命真苦,裤子破了没人补”———也许它的出处就在这儿。

裤子没人补的王老五是“土坷垃”级别的,爱干净的女士们怕脏手,所以避之惟恐不及;而现今推出的很多王老五却是“钻石”级别的,以致出现慕虚荣的女士们趋之若鹜的盛况。那句童谣或许应改作——“王老五,命真好,裤子破了抢着补。”但是,钻石王老五的裤子永远不会破,不是他们不给女士们表现的机会,而是他们实在太有钱,不缺裤子,同时他们也太有名,还很英俊。

“钻石王老五”堪称完美男士的标本陈列室,雄性无毛两足动物的梦之队,他们被这个世界和女人宠坏了,所以自视甚高,待价而沽。

“钻石王老五”们大多很重视家庭的平衡感,并不要求对方要有多漂亮有多聪明,只要温柔、善良,最好还有一点不做作的天真,能将妻性、母性和童性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他们不喜欢复杂、精于算计的人,更反感那些有着美貌但不过是一心想嫁个富人锦衣玉食的女人。

“先立业,后成家”是这些“王老五”们赞同的观念,但等到有了非凡的事业后,他们却不敢结婚了。“钻石王老五”们在事业有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只恋爱不结婚”的生活模式。这样的事实婚姻有时甚至会维系一生之久,有的人甚至在共同养育了几个子女后仍不愿迈入婚姻的殿堂。

事实上,他们并不缺乏爱情和 ,对他们而言,只要愿意,身边肯定不缺女朋友,同居现象也较为普遍,感情也并非空白。因为他们不需要婚姻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对待婚姻会带有更多理想的成分,而且更加追求完美、真实,甚至到苛刻的地步。即使结婚,许多人也会尽量选择跟同阶层的人结婚,以避免遭到“掘金娘子”们的“突袭”。

“钻石王老五”们不想和不敢结婚的原因有很多种,对于不少年轻的“新贵”们来说,害怕结婚主要是因为害怕离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当心离婚时的财产纠纷很可能让其多年积累的财富付之东流。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现在“钻石王老五”已并非男人的专利,女性也不乏其人。比如“花样年华”张曼玉、“非常考官”王小丫、“明星主播”陈鲁豫、“超级名模”陈娟红、“美丽作家”陈染、“风云女士”吴士宏。

七、钻石的历史是多久了啊

自从人类开始重视钻石的几千年来,估计约掘出了一百三十吨钻石,一克拉约一百四十分之一盎司。现在一年的钻石产量约为七吨,以原石价来计算,共值六亿美金,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做为宝石,其余都消耗于工业用途。为获得一克拉的钻石,必得炸开、敲破、冲洗、过滤大约二又二分之一立方公尺的土石;而且其产地皆在地球的偏僻之处,像旧河床、沙漠砂砾层、数千呎的深火山孔、北冰洋陆地、禁止登陆的西南非海岸。因此,为采收一颗钻石所需移动的土石泥沙,依场所不同而异,平均比例是:一比一亿。

这意味着:要挖出一年的钻石供应量,至少得挖掉七亿吨的沙土!

钻石是如此的珍贵和稀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是总有人梦想会不会有一个"钻石谷"堆满了钻石,只要我们到达了那里钻石就可以俯拾皆是呢?在西方就有很多相关的传说: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的印度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在一个深坑中取得钻石,此坑由毒蛇守护。守护钻石谷的毒蛇的凝视眼光,可以将人 于数丈之外。

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兵使用镜子,将毒蛇的眼光反射,而灼杀了毒蛇,并且抛掷羊尸于谷内,引诱秃鹰飞入谷中啄食羊尸,也吞下了附着在羊尸上的钻石,士兵只要猎杀秃鹰,或是跟踪秃鹰至其巢穴,要取得钻石,易如反掌。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这足以说明世人对钻石的渴望和向往。

在西方,最早的钻石还被视为有着魔力及神权,可以辟邪伏魔。古印度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死后灵魂若纯洁便将升上天堂;若不洁则将经过轮回,转生为禽兽,甚至矿物,直到净化为大地的精华为止。大地的精华便是指钻石。精纯的钻石也就是洗净一切的最后纯净的一种生命。

古罗马认为佩戴钻石,可以抗拒鬼怪侵扰,也可以驱逐恐惧,因此作战时战士皆佩戴着钻石,以增加勇气。佩戴钻石还能闪避妖法及打赢官司。文艺复兴之前,在十世纪的欧洲,钻石被认为具有抗毒的魔力。教庭相信只要将钻石持在手中,划一十字,便能医好病症。教庭也相信钻石具有澄清心灵的力量,说谎者或是口出恶言者,只要将钻石含在口中,便可治愈其心灵上的毛病。

所有这些传说无一不是表达了人们对钻石的崇敬之情。 那么钻石的真正产生又是怎么样的呢? 钻石,即矿物学中的金刚石,是碳元素经地质作用而形成,原生矿主要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通过 对钻石内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钻石的形成温度为 900 -1300°C , 压力为( 45-60 )× 108Pa, 相当于地球 130 -180km 的地幔深处,其形成于 30 亿年前, 这个年龄几乎与地球同岁;而澳大利亚阿盖尔矿、博茨瓦纳奥拉伯矿,榴辉岩型的钻石虽说年轻,也分别已有 158 亿年和 99 亿年了。藏于如此大的地下深处达亿万年之久的钻石晶体要重见天日,得有助于火山喷发,熔岩流将含有钻石的岩浆带入至地球近地表处, 并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 或长途迁徙沉淀于河流沙土之中,形成冲积矿。 全球所有的钻石均先发现于次生矿(砂矿),第一个钻石原生矿于 1870 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城。 钻石最早发现于印度,最大的钻石生产国为澳大利亚,其它主要国家有南非、前苏联、扎伊尔、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国家,中国开采钻石历史较晚,钻石矿床主要有湖南沅江流域、辽宁瓦房店、山东等地。 相传在明朝年间,在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钻石发现。但都是零零星星的。真正大规模的寻矿工作开始于 50 年代。我国现已在 16 省区发现有钻石。我国已探明的钻石储量居世界第六位,目前产量居世界第十位。

目前我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是 1977 年 12 月 21 日 ,山东临沐县发山公社常林村的一位女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重 15777 克拉,呈八面体,质地洁净、透明,淡**。

据说,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 " 金鸡 " 钻石,也发现于该地区,重 21775 克 拉,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八、钻石发展史

钻石号称"宝石之王", 它与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猫眼石同被列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五大名贵宝石,而其中钻石又居于五大宝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

钻石是金刚石的宝石名称,所以又称金刚石、天宝石、夜光石,英文名称为DIAMOND, 语是最硬的意思,希腊文称之为无敌于天下的"阿塔玛石"。 钻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导致钻石具有一种特殊的"火彩",现代科学精确的计算出钻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致的钻石可以幻化出动人心魄的异彩,加上其坚硬永恒的特性,所以成为世人珍爱和追求的目标。

世界上首枚钻石大约是产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条叫克里希纳的河谷内发现的。直到十八世纪之前,巨富的印度历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应者。

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印度一共生产了约300万克拉的原钻。这也是钻石为什么以"克拉"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

古印度生长一种奇特的树, 这种树每颗树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于钻石稀世罕见、重量有限,聪明的印度人便用这种树的树籽"克拉"作为钻石的重量单位。

钻石的重量计量单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纪的欧洲,钻石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品,佩带钻石是皇后、公主们的特权。

法国国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妇爱丽丝·苏慧是第一位打破这种传统的女子,她从国王那里获赠一颗钻石,并在公共场合佩带,钻石从此进入民间。 15世纪是钻石与爱情结缘的里程碑。

巴根地公爵查尔斯爱钻如命,喜好收集钻石,他女儿玛丽与奥地利大公订婚时获赠一枚钻戒,成为历史上第一枚订婚钻戒。其后,钻石便成美丽及永恒爱情的象征,也因此而俘获了无数女人的心。

16和17世纪,浪漫的法国人独领钻石新潮流。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项链镶有11颗大钻石,他的王后嘉芙莲除喜欢钻石首饰外,还将钻石粉末掺入食物中将政敌毒死。

欧洲历史上相传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钻石粉末。钻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证,极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编造谎言,以防矿工将钻石吞入体内行窃。

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钻石在法国的流行达到顶锋。他的皇宫内摆满珠宝玉石,全身上下钻石闪闪。

据说他以国家名义购买了109颗重达10克拉以上的钻石、273颗重量为4至10克拉的钻石。最著名的要数从宝石巨商手中购回的44颗大钻石,其中包括一颗112克拉的法国蓝钻。

受法国影响,俄罗斯沙皇将钻石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为皇后加冕时, 皇后冠上镶有2500颗钻石。 英国王室与钻石也有一段难解之缘。

享利八世是钻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时髦一时,顿成风尚。同时又掀起用钻石在玻璃窗上刻情书的热潮,钻戒一度被称为刻字戒指,甚至伊丽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块玻璃上与沃尔特爵士咏诗谈心, 倾诉哀肠。

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时王室拥有2500颗钻石供她使用。 美国人对钻石的兴趣比欧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才时兴钻石首饰, 并将它作为爱的永恒信息。

这一切完全是由钻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创造的,他是把戴比尔斯公司从19世纪带到20世纪的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的儿子。美国人后来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发起的以"钻石是永恒的"这句广告语闻名于世的促销运动。

据说钻石巨商布雷迪拥有2万颗钻石;出版业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国皇室珠宝拍卖会上买到一条镶有222颗钻石的项链送给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都与钻石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美国老百姓对钻石也是感情深厚,当世界名钻在纽约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雨中排队,等候参观。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佩戴婚戒的人还不到人口的1%,后来,戴比尔斯发起的一场朴实无华然而持之以恒的促销运动,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钻戒。

西德人是另一个容易受广告宣传影响的消费群体。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欢佩戴由两个金环重合而成的婚戒,于是戴比尔斯推出了"三环钻戒"的新概念,即给"双环戒"增添一个镶钻石的第三环。

这一新概念使西德变成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钻石消费国。 中国最早关于钻石的记载是西晋时的作品,《列子·汤问》提到辊铬之剑,和汉代「十洲记」提到的切玉刀。

这些刀剑都镶有钻石。 订了婚的女士们将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传统,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们相信爱情之脉从心脏直接通到左手无名指的指尖。

透过一只简单的单粒钻戒,钻石为世上无数男女传达了心中的情愫,散发出永恒的爱火。从结婚,到结婚周年纪念日,相爱的男女都用钻石来表达情意,一只镶满钻石的圆形戒指,说的是"我俩的爱情没有尽头",代表永恒之爱(这个源自西方的传统亦为东方人所接纳),时至今日,人们以钻戒作为爱的献礼已蔚然成风。

人们还将结婚60周年或75周年称为钻石婚,也将钻石作为四月的生辰石。 数十亿年前即诞生在地壳深处的钻石,一直是无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并因为它的坚硬和美丽而价值不凡。

钻石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古老宝藏,几世纪以来早已成为永恒之爱的象征。

  卡地亚公司简介

  卡地亚——瑞士历峰集团旗下品牌。

  1847年,Louis-Francois Cartier接掌其师Adolphe Picard位于巴黎Montorgueil街29号的珠宝工坊,卡地亚品牌于此诞生。

  1888年,卡地亚尝试在镶嵌钻石的黄金手镯上装上机械女表;到了1904年,卡地亚(Cartier)为老朋友山度士(SANTOS)制造的金表一炮打响。从此,卡地亚手表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宠物,历久不衰。

  1899年卡地亚迁往现址,巴黎和平街13号。其后由卡地亚三兄弟Louis、Pierre和Jacques继承家业。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从印度到俄罗斯,从波斯湾到新大陆。1902年和1909年卡地亚分别在伦敦和纽约成立分公司,从此奠定了卡地亚的基础。

  卡地亚很快就获得了欧洲王室的青睐。1902年即将登基为爱德华七世的威尔斯王子曾经赞誉卡地亚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他并于1904年委任卡地亚为英国王室的皇家珠宝供应商。卡地亚三兄弟游历世界所体验的异国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卡地亚精品的风格。

  今天无论是高级珠宝、还是当代珠宝系列,例如Le Baiser du Dragon(龙之吻系列),卡地亚精品都本着出色的制作工艺、独特风格和专业技术,来传达出品牌的价值。

  品牌精神

  卡地亚是世界珠宝界中最优秀的代表,英王爱德华七世曾赞誉其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The Jeweler of Kings, and King of Jeweler)。卡地亚代表了阶级、品位、财富、高贵、坚贞和永恒。在全球拥有约170个精品店的卡地亚,历经了150多年的市场洗练后,仍然始终如一地坚持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这种精神,也使卡地亚永葆崇隆的声誉。

  [编辑]品牌故事

  1847年,卡地亚珠宝在巴黎诞生,它的创始人是路易·弗兰科斯·卡地亚(Louis Francois Cartier)。

  拿破仑三世执政后,巴黎又恢复昔日的浮华气象,舞会盛宴成为经常的社交活动。卡地亚得到拿破仑年轻堂妹Mathilde公主的推荐,业务增长,并于1859年进驻巴黎市的时尚中心意大利大道。

  卡地亚家族中的第三代路易·约瑟夫(Louis Joseph)是卡地亚文化中的灵魂人物。他有杰出的艺术才华,又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寻到设计家查尔斯·杰库(Charles Jacqueau)为他创作世界一流的珠宝饰品,又觅得被称为"美洲豹"的杰出女设计师珍妮·杜桑女士(Jeanne Toussaint),并使美洲豹型珠宝成为卡地亚的标志。路易·约瑟夫像是诗人,追求完美,又像魔术师,能把完美的梦想一一实现,他带领卡地亚迈入了新的纪元。

  1973年,卡地亚推出卡地亚精品系列,包括打火机、手表、文具、皮具、香水、桌钟、眼镜、甚至餐具等产品,命名为"卡地亚式必需品"(Lse Must Cartier)。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第一支兼具装饰及功能性的现代腕表,就是由卡地亚所设计。卡地亚在手表的设计中融入珠宝镶嵌的概念与技巧,使手表呈现出另一种华丽与尊贵。Cartier华丽古典的造型使他的项链、手链、腕表、戒指、耳环大受上流人士的欢迎。除了经典的三环设计外,大自然里的动物如大象、鸟也是Cartier珠宝中经常出现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豹(Panthere)珠宝系列,也成为卡地亚的经典之一。

  卡地亚不但是上流社会的表征,也是见证永恒爱情的经典品牌。100多年来,卡地亚见证了无数永恒亘古的爱与承诺。因此不论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士,或是年轻的情侣们,卡地亚始终传递着无法抗拒的爱情魔力。

  为了纪念创始人Louis Cartier对他妻子的怀念与深爱,依照她的昵称而命名的香水"So Pretty De Cartier" 更见证恒久,独具情怀。

  珠宝设计需要经典美学,但还要加上当代的精神演绎,作品才能更具时代感,从而被人们接受。历史悠久的卡地亚曾有过许多重要的设计专题,包括“系列主题创作”、“重现高级珠宝的艺术精粹”等,这些传统设计理念对卡地亚影响深远。时代特色结合传统工艺神韵是卡地亚高级珠宝系列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流畅的线条、明澄的色彩中,卡地亚演绎着美的真谛——美在于简单而不在于繁复、在于和谐而不在于冲突。

  [编辑]卡地亚:皇帝与珠宝

  百年以来,美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卡地亚,一直以其非凡的创意和完美的工艺,为人类创制精美绝伦、无可比拟的旷世杰作。回顾卡地亚的历史,就是回顾现代珠宝百年变迁的历史。卡地亚的发展一直与各国的皇室贵族和社会名流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卡地亚的传奇故事开始于1847年。Louis-FrancoisCartier(1819~1904)以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L和C环绕成心形组成的一个菱形标志,注册了卡地亚公司,这意味着卡地亚的正式诞生,这颗心形的标志象征着一个传奇爱情故事和奢华王国的开始。

  1853年卡地亚迁址到 RueNeuvedesPetitsChamps5号,这一时期的法国正处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之下。庆典和舞会是巴黎日常的社交活动,第二帝国的辉煌极大地推动了卡地亚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由于赢得了拿破仑年轻的堂妹---Mathilde公主的青睐,卡地亚的业务迅速地兴隆起来,风靡了当时的巴黎皇室及贵族。

  1859年,卡地亚又迁址到巴黎最时尚的中心地区boulevarddesItaliens9号。Louis-FrancoisCartier希望他的事业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于是将手艺传授给长子Louis-FrancoisAl鄄fred(1841~1925),并让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共同经营公司,于1874年最终将管理权交给他。之后,Alfred也于1898年与他的儿子LouisCartier以合伙人的方式延续卡地亚业务的发展。

  1899年卡地亚迈出重要的一步,将店铺迁至到巴黎的高级商品中心和平街(RuedelaPaix)13号,百年的老店装潢典雅而豪华,直到21世纪的今天,卡地亚未曾迁址。1902年卡地亚在伦敦的Burlington大街开店,同年在纽约开店,开发美国的业务。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 MortonPlant大楼成为了卡地亚在美国的总部。这栋大楼是卡地亚以一条双串黑珍珠项链与纽约地产大亨的夫人换取回来的,当时市值定位100万美元。经过两代传人的不懈努力,卡地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腕表珠宝商,深受欧洲皇室的推崇。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将卡地亚赞誉为是"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1902年,威尔士亲王特地从卡地亚定购了27个冕状头饰,并在他被加冕为爱德华七世的典礼上佩戴。

  1904年爱德华七世赐予了卡地亚皇家委任状。此后,卡地亚又陆续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暹罗、希腊、塞尔维亚、比利时、罗马尼亚、埃及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王室及奥尔良公爵和摩纳哥公国的委任状。LouisCartier是个极富创造性的天才,鉴赏品位极高,而又具有出色的商业头脑。他对奢华的装饰品和钟表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钟表。他曾多次进行精密的技术革新,特别是著名的"魅幻时钟",还申请了专利保护。在这两个领域内,LouisCartier也充分地展现出他作为珠宝商的才能。

  Cartire打火机 从20世纪初开始,LouisCartier把来自埃及、波斯、远东和俄罗斯芭蕾(theBalletsrusses) 的一些设计灵感和风格融入到更富几何图案和抽象性的设计中。1906年,他们开始把浓郁的色彩和一些崭新的材料,如缟玛瑙、珊瑚等运用到设计中,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装饰及工艺艺术展览之后,被誉为"装饰艺术"(ArtDeco),从此而闻名于世,并引领当代艺术及时尚的潮流。在LouisCartier的管理下,卡地亚不断地保持着创新和活力。他革新了珠宝设计风格,这对珠宝和腕表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贡献,为贵重货品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他们三兄弟的努力下,高级珠宝 (HighJewelry)、钟表和配饰变成了一种由卡地亚家族所引导的主要艺术领域。

  在21世纪,卡地亚已经是全球最为顶级的奢华珠宝腕表品牌,是经典和创新设计及优越工艺的代名词,是珠宝和钟表领域中的领导者。拥有百年历史的卡地亚依旧以其优雅高贵的气质打动着全球皇室贵族名流及明星,实现了当今时尚人士的奢华梦想,塑造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传奇故事。它在五大洲拥有220多家精品店和独一无二的经销网络。卡地亚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卡地亚源自150年前的世代传奇流传至今,在奢华领域中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成功的历史。

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

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就有人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

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

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已经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从其用途划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饰、宗教用具、殡葬用具、医药保健用具、钱币、工具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更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器”。同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大体量者往往显得稳固、刚劲,而小体量者则纤巧、灵动,优雅大方。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黄璀璨,或银白庄重的底质,给人以强烈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暗示。而花纹图案的装饰,则极为注重整体效果。布局安排则凸现出两大特点。一为讲究对称。以器物中轴线为中心,左右相向地布置同样的纹样,使整个器物显示出均衡、饱满的感觉。二为讲究对比。以大小、高低、动静、颜色的对比,形成各种变化,造成节奏感,从而突出主题,对文化内涵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而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有以写实或图案化的动植物为内容的;有以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有表现流云、飞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现菩萨、罗汉、金刚的宗教形象;还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几何纹样图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或对称式,或回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连续式排列。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如以龙象征神圣,以凤象征高贵,以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鹊闹枝头象征吉庆,以鸿雁衔胜象征平安,以石榴、鱼子象征多子多孙。此外,还有以谐声寓意纹样,吉祥文字,以及将此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表达方式。常见的吉祥图案有蝙蝠、如意、磬、鱼、松竹梅等。而文字则有“福”、“寿”、“吉庆万年”、“祝延万寿”等等。这些伴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象征组合方式,与金银器物进行结合,既满足了人们追逐财富,渴望坐拥权势的心理,又满足了对种种美好寓意的寄托,真可谓合璧之作。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的畅晓明白。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元明清时期,我国各种传统手工业生产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已经广泛使用金银器及珠宝镶嵌工艺品。元代金银器以玲珑俊俏的镂雕花纹为主,显示出了精湛的装饰技巧。江苏无锡南郊钱裕墓出土的一批金银器中的鎏金花瓣式银托、盏最具特色。此器用银片分别锤成花形盏及托盘,花瓣之上阴刻折枝花卉纹饰,器表鎏金,为元代银器中的精品。

明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更加精湛,珍品多出在帝王陵墓之中。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和万历孝靖皇后的镶珠宝点翠凤金冠,是明代金银工艺的典范。皇帝金冠全部用金丝编结而成,冠顶錾两条金龙戏珠,形象生动,龙身以粗金丝为骨,采用掐丝、浮雕等工艺焊接成漏孔鳞纹状,此冠是一件编织与錾花工艺相结合的精品。皇后金冠则应用了极其复杂的掐丝镶嵌珠宝点翠工艺,镶嵌5000多颗珍珠、100多块宝石,用以装饰九龙四凤,宝石璀璨夺目,龙飞凤舞,制作精细,工艺高超,为明代金银器中的稀世之宝。

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皇家使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方面。精品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一件银丝花瓶,通体做成菊瓣形,先以银丝分瓣制,再经焊合而成,细颈,圈足,工艺精细,华丽、庄重且玲珑剔透,集中反映了清宫廷金银工艺的成就。乾隆时期的金银器,其制作工艺有范铸、锤、焊接、点翠等,并综合了突起、陷起、阴浅、阳浅、镂空等各种手法,还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以金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如银鎏金嵌珐琅砚盒,砚质为银,盖面錾缠枝花卉,中间嵌一银片,以烧兰珐琅做出云龙戏珠纹饰,整个砚盒富丽堂皇,代表了乾隆时期金银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金银器形制种类增多,出现了金银器皿。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风格迥异。北方出土的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发达。南方地区金银器则多为器皿,制法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金银器——富丽繁荣

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抛光等工艺技术。汉朝金银器从为饰品,器形简洁,多为素面。金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金银的形制、纹饰、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异域风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 隋唐金银器——富丽堂皇、五彩斑斓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自唐代起日渐兴盛。因为受到西方金银器传入的影响,达到空前的种类丰富、造型多样。不计成本的皇家气派使得金银器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精美,体现了唐代繁荣的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唐代金银器可分为饰品、法器、食器、饮器、容器、杂器等。 宋元金银器——清新素雅

宋代金银器轻薄精巧、典雅秀美,民族风格完美。造型上极为讲究,花式繁多,以清素典雅为特色。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似,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从造型纹饰看十分讲究,素面较多。然而,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 明清金银器——华丽浓艳

明清金银器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浓厚。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和龙凤图案的色彩斑斓,象征着高贵与权势。明代金银器生动古朴,纹饰结构趋向繁密。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也有其他艺术的影响。清代金银器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复合工艺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早在旧石器时代“首饰”就已经成了日常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首饰”在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神秘感”,首饰中蕴含了旧石器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他们对于首饰的设计理念一直影响着之后首饰的发展,欧洲中世纪时期“首饰”的设计理念延续了旧石器时代的设立理念,但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使首饰变得越来越个性化,是不可缺失的“ 时尚 单品”。

首饰,最早出现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首饰主要的用贝壳、化石、卵石打磨而成,旧石器时代材料和技术都比较落后,所以首饰的样式比较单一。 “单一”只是用来形容旧石器时代整体首饰的发展,单一的首饰也是可以散发出独特是光芒,而这个独特的光芒是首饰本身的特色和工艺。

旧石器时代首饰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旧石器时代的首饰依靠的都是传统打磨技艺,打磨出来的首饰都是形状不一的,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首饰在旧石器时代不仅仅可以用来当做装饰品,还可以通过首饰展现自己的地位。

直到古罗马、古埃及时期,首饰制作业慢慢兴起,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的首饰都是才有天然的矿物质制作而成,埃及法老的首饰是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首饰,从法老首饰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埃及首饰的特点,法老首饰是埃及权力的代表,因此首饰也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罗马的首饰则是古希腊首饰的延伸,古罗马的首饰比较简朴,但简朴的同时又体现了古罗马传统文化。

戒指,在古罗马时期就期间出现了。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把戒指定义为婚姻,古罗马首饰虽然简朴,但却非常有意义,从旧石器时代首饰到古罗马和古埃及,首饰的材质和样式在不断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时期的转变,意味着这个时代在进步。 戒指的定义非常美好,而这种美好是首饰本身和时代赋予它的意义。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首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世纪时期的首饰不管是从材质还是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首饰也慢慢得到大众的认可。中世纪时期首饰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于首饰也越来越重视。 中世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宝石,这些被利用到戒指、项链、头饰以及服饰中,中世纪时期从宝石出现开始,第一次有了珠宝首饰的概念。

任何时期都有追求美的权力,旧石器时代用贝壳制作的首饰,在当时就是 时尚 的代表,法老首饰就是埃及权力的象征,戒指更寓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世纪时期首饰的普及,使首饰成了服饰中最 时尚 的单品。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首饰非常华丽,珠宝首饰是中世纪时期人们追捧的对象,从中世纪时期首饰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时期 社会 经济发达,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可以支撑珠宝首饰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是珠宝首饰发展的黄金期,头饰和发饰只是中世纪时期首饰发展的一部分, 服饰中珠宝才是首饰发展的黄金期。

服饰中的珠宝,展现了中世纪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进一步证明了首饰的作用。从欧洲中世纪时期首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了人们对于 时尚 的敏锐度。 首饰之所以被称之为 时尚 单品,不仅仅是因为首饰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搭配的魅力,通过首饰搭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也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 时尚 品味。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首饰主要以服饰为主,通过首饰体现服饰,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首饰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戒指和项链,通过项链提高自己的身价和 时尚 品味。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是在中世纪时期首饰的发展基础之上慢慢发展的,但即便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和中世纪时期的首饰在风格中是完美不一样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主要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使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充满了宗教气息,宗教气息主要体现在珠宝首饰的设计上, 宗教文化中有“神”的思想,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是中会有神的元素和各种代表宗教文化的物品。

宗教文化不仅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首饰影响大,而且还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观。宗教文化对 社会 的影响力非常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都是以宗教为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珠宝首饰中都充满了宗教气息,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多以低领为主,而项链刚好可以修饰女性的身形,服饰和宗教文化都促进了首饰的发展。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消费观也逐渐在变化,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就是随着首饰的发展不断变化,首饰带动了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世纪时期的宝石是最多的,但宝石的价格是非常贵的,到来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文化又再一次带动了首饰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已经成了女性相互攀比的工具。

欧洲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促进了 社会 经济发展,而十七世纪时期之后的首饰发展方向主要是设计,首饰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才是衡量首饰价值的唯一标准。欧洲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发展的方向主要是材质,宝石最能体现首饰的价值,但到了十七世纪时期,宝石的价格越来越高,而且很多宝石都已经在贵妇的手中,想要找到好的宝石,非常难。

没有好的材质,首饰也一样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巴洛克风格就是十七世纪特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以复杂的设计理念为主,巴洛克的设计风格是多变的,不会局限与某一种设计理念中,但巴洛克风格一直走的是奢华风, 这种奢华风可以说是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风格。

色彩搭配和线条就是巴洛克设计的灵魂,巴洛克首饰中对于色彩的搭配非常大胆,服饰、绘画中色彩大胆可以体现 时尚 感,而首饰中的色彩搭配依然可以体现 时尚 感。线条的设计使首饰看起来非常非常简约大方,但也不会显得很突兀,和巴洛克整体的设计风格很搭。

巴洛克设计在 时尚 界中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 时尚 界的****。巴洛克设计风格总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巴洛克风格只是十七世纪时期的设计风格,到来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这种设计风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消失,会有新的设计风格出现,而新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就代表着这个时代在不断进步。

十八世纪首饰的设计风格和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差不多,只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之上做了延伸,巴洛克设计风格比较单一,而十八世纪时期的设计风格就比较多变。 十八世纪首饰设计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代表了时代在进步。

首饰最初只是一个装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到来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时期,首饰变成了不可缺少的 时尚 单品,首饰成了 时尚 界的霸主。 在十九世纪时期,首饰制造业慢慢普及,首饰主要以女性的首饰为主,首饰既可以修饰女性的身形,也可以提高女性的品味,而女性也就成了 时尚 的宠儿。

首饰从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直到十九世纪时期,在此中间首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 时尚 的舞台中。 首饰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也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心意,而首饰的设计理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首饰的发展旅程就是时代发展的旅程。

首饰可以一直成为 时尚 的单品,最主要的原因是首饰可以提升人的气质,宝石是纯天然的,经过人工的打磨后,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而人和宝石是一样的,主要经过精心的打扮,也一样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 首饰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了时代的宠儿,而推动首饰发展的却是人,首饰中蕴含了很多文化,而这些文化通过首饰的光芒一直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欧洲史》

《艺术史》

《世界文化史》

教皇最爱:法贝热彩蛋

法贝热彩蛋(俄文:Яйца Фаберже ;英文:Faberge Pelican Egg),是指俄国著名珠宝首饰工匠彼得·卡尔·法贝热所制作的类似蛋的作品,他与助手在1885年至1917年间总共为沙皇与私人收藏家制作了69枚。其中有54枚是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尼古拉二世所作,52枚则为复活节蛋,最后只有50枚交付给沙皇。余下有7枚法贝热彩蛋是为了莫斯科的克尔奇家族所制作的。

彩蛋对于俄罗斯人是象征健康、美貌、力量和富足。这是由于彩蛋与俄罗斯传统的宗教习俗有关,它是一些宗教节日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复活节时教徒们的重要庆典器具。人们对彩蛋像对待圣像、保护神一样把它保存在家中。俄罗斯人还以彩蛋来迎接新的小生命。

俄罗斯珠宝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一颗皇室复活节彩蛋诞生于1885年的复活节。当时沙皇亚力山大三世为了慰藉从丹麦迎娶的皇后玛利亚,特地向御用珠宝设计公司法贝热(Faberge)工艺制作行订做一枚精致彩蛋,送给皇后当复活节礼物。法贝热用自己的巧思将原来平凡的彩蛋变成了一个华丽的传奇。

关于戒指的历史,如今,作为珠宝首饰之一的戒指已成为爱美人士的装饰品,也是爱侣的感情见证、新婚的纪念礼物,关于戒指的历史你知道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中西方关于戒指的历史。

关于戒指的历史1拜占庭太阳纹符号印章戒指

欧洲人从七世纪开始,便相信戒指使两个相爱的个体一脉相通。典型的拜占庭古董戒指,用浮雕手法雕刻出一对夫妻站在一起,面对基督,代表接受祝福。那个时期的结婚戒指宗教气息浓厚,戒指在婚姻仪式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关于戒指的历史2明代骨戒指

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关于戒指的历史3汉代白玉飞鸟戒指

在秦汉以前戒指被称为“约指”,(又名“驱环”),一是含有信约、婚约、定情之约等意思,二是有约束之意。唐宋时称其为“指环”,明代才叫“戒指”。因为戒指多数以金银为材料制成,所以战国时期,戒指也被叫做“金环”或“银环”。汉代时兴纯金戒指,称为“百炼金”,殷商最早的戒指是铜制的,也有少量的玉戒指。

关于戒指的历史4古罗马时期铜戒指

古罗马男子最初送戒指给未来太太作求婚用。这类戒指是用铁制的,在戒指上的图案是一男一女的右手相互紧握。后来,他们用黄金和中低档宝石,铸成或雕成浮雕,通常上有希腊文“OMONIA”,意思是:和谐。在接下来的七百多年,此习沿袭不衰。在法国,戒指上以“bonne foi”表示;在意大利,戒指上则用“fede”一字代替。后来有些戒指上的图案是相互扭在一起的钢缆,编织成辫状,或者打同心结,这都象征婚姻的牢固。

关于戒指的历史5象牙戒指

随着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与需求的改善,戒指的材质也在悄然改变,由草绳圈演变为皮革、琥珀、象牙制戒指,再以后发展为铁、青铜、银质的,最后发展为黄金戒指。

关于戒指的历史6珠宝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今天的戒指已经成为爱美人士的装饰品、时尚男女的个性体现、爱侣的感情见证、新婚的纪念礼物。戒指的材质和款式也多种多样,不管是传统、前卫、保守、时尚的个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戒指,它已经完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饰品。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

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进入21世纪,中国已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变。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在穿着打扮方面处处要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过改变装扮,而展现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带贵重首饰用来展示富贵和地位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需求,而被视为俗气的表现,贵重首饰更多地表达了收藏和纪念的意义。

物以稀为贵,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金饰钻饰价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彰显个性和对飞速变化的时尚的需求。

就在此时,现代时尚银饰应需而生,成为了对首饰行业一个巨大的补充。

现代时尚银饰在原料方面有着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在材料上拥有中性不俗的质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闲个性,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夸张,更适合日常佩带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时尚达人一族每个季节都购买数套时尚银饰,用来搭配不同的服装和表达不同的心情,银饰终于打破传统,有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银饰行业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端银饰品牌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奥黛丽银饰等,而中国的银饰消费也从一开始的低端消费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银饰品过渡,消费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时尚,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大大 了高端银饰品的发展,所消费的银饰也越来越贴近国际流行趋势。

一些模仿金饰款式,没有银饰特色,岂图以价格优势替补金饰消费的低端银饰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逐渐没有了生存空间,这对国内银饰行业提出了挑战,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中高端银饰品牌,例如被行业媒体评选出的十大银饰品牌中,就有多个国内银饰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

消费观念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因此金饰,钻饰,银饰在各个地区消费的比例也不一样,首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如今,首饰的细分化让国人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金饰,钻饰,银饰也各领 ,整个首饰行业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

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

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

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

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

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

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

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

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

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

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

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

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

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

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 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04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