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珠宝钻石的词语

描写珠宝钻石的词语,第1张

1描写珠宝的词语

形容钻石的四个字词语:

晶莹剔透

纯净透明

经久不变

高雅脱俗

前卫时尚

富有动感

优雅生辉

稀有珍贵

独一无二

美丽绽放

含蓄自然

与众不同

简介洗练

优雅精致

简单清晰

经典永恒

光芒四射

繁华炫目

突破传统

追求个性

时尚优雅

美轮美奂

2描写玉器珠宝的成语急

抛砖引玉 我国与玉石有关的四十一个成语典故1冰肌玉骨 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

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出自《庄子?逍遥游》2冰清玉润 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

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出自《晋书?卫阶传》高濂《玉簪记?琴桃》3冰清玉洁 直意是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

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出自《魏书?广陵王传》4不吝金玉 直意是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出自《初刻拍案惊奇》5堆金积玉 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即“堆金积玉夸毫毅”出自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6粉妆玉琢 直意为白粉装饰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

出自《红楼梦》第一回7怀璧其罪 其意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

即“匹夫无罪,怀璧兵罪”。出自《左传?桓十年》8怀瑾握瑜 瑾瑜均为美玉别称,直意是指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即“怀瑾握瑜,穷不知所示”。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9金科玉律 科律均指法律条文;原来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可改变的条规。出自陈子良《平城县陈子干诔》10金口玉言 古代称皇帝讲的话,后来有时泛指说话不能改变。

11金石为开 金石指最坚硬的东西(最坚硬的石乃钻石也),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感动,形容人的真诚所能产生的感动力,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12金题玉躞 金题是指佥字题签,玉躞系缚卷轴用带上的玉别,直意指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也有泛指装饰精美的礼品。

出自《通雅?器用》13金相玉质 比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完美。如,王逸的《离骚序》:所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报,永不刊灭者矣”。

出自王逸《离骚序》14金友玉昆 昆:兄弟。比喻一门兄弟“才德俱美”,“昆玉”为兄弟的美称。

出自《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辛攀》15金玉良言 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出自李嘉宝《官场现形记》11回16金玉满堂 原来形容占有很多财富,黄金和美玉摆满全屋后来比喻人很有才能,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九章1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像金玉,内里却是破棉絮,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出自刘基《诚意伯集?卖柑者言》18金枝玉叶 指出身皇族的后代、王孙公子或出身高贵的公子**。

出自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了宗》19锦衣玉食 直意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食品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出自《魏书?常景传》20昆山片玉 昆仑山是产玉的直意是昆仑山许多玉石中的一块,用以表示谦逊,虽然是美玉,但昆仑山玉中的一片,有沧海一粟之意,后来转用比喻众美中之杰出者。

出自《晋书?隙冼传》21兰摧玉折 用兰草、美玉折断比喻贤人夭折,哀悼有才华的人早死,也有转意“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22蓝田玉生 蓝田是古代产玉的山名,比喻贤父生贤子。

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23美如冠玉 古时人们将美玉缀在帽子上,原比喻陈平像帽子缀玉一样外表好看内里空虚,后转用以比喻男性的美貌。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2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作玉器被打碎,不作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苟全性命。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25璞玉浑金 未经雕琢的玉为璞玉,未经冶炼的金为浑金。指天然美质没有人的修饰。

比喻人的品质淳朴,没有受过坏的影响。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26抛砖引玉 直意抛出砖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出自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从稳禅师》27被褐怀玉 直意是身穿粗劣衣服却怀抱美玉,比喻身怀绝技,不在人前显露。出自《老子》七十章28完璧归赵 璧是和氏璧,为战国时赵国所有,秦昭王派人去谎称以15城来换和氏璧,赵王不敢拒绝,但又怕受骗,只好派蔺相如携璧去见秦王,发现秦王的骗局后施巧计夺回和氏璧送回赵国。

成语用于比喻把原物完整归还本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9亭亭玉立 亭亭指耸起的样子,玉立比喻身长而美丽,形容女子身材硕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俊秀。

出自沈复《浮生六记?闰名记乐》30一片冰心在玉壶 形容淡泊名利不热中于功名的品格。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1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指古兵器或打仗,玉帛指玉器和纺织品,是指会盟和好送的礼物,指冲突解决双方和好,比喻变战争为和平。

32珠圆玉润 像珍珠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温润,形容歌声或文字既委婉曲折,又自然流畅,即所谓“珠圆玉润,四面玲珑”。出自周济《司辩》33珠联璧合 将美玉珍珠有机的组合。

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比喻人才和美好的事物凝集在一起。出自《。

3描写钻石的词语

晶莹剔透 纯净透明 经久不变 高雅脱俗 前卫时尚 富有动感 优雅生辉 稀有珍贵 独一无二 魅力绽放 含蓄自然 与众不同 简洁洗练 优雅精致 简单清晰 经典永恒 光芒四射 繁华炫目 突破传统 追求个性 时尚优雅 美轮美奂 圆润精致 力臻完美 炫丽夺目 熠熠生辉 炫目华彩 耀人眼目 晶光闪耀 淋漓尽致 交相辉映 璀璨光芒 炫彩惹眼 皇室风范 相互映衬 复古华丽 历久弥新 圆润饱满 错落有致 热力流行 完美理念 卓越品质 光彩夺目 楚楚动人 充满活力 动感自如 高雅大方 简约清丽 纯粹剔透。

4形容钻石戒指,钻石吊坠的词语

一提起钻石,传统的形容词有:神秘、高贵、华丽、耐久、保值等等,随着当今饰品市场的多样性和时尚化,钻石已开始成为流行饰品,正以一种更加轻松明快,充满意趣和灵气的新姿态投入到现代人的普通着装生活中。

钻石是很神秘的东西,形同的时候要注意体现出它的重点,璀璨,耀眼,价值,一般人买钻石都是注重这些地方的,然后,既然你是买东西的,首先要了解东西,把你的专柜这里的所有吊饰,戒指,项链,都仔细的研究,那个显的耀眼,那个闪光面更多,好让顾客在你这里感觉到最多的选择,然后要或多或少的说一些比较深奥的专业的词,比如什么多少个切割面啊,是钻石里最闪耀的啊什么什么的,然后就是要溜须拍马,一定要在顾客带上每一个饰品的时候都夸耀一下,最好不要重词,高贵啊,华丽啊,洋气啊

这是主要的,然后就是要随机应变,观察客人,如果是女性自己来买,那一定是有钱人,可是又没有找到真爱,就别提钻石是爱情的保证什么的了,要体现钻石的价值和美丽,如果是年轻一男一女,应该是新婚夫妇,就要说钻石会让爱情更珍贵什么什么的,别嫌话多,不能冷场,其实这种东西说是说不清楚的,干的多了自然就会明白了,说什么话会让什么样的客人喜欢,练习练习就好了

5描写珠宝的语句有哪些

1 珠宝带着情意绵绵的嘱托,藏着天长地久的承诺,那无与伦比的光辉,折射出的绚丽,可以穿透任何壁垒,直抵灵魂最深处。

2 钻石的美丽来自它本身,但它的光芒确实人们赋予它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也是

爱它的美丽。

3 古埃及人相信钻石是天神的眼泪,将钻石列为行星宝石中的“太阳”。

4 在法国,真正的道德,跟一颗大钻石或珍奇的宝物一样受人欣赏。

5 昨天还是一块煤,明天被一道无名的液体浸润过后,立刻成为毫光万道的钻石了。

6 其实在每个人胸中都蕴藉着一块蓝钻,她在心灵的深处独自闪烁着雅洁的莹辉。

7 繁富而灵气的钻石以自身的色相吸来光束吞下再软软地吐了出去,那是温润委婉的具各种意向的芒辉。

8 钻石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的注视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达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

6描写珠宝的句子

1 钻石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的注视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达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

2 铂金与彩金的交相辉映完美配合了希腊的神秘韵味与现代的高贵气质,双色搭配流露独特的风格。

3 高贵华丽的金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品位,散发着含蓄的光芒。

4 古往今来的王侯贵族死了以后,通常都会以珠宝黄金殉葬,再以他属下最英勇忠心的卫士陪葬,来看守他的珠宝和灵魂。

5 那些他记忆里的残破蛛丝,却是另一个人记忆里的珍贵珠宝。

6 玉总能温和的发出淡淡的光晕,含蓄却绝不容忽视的散发出自己的光彩。

7 女人因珠宝更动人,珠宝因女人更璀璨,它们之间的关系微妙又耐人寻味。

8 这些宝石之中蕴藏着生命:它们的色彩能够说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意思。

9 珠宝,爱情的演说家,男人深知它能打动女人的心。

10 除了能明辨是非的灵魂之外,世界上最呆贵的就是钻石珠宝。

11 多少被我们抛弃的东西,他人拾起来便成了珍宝。

12 带来无尽爱意的闪烁在繁复纷扰的当代,没有什么比一件简单的珠宝更能打动深陷爱情中的女人心。

13 我的丈夫和他取得的成就都是我的珠宝。

14 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15 即便经历风雨,可并不沧桑,像珠宝一样,历经时光洗礼,却仍旧熠熠生辉。

《三言二拍》有200个以上的故事,其著名故事简介如下:

1、莘瑶琴出身在汴梁城郊一个开六陈铺的小康家庭,自小聪明灵秀,十岁便能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女红刺绣无所不通。靖康之难,汴梁城破,瑶琴在逃难时与家人失散。

后来被人卖了,唤作美娘,王美娘凭着自己的才艺和容貌,得到“花魁娘子”的称号。一年二月的一天,朱重为昭庆寺送油之后,碰巧看见了住在附近王美娘,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一年之后,美娘被福州太守的八公子羞辱,流落街头,寸步难行,恰巧遇见经过的朱重。朱重救了她,美娘为了回报朱重,嫁给了朱重,又认出了店里的亲生父母。朱重最后也与父亲相认,改回原姓,于是皆大欢喜

  皇后之最

  身份最尴尬的皇后——汉惠帝皇后张氏

  由于权力斗争的复杂、权贵联姻的错综,后宫中常常充斥着一堆带有血缘关系的妃嫔。在古代,堂兄妹之间的婚姻已被认为是丑闻,而张嫣与汉惠帝的结合则是名符其实的**,因为皇帝是皇后的舅舅——而且还是亲的。

  不过这场**的起因,并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皇帝们常见的荒*无道,而是来自皇帝母亲的威逼利诱,这位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吕稚。

  吕太后在一个个迫害其它的妃嫔王子的同时,也一步步的丢失了惠帝对她的感情,惠帝对这样的母亲既绝望又无可奈何,而吕稚也对这样懦弱的儿子越来越不满意。为了能牢牢的控制住儿子,吕稚想出的惊人办法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惠帝。

  对于这样的安排,惠帝与张嫣的母亲鲁元公主都举双手反对,一致认为这是**,只有禽兽才干的出来。然而他们的母亲却早已超出了禽兽的级别,吕稚连哭带哄带威胁,让姐弟两人只得缴械投降。于是年仅十岁的张嫣嫁给了她二十一岁的舅舅,成了后宫中最尊贵同时也是最不伦不类的存在。

  母亲一手安排的这场婚姻,只是使得惠帝更加痛苦不堪,在淤积的气愤不能发泄的情况下,惠帝选择的就是自暴自弃的道路,结婚三年之后便抑郁而终。

  惠帝生前,张嫣的日子也无非是很无聊,可是惠帝死后她过的就惨淡起来,无人疼爱、无人关心,也没有人可以倾诉,宫廷里有外祖母全权掌管,她不过就是苟延残喘而已。但是在诸吕的叛乱被铲平之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好转,因为她的身上也流着吕氏的血液。

  新立的汉文帝尊自己的生母薄氏为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名衔,生活难以自处,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默默的死去,替她装殓尸体的宫女们此时才发现,这位皇后尽然一直都是完璧之身。

  最有皇后命的皇后——汉文帝皇后窦氏

  随着“汉武大帝”的效应,这位老太太的名号也应该广为传播了。西汉初期很有几位出身不怎么样的皇后,甚至连再婚的王娡都能当皇后,可见那时对女子婚姻还是不怎么看重的。

  窦漪房仅出身良家女,进宫后也不过就是伺候吕后的宫女。吕后要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窦氏为了回家方便,就拜托内侍把她分到赵国那一堆,谁知这个内侍嘴巴没毛,办事不牢,临了忘了这一茬,大笔一挥就把窦姑娘送到代国去了,窦姑娘只得哭哭啼啼的上路。

  结果正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王刘如意正是吕后最讨厌的戚夫人的儿子,刘邦死后,吕太后四次征召赵王入京,终于如愿以偿的把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杀了,而代王刘桓却奇迹似的活到了吕后倒台,并被空缺的皇位砸的正中脑门。

  这样一来,阴差阳错送到代国的窦氏也就时来运转了。不过即使这样,本来皇后的位也没窦漪房什么事,代王虽然喜欢她,可上面还有代王后和王后的四个儿子,可是奇迹又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先是代王后病逝,而剩下的姬妾中只有窦漪房育有子女,所以理所当然由她代理王后的工作。而等到代王做皇帝的时候,他四个嫡出的儿子居然也陆陆续续的病死,窦氏的儿子刘启成了长子,因此就顺利成章的做了太子,窦漪房则如梦如幻的当上了皇后,完成了由麻雀变凤凰的飞跃。

  最年幼的皇后——汉昭帝皇后上官氏

  汉昭帝就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也不知道他这伟大的老爹是咋想的,在自己的晚年把亲生的儿子们也灭的差不多了,最后皇位就传到了这个八岁小毛孩手里。

  昭帝即位时才十一岁,所以自然,他的老婆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当时替他选皇后的是他名义上的监护人鄂邑长公主,结果有心人七托八托的找关系,就定了上官**,当时,上官氏只有六岁。

  上官氏的父亲是左将国,祖父是左将军,外祖父名头更响,就是霍去病的弟弟,大司马大相国霍光。可是这两家虽说是儿女亲家,内里的矛盾却不少,早先为立上官氏为后的事已有些不对付,后来更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最终还是霍光棋高一着,把敌人清理的干干净净,这里面自然就包括了上官皇后的父亲和祖父,但是她当时年仅八岁,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不仅性命无忧,连脑袋上的凤冠都没晃过一下。

  霍光在西汉后期的历史中,还算是比较有脑子的人,之前为了抑制外戚,对上官家的人并不客气,可是随着昭帝的长大,他也越来越希望外孙女能生个太子,满朝大臣们甚至很自动的领会霍大人的意思,说了一堆龙体安康的屁话,上书皇帝只跟皇后一人搞对象就行。于是上官氏专房擅宠,可惜年龄太小,有子嗣的希望很渺茫。

  昭帝二十一岁驾崩,上官氏时年十五,尊为皇太后,新皇帝不招臣子喜欢,不久被废,另立汉武帝废太子刘据之孙为帝,按辈份就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就这样,她也成了中国最年幼的太皇太后(不过最年幼的皇太后却不是她)。虽说一生富贵荣华,可也算是一辈子在守寡,五十二岁逝于长乐宫。

  最名不副实的皇后——汉哀帝皇后傅氏

  傅皇后的知名度肯定没有她老公汉哀帝高,而汉哀帝的名声又肯定没有他的宠臣董贤高,最终这三个人的知名度都没有那个“断袖之癖”的典故高。由此,便可知咱认为傅氏这皇后当的憋屈的原因。

  有的皇后可能不受宠、不怀孕、不招人待见,而傅氏则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哀帝跟他的祖宗们有这同样的爱好——男宠,并且将这一爱好发扬光大,光大到只近男色不进女色的地步。双性恋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纯粹的同性恋可让哀帝周围的女人们只觉得头大如斗。

  更让人头疼的是哀帝不仅是纯粹的玻璃,还只跟董贤一个人玻璃。若论BL的忠贞度,哀帝同学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问这种宠爱度有多大?就连董家人自己都有点受不了。当时萧家有兄弟二人同殿为官,董老爷子很羡慕,就托人上萧家为董贤的弟弟提亲,结果人家吓的要死,这事没谈成,当时董老头就很不痛快的叹道“我家何以有负天下,让人畏董门如虎!”

  哀帝有多爱董贤,傅皇后就有多么郁闷,何况哀帝后来又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与皇后比肩,董贤夫妻也居于宫中,俨然是把董家跟刘家并成了一家,倒显的傅皇后越发像个外人。

  哀帝二十六暴病而亡,子嗣当然是没有的,于是立了宗亲子为新帝,而傅皇后也终于出了口恶气,看着她的眼中钉肉中刺随哀帝自尽。可惜好景不长,新帝继位后,太皇太后的王家重新上台,傅氏由于政治需要最终也被贬为庶人,不知道当她走上跟昔日情敌同样归宿的时候,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最幸运的废后——汉光武帝皇后郭氏

  说起刘秀的老婆,大概还不是人人都清楚,不过说到“做官当做金执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句话,大概知道的人就很多了,而郭氏正是那位阴皇后的前辈,也是刘秀的第一任皇后。

  关于郭圣通与阴丽华孰优孰劣的问题,咱也说不清楚,但是咱还是相信后宫里不存在单纯靠贤惠就能登上后位的人,所以至少有一点,郭圣通肯定比不上阴丽华,那就是智慧(不过讽刺的是,若干年后,一位出身邓家的少女,运用了跟阴丽华差不多的手法,将阴家的另一位皇后和阴氏彻底消灭)。

  郭氏本来是有很多优势的,她比阴丽华年轻漂亮,比阴丽华先有孩子(而且是太子),比阴丽华背景雄厚。刘秀既然已经立了她为皇后,那么依照他的性格,不管他真心爱的是谁,也断不会亏待郭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会输掉身家的郭皇后,也只能怪她自己不争气了。

  不过郭圣通输掉了身家,却没丢掉性命,这也就是她之所以幸运的理由。古往今来,像这样被废的皇后,能够活命,能够享受封国太后的头衔跟着幼子移居,能够让娘家提前享受到太后外戚待遇的,也就只有郭圣通她这么一个了。而且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家族也一直受到阴丽华的儿子,甚至是孙子的厚待。

  但是话说回来,幸不幸运终究是我们这些外人的看法,郭圣通有幸嫁给当时世上最优秀的一个男人,却无法得到这个男人的真心,而且一想到丈夫对初恋的情深意重,再比照下自己的境遇,是个女人估计都很难平衡。终于,在自己的长子自动辞去太子位(刘疆大概也算史上最幸运的废太子了)的同年,郭圣通病逝,说是她了无牵挂的有之,说是她郁郁而终的也有之。

  最长寿的皇后

  想来想去,这个称号还是包括了不止一位皇后。

  若论寿命最高的,当属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枯禄氏,享年86岁。但是这位婆婆的皇后封号是后追尊,大家都知道在雍正朝她只是贵妃,乾隆登基后直接跳到太后,没当过一天的皇后。

  若论历代皇后中寿命最久的,则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享年84岁。这位皇后历经宣、元、成、哀、平、孺子婴、王莽七朝,一生也是几番大起大落。本人虽性格平和,但是缺少政治见地,终于被侄子王莽篡权,也算间接葬送了刘家天下。

  若论当过皇后的人中寿命最长的,则是唐高宗的武后,享年91岁。不过由于武女士最后当了皇帝,所以就暂时不将其算到这波人里面的。

  单论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人,则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皇后王氏,由于她丈夫是个长寿的人,而她自己又颇为长寿,所以在后位上足足待了42年。同时,她的丈夫也因28年不上朝的丰功伟绩,荣获“史上最懒惰皇帝”的殊荣。

  最丑的皇后——晋惠帝皇后贾氏

  恐龙守则上说:一个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漂亮;如果不漂亮,就要有气质;如果没有气质,就要很可爱;如果不可爱,就要很温柔;如果不温柔,那就要年轻……而贾南风这个女人顶多也就达到了“年轻”这一点而已,居然都能登上皇后的宝座,咱们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跟战国那位著名的贤明丑后钟无盐不同,贾氏不仅生得粗、短、黑,面貌奇丑,性格也是恶劣的可以,妒忌心重,残酷冷血。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就把人家捅死了,当时她的公公就准备废了她,可惜被以皇后为首的一群枕头风给阻止住,终于让贾南风有惊无险的由太子妃上升为了皇后。

  归根到底,她没被双规的原因只有三个:一,她老爹是开国大功臣;二,她老公是个白痴;三,她本人“多权诈”。

  西晋的短命史,有一小部分是由晋武帝的杨皇后埋下,一大部分则由贾皇后完成。不仅把自己丈夫治的死死的,对外则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先帝外戚杨氏,夷平三族;之后又联合楚王灭了汝南王和曾跟她家竞争过太子妃的淄阳公卫灌家,最后再倒打一耙,把楚王这个小青年宰了。直到杀了太子,搞起 “八王之乱”,她最终玩死了自己,也把西晋玩散了架。

  可见,老天爷最终还是公平的,他给了贾南风一个丑陋的外貌,却给了她一个坚强的无耻的心。

  复立次数最多的皇后——晋惠帝皇后羊氏

  这位羊皇后就是前面那个丑八怪贾南风的继任者,前一位皇后的所作所为虽然让朝臣们胆战心惊,但后位终究不能空悬,于是在多翻内幕操作下,名门之后的羊献容成为了晋惠帝的第二任老婆。

  虽说羊氏当上皇后的过程跟当年的贾后一样都是走后门,并且也同样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但是却没有时间像前任一样把她丈夫收拾伏帖了,因为就在她入主中宫两个月之后,她的外叔祖父就撺掇赵王篡位自立,这种混乱的局面——自然也是拜她的前任所赐。

  贾南风所造成的“八王之乱”,几乎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这期间司马氏诸王势力轮流竞争上岗,而司马衷这个白痴皇帝也便像洪流中的一页孤舟,飘过来飘过去,几乎没消停过。

  丈夫一会儿被这边挟持,一会儿被那边挟持,身为皇后的羊氏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她前前后后被废了四次,又被复立了四次,到了最后,甚至就连驻守地方的一文不名的将领都能决定她的废立。与那个将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丑八怪贾南风比,被别人耍来耍去的漂亮女人羊献容,怎得一个惨字了得。

  惠帝终于在四十八岁那年,结束了他窝窝囔囔的人生,暴毙于显阳殿,死因不明,羊氏却没有升为太后,只是被继位的小叔子凉在了一边,过着活死人一般的生活。

  到此为止,有着四次复立过程的羊献容已经可以留名历史了,然而她的诡异人生却还没有完结,反而迎来了另一个高潮。

  让羊氏的生活猛然峰回路转的男人,叫做刘曜,是汉赵的亲王,后来称帝。当年他攻陷洛阳,一窝端了司马家,羊氏也成了俘虏之一。可是对这个俘虏了她的男人,羊献容却百分之一百二的满意——实际上估计没女人会不满意,尤其是跟晋惠帝比的话。

  之前说惠帝是白痴,并不是夸张,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可以参加特奥会的那波。这样的人能继承皇位,实在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只因为他的母亲杨皇后万般的庇护他,没准想拿整个天下做儿子的补偿,再加上他的父亲晋武帝不知道哪根筋搭错,居然还同意了,司马衷最终登上了西晋的帝位。当年他的名言之一,就是问饥民为什么没米饭吃不去改喝肉粥?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而刘曜虽然是个双手染血的胡人帝王,不谈风雅清逸,却是从小腥风血雨中历练出来的,长辈称其“此吾家千里驹也”。刘曜能让羊献容做名至实归的皇后,能让她参与军政大事,能让她享受到一个妻子该得到的一切。于是当刘曜偶尔问起羊氏自己跟惠帝比怎么样的时候,羊氏一顿猛夸,说自己直到遇到了刘曜才知道世上什么叫做大丈夫真男人,这其中虽说难免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绝对也出自真心。

  垂帘听政次数最多的皇后——晋康帝皇后褚氏

  有很多皇后在成为太后之时干过垂帘听政的事,但是基本上都一次而终,而且这还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一个不小心就会把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但是东晋的褚皇后则是个少数的例外,她不仅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中得以善终,还垂帘听政达三次之多。

  能有这么多次的垂帘机会,当然跟皇帝做不稳位子有关。东晋的皇帝们,往往皮相跟智商和寿命成反比。荒*无道的自然容易早死,难得几个不荒*无道却也活不长。

  首先,褚氏能当上皇后,就跟东晋皇帝的短命有关。她本来只是琅琊王妃,就因为她丈夫的兄长早逝,才让他的丈夫当上了皇帝。可是皇后才当两年,她大伯的情况又发生在了她丈夫身上,晋康帝病逝,留下了二十一岁的褚皇后和一个两岁的小皇帝。

  褚氏本人还是很有些政治见解的,父亲褚裒又是声名远播的名士,于是一帮大臣自然请她出山,褚氏开始了她第一次的垂帘听政。这时,褚裒为女儿举荐了数个重臣,自己又坐镇江北,几大臣子互相牵制,相安无事的渡过了十三年,直到小皇帝成年,褚蒜子功成身退。

  可惜退休日子没过几年,唯一的儿子晋穆帝无子而逝,褚氏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没多少时间悲伤,因为新选出来的晋哀帝整天只热衷于修仙炼丹,其它啥事都不管,朝堂上还有个渐成隐患的权臣恒温,群臣无法,只好又请褚氏第二次垂帘听政。

  垂帘一年,皇帝就真的驾鹤当神仙去了,只得再选哀帝的胞弟来继位,由于这个侄子已经成年,褚氏暂时又退休了。可是还没清静一年,朝廷上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谣言,说是皇帝不能人道,皇子不是司马家的种云云,结果重臣恒温“及时”出现,要求太后换皇帝。褚氏一看他这表现,心下就已明白了八九分,但此时恒温正得势,褚氏没法公开和他撕破脸,终于还是默许了他的请求。

  新换的这个皇帝也是当年褚裒推荐的重臣之一司马昱,想当年他兼两个亲王的头衔出任丞相,恒温还尊称他一声相王,如今却被整成了恒温的傀儡,当皇帝只是为恒温篡位做垫脚石而已。好在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昱继位八个月就死了,快到恒温都没时间赶回京师,于是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大臣赶忙再请褚氏出面,代替司马昱的太子执政,褚氏第三次上岗,而且还是以堂嫂的身份。

  这次上岗后没多久,她的老对头恒温就死了,等到幼年皇帝长大成人,褚蒜子终于真真正正的退休,直至六十一岁过世。也亏得她懂得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又相对长寿,才没让东晋在一个个短命皇帝手里折腾完。

  最想得开的皇后——北齐武成帝皇后胡氏

  北齐高氏可算是个野兽辈出的家族了,虽然也有兰陵王这样的人物青史留名,可是跟他的亲戚们一比,高长恭这个美男子实在是个另类,标准的高氏子弟应该是游走于天才与疯子之间才对。

  胡氏的丈夫高湛就是这样没什么常理的皇帝,他一心迷恋嫂子李祖娥,把胡皇后扔在一边。而胡皇后也没有闲着,与丈夫的亲信和士开眉来眼去,偷情偷的不亦乐乎。最后和士开出了个主意,让高湛让位与胡氏的儿子高纬,自此后,这对做了太上皇与皇太后的夫妻更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倒是默契的很。

  而胡氏生平中最看得开的一件事,还是发生在北齐被北周剿灭之后。当时的胡太后已经四十上下,可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于是与自己的儿媳穆皇后在长安一起当起了妓女,并声称“当后何如当妓乐”。不管是出自真心还是自我安慰,至少其阿Q的精神胜利法学的是入木三分了。

  最与历史形象有出入的皇后——宋真宗皇后刘氏

  一出“狸猫换太子”,让老百姓认识到善恶终有报的同时,也把刘皇后扔到了群众队伍的对立面,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然而历史上的刘皇后,却是留下了“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评价。

  刘娥出身卑微,更有着曾有婚史的嫌疑,可是却与时为襄王的真宗如胶似漆,偷偷摸摸的保持了十五年的对象关系,直到真宗继位,才以四品美人的身份得见天日。

  真宗元配郭氏病故后,刘娥成为真宗心目中最想立后的人选,可是反对的人却大把大把,理由有二:一是刘氏出身低微,二便是刘氏没有子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借腹生子”的内幕,但是真宗显然也是策划人之一。

  大中祥符二年,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仁宗。真宗将这个孩子认作刘氏之子,终于在三年后立刘氏为后,刘娥成为大宋皇后的这一年,已经四十四岁。

  成为皇后的刘氏依然保持着一贯明智的水准,成为真宗的左膀右臂。真宗驾崩后刘氏垂帘听政,执政期间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对外戚有所偏颇,但终生未犯过大错。从私人感情上,其对仁宗也一直视若己出,并最终和平的还政与他。

  刘氏以六十五岁的高龄病逝,仁宗亲自为其执孝。这时才有大臣说出了当年仁宗的身世,甚至传出李氏被刘娥毒害的言论。仁宗大为吃惊,派人查看李氏棺椁,发现李氏竟是身穿皇后礼服,以一品夫人之礼下葬,至此才破除流言。之后,仁宗亲自到刘娥牌位前自责谢罪,并赐谥号“庄献明肃皇后”,其规格远远超出自己的生母和历代宋朝皇后。

  最被衷情的皇后——明孝宗皇后张氏

  在后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似乎总是妃子比皇后要多,但是皇后也不是完全的没戏。而在几个历史留名的宠后中,明孝宗的张皇后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情有独钟之人,因为在孝宗偌大的后宫之内,始终就只有张皇后一个人。孝宗与张氏以及他们的独子厚照,组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

  张皇后能独占后宫若干年,跟她丈夫的人品脱不了关系。孝宗在位的18年,称为“弘治中兴”,他因此也被列入了明朝最贤明君主的名单。

  孝宗的童年过的很惨,当时在后宫里翻云覆雨的是著名的万贵妃,万氏自己没有孩子,因此也就不许别人有孩子。于是孝宗的生母自然是被灭了,而孝宗本人也被偷偷摸摸藏了好几年才与父亲相认。

  大概就是这种成长经历,让孝宗对娶老婆不是很热衷。张皇后先后生过二子一女,其中一个儿子早夭,于是就只剩下了独子厚照。基于人丁单薄的原因,大臣们自然是不厌其烦的催着孝宗多搞几个对象。遇到稍有异心的皇帝,大概都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勉强”自己去纳妃子的吧,而孝宗同志却始终立场鲜明,只用一句“这是我的家事”就把闲人全打发走了,这发生在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君主身上,不得不引人侧目。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孝宗早逝,儿子却实在没继承到老子一点优点,最后竟是在纵欲过度中送掉了性命,并且也没有子嗣,张氏也因此晚境凄凉。这恐怕得说明美好的一夫一妻制真的未必适合皇家。

  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一个人,她虽不是她丈夫唯一的妻子,也是在死后才被尊为“皇后”,但是丈夫对她的感情一直强到立了她的侄子继承皇位,这大概也算是不折不扣的衷情了。她就是后周开国君主郭威的妻子,也是继唐灭亡以来,拉开南北统一序幕的周世宗的姑姑柴氏。

  恶性影响最深远的皇后——汉高祖皇后吕氏

  吕氏,当然就是吕雉,因其狠辣利落的手段使得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给皇帝越俎代庖垂帘听政的事,吕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单单觉得她恶性影响最深远,还是因为自她之后,皇帝们才渐渐把“杀母留子”当成了一向固有手段保留了下来。

  宋襄公夫人王姬欲杀宋昭公而迎其弟,昭公明知是陷阱,还是无可奈何的去送死。可见从夏商周算起,战国春秋,执掌生杀大权的王太后、帝太后不是没有,但似乎那时候的人不觉得皇帝的妈“多管闲事”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其实直到西汉,社会上的母系氏族影响还有残留,比如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太子称为“卫太子”,史良娣之子称作“史皇孙”,就是从的母姓。那么因为这样的历史遗留,老妈厉害一点,自然可以理解。

  可是吕雉留给汉朝统治者的印象太深刻了。刘邦的儿子,她给灭了一半,“人彘”的做法,她也是首创,后宫人人自危,外面的诸吕子弟更是无法无天。种种情况让继任的皇帝们认识到,不可以再睁只眼闭只眼的放任这种子幼母壮的情况不管——当然,如果皇帝想当孝子,那是他自己的事,但是大方政……对不住,咱们得事先定好了。

  汉武帝就是这一精神的吃螃蟹者,钩弋夫人则是直接的撞到了枪口上(其实这女人确实也不是什么好鸟)。

  六百年后,“杀母留子”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北魏皇室干脆就把这当成一项基本国策给定了下来,弄得北魏的太后,除了死后追尊的亲妈外,只有两种人:皇帝的奶妈、先帝的嫡妻。但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文成帝皇后冯氏,与继子矛盾尖锐,照样能够垂帘听政,把献文帝当成板上的鱼肉;宣武帝皇后胡氏,因为厚道的丈夫人终止了那个破政策,也活着看到了亲生儿子登上御座(不过她的太后当的也太失败了,宣武帝若地下有灵,一定很后悔没杀了他老婆)。

  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满清,慈禧女士还差点因为杀母立子的历史传统而提早升天,但是她和许多因为皇帝年幼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太后们一样,并没有珍惜这次活命的机会,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当初汉武帝干的事,很有一定的道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最皇后辈出的家族——辽朝萧氏

  大概中国所有出过皇后的家族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像辽朝萧氏那样有错过没放过。纵观辽代的皇后谱系,咱们可以发现,除了开国皇后述律氏外,皇后们清一色的都姓萧。不过这也有特别的原因,说白了,辽代的贵族们就俩姓:“耶律”和“萧”,而历代的后族拨里氏、乙室已氏和述律氏全部被分到了“萧”姓里,于是姓名垄断一成形,皇后想不姓“萧”都难。

  萧家的皇后不仅人数多,质量也不错,或强悍果敢、或温柔才情,几乎没有祸国殃民的记录,最差的也就是当的平庸一点罢了。

  首先便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虽然她本人不姓萧,但是她的家族后被归入萧氏),她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断腕明志。太祖驾崩时,述律氏为了稳定国情需要处理掉一帮重臣,于是就让他们自杀殉主,当时就有臣子嚷嚷到“皇后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皇后干吗不殉葬!”,述律氏二话不说砍了自己的右手,回复道“儿女幼小不可离母,暂不能相从于地下,以手代之”。虽然砍手是比殉葬要划得来,但能毫不犹豫干这种事的女人,除了述律平,还找不出第二个来。

  接着是太宗、世宗、穆宗的三代萧皇后,虽不再像述律氏般彪悍,但也通情达理、本本分分,一辈子没惹过大祸。

  之后闪亮登场的景宗皇后萧燕燕——便是那个与杨家将同一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承天太后。政绩不用赘述,单从八卦的私生活上看,她也算是难得风流快活的主儿。景宗的八个子女中,有六个是萧氏所生,感情不好没可能有这数量。景宗驾崩后,萧氏又有了新的对象,是她少女时代的初恋情人韩德让。契丹对女人守寡看的不重,即使太后也是如此,于是两人基本上就是出双入对毫无顾忌,何况韩德让还是军政两界的重臣,对萧氏来说是一箭双雕的靠山。萧氏死后,她的陵寝两边,分别就是她人生中两位男士的陵墓(韩德让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入了皇陵的臣子),可谓丈夫情人两不误。顺便一提的是,萧氏的两个姐姐,一个为了丈夫,一个为了情人,都跟她翻过脸,虽说最后均被萧燕燕处死,但这家姐妹三个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却还都有着敢豁敢干的热情。

  萧燕燕的儿媳是自己的侄女,同时也是韩德让的外甥女,伴随帝驾二十几年,深受宠爱。可惜没有儿子的坏处就是,在她丈夫归天后,作为皇帝生母的萧耨斤太不厚道,自封太后,把前任给咔喳了。

  萧耨斤死后,便到了兴宗皇后萧挞里的时代,这位皇后巾帼不让须眉,儿子继位时小叔子谋反,萧挞里亲自披挂督阵,率领卫兵杀入敌阵,两次击败敌人,直到谋反的耶律重元自尽。

  萧挞里的儿媳萧观音(按辈份还是她丈夫的姑姑)没有太出色的政治才华,却是辽国最有名的女诗人,可惜到了她这代,老实人已经不吃香,被人诬蔑说通奸,死了。她的孙媳妇萧瑟瑟同样继承了萧观音的才情,却摊上了末代的天柞帝,因劝谏的太多而被处死。

  至此,风风雨雨的二百年,萧氏的后族命运随着辽国一同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不过观前望后,如此之牛的后族,怎么着也值了。

1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

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2 关于王羲之“东床快婿”的翻译

When Qiu Xi Kam-law to his disciples in order to lead, guide to make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all over the East Room Disciples return, that Kam said: "Wang and Zhu Shao-kai, ran a letter to the ell, salty self-restrained The only people in the East-bed Tan Fu food, if not ell alone" Kam said: "is this Jia Xu evil!" Visit of, is Xi's also, then submitted the wife of the woman。

3 东床快婿的译文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璇,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 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 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无不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唯盼雀屏中选。

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原来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当他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管家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纯手打,望纳之。

4 东床快婿的主要内容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璿,字子房。

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无不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唯盼雀屏中选。

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原来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

当他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管家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5 东床快婿大概的内容是什么

"东床快婿"亦可称 "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坦腹"、"东床娇客":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饼,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6 东床快婿、成龙快婿中“快”字何解

东晋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大的家族,社会地位高,时人称他们为“王谢”。

我们看羊土谔的诗:“山 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就可相像出来,王、谢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了。 正因为王谢是大家,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

郗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 珠。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 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 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 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 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 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只是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装模作样的循规蹈距;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现在我们流传的“东床坦腹”、“东床快婿”的成语,就是指这个故事。 郗鉴为什么会选中王羲之呢?他大概认为这个青年纯真,不矫饰做作,而且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精 力集中于其书法事业上,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

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人们赞扬朋友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好丈夫时,常恭贺他有个“乘龙快婿”,谁也知道这是指好的、合意的女婿。其实,这只是解释了“快婿”,因为“快”有合宜、快意的意思。

“乘龙”何解呢?为什么要说“乘坐飞龙”呢? 这是从《列仙传》记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中来的。春秋时期,秦穆公最喜欢的小女儿弄玉,不仅活泼聪颖、美艳伶俐,而且能歌善舞,还吹得一口悦耳的竹笙。

有一天夜里,她梦见太华山的一名英俊男子,骑着彩凤凰来到她住处的楼台,说是玉皇大帝叫他同弄玉**结成良缘。 说着他拿出自带的玉箫,吹起动人心弦的曲调,弄玉听得如醉如痴。

一觉醒来,弄玉赶忙向父亲报告了梦境中的奇遇。秦穆公早就想为爱女打个好丈夫,立即派人去太华山寻找吹箫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叫萧史的潇洒于年被带到秦穆公面前,他拿出玉箫一吹,声音曲调优美无比,秦穆公惊喜万分,立即答应将弄玉许配给箫史了。 这小两口儿和谐美满,萧史还教弄玉也吹得一手绝妙动人的箫音。

一天晚上,他俩赏月时,突然一条金龙和一只紫凤飞落楼台。萧史终于告诉弄玉,自己是天上神仙,奉命来人间同她婚配,现在是回天宫的时候了。

说完,萧史乘龙,弄玉骑凤,双双飞往仙界。 此即,“快婿”“乘龙”的缘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22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