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达14000斤,一个棺材怎么会这么重?

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达14000斤,一个棺材怎么会这么重?,第1张

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因一座尘土飞扬的古墓而闹得沸沸扬扬。许多大型机器深入岩石中挖掘。木棺材的出现震惊了所有人。它长20米,宽近10米,重7吨。整个棺材就像一座巨大的陵墓。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古墓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分为内棺和外棺。外棺是墓室的整体结构,内棺是墓主人的身体。众所周知,陵墓的大小与施工难度成正比,也关系到墓主人的尊严。

墓的巨大形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墓的价值可能更大。在考古人员的勘探和施工队的不断挖掘中,毕马旺堆一座长21米、宽68米的汉墓让大家大吃一惊。这座六倍大的古墓很快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棺材,具有十分丰富的研究价值。所以后来湖北省文物局直接下发文件,要求古棺必须严格保护,不准出境。说明该墓的研究价值较高。

墓葬的外部结构中还有很多随葬品,有的是铜像,有的是青铜战车,最吸引人的是全套青铜编钟,近3吨,可以演奏不同的音乐。那么这个墓主的身份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巨大的棺材内,随葬品种类繁多,有墓主人铜像、随葬的20余名少女,还有青铜战车长葛。最吸引人的是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整套编钟接近3吨,可以演奏不同的音调。墓葬中的青铜器产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隋国是西周开国将领南宫石的封建国。然而,经过多年的变迁,在战国时期,这片土地被称为曾国,墓主人曾毅侯爵属于周氏后裔,即季氏子孙。因此,这座墓的墓葬器物和布局严格遵守西周礼法。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才非常丰富,也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故事,才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可以继续取得进展。通过历史,我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东西,吸收一些好的东西继续发扬。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仿汉代“ 九品论人 ,七略裁士 ” 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繇(151——230),东汉颍川长社人(今长葛市)人。繇生于书香门第,矢志勤学,爱好书法,盛暑严寒,练书不辍。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繇常以物画练字,长达数尺。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失传,法贴中所辑《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均出于临摹者之手。 东汉未年,繇举孝廉,后任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令,因疾辞职。后为黄门侍郎,封武亭侯。建安二年(197年),关中马腾、韩遂等拥兵自恃,时曹操在兖州,无暇西顾,推荐钟繇为待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韩等人,陈述利害,使其各派儿子入侍朝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1000余匹,以应急需。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魏国初建,繇为大理,迁相国、太尉,与华歆、王朗并称名臣。魏文帝称赞说:“此三公者,一代伟人,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迁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陈实(104-187),字仲弓,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 实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实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实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实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实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实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翰林杨佩璋故居: 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吴增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长葛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重点推荐的优秀画家,世界艺苑和华夏风情杂志集团特约画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少林寺禅画院副院长,吴增美术学校校长吴增承师祖遗风,潜心钻研几十年,终于攻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活画艺术吴增先生的作品立意创新,风格独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开创了国画艺坛的新纪元

洛阳出现中医名著《针灸易学》初刻本 这本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位置,作者是清代长葛名医李守先。

田零(1916211—1997) 曾用名刘瑞峰、尤丁,笔名青望、夏里阳,字青望。 河南长葛人 。1937年投入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赴延安抗大,1939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40年于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 。先后在晋察冀边区军区抗敌剧社、华北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作美术宣传工作 。1949年任《大众日报》(后改《工人日报》)社美术科长,1950年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1953年至1958年于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从事创作,曾从马克西莫夫学习油画;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筹备会副主任;后任北京画院油、版、雕创作组组长;1985年离休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长于油画,兼及中国画 。作品有《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分秒必争》、《鹰》等。1992年在台北中华电视艺廊举办个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田零从艺50年画展。

张扬(1944年5月19日-)原名张尊宽,笔名周豫等,作家,1975年因小说《第二次握手》手抄本遭查禁被捕。

张扬1944年5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他仅两个月时,父亲就因参加抗日武装被暗杀。1950年,母亲带他定居长沙。1961年10月,17岁已读高中三年级,以“周豫”的笔名在《长沙晚报》上发表处女作散文《婚礼》。1962年,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在家读书和写作。1963年,他以舅舅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写了一篇约15万字的短篇小说《浪花》,修改扩充为7万多字的中篇《香山叶正红》。1965年,张扬根据政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被安插到湖南省浏阳县中岳人民公社的生产队落户当农民,劳动之余继续修改小说。 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正始年间(240-249),任命为秘书郎,后升迁为尚书中书侍郎。

正元元年(254),封为关内侯。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叛乱,随大将军司马师东征,主管机密事件。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当时朝廷派尚书傅嘏传令,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钟会于傅嘏商议,让傅嘏上表,于是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启程,把部队屯在雒水以南。因此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黄门侍郎,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当时钟会守丧在家,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后来诸葛诞谋反,圣驾停驻在项,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随行。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他二人与其他家有官司,所以带着他的母亲河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信,说吴主因为全怿等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想要尽杀他的家人,所以逃到北方。全怿等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功劳最大,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张子房。

景元年间(260-264),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可取。

景元三年(262),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263),魏举兵伐蜀,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命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开路,自己率领大军在其后,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将许仪斩首。当时蜀军下令,没有据险而守,而是将部队收回驻守汉城和乐城。钟会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领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钟会西出阳安口,派遣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走在前面,攻破关城,得到那里的金银珠宝及粮食。钟会派遣田章等从剑阁向西,出江油。钟会想专权,密报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把他装上囚车送往朝廷,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钟会大军攻打剑阁,却被姜维绊住,久攻不下。这时邓艾奇袭得手,击杀诸葛瞻,刘禅率众投降。姜维得知消息后,归降于钟会。蜀亡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密报司马昭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把邓艾压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以为再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后胡烈用计致使全军混乱,几天后,胡烈之子胡渊号召本部人马起义,看到这情况诸军皆反,钟会死在乱军中。

翡翠手镯辨别真假,如果是自己主观判断真假,日常操作是:透光,看内里晶体结构的翠性特征,看玉体表面没有被强酸侵蚀的酸腐蚀纹理。经过酸洗的翡翠,一般光泽偏暗淡,不清朗。

要严谨,客观判断,最好是去权威珠宝玉石鉴定机构,用仪器鉴定,通过:密度,折射率,红外线光谱分析,放大检查,取得确定结论的鉴定证书,万无一失。

至于能卖多少钱,需要楼主把翡翠手镯拿到自然光下,拍几张清晰照片上传上来,看清楚实物,我才能给你详细点评和估价。

示范:

长葛新郑交界处,有一座陉山,山上有一座子产墓。

这是许昌市境内现存最早的名人墓葬之一。作为俭葬的典型,在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未能知生,安能知死?”

子产墓以简明的形式,给出了圆满的答案。  

 

 

陉山俭葬墓,让杜预终生难忘

杜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镇守襄阳期间,百姓称其为“杜父”,歌颂道:“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临终时如此交待后事:

我曾在陉山见到一座坟墓,据说埋葬着郑大夫祭仲,或是子产。

山顶四望无碍,坟墓朝向东北的新郑县城,寓意不忘本;墓道只封塞后面,前面不填土,以示藏无珍宝;砌墓不用山上的石材而用潩水卵石,不劳工巧。

君子借此墓表明了情怀,小人无利可图,故能经历千载而完整无损。

我要取法郑大夫,以俭仆的方式来完结自己的一生。

远古之人不合葬,他们明白死生之道,生则有识,死则全无。中古圣人改为合葬,大概以为分葬合葬本无定则,目的在于垂教世人。人生的事还没有弄清楚,哪能知道死后的事!此后人们或合葬或分葬,各以愿望行事。

我以前做台郎的时候,曾因公事经过密县的邢山(今属长葛)。山上有一坟墓,问农夫,说是郑大夫祭仲的墓,或说是子产的墓,遂即率领随从人员去祭奠参观。

坟墓造在山顶上,四望无碍,山脉南北走向而朝向东北,意为不忘故国。隧道只堵塞后面而前面敞开,不填土,告诉人们里面没有珍宝,不需要刻意深埋。山上多美石而不用,收集洧水的自然卵石砌墓。不尚工巧,石亦无用。

君子推崇此种葬法有节俭之意,小人从中也无利可取,所以经历千载而完整无损。

杜预又说:

我去年春天入朝,因妻子丧亡,按陪陵的旧制,上表在洛阳东首阳山之南营造墓地。所得的地域中有一座小山,虽然比不上邢山,然而东仰二陵,西望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望,心情安适。所以栽树开道,作好建墓准备。到时候要用洛水圆石砌墓,隧道开向南面。我要效仿郑国大夫,以俭约来保全坟墓。

唐代大诗人杜甫是杜预的后裔,曾在杜预墓下筑室而居。他撰文祭祀远祖,不免提到陉山。

峻极於天,神有所降。

不毛之地,俭乃孔昭。

取象陉山,全模祭仲。

多藏之诫,焯序前文。

小子筑室,首阳之下。

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郦道元在长葛做过官,把子产墓写入《水经注》

杜预留下一个疑问:陉山上埋葬的是祭仲,还是子产呢?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给出另一个说法:两个人的墓都在上面。实行俭葬的是子产墓。

“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水经注疏》中问道:杜预亲见山上只有一冢,郦道元却说有两冢,是附会为之,还是传闻失实?

以郦道元的治学精神和人生经历,其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郦道元曾出任颍川郡守(郡治在今长葛市老城镇),对当地风物有详尽考察,甚至有直接生活体验。比如长社因“社树暴长”得名,郦道元就有独到体验:

“我在景明年间到任颍川,在南城西侧修建客馆。施工中掘出一个大树根,太巨大了,疑是传说中暴长的社柏留下的树根。“ 

 

 

子产墓香火不绝,武则天曾派人致祭

如今的陉山顶上只见一座坟冢,定名为子产墓,被郑州、许昌两市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名侨,本为姬姓公孙氏,又以父字(子国)为氏,故又称姬侨、公孙侨、国侨。

他是郑国贵族,长期担任国相。

《史记》称: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须服兵役,丧仪不需要引导就符合规范。

子产治郑26年而死,丁壮嚎啕大哭,老人如儿童般啜泣:“子产死了,老百姓可怎么办啊?”

孔子听到子产的死讯,也流下了眼泪,称赞他继承发扬了古人为政仁爱的遗风,“古之遗爱。”

据说,子产死后家无余财。郑国的男人拿出金玉,妇女捐献珠宝。但子产的儿子没有接受,亲自负土垒石,把父亲葬在陉山顶上。

捐赠的金玉最终被丢弃在子产封地的河流里,这就是郑州的金水河。

因子产墓在许州地界,祭祀子产列为古代许州的官方典礼。武则天时期,曾特意派人前来致祭。

清初,长葛县令何鼎诗云:

先贤古庙倚高台,台上陉山空翠来。

画壁春秋走父老,灵旗日夜隐风雷。

政成火烈歌思远,铸就刑书法网开。

瞻拜几年惭众母,田畴犹喜不污莱。

  

 墓中文物现身,证实杜预所言不虚

前些年,人们在陉山采石,一度危及子产墓安全。

2011年,媒体这样报道:“子产墓位于新郑、长葛、禹州交界处,以前从三地都有山路通向子产墓,现在从新郑方向上山的路已经被采石场炸毁。”

在这一时期,子产墓不幸遭遇盗掘。

2010年2月,一伙盗墓贼窜至陉山子产墓,盗得青铜镞若干,青铜弩机、青玉璧、银鎏金蝶形佩、陶胎琉璃珠各一件,并以5000元的价格售出。

破案后,盗墓者交代,十来个人为此忙了三天。

延续两千多年的传奇终被打破——“以俭自完”的子产墓终未能躲开盗墓者觊觎。

差可告慰的是,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危及古墓的采石场终于停工。遭遇盗扰之后,警方也及时报了案。

墓中盗出的物品,后来被定为三级文物。

子产墓代表着陉山文化的高度,印证着中华节俭文化的源远流长。

以子产国相的身份,这陪葬器物,确实单薄了些。

  长葛相传是葛天氏故里,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楷书鼻祖”钟繇,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以“梁上君子”等典故诲人传世的贤达名吏陈实,三国名士徐庶等历史名流及当代《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国家一级美术家闫文喜,知名画家田零,书法家张继皆出自长葛。境内古社柏群、钟繇墓、钟繇洗砚池、郑庄公掘地见母处、敬史君碑等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旅游、考古价值。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仿汉代“ 九品论人 ,七略裁士 ” 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繇(151——230),东汉颍川长社人(今长葛市)人。繇生于书香门第,矢志勤学,爱好书法,盛暑严寒,练书不辍。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繇常以物画练字,长达数尺。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失传,法贴中所辑《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均出于临摹者之手。 东汉未年,繇举孝廉,后任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令,因疾辞职。后为黄门侍郎,封武亭侯。建安二年(197年),关中马腾、韩遂等拥兵自恃,时曹操在兖州,无暇西顾,推荐钟繇为待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韩等人,陈述利害,使其各派儿子入侍朝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1000余匹,以应急需。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魏国初建,繇为大理,迁相国、太尉,与华歆、王朗并称名臣。魏文帝称赞说:“此三公者,一代伟人,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迁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陈实(104-187),字仲弓,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 实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实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实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实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实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实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翰林杨佩璋故居: 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吴增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长葛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重点推荐的优秀画家,世界艺苑和华夏风情杂志集团特约画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少林寺禅画院副院长,吴增美术学校校长吴增承师祖遗风,潜心钻研几十年,终于攻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活画艺术吴增先生的作品立意创新,风格独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开创了国画艺坛的新纪元 

  洛阳出现中医名著《针灸易学》初刻本 这本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位置,作者是清代长葛名医李守先。

  著名画家 田零(1916211—1997) 曾用名刘瑞峰、尤丁,笔名青望、夏里阳,字青望。 河南长葛人 。1937年投入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赴延安抗大,1939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40年于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 。先后在晋察冀边区军区抗敌剧社、华北野战军政治部敌工部作美术宣传工作 。1949年任《大众日报》(后改《工人日报》)社美术科长,1950年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1953年至1958年于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从事创作,曾从马克西莫夫学习油画;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筹备会副主任;后任北京画院油、版、雕创作组组长;1985年离休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长于油画,兼及中国画 。作品有《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分秒必争》、《鹰》等。1992年在台北中华电视艺廊举办个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田零从艺50年画展。

  著名作家 张扬(1944年5月19日-)原名张尊宽,笔名周豫等,作家,1975年因小说《第二次握手》手抄本遭查禁被捕。 张扬1944年5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他仅两个月时,父亲就因参加抗日武装被暗杀。1950年,母亲带他定居长沙。1961年10月,17岁已读高中三年级,以“周豫”的笔名在《长沙晚报》上发表处女作散文《婚礼》。1962年,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在家读书和写作。1963年,他以舅舅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写了一篇约15万字的短篇小说《浪花》,修改扩充为7万多字的中篇《香山叶正红》。1965年,张扬根据政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被安插到湖南省浏阳县中岳人民公社的生产队落户当农民,劳动之余继续修改小说。 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正始年间(240-249),任命为秘书郎,后升迁为尚书中书侍郎。 钟会正元元年(254),封为关内侯。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叛乱,随大将军司马师东征,主管机密事件。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当时朝廷派尚书傅嘏传令,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钟会于傅嘏商议,让傅嘏上表,于是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启程,把部队屯在雒水以南。因此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黄门侍郎,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257),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当时钟会守丧在家,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后来诸葛诞谋反,圣驾停驻在项,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随行。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因为他二人与其他家有官司,所以带着他的母亲河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信,说吴主因为全怿等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想要尽杀他的家人,所以逃到北方。全怿等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功劳最大,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张子房。 景元年间(260-264),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可取。 景元三年(262),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263),魏举兵伐蜀,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命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开路,自己率领大军在其后,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将许仪斩首。当时蜀军下令,没有据险而守,而是将部队收回驻守汉城和乐城。钟会让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领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钟会西出阳安口,派遣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走在前面,攻破关城,得到那里的金银珠宝及粮食。钟会派遣田章等从剑阁向西,出江油。钟会想专权,密报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把他装上囚车送往朝廷,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钟会大军攻打剑阁,却被姜维绊住,久攻不下。这时邓艾奇袭得手,击杀诸葛瞻,刘禅率众投降。姜维得知消息后,归降于钟会。蜀亡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密报司马昭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把邓艾压入囚车。既除邓艾,钟会自以为再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后胡烈用计致使全军混乱,几天后,胡烈之子胡渊号召本部人马起义,看到这情况诸军皆反,钟会死在乱军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38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