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

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第1张

珠玉以饰 琳琅满目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 仇泰格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清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 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 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 而这些妆奁首饰往往以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彰显使用者的等级地位。 阅读链接 同治皇帝大婚中的皇后妆奁首饰 凤钿八分(赤金累丝凤钿全分、点翠凤钿全分、万福满簪钿全分、万寿满簪钿全分、双喜字银边钿全分、双如意银边钿全分、牡丹花寻常钿全分、海棠花寻常钿全分); 扁方十二枝(赤金累丝扁方成对、赤金洋錾扁方成对、赤金镶嵌扁方成对、翡翠扁方成对、白玉扁方成对、白玉玲珑扁方成对); 耳钳十六对(赤金洋錾钳成对、赤金累丝钳成对、翡翠钳成对、白玉钳成对、万福万寿点翠钳成对、双喜双如意点翠钳成对、镶嵌珍珠钳成对、镶嵌宝石钳成对、赤金各式小金钳八对); 耳环十四对(珍珠排环二对、碧玡瑶套环二对、翡翠套环二对、翡翠环二对、白玉环二对、珍珠环二对、镶嵌点翠环二对); 耳坠四对(珍珠耳坠成对,碧玡瑶耳坠成对、宝石耳坠成对、翡翠耳坠成对); 搬指十二件(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带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蜡搬指二件、沉香嵌金万福万寿搬指二件、沉香嵌金双喜双如意搬指二件); 手镯八对(赤金錾镯成对、赤金镶嵌镯成对、赤金累丝镯成对、赤金点翠镯成对、白玉元镯成对、白玉蒲镯成对、翡翠元镯成对、翡翠蒲镯成对); 指甲套四对(赤金累丝指甲套成对、赤金洋錾指甲套成对、赤金镶嵌珍珠石指甲套成对、赤金点翠指甲套成对)。 ——整理自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 清代,在皇室成员婚嫁之时,总少不了被赏赐各类首饰。检索档案,笔者目前共找到十六位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档案(以婚礼陪给妆奁清单为主),参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拟定的《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乾隆时期的钦定满文类书《御制增订清文鉴》,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首饰实物,本文或可让读者一览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配置首饰的大致面貌。(清代皇帝大婚首饰问题,因已有前人做过相应的研究—— 参见《紫禁城》二〇一六年第七期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所见乾隆朝皇室成员婚嫁档案包括四位男性,十二位女性;这些人既有亲王、固伦公主,也有处于皇族底层无册封、无品级的格格,甚至还包括两名公主的女儿。一般认为,清代皇族也包括皇帝的女儿、姐妹的丈夫—— 清代的额驸是依附于皇家的,由皇帝提供府邸,经济上也依靠皇帝的赏赐。(罗友枝著,周伟平译,雷颐审校《清代宫廷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页一八三)而公主与额驸所生的女儿出嫁时,其妆奁仍参照相应的格格的等级,由皇室提供(如和硕淑慎公主之女、和硕公主悫靖之女的陪嫁首饰),因此本文也将探讨此类婚礼陪嫁首饰。 清 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此定例基本为清乾隆时期皇室女性陪嫁首饰的标准配置,摘自《呈为陪嫁格格定例》 首饰,从传统意义上讲仅指男女头部的饰品,如今则泛指金、银等贵金属和宝石制成的各种饰品,早已不限于头饰。(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二〇〇一年,页二四五四)因此笔者对「首饰」一词是按照现代通用的定义去理解,文中所讨论的首饰包括头饰及其他各种贵金属、宝石饰品。 公主、格格的婚嫁首饰「标配」 清 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 清乾隆时期,倘若一个公主或格格(清代皇室女子分为宗室和格格两大类:皇帝所生女子为公主,即宗室;亲王以下宗室所生女子为格格。在公主之中,皇帝中宫所出者为固伦公主,皇帝妃嫔及中宫抚养宗室女下嫁者,封和硕公主。格格则分五等,依次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详见王树卿《清代公主》,《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页三一)要出嫁,她应该至少会得到以下这些首饰,即陪嫁妆奁定例(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为陪嫁格格等定例》,档案编号:奏案05-0185-011;《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这也可以说是当时陪嫁首饰的一套标准配置。 标识身份等级的朝服冠饰 朝服冠即穿着朝服时所戴冠帽。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服装,是清代宫廷服装中等级规格最高的。因此朝服冠在各式冠帽中也是最重要的。冠帽还具有标识主人身份等级的作用。清代的朝服冠上有各种饰品,依主人地位高低,其奢俭程度会有差异(清代的冠饰一般是可以拆卸更换的,冠帽的主人可以随着自己地位的变化而更换不同的冠饰),也就是说仅通过朝服冠上的饰品就可以区分佩戴者的地位等级了。正是因为朝服冠如此重要,在清代格格陪嫁妆奁清单中,最先列出的就是朝服冠上的冠饰。朝帽顶 帽顶又称「顶子」、「顶戴」。在冠帽正上方安上金顶饰,顶饰上镶嵌东珠(产自东北地区的一种优质珍珠)、宝石,这是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公主或格格结婚时,肯定会获得这么一顶朝服冠,其上的冠顶饰在档案中一般被称为「朝帽顶」。在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朝帽顶为金凤与东珠相间组成,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彩绘女朝冠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暖帽垂饰 在清代,朝冠按照穿戴季节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又分别被称为「暖帽」、「凉帽」。在宫廷女性所戴暖帽的后部会有一条细长的垂饰,由珍珠串缀,在中部还会串系一个较大的金托座,托座镶嵌松石、孔雀石等宝石,宝石品种的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舍林」与「金花」 舍林也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冠帽饰品,其实就是一尊装置在帽前的金佛,其名称音译自满语「šerin」(满文写作:)。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šerin」被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前钉着的金佛」,给出的汉语的对应名就是「金佛头」。(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舍林在公主或格格的婚礼妆奁清单中一般被称为「金佛」。舍林通常都镶嵌有珍珠,镶嵌的珍珠越多,表示主人地位越高。虽然在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收藏中还未发现镶嵌舍林的清代女性夏朝冠藏品,但其形制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上所嵌的金佛。 夏朝冠除了在帽前装舍林外,还会在帽后装金花。金花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后方钉着的金的花」(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在档案中有时也被叫作「凉帽后金花」。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不见镶金花的清代女性夏朝冠实物,但亦如前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皇帝用夏朝冠,其背后镶嵌有金花,可作参考。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清宫旧藏金质嵌东珠龙形帽饰,推测其或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暖帽后的垂饰,垂饰金托座上镶嵌宝石的品种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佛(舍林) 清 金嵌东珠龙形帽饰 故宫博物院藏 推测其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花 清人绘 皇朝礼器图式册之「 ”皇帝夏朝冠图” 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清 金嵌广片碧玺耳挖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无品级的宗室、格格陪嫁的很可能是素耳挖簪,比这对耳挖簪要朴素很多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蝴蝶纹簪(鬓钗) 故宫博物院藏 无品级者以簪代冠 前述冠饰只赐给身份等级为乡君及更高等级的格格和公主,至于那些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则会用以下两类簪子代替。耳挖簪 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之时会得到一对耳挖簪作为舍林的替代。耳挖簪至少在宋代就已在中原地区出现了,可见其并非满族的传统头饰,很可能是清朝入关后才被清廷纳入到服饰制度当中的。最初的耳挖簪其实就是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挖耳勺,平时可插戴在头顶上,有需要时便可取下使用。后来耳挖簪的工艺日趋繁复,其实用意义为单纯装饰意义所取代。另外,考虑到清代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一般都会将首饰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等也记录在案,而所见档案相关记录仅写「耳挖一对」,因此推测其很可能指无镶嵌装饰的素耳挖簪。 鬓钗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出嫁的和硕悫靖九公主之女以及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出嫁的宗室弘昌的长女,在出嫁之时均得到了一对鬓钗,是作为凉帽后金花的替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长女指婚照闲散宗室锡绵之女例赏给首饰衣服房屋等项事》,档案编号: 奏案05-0020-022;《奏为奉旨弘昌长女照例应陪嫁钗饰银缎疋等项交弘昌料理交送事》,档案编号:奏案05-0050-018)《御制增订清文鉴》对「鬓钗」一词的解释是:「女子们头上插戴的簪子的名字,将金、银锤匾(扁),做成两杆,叫作鬓钗。」(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因为需要装饰两鬓,鬓钗常为成对制作。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首饰中,成对出现的且尺寸大小适宜插戴在两鬓的簪钗,可能就是妆奁清单中所谓的鬓钗。 朝服上所需搭配的其他配饰 除了前述各种冠饰之外,清代皇族女性出嫁时还会得到一围金项圈、一件金压鬓、一套嵌东珠耳坠、一对金手镯、一对金脚镯、一套或多套朝珠。 项圈 项圈又名「领约」,是清代满族 妇女所佩戴的项饰,在穿着朝服时必须配戴。项圈的一头可以开合,便于穿戴。项圈在清代皇室妆奁中非常贵重且十分重要,这从《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王熙凤缺钱用,月例「一月赶不上一月」,便拿了自己的两个金项圈当掉,一下便当了三百两银子。(曹雪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六十九回,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按书中描写,**们一个月的月银才二两银子)乾隆时期,皇室女性上至固伦公主,下至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妆奁清单中都会有一围项圈。项圈上还会镶嵌东珠,使用者身份等级越高,镶嵌的东珠也就越多。 压鬓 满族女性在穿着朝服时,还会头戴一金环,因压在两鬓上方,故在陪嫁妆奁清单中被称为「压鬓」,又名「金约」、「头箍」。压鬓上镶嵌东珠和宝石,东珠的多寡同样标识着主人的地位。一件金压鬓也是乾隆时期皇族女性出嫁的必备之物。 清人绘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孝贤纯皇后佩戴了金项圈、金压鬓、东珠耳坠及朝珠 清 金镶青金石压鬓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环镶东珠耳坠(一套六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镶石项圈 故宫博物院藏 耳坠 清代典章制度中记载的耳坠,与现代语境中的耳坠所指略有不同。《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耳坠解释为:「女子们耳朵上佩戴者……在耳环上串系垂挂两个东珠珍珠,并镶嵌黄金制作而成」。(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就是说耳坠一词专指具有满族特色的串系两个珍珠的耳饰,有时候又被称为「两镶东珠耳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备办多罗格格嫁妆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33-084)而按满族佩戴耳坠的习俗,女性在一耳上需要佩戴三个耳坠,因此一套完整的耳坠是三对共六个,即共需使用十二颗东珠。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可知,所有格格出嫁时均配有一套完整的耳坠,公主出嫁时亦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朝珠 清代女性穿朝服时,必须佩带三串朝珠,一串正着挂,两串交叉斜挂。朝珠,最初称「数珠」,与佛教关系密切,从朝珠的使用可看出满族人对于佛教的崇奉。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无品级的宗室、格格是得不到朝珠的,而有封爵位格格的嫁妆中则有三串朝珠—— 两串琥珀朝珠和一串珊瑚朝珠—— 正好构成了一套着朝服时的朝珠组合:一串珊瑚朝珠正挂,两串琥珀朝珠交叉斜挂。在乾隆皇帝执政初期,陪嫁公主(如乾隆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敬公主)的朝珠也是一串珊瑚珠、两串琥珀珠(《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但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出嫁的和硕和恪公主(《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和乾隆五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孝公主(《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的陪嫁中朝珠则有十串:珍珠、催生石(青金石)、绿石、珊瑚、琥珀珠子各两串。说明乾隆朝晚期公主的陪嫁朝珠数量大幅增加了。 手镯 手镯也是陪嫁妆奁的标准配置之一。一般来说,公主会得到两对金手镯,格格则会得到一对金手镯。陪嫁妆奁档案中关于金镯的描述中并未提及镶嵌珍珠或宝石,因此推测陪嫁所用应为素金手镯。 脚镯 清代皇室女性陪嫁妆奁中还可能会有脚镯。《御制增订清文鉴》解释脚镯是「女子们脚上所佩之环」,外观应该和手镯相似,只是尺寸略大。目前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所有镯子中仍无法准确分辨出哪些是脚镯。 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县主及以上爵位的格格陪嫁妆奁中均有一对脚镯,但实际上,乾隆时期各位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中均难以找到金脚镯。公主中也只是和硕和恪公主及固伦和孝公主的婚礼清单上有此物件的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连备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嫡女固伦和敬公主也没有陪嫁此物。这很可能是因为脚镯使用场合极少并不实用的缘故。 此外,清代皇族中男性娶亲时,陪给福晋妆奁中的首饰也与前述标准配置相似,只是基本没有上面所说的几种冠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呈载锡阿哥娶福晋初定成婚筵宴物品并送福晋各色礼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469-010) 阅读链接 陪嫁女子的首饰 在清代皇室女性成员婚礼中,随公主、格格陪嫁的女子也会得到一些首饰。作为皇帝之女的公主一般有十几名女子陪嫁,这些女子又分为头等、二等、三等。陪嫁的头等女子能得到淡金裹银嵌铜花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二等、三等女子得到淡金裹银素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相比之下,格格的陪嫁女子则要少得多,一般只有两名女子陪嫁,陪嫁女子每人得到的首饰也只有淡金素耳坠一对。 陪给额驸的首饰 清代皇室婚礼中除了陪给公主、格格妆奁,也要陪给额驸一部分首饰,有的还特别漂亮,别具风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腰带上佩挂的活计组合了。北方民族都有在腰带上佩挂各种生活用品(又称活计)的习俗。一套腰带上活计的组合在陪给额驸物品清单中一般写作「带环、手巾、荷包、小刀、耳挖筒一分」。 清 琥珀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光素镯(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活计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小刀可以在就餐时割肉,帮助进食;荷包能装各种烟草、干粮;耳挖筒,又叫「牙签筒」,里面装有牙签、镊子等小型工具,剔牙、掏耳均可;手巾,又叫「飘带」、「忠孝带」,在清初本是作擦手、擦嘴之用。所有这些活计,与野外活动密切相关,原为适应渔猎生活所需,但到了乾隆时期,其装饰性已经多过实用性,变得极为华丽贵重。例如,清代中期的手巾,配在主人身上,在骑马、走路过程中飘扬,格外好看;荷包上有着精美的刺绣;耳挖筒、刀鞘更以金、珐琅、玳瑁等珍贵材料制成……当这些活计挂在腰间时,俨然是琳琅夺目的装饰品。 所有这些活计,都会拴挂在两个带环上。乾隆时期,挂活计的带环也常用贵金属和宝石材料制作。例如陪给和硕和恪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陪给和硕荣亲王长女固山格格额驸的是「嵌红宝石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固山格格下嫁采礼聘礼筵宴定例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353-212),陪给固伦和孝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除此之外,按惯例还要陪给额驸菩提朝珠一串,帽顶一个(帽顶的式样依额驸的品级来定)。这些虽未冠以「定例」之名,但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形成惯例,可以算是赏赐给额驸首饰的「标配」。 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 前文讨论了乾隆时期不同等级身份的皇族成员婚嫁时所需首饰的标准配置。大体以相关定例作为参照,有规律可循。但这些「标配」首饰所体现的,只是皇室成员在制度下的等级,却无法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代皇室成员婚嫁时首饰的多寡,除了与自身的爵位等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同皇帝的亲疏远近有关:如果成婚人与皇帝关系特殊— 比如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在其婚礼妆奁清单中除了前述与身份等级匹配的定例外,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首饰,而这些「标配」以外的首饰,其标准、多寡或组合等等很难有规律可循,下面仅选取几种作简要介绍。 清康熙 吉服带及所系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镶青玉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嵌珠宝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镶蓝晶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菩提镶珠数珠 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赏赐的金凤 清代女性朝服冠的帽顶周围会镶有「金凤」作为装饰。实际上,「金凤」的叫法并不准确,因为在清代礼制中公主及以下皇族女性冠上的金鸟应该是翟(长尾的野鸡),但档案中称其为「金凤」。目前可知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婚礼中,陪送给福晋的妆奁清单中就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淑慎公主之女的陪嫁妆奁清单中也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89-087),郡君格格下嫁绰罗斯亲王达瓦齐的妆奁清单中有一枝金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绰罗嘶和硕亲王娶福晋赐给妆奁物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45-091)。而除此以外,再难在档案中找到金凤的信息。这些金凤应都是属于特别的赏赐。 故宫博物院藏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上的「 ”金凤” 清 彩绘女夏季朝冠前式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帽顶周围镶嵌的「 ”金凤” 可酌情变通配置的戒指 前引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及淑慎公主之女的婚礼妆奁清单上还列出了戒指。清代人所说的「戒指」,和当代意义上的戒指略有区别,其专指带有戒面的指环,而无戒面、各处等宽的指环则被称为「溜子」。由于戒指是额外配置,不在定例之中,因此对于具体形制也并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酌情变通。比如《呈报十二阿哥娶福晋陪给妆奁清单》中,原拟用两对镶嵌宝石、珍珠的金戒指,但因为养心殿恰有一对白玉戒指和一对玻璃(料)戒指,最后也就把原定的金戒指改成养心殿的这两对了。 寓意吉祥的各式簪钗 清 黄金戒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玻璃(料)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绿玉雕花戒指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雕花溜子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在皇族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中,最多的恐怕就属各类簪钗了。这些簪钗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描述,在此仅罗列一部分名称:「金玲珑如意簪」、「金茶花春瑞簪」、「金喜福长临簪」、「金喜荷莲鬓钗」、「金缉碎珠福禄缘善庆簪」、「金福寿双全面簪」、「金菊花面簪」。(整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从这些簪钗的名称中可发现,其虽种类繁多,但均为吉祥寓意的题材。 妆奁首饰上关乎等级的标识 清代皇族成员婚嫁中的首饰往往能体现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而从前述相关妆奁首饰中可以发现,这种等级地位多是通过首饰上镶嵌东珠的数量和宝石的种类来体现的。 清 银镀金嵌宝石双喜纹簪(三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嵌珠宝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缉米珠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猫眼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东珠(三颗)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溥仪向公安部交出的战败逃亡时所携带的东珠 所谓东珠,是优质珍珠的一种,主要产自东北一带。《御制增订清文鉴》对东珠解释为:「蛤蚌中生长,大的小的皆有,只有东北地区产出,坚硬异常。」(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正因为产于高寒地区,一年中能下河捞珠的时间不长,产量有限,加之品质优异、外观「均圆茔白」(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价格也就不菲了。且因产于满族人的家乡故地,清代统治者对东珠也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这几项因素使东珠成了清代宫廷青睐的首选首饰镶嵌物,并以其多寡来标识佩戴者的等级地位。《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所说的「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以及包世臣所言「夫东珠禁服,惟嵌朝顶,重限三分,贵登及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一·正集一,清小倦游阁钞本),都是在讲东珠的特殊地位及其标识等级的功用。前述公主、格格的冠饰(帽顶、金花、舍林)、金压鬓、金项圈都是通过镶嵌东珠的多少来体现主人地位的高低。 除了东珠,首饰上镶嵌宝石的贵贱也可用于区分首饰主人的等级地位。譬如前述暖帽后金花,固伦和孝公主婚嫁妆奁中的金花镶嵌的是猫睛块(即现今通常说的金绿宝石猫眼)和绿松石;而在《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中,郡主婚嫁妆奁中的后金花镶嵌青金石,县主、郡君、县君镶嵌的是(绿)松石,乡君镶嵌的则为孔雀石。猫睛、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这几种宝石的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而这种贵贱之差甚至在今天的珠宝市场中仍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在清乾隆时期,清代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都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这类首饰种类复杂,款式繁多,并不拘于定式。通过这些妆奁首饰也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首饰上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来体现使用者等级地位差异的制度。 原文刊载《紫禁城》2019年第4期

因为这一对耳环是她的挚爱咸丰皇帝赐给她的。她17岁的时候入宫为妃,后来因诞下皇子被提拔为贵妃, 咸丰皇帝喜出望外,便从众多的金银珠宝中选取了这幅耳环作为礼物。在她的一生中一直把这对耳环视若珍宝,死后还作为慈禧的陪葬送入了陵墓。

清朝是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王朝,而慈禧就是使清朝走向没落的罪魁祸首,她喜好权位,渴望成为另外一个武则天,从一个普通的宫女成为万人之上的太后。人们对她大多是负面评价,认为她铺张浪费,信奸臣、杀重臣,因循守旧,盲目自大。

但再怎么说她也是一个女人,有自己心里所爱的人,那个人就是咸丰皇帝。后来西方技术不断传入中国,慈禧特别喜欢拍照片,每次拍照片的时候都会戴上这一对她的挚爱曾经送给她的耳环。

后世有人将她的照片摆放在一起才发现了这个秘密,她的每张照片都会换上不同的衣服,戴上不同的首饰,唯独这个耳环一直戴在身上不曾改变。足以见慈禧对这堆耳环的喜爱,可见她对咸丰皇帝的情深意切。

从政治层面上讲慈禧确实是一个千古罪人,期初面对外国侵略者是竟说出:“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很多时候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幸福兴明,从来不考虑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但是从她是一个怀春女子的角度出发,她确实是一个比较痴情的人。她能够将咸丰赐给的耳环戴了那么多年,或许也是可以说明,她确实曾经爱过他的吧。

想要了解清代官帽上那颗“顶珠”价值,首先需要了解官帽所代表的重要地位。清代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判断官员级别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官帽上的顶珠。

一品官员“顶珠”是红宝石。这种红宝石不仅产量低、而且非常稀缺。红宝石本身还是吉祥之物。

“鸽子血”用来形容红宝石的颜色,历来被公认是最美的颜色。通常红宝石具有双色性,一般红宝石会呈紫红色或粉红色,想达到鸽血红非常不易,主要取决铬含量,越高则越红。鸽血红宝石的红色愈鲜艳就愈美丽,价值也就越不可估量。

二品官员“顶珠”是极为珍贵的红珊瑚,价值仅次于红宝石。珊瑚是珠宝中唯一有生命的千年灵物,在佛典中被列入七宝之一。古时珊瑚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与权势,又称“瑞宝”,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

珊瑚主要生长在200米-2000米大海深处,开采极为不易。珊瑚二十年长一寸,三百年才长一公斤。因此,珊瑚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千年宝贝。

三品官员“顶珠”是产量和种类比较多的蓝宝石。蓝宝石象征高贵,坚贞,神秘且庄严,同时又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翻开历史篇章可了解,各国皇冠服饰上以及宗教饰物上都常使用蓝宝石。

四品官员“顶珠”是具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等颜色的青金石。青金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石的一种,也是较为罕有的宝石,可保佑平安健康,无病无灾。

青金石始于西汉时期,自明清以来,青金石因"色相如天”,而天为上,故明清帝王重青金石。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馆的两万余件清宫藏玉中,青金石雕刻品不及百件。

五品官员“顶珠”是水晶。水晶通体透明,而且硬度非常高,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热爱。天然水晶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生长在地壳深处,通常都要经历火山和地震等剧烈的地壳运动才能形成,因此也非常稀有和珍贵。

六品官员“顶珠”是白色涅玻璃(不透明玻璃)。我国从西周开始即有制作玻璃工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已发展到顶峰,很多珍宝被流传下来。

七、八、九品官员的“顶珠”是金顶。唯一不同的是,七品顶珠是紫金,不带修饰。八、九品为镂金。

能戴在官员头上这些珠子又岂能是便宜货。从最为显赫的前三品大臣可看出,玉石、珊瑚、宝石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尊卑。如今:这些宝物也一直是珠宝市场的高大上装饰,尊贵奢华的品质与魅力非同一般。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上下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这些流传下来众多珍贵无价的宝藏及文化中,无不凝结先人的智慧结晶。有书君认为不论是取材还是工艺,抑或文化又岂能是用价值能衡量得了呢?不知各位看官对此有何看法呢

古人曾说,大地就坐在一块鲜艳靓丽的碧蓝宝石上面,而蔚蓝的天空就是一面镜子,是蓝宝石的反光将天空映成蓝色。相传蓝宝石是太阳神的圣石,因为通透的深蓝色而得到“天国圣石”的美称。

蓝宝石也有许多传奇式的赞美传说,据说它能保护国王和君主免受伤害和妒忌。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把蓝宝石看作指路石,可以保护佩戴者不迷失方向,并且还会交好运,甚至在宝石脱手后仍是如此。

蓝宝石与红宝石有“姊妹宝石”之称,颜色极为丰富,因为除了红宝石外,其他颜色的宝石可以统称为蓝宝石,因此蓝宝石包括有橘红、绿、粉红、黄、紫、褐甚至无色的刚玉,但以纯蓝色的级别最高。

蓝宝石还有人类灵魂宝石之称,它的颜色非常纯净、漂亮,给人一种尊贵、高雅之感,是蓝颜色宝石之王。

蓝宝石一直以深邃,凝重著称。早在公元前1000年,人们认为蓝宝石象征诚实、纯洁和道德,颜色最好的蓝宝石被称作“矢车菊蓝”。

蓝宝石喻义情意深厚的恋人,与传说中古爱神的神话有关,热恋中双方有一方变心时,蓝宝石的光泽就会消失,直至下一对感情深厚相亲相爱的恋人出现,它的光泽才会浮现。所以蓝宝石也是真挚爱情的象征。

蓝宝石使人有一种轻快的感觉,它有展现出体贴和沉稳之美,将它镶成戒指佩戴,能够抑制疗养心灵的创痛,平稳浮躁的心境。

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蓝宝石因这无穷的诱惑力成为人类最为喜爱的宝石之一。蓝宝石首饰,也是人类最为广泛的首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受到人类的喜爱。

蓝宝石中以星光蓝宝石最为著名,星光蓝宝石是由于内部生长有大量细微的丝绢状包裹体金红石,而包裹体对光的反射作用,导致打磨成弧面形的宝石顶部会呈现出6道星芒而得名。

因内部有内涵物制造出了星光,但是也因此降低宝石的透明度,所以星光蓝宝石通常是半透明至透明的。优质星光蓝宝石的6道星线是完整透明的,其交汇点位于宝石中央,随着光线的转动而移动。

蓝宝石也是到了清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清宫金累丝嵌宝石八宝,紫檀雕花海棠式座,座面金胎海水纹。座上起柱,柱正面嵌红宝石、蓝宝石或猫眼石各两块,两边饰嵌绿松石卷叶。

柱上托椭圆形束腰仰覆莲,莲瓣纹地上嵌红珊瑚、青金石飞蝠,绿松石团寿图案;莲花束腰周圈嵌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碧玺等。

莲花中心起方柱,每柱上立一宝,周身嵌宝石。八宝顶端均为嵌宝石、松石火焰。

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我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儿童在嬉戏中表现出的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只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

如清代海蓝宝石婴戏图鼻烟壶,连碧玺盖高7厘米。

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清代蓝宝石带扣,长47厘米,宽225厘米,厚015厘米,带扣多由铜制,更高级的以金银制或玉制,蓝宝石殊为珍贵,以其制带扣极为少见。

清代银鎏金镶嵌蓝宝石手链,长度18厘米,重量406克。清代蓝宝石蛋形大戒指面,长15厘米,宽12厘米,厚06厘米,重约26克,此品保存良好,包浆入骨,蛋形。簪子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摇曳的风情,不由得让人想起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另外还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描述的江南采莲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簪子是东方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比如在清朝,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200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如清代蓝宝石雕坠簪子,高14厘米,珠直径12厘米,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在当时蓝宝石稀少的情况下,极为罕见。

清代以来,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如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60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也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她还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

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有各种形状的红、蓝宝石首饰与小雕件3790件,其中68克拉的大粒蓝宝石18粒,17克拉左右的蓝宝石更是为数众多。

清宫剧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就是皇帝宠爱哪个妃嫔,然后就会赏赐珠宝首饰给她。不过你以为这赏赐就永远归受赏妃嫔了么?不可能。在这些后妃离世之后,她们生前心爱的首饰能够随葬的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都要留在尘世另有用途的。

这也要分情况,如果是后妃们自己私己的珠翠,或者发还其本家,或者作为陪葬;如果是当初皇帝太后等上殿的赏赐或者内务府统一打造分拨的首饰,那就有很多总可能了。而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珠宝首饰基本都会被再收回去,然后经过打磨翻新,然后再给新一任皇帝的后宫。

清代史料记载,乾隆皇帝的容妃和卓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香妃娘娘薨后,她生前的珠翠被分成了很多份,除了少数几件放入容妃棺椁陪葬之外,大多都被分给了乾隆帝后宫其他妃嫔、容妃的族人,还有部分后宫侍奉的太监与宫女,其中乾隆帝最宠爱的十公主和孝固伦公主得了不少。容妃身后其珠宝首饰的最终处理,也是清代后妃离世后,她们生前的珠翠最终分配处理方式的一个缩影。

清朝后妃主要通过选秀的方式产生,她们的珠宝首饰有的是从娘家带来的,有的是入宫后内务府打造发放的,当然还有的是因为受宠或者其他原因,得到了皇帝、太后等赏赐而得。由于宫廷等级森严,不同位分的妃嫔所使用的珠翠也都有各自严格的规格限制,决不能逾越。比方说寻常妃嫔,是绝对不能使用只有中宫才能用的凤凰牡丹之类的纹饰的,就算她们的娘家再有钱,就算她们有这样的首饰,也不能公然佩戴出来。

明清时期,后宫也实行工资按月发放制度,也就是所谓的“月例银子”,也称为“宫份”。后宫妃嫔的所有吃穿用度实际上都是紧巴巴的,并没有清宫剧里那么阔绰。为了缩减开支用度,清朝时期的后妃不仅拿固定工资过日子,她们是首饰在她们死后,大多也都要由皇宫的总管机构内务府收回进行再利用,免得白白浪费了。

当然,也不都绝对,也要视实际情况视人来定,那些受宠后妃或者位分尊贵的,皇帝还是会将部分贵重珠翠作为随葬附入陵寝,也有留几件当做纪念,以便日后睹物思人当个念想,剩下的才是统一回收处理。或者翻新以备日后再用,或者直接作为赏赐分给其他人。

清朝宫廷之中设立有专门的造办处,还有内务府所属的广储司,专门负责打造、修理、收藏与管理皇家的各种日常用品,其中就包括了平日里后妃们所使用的珠宝首饰。后妃薨后留下的珠宝被收回以后,造办处对于磨损严重的就直接给处理了,用于打造新的首饰,而对于老旧的首饰会进行翻新然后收起来,日后皇帝要赏人或者妃嫔需要首饰发放,则可以直接提取。

不仅仅是去世之后,后妃们的珠宝首饰需要回收,而就算是妃嫔们获罪被贬,降位分之后,原本接受的赏赐也需要被收回,毕竟不同等级的妃嫔能够佩戴的珠翠都有不同的规制,被降位分之后可能就没资格佩戴之前的首饰了。清朝很多的珠宝首饰,其实都经历过很多不同的主人。而清朝的这种珠宝首饰回收再利用制度,不仅仅是在节约银两,更是为了维持森严宫闱等级秩序的重要措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84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