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第1张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真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在阅读其中的内容的时候我曾经多次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方面是由于马伯庸亲王在知乎上对此书的鼎力推荐给了我读完的信念,另一方面则是王威先生建议我在沮丧消沉的时候阅读此书,一定可以获得新的力量。总之,我相信很多读者一定会对里面大量的内容感到不满和困惑,我的建议是跳过它们,一直阅读到最后。

值得吐槽的是,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几乎可以称得上全无名气。在谷歌上搜索Jean Christophe基本上什么都搜不到,即使是当代法国人也几乎不了解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至于为何这部作品在中国相对受到欢迎,可能很大程度上和傅雷这个传奇的翻译家有关系吧。

这本书所描绘的人生旅程如同一条长河一般宽广,涉及到的人生与社会议题多而庞杂。我想用几个小的章节来分析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情欲

情欲和爱情不同,但是情欲的力量却远远超过凡人的想象。

少年时期的克里斯多夫爱着萨皮纳,她是一个慵懒、纤细、静谧的女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对彼此之前的思想并不了解,却默默地爱着对方。直到萨皮纳突然发了高烧离世,克里斯多夫才觉得痛心欲绝,而当时默默爱慕着克里斯多夫的洛莎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意克里斯多夫无法领受,但是觉得萨皮纳是那么地高洁神秘,也同样对男主抱有同情的好感。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简直幻灭。克里斯多夫突然和一个庸俗不堪、粗野、肉欲很强的女职员阿达厮混在了一起,并且第一次尝到了肉欲的滋味,无法自拔。两个人的爱情是如此让人无法理解:克里斯多夫为艺术而生,而阿达如此讨厌所谓的高尚神圣,以至于非得把它们玷污不可。后来阿达设计了一个诡计:一次出行中,自己去和克里斯多夫的弟弟私奔做爱,然后把自己的一个漂亮女伴交给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觉得自己简直受到了极大地侮辱,彻底崩溃了。

从此他与他的弟弟以及阿达绝交了,至死没有往来。当他几十年后回到家乡时,见到的只有阿达的坟冢。

但是命运的讽刺却绝对不止如此。二十多年后,当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亲密的朋友死去,自己在法国由于参与暴动而一度身败名裂,无奈栖居于瑞士的一个医生朋友博罗姆家里。结果,在无尽的孤独中,克里斯多夫居然和医生的妻子私通了!两人在贫乏的生活之中,由于音乐带来的新的欢乐和战栗,结果让两个人陷入了更绝望的深渊中。由于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卑鄙,克里斯多夫只得和博罗姆太太相约自杀。结果用煤气不成,找到的枪支还生锈。克里斯多夫鼓起最后的勇气离开瑞士逃亡意大利,才最终战胜了情欲的带来的束缚。

在这一点上,作者很显然承认了情欲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克里斯多夫受过多少苦难,经过了命运多少试炼,却仍然无法战胜欲望的强大生命力。这和作者的一贯观点是一致的:人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的勇者绝非没有卑劣的情操,而是永不为卑劣的情操所屈服。

当克里斯多夫离开阿达时,他认为自己获得了创作的欢乐,再不会被情欲束缚了。然而,当创作的灵感枯竭,而生活的意义消亡时,情欲的火焰却又开始燃起,仿佛生命最后的舞蹈一般。日本文学中川端康成《睡美人》、《雪国》等作品,在这一点上的探讨十分深刻,可供参考阅读。

二、婚姻

作者显然对婚姻持有着悲观态度。在这一点上,书中用了巨量的篇幅来描写克里斯多夫的好友奥利维和雅葛丽娜的婚姻悲剧。雅葛丽娜不仅美丽而且家境富有,和天生忧郁、心存博爱的诗人奥利维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在新婚的幸福之后,雅葛丽娜却逐渐陷入了空虚和爱情消亡的绝望之中,她越是试图去抓住当年的爱情,却越觉得婚姻带来的爱情的消亡无法挽回。即使在有了孩子之后,雅葛丽娜却由于她无法找回当年的激情而有些对孩子无法投入。两个人的痛苦越来越大,却无能为力。两个人越来越避世孤独,最后雅葛丽娜居然和一个丑陋的情场老手私奔出逃,酿成丑闻。

雅葛丽娜这样的女性在西方文学界简直数不胜数。西方统称为“包法利夫人困境”。包法利夫人困境实际上是小布尔乔亚的女性朦胧向往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和梦幻的爱情,最终却因为现实的乏味和爱情的幻灭最终寻找新的刺激,走向堕落的死局。无论是莫泊桑笔下《漂亮朋友》中的瓦尔特夫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婚外情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来兴盛不衰。婚姻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要进去,进去的人却想着出来。

在第三卷中,作者指出:“一切宝贵的东西,它的最可怕的敌人,并非是不好的东西,即使是恶习也有它的价值——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心灵的致命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那解决之道是怎样的呢?作者用了亚诺夫妇白头偕老的例子。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爱人和过去的爱情之间产生连接,因为接着初期的温情必然有一个精神沮丧的时期,那时一个人只有靠过去的回忆才能维持。此外,爱人之间新的创造是十分有必要的,必须创造出新的羁绊,新的梦想。生命力才不至于无处发泄,以至于误入歧途。

在《白色相簿2》中,春希和雪菜彼此伤害而无法接近,最后还是通过春希坚决地每天给雪菜弹吉他,并且两人克服种种阻力下一同登台表演,从而完成了从旧的三角恋羁绊中挣脱,诞生出新的两人回忆来。婚姻的开始绝非两人爱情的终止符,而只不过是一系列新的挑战的开始罢了。

三、苦难

克里斯多夫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少年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与贫穷作着无尽的斗争,不得不工作来养活家人。祖父、父亲和舅舅的离世让他幼小的心灵承担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兄弟的薄情与奸诈,爱人的离世和背叛,让克里斯多夫沉浸在创作和艺术中。却发现众人的眼光是如此的浅薄,凡人的艺术水准是如此的庸俗!平凡无聊的作品大受欢迎,而真正有思想的作品无人问津。克里斯多夫顽强地与社会舆论作着斗争,却被人当做疯子,受到无尽地奚落与嘲弄。最终克里斯多夫由于见义勇为而杀死了宪兵,被迫远离故土流亡法国。在法国的时候克里斯多夫生活的窘境更加恶化,睡着囚笼一般的房间中,一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不仅如此,自己的作品还受到出版商的篡改。中年时的克里斯多夫更是由于参加暴动失去了唯一的知己,被迫流亡瑞士、意大利。终其一生,克里斯多夫都与真正的爱人错过,十分孤独,生活清苦。

克里斯多夫没有倒下,因为他是英雄。而奥利维的姐姐安纳德却在无尽的苦难中倒下了。安纳德和奥利维早年生活优渥,然而父亲却由于举债而自杀,家庭支柱瞬间垮塌了。母亲也由于操劳成疾过早离世,安纳德接替了母亲的责任,致力抚养奥利维考上大学。为此,安纳德放弃了少女的幻想,忍受他人的刁难和非议,放弃了他人的求婚,拒绝社交和娱乐活动,四处做工,供奥利维读书。最终奥利维成功考上大学(当时的巴黎读大学不需要费用),自己却因为长期的苦难磨坏了身子,最终离世。

可悲的是:奥利维,作为姐姐最得意的作品,她人生的寄托和骄傲,最终却在一场莫名其妙的“革命”中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克里斯多夫愤怒地质问上帝: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苦难不能吃的太多,太多了一个人的心是会干枯的。克里斯多夫是幸运的,因为始终还有着他所爱的和爱他的人,奥利维,葛拉琪娅,还有着他的音乐。在很早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看清的人生的真相: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情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了他的上帝的声音:

‘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

高托弗雷特舅舅对克里斯多夫这么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你得想到今天。……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发育滋长。……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Alsichkann(竭尽所能)。”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四、救赎与重生

晚年的克里斯多夫与心中的上帝对话。

“主啊,我多痛苦!”

“你以为我不痛苦吗?千百年来,死亡追着我,虚无等着我。只靠了一次又一次胜仗,我才打出路来。生命的大河被我的血染红了。”

“战斗,永远要战斗吗?”

“是的。上帝也在那里战斗。虚无包围上帝,上帝把虚无降服。战斗的节奏才是最高妙的和声,这和声可不是为你那些人间的耳朵听的。只要知道它存在就行了。安安静静地尽你的本分,让神明去安排一切。”

“我没有气力了。”

“替那些强者歌唱罢。”

“我的嗓子破裂了。”

“那么祈祷罢。”

“我的心已经不干净了。”

“把它扔掉,拿我的去。”

“要是我的生命熄灭了呢?”

“那么把别的生命点起来。”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

最后让我们再度回顾《约翰·克里斯多夫》大气磅礴的结尾: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全文完)

是不是指克里斯瘫痪的事?这在当年是很大的新闻,让无数人扼腕叹息!

1995年他骑马的时候发生意外坠马,全身瘫痪,只能坐轮椅。

但他在瘫痪以后并没有放弃生活,依然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的制作以及公益慈善事业,直到2005年去世。

克里斯托弗·里夫不光是成功地扮演了超人这一经典形象,而且他的精神和意志也同超人一起被人们铭记。

读后感(一)——童年与世界

前天读完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觉得是一次灵魂的交流,突然多个世界向我展开,我觉得我必须和他们沟通,这也是我不得不写几篇读书笔记的原因,尽管本人不是很喜欢写这类东西。

童年与世界

《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他的童年:

"每天他去发掘这个属于他的宇宙:--一切都是他的。--没有一件不相干的东西: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苍蝇,都是一样的价值;猫,壁炉,桌子,以及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在这些茫茫的空间怎么能辨得出自己呢?世界那么大!"

童年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的生命和外界世界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真的时代,他的词典里只有真与假,而不会有合适与不合适。不会为了现实的恩恩怨怨,适当与否而丧失自己对真的世界的关照。可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悲天悯人的。

"他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着脚。他才决定草毯是跳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么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旧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剧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

他也是魔术师,大踏步的在田野走,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一面偷偷的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至少有没有一小块云服从他;但它们还是若无其事的向左。于是他跺脚,用棍子威吓它们,气冲冲的命令他们向左:这一回它们果然听话了。他对自己的威力又高兴又骄傲。"

这些克里斯朵夫童年的趣事使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我会在家的后院拿根木棒苦练"武林绝技",扫尽"天下不平事";我会在马路上突然躺下学大灰狼在地上打滚(当时为了什么事,我现在也已经忘了)。

童年的世界是荒谬的,但却是无比真实的。在那里有情,有义,有恐惧,可以勇敢的为了自己认为不平的事情大打出手,可以为了哥们儿上刀山下火海,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而在现在,面对更大的不平,面对义气带来的后果。我们反而学会了理智,有时候对错是次要的,适当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或者适当与否就是对错。每个人即使对很多现象忿忿不平,很多行为心有不服,却总告诉自己那些感觉是荒谬的,是不合时宜的。成年人生活在世界上,可能并不会对不起别人,却一定会最对不起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是不合时宜的"奸诈",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句真话。

为其荒谬,故而可信!

读后感(二)——敢为孤臣

克里斯朵夫在他进入青年时代,开始用自己的理想和生命感受去品味所有的音乐,包括大家公认的大师的音乐。并从自己的很早就开始负担整个家庭重任的生命感受出发,认为很多所有大师的音乐都是无病呻吟,虚伪至极。并从音乐中看出整个德国的病根。“德国艺术最要不得的虚伪还不在于艺术家想表现他们并不感到的情操,——因为这些情操本身就是虚伪的。音乐是心灵的镜子,而且是铁面无情的镜子。一个德国音乐家越天真越有诚意,就越暴露出德国民族的弱点,动摇不定的心境,婆婆妈妈的感情,缺少坦白,伪装的理想主义,看不见自己,不敢正视自己。”

这一个时期他的批判作为现代以适当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定。”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崇高世界。而大众最害怕的就是崇高理想。“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了崇高伟大的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而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敢于面对崇高,这是何等的勇气!在现实中,他要付出何等的代价。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崇拜鲁迅能那么深刻的看到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因为现代中国人总是作为旁观者在看到以前的中国人,无论他怎么掩饰。而真正批判到自己头上,他们就会愤怒,怒吼……克里斯朵夫面对的德国人,包括后来的法国艺术界就是这样。最后以至于艺术界包括一些小市民联合起来封杀了这位艺术青年,仅仅因为他说了几句自己心里的话。从此他成为了孤臣。

这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这不是写雍正的,还是利用雍正这个历史人物演绎一出古希腊悲剧似的故事。雍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不惜得罪自己的兄弟,得罪上下官吏,敕死自己的儿子,更难得的是他敢得罪天下读书人。被天下人骂,被人编排成弑父夺嫡,冷血荒*的人都在所不惜。这是个英雄,当然英雄往往是要演绎悲剧的。他让我最感动的是,他敢为孤臣。

恰恰也只有孤臣才有真正的朋友,朋友不是互相吹捧,不是在具体的恩惠上。而是在于交心,在于两个不同世界的沟通。而很多人更看重的确实前者,或者过于计较前者而损害后者的真意。克里斯朵夫的朋友如奥利维,葛拉齐亚,都是他心灵和生活的归宿和寄托。

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害怕得罪多数人而说一些不温不火的话,作些不温不火的事情,大家和和气气。当然作为大众生活,这没什么错。但是在面临很多重大问题时,往往缺少大的智慧。人们说现代中国人缺少思想,是的,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毕业论文写的是一篇十分有创意思想性的文章,预答辩的时候,一个老师辟头就问:“你写这些花里胡梢的东西,你想作大师吗?”那位同学没敢回答,下来后又重新按部就班的写了一篇毫无新意的文章,通过了。其实想做大师有什么丢脸,又有什么错?只是大师不会按照现行的规则行事罢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大师的要求太高,可能大多人数的才华平平,没有这个能力。(然而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大师的才华不是只有当他们成为大师之后我们才看出来的吗?)所以每个人为了安全,就甘心按部就班,人云亦云。有谁愿意作炮灰了?但正因为有这些愿作炮灰的人,我们才有大师,否则不要谈什么创新,发展。我现在感觉他些愿做炮灰的人比那些大师本身更可爱,更可敬。

还有一例,就是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只要真真的考察一下近年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会发现日本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中国本身存在这更多的问题。报道失实,大事辱骂等等。不是说所有媒体和官员都是不愿真实的,而是在现在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时候,任何“有利于”日本的做法都是“卖国”,更别说哪位***在对日问题上实行面向未来的政策了。但中日

关系不改善,何谈中国的和平崛起,何谈东亚的未来?这个事实很多人认识到了,可谁愿意去真正面对了?不安全,有被打为“卖国贼”的危险,有被口水淹死的危险。

任何时代,大众总是有的,而且总是占大多数的。但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尽管这样的人,人数很少,宛如沙漠中一小片绿洲,但正是这片绿洲给了我们以希望。

作为18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有:《自然战胜狂热的幻想或罗沙瓦的堂-西尔维奥历险记》(Der sige der nature über die Schwärmerey,oder die Abentheuer des Don Sylvio Von Rosalva,1764)、《阿迦通的故事》(Geschichte des Agathon,1766-1767)、《金镜或谢西安诸王》(Der doldne Spiegel,oder die Könige von Scheschian,1772)、《阿布德拉城居民的故事》(Die Abderiten,1781)、《贝雷格里努斯-普罗台》(Geheime Geschichte des Philosophen Peregrinus Proteus,1791)等等。此外,维兰德还有一部著名的史诗《奥伯龙》(Oberon,1780),以及童话集《金尼斯坦》。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著名的一部。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有一段话:“重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世界是叫一种凝厚的污浊给闷住了……一种卑琐的物质压在我们心里,压在我们的头上,叫所有民族与个人失去了自由工作的机会。我们会让它掐住喘不过气来。让我们打开窗子好叫天空自由的空气进来。”

或许这才是他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真实的原因。其实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多少有些他自己的痕迹。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起初的婚姻生活是和谐美满的。

但是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每一次都要妻子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他大量的创作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

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而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

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达8年的婚姻。而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最终,罗曼·罗兰写出了那部闻名世界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斯,一位美国徒步旅行者,带着少量的的食物和装备徒步进入阿拉斯加荒野地带,试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在那里生活了大约5个月后,他在德纳利国家公园森林保护区附近死于饥饿。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写了一本关于克里斯托弗生活的书《走入荒野》,此书促使一部同名**在2007年上映(埃米尔·赫斯基饰演麦坎德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17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