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翠
点翠不是一种头饰形制,而是一种装饰技艺。“翠”是指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底托,将银子拉成银丝,用银丝捻成绳纹花丝,勾勒出图案纹样,经过鎏金处理后,将翠鸟的羽毛修剪成相吻合的外形,粘贴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翠鸟非常稀有,体型又娇小,所以制一朵小小的头花需要许多只翠鸟。
2、金约
这款有点“紧箍咒”的既视感,这是清代后妃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
3、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参考资料:
4、流苏
现在女生的包包也流行这种流苏,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5、钿子
这是一种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同时钿子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参考资料:
-点翠
-金约
-扁方
-流苏
-钿子
人民网-真实的清朝宫廷头饰远比影视剧中的精致致奢华
首饰,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之一。又因它对发量的要求较高,所以它也被认为是女子的专属物品之一。
我国女子佩戴首饰,是一项传统,有着悠久 历史 。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女子佩戴首饰的背后,也包含了颇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发簪、发钗与步摇,都曾是传统礼俗文化与美学工艺的承载品。
发簪,在古代首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字面意思较为简单: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将头发与冠连接起来的一种长针。随着时代的演变,它逐渐发展为古代女性用来固定发髻的专用首饰之一。
单从这一层解释来看,发簪的作用便很明显了,它是用来固定男女发型的,属于功能型首饰。话虽如此,发簪的背后还有更为广泛的内蕴。
(一)簪与及笄的礼俗需求
发簪的"簪",本名为"笄"。没错,就是女子行及笄礼这个"笄",所以发簪的背后,是传统礼俗文化的承载。
既然说到礼俗文化,自然要提到礼乐昌盛的西周时期。对于男子来说,有句话叫"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加冠行礼,然后便意味着他成年了。
冠同男子的意义,便相当于簪(笄)同女子。在周代,当女子年满15周岁的时候,便需要举办成人礼了。在这一天,家中的女性长辈会为适龄女孩盘发,然后用簪子将其固定住。
待礼仪完成之后,女子便意味着成年,然后有资格嫁人,并履行作为女子的义务和使命。在有些特殊场合下,比如女子需要守孝时,及笄礼的日子便需要往后推迟,但最迟一般不超过二十岁。
从相关记载来看,不少礼俗文化,包括年轻男女的成年礼在内,都主要流行在贵族之家中。正因如此,贵族女性在接受过及笄礼之后,还需要入宫或到宗室里面学习相关礼仪。
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礼俗文化有它明显的优缺点:
就缺点而言,古代女子行及笄礼的过程没有男子加冠这样繁琐,这便暗含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换言之,女子行及笄礼,虽然是 社会 对于传统礼仪的重视,但也是约束女子的必要保障之一。
通过及笄礼,女子的命运与权利,就这么随意地被固定在了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当然,女子行及笄礼也有一些好处。
及笄礼是对女性的体型,帮助她们认清自己的人生责任与义务。虽说其目的不算多友好,但它对于个人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2) 簪的款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早在新石器时代,簪便已经出现了。它最初的作用,自然不是为了迎合所谓的礼仪需求。而是插在女子的发髻之上,使其不散。不过,远古时期的发簪,还显得有些粗糙。
直到商朝以后,用骨头制作而成的骨簪便成了常见首饰。在它的尾部,还刻有鸟兽、饕餮与人形图案。由此可见,从商代开始,爱美的女性便已经意识到在发簪身上花费功夫,来彰显其美感。
到了秦汉时期,发展的材质、样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多用金玉制作而成,而且其花样也日益繁多。说明此时的发簪,已经同时兼顾了实用性与装饰性。
在这时候,发簪还有了一个新的别称,叫做"玉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盛宠李夫人,后者经常在头上佩戴一些华贵的玉簪。有一次,汉武帝便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取下,然后拿来搔头。自此以后,玉簪便有了"玉搔头"的称呼。
与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发簪,也同样在材质上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比如玳瑁玛瑙翡翠这样的稀罕品,都被加到了发簪之上,来显示主人的华贵美丽。
唐代是难得一见的盛世王朝,也同样是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发簪的形式、款式与佩戴方式,都逐渐有了一套新的流程。后世发簪的诸多讲究与样式,也大多来源于此。
可见此时的发簪,在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基础上,也有了相应的美学价值。到宋明之后,贵妇开始将一些珍贵珠宝放在发簪之上。此时的发簪上面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
发钗的作用,与发簪类似,都起到了固定头发的作用。而到了后世,两者也同样被用作装饰品。前面提到的宋代贵妇,便经常是簪钗满头。但发簪与发钗,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者最初的区分依据便是:发簪是一根长针,而发钗则是双股长针,它也是在发簪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一)发钗的区分
发钗的样式、材质也十分丰富。而从材质来看,发钗将贵妇与平常女子做了一个简单划分:
富贵女子的钗,通常有宝钗与玉钗的叫法。例如"春气暄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便能体现出佩戴玉钗女子的清丽脱俗。宝钗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如翡翠钗、珊瑚钗、玳瑁钗、琥珀钗。
这其中,玳瑁制作而成的宝钗,其价值往往颇为重要。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其实,古代发钗最讨喜的寓意,便是它上面的各种吉祥图案。而玳瑁在当时,正是一种名贵的宝石。
玳瑁,原本是一种大海龟,由这种海龟龟壳制作而成的宝石,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古人眼中的乌龟,有辟邪、吉祥、长寿、纳福的含义,所以玳瑁宝石便经常被安置在发钗之上。《续汉书》提到:"贵人助蚕,戴玳瑁钗。"可见玳瑁发钗,是贵人的一种象征。
与宝钗相对应的,则是平民女子佩戴的荆钗。从考古学发现来看,制作发钗最初的材料,便是树枝、荆条与骨头。这其中,荆钗便是用荆条制造而来的。
可在《烈女传》中,举案齐眉的女人公孟光,她在嫁给梁鸿之后,便穿着"荆钗布裙"。正因这个典故,荆钗便逐渐成为了平民女子的代称。后来的铁钗、铜钗这种相对于宝钗玉钗的廉价发钗,被统称为荆钗。
古人喜欢自谦,因为荆钗的说法,不少男子在外称呼自己的妻子时,除了叫她们贱内以外,也经常会以荆妇代称。
(二)发钗是一种定情信物
前面提到,钗与簪的最大区别,便是它的双股构造。也正因如此,钗也经常被女子当成是定情信物。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古代女子在与心爱的男子分离之时,便会将自己佩戴的发钗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交给心仪男子。白居易《长恨歌》中便有类似记载: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前一句诗,便是说明了钗一分为二,起到了定情信物的作用;后一句话说合钗,便是有希望有情男女之间能团团圆圆。
而在汤显祖的《紫钗记》,将发钗的寓意描绘地淋漓尽致。唐代小书生李益,与名门之女霍小玉,便是因为一支紫钗而结缘。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经过多番坎坷与磨难,最终终成眷属。
玉钗一开始出现,其实便暗示李益与霍小玉将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后来玉钗失而复得,也揭示了两人最后苦尽甘来的团圆结局。
严格意义上来说,步摇不是一种基础的发饰,它是簪子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因如此,步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的美学意义与装饰价值。至于实用性与功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说到这,就不难理解,步摇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古代王后的发饰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这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必要信息:
其一,步摇到底是什么?作为一种头饰,它根据女子行走而摇晃,给人以一种颇为直观的美感。
其二,步摇的形成颇为古老,而且是商周时期王后的标配之一。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首饰,步摇随着 社会 风气的开明,也变得愈发流行。
上行下效, 历史 一次次证明,不少在贵族之间流行的东西,总能流传到民间。在魏晋以后,步摇便已经开始下移。
到了唐代以后,步摇便已经颇为普遍,成为寻常女子的常见首饰了。如《唐语林》中便有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从介绍可以看出,步摇是颇有"攻击性"的一种首饰。它虽然以钗或簪为基座,但随着古代女子爱美天性的逐渐释放,步摇也成了很多贵族女子最喜爱的首饰之一。
不仅如此,步摇虽然下移到民间,但它依旧是宫廷女子用来点缀自己的常胜法宝之一。它的材质,多趋向于华贵,如金、玉石、松石、琥珀、珊瑚、琉璃等。再加上它繁琐的工艺,导致步摇一度成为女子妆饰的一道标杆。
杨贵妃得宠之时,便酷爱金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看上去颇有魅力,引得无数宫人争相效仿。
发簪、发钗与步摇,算是古代女子装饰美发的三大法宝。但仔细区分一下,便能发现这三种首饰背后的寓意却大不相同。
发簪与发钗都是功能型的首饰,但随着礼乐文化的兴起,它们也因为不同的构造,从而衍变出了新的含义。发簪是礼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发钗又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至于装饰性更强的步摇,一开始与发簪相关联,是礼俗文化中的身份体现。随着 社会 风气的开明,它才逐渐下移到民间。
当然,除了以上这三大法宝之外,古代女子的首饰还有其他种类。
比如"胜",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头饰。如华胜、方胜、人胜等,分别都有各自独特的寓意。由此可见,古代女子的首饰,是因为它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才有了各种丰富的表达形式。
古代妃子们都喜欢戴甲套,除了保护指甲以外还有以下作用:
第一:甲套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其实甲套对于妃子们来讲也是一种饰品,从这件饰品的华丽程度就可以展现出家庭背景以及地位,因为只有受宠的妃子才有机会获得更加华贵的赏赐。其实古代妃子使用的甲套都是不一样的,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装饰,如果在宫里不受宠的妃子,俸禄也不高,使用的甲套自然就比较朴素。
而宫里面有地位的妃子,肯定都是佩戴得非常华丽的甲套,上面会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珠宝,比如红宝石、珍珠、翡翠、金子等等,所以说甲套虽然看起来不显眼,但是从它的材质以及装饰上也可以判断出佩戴者的身份。
第二:甲套是为了套君王欢心。
在古代的时候男子对于女子的指甲是非常在意的,因为后宫的女人是不需要干活的,那么留着长长的指甲就会显得手指纤细,男人就是喜欢这样的女子,所以说作为君王的妃子自然是要比普通女子更加爱护自己的指甲,但是如果不戴甲套的话,平时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把指甲折断,那么在服侍君王的时候可能会伤到他,因此就需要甲套。
第三:妃子会在甲套中藏毒。
事实上宫里的妃子看似非常的风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可以获得宠幸的,而且后宫中争斗激烈,难免会有一天让君王不开心而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说妃子通常都会在甲套中藏一点毒药,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免受折磨或者解脱自己,就会服毒自杀。而且藏在甲套里面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也不会直接碰到,这也是最安全和最私密的地方,君王也不会察觉。
爱美自古以来都是女人的天性,现今的妹子有美颜滤镜化妆品,以及各种衣服、饰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则比较“简单”,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发饰上面。我们经常看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古代女子戴着许多发钗或头饰,那么历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剧中一样,喜欢戴那么多头饰吗?
首先我们得了解古代女子的头饰文化,据说古时候的女子除了较为注重身材样貌之外,还会特别重视头发上的饰品,如文献《战国策》描述过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此话已深度刻画出古代女人爱美之心。
还有这么一些故事,相传汉朝的汉武帝初次会见美女卫子夫的时候,瞬间被她那柔顺乌黑的长发给深深吸引住,于是就情不自禁的把卫子夫纳为妃子收入后宫,可见那时的女人凭借头发能被封成妃。
另外陈朝的皇帝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也是因为拥有一头美丽的秀发加以饰品点缀后深得了皇上欣赏,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说东汉皇帝刘庄的马皇后,当年也是以一头靓绝后宫三千佳丽的秀发使得她一枝独秀,深得刘庄欢喜,而其他妃子都显得自愧不如。看来古代女子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秀发,甚至以发为美对其呵护有加。
既然古代女子很重视秀发,那么在发型跟发饰搭配上自然会十分在意。比如今天出门上香拜佛、郊游或逛市集,她们都会考虑带什么发饰,这里面的款式又比较多种多样,刚梳理好的发髻一般会用宝钿花钗搭配鲜花来修饰,其中的宝钿花钗又有分为:发钿、华盛、发簪、步摇以及发钗等饰件。
一般百姓家的女子只佩戴荆钗,而结了婚的古代女子所戴发钗被男子称为之“拙荆”这是谦虚的意思。相比普通的古代女子,贵族千金跟皇宫的妃子则显得高档许多,这阶级的女子大多会采用一些珍贵的金银玉钗当发饰,该做法除了可以显得自身高贵,另一面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的炫丽夺眼,且容易吸引男方的眼光。无论是皇妃价格昂贵的金钗银钗,还是农姑头上系的红头绳,这些古代女子们都喜欢在头发上按插发饰。下面我们再仔细讲讲,有关古代发饰的一些具体细节。
步摇发饰:所谓步摇生姿,楚楚动人,此发饰乃古代女人最看重的主要首饰品之一。
其形状是在原来的发簪上增加饰品设计得来,主要制造方式是采用了金银丝线编织成花枝状,再从上面点缀一些珠宝花纹饰品,以五彩珍珠为吊垂主饰品,佩戴时插入发际之间便可。当女子佩戴步摇走路的时候,上面的五彩珍珠就会摇摇晃晃的拽动,使得场面既活泼又具朝气,故而被叫作“步摇”。
发簪轻摇:古代的已婚女人通常会把秀发扎成髻鬟,并插入发簪起到稳固的作用。
发簪的簪字在秦朝跟汉朝时期叫做“笄”,之后才改叫成簪。这种发簪经过各个朝代的衍化发展,变得种类繁多花样各异,其主要的变化在于簪头,一般我们看到的簪有圆顶款,其簪是圆枝形状,簪发则为半球状或球状,部分发簪还会雕刻有纹理,以显得更加美丽。另外还有一种叫“花顶形”,簪身由于是插入秀发当中,所以大部分都采用圆形设计以免损伤发质,而簪头就会雕刻成各种花朵,如兰花、梅花、菊花、莲花等。还有一种发钗叫“耳挖簪”,其主要用玉石或金银铸造,簪体略显扁平,簪端较宽,簪头则形成耳挖状。除此外,还有贵气的龙凤款、麒麟、鸳鸯、燕子、锦鲤款等等,这些发簪都被女主人因喜好而佩戴在秀发之上。
凤冠:说起古代发饰不得不提及凤冠,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古装女子发饰之一。
凤冠时常在古代婚礼中担任主要角色,是新娘子主戴的喜庆冠饰,其冠帽上点缀有凤凰,象征吉祥如意,以及一股尊贵的气质。该冠饰起源于汉朝,自汉代之后一直沿袭,到了宋朝之后被逐渐提升为礼冠,纳入了冠服的制度当中。
发钗顾盼:这种发钗跟发簪均属同一用途,只不过该发钗是分为两股发叉,形成左右顾盼的意思。
其特点更在于钗头雕纹有各样飞禽走兽,蟠龙钗是以龙形龙纹为主,鸾鸟发钗则是以鸾鸟纹理为主,其具有吉祥高尚之意。因此发钗的插发分很多种,有斜插、竖插、后脑插、侧面插等,其即可同时安插数支发钗,左一支右一支,更甚者更是满头插,左右两鬓各安插6支,成形十二金钗,其奢华美丽程度可见一斑,跟现代的女子比似乎还有点过之而不及。所以说,古代的女子也很爱美,会给自己的头部按插各种发饰,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古代女子佩戴发饰的情况多数在电视剧中出现。特别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清宫剧,里面的娘娘妃子们都佩戴着各种美丽的发钗、发簪,似乎只要一天不戴就会在别的妃子面前输掉了自己的气场。比如咱们较为喜欢的《甄嬛传》,起初甄嬛妹子还是一个刚入宫不久的新人,她头戴的发饰较为简单简朴,然而到了她人生巅峰,翻身做主成为皇帝宠妃之后,其佩戴的发饰也跟着飞越上一个高的层次,特别是甄嬛在后来当上太后之后,她的身份跟发饰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而每一次宫中有宴会或公众场合,我们就看到众妃子的发饰层次各有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皇宫妃子的头饰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代表着她们的身份,以发饰排尊卑,像皇后的发饰则显得十分炫丽夺目,其次到贵妃的发饰,再到妃子、嫔妃等,各级的发饰华丽程度不同,一般 妃子就算收藏有更亮眼的发饰,也不敢在这种场合佩戴,否则一不小心夺去了贵妃或皇后的颜面,那么日后必定遭殃。另外皇宫的宫女们也喜欢戴发饰,但都比较简约跟低调,她们跟自己主子的发饰是没得比的。为此说古代女子戴发饰属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她们不得不戴。
在明朝时期,一些男子都会佩戴一些发饰,发展到清朝之后,发钗、发簪等饰品几乎就成为女子的专属。清朝上下众女子皆是每人必备,有条件的女人可以拥有各种簪钗数不胜数,钱多的女人会在簪钗上镶些宝珠玉石,以显贵气。
另外,每一个节日跟场合都会搭配不同款式的发簪,一年之中也因四季而佩戴不同的发饰,诸如夏季秋季就佩戴玉簪钗,冬季春季就戴些金银簪等。特别是清朝皇宫的妃嫔们十分注重头饰文化,她们的头饰冠帽上面镶入的珠宝越多,则表示这个女子的身份地位就越尊贵越是高,如慈禧太后下葬时戴的珍珠凤冠,其奢华程度,足可令任何妃子黯然失色。
终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仅钟爱佩戴各种发钗发簪,其中之一是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丽,而且还代表着各个阶层的贵贱身份,其所戴的发饰越昂贵越华丽则表示她们有钱有权,地位尊贵,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较简约,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发为主。
珠玉以饰 琳琅满目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 仇泰格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清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 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 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 而这些妆奁首饰往往以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彰显使用者的等级地位。 阅读链接 同治皇帝大婚中的皇后妆奁首饰 凤钿八分(赤金累丝凤钿全分、点翠凤钿全分、万福满簪钿全分、万寿满簪钿全分、双喜字银边钿全分、双如意银边钿全分、牡丹花寻常钿全分、海棠花寻常钿全分); 扁方十二枝(赤金累丝扁方成对、赤金洋錾扁方成对、赤金镶嵌扁方成对、翡翠扁方成对、白玉扁方成对、白玉玲珑扁方成对); 耳钳十六对(赤金洋錾钳成对、赤金累丝钳成对、翡翠钳成对、白玉钳成对、万福万寿点翠钳成对、双喜双如意点翠钳成对、镶嵌珍珠钳成对、镶嵌宝石钳成对、赤金各式小金钳八对); 耳环十四对(珍珠排环二对、碧玡瑶套环二对、翡翠套环二对、翡翠环二对、白玉环二对、珍珠环二对、镶嵌点翠环二对); 耳坠四对(珍珠耳坠成对,碧玡瑶耳坠成对、宝石耳坠成对、翡翠耳坠成对); 搬指十二件(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带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蜡搬指二件、沉香嵌金万福万寿搬指二件、沉香嵌金双喜双如意搬指二件); 手镯八对(赤金錾镯成对、赤金镶嵌镯成对、赤金累丝镯成对、赤金点翠镯成对、白玉元镯成对、白玉蒲镯成对、翡翠元镯成对、翡翠蒲镯成对); 指甲套四对(赤金累丝指甲套成对、赤金洋錾指甲套成对、赤金镶嵌珍珠石指甲套成对、赤金点翠指甲套成对)。 ——整理自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 清代,在皇室成员婚嫁之时,总少不了被赏赐各类首饰。检索档案,笔者目前共找到十六位乾隆时期皇室成员的婚嫁档案(以婚礼陪给妆奁清单为主),参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拟定的《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乾隆时期的钦定满文类书《御制增订清文鉴》,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首饰实物,本文或可让读者一览乾隆时期皇室成员婚嫁配置首饰的大致面貌。(清代皇帝大婚首饰问题,因已有前人做过相应的研究—— 参见《紫禁城》二〇一六年第七期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所见乾隆朝皇室成员婚嫁档案包括四位男性,十二位女性;这些人既有亲王、固伦公主,也有处于皇族底层无册封、无品级的格格,甚至还包括两名公主的女儿。一般认为,清代皇族也包括皇帝的女儿、姐妹的丈夫—— 清代的额驸是依附于皇家的,由皇帝提供府邸,经济上也依靠皇帝的赏赐。(罗友枝著,周伟平译,雷颐审校《清代宫廷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页一八三)而公主与额驸所生的女儿出嫁时,其妆奁仍参照相应的格格的等级,由皇室提供(如和硕淑慎公主之女、和硕公主悫靖之女的陪嫁首饰),因此本文也将探讨此类婚礼陪嫁首饰。 清 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此定例基本为清乾隆时期皇室女性陪嫁首饰的标准配置,摘自《呈为陪嫁格格定例》 首饰,从传统意义上讲仅指男女头部的饰品,如今则泛指金、银等贵金属和宝石制成的各种饰品,早已不限于头饰。(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二〇〇一年,页二四五四)因此笔者对「首饰」一词是按照现代通用的定义去理解,文中所讨论的首饰包括头饰及其他各种贵金属、宝石饰品。 公主、格格的婚嫁首饰「标配」 清 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 清乾隆时期,倘若一个公主或格格(清代皇室女子分为宗室和格格两大类:皇帝所生女子为公主,即宗室;亲王以下宗室所生女子为格格。在公主之中,皇帝中宫所出者为固伦公主,皇帝妃嫔及中宫抚养宗室女下嫁者,封和硕公主。格格则分五等,依次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详见王树卿《清代公主》,《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页三一)要出嫁,她应该至少会得到以下这些首饰,即陪嫁妆奁定例(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为陪嫁格格等定例》,档案编号:奏案05-0185-011;《呈固山格格下嫁预备应陪妆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344-001),这也可以说是当时陪嫁首饰的一套标准配置。 标识身份等级的朝服冠饰 朝服冠即穿着朝服时所戴冠帽。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服装,是清代宫廷服装中等级规格最高的。因此朝服冠在各式冠帽中也是最重要的。冠帽还具有标识主人身份等级的作用。清代的朝服冠上有各种饰品,依主人地位高低,其奢俭程度会有差异(清代的冠饰一般是可以拆卸更换的,冠帽的主人可以随着自己地位的变化而更换不同的冠饰),也就是说仅通过朝服冠上的饰品就可以区分佩戴者的地位等级了。正是因为朝服冠如此重要,在清代格格陪嫁妆奁清单中,最先列出的就是朝服冠上的冠饰。朝帽顶 帽顶又称「顶子」、「顶戴」。在冠帽正上方安上金顶饰,顶饰上镶嵌东珠(产自东北地区的一种优质珍珠)、宝石,这是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公主或格格结婚时,肯定会获得这么一顶朝服冠,其上的冠顶饰在档案中一般被称为「朝帽顶」。在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朝帽顶为金凤与东珠相间组成,朝帽顶上镶嵌的东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清 彩绘女朝冠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暖帽垂饰 在清代,朝冠按照穿戴季节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又分别被称为「暖帽」、「凉帽」。在宫廷女性所戴暖帽的后部会有一条细长的垂饰,由珍珠串缀,在中部还会串系一个较大的金托座,托座镶嵌松石、孔雀石等宝石,宝石品种的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舍林」与「金花」 舍林也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冠帽饰品,其实就是一尊装置在帽前的金佛,其名称音译自满语「šerin」(满文写作:)。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šerin」被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前钉着的金佛」,给出的汉语的对应名就是「金佛头」。(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舍林在公主或格格的婚礼妆奁清单中一般被称为「金佛」。舍林通常都镶嵌有珍珠,镶嵌的珍珠越多,表示主人地位越高。虽然在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收藏中还未发现镶嵌舍林的清代女性夏朝冠藏品,但其形制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上所嵌的金佛。 夏朝冠除了在帽前装舍林外,还会在帽后装金花。金花在《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解释为「主子们凉帽后方钉着的金的花」(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在档案中有时也被叫作「凉帽后金花」。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不见镶金花的清代女性夏朝冠实物,但亦如前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皇帝用夏朝冠,其背后镶嵌有金花,可作参考。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清宫旧藏金质嵌东珠龙形帽饰,推测其或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清 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暖帽后的垂饰,垂饰金托座上镶嵌宝石的品种贵贱取决于主人的地位高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佛(舍林) 清 金嵌东珠龙形帽饰 故宫博物院藏 推测其为从冠帽上拆下的凉帽后金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用夏朝冠上的金花 清人绘 皇朝礼器图式册之「 ”皇帝夏朝冠图” 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清 金嵌广片碧玺耳挖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无品级的宗室、格格陪嫁的很可能是素耳挖簪,比这对耳挖簪要朴素很多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蝴蝶纹簪(鬓钗) 故宫博物院藏 无品级者以簪代冠 前述冠饰只赐给身份等级为乡君及更高等级的格格和公主,至于那些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则会用以下两类簪子代替。耳挖簪 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之时会得到一对耳挖簪作为舍林的替代。耳挖簪至少在宋代就已在中原地区出现了,可见其并非满族的传统头饰,很可能是清朝入关后才被清廷纳入到服饰制度当中的。最初的耳挖簪其实就是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的挖耳勺,平时可插戴在头顶上,有需要时便可取下使用。后来耳挖簪的工艺日趋繁复,其实用意义为单纯装饰意义所取代。另外,考虑到清代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一般都会将首饰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等也记录在案,而所见档案相关记录仅写「耳挖一对」,因此推测其很可能指无镶嵌装饰的素耳挖簪。 鬓钗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出嫁的和硕悫靖九公主之女以及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出嫁的宗室弘昌的长女,在出嫁之时均得到了一对鬓钗,是作为凉帽后金花的替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长女指婚照闲散宗室锡绵之女例赏给首饰衣服房屋等项事》,档案编号: 奏案05-0020-022;《奏为奉旨弘昌长女照例应陪嫁钗饰银缎疋等项交弘昌料理交送事》,档案编号:奏案05-0050-018)《御制增订清文鉴》对「鬓钗」一词的解释是:「女子们头上插戴的簪子的名字,将金、银锤匾(扁),做成两杆,叫作鬓钗。」(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因为需要装饰两鬓,鬓钗常为成对制作。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首饰中,成对出现的且尺寸大小适宜插戴在两鬓的簪钗,可能就是妆奁清单中所谓的鬓钗。 朝服上所需搭配的其他配饰 除了前述各种冠饰之外,清代皇族女性出嫁时还会得到一围金项圈、一件金压鬓、一套嵌东珠耳坠、一对金手镯、一对金脚镯、一套或多套朝珠。 项圈 项圈又名「领约」,是清代满族 妇女所佩戴的项饰,在穿着朝服时必须配戴。项圈的一头可以开合,便于穿戴。项圈在清代皇室妆奁中非常贵重且十分重要,这从《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王熙凤缺钱用,月例「一月赶不上一月」,便拿了自己的两个金项圈当掉,一下便当了三百两银子。(曹雪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六十九回,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按书中描写,**们一个月的月银才二两银子)乾隆时期,皇室女性上至固伦公主,下至无品级的宗室格格,出嫁妆奁清单中都会有一围项圈。项圈上还会镶嵌东珠,使用者身份等级越高,镶嵌的东珠也就越多。 压鬓 满族女性在穿着朝服时,还会头戴一金环,因压在两鬓上方,故在陪嫁妆奁清单中被称为「压鬓」,又名「金约」、「头箍」。压鬓上镶嵌东珠和宝石,东珠的多寡同样标识着主人的地位。一件金压鬓也是乾隆时期皇族女性出嫁的必备之物。 清人绘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孝贤纯皇后佩戴了金项圈、金压鬓、东珠耳坠及朝珠 清 金镶青金石压鬓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环镶东珠耳坠(一套六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镶石项圈 故宫博物院藏 耳坠 清代典章制度中记载的耳坠,与现代语境中的耳坠所指略有不同。《御制增订清文鉴》中的耳坠解释为:「女子们耳朵上佩戴者……在耳环上串系垂挂两个东珠珍珠,并镶嵌黄金制作而成」。(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就是说耳坠一词专指具有满族特色的串系两个珍珠的耳饰,有时候又被称为「两镶东珠耳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备办多罗格格嫁妆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33-084)而按满族佩戴耳坠的习俗,女性在一耳上需要佩戴三个耳坠,因此一套完整的耳坠是三对共六个,即共需使用十二颗东珠。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可知,所有格格出嫁时均配有一套完整的耳坠,公主出嫁时亦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朝珠 清代女性穿朝服时,必须佩带三串朝珠,一串正着挂,两串交叉斜挂。朝珠,最初称「数珠」,与佛教关系密切,从朝珠的使用可看出满族人对于佛教的崇奉。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无品级的宗室、格格是得不到朝珠的,而有封爵位格格的嫁妆中则有三串朝珠—— 两串琥珀朝珠和一串珊瑚朝珠—— 正好构成了一套着朝服时的朝珠组合:一串珊瑚朝珠正挂,两串琥珀朝珠交叉斜挂。在乾隆皇帝执政初期,陪嫁公主(如乾隆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敬公主)的朝珠也是一串珊瑚珠、两串琥珀珠(《奏报备办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银两数目片》),但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出嫁的和硕和恪公主(《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和乾隆五十二年出嫁的固伦和孝公主(《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的陪嫁中朝珠则有十串:珍珠、催生石(青金石)、绿石、珊瑚、琥珀珠子各两串。说明乾隆朝晚期公主的陪嫁朝珠数量大幅增加了。 手镯 手镯也是陪嫁妆奁的标准配置之一。一般来说,公主会得到两对金手镯,格格则会得到一对金手镯。陪嫁妆奁档案中关于金镯的描述中并未提及镶嵌珍珠或宝石,因此推测陪嫁所用应为素金手镯。 脚镯 清代皇室女性陪嫁妆奁中还可能会有脚镯。《御制增订清文鉴》解释脚镯是「女子们脚上所佩之环」,外观应该和手镯相似,只是尺寸略大。目前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所有镯子中仍无法准确分辨出哪些是脚镯。 依据《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县主及以上爵位的格格陪嫁妆奁中均有一对脚镯,但实际上,乾隆时期各位格格的陪嫁妆奁清单中均难以找到金脚镯。公主中也只是和硕和恪公主及固伦和孝公主的婚礼清单上有此物件的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连备受乾隆皇帝宠爱的嫡女固伦和敬公主也没有陪嫁此物。这很可能是因为脚镯使用场合极少并不实用的缘故。 此外,清代皇族中男性娶亲时,陪给福晋妆奁中的首饰也与前述标准配置相似,只是基本没有上面所说的几种冠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呈载锡阿哥娶福晋初定成婚筵宴物品并送福晋各色礼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469-010) 阅读链接 陪嫁女子的首饰 在清代皇室女性成员婚礼中,随公主、格格陪嫁的女子也会得到一些首饰。作为皇帝之女的公主一般有十几名女子陪嫁,这些女子又分为头等、二等、三等。陪嫁的头等女子能得到淡金裹银嵌铜花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二等、三等女子得到淡金裹银素项圈一围、淡金素耳坠三对。相比之下,格格的陪嫁女子则要少得多,一般只有两名女子陪嫁,陪嫁女子每人得到的首饰也只有淡金素耳坠一对。 陪给额驸的首饰 清代皇室婚礼中除了陪给公主、格格妆奁,也要陪给额驸一部分首饰,有的还特别漂亮,别具风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腰带上佩挂的活计组合了。北方民族都有在腰带上佩挂各种生活用品(又称活计)的习俗。一套腰带上活计的组合在陪给额驸物品清单中一般写作「带环、手巾、荷包、小刀、耳挖筒一分」。 清 琥珀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朝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光素镯(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活计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小刀可以在就餐时割肉,帮助进食;荷包能装各种烟草、干粮;耳挖筒,又叫「牙签筒」,里面装有牙签、镊子等小型工具,剔牙、掏耳均可;手巾,又叫「飘带」、「忠孝带」,在清初本是作擦手、擦嘴之用。所有这些活计,与野外活动密切相关,原为适应渔猎生活所需,但到了乾隆时期,其装饰性已经多过实用性,变得极为华丽贵重。例如,清代中期的手巾,配在主人身上,在骑马、走路过程中飘扬,格外好看;荷包上有着精美的刺绣;耳挖筒、刀鞘更以金、珐琅、玳瑁等珍贵材料制成……当这些活计挂在腰间时,俨然是琳琅夺目的装饰品。 所有这些活计,都会拴挂在两个带环上。乾隆时期,挂活计的带环也常用贵金属和宝石材料制作。例如陪给和硕和恪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硕公主备办妆奁事折》),陪给和硕荣亲王长女固山格格额驸的是「嵌红宝石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固山格格下嫁采礼聘礼筵宴定例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353-212),陪给固伦和孝公主额驸的是「嵌珊瑚金带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请为下嫁公主备办陪嫁妆奁饰物等项事折》) 除此之外,按惯例还要陪给额驸菩提朝珠一串,帽顶一个(帽顶的式样依额驸的品级来定)。这些虽未冠以「定例」之名,但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形成惯例,可以算是赏赐给额驸首饰的「标配」。 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 前文讨论了乾隆时期不同等级身份的皇族成员婚嫁时所需首饰的标准配置。大体以相关定例作为参照,有规律可循。但这些「标配」首饰所体现的,只是皇室成员在制度下的等级,却无法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代皇室成员婚嫁时首饰的多寡,除了与自身的爵位等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同皇帝的亲疏远近有关:如果成婚人与皇帝关系特殊— 比如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在其婚礼妆奁清单中除了前述与身份等级匹配的定例外,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首饰,而这些「标配」以外的首饰,其标准、多寡或组合等等很难有规律可循,下面仅选取几种作简要介绍。 清康熙 吉服带及所系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镶青玉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嵌珠宝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镶蓝晶带环(一套三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菩提镶珠数珠 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赏赐的金凤 清代女性朝服冠的帽顶周围会镶有「金凤」作为装饰。实际上,「金凤」的叫法并不准确,因为在清代礼制中公主及以下皇族女性冠上的金鸟应该是翟(长尾的野鸡),但档案中称其为「金凤」。目前可知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婚礼中,陪送给福晋的妆奁清单中就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档案编号:奏销档296-218-1),理密亲王允礽第六女淑慎公主之女的陪嫁妆奁清单中也有金凤五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89-087),郡君格格下嫁绰罗斯亲王达瓦齐的妆奁清单中有一枝金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绰罗嘶和硕亲王娶福晋赐给妆奁物品清单》,档案编号:奏案05-0145-091)。而除此以外,再难在档案中找到金凤的信息。这些金凤应都是属于特别的赏赐。 故宫博物院藏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上的「 ”金凤” 清 彩绘女夏季朝冠前式纸样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帽顶周围镶嵌的「 ”金凤” 可酌情变通配置的戒指 前引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及淑慎公主之女的婚礼妆奁清单上还列出了戒指。清代人所说的「戒指」,和当代意义上的戒指略有区别,其专指带有戒面的指环,而无戒面、各处等宽的指环则被称为「溜子」。由于戒指是额外配置,不在定例之中,因此对于具体形制也并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酌情变通。比如《呈报十二阿哥娶福晋陪给妆奁清单》中,原拟用两对镶嵌宝石、珍珠的金戒指,但因为养心殿恰有一对白玉戒指和一对玻璃(料)戒指,最后也就把原定的金戒指改成养心殿的这两对了。 寓意吉祥的各式簪钗 清 黄金戒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玻璃(料)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指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绿玉雕花戒指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雕花溜子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在皇族婚嫁首饰的额外配置中,最多的恐怕就属各类簪钗了。这些簪钗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描述,在此仅罗列一部分名称:「金玲珑如意簪」、「金茶花春瑞簪」、「金喜福长临簪」、「金喜荷莲鬓钗」、「金缉碎珠福禄缘善庆簪」、「金福寿双全面簪」、「金菊花面簪」。(整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单》、《奏为陪送十二阿哥福晋妆奁事折》)从这些簪钗的名称中可发现,其虽种类繁多,但均为吉祥寓意的题材。 妆奁首饰上关乎等级的标识 清代皇族成员婚嫁中的首饰往往能体现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而从前述相关妆奁首饰中可以发现,这种等级地位多是通过首饰上镶嵌东珠的数量和宝石的种类来体现的。 清 银镀金嵌宝石双喜纹簪(三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嵌珠宝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缉米珠如意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猫眼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东珠(三颗)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溥仪向公安部交出的战败逃亡时所携带的东珠 所谓东珠,是优质珍珠的一种,主要产自东北一带。《御制增订清文鉴》对东珠解释为:「蛤蚌中生长,大的小的皆有,只有东北地区产出,坚硬异常。」(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正因为产于高寒地区,一年中能下河捞珠的时间不长,产量有限,加之品质优异、外观「均圆茔白」(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价格也就不菲了。且因产于满族人的家乡故地,清代统治者对东珠也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这几项因素使东珠成了清代宫廷青睐的首选首饰镶嵌物,并以其多寡来标识佩戴者的等级地位。《满洲源流考》卷十八所说的「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以及包世臣所言「夫东珠禁服,惟嵌朝顶,重限三分,贵登及品」(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一·正集一,清小倦游阁钞本),都是在讲东珠的特殊地位及其标识等级的功用。前述公主、格格的冠饰(帽顶、金花、舍林)、金压鬓、金项圈都是通过镶嵌东珠的多少来体现主人地位的高低。 除了东珠,首饰上镶嵌宝石的贵贱也可用于区分首饰主人的等级地位。譬如前述暖帽后金花,固伦和孝公主婚嫁妆奁中的金花镶嵌的是猫睛块(即现今通常说的金绿宝石猫眼)和绿松石;而在《奏准陪嫁格格等定例》中,郡主婚嫁妆奁中的后金花镶嵌青金石,县主、郡君、县君镶嵌的是(绿)松石,乡君镶嵌的则为孔雀石。猫睛、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这几种宝石的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而这种贵贱之差甚至在今天的珠宝市场中仍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在清乾隆时期,清代皇室成员的婚嫁首饰已经形成了一套惯例,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时都将依据自身的等级地位获得一套定例首饰。同时,也可能因为个人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饰。这类首饰种类复杂,款式繁多,并不拘于定式。通过这些妆奁首饰也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首饰上镶嵌东珠的多寡、宝石的贵贱来体现使用者等级地位差异的制度。 原文刊载《紫禁城》2019年第4期
世俗常认为女性对珠宝天生的喜爱,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物质崇拜。然而对她们而言,那些凝聚了自然和工艺之美的珠宝,意义远远超出了装饰或是财富价值。它们是浪漫故事的纪念品,才华的现实结晶,甚至是表达个性的宣言。我一直觉得,珠宝是女性的第二张脸。
风格塑造者的昂贵道具
在一些风格塑造者的眼中,珠宝那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被抛开,只留下象征着纯粹的美,成了她们彰显时尚品位的华丽道具。正如当年香奈儿女士不用真假来衡量珠宝的贵贱,革命性地把成串的人造珍珠项链挂在胸前,促成了人造珠宝的流行一般,美丽才是她们追寻的唯一价值。
在欧洲经济大萧条之际,捧红了人造珠宝的香奈儿却又颠覆性地举办了首次高级珠宝展,将所有钻石珍品用铂金镶嵌起来,形成了“彗星”、“山茶”等传世作品。其中一款“丝带”项链,正是用昂贵的材质来诠释日常生活中“丝带”这一常见的物品。“我希望我的珠宝轻盈贴合,犹如缠绕于女子纤指上的丝带。”香奈儿女士解释道。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她对珠宝漫不经心的从容态度。
黄金年代的浮华梦境
它们也许并不真实,但是它们确实真切地存在过—这就是 1920 年代末到 1950 年代末好莱坞黄金年代制造的浮华梦境。珠宝因为这一个个银幕上的故事有了特别的意义,成为一连串浮华梦境的代表符号,那些传奇女星在台前幕后也割舍不了各自的珠宝情缘。其中翘楚,不得不提奥黛丽赫本和伊丽莎白泰勒。
她们演绎着珠宝,珠宝点缀着她们,整体相得益彰,十分和谐。
点缀权力的温柔符号
在女性政治家的世界中,珠宝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闪亮点缀,更有丰富的政治寓意。
不久前辞世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正是不动声色便将珠宝变成其政治隐喻的个中高手。她经常身穿蓝色套装—蓝色是保守党的代表色彩。西装肩部宽大的垫肩设计给她增添了“男性化”以及“强硬”的气质,珠宝则巧妙地将之加以柔和。
珍珠和胸针正是最典型的“女性气质”的搭配,“铁娘子”在几乎所有场合都佩戴着这样的珠宝,其中珍珠更是她的最爱。她曾表示:“你若仔细观察那些穿戴整洁漂亮的女性,就会发现珍珠的重要性。
一件普通的衣服配上珍珠,就能显得气度不凡。珍珠能提亮肤色,让人焕发光彩。”女王拥有 14 顶在礼仪场合用的王冠,绝大多数情况下,王冠只有在正式的礼仪才会佩戴。最著名的大不列颠钻石王冠,是女王的祖母玛丽王后(Queen Mary) 于 1893 年结婚时收到的结婚礼物,玛丽王后在伊丽莎白二世 1947 年结婚时又将之转送给她,以之象征爱情的祝福,更体现了君主制与王权的延续。
近年来,女王常公开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帝国冠,转而更加频繁地佩戴大英帝国女孩王冠这顶较为简单活泼的冠冕。对于年纪较大的女性而言,帝国冠的分量着实不 轻,而其归还伦敦塔珍宝库房保管的手续也十分繁琐。反观女孩王冠,显得轻巧方便,还能根据不同颜色的衣服搭配不同的耳环和项链。这一举动,被许多英国王室 的研究学者认为是君主立宪制越来越年轻化和开明化的预兆。可见,王室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因珠宝而得到传承,珠宝收藏于女王而言绝非只为奢华,更是政治上一个鲜明的风向标。
结论:珠宝为女性而生,仿佛注定是要相遇的恋人那般,珠宝见证也激发了女性最深层次的美,女性也演绎了珠宝的灵动。
个人觉得源自是人的天性——宝石对人视觉的刺激,令人感到愉悦。
女性喜欢戴珠宝首饰的本质原因,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直到我看到一个国外关于“原始人”的纪录片,里面关于“一粒宝石”的片段。
画面是这样的,原始人在丛林中的泥地里把泥浆涂抹在身上(原因是驱蚊),突然从泥浆中他们发现了一颗颜色鲜艳的石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石头。这颗石头让所有的原始人都很开心。他们围着石头,争着把它混着泥浆黏在自己的额头上。在这个时候他们有了争执,大家都想拥有这颗石头,所以他们扭打在一起,最终最强壮的男人得到了这颗宝石。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人如果除去欲望、阶级认知、自我实现等诸多因素,喜欢宝石的原因仅仅是“好看”,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从视觉上被宝石吸引。
那大家好不好奇,这颗宝石最后怎么样了?
那个最强壮的原始人拿到宝石之后就把宝石送给了他的女人。
因为在原石时期,男人求偶的方式就是要带着礼物,比如一条鱼,一块肉,女人接受礼物之后男人就要发出低沉有磁性的声音去吸引女人的注意力,礼物越丰厚,声音越有魅力,求偶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对男人来说,求偶成功比佩戴珠宝来带的快感要大的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最强壮的男人会用自己辛辛苦苦打架得到的宝石来换取女人的芳心,而不是自己先佩戴。
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趋于文明,有了马斯洛的多层需求。但无论是出于社交还是自我赠礼的目的,珠宝都可以让人获得一种美好体验。这种体验来自对“美”的满足,来自于精致的感受,来自于自我取悦,有或者是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喏,你看,我实现了自我价值。”
但论本质,还是因为“它好看”
电视连续剧《甄嬛传》让观众回味无穷。对着有显赫娘家的华妃,对着有真诚的皇上甄嬛,还有就是父亲是低微县令的安陵容。婆家地位低,安陵容却有机会封妃,可是,与甄嬛和华妃同为后宫妃位的安陵容,这是为什么?
安陵容是皇后安稳后位的棋子,而她依附皇后是为了救父安陵容是个胆小的人,后宫里的女子最善妒,如果装扮得花枝招展,就更容易被别人看穿,因此,安陵容为了自我保护,只能装扮得十分谨慎,不敢惹人嫉妒
安陵容的家庭背景不好。这位父亲不过是县丞,从小到大,从小到大,一直穿着没有甄嬛、华妃之流的服装,即使后来升任嫔位,穿着也依然十分朴素。
安陵容封妃,本身就是她想要拯救一个犯错误的父亲。皇帝看在她怀孕的份上,她自己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才得了这个机会。
得到了一个封号还是让太监们笑话的,封妃礼也没有去参加,所以从实质上说,根本没有人把她当成妃位,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甄嬛复宠,又被皇帝迎进宫来,中宫的皇后一直心神不宁,生怕有一天甄嬛会取而代之。
因此,她利用上赶子对她的依恋,让她服药迷惑皇上后怀孕。但无论皇后或安陵容都很清楚,服药后的安陵容是无法照顾腹中的孩子的。安陵容甘愿自毁身躯,就是顺从了皇后,从甄嬛那里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她自己却利用了怀孕,得到父亲宽恕的机会。
甄嬛有意推荐安陵容为妃安陵容后宫独宠而孕,甄嬛早已看穿皇后的秘密。甄嬛抱着“可怜”的安陵容,和皇后对奕。因此,他就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从皇帝那里讨到了安陵容,成了明妃。
与此同时,派人送了50只黄鸟,意图十分明显。虽然是皇妃,安陵容在皇帝眼里却是一只逗乐的黄鸟,与外面终日啼叫的小鸟无异。
而且安陵容也看得出,甄嬛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因为甄嬛有皇帝的宠爱,而且有足够的手腕。而且安陵容在自己封妃的日子里,还戴着一个甚至不如瑛贵人的头饰,穿着一件正装,在自己的宫里听着热情洋溢的封妃大典。
本来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最后却成了自己的笑料。事实上,她很清楚自己在宫里的地位,皇上只视她为一只会唱的宠物而不是有情的人,皇后只视她为棋子而不是知心的人,昔日的好姊妹一个离世一个恨她。从头到尾她都是个可怜的人,她的封妃庆贺也成了最讽刺的宠儿!
安陵容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保持低调安陵容封妃后,自己的父亲得救了,此事已传遍后宫,后宫是哪里?这里聚集了许多没有任何事情,也没有什么机构的妇女。
安陵容明白,皇帝并不真的喜欢她,她在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支撑力。再加上她为了这次和甄嬛争宠,已经把身体毁得极尽,不但不能保住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也不能有子嗣。
救父的愿望实现了,而皇后又视她为无用之人,早晚都会弃之,她必然会成为宫廷中最可怜的妃子,所以,安陵容处处低调,自然也不敢在饰物上与甄嬛、华妃相比较。
在安陵容短暂的一生中,可怜的人,总有可气的时候。安陵容在家时,因为母亲胆小,被一干父亲的姬妾欺负,靠做针线过活。
进宫来的安陵容,天天谨小慎微,她自以为成了甄嬛的“死党”,却最终融不进她们的圈子。最终她被完全黑了,变成了女王的棋子。
事实上,宫中的女子都喜欢打扮,但如何打扮各有不同,无非就是两点,一是是否合乎礼制,二是合乎个人性格和特点。如华妃,得宠之时头饰十分繁复,上头是点翠或穿金线,宝石绣,不要紧,还带着凤钗,各式各样,头饰不但大,而且夸张。相比于于皇后,或许更张扬,但皇后的头饰则显得比较简练一些,但整体而言,金银财宝,比嫔妃的布、绢等,都显得尊贵。
事实上,安陵容与甄嬛、华妃差得远了,不得不说,后宫的女人除了拼宠爱,还有拼得是做人的手腕。
安陵容的悲痛,不是皇上的,不是自己的,是那个时代对女人的不公,可悲可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