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派Art Nouveau重新树立了19世纪失去了的艺术统一性,革新了当时被禁锢在过去的风格以及平庸性中的建筑和家具设计。而绘画则带有象征主义色彩,但是很华丽和温存。最后在玻璃器和陶瓷上发展到顶峰,这是典型的工业催生的艺术形式。
新艺术派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奥地利艺术大师----Gustav Klimt这是一个天才创造性的艺术家。1897年创立了维也纳分离派。他将抽象转化为诗意的象征,在油画颜料中渗入金色和银色,并将女性线条风格化,并且从拜占庭的镶嵌画里借鉴了图案装饰手法。
在一战前的资本主义幸福年代,抒情而过激的象征主义题材---挑衅、色情、讽刺和残忍的风格通过油画,彩色玻璃画,雕塑,海报来充斥着艺术环境。装饰性的表现手法迎合了资本主义的口味。女性的曲线、植物的图案化重复的表现。简化后的构图磨平了深度感。色彩单一,色调极为统一。
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1860724—1939714。出生于摩洛维亚(Moravia)小镇Ivancice(在现今的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波西米亚人,捷克画家、法国著名设计家。他童年时是摩洛维亚布鲁诺(Brno)圣彼得罗马天主教堂唱诗班的成员,这座教堂保存着丰富的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每次穆夏进入这所教堂,都会被这些美妙的艺术深深感染。
慕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也有强烈的个人特点,他创作了大量的画、海报、广告和书的插画,同时从事珠宝、地毯、壁纸及剧场摆设等设计。在画中常出现美丽的女人穿着带有新古典主义的长袍,四周围绕着丰富的花,且在女人的头后方常会有光环。
他的新艺术风格常被模仿,然而,这是慕夏终生不想尝试的风格;他总是坚持着一种信念,那就是与其依附着任何一种流行的设计型式,他的设计是从内心而生。他声称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传递精神上的讯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对他在商业艺术界得到的声名感到挫折,而希望专注于那些更为崇高的艺术,及使他的出生地更为尊贵的计划。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访美国,接着便定居在布拉格,在那里,他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及剧场增添了许多装饰。当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大战之后独立时,他为这个新的国家设计了邮票、钞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他花了许多年的时间创作他的杰作—斯拉夫史诗(The Slav Epic),那是一系列描绘斯拉夫人民历史的巨大绘画;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想要完成这个颂扬斯拉夫历史的梦想。
在法西斯主义风起云涌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诗被报纸指责为反动派,当1939年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际,慕夏是第一个被盖世太保逮捕的艺术家。在一连串的审问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而过世。穆夏的艺术生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将自己和时代、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融入其作品中,只有这样,他的创作才会有生命,一个永恒的生命!
Art Nouveau
流行于1890~1910年间,以比利时和法国为中心,用流畅性的自由曲线(特别以自然植物形状为基础)来造形,广泛地在欧美造成国际流行。这种以感性的有机曲线与非对称架构为特征的装饰风格叫「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最能充分表现新艺术独特的曲线者是便是Mucha, Alphonse Mucha 的插图(例如《夏天》,1896)、海报(1896)及书本的装潢最有名,画中人物的脸与肌肤是理想化的写实风格,而衣裳与背景则是用华丽的曲线造形(花草图案)来装饰奠定慕夏地位的海报,首推他为大名星莎拉贝尔娜制作的海报吉思梦妲里,就是靠这张海报,慕夏一举成名有关这张海报创作过程的故事,可谓已经晋升传奇的范畴,而缺乏想像力的论者,说明事实细节时总是语焉不详无疑地,慕夏本人则确信是在命运眷宠的巧妙安排之下,种种状况才造就他有幸创作这张海报的契机
慕夏设计的吉丝梦妲海报,将为海报史掀起了一场革命修长而窄的画幅,细腻的粉嫩色彩,以及几近等身大小的人物,在静止流露出尊贵与庄严,可谓推陈出新,效果惊人这张海报大受巴黎民众欢迎,一时一张难求,以至於有意收藏者不得不出尽下策,不然就贿赂海报张贴工人,要不便选在夜深人静时,摸黑外出用剃刀把海报直接从广告板上偷割下来
有著流水曲线般的花束,发饰以及衣裳纹样当今流行之波西米亚风的服饰,纹饰,早在一世纪前慕夏的作品里就已展现出来他所塑造出来的意象,如化妆,发型,波西米亚风的服饰,首饰,当时成为巴黎观众竞相模仿的对象,上流阶级的妇女们都在抢购慕夏所设计的这些东西
工业设计史上的流派与组织[21大流派]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方式。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啦人们的厌恶。在探求新的设计风格的进程中,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成啦当时的创作源泉。1750年,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啦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古典艺术质量远远超过巴洛克与洛可可,促成啦新古典的产生与流行。 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方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啦人们对理性的向往。新古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多少也一些差异,大体上在法国是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是希腊式样较多。新古典风格也体现于当时的产品上,其特点是放弃啦洛可可过分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方式,构件和细部装饰喜用古典建筑式的部件。英国新古典家具的成就很大,其中涌现啦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长于设计朴素、实用的方式,其设计出来的产品成为啦现代家具设计的先声。 折衷主义 在19世纪,一个更为直接和严峻的问题是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那就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因此也被称为“集仿主义”。随着生产的商品化,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和刺激市场,于是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情调杂然并存,汇为奇观。同时,19世纪的交通已很便利,考古学大为发达,加上摄影术的发明,帮助人们认识和控制啦古代遗产,以致有可能对各种式样进行拼凑与模仿。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现代工业设计的先导。说它是一次运动,是因其影响波及面大,具有国际意义。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械产品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地方。与过去手工制造的产品相比,呈现明显机械化特性:一些产品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仍照搬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样式,使难于应付复杂方式的机器产品比过去用长时间精雕细琢的手工业产品显得粗糙低劣;一些产品因按照机械生产的特点重新设计,其单纯简洁的样式,却使许多认为只有花样繁琐的传统样式才代表精致完美的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非常不成熟的工艺美术设计,面临着新旧过渡时期的困难。以英国诗人、文艺批评家拉斯金和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家莫里斯为代表的传统派,一面在理论上展开啦批评和宣传,一面积极致力于设计实践。他们不满当时机械化产品的粗糙、简陋,认为真正的工艺产品应既实用又美观,企图恢复中世纪传统作坊生产的手工产品的标准的手工技艺和完美而精致的设计。为此,莫里斯建立啦自己的染织作坊,亲自设计并以手工制作各种织物、壁纸、地毯和家具等。其设计在否定当时机械化样式缺少曲线变化的前提下,运用啦自然界有机物(如花草)的方式,并加以变形,使装饰纹样呈现出变化丰富的曲线,富有生机和运动感。它们和曾经风靡欧洲、有强烈装饰感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见巴洛克、罗可可)的曲线风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风格很快在建筑造型、室内装饰、园林艺术、书籍装帧等各种工艺美术设计中表现出来,并影响啦整个欧洲设计界。拉斯金和莫里斯的言行使其走进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怪圈:他们从审美角度反对工业化时代生活用品的机械生产及其造型样式,但他们号召人们把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其功能相结合,并身体力行。所以,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对产品(不论是手工还是机器产品)设计与其功能的关系予以特别重视,指出啦正确的设计方向,极大地推动啦工业产品设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是工艺美术运动在法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法国设计师兼艺术品商人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开设啦设计事务所“新艺术之家”,并与几个同行朋友合作,决心改变产品设计现状。他们推崇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推崇精工制作的手工艺,要求设计、制作出的产品美观实用,他们对建筑、家具、室内装潢、日用品、服装、书籍装帧、插图、海报等进行全面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他们在方式设计上的口号是“回归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法国设计师的精美作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欧美各国引起广泛响应,并使“新艺术之家”的名称不胫而走,故以“新艺术”命名其运动。因此,法国自然成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吉玛德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穆卡设计的海报;盖拉德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的设计作品《新艺术室》;盖勒设计的细木镶嵌家具;查普列特设计的华美瓷器等。还一些平面设计家为商业所做的广告设计,在视觉传达领域的探索中迈出啦第一步。法国设计师不仅通过报刊宣传其主张,还直接向社会推销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新艺术风格的各种产品,创办设计专门学校,推广设计教育,如盖勒所创办的南希工业艺术联盟学校。小城南希是巴黎之外又一个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中心,两地的设计方式各具特色,互相影响。在法国新艺术运动中还涌现出许多成绩卓著的设计团体,如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等,以六人集团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使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色彩纷呈。1925年左右,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逐渐被装饰艺术运动取代。 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 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一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在设计地方,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何方式与有机方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并在1900年出版啦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瓦格纳则是霍夫曼等人的老师,其设计思想与建筑风格在19世纪80年代已表现出与装饰主义的分流,故被称为分离派运动之父。1895年他在《现代建筑》一书中阐述啦新时代建筑应具备的方式。他设计的卡尔斯帕拉兹车站,具有简洁的方形造型和新艺主术运动风格的装饰细节,是分离派的早期佳作。画家克里姆特是分离派组织的第一任主席,被誉为“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他创作啦大量崖壁画,其方式与室内设计高度和谐。他打破传统的绘画方式,以金属般绚丽辉煌的色彩和一维平面效果,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方式语言,表现出强烈的华丽风格与工艺化的精美,呈现强烈的装饰性。其代表作有绘画《吻》、壁画《哲学》、《法学》、《贝多芬雕像装饰壁画》等。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支持下,在魏恩市组织啦维也纳工作同盟。他和莫塞担当艺术指导,从事家具、室内金属器皿的设计,并由同盟的作坊进行生产。其产品造型呈几何形态,很少装饰,力求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体现产品的实用性。霍夫曼在设计中表现出与普遍的曲线风格不同的直线风格,更加接近现代设计。他的由纵横直线构成的洗练的方格网装饰特征,成为象征分离派设计风格的鲜明符号。1904-1910年,他承担啦布鲁塞尔郊区斯托克列宫的建筑设计。其方形的造型单纯、严谨,室内空间宽敞、墙面平直,是其最首要的代表作。室内陈设、餐厅的大型壁画则由克里姆特设计制作。壁画中图案化的人物形象和装饰花纹,是用玻璃、马赛克、珐琅、金属、廉价宝石镶嵌而成,华美异常,使斯托克列宫成为集分离派之大成的佳作。其他人的创作也成就颇丰,各具特色。奥布里奇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之家,把单纯明确的几何造型与典型新艺术风格的枝蔓缠绕的花草装饰结合得浑然一体,是分离派代表作之一。莫塞的平面设计成就最大,其美学观点比其他人更加前卫与理性化。其书籍装帧、插图、印染、邮票等地方的设计,多以黑白色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现代主义风格。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独树一帜,在设计中加进啦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较少见的直线和简洁的几何造型,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体现出欧洲设计从摆脱传统到走向现代的过渡风格,影响深远。 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啦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郊区赫拉劳。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增高德国设计程度,设计出优良产品。同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会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介绍先进设计成果,促进各界***支持设计的发展,以推进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素养的增高。它表明德国在工业设计地方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盟中的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鉴先后介绍啦贝伦斯为德国电器联营公司设计的厂房及其一系列产品:格罗佩乌斯为同盟设计的行政与办公大楼、幕墙式的法格斯鞋楦厂房、陶特为科隆大展设计的玻璃宫;纽曼的商业化汽车设计等,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尤其是对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绍,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鉴还及时向人们展示国际工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装配流水线。年鉴还发表不同观点的理论文章,让人们在争论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内部发生啦设计界理论权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设计师威尔德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前者以有力的论证说明:现代工业设计一定建立在大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而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必然要采取标准化的生产形式,在此前提下才干谈及风格和趣味问题。这次论战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战,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首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其活动中断。但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啦基础。 风格派(De Stiji) 荷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于20世纪初,是早期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首要组成部分。风格派本源于荷兰绘画艺术风格(见风格派),但它对设计界的影响巨大,设计界的风格派被看做是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首要表现形态之一。因风格派创始人、画家蒙德里安曾以“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为题发表论文,以新造型主义来形容其创作风格,故人们又把风格派称为新造型主义。其设计的代表作有《风格》杂志的封面设计和斯拉拉斯堡的奥伯蒂咖啡馆的室内设计: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红蓝椅子:奥德设计的乌尼咖啡馆等。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相关风格派的理论著述,是风格派设计的理论依据。 对设计界来说,新造型主义这一名称尤为贴切。风格派主张从理性出发,用抽象的几何结构来表达宇审和自然的普遍的和谐与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盖的规律,这些规律表现啦科学理论、机械生产和现代城市的本质和节奏。其设计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设计师里特维德、建筑师奥德等人。他们主张把纯艺术的风格派原则运用在建筑、家具、其他产品和平面设计中,渗透世界,以创造新的世界秩序。他们注重使用和表现新资料、新技术,指出建筑的空间是由功能与和谐两个地方构成,其外观是由其内部空间决定的。他们把风格派绘画艺术的极其简洁有序的造型、色彩和线条的形态,应用到建筑、服装、家具等地方的设计中,并设计啦新的字体和非对称均衡的印刷版面。风格派设计所强调的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思想和结构第一的原则,为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啦思想基础。风格派设计的代表有《风格》杂志的封面设计和斯拉拉斯堡的奥伯蒂咖啡馆的室内设计;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红蓝椅子;奥德设计的乌尼咖啡馆等。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相关风格派的理论著述也是风格派设计的理论依据。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由俄国艺术家马勒维奇和塔特林等人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后提出的一种艺术理论。在1920年发表的《构成主义原理》中指出,空间只能在其深度上由内向外地塑造,而不是用体积由外向内塑造;造型应注重立体结构;具有形体的资料作为表现因素,每一根线条都应表现事物的内在力量;同时应把时间作为一个要素引入造型之中。塔特林在第三国际纪念塔模型(1919)中,突出表现啦对空间结构的塑造,他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造型艺术走向啦设计的范畴。在标准型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折叠型家具等的设计中,都曾应用啦构成主义的手法,体现啦形态上的简化和经济节约的特点。在广告和图形设计领域,构成主义与荷兰风格主义相呼应,体现啦几何形体及空间转换的构思效果,在国际上产生啦一定影响。 包豪斯(Bauhaus)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啦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包豪斯经历啦两个主要发展阶段:①魏马时期(1919一1924),②德骚时期(1925-1933),其名称根据学院所在地而来。格罗佩乌斯(1919-1927年任职)是其创立者和第一任校长。第二任校长是迈耶(1927-1930年任职)。第三任校长是凡德洛(1931一1933年任职)。他们都是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对包豪斯的贡献极大。20世纪初,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方兴未艾。格罗佩乌斯敏锐地意识到:应建立新型的、专门的设计学院,以培养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他一再向政府提出创办以建筑设计为中心的设计专门学校的建议,1919年魏马政府表示同意,在合并魏马美术学院和魏马工艺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啦包豪斯学院。其德文全称为“Des Staatliches Bauhaus”,即“国立包豪斯”。格罗佩乌斯把德文的建筑(bau)和房子(haus)两词合一而创造啦“Bauhaus”(包豪斯),含意是新型的建筑设计体系,但其设计教育内容包含啦以建筑为中心的所有工业设计。格罗佩乌斯亲自拟定啦《包豪斯宣言》,确信其设计宗旨“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啦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一定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当艺术方式课程的教师称“方式导师”,担当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啦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首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啦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啦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啦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啦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啦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啦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啦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啦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方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德骚包豪斯的教授以本院毕业生为主,如拜耶等人。1925年,该校刊物《包豪斯》出版。1927年,成立建筑系,瑞士著名建筑师迈耶任系主任。这是包豪斯的鼎盛时期。1928年2月,格罗佩乌斯辞职并推荐迈耶担当校长。他进行啦大规模改革,加强啦建筑系的课程,成立啦音乐系,增设啦摄影专业,并增加啦社会学课程,提倡学生积极与社会联系。其进步的政治立场引起当局不满,1930年他被迫辞职。在格罗佩乌斯的推荐下,德国著名建筑师凡德洛出任第三任校长。他继续推行改革,完善以建筑设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并努力使学院实现非政治化。1932年,在纳粹冲人学校大肆破坏后,学校被迫关闭并迁至柏林,以“包豪斯·独立教育与研究学院”命名,在一座废弃的电话公司里继续教学。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4月,由当时的文化部下令关闭包豪斯并由纳粹军警强行占领学校,8月10日,凡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啦不可磨灭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革新运动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席卷欧美。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展开的,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并服务于整个工业社会。它在理论与实践地方都取得啦丰硕成果,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啦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消费要求和审美趣味发生啦根本性改变。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赞赏新技术、新资料的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面对时代的挑战,他们提出啦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啦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其所设计的简洁、质朴、实用、方便的全新产品,确立啦现代主义设计的方式与风格,标志着产品设计进入现代工业化设计的时代。工业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杠杆。独立的设计教育体系也出现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欧美各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各具特色。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确立、各国专职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等,表示现代主义设计形态已趋成熟。卓越的建筑师、设计师格罗佩乌斯、科布西耶、凡德洛、赖特等人奠定啦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他们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原则,对推动欧美及世界的现代设计具有首要意义。格罗佩乌斯是最早在设计理论上有全面建树的设计师。他明确指出:“应强调机械对工业设计奠定决定作用。”他认为一定贯彻功能第一、方式第二的设计原则,设计应“可以从实际地方完全达到自身的功能目的”,这样设计的产品才是能够应用、信赖、造价低廉和经济有效的。他认为20世纪的设计一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对装饰和复古主义。他对美学风格的看法作过极具哲理性的阐述:“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啦‘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科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的创立者,他赞赏飞机、汽车、轮船的设计,因为这些设计没受到任何传统的束缚,完全是按照功能与技术的要求设计的,是全新的工业产品方式。他认为大工业社会的任何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他赞美单纯、清晰的几何体。他说:“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师使用几何形体,用几何学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那就良好的艺术。”他主张设计应表现简洁、秩序、逻辑的理性美,应表现出对象本身的直线、比例、空间、体量的美,而不要有附加装饰。凡德洛也强调时代风格,主张设计的现实和功能意义,主张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形式。赖特亦强调功能,同时提出“有机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应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对建筑空间的有机安排与调度、自然资料与工业资料的不同表现力及两者的协调性等。现代派美术对现代主义设计有直接影响。许多现代派艺术家及积极投身到设计及其教育领域,如杜斯伯格、里特维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纳吉等人。一些人在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任教期间,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基础课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1923年在德国魏马举行的包豪斯作品展,向世界展示啦其成就,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设计教育和设计理论研究中心。1925-1927年,德国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己趋成熟,各地方工作走上正轨,师生设计成果达到新程度,使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从尝试阶段进入系统化、科学化的成熟阶段,经受啦时代的考验。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压制,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在欧洲衰弱。1937年后,随着包豪斯大批精英移居美国,使欧洲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融入美国设计体系,在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依托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美国为中心继续开展,形成国际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二战后直到70年代,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原则和风格影响啦整个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设计思潮兴起,但现代主义的许多设计原则仍然适用,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世界设计传统精髓的一部分。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19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设计革新运动。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势推动下,欧美的工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仍然经常留恋手工业生产的新艺术设计运动,己不能适应普遍的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资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方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含对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首饰等地方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啦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所以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它受到新兴的现代派美术、俄国芭蕾舞的舞台美术、汽车工业及大众文化等多地方影响,设计方式呈现多样化,但仍具有统一风格,如注重表现资料的质感与光泽;在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在色彩设计中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平面设计中的海报和广告设计也达到很高程度。格雷(Eileen Gray)的室内和家具设计,把富有东方情调的豪华装饰资料与结构清晰的钢管家具完美结合。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百老汇歌舞、爵士音乐、好莱坞**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装饰风格和追求方式表现的商业设计风格,它们从纽约开始,逐渐从东海岸扩展到西海岸,并衍生出好莱坞风格。尤其在建筑、室内、家具、装饰绘画等地方表现突出。纽约的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大厦,在整体外观、室内、壁画、家具和餐具等地方的设计,都表现啦典型的美国装饰艺术风格。位于洛杉矶的可口可乐公司大厦,其建筑设计表现出汽车式的流线型形态。美国装饰风格20世纪30年代传至欧洲,使欧洲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在英国,装饰艺术风格始于19世纪20年代末,突出表现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和大众化的商品(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包装上。伦敦的克拉里奇饭店的房间、宴会厅、走廊和阳台,奥迪安**连锁公司兴建的大量**院等,表现出英国装饰艺术风格与好莱坞风格的结合。装饰艺术运动中表现出的东西方艺术样式的结合、人情味与机械美的结合等内涵,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受到啦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重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指的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国际的一种设计风格,以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设计为代表。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方式被柔化啦,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方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啦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啦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资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盛极一时,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成为啦当时欧美最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 流线型风格(Streamlining)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啦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不但发展成啦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而且还渗入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影响啦从电熨斗、烤面包机到电冰箱等的外观设计,并形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在最具商业气息的环境中产生的美国流线型风格正是给现代主义的清高以巨大冲击。流线型在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它反映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首要手段。为啦达到这个目标,就一定寻找一种迎合大众趣味的风格,流线型由此应运而生。而大萧条期间产生的激烈的商业竞争,又把流线型风格推向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Nancy)。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设计上。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Guistave Eiffel 1832—1923)设计的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政府为了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艾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在巴黎和南斯,不仅出现了三个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而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设计家。新艺术之家由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开设称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而得名:“现代之家”由朱利斯迈耶一格拉斐(Julius Meier-Graefe)于1898年在巴黎开设称为“现代之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展览中心而得名。而“六人集团”则成立于1898年,是由六个设计家组成的松散设计团体。在这三个组织及周围有名的设计师还有爱米勒•加雷(Emile Galle 1846—1904)、路易•马若雷尔(Louis Major Elle,1859—1926)、勒内•拉里克(Rane Laliqua 1860~1945)欧仁•格拉塞(Eugene Grasset 1841—1917)、儒勒•舍雷(Jules chéret)、土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皮埃尔•波那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和埃克多•基马(Hector Guimard 1867—1942)。
爱米勒•加雷是南斯派的创始人,他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设计上。他大胆探索与材料相应的各种装饰,形成了一系列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以及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他的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对线条运用的娴熟技能和对花卉图案处理的高超技能。常用的图案是映现在乳色肌理上的大自然的花朵、叶子、植物枝茎、蝴蝶和其他带翼的昆虫。此外,他设计的家具也与他的玻璃设计作品一样,其装饰题材以异乡植物和昆虫形状为主,鲜花怒放和花叶缠绕构成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表面装饰效果,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他常使用细木镶嵌工艺进行装饰,使其设计的家具精美而雅致。他在家具方面最有名的设计是1904年设计的“睡蝶床”,蝴蝶身体和翅膀所使用的玻璃和珍珠母传达了薄皮肌肤,木头黑白交替图纹则再现了翅翼的斑纹。
路易•马若雷尔是南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设计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家具铁器上。和爱米勒•加雷一样,路易•马若雷尔的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赋予作品雕塑感。在他的设计中,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由于马若雷尔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所以有“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勒内•拉里克的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珠宝方面。他的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在他的珠宝设计中,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此外,他对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女人体是拉里克设计中爱用的另一个主题。珠宝上的女人体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国艺术家沙龙送交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别迷人的蜻蜓珠宝。拉里克在这件异乎寻常的胸针中加入了一个全裸女人体作为装饰。这是第一件采用女裸体装饰的新艺术珠宝,很快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设计师模仿的对象。
继拉里克之后,在新艺术珠宝设计方面卓有成就的当推欧仁•格拉塞。他设计的珠宝奇特,具有独创性,充满了激情、想象和梦幻。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西尔维亚”坠饰。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图形大师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从英国学来的色彩石版技法运用到广告印刷上,使此法风靡一时而被称为现代“广告之义”。他一生设计了几百幅罗可可线条和亮色块为特征的招贴。
继舍雷之后,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累克招贴的平块亮色,皮埃尔•波那尔招贴的粗犷字母和粗浓线条节奏,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土鲁斯•劳特累克设计的《快乐王后》、《简•阿伏勒》和《红磨坊》歌舞演出海报等堪称新艺术图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贴用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最具独创性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文字与图形的巧妙安排,有力的对比等。而阿尔丰斯•穆沙设计的招贴、海报因其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等,被誉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穆沙一生设计了近百张招贴,风格融合了多种影响,含有鲜明色块的日本高雅轮廓与来自拜占庭和摩尔人艺术的几何装饰糅合在一起。这些流露着拜占庭风格,以天使、棕榈叶和马赛克围绕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招贴,将广告招贴提升到了美术品的高度(图3-9)。如他在1893年为“《JANE AVRIL》”设计的海报,就是这种风格最典型的例子。
至于埃克多•基马的作品,则体现了法国新艺术建筑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纪初受巴黎市政府委托,设计地铁入口,一共有100多个,这些建筑结构基本上是采用青铜和其它金属铸造成的。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结构来设计,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令人叫绝!入口、栏杆、标牌、支柱和电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