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什么样的钻石才是天然钻石?

买什么样的钻石才是天然钻石?,第1张

说到钻石,大家肯定有着很多疑问,比如人工合成与人造/培育有什么区别?人工合成的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能通过鉴定进行区分吗?二者之间是不是刺刀见红的竞争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首先我们从“人造”和“人工合成”二者的区别说起,二者的关系应该说类似于“发明”和“发现”二者间的关系:自然界中不存在,被凭空制造出来的,叫作“人造”;自然界中已然存在的,叫做“人工合成”。钻石在自然界中当然是早有存在的,那么“人工培育钻石”显然应该是被称为“人工合成”的“真钻石”类别。而像锆石之类,应该被称为“仿钻石”。

那么人工培育钻石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这里我们可以直接看下关于合成钻石的定义:合成钻石就是人为模拟天然钻石的形成条件,使非金刚石结构的碳转化为金刚石结构的碳。简单些说,就是把做为石墨粉的原料通过高温高压加工,使其转化为金刚石结构。

现在制造人工培育钻石的主要工艺有两种:一种是高压高温法(缩写HPHT),另一种是化学气相沉淀法(缩写CVD)。自1950年首次使用高压高温法成功合成钻石以来,现在采用这种工艺制造宝石级合成钻石的主要有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

人工培育钻石会不会和天然钻相混淆?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既然钻石都可以人工培育了,是不是就能与天然钻石混同起来了?我要是想买天然钻石,会不会用天然钻石的价格买到了人工培育钻石上当受骗了?

这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请您听我慢慢道来:其实人工培育钻石,也是分不同的级别和不同的用途。工业级人工培育钻石的用途是相当的广泛,从众所周知的切割用途到飞机跑道施工到装饰类用途都会用到。而宝石级的人工培育钻石,生产难度与工业级是天壤之别,如果说早先的宝石级人工培育钻石还是璞玉状态略有显粗糙,那么现在的人工培育钻石,可以说已经是经过了脱胎换骨,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

能被吸铁石吸附的人工培育钻石

早先的宝石级人工培育钻石由于含有杂质较多,甚至用吸铁石都可能形成吸附,是不是看到这里,怕买错钻石的朋友松了口气?您先别急,现在的宝石级人工培育钻石由于工艺水平提升,现在您再想用吸铁石来区分,已经是很难了。但也不要担心,在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对受检钻石的颜色、晶形及晶面特征、内部包体特征,吸收光谱、紫外荧光特性等方面进行比对,是“完全能够区分人工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毕竟天然钻石结晶形成于数十亿年前,而人工培育钻石仅需数天即可形成,二者之间的不可能没有区别,通过专业检测手段也完全可以做出区分,不会混淆。

天然钻石: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矿物名称是金刚石。在矿物学上属于金刚石族。

人工钻石:分合成钻石、优化处理钻石。 

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区分方法:

1、人工钻石的鉴别方法

(1)合成钻石

[1]高温高压合成钻石

颜色:以**、桔**、褐色为主,价格很有竞争力;而蓝色和近无色等颜色,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极难见到。

内部显微特征:可见细小的铁或镍铁合金触媒金属包体。部分合成钻石具磁性,可见不规则状颜色分带、沙漏形色带等。

净度:以P、SI级为主,个别可达VS级甚至VVS级。

吸收光谱:缺失415nm吸收线。

异常双折射:很弱,干涉色变化不明显。

紫外荧光特性:长波紫外线下荧光呈惰性,在短波紫外光下发光性有明显分带现象,为无至中的淡**、橙**、绿**不均匀的荧光,局部可有磷光。

[2]CVD合成钻石

颜色:多为暗褐色和浅褐色,也可以生长近无色和蓝色的产品,但非常困难。

内部显微特征:可见不规则深色包体和点状包体。可有平等的生长色带。

异常双折射:有强烈的异常消光,不同方向上的消光也有所不同。

紫外荧光特性:长短波紫外线下,有弱的橘**荧光。

(2)优化处理钻石

[1]颜色优化处理

①传统颜色优化处理:

古老的处理方法是在钻石表面涂上薄薄一层带蓝色的、折射率很高的物质,这样可使钻石颜色提高1-2个级别,更有甚者在钻石表面涂上墨水、油彩、指甲油等,以便提高钻石颜色的级别,也有的在钻戒底托上加上金属箔。这些方法很原始,也极容易鉴别。

②辐照改色钻石及其鉴定:

辐照改色是物理改色法,只用适用于有色而且颜色不好的钻石。

颜色分布特征:色带分布位置及形状与琢形形状及辐照方向有关。当来自回旋加速器的亚原子粒子,从亭部方向对圆多面型钻石进行轰击时,透过台面可看到辐照形成的颜色呈伞状围绕亭部分布,在这种情况下,阶梯形琢形的钻石仅能显示出靠近底尖的长方形色带。当轰击来自钻石的冠部时,则琢型钻石的腰棱处将显示一深色色环。当轰击来自钻石琢形侧面时,则琢型靠近轰击源一侧颜色明显加深。

吸收光谱:有595nm或H1b和H1c线的出现。

导电性:辐照形成的蓝色钻石不具导电性。 

③GE钻石

又称为高温高压修复型钻石,处理后的颜色大都在D到G的范围内,但稍具雾状外观,带褐或灰色调而不是**调。高倍放大下可见内部纹理,常见羽毛状裂隙,并伴有反光,裂隙常出露到钻石表面、部分愈合的裂隙、解理以及形状异常的包体。这种钻石鉴定起来比较困难,通用电气公司曾承诺由他们处理的钻石在腰棱表面用激光刻上“GE POL”或“Bellataire”字样。

④Nova钻石

一种新的颜色优化处理方法,又称为高温高压增强型或诺瓦钻石(Nova)。该钻石发生强的塑性变形,异常消光强烈,显示强黄绿色荧光并伴有白垩状荧光。这些钻石刻有Nova钻石的标识,并附有唯一的序号和证书。

[2]净度处理

①激光打孔

传统激光打孔处理:钻石表面留下永久性的激光孔眼,而且因充填物质硬度永远不可能与钻石相同,往往会形成难以观察的凹坑。

KM内部破裂法:这种次生裂隙看起来与天然裂隙相似,但这种方法处理不好就容易使钻石破裂。

KM内部缝合法:表面可见蜈蚣状包体,呈不自然弯曲的裂隙,在垂直包体两侧伸出很多裂隙;在激光处理的连续裂隙中有未被完全处理掉的零星黑色残留物。

②裂隙充填

闪光效应:有明显闪光效应,暗域下常见闪光颜色是橙**、紫红色、粉色,其次为粉橙色。亮域下常见闪光颜色是蓝绿色,绿色、绿**和**。同一裂隙的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闪光颜色,充填裂隙的闪光颜色可随样品的转动而变化。

流动构造:裂隙内常保留充填物充填过程中的流动构造。

捕获气泡:看上去像一组指纹状包体,也可能很小,而呈亮点。

絮状结构:充填物质过厚时可产生一种絮状结构,有时这种絮状结构又可演变成一种网状结构,很容易发现。

微小裂隙:在一些充填裂隙中,发现有白色近于平行的细线,可能是裂隙中的微小裂隙。这一特征很微弱,仅在光纤灯的强光照明下才能观察到。

充填物颜色:充填物比较厚时,能见到浅棕色至棕**或橙**充填物的颜色。这种充填物的体色在充填的空洞和激光孔中才能观察到。

不完全充填:通常极细窄,看上去像细白的划痕或暗域下的擦痕,可能是钻石蒸洗时部分充填物被去除造成的。

表面残余:部分充填物残留于钻石表面。

[3]钻石膜

多晶体,表面有有粒状结构;用拉曼光谱测定,优质DF钻石膜,特征峰在33300px-1附近,半高宽;质量差的DF钻石膜,特征峰频移大,强度减弱,甚至在37500px-1附近出现一个宽峰。

[4]拼合钻石

由钻石(作为顶层)与廉价的水晶或人造无色蓝宝石等(作为底层)粘合而成,粘合技术非常高,可将其镶嵌在首饰上将粘合隐藏起来,使人不容易发现。这种宝石台面上放置一个小针尖,就会看到两个反射像,一个来自台面,另一个来自接合面,而天然钻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仔细观察,无论什么方向,天然钻石都因其反光闪烁,不可能被看穿,而钻石拼合就不同,因为其下部分是折射率低的矿物,拼合石的反光能力差,有时光还可透过。

2、天然钻石的鉴别方法(这里介绍肉眼鉴别方法)

(1)毛坯鉴定:

[1]光泽:金刚光泽,“亮晶晶”的外表。

[2]外观形态和表面特征:常见晶体形态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二者的聚形,在无色透明矿物中具有这几种晶形的矿物为数较少。另外,还有一个特征是钻石的晶石花纹,不同晶面具有不同特征的生长纹,如八面体晶面常见三角形生长纹,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八面体的晶棱;立方体晶面常具正方形或长方形生长纹,与立方体平面呈45度夹角;菱形十二面体晶面则常见平行于长对角线方向的凹槽等。

[3]密度:天然钻石352g/cm3。

(2)抛光后鉴定:

[1]线条实验:样品台面向下放在一张有线条的纸上,如果是钻石则看不到纸上的线条。

[2]倾斜实验:将样品中台面向上,置于黑色背景中,从垂直于台面方向开始观察,将观察者处向外倾斜,观察台面离观察者最远的区域,如果出现一个暗窗,则说明该样品不是钻石。

[3]亲油性实验:用油性笔在天然钻石表面划过时可留下清晰而连续的线条;相反,划过钻石仿制品表面时,墨水常用聚成一个个小液滴,不能出现连续的线条。

[4]托水性实验:充分清洗样品,将小水滴点在样品上,如果水滴能在样品的表面保持很长时间,则说明该样品为钻石。

前人资料表明,辽宁金刚石的晶体形态特征在含矿性不同的金伯利岩体中具有很大的差别,辽宁瓦房店地区品位较高的50号岩管中金刚石以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其次为阶梯状八面体及平面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与聚形钻石占60%以上,晶形种类达40余种;中等品位的42号岩管的金刚石晶形以阶梯状八面体为主,接近80%,也含有曲面菱形十二面体,晶形种类明显减少,晶形种类约20种;品位低的(2号岩管)以平面八面体为主,曲面菱形十二面体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富矿和中矿岩体,且晶形种类简单,仅有5种,偶见六四面体。金伯利岩中金刚石的晶体形态种类越复杂多样,其品位也越高。部分资料见表41(辽宁省地质局旅大地质六队,1975;1976;赵秀英,1988;池际尚等,1996a ;b;陈征等,2003)。

表41 辽宁金刚石晶体形态统计表(%) Table 41 Statistics of diamond crystal forms of Liaoning(%)

据辽宁省地质局旅大地质六队,1975;1976;池际尚等,1996a;b编

本项目对收集到的辽宁瓦房店钻石样品的晶形(292颗)的统计结果是:八面体为主,约占3733%,其次为菱形十二面体,约占178%,另外还有少量的双晶(约占62%)、连生晶体和聚形等(表42;图41;图42)。

图41 八面体

Figure 41 Octahedron

图42 双晶

Figure 42 Macle

表42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晶体形态特征统计(292颗) Table 42 Statistics of diamond crystal forms of Wafangdian, Liaoning (292 diamonds)

与前人资料相比,本项目研究的292颗样品中,晶形不可辨认的较多,占363%,但是在可统计晶形的186颗钻石中仍以八面体(586%)和菱形十二面体(28%)为主。与此同时,聚形的含量(16%)较低,双晶和连生晶体的含量较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wu/8084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 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