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拉重量(Carat)
钻石重量以克拉(又称卡)计算。1克拉=200毫克=02克。一克拉分为一百份,每一份称为一分。075克拉又称为75分,002克拉为2分。在其它条件近似的情况下,随着钻石重量的增大,其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重量相同的钻石,会因色泽、净度、切工的不同而价值相差甚远。在每一种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中,都能找到品质优良的钻石,最重要的是找一颗大小适合而式样又让你喜欢的钻石。你不妨在珠宝店内试戴看看,当它看起来和感觉起来都对的时候,那颗就该是你的了。
2、净度(Clarity)
钻石结晶于地球深处地幔岩浆之中,环境复杂,成分多样,温度压力极高,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其内部难免含有各种杂物或存在瑕疵。这些内含物的颜色、多少、大小、位置分布对钻石净度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钻石的净度通常使用10倍放大镜对钻石内部、表面瑕疵及其对光彩影响程度对未镶嵌钻石的净度级别进行分级,按中国国检的标准细分为LC、VVS1、VVS2、VS1、VS2、SI1、SI2、P1、P2、P3共10个级别。已镶嵌钻石划分为极好、很好、好、较好,一般5个级别。P级钻又称为I级钻。P级钻以下一般不作为宝石用钻,所以一般只分到P级,不再分P1\P2\P3。
3、色泽(Colour)
钻石有多种天然色泽,由珍贵的无色(切磨后白色),罕见的浅蓝、粉红到常见的微黄不等。愈是透明无色,白色愈是能穿透,经折射和色散后更是缤纷多彩。 钻石色泽分级是在专业实验室的分级环境中,由技术人员将待分级钻石与标准色泽比色石反复对比而确定。 最白的钻石定为D集(即从Diamond的第一个字母开始)。钻石色泽共分为11个级别,依次分别为:D、E、F、G、H、I、J、K、L、M、N。
4、切工(Cut)
钻石的切工是指它的切磨比率的精确性和修饰完工后的完美性而言。 好的切工应尽可能的体现钻石的亮度和火彩,并且尽量保持原石重量。IGI国际宝石学院的切工等级从高到低分为 ID(标准)、EX(优)、VG(很好)G(好),中国国检分为:EX(优)、VG (很好)、G(好) 在中国,普通人一般看重量的大小来衡量钻石价值。实际上不科学。因为中国比较流行小钻。因此,比较流行的概念是优质光彩钻石。优质光彩的钻石一般是把握4C的三个原则:净度(Clarity)、色泽(Colour)、切工(Cut),并且三个标准要同时达到一定的标准。
钻石的折射率为2417。
钻石的折射率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因为钻石是等轴晶系的晶体,在光学性质方面是均质体折射率基本固定为2417,因此折射率也是判别钻石真伪的有力参数。
其他宝石的折射率
每种宝石和钻石有其对应的折射率,比如翡翠是166,红宝石和蓝宝石是1762~1770,海蓝宝石是1577~1583,碧玺是1624~1644等等。通过准确的测出宝石折射率,就可以大体确定待测宝石到底可能是什么宝石,然后再结合其它的鉴定手段确定宝石种属。
扩展资料:
鉴别案例
1、结晶习性
合成钻石常为:立方体、八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
天然钻石常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还有常见三角薄片双晶
2、颜色
合成钻石常为黄褐色,并且经常被辐照改色成蓝、橙、粉、褐以及金**
天然钻石98%都是无色—浅黄系列。
3、内部纹理
合成钻石:可显示树枝状或者交叉状纹理
天然钻石:表面常见三角凹痕或者三角座,内部常显示与结构相关的纹理。
4、放大观察
合成钻石:籽晶及其幻影区,各种形态的金属包体
天然钻石:没有金属包体
5、可见光吸收光谱
合成钻石:无4155nm吸收线,在液氮获得的低温条件下可以测得658nm吸收峰和500nm以下全吸收
天然钻石:绝大部分都是4155nm吸收线
6、紫外荧光
合成钻石:长波下通常是没有荧光的,短波下有黄绿色、橙**荧光,有“马耳他十字分带”现象,同时有明显磷光
天然钻石:在长波下多为蓝白色荧光,短波下较弱或者显示惰性。
7、阴极发光仪
合成钻石:与紫外荧光分布特征相似,不同成长区显示不同的荧光分带
天然钻石:多是不规则
因为天然钻石生长的时候,环境是时刻都会变化的,然而合成钻石的生长环境都是一成不变。
8、红外光谱
合成钻石:1130波束的吸收普带
天然钻石:1176、1282波束的吸收谱带。
9、导电性
合成钻石:有的可能具有导电性或者导热性
天然钻石:除了蓝色钻石是半导体之外,均不导电,而且是没有磁性。
其他
比如异常双折射形形色色
参考资料:
钻石4C分级指的是从净度、颜色、克拉质量、切工等4个方面,对钻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钻石的价值。
1、其中颜色是按其变化分为12个颜色级别:D、E、F、G、H、I、J、K、L、M、N、<N。
(1)D-E级:极白,又称作“特白”、“极亮白”、“净水色”。
D色:纯净无色、极透明,可见极淡的蓝色。
E色:纯净无色,极透明。
(2)F-G级:优白,又称作“亮白”。
F色:从任何角度观察均为无色透明。
G色: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亭部观察均为无色透明,但1ct以上的钻石从亭部观察显示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3)H级
H色:白。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观察看不出任何颜色色调,从亭部观察,可见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4)I-J级:微黄(褐、灰)白,又称作“淡白”、“商业白”。
I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J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近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5)K-L级:浅黄(褐、灰)白。
K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白色,亭部观察呈很浅的黄(褐、灰)白色。
L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
(6)M-N级:浅黄(褐、灰)色。
M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N色:从任何角度观察钻石均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7)<N:黄(褐、灰)色。
对这一类钻石,非专业人士都可看出具有明显的黄(褐、灰)色。
2、其净度按照GB/T16554-2003中分为:LC、VVS、VS、SI、P五个大级别,共10个小级别。
(1)LC级:称镜下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未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以下情况下仍属LC级:
1)额外刻面位于亭部,冠部不可见。
2)原始晶面位于腰围内,不影响腰部的对称,冠部不可见。
3)内部纹理无反光,不影响透明度。
4)钻石内、外部有极轻微的特征,经轻微抛光后可去除。
(2)VVS级:称极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这些极轻微的内、外部特征通常是一些很细小的点状包体、颜色很淡的云状物、纹理、须状腰、缺口、击痕等。
极微瑕级还根据内、外部特征的大小、分布位置等因素,也就是说根据观察的难易程度细分为VVS1和VVS2两个级别。
VVS1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极难观察。
VVS2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难观察。
VVS级与LC级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同时能看到内部及外部特征,而后者只能看到轻微外部特征。
(3)VS级:称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VS1、VS2。
VS1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难以观察。
VS2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比较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点状包体群、较轻微的云状物、小的浅色包体、较小的羽状纹等。
VS级与VVS级区别是在10倍放大条件下,前者可以观察到瑕疵,尽管也比较困难,而后者则为几乎观察不到。
(4)SI级:又称瑕疵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又细分为SI1、SI2。
SI1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容易观察。
SI2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较大的浅色包体、较小的深色包体、云状物、羽状纹等,各种包体类型都可能出现。与VS区别在于SI级钻石用10倍放大镜即可很容易发现内、外部特征,但是去掉放大装置用肉眼无法看到内、外部特征。
(5)P级:称火重瑕疵级。从冠部观察,肉眼可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细分为P1、P2、P3。
P1级: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可见,在10倍放大条件下,净度特征显而易见,而用肉眼从冠部观察比较困难,但不影响钻石的亮度。
P2级:钻石具很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易见,而且已经影响钻石的亮度。
P3级:钻石具极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极易见,并且影响钻石的亮度、透明度,部分贯穿性的裂隙还可能影响钻石的耐久性。
典型包体:主要为大的云状物、羽状纹、深色包体,并且这些包体可能影响钻石的耐用性或者影响透明度、明亮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