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珍珠出产量少,制约了珍珠的广泛应用。根据珍珠的成因,采用人工插种培殖 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养殖。人工插种技术可分为“有核插种”和“无核插种”。前 者生成的珍珠叫“有核珍珠”,一般是将直径4-5mm的取自蚌壳材料或其它材料加工而 成的圆珠强行种植于珍珠蚌的结缔组织上,经珍珠质长期的包裹(一般经历一年以上, 珍珠包裹层)厚约1-2mm),形成其外表与天然珍珠一般无二,形状更理想的有核珍珠,该类珍珠适合制作首饰。而后者生成的珍珠叫“无核珍珠”,它是将取自活珠母的外套膜按要求切成小块的细胞膜插种在珍珠蚌的结缔组织上,就像天然珍珠中的异物进入一样,从而生成品质与天然珍珠完全相同的无核珍珠。该类珍珠由于形状难以控制,其中个大形好的优质珍珠更显珍贵。一般将形状较好者用于装饰品,其它则可用于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的原料。
由此可见,利用“有核插种”,还可以将插种核制成佛像、人像、动物、文字及其 它图案,从而生成“异形珠”,极具观赏价值。
由于贝(蚌)自身的生长发育,身体运动核寿命原因,以及可能的贝(蚌)类疾病、水质营养等因素,人工插种培植的珍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能获得成功。再说,要想人工人工育珠,必先解决好“人工育珠”的问题。因为蚌是珠母。因此人工培殖珍珠目前仍是一门复杂的发展中的技术。
我国的人工养珠技术,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宋朝,当时有一位姓谢的礼部侍郎,已试用了“有核插种”的培殖技术。而大规模进行人工养珠,仅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我国人工养珠大约生产了60-70吨珍珠,至1995年,已达300余吨,其中海水珠占5%。(海水珠因生产条件较差,如潮汐、台风影响等,不易多年养殖,因此一般以生产有核珍珠和异形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人工养珠”与“人造珍珠”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的生成机理特别是无核珍珠,完全与天然珍珠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品质。而后者是采用某些塑料成型或用蚌壳粉(先磨去蚌壳表面的色素层)合成的技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仿珍珠制品,可简称仿珠,仿珠虽圆度极好,大小随意且整齐划一,但色泽呆板,质感浅薄,虽美观然无珍贵之感,只能用于一般装饰或特殊装饰(如舞台服饰)。珍珠与仿珠极易鉴别,只须看光泽及颗粒形状便可区分。
从天然珍珠到人工养珠,是珍珠业历史的巨大革新,它为珍珠的多功效开发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的鉴别
从上述珍珠的养殖过程我们便可以了解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的不同,主要是在核上。天然的往往只是一些砂粒、细菌,核极小,甚至没有核,其生长环境是随机的,水体也无人为的影响。而养殖珍珠则有一个很大的核,珍珠的形成是在人工养殖场完成的。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两者本质的区别。
天然珍珠中的主要组成成份“文石”是呈放射状、从裏到外排列的;而人工养殖珍珠的核是“珠母贝”的壳层,因而其“文石”是水平层状向外生长的,只有到表皮增生的珍珠层才成放射状。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天然珍珠与养殖的结构区别,但由于其成分及外观都极相似,要在不损坏珍珠的情况下鉴别是天然还是养殖实在不容易,这项工作也是所有宝石鉴别中最复杂的,有时甚至要在实验使用大型科学仪器,如X-光衍射仪等才能完成。但是作为经验,下面的一些方法是有用的。
对于末穿孔的珍珠,可将它放在一个开1-2MM左右小孔的不透明档板前,在档板後面用强光照射,然後对著小孔透过的强光转动珍珠观察。如果是人工养殖珍珠,一般便可看见其核内部产生的条纹效应,即珍珠表面会出现一些明暗不一致的条纹。这种方法对于检测一些成串的珍珠更有效,如果成串珠都有条纹效应,便有足够理由怀疑它为养殖珍珠。但是,一些养殖时间较长、珠层较厚的养殖珠,有时也可不出现条纹,因而光凭没有条纹也不能马上肯定为天然珍珠,要给合下面的一些特征。
对于一些已穿孔的珍珠,用强光照射穿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如果是养殖珍珠一般能看到珍珠内有一条褐色明显的界线,那是殖入的核与後来生长出来的珍珠层之间的分界部位。
用比重液进行区分。一般养殖珠由于其核是珍珠母贝壳,比重较一般的珍珠层大,养殖珍珠平均比重一般在275-276之间。而波斯湾天然珍珠比重平均为271变化;澳大利亚的天然珍珠比重变化在266-278之间。因而可以在比重为289G/cm2左右的三溴甲烷溶液中投入一块比重为272GCM2的冰洲石,然後缓慢加入二甲烷溶液,直到冰洲石处在漂浮状态,这时得到的比重液的密度为272左右。如果将珍珠投入,则80%的天然珍珠会上浮,而90%的养殖珍珠会下沈。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对珍珠的品质有影响,会使珍珠容易变质,从而易损坏,因而如不是大批量的抽样,最好不要做单独鉴定。
天然珍珠由于生长时间长,珍珠层厚,因而一般“珠光”圆润厚实,且表皮光滑,少“疱”。
多数养殖珍珠由于养殖时间短,往往1-2年甚至几个月就取珠,因而珠层薄,光泽带“蜡状”,珠光“浮”浅,更加上人工养殖珍珠的水体容易受微生物等生物病菌的侵扰,在养殖珠的表面往往易形成一些凹的小“脓疱”。
当然,上述鉴别方法是经验性的,只能作为综合的参考依据。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商人御木本幸吉率领满载乌龟的船队,在途中不幸遇到风暴,耽误了行期,当船队抵港时所有乌龟都已腐烂。发财美梦顿时破灭。傻了眼的御木一气之下,跑到海滨度假去了。
一天,他在海边散步以驱散烦恼时,偶然听见一片争吵声。好奇心驱使他走了过去,原来是两位游客在出售海产品的货摊前指手画脚地对骂。一个理直气壮地说:“这粒珍珠是我先预定下来的,你凭什么买走?”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出的价钱比你的高,老板愿意卖给我。”两人互不相让,吵个没完。然而,御木却无心再听他们吵下去。
回到宾馆,御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天然珍珠这么贵重,产量有限,若能用人工养殖珍珠,一定能够发大财。
于是,他立即购买书籍、资料,仔细研究珍珠生长的机理。经仔细观察后他发现,珍珠是不能化解的异物进入母贝体内排不出而产生的,这就是“蚌病为珠”。他在一处浅海湾建立了珍珠养殖试验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将玻璃珠子塞进珠母贝的养殖方法。
数年之后,人工养殖珍珠已经为御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他成为“世界珍珠大王”。
同样是看吵架,许多人只是隔岸观火,而御木却因此捕捉到了一条有用的信息,由此发明了人工养殖珍珠法,发了大财。也许,这正是“有意栽花”和“无心插柳”的区别吧!
珍珠是名贵的装饰品,也可作药用。珍珠依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价格相差很大。低级珍珠每克只值几元至几十元,高级珍珠每克值数百元;直径超过8毫米的超高级珍珠以粒计算,每粒值几十万元以上,远远超过黄金。1934年5月7日,在菲律宾巴拉旺湾采集到的一只巨贝中,发现一颗质量为6 350克、半径7厘米大珍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海水珍珠,被称为“老子珍珠”,现存于美国旧金山银行的保险柜中,价值408万美元。1986年,澳大利亚西部有人在白蝶珠母贝中培育出一颗形状奇特的珍珠——由九颗附壳珠连成一体呈十字架形,因此取名叫“南方十字架”。
根据人工宝石定义,养殖珍珠作为一种部分由人工参与生成的珠宝玉石,似应归类于人工宝石。在国际上,养殖珍珠究竟归类于天然珠宝玉石还是人工宝石,没有明确规定。如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所制定的《钻石、宝石、珍珠手册》,将珍珠的定名问题单独列出。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珠宝玉石市场上所销售的大多为养殖珍珠,因此将养殖珍珠归类于天然有机宝石。在定名时,必须全面完整写出“养殖珍珠”,以同“珍珠”相区别。
商场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活动,购物满多少就会有抽奖送珍珠的活动,而这样的奖项几乎比比皆是,是不是珍珠就不值钱呢?其实自然形成的珍珠还是非常珍贵的,那些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珍珠。珍珠构成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外来异物比如寄生虫或者泥沙进入蛤或者蚌的体内,导致蛤或者蚌的外套膜分泌珍珠质,珍珠质包裹入侵物并有一定的积累这样就形成了珍珠。还有一种是蛤或者蚌体内一些自身组织发生病变坏死,细胞分裂,产生了分离,然后这些分离的细胞包围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并且逐渐陷入到外套膜形成了珍珠囊,继而再形成珍珠。
前一种由于蛤或者蚌体内进入异物而形成的珍珠叫做有核珍珠,而第二种由于自身分泌有机物而形成的珍珠叫做无核珍珠。但是自然环境下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并不是多,所以自然怀珠的蛤或者蚌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市场对珍珠的需求又很多,所以很多经营珍珠的厂家便会用人工的方法去刺激蛤或者蚌怀珠,它们生产出来的珍珠都是有核珍珠,因为他们都是有意识的将外物放在蛤或者蚌的珍珠层和外套膜之间去刺激蛤或者蚌,使他们分泌大量的珍珠质,将这些外来异物包裹起来,形成珍珠。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初见人工培育珍珠的方法,后来到了宋代又正式发明了海水养珍珠的方法,到了明代,淡水养的珍珠也已经屡见不鲜。
蒙奇奇珍珠项链一般都是仿珠,不是天然的真正的珍珠。珍珠项链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珍珠打造的,这类价格偏高,第二种是人工养殖的珍珠合成,这类价格偏低,蒙奇奇珍珠项链应该是是人工养殖珍珠合成的。MONCHHICHI分别取法语中MON我的和BUCHI可爱的小家伙的意思。monkey的MON+CHICHI(象声词)吸奶嘴的声音,人们也会叫他们梦吱吱、或者萌嗤嗤。MONCHHICHI作为1972年KUTAKUTA MONKEY的改良版,于1974年出生于日本,一出生便受到日本国内的热烈追捧,次年开始向澳洲进军。之后,又受到德语系的欧洲国家的欢迎。
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3、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扩展资料
蚌的养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场址的选择
1、池塘
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河流
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大水面
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汊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态环境的选择
1、水质条件
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
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蚌
-珍珠养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