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锆石是真正的宝石,它的硬度大,价格方面比普通的水晶之类要高上很多;水钻是一种俗称,其主要成为是水晶玻璃,是将人造水晶玻璃切割成钻石刻面得到的一种饰品辅件,这种材质因为较经济,同时视觉效果上又有钻石般的夺目感觉。
锆石的评价与选购:
主要依据因素是颜色、净度、切磨的款式和重量。锆石的最为流行的颜色为无色和蓝色,以蓝色者价值较高。无色锆石:是宝石级锆石的最优质品种,因其色散度高,透明无色,常用做钻石的代用品。蓝色锆石:是锆石的优质品种,价值最高,以鲜艳的蓝色,透明无暇和高的色散倍受人喜爱。锆石性脆,硬度比钻石低的多,当做饰品佩带时必须小心。
水钻的分类:
1、按颜色分可分为:白钻,色钻(如粉色、红色、蓝色等),彩钻(也中AB钻)、彩AB钻(如红AB,蓝AB等);
2、按形状分类可分为:普通钻,异形钻,异形钻又可以分为菱形钻(马眼石),梯形钻,卫星石,无底钻。
长石(feldspar)
一族含钙、钠和钾的铝硅酸盐类矿物。为地壳中最常见的矿物,在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中都可出现。长石是几乎所有火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对于岩石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长石类质同象替代很发育,它们的化学组成常用OrxAby Anz(x+y+z=100)表示。Or、Ab和An分别代表KAlS3O8、NaAlSi3O8和CaAl2Si2O83种组分。以某二组分为主,可划分为两个类质同象系列:碱性长石系列(即Or-Ab系列);斜长石系列(即Ab-An系列)。Or与An组分间只能很有限地混溶,不形成系列。长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四面体,它由4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或铝原子而构成。每一个这样的四面体都和另一个四面体共用一个氧原子,形成一种三维的骨架。大半径的碱或碱土金属阳离子位于骨架内大的空隙中,配位数为8(在单斜晶系长石中)或9(在三斜晶系长石中)。长石晶体多数呈板状或沿某一结晶轴延伸的板柱状。双晶现象十分普遍,双晶律多达20多种。常见的有钠长石律、曼尼巴律、巴温诺律、卡斯巴律、肖钠长石律双晶。它们分别存在于三斜晶体或单斜与三斜晶体中。长石常见乳白色,但常因含有杂质而被染成黄、褐、浅红、深灰等色,有的还可具有美丽的变彩或晕色。有两组完全解理,其夹角90°(单斜晶系)或近于90°(三斜晶系)。比重256~276之间,随成分中An含量增高而增高,随Or的增多而减少。莫氏硬度为6~65。富含钾或钠的长石主要用于陶瓷工业、玻璃工业及搪瓷工业;含有铷和铯等稀有元素的长石可作为提取这些元素的矿物原料;色泽美丽的长石可作为装饰石料和次等宝石。
一、特性及化学成份:
长石的硬度波动于6-65,比重波动于2-25,性脆,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对酸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钾长石颜色多为肉红色,也有灰、白褐色。钠长石为白、灰及浅**,钙长石为白色或浅灰色。
化学成份 SiO2 Al2O3 Fe2O3 K2O Na2O 其它
含 量 7012 1584 009 955 265 微量
二、用途:制造钾肥,制造陶瓷及搪瓷,玻璃原料,磨粒磨具等。
品 名 规 格 化 学 成 份
长石粉 40-80 80-120 120目以上 SiO2:67% Al2O3:16% P+S>005
K2O+Na2O>13%(可达18%)
K2O,Na2O不活泼,是Na,K金属单质活泼。
钻石的形成是在地底里数百公里深处的地质层经原始碳受热、压力溶融结晶而成,大部份钻石原生矿附着于云母橄榄岩中,在亿年前经由地壳板块变动、火山爆发,随岩浆喷出带到地表浅层下,其化学成份是C碳元素,当然偶而会参杂其它元素如铁、铬、镁等上万种矿物,即俗称内含物或杂质,内含物愈少就是纯净度愈高愈没有瑕疵。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白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
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
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钻石就是个骗局,虽然它比较稀少,且不会裸露在地表,但地球上的储量还算丰富, 价格之所以被炒上天,是因为垄断,而钻石的成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煤炭、石墨等碳类物质极其相似,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在特殊的环境里就可以人工制造出钻石。
钻石是如何形成的?钻石是一种天然矿石,一般深埋地下,一些含有钻石的矿石在自然环境的侵袭下会还原成土壤,最终被水流冲积到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平原、丘陵缓坡地带),最终被人类发现,世界上第一颗钻石是印度人发现的。钻石一般不会单独存在,它存在伴生矿石,钻石的原石被称为“金伯利岩石”,这种岩石形成于地球深处,属于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的一种,伴生矿石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等。
钻石的形成,与它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有关,钻石的形成环境压力必须达到4~6Gpa,温度在1000~1500℃之间,只要满足该条件,那么就有可能形成钻石。钻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它是所有已知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轴晶系宝石,但大多数天然形成的钻石会略微带一些杂质,杂质越少,代表纯净度越高,价格越贵。
自己在家是否可以制作钻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就可以自己在家制作钻石,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如果想要自制钻石,就必须要拥有碳物质,且制作环境要符合钻石生成的条件,比如高压、高温等。不过这种制造方式不适合在家中操作,虽然人造钻石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无法像日用品一样量产,存在技术门槛,必须在实验室环境下才能制造或合成。
之所以这么肯定,就是因为钻石的化学成分比较单一,它不像其他宝石一样,其含有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正因为它是单一元素组成,这才可以想办法模拟出它形成的环境,而这意味着,只要拥有制造材料、满足生成条件,那么就可以制造出钻石。以石墨为例,石墨矿石并不稀有,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碳元素,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经过高压、高温的作用,就可以让蜂窝状的(碳原子)结构变成立方体结构,也就是钻石,而石墨的成分与钻石是相同的(不算杂质)。
人工制造钻石到底靠不靠谱?说到人工制造钻石,不得不提到中国,我国在“合成钻石”领域研究比较超前,“人工制造钻石”的技术早就已经成熟了,根据《全球钻石行业报告》显示,全球珠宝级“实验室培育钻石原石”产量约为600万~700万克拉,咱们中国的产量就达到了300万克拉,国内制造厂商早就可以批量生产3~6克拉的钻石毛胚,且标准达到4C及以上,颜色评级达到“D”(无色),净度达到VVS级(最高)。
如果将人工制造的钻石与天然钻石进行对比,质量相差并不大,反而是因为人工制造时使用了更加纯净的碳物质,制造、合成的钻石要比天然钻石看起来更好。
结束语:钻石之所以会卖那么贵,并不是因为它的稀有程度,只是因为全世界的钻石开采和销售都被垄断了,人们误以为它稀少而已,实际上它并不保值。
1、成分不同:
锆石:一种硅酸盐矿物,它是提炼金属锆的主要矿石,含有Hf、Th、U、TR等混入物。
水钻:主要成分是水晶玻璃,是将人造水晶玻璃切割成钻石刻面得到的一种饰品辅件。
2、硬度不同:
锆石:硬度大。
水钻:硬度小。
3、价格不同:
锆石:锆石是真正的宝石,价格比普通水晶要高很多。
水钻:水晶玻璃材质较经济。
扩展资料:
锆石根据其结晶程度可划分为高型、中型和低型三种。
1、高型锆石
受辐射少、晶格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四方晶系,具较高的折射率、双折射率、密度和硬度。颜色多呈深**、褐色、深红褐色,经热处理可变成无色、蓝色或金**。主要产于柬埔寨、泰国等地。
2、中型锆石
结晶度介于高型和低型之间的锆石,其物理性质也介于其之间。目前中型锆石只产于斯黑兰卡,常呈黄绿色、绿**、褐绿色、绿褐色等,颜色深浅不一主要呈**和褐色。加热至1450℃可向高型锆石转变,但处理后的中型锆石常混浊、不透明,美观性差,市场上很少见。
3、低型锆石
结晶度低,晶格变化大,折射率、双折射率、密度和硬度都较低。经高温加热后可转变为高型锆石,宝石级的低型锆石只产于斯里兰卡,常见颜色为绿色、灰白色、褐色等,内部有大量的云雾状包裹体。
-锆石
-水钻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摄氏度。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是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