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卫星

什么叫卫星,第1张

问题一:微博里经常说的卫星是什么 人造卫星

问题二:什么是卫星企业 就是公司下属企业单位,象卫星环绕总公司,行政上被管理的

问题三:什么叫卫星灶 。。。我感觉啊

应该就是太阳能炉样子比较像卫星电视的反射台

叫卫星灶

是这么个意思不?

问题四:加我卫星是什么意思 卫星,即微“信”。

(中间加了符号,避免答案被知道封掉,采纳后括号自行去除)

问题五:卫星是什么?? 卫星按它所围绕的行星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

定义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太阳系卫星

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超过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卫星月球、木星的伽利略卫星木卫一(伊俄)、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盖尼米得)、木卫四(卡利斯托)、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获的卫星海卫一(特赖登)。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随后美国、法国、日本都相继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典型卫星

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

问题六:卫星工程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设计制造人造卫星的所有有关人员和发射卫星的有关人员所作的事!都是属于卫星工资范围!总的来说从研究、制造、发射都属于卫星工程!

问题七:有多少个卫星,分别是什么卫星?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军事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 烽 火4A型 12颗 1999-2002年,使用寿命90天。 烽 火3A型 9颗 1996-1999年,使用寿命45天。 烽 火2A型 9颗 1992-1996年,使用寿命30天。 烽 火1A型 15颗 1987-1993年,使用寿命15天。 烽 火0A型 30颗 1974-1987年,使用寿命3-5天。 全球定位卫星 北 斗3A型 12颗 2001-2002年,使用寿命5年。 北 斗2A型 3颗 2000年,使用寿命3年。 北 斗1A型 3颗 2000年,使用寿命3年。 北 斗0A型 6颗 1999年,使用寿命3年。 海洋监视卫星 海 洋1A型 4颗 2002年,使用寿命5年。 通 信 卫 星 东方红5A型 4颗 2000-2002年,使用寿命12年。 东方红4A型 6颗 1997-2000年,使用寿命10年。 东方红3A型 6颗 1994-1997年,使用寿命8年。 东方红2B型 12颗 1988-1991年,使用寿命45年。 东方红2A型 9颗 1984-1986年,使用寿命3年。 东方红1A型 3颗 1970-1980年,使用寿命2年。 气 象 卫 星 风 云4A型 1颗 2002年,使用寿命8年。 风 云3A型 2颗 2000-2001年,使用寿命6年。 风 云2A型 6颗 1997-2000年,使用寿命3年。 风 云1A型 1颗 1988-1990年,使用寿命2年。 科 学 卫 星 实 践7A型 6颗 2002年,使用寿命3年。 实 践6A型 5颗 2000-2001年,使用寿命25年。 实 践5A型 4颗 1999年,使用寿命2年。 实 践4A型 3颗 1994年,使用寿命05年。 实 践3A型 4颗 1993年,使用寿命05年。 实 践2A型 6颗 1989-1993年,使用寿命90天。 实 践1A型 1颗 1988年,使用寿命60天。

问题八:卫星是什么样子的 卫星(绕行星运行的单个天体)即人造卫星(卫星运转的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相关网址:baikebaidu/pe=syn

谢谢,望采纳!希望能帮到你!

一般的手动阀都有四个接口:压力油口P、回油口T、工作油口A、工作油口B。P油口与油泵相接,T油口与回油箱相接,根据阀的流量说明,将流量大的口与油缸无杆腔相接,流量小的与油缸有杆腔相接。

选购拖拉机的注意事项:

我国的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企业不多,而小型拖拉机的生产企业众多,手扶拖拉机生产集中在江苏省,小四轮拖拉机生产集中在山东省。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东方红”牌、东风农机集团公司(常州拖拉机厂)的“东风”牌等都是拖拉机行业的“中国驰名商标”。

(1)“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3)“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前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卫星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英国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卫星重约66千克,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其他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编辑本段中国主流卫星

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

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

  风云二号卫星(FY-2)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 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 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

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 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 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东方红二号甲

  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 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方红三号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 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 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 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

实践一号卫星

  实践一号卫星(SJ-1)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资源一号卫星

  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 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 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供各类用户使用。 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嫦娥一号卫星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天链一号卫星

  “天链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 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它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 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为民用导航。俄罗斯的GLONASS与GPS相似,都是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使用24颗高度约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这两个系统都是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以及航天飞机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

风云三号卫星

  2008年5月27日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风云三号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装备了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的三维传感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预报。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 风云三号实现的跨越有四个方面: 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能够获取云图,还能够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化情况繁衍出来。 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 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 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编辑本段废旧人造卫星

  废旧卫星一般指燃料用尽的卫星,这样的卫星将不受人为控制。 一般在燃料用尽之有做以下处理: 美国用来探测臭氧的废旧卫星UARS

  1成为太空垃圾,自由飞行 2人为引导到安全轨道 3人为引导落入太平洋(卫星坟墓) 4自由下落

编辑本段GPS系统简介

  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卫星星座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卫星星座,记作(21+3)GPS星座。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倾角为55度,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相距60度,即轨道的升交点赤经各相差60度。每个轨道平面内各颗卫星之间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比西边相邻轨道平面上的相应卫星超前30度。 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GPS工作卫星的编号和试验卫星基本相同。

地面监控系统

  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GPS信号接收机

  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是一种可供无数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对于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广大用户,只要用户拥有能够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信号的接收设备,即GPS信号接收机。可以在任何时候用GPS信号进行导航定位测量。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户要求的GPS信号接收机也各有差异。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家工厂生产GPS接收机,产品也有几百种。这些产品可以按照原理、用途、功能等来分类。 静态定位中,GPS接收机在捕获和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固定不变,接收机高精度地测量GPS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GPS卫星在轨的已知位置,解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而动态定位则是用GPS接收机测定一个运动物体的运行轨迹。GPS信号接收机所位于的运动物体叫做载体(如航行中的船舰,空中的飞机,行走的车辆等)。载体上的GPS接收机天线在跟踪GPS卫星的过程中相对地球而运动,接收机用GPS信号实时地测得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瞬间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对于测地型接收机来说,两个单元一般分成两个独立的部件,观测时将天线单元安置在测站上,接收单元置于测站附近的适当地方,用电缆线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机。也有的将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制作成一个整体,观测时将其安置在测站点上。 GPS接收机一般用蓄电池做电源。同时采用机内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池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池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池的过程中,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丢失数据。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各种类型的GPS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相对定位时,其双频接收机精度可达5MM+1PPMD,单频接收机在一定距离内精度可达10MM+2PPMD。用于差分定位其精度可达亚米级至厘米级。 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 另外,“卫星”还可作代词,代指那种总是“绕”在别人(比如领导、有钱人) 周围,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

编辑本段卫星工程系统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赖斯廷的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地面站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发射场系统 运载火箭系统 卫星系统 测控系统 卫星应用系统 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4][5]是由绕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其中绕月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被命名为嫦娥一号,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全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为2600千克,已有10多次全胜发射记录;发射场系统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改建一系列的发射工位;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总装测通所负责建设,以我国现有的3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VLBI)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地面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研制和建设,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五个分系统组成。

编辑本段卫星系统设备

  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对地相机 恒星相机 搭载的有效载荷 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操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服务系统 热控分系统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 程序控制分系统 遥测分系统 遥控分系统 跟踪和测试分系统 供配电分系统 返回分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卫星结构平台

编辑本段太空垃圾危害

  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正因堆积如山的垃圾而遭受严重污染。而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近日公布的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太空垃圾”已经让地球上空成了一个垃圾场。 50年将太空变成垃圾场 按照火箭科学家专业的说法,它们被称为“轨道碎片”,不过一般人都将其称为“太空垃圾”。 如今,太空垃圾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51年前将第一个航天器发射到太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将太空变成了一个垃圾场,里面充斥着无数的碎片。在这里,数百颗卫星、一个国际空间站、一个太空望远镜、大量行星间探测器正在运行。 航天器会掉落大气层化为灰烬,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还有数百万太空碎片在距地面2万英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周围徘徊,始终不散去。 构成这些碎片的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报废卫星,火箭外包装,碰撞和对接期间产生的金属片,螺母和螺栓,不慎丢弃的工具,以及从载人飞船上扔下的宇航员排泄物。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虽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200多包垃圾。 1994年,“飞马座”无人火箭爆炸,瞬间化为30万件直径超过八分之一英寸的碎片。 “发生惨剧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美宇航局和其他机构逐渐地将部分太空垃圾编成目录。太空垃圾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们严重威胁着宇航员和航天器安全。一小块涂料在太空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时速数万英里,一旦撞到国际空间站上,它们能轻而易举在空间站外壳留下凹痕,甚至能撞裂玻璃。 幸运的是,现代航天器装备有防护屏,能够使直径达到半英寸的物体撞击方向发生偏转。 此外,太空无比浩瀚,这些太空垃圾之间的空间很大,撞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专家仍指出这种惨剧的发生只是时间的问题。悲哀的是,清除太空垃圾远比清除地球上的垃圾困难得多。 第一个被卫星碎片砸伤的人 《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记载,中国第一个被卫星碎片砸伤的人叫吴杰。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被卫星碎片砸伤的几率是亿万分之一,这么小的几率竟然叫吴杰碰上了。 2002年10月27日上午11时,陕西省丹凤县竹村关镇阳河村的吴杰在院外玩耍,不幸被从天而降的卫星碎片砸昏在地,小脚趾骨折。村民们也在不同地方见到了19块从天上落下的金属碎片。砸伤他的是卫星升入轨道后脱落的金属外壳。

从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上天以来,全世界总共向太空发射了7000多颗人造卫星,但不能否认的是,第一颗卫星总是被人关注的,但能被被直接说出来的国家中,除了能自行发射卫星的前五大,估计第六个英国和第七个欧空局还能被人记得,之后估计不太可能再记清楚前后了!

而在这些卫星中,只有两颗还在天上飞,一颗是1965年发射的老三法国的钻石卫星,而另一颗则是中国在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1965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向原国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的651计划,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技术负责人则是孙家栋。

东方红一号主要以试验为主,因此其载荷在今天看来非常原始,主要任务是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以及验证卫星研制与测控技术,当然还有以20009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卫星设计寿命为20天(实际工作28天)。

早在东方红卫星研制之前的1958年10月,中国科学家组成“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苏联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卫星工作。结果到了之后到处看博物馆,啥技术都没有交流到!当时大家就明白,这种尖端 科技 也是老大哥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哪能那么轻易示人呢?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重量比较有意思,原先制定的计划是100千克,因为调查了各国的第一颗卫星之后,至少要比其他国家的要重一些,因此定的目标是100千克,但最后上天时却达到了173千克,这个质量增加当然包含了设备与技术难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运载火箭实在让其他国家吓了一跳,这表示中国当时的火箭技术起点很高。

准确的说东方红一号的播送频率为20009兆赫,那不是一般的收音机所能接收的,而且卫星工作在大椭圆轨道,近地时速度比较快,假如不是能跟踪卫星的地面站天线,根本就接收不到这个信号,所以村口的大喇叭只是接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地面站的音乐,相信很多人都被骗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就一米左右直径,即使装上了64面反射镜也看不到,因为实际星等只有7等,但为了让地面看到这颗卫星,特意设计了一个充气反射面,当然这不是在卫星上,而是三级火箭上,分离时三级火箭距离卫星并不远,所以当时激动人心的那个光点,只是那个大气球,是不是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其实当时那个看到卫星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人在意!

东方红一号的卫星轨道参数现在都还能查到,它仍然在宇宙中飞行,而且还将飞行数百至上千年,所以在各位能读到本文的朋友们,在你们离开之前,东方红一号是不会掉下来的!这有几个原因:

东方红一号的轨道高度是一个大椭圆,远地点2033 km,近地点429 km,这个轨道空气阻力比国际空间站的400千米圆形轨道小多了,因为大部分时都是中轨道运行!

东方红一号选的是球体自旋稳定,所以从理论上看,它的姿态不会失控,不会翻滚,不像现代通讯卫星需要有个抛物面天线对着地面站,还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受到光压和太阳风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它无需接收指令也能保持正常姿态,但其实东方红发射上天的那天开始,它就没法控制了,因为它没有姿态发动机!

赤道静止轨道上的卫星,比如一颗1吨的卫星大约需要6155600年才能进入大气层,所以假如有个超级文明在南方古猿时代向太空发射了静止轨道卫星,那么到现在它还会在天上飞,所以那些梦想有亚特兰蒂斯和大西国超级文明的朋友们,梦想破灭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法国的第一颗卫星“钻石”,也还在飞,它的也是大椭圆轨道,估计还能陪着东方红一号飞很久!

东方红一号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28天,所以在轨28天后,它已经成为太空垃圾,其实现代卫星都没有重返大气层自毁的能力(除了返回式卫星以外),部分空间站和飞船因为体积巨大,会在稀薄大气阻力下重返大气层或者可控进入大气层,比如天宫一号就在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组件在大气层中烧毁!

通讯卫星则在失控或者燃料耗尽、失去控制后同样成为太空垃圾,它们受到太阳风和光压,轨道会逐渐降低,过程中可能会与正常在轨的航天器相撞,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美国铱星33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相撞,这是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不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所在轨道并不是非常热闹,而且它轨迹可预测,尚不足以对其他航天器构成威胁,因此还还属于“可预测拉空垃圾”,它的唯一价值是未来可能被回收而在博物馆供人瞻仰,估计这一天在未来50年内即可实现!

  各国首颗卫星

  1、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6、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星重约66公斤,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载人航天历程

  1958年10月7日,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这是航宇局1958年10月1日成立后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1959年9月9日,美国用“宇宙神”D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国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3次,成功4次,为美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1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两艘无人的卫星式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苏联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4次,成功3次,最后两次连续成功。苏联决策机关认为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

  1961年3月23日,苏联准备上天的航天员邦达连科在为期10天的地面训练的最后一天,在一个高浓度氧气舱里,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仍在电热器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驾驶米格15歼击机训练时,因飞机事故遇难身亡。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潮。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主要任务是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进行试验,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各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339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6
下一篇2023-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