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颗佛珠代表什么

16颗佛珠代表什么,第1张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6颗粒、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

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指:

(l)信心, (2)念心,

(3)精进心, (4)慧心,

(5)定心, (6)不退心,

(7)护法心, (8)回向心,

(9)戒心, (10)愿心。

十住:

(l)初发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贵住,

(5)具足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 (2)饶益行,

(3)无恙恨行,(4)无尽行,

(5)离痴乱行,(6)善现行,

(7)无著行, (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如相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l)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

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

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

使性多*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

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佛珠数目的含义 ※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指: (l)信心, (2)念心, (3)精进心, (4)慧心, (5)定心, (6)不退心, (7)护法心, (8)回向心, (9)戒心, (10)愿心。 十住: (l)初发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贵住, (5)具足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 (2)饶益行, (3)无恙恨行,(4)无尽行, (5)离痴乱行,(6)善现行, (7)无著行, (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如相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l)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 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 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 使性多*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 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十)十二颗 代表“十二因缘”。 (1) 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2) 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3) 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4) 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5) 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6) 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7) 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详情如下: (8) 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 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10) 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11) 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12) 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如以上所说,十二因缘包括过去因缘(无明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为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的一种铁则。

有的佛珠是17颗的,没有“佛头”,有的是16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是念经时来计算圈数的。下面我来给你说一下16颗佛珠是什么意思:

十六颗也有其含义。

十六颗

指十六善冲: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着之十六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王、十六夜叉神、十六人药叉;降、般若十六善神、般若守护十六善冲。据陀罗尼集经卷三所记载之十六善神,即(一)提头赖吒神王(二)紧尾噜神王(三)跋折噜神王(四)迦毗噜冲王(五)咩窥神王(六)钝徒毗神王(七)阿你噜神王(八)娑你噜神王(就)印陀噜神王(十)婆姨噜神王(十一)摩休噜神王(十二)鸠毗噜冲神王(十三)真陀噜冲王(十四)跋吒徒噜神王(十五)尼迦噜神王(十六)俱鞞中噜冲王。"

216颗,就是两串108颗的佛珠组合在一起。

是为了让修行的人念佛比较方便而定。医学还讲,紫檀还可治疗心脏病。

佛珠分为上中下3品。

上品:108颗 表示108种烦恼,还有十法界的108个数或者无量三昧

中品:54颗 由修行而证得的54位

下品:27颗 表示声闻之二十七贤圣

1、十四颗

表示观世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2、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3、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4、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5、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6、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7、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8、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

9、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扩展资料: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 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现代人们作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为一种时尚,虽不是信佛,也可将玉佛珠作为普通玉器藏玩,这样不妨考虑选择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质地细腻,油润爽滑。翡翠料的佛珠虽然光泽漂亮,质地硬,可反复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韵,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优势。佛珠的经常反复把玩,使你手、脑、心并用,修身养性,有益健康,其乐自得。

参考资料:

佛珠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

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如果有独立一个分开的话就是16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是念经时来计算圈数的),十六颗子珠的话指“十六善冲”

扩展资料

佛珠的梵文原语有几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珠鬘之义。

(三)japa-ma^la^,念诵鬘之义。

(四)aks!a-su^tra,意译为珠之贯线。盖梵语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

佛珠如同佛教一样来自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后来演变成佛珠的使用。

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佛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产生的)。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佛珠。

中国有关佛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戴。 

而佛经记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佛珠的包括: 「木槵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佛珠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

戴佛珠主要是为了修福,能带来好运气就好。材质、年代、价钱、款式、戴法等都关系不大。

一、佛珠的棵数有三种情况:

1、一般念佛以7、49、108的整数倍来计算,因此,佛珠是7棵、49棵或者108棵比较符合规格;

2、以适合戴在手上的长度设置棵数,便于携戴;

3、随便确定的棵数,没有章法的。

二、佛珠的开光:1、到寺院直接请开过光的佛珠;2、自已请佛珠,然后到寺院请师父开光。开光仪式主要是弘扬佛法,广为宣说诸佛菩萨的功德。

佛珠可开光,可以不开光。没有开光的佛珠也可以直接便用。

三、其实,佛珠的价值不在于收藏,而在于使用。使用的好,任何材质的佛珠都是无价之宝。

佛珠又叫念珠,念珠是用来念佛计数用的,只要精进念佛就行了,什么材质、棵数多少、价钱多少、款式怎样、以及怎样配戴都关系不大,只要能完成每天的功课就行了。

四、功课就是修行人为了使自已能够精进念佛,给自已确定一个数量,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每天念三万遍“南无阿弥陀佛”,这就需要使用念珠或者计数器来计算自已念了多少遍,完成任务了没有。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是非常棒的修行行为。

五、可以用关键词“念佛感应”、“读经感应”、“读地藏经感应”、“放生感应”等等,在网上找到很多精彩的文章,都是真实例子。典型的文章有:《一个女孩隐形的翅膀》、《求姻缘的感应分享和理论方法大汇集》、《放生三年了》、《我同修工作搞定,我也加薪,三星期内我家年收入增加十四万人民币!》等。

六、信佛念佛修行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有一本书,叫做《了凡四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自已求事业顺利、健康、财富、子女的经过,并写成书,网上有,找来看吧。原著是古文,但网上有现在文译本,可以找译文来看。

〈命自我立〉作者袁黄,明朝著名的全能天才。史书这样评论他:大明朝从来不缺天才,但象袁黄这样的全能天才是不多见的。他的造旨遍及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无论什么学问,只要他想学,一学就通、一学就精。他把自已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四点,写成书。袁黄法号了凡,因此,〈命自我立〉又叫〈了凡四训〉。

七、有很多大型的论坛交流、学习。比如“宣化上人法宝网”、“弘化社”、“地藏论坛”、“地藏缘论坛”、“中华放生联盟”等等。直接用论坛名称搜索,就能找到了。

(心愉原创作品,欢迎转载,无需注明出处,功德无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34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