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15克左右,酷似子弹头的扑当银(币)锭- - 泰国的扑当银(币)锭与其他国家的古硬币完全不同,极具本土特色。泰国扑当银(币)锭,是用有银制成的,以金属的重量来确定价值。它的形状非常小巧,而且是纯手工制作,通过敲打纯银块的两头,使两边卷蛐,形成圆形如蛴螬,然后在硬币上烙上国印和当朝国王的印章。由于泰国的扑当银(币)锭外形酷似旧时火药枪用的砂石子弹和蛴螬,所以它又被称为“子弹币”或“蛴螬币”。据钱币博物馆专家介绍,自从1238年,素可泰王国(又名暹罗国)建立后,扑当银(币)锭的这一货币形式及其铸造技术在随后的泰国各历史时期的君主专制王朝均有使用。因此,作为泰国主要的古硬币形式历经6个世纪的发展,从素可泰时期经阿育塔亚时期,传承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时期的公元1908年才停止使用。
133g是有点轻了,有没有?上面的戳记是否还清晰?
如图:
银锭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锭。
银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它是一种财富。银锭看上去只是用白银铸成的普通块状物,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透过外形、文字以及具体使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制变化、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历史人物,更可知道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收藏银锭,实际上也是收藏一种有待发掘的文化。尤其是当人们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它时收藏,更能增添它的收藏价值。
随着银锭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价值不断提高,伪(仿)品就出现了,银锭的鉴别就显的十分重要。我们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银锭形制特点和铭文特征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银锭的真伪。
一、 观色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
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含银量95%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并且,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银锭那样光亮,色泽较暗。有的伪品的光泽甚至出现泛红的现象,这是由于白银中搀入的铜过多而引起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在白银中搀铜做假的情况存在。
由于古代银锭距今天久远,况且铸造出来的银锭大多是用来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氧化的作用和人们的触摸,在银锭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层反而起到保护作用的外衣,即银锈和包浆,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作假的银锭由于时间间隔短,不可能会像古代银锭那样,生成天然的包浆,所以,它的色泽让人看上去就像刚刚出炉,火气很大。
二、 验重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
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金代的一两合398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明代一两合37克左右。但是,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将古代每两重放在合366克到42克的区间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
由于白银在化学元素中,比重达108克,所以,五十两的银锭放在手心里,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而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色降低,或者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里面包藏铅金属的伪银锭,尽管重量达到了真银锭的重量,但由于在化学元素中,铅的比重高达207,差不多是银的一倍,当这种假银锭拿在手里时,就比真银锭还要沉重。所以,检验银锭的重量,我们不光要称重,还要看拿在手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把握,需要长年的多接触、细品味和不断地总结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