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来历

雨花石来历,第1张

雨花石的来历

传说千年前,城南有一条殷府街,街上有一家香烛店,门庭若市,热闹得不得了。“同仁”香烛店的老板姓贵,是个很善良的人。一天,贵老板在柜台时,街上来了个道人。贵老板亲切的问道:“师父,不知来自何处宝地”道人答道:“我住在雨花观,就在城外的乱石岗上。”贵老板迎接着并说:“师父第一次来店里,请进来用茶”,只见道人笑笑的说:“我另有要事,改日再来访”,转身就要离去,没走几步,道人又忽然转身说:“请贵老板明早到雨花观坐坐,不知是否肯赏光”贵老板听后,没怎么考虑的就爽快答应下来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刚亮,贵老板把生意托付给老伴和孙子小甲便出了门。贵老板走着走着,没多久就来到了乱石岗。一看,乱石岗上真是乱石遍地,杂草丛生、都快看不到路了,贵老板心想雨花观在什么地方,我当时也没问清楚,这可怎么办才好呀?正当他烦恼之际,突然刮起一阵风来,瞬间蓝天浮起了片片白云,天上也飘下花来。贵老板一看眼前的景象,真是又惊又喜,看到地上花已经铺的到处都是,他心想这可是个好兆头呢!今天如果没找到雨花观,能见到这奇景也不枉我跑这一趟了。

他随即蹲了下来,想去捡地上那个花,没料到一瞬间花又都变成了彩石,有红的、绿的、紫的多种颜色,特别好看。他捡起了一个红石子赶忙放进口袋里。这时又刮起一阵大风,满地石子就滚动起来,不一会儿在贵老板眼前就铺出个一条五光十色的路来。贵老板顺沿着五彩路走去,不久,前面见有一片绿荫,往绿荫尽头望过去发现有一座道观。贵老板走了过去,看见两个道人正在大树底下下棋呢。他走上前想要跟道人打招呼时,其中一个道人说:“他已经到了”。贵老板睁大眼睛一瞧,这不就是昨天的师父吗?就是昨天邀贵老板的石法道人啊。石法道人笑呵呵的还了礼,介绍旁边的师兄中山道人给他认识后,就请二人进道观里用茶。

两位道人和贵老板喝完茶后,又登上了云楼。他们从楼窗往下一望,见到茫茫云海中,参天古柏若隐若现,真像在仙境里一般。石法道人问贵老板:“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贵老板道:“我觉得像在梦幻里”。因为景色太美,贵老板完全忘记时间,正痴痴陶醉在这样的境界中,石法道人说:“你再走下去就无止境了呀,贵老板若有兴致,就在观里住下,与我ㄧ道修身养性,享此清福如何?”贵老板一听,才想起了亲人和店中生意,抬头见天色不早,敢忙辞谢了。石法道人和中山道人便一同送贵老板出了山门。

出了门后不一会儿,贵老板看见四周又是乱石岗,正纳闷时,回头一望,两位道人已经不见了。顿时又刮起了大风,天上又浮起白云,然后又出现了落花如雨的景象,花雨又像先前的一样变成了花石,贵老板踏着雨花石铺成的彩路,愉快的往家走去。

贵老板一刻便回到了家。走进店门后,他发现出来迎接他的不是老伴和孙子小甲,而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早晨出去后,这对小夫妻抢占了我家的店?”他想到邻居家去问个究竟,可是发现左邻右舍竟也都是陌生面孔!他又走回来问那对小夫妻说:‘你们可知道门口的“同仁”招牌是什么时候挂上的?’ 那男的答道:“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贵老板一听,简直不可思议,忙请那青年把家谱拿出来。贵老板一看家谱,在孙子小甲的名下,已写下好几代人的名字了,他沉思一会儿,感概的说:“唉,在仙境呆一日,地上已千年啊!”

贵老板心想我已经去过了神仙世界,不应该在此地久留,于是一句话没说,便头也不回的向城外走去。贵老板走了以后,那对青年夫妇和来看热闹的人连忙的追上去,一路追到了乱石岗,众人也见到了落花如雨的景象,大伙都很惊奇。这时,贵老板已经不见踪迹了。

分类: 社会/文化

问题描述:

雨花石形成的原因,主要产地等等

解析:

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早就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了。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地质学家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指出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晚新生代重要地层之一,它是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j除河的沉积物,属于河流沉积相。

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几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直接引录如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李立文认为:南京附近古砾石层主要形成于距今1000万到300万年的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地质年代。早更新统砾石层有下蜀土覆盖,中新统砾石层位于玄武岩之下,上新统砾石层夹于上下玄武岩之间。所以说,南京附近古砾石层,是多层、多时代的沉积,各个砾石层的岩性特征有所不同。

南京大学地质系康育义副教授认为:南京古砾石层分布很广,是长江中下游沿岸特殊的产物。远至湖北宜昌,近到镇江等地都有它。以南京为例,雨花台砾石层却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几套砂砾石层的混名。最早的一套形成于新第三纪的中新世(大约在1000万年以前),它分布于江宁和江浦县,叫洞玄观砂砾层或浦镇砂砾层;第二套广泛分布在六合县境内,叫六合砂砾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初期(大约500万年前后)。第三套分布在六合的黄冈、马集一带,叫黄冈砂砾层(大约400万年前的上新世)。最后一套才是真正的雨花台砂砾层,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上新世末)。由于河道不断变迁,这四套古砾石层时而相互重叠,但更多的各自分开,独辟蹊径。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工程师李铁民认为: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之所以品种丰富,与砾石的补给源有关。补给源远,渗合作用大,含量即贫;补给源近,渗合作用小,含量即丰。雨花台的上源地区,是宁芜火山岩盆地及六合、盱眙火山地区,有含原生玛瑙的火山岩产出,并被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滁河剥蚀搬运沉积于雨花台、六合、江浦等地第四纪砂砾层中,南京地区砂砾层富含玛瑙,其近源补给是第一重要因素。

从以上三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中,使我们明白了雨花台砾石层的形成过程,形成年代及其特征,以及砾石的来源。

从砾石的来源看,由于存在近源的补给源,砾石的磨损程度相对减小,因此,有些砾石,并未完全磨圆,呈现出不规则的有棱角的几何形状。反过来说,这些具有几何形状砾石的存在,更证明雨花石中确实有不少“土著居民”。

1991年3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南京雨花石来源有新说》的报道称:省地矿局科技人员提出,雨花石已有1000多万年历史,而长江贯通才200至300万年,从而否定了“搬运说”,肯定了“近源说”。我以为,如果这一论点能够成立的话,只能否定“远源说”,而不能否定“搬运说”。既然承认雨花石大多数是被磨圆的卵石,就必然存在“搬运”过程;即使近源的也存在“搬运”。再说,长江“贯通”才200到300万年,那么,没有“贯通”以前,上游的水是怎样入海的呢存在不存在比长江更早水系呢退一步说,即使长江“贯通”于200到300万年,那么“雨花台砾石层”最晚也是形成于100万年到300万年之间,正好与长江“贯通”的地质年代相吻合。因此否定“远源说”论据不足。这一学术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认为流水不可能把千里外的石头搬运到南京附近沉积下来。

回答是肯定的。自然力的巨大威力,往往是人们难于理解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引用几个实例。

1956年9月24日,龙卷风卷走了上海浦东江边上一个三四层楼高、重十一万公斤的储油桶,抛落在120米远的地方;还把一座三层教室大楼吹塌、一座钢筋水泥大楼削去一角。象这样大的风力,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均有记录,把房屋、大树、牲畜和人,卷入空中,抛向他处。用“飞砂走石”一词,远不能形容其威力。这是风力搬运石头。

再看冰雪。秘鲁境内的瓦斯卡兰峰,海拔6768米,1970年5月31日发生地震,冰帽从悬崖下落到冰川盆,顿时腾起冰雪粒的蘑菇云,同时向外溢出巨量冰雪流,挟带着悬崖上的碎石、泥土,激起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泥石流,总量三千万立方米。它沿着河谷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疯狂地往下冲,产生了气浪和石雨,把重达三吨的岩石抛到六百米以外。它还翻越一百米高的分水岭,席卷了岭下的容加依城,造成两万多人死亡。这是冰雪流造成泥石流搬运石头的威力。

冰川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加拿大劳伦高地,在200万年前,覆盖2000米厚的冰层,它流动时,推走了前缘地面的土壤、石子,一直带到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表土层,被冰川推移,沉积在康涅狄州沿海地区,形成了长岛。第四纪冰川时,巨大的冰川刨削着地层,大量的白垩、小石块和砂子被带到岛附近,逐渐堆积,形成高耸地面的自主丘陵。这是冰川的威力,可称为“移山填海”了!

地球曾经经历过多次大冰期,第四次冰期是最近的一次,持续100多万年,形成全球性的大冰期。我国的长江流域也不例外,冰川把被风化剥蚀的砾岩冻结成冰块,形成“冰役”,载着石头,沿长江滚滚而下,到入海处的下游沉积下来。古长江的入海处,在今镇江附近,离南京很近。所以说,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是风力、水力、冰力等自然力的综合作用,搬运沉积而成的。

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

石英,无机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少量杂质成分如Al2O3、CaO、MgO等,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一般乳白色,质地坚硬。

玉髓其实是一种石英,SiO2的隐晶质体的统称,它是石英(隐晶质)的变种。

燧石俗称“火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蛋白石是天然的硬化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含5-10%的水分。

它的圈状花纹是二氧化硅胶液围绕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内壁开始,从外向内多层次逐层沉淀而成。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发生带色离子和化合物的周期扩散。原生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极其艳丽秀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40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