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佩戴的玉器都有哪些称呼,比如璧,璋,瑜,瑾,琮,都长什么样子。

古人佩戴的玉器都有哪些称呼,比如璧,璋,瑜,瑾,琮,都长什么样子。,第1张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玉璧

玉璋是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

玉璋

补充一个玉圭,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

玉圭

瑜、瑾,就是美玉,所有的精美的玉和玉器都可以叫瑜或者瑾(所以周瑜,字公瑾,名和字都是美玉的意思),美玉固定形制。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

玉琮

再补充一个玉珏,玉珏(yù 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玉珏

这个是当耳环用的

“六器”(璧、琮、圭、琥、璋、璜六种玉器)。汉代“六器”之用,最盛行的是玉壁,其次是玉璜和玉圭,而玉琥、玉璋和玉琮似消失或改作他用。如在汉墓中发现的两件玉琮,一加配器座后改作器皿用,一改作玉衣上的生殖器套用。“葬玉”器,以往曾见有玉唅和缀玉覆面器等,其中玉唅至此期,不仅品种突然增多,且数量可观,有以蝉为本摹作的所谓“唅蝉”尤为突出,在当时的主要贵族中多有发现。其他新出现的藏玉品种,有可能由此前的缀玉覆面器发展演变而来的玉衣(以等级的高低有金缕、银缕和铜缕之分)、玉握(以猪形)及包括玉眼盖一对、玉鼻塞—对、玉耳塞一对和玉口唅、玉肛门塞、玉生殖器套或玉阴道塞各一件等共同组成的所谓的“玉九窍器”,以其作“玉入九窍,以防尸之不朽”用。

玉制人神物,除前述作佩饰用的玉舞人和玉翁仲外,尚见有凭几而坐的玉人,着拖地长裙式玉仕女,玉东王公和玉西王母及玉仙人等。神异动物中,此

前已见的龙、凤、螭等仍大量出现,新出现的尚有综合各种珍禽异兽而作的玉辟邪和“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写实动物中较战国时又有增加和出现,见者有玉鸭、玉蝉、玉鱼、玉虎、玉鹰、玉牛、玉马、玉熊及玉犀、玉鸠鸟等。此外,以往已出现的玉带钩、玉具剑饰物、玉兽面形铺首等仍有出现。唯一不同的是其含义和造型纹图等均有新的变化,并构成此期的新风格。

在琢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当属由数千件不同形式玉片组成的玉衣;由多种纹图同饰一器的玉座屏;可能由蓝田玉制成的重达10公斤的大型玉铺首和吕后生前用过的“皇后之玺”玉印等。它们的发现,有的可作重要的历史资料,有的标志着琢玉史的重大进步,更多的则表示当时艺术上所取得的新成就。

1、玉制工具 ; 2、礼仪玉器(礼乐器和仪仗器); 3、佩饰玉器(饰玉); 4、丧葬玉器(葬玉); 5、实用和玩赏玉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某种玉器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如璧,即作为礼玉又作为饰玉,有的先作为某类玉器,后又作它类玉器;玉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只有少数较为稳定,大多数随时代变化而演变。『礼玉』 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①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②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③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④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叫玉玦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 “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4510html,有

两汉400余年间,玉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不同时期玉器种类组合的变化及其器型的演变。因此,对汉代玉器进行分期研究是揭示这个变化的重要方法。分期首先是以可靠的墓葬年代为依据。一般看来,出土玉器较多的墓内往往有许多其他器物共存,对这些器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能够大致判断墓葬的相对年代,特别是有铭文的器物,提供了准确判明墓葬年代的依据,有的还可作为辨明诸侯王国别的参考资料。利用这些条件,再参考墓葬出土的玉器种类及其造型、纹饰上的变化特征,大体可将汉代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期),即西汉前期(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西汉中期(武帝前后)、西汉后期(武帝以后至王莽)和东汉时期。下文依据上述分期,分别论述各期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组合以及部分器物器型的发展序列。

1 分期

①西汉前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璜、环、觿、韘、心形玉佩、玉人、玉蝉、玉猪、玉衣、带钩和剑饰等,其中不少玉器种类的型式比较繁杂。

璧有I型各式、I型a式,其中常见的是I型b式、c式、d式和e式。璜常见的是I型b式、Ⅱ型a式和Ⅲ型。环以Ⅱ型为多,Ⅲ型和Ⅳ型环中的a式偶有发现。 Ⅰ型a式觿、I型韘、Ⅱ型a式蝉和I型猪出土不多。心形佩有I型各式。玉人常见I型a式和Ⅲ型。玉衣为I型,数量很少。带钩包括I型各式。剑饰的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各种型式,除了I型玉璏和I型玉珌发现较少且制作粗糙外,I型a式、b式剑首、Ⅱ型、Ⅲ型a式剑格、Ⅱ型a式和Ⅲ型玉璏、Ⅱ型a式、b式玉珌数量较多且雕琢精美。

②西汉中期玉器:

除继承前期的种类,新增加了I型、Ⅱ型圭和I型蝉,一些玉器的型式也有所简化。

I型e式璧中不见双周兽带纹的式样,新出现Ⅱ型b式璧。璜以Ⅱ型a式较为常见,而不见I型b式璜。环中Ⅳ型a式少见,与Ⅱ型环流行的同时I型环大量出现。觿的数量较多,器型有I型b式和Ⅱ型。Ⅱ型韘是本期特有的式样,I型韘还偶有发现。Ⅱ型a式猪开始出现,Ⅰ型猪消失。心形玉佩流行I型b式,I型a式消失。玉人不见I型a式,以I型b式和Ⅱ型玉人最为常见,Ⅲ型玉人偶有发现。

Ⅱ型玉衣出现,缕别主要为金缕,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有丝缕编缀的玉衣。带钩仍流行I型a式,但不见I型b式、c式,新出现了Ⅱ型a式、b式。剑饰的式样减少,除Ⅱ型剑首,Ⅲ型a式、b式剑格,I型、Ⅱ型a式玉璏及Ⅲ型a式、b式玉珌数量较多外,前期存在的其他各型式骤减或消失。新出现的Ⅲ型剑首仅见于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中。

③西汉后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圭、璜、环、觿、心形玉佩、玉人、蝉、猪、玉衣、带钩和剑饰。器类组合与上期基本相同,惟不见玉韘。除璧、圭、觿、猪、玉衣等仍保存原有的型式外,具他玉器的型式变化较大。

璜以I型a式和Ⅱ型c式为多见,I型a式璜是I型b式的简化形式。环以I型为多见,Ⅱ型和Ⅲ型a式稀少,新出现的Ⅲ型b式简化来的。Ⅳ型b式环仅见北京大葆台汉墓中。心形玉佩常见的是Ⅲ型a式和b式,I型b式逐渐减少。玉人流行Ⅰ型b式和Ⅱ型,这些式样在本期较具特色。玉蝉发现较普遍,以Ⅱ型b式为主,Ⅱ 型a式消失。带钩仅流行I型a式。玉衣仍为Ⅱ型,以金缕为主,银缕和铜缕发现较少。刻镂花纹的玉衣片为本期所特有。剑饰的式样进一步简化,有I型b式剑首、Ⅲ型玉璏、I型、Ⅱ型b式和Ⅲ型a式、b式玉珌,数量都不多。

④东汉时期玉器:

种类主要有璧、璜、环、觿、心形玉佩、玉人、蝉、猪、玉衣、带钩及剑饰。不见上期的玉圭,新增加较有特色的刚卯。与上期相同的种类大多在器型上改变了,器物的式样大为简化。

璧除了I型各式仍较流行外,新出现了I型c式,而Ⅱ型a式、b式消失。I型c式觿、I型c式蝉和Ⅱ型b式玉猪都是在原来旧型式上演变出的新型式。Ⅳ型心形玉佩是本期富有特色的器型。玉人只流行I型b式,Ⅲ型玉人发现极少,仅见于小墓中。玉衣仅见Ⅱ型,目前只发现银缕和铜缕,不见金缕。带钩基本消失,只是I 型c式偶尔可以见到。剑饰除I型b式剑首和Ⅲ型玉璏不多见外,常见的是Ⅱ型玉剑格、Ⅱ型b式玉璏和Ⅱ型b式剑珌。

综上所述,汉代玉器种类的组合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到稳定,器物的型式由繁到简的过程。西汉前期的玉器较为繁杂,器型甚多,且型式变化较大,如璜、环、带钩、剑饰等,但从中期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些具有特色的玉器(如I型b式玉人、Ⅱ型玉猪和Ⅱ型玉衣等)开始出现。西汉后期的玉器组合与中期基本相同,变化不大,反映出玉器组合趋于稳定,但这一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方面一些玉器的型式同上期相比趋于简化,如 I型c式璜、Ⅲ型b式环等;另一方面在原来的器型上又派生出—些新式样,如Ⅱ型c式璜、Ⅱ型玉人等。东汉时期玉器的型式进一步简化,主要器类的组合基本稳定。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虽多寡不一,但基本组合及型式没有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型玉器增多,如座屏、案、Ⅱ型玉枕等.这也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

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涡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和兽首等)为主。这些纹饰在两汉各个时期基本没有变化,如果仅就这些纹饰式样来判断具体时代是很困难的。当然,也有一些纹饰具有时代特征。西汉前期尚能见到较多的勾连纹,到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纹饰逐渐减少以至绝迹。东汉时期的一些玉器上(如Ⅱ型c式璧和刚卯)刻出吉祥语及辟邪词句。在玉座屏上还出现东王公、西王母这样的神话人物形象,不过,这类题材 的纹饰少见。从整个汉代玉器的发展过程来看,纹饰变化不大。

汉代玉器的种类,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玉圭、玉璜、玉环、玉玦,玉觿、玉韘、心形玉佩、牌形玉饰、玉人、玉龙、玉衣、玉窍塞、玉枕、玉案、玉座屏、玉铺首、玉带钩、玉印、玉刚卯、玉剑饰、动物形玉雕、玉串饰和玉制容器等。其中许多种玉器还包括繁多的式样。以下分类叙述。

1 璧类:平圆形,中央有孔。按璧面纹饰分作三型。

I型:璧面阴刻纹饰。分五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阴刻或浅浮雕涡纹。

c式:阴刻蒲纹。

d式:在蒲纹上加刻涡纹,

e式:阴刻纹饰。纹饰分内外圈,内圈为蒲纹或涡纹,外圈为勾连纹、兽首或凤鸟,还有的涡纹带内侧加刻一圈兽首纹。

Ⅱ型:璧外缘或内孔有透雕纹饰。分三式。

a式:璧体较小。透雕附饰位于璧的两侧,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柿蒂图案;璧内孔往往透雕出龙的形象,作曲身舞爪状。

b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背,顶端有卷云纹。

c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为双螭相对,作曲身舞爪相斗姿态。有的双螭首间置一环;有的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

Ⅲ型:璧面透雕出凤鸟纹或卷云纹。

2 圭类:长方体,上锐下方。分两型。

I型:体型较小,下端无孔。

Ⅱ型:体型较大,下端有孔。

3 璜类: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脊部多有穿孔。分三型。

I型:璜体两端平齐。分两式,

a式:素面无纹。

b式:璜面阴刻涡纹或勾连纹。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对璜形玉,无孔,纹饰与I型e式壁相同,系用该璧玉段改制而成。

Ⅱ型:璜体两端雕成龙首形。分三式。

a式:龙首略呈方形,璜面阴刻涡纹;有的璜体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或螭纹。

b式:龙首较圆,作回顾状,口微张,璜体中段下部附有卷云纹。

c式:龙首细长,作回顾状,张口露齿,璜体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和凤鸟纹。雕凿精细,阴刻线条流畅。

Ⅲ型:璜体为透雕的卷云纹或龙纹。

4 环类;体窄而内孔大。分四型。

I型:环体截而呈扁平长方形,环面为素面或饰涡纹。

Ⅱ型:环体作绞丝状,截面略呈圆形。

Ⅲ型:环体为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透雕出对称的龙凤及卷云纹饰。图案较复杂,雕琢精细。

b式:环体为龙体,透雕出一龙首,张口咬尾,阴刻其细部。

Ⅳ型:环体细窄,内孔及外缘透雕纹饰。分两式:

a式:呈套环状,双环间及内孔为透雕的龙凤,造型极为生动。

b式:环体内孔透雕一螭虎,外缘上方为透雕卷云纹。

5 玦:形体小,有一窄缺口。另外,两广和云南地区汉墓中还出土有一种方形玦。

6 觿类;一端尖锐,另一端雕刻兽纹。分两型。

I型:分三式。

a式:觿体作卷曲龙体,龙首作回顾状。

b式:觿体细长,呈锐爪状,觿首雕刻龙首或风首,亦有作回顾状。

c式:觿首透雕螭纹和卷云纹。

Ⅱ型:觿首作龙首,觿身饰勾连纹,觿脊上有透雕的螭虎和龙凤附饰。

7 韘:椭圆形,上部有圆孔,一侧有钩钮。分两型。

I型:韘体素面。

Ⅱ型:韘体饰勾连纹及卷云纹,与钩钮相对一侧雕有龙首和凤首。

8心形玉佩:扁平心形,中央有圆孔。分四型。

I型:心形体作椭圆形,中孔较大。分三式。

a式:心形体两侧雕有翼形耳。

b式:心形体为素面或阴刻卷云纹,两侧透雕凤鸟、螭虎或卷云纹。

c式:心形体上方透雕变形鸟纹。

Ⅱ型:心形体细长,中孔较小。分两式。

a式:心形体呈窄长圭形,两侧透雕卷云纹

b式:心形体略呈弧状,两侧透雕有宽大的龙凤及卷云纹。Ⅲ型:心形体嵌刻于圆环中。

Ⅳ型:心形体呈弧状,浮雕的双螭环绕其周围,中孔呈扇形。

9 牌形玉饰:图案主体为一长方形框。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牌形玉饰,框内布一变形鸟纹,框内四周有透雕的悬垂璎珞、卷云纹和凤鸟、勾连纹璧等。长沙曹·墓出土的牌形玉饰方框内透雕兽纹。

10 玉人:作舞蹈或跽坐状。分三型。

I型:作扁平透雕舞人状。分两式。

a式:双人对舞,各举一袖于头顶之上相连,雕刻简炼。

b式;单人舞,舞人甩长袖于头顶之上,另一袖置于腰间。阴刻线条流畅,舞姿生动。

Ⅱ型:作方牌形,舞人形象均用阴线刻出。

Ⅲ型:圆雕作品,共见两件。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圆雕舞人,作扭腰并膝跪姿,双臂舞长袖。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凭几而坐的圆雕玉人。

11 玉龙:由龙首和卷曲的龙体组成,龙体上有穿孔。分三型。

I型:连体双龙首,龙首相对,张口露齿,有爪,龙首间有透雕云纹,龙体饰勾连纹。

Ⅱ型:龙体较细,卷曲,无爪,龙首较小。

Ⅲ型:龙体较宽,爪呈羽状,龙首作回顾状。

12 玉衣类:按其造型分两型。

I型:由面罩或脸盖、头罩、左右手套和左右鞋构成,以金缕穿缀。

Ⅱ型:由脸盖、头罩、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组成。

构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玉片形状有方形、长条形、梯形、三角形、璧形、弧形、舌形、圭形等。有的玉片上刻镂柿蒂纹或几何云纹。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有—种比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另外,徐州子房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玉面罩,由眼罩、鼻罩及面饰组成,缝缀于织物上。

13 玉窍塞类: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和生殖器盖。

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窍塞。眼盖作椭圆形或杏仁形,多有穿孔。耳塞、鼻塞和肛门塞作圆柱或八棱柱体。口塞呈月牙形,侧面有塞状突起。生殖器罩盒作圆筒形;生殖器盖作圭形。

14 玉枕:按其结构分作两型。

I型:枕体长方形,由长方形素面玉板组成。分两式。

a式:横截面呈方形,枕面平坦。

b式:横截面呈六边形,枕面为弧形。

Ⅱ型:枕体为长方形玉块,遍饰变体云纹,枕面下凹。

15 玉案:略呈方形,底下有四足。

16 玉座屏:由两侧长方形支架和上下两块玉屏拼合而成。上层屏板透雕东王公及鸟兽等,下层屏板透雕西王母及龟蛇等,均以阴线刻其细部。

17 玉铺首:均作兽形。分两型。

I型:兽首衔一只套连的玉璧,兽首右侧为一螭。

Ⅱ型:兽首长鼻露齿,两侧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 玉带钩:分两型。

a式:钩体浮雕兽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全兽形玉带钩,钩体较宽,全钩由七节玉段组成,以铁条串接。

c式:钩体为龙虎合体,阴刻简化勾连纹,龙首回顾,衔一只勾连纹璧。

a式:无翅,钩体或为素面,或饰卷云纹。

b式:有翅,钩体短粗。

19 玉印:按印座和钮的结构分两型。

a式:钮作浮雕兽形,多作螭虎形。

b式:钮作覆斗形,有横孔。

20 玉刚卯:长方四方体,由上至下竖穿一孔,四面刻辟邪文句。

21 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璏和玉珌。

剑首:平面呈圆形,正面雕纹饰,背面有孔。按纹饰分三型。

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外围纹饰为勾连纹,内圈为柿蒂纹。

Ⅱ型:扁圆柱体,浮雕两条缠绕的螭。

Ⅲ型:异型剑首。斜梯形扁平体,截面为椭圆形,两面浮雕出五只螭虎及云纹。

I型:格体两面为素面。

Ⅱ型;格体两面阴刻简化的兽首及云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在阴刻兽首两侧各透雕一只凤鸟。

a式:格体两面浮雕螭虎。

b式:格体一面为浮雕的螭虎,另一面为阴刻云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阴刻勾连纹或涡纹。

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纹。

I型:素面无纹。

a式:中部刻涡纹,四周饰变体云纹。

b式:刻饰简化的兽首或云纹。

a式:珌体两面均浮雕数只螭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还浮雕出熊等兽类。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为透雕,上部为浮雕,纹饰为螭虎和凤鸟。

b式:一面浮雕螭虎纹,另一面为阴刻兽首和云纹。

22 动物形玉雕:分平雕和圆雕两种。

平雕动物包括玉蝉、玉猪、玉犀牛、玉猴、玉鱼、玉龟等。

I型:体内自口至尾竖穿一孔,阴刻羽翼。

a式:蝉体较宽,头、翼雕刻不清晰。

c式:蝉体呈长方形,眼突出,头、翼雕刻逼真。

I型:仅具猪形,未刻细部,猪体中有一孔,附有饰件。

a式:呈卧式,雕出猪体轮廓,阴刻头、耳及四肢。

Ⅲ型:猪呈立式。头、尾有孔。

玉犀牛:呈卧式,有双角,张口。犀身饰涡纹。

玉猴:上部刻作猴头,昂首上视,身方形,胸部突出,两足直立,身部有穿孔。

玉鱼:体扁平,圆边,两面阴刻眼、嘴、鳍和鳞片。

玉龟:仅见残片,刻龟背纹。

圆雕动物有马、熊、鹰和辟邪等。

a式:立姿,润泽光滑。

b式:作奔腾状,昂首挺胸,身饰羽翼,上骑一仙人。全器雕琢精美,生动逼真。

熊、鹰雕刻精炼,小巧圆润。辟邪均作张口露齿状,身体饰有羽翼。分二式。

a式:作爬行状。

另外,汉墓中还出土有微雕的狮、鸽等。

小巧的玉器。

玉珠均贯穿一孔,多为素面圆形,也有作鼓形,饰涡纹。玉贝正面凸,背面凹,中有—道贝齿痕,两端各有—孔。瓶形玉颈部有穿孔。花蕊形玉作细长花蕊形,有短柄,柄中有穿。联珠形玉作平底联珠形,上珠横穿一孔,平底纵穿一孔。

24 玉制容器:有杯、盒等。

Ⅱ型:高足杯。杯身筒形,饰勾连纹,近口部饰一周卷云纹,也有的杯身为素面。

盒由盒身和盖组成。盒身深圆圜底,附小圈足。盒身饰勾连纹,近口部有一周变体云纹,口沿处有子母口与盖扣合,盒盖漫圆,顶端有桥形钮,贯穿绞丝形圆环,盖面饰勾连雷纹,近口沿处有变体云纹一周,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西周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故事中的器物主角就是圭,姬诵“削桐为圭以与叔虞”,在游戏中把削成圭形状的梧桐树叶赐给弟弟,封弟弟为诸侯——即唐叔虞,这就是后来晋国的开国诸侯。

按照周礼所载,圭是周代等级最高的礼器、是诸侯等级身份的最主要的标志,《周礼·春官·太宗伯》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只有王、公、侯、伯等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玉圭。

圭在祭祀、盟誓、随葬、交往等活动中也承担多种重要的功能,发展为坦诚相见与统一标准的代名词。到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列后国诸侯均僭越周礼,为补玉圭的不足而大量使用石圭、陶圭。

相较于东方列国,位于西部的秦国在用圭方面则有更突出的变化,春秋到战国早期圭的材质多样且不符合周礼所载的使用规定,到战国中晚期随着商鞅变法割裂了周礼的影响,秦国在礼器圭使用方面又呈现出断裂性,这直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国用圭与圭类型的来源

秦国的圭礼器与用圭制度来源有二:一是新石器时代陶、石、玉圭。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比较发达,阶级已经产生、原始国家形成,各种象征身份、地位、权力的玉材质礼器纷纷出现,圭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据考证是由生产工具铲、凿或锛演变而来,它盛行于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如国家一级文物山东两城镇兽面纹玉圭。

秦人先祖来源于东方的东夷部落,史书所载嬴姓先祖是少昊。少昊在嬴水之滨出生而得嬴姓,就是流经今山东莱芜嬴汶河。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嬴氏部落十分弱小,仅作为强势部落的附庸,不过却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图腾、器物崇拜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新石器时代圭当是秦文化用圭的一个源头;

二是商周时期的玉圭,商周时期国家正式形成各种礼仪制度完善,已经有详细的用圭制度并对各种圭的类型做出规定,商代的玉圭多出于高规格墓葬作为陪葬品,西周时期在祭祀遗址、墓葬中均有出土,“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居则守之。”

周王所分封的诸侯每逢朝贡述职觐见都必须执圭,若有过失则由周王收回圭以观其效,随后另行册封或夺爵。

种类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十七种,一般地位越高作为身份代表的玉圭就越长。秦国作为西周末年分封的“侯”爵,同样也应遵守西周礼制、沿用西周的用圭制度。

秦国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

从迄今发现的圭文物结合出土地点来看,秦国的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具有与东方列国迥异的特点:从形制、材质上来看,第一是圭形制简单。基本为一端尖首、一端方头的长条形状,素面无装饰图案。有大小形体差异,长度在30厘米至10厘米不等、宽度3至5厘米,厚度基本一致为05厘米,结合《周礼》中规定的用圭制度来看,秦国圭在形制上表现出大程度的简化,仅仅以“长短”来区别不同用途、性质的圭;

第二是材质多样但玉质圭数量却极少,迄今发现的秦国玉(青玉)材质圭仅有十余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陕西户县宋村秦墓出土的一件玉圭,为苍玉制作,是迄今发现最长的秦国玉圭,放置在墓葬中的“脚厢”内。

此外发现的秦国多石质或陶质圭,这两种材质的圭在形态上仿制玉圭,石质多为灰白色岩石磨制而成,模拟青玉圭,少数为黑色。石质疏松,制造比陶质圭的制造稍微精细。陶质圭则全为红陶,质量极差,在墓葬中出土时多断裂或碎裂成粉。可见石、陶圭只作为随葬明器而没有其它用途。

首先,从用途和使用制度来看,秦国用圭制度简单——圭用途单一。

从周代玉圭的发现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圭应该有象征身份地位、祭祀天地鬼神和国家交往信物(凭证)等多种作用,但秦国独有的祭祀文化传统与周代礼制不太相同,加之东周时期除秦穆公称霸之外,秦国一直因为位置偏僻、爵位低、国力弱而被诸侯鄙视,东方诸侯有时甚至将秦国和西戎混为一谈。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时感叹:“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可见秦国很少与列国交流。所以,秦国用圭仅仅局限在象征身份地位这一种用途,从考古发现来看也是如此——圭基本出土于秦人墓葬中。

其次,秦国创制了成套圭随着制度,圭作为周代最重要的礼器一般以单个出现,即使在僭越现象普遍的东周时期,东方列国也无成套使用的实例。而在秦国墓葬中则多见成套使用圭的现象,如凤翔八旗屯秦墓地,墓主身份多是大夫、士级别,许多是以大小不同的3、5、7单数一套组合放置于墓葬棺椁顶部,推测墓主并未真正理解圭的使用制度及礼器意义,而是简单将圭与同时期成套鼎簋看成同类性质的礼器,才出现以一套圭礼器来彰显身份地位的现象。

最后,是秦国用圭制度存在断裂性消失,这是秦孝公商鞅变法所致。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国基本遵循周礼所以各类礼器均模拟周文化器物,这一阶段秦人用圭制度与中原类似,上至大夫下至庶人墓葬中都出土有20厘米左右的石、陶质圭,在整个墓地中出现随葬圭的墓葬比例也很高。

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行封建制,商鞅建立的军功爵位制使普通人也可以晋升为新贵族,这不但有力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完全破坏了秦文化对西周旧礼制的继承与延续性,军功升迁改变了秦国人的价值观,秦人“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这让圭礼器的使用失去了生存的社会基础后迅速消失。

秦国的圭礼器对后世的影响

秦国的圭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春秋至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晚期两个阶段。在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国与东方列国同样都越级使用玉圭并制造滥用石圭、陶圭。

若按照最初的分封级别秦国仅是“侯国”,只能是国君和极少数贵族才能用圭,但是春秋时期秦候自比公王,国内大夫、士族也僭越自比列国诸侯,这激增了对圭这种礼器的需求,使质量极差的石圭、陶圭成为流行礼器,这种滥用导致圭作为礼器的地位与严肃性急剧下降,进而衍生出圭璧等其它杂合形制器物。

战国中晚期秦国变法以后不再使用圭作为礼器,这种断裂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巨大,随着秦统一天下使圭的使用制度基本消失、圭器物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成为一种鲜为人知的古代礼器。

汉代及以后历代虽然通过考据周礼恢复了圭形器物,但已与本国的礼仪制度无关,圭礼器相关使用制度也从未完全复原,而是根据历史国情结合周礼进行一定程度的创制,这使圭逐渐演变为其它器物,如后世大臣上朝所用“笏板”。

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器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铲、凿或锛,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用圭制度和各种类型圭的形制。秦国圭的形制与使用制度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两个源头,在学习仿照周礼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制单一、材质众多,用途单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成套圭随着制度和用圭制度存在断裂性消失。

秦国滥用礼器圭,导致圭作为礼器的地位与严肃性急剧下降,从而衍生出圭璧等其它形制器物。秦国用圭制度存断裂性在秦国统一天下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使圭礼器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其它器物。

““武陵王”是古代分封的王爷名,“圭”是玉石,“上圭”可以解释一是拿着玉圭(又称执圭),二是到放玉圭的房间去(又称上圭房)。最常见的是在古玩上刻着这些字,意思是说这个玉圭是庐陵王拿过的。

古董价值,主要看圭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45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