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一个名叫米尔内的小镇,“和平”钻石矿坑又名“米尔内矿场”。
俄罗斯已经停产的米尔内钻石矿坑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洞穴。
据英国《每日邮报》、俄塔斯社等报道,俄罗斯公布了一个“世界最大钻石矿”“珀匹盖殒石坑 ”。该矿场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比目前已知的全世界钻石矿储量的总和还大10倍,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政府便已经发现了这个巨矿,只是为避免损害本国钻石业利益,才将这个秘密隐瞒至今。
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
“最大钻石矿”一藏就是30年
据报道,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东部一片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下面,发现了一个空前巨大的矿石场“珀匹盖殒石坑”。该矿场的直径约为35英里(约56公里),迄今已有约 3500万年的历史,储量至少高达数万亿克拉,足以满足全球钻石市场未来3000年的巨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珀匹盖钻石场”的矿石名为“冲击钻”,系由类似陨石之类的天外来物冲击现有钻石矿而来,其钻石硬度是普通钻石的两倍。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物理特性,使得它们在高精科技和工业市场上更为吃香。
然而,为避免这一“世界最大钻石矿场”的发现压垮钻石价格从而损害本国的钻石业利益,克里姆林当局当时将这个秘密隐瞒了下来,没想到这一捂就是30多年。
比全球已知钻石储量大10倍
2007年,俄罗斯的钻石生产如中日天,产值达到了 135亿美元的新高。到了 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的钻石生产跌入了史无前例的低谷,抛光钻石的产值创下了 35亿美元的新低。也许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钻石市场展现出复苏迹象,直到日前,俄罗斯政府才选择曝光被雪藏了30 多年的“ 秘密钻石宝藏”“珀匹盖钻石场”。
位于新西伯利亚附近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研究院”于9月15日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首次揭开了这个“新巨无霸”的神秘面纱。该院院长尼古莱波克希伦科表示,这一新矿的公布将给国际钻石市场带来一场“地震”。“这些蕴含在‘珀匹盖钻石场’隐爆结构矿岩中的超硬钻石,其储量比目前全世界已知钻石储量的总和还要大10倍。我们估计有数万亿克拉。与之相比,目前已知的雅库特矿区的储量大约只有10亿克拉。”
两者区别:
立方氧化锆(俄罗斯钻石)在光学上与钻石(金刚石)非常接近,一般人未必能分别两者。但是在显微镜下二者仍然有一定分别:
色散:立方氧化锆的色散为0060,高于钻石的0044。因此立方氧化锆看来比钻石更为熣灿。
硬度:立方氧化锆的摩氏硬度为85至90,钻石为10。
比重:立方氧化锆比钻石重17倍。但是这特点只能用来分别未镶嵌的宝石。
瑕疵:生产的立方氧化锆基本上是内外完美无瑕的。而天然钻石极少是完全内外无瑕。
折射率:立方氧化锆的折射率为2176,稍低于钻石的2417。
切割:由于折射率不同,立方氧化锆的切割与钻石会稍有不同,在放大镜下小心观察可以发现。
颜色:完全无色的钻石非常罕有,通常钻石都带有浅**。但立方氧化锆可以被造成钻石最高级别,即D级颜色。
传热:立方氧化锆与钻石的导热性为两个极端。立方氧化锆是上佳隔热材料,可被用作喷射引擎隔热。而钻石则是最佳导热体之一,其导热能力超越铜。只要使用适合的器材,这性质最能分辨两者。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俄罗斯日前公布了一个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钻石矿。该矿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
科学家们表示,这个被称为“珀匹盖”(Popigai)的陨石坑的历史超过3500万年,它下面的钻石储存量估计是全球其他地区钻石储量之和的十倍。俄罗斯之前一直隐瞒这个发现,目的是防止钻石价格被压垮而损害自己的钻石业利益。
“珀匹盖”的钻石又被称为“冲击钻石”,是类似陨石一样的物体撞击现有钻石矿后形成的产物。它的硬度是普通宝石的两倍,因此在工业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价值特别高。上周末,俄罗斯官员与媒体会面时表示,政府将允许位于该矿附近的新西伯利亚地质与矿物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揭开这个宝藏神秘的面纱。
新西伯利亚地质与矿物学研究院院长说,新资源可能会对宝石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我们说的是数万亿克拉,相比而言,为大众所熟悉的俄罗斯雅库特钻石矿的储量只有10亿克拉。而且,冲击钻石因其独特的表面和更大的体积,其价值更高。”
俄罗斯的钻石产量2007年达到顶峰,价值135亿美元,98%的产品出口至比利时、以色列、美国和东南亚。但因经济危机影响,其钻石产量2009年跌至谷底,产值仅为35亿美元。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这或许是俄罗斯当局选择现在公开这个秘密的原因。
1945年,苏联炮兵连长索尔仁尼琴在电话中因物资延误而顶撞上司,结果被就地解职流放哈萨克,直到8年后才拖着几近残疾的身体被转移到莫斯科马尔菲诺里监狱。这两段经历为索尔仁尼琴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真实素材,代表作是描写莫斯科监狱的《第一圈》和集中营非人遭遇的《古拉格群岛》,被后人誉为俄罗斯“最真实作家”和“十大良心人物之一”。
1955年,古拉格集中营在斯大林逝世两年后全面瓦解,索尔仁尼琴也随之获得自由,但释放后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反而四处奔走搜罗与古拉格有关的证据和资料,先后去过两百多座古拉格集中营,总记录资料重达900公斤,首部著作《第一圈》出版即被无数 历史 学家当成教科书来引证,而后出版的《古拉格群岛》,在苏联自始至终未公开古拉格集中营资料的大背景下,成为人们研究这段“缺失” 历史 的唯一权威性著作。
然而,苏联时期究竟有多少座古拉格集中营,至今为止也没个准确数字,有说700座、也有说476座。上个世纪末德国25名 历史 学家曾专程组队去印证,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已消失不见,目前仍有遗址存留的不足130座。
图中绿色圆点位置就是德国团队查到的古拉格集中营分布图,其中保存最完整、痕迹最明显的遗址,就是代号为501和503的两段铁路线,前者从萨列哈德前往伊加尔卡,全长近1300公里,后者从伊加尔卡连接诺里尔斯克,约600公里长。
诺里尔斯克是座完全没有内陆交通线的工业城市,别说铁路,就连公路也没有,各类矿石依靠货轮从叶尼塞河进入喀拉海,人员则依靠航空运输。但奇怪的是,我在诺里尔斯克旅行时居然看到建于苏联时代的火车纪念碑,经过多番打听,最后在诺里尔斯克博物馆中才找到答案。
博物馆解说员艾琳特地开小灶给我详细解说了其中的来龙去脉,简单说就是,诺里尔斯克本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始发站之一,只可惜铁路还没修完斯大林就死了。
在2003年俄罗斯解密的部分资料中,501和503其实是分属两地的集中营代码,为防止泄密将其统称为萨伊铁路,保密级别与苏联克格勃名单相同,因为事关诺里尔斯克这座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那么,将近2000公里的铁路项目又是如何确保绝密的呢?古拉格是关键。
实际上,苏联分布在各地的古拉格集中营并非指单一关押地,每座集中营由百余甚至上千个惩戒营组成,所关押的也是各式“囚犯”,但囚犯所作贡献却令俄罗斯至今仍在受益,西伯利亚一系列城市和港口、公路等等都是古拉格囚犯修建的,比如远东战略城市海参崴、马加丹,以及北极圈内外的工业城市摩尔曼斯克、诺里尔斯克等等。
萨伊铁路也一样离不开古拉格集中营,从施工图可以看出,苏联是准备用萨伊铁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而达到北部与最东部相连的工业运输线,因而战后没多久(1947年)就开始动工,先从新西伯利亚调来5万囚犯参与施工,1948年死伤过半后再从纳迪姆集中营调来7万囚犯,总数超过12万人,这还不算来自各个盟国的士兵和工程兵。
原版《古拉格群岛》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来自7个盟国的囚犯和数不清的德意俘虏(苏联官方没有记载),被全部打乱后随机组队分散在501和503铁路沿线,沿途设有数千个临时营房,分不同工种和施工阶段逐一往前进发。
一名乌克兰囚犯逃亡后曾公布称:他的队伍从一开始的200人,一路往北3个月后剩下110人,半年后只有50人活着,最后打散与其他同样不断减少人员的队伍重新合编。如果以这个速率计算,第一批5万囚犯在半年后是绝对剩不下一半的。
诺里尔斯克博物馆中保存着一份物资补给表,清单上有棉衣、棉靴以及铁锹等等工具,绝大部分都来自哈萨克与朝鲜两地,但棉服数量只有不到2万套。换而言之,古拉格囚犯确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绝大部分都是冻死的”,12万工人只有2万套棉服,在西伯利亚腹地冬季长达8-9个月、夜晚普遍低于-50 的低温下,如何安然过冬?
夏季也一样不好过,西伯利亚大部分都是原始无人区,稍有不慎踩陷沼泽被困、携带传染病菌的蚊蚁毒虫等等都是囚犯的主要死因,这也是萨伊铁路被冠名为“斯大林死亡铁路”的原因,总共调动12万古拉格囚犯修建6年,活下来的人至今没有定论。
那么,付出如此巨大代价来修建萨伊铁路,为什么最后还是全线废弃了呢?
原因之一是难度太高,西伯利亚越靠近北极圈就越是永冻土,其土壤硬度不亚于水泥混凝土,1955年美国CIA曾有报告指出,苏联使用的是美国发明的“灯芯绒铺设法”,先挖2米深的永冻土,把原木混入麝香等厌氧物质埋入坑中盖上灯芯绒,最大限度的隔绝空气使其减缓腐烂速度,然后再铺上砾石与土壤。
但实际上,苏联连矿工棉服都供应不了,哪有多余的灯芯绒铺铁路,而不用灯芯绒的结局,就是铺装后的铁轨出现大面积坍塌变形,部分路段甚至还没试车就已经弯曲了,据说也有部分铁轨是二手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严重低估了预算,导致施工后箭在弦上只能偷工减料!
按照苏联年度投资报告来看,1952年的萨伊铁路总预算只有26亿卢布,而到了1953年却疯狂上涨到420亿卢布,占当年苏联总投资额的25%,以当时汇率结算相当于100亿美元。要知道,1952年美国总GDP也才3677亿美元,用100亿美元来填补这个“无底洞”,很显然是亏本的买卖。
于是乎,1953年斯大林死后古拉格集中营解散,萨伊铁路顺理成章的被废弃了,至少11台试用机车和6万吨金属就这么被扔在原地生锈,诺里尔斯克那座纪念碑的火车头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寻找萨伊铁路的古拉格遗址,我和妮萨琳专程飞亚马尔自治区再辗转火车前往萨列哈德。从地理位置上看,萨列哈德约有1/3面积位于北极圈内,目前人口约45万。苏联时期这座小城有6500人被分别关押在三座古拉格集中营内,其中的1500人被送去米尔钻石坑挖钻石,剩下的全部去萨伊铁路,停工后又被送到诺里尔斯克去挖矿,无一生还。
萨列哈德与亚马尔之间的铁路线是俄罗斯常见的宽轨铁路,目前已迭代更新为电气化铁路,2014年俄罗斯连接北极圈的3500公里长光纤管网就是沿着这条铁路铺设的。
意外的是,在萨列哈德我还听说了一件堪称绝密的炭疽事件,2016年夏季,这条铁路所处的某个位置温度超过35 ,永冻土解冻露出一具感染了炭疽病毒的尸体,病毒传给牧草又被几只驯鹿误食后再传给牧民,造成3死1残的悲剧(维基有部分描述)。
萨列哈德虽说不是 旅游 城市,但每年仍有数万游客前来 探索 古拉格营地遗址,俄罗斯早期也曾考虑过将这些遗址尽数销毁,但碍于早已曝光且当地土著以“亲属故居”为由极力反对,因而简单修缮后保留至今。
在伏尔加鞑靼向导的建议下,我们直到天气转暖后才走访了其中一座遗址,营地以砖结构为主,分别有起居、食堂、仓库等空间,每间起居室内设16-20个高低床。然而,向导却嗤之以鼻的讽刺道: 当年的集中营可没有这么舒坦 。
沿着铁路往西北方向走了大概5公里,所过之处都是一副锈迹斑斑的破败之景,我忍不住问向导:这么多铁轨就这么扔在这里不要了吗?得到的回答是:90年代有92公里铁轨被拆掉,送去维护西伯利亚大铁路,剩下的如今就算想用,也不大可能了。
无人机航拍了一张桥轨的照片后,我和妮萨琳似乎都没有心情继续往前,是为当年数以千万计的古拉格囚犯之悲惨命运叹息,还是为如今这副萧条又无奈的景色而惋惜,我们都没有结论!
在德国有一个用含有钻石的矿石建成的小镇,名叫诺德林根。专家测算,小镇的城墙和建筑中总共镶嵌着约72万吨的钻石。而这些钻石,不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而是1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产生的化学反应留下的产物。
同样,俄罗斯的“波皮盖”陨石坑,也是因小行星碰撞产生大量挤压钻石。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坑,钻石储量能够满足未来人类3000年的市场需求。不管如何,都说明钻石这种东西,很稀松平常,并不是什么物以稀为贵的东西。
钻石的存在,仿佛是在证明这个世界的荒谬。“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相信有不少人被这个广告骗去珠宝店,为心爱的另一半忍痛买了一颗好看的石头。在古代,钻石是皇家和贵族才能拥有的饰品,主要用来炫耀,因为当时世界上的钻石数量很少。
但是,事情在十九世纪发生了转变,南非发现了一个产量几千万克拉的巨型钻石矿。1888年,一个叫罗兹的英国钻石商创立了戴比尔斯公司,从此,钻石开始进入平民百姓家。罗兹买下整座钻石矿,为了不让钻石价格崩盘,他小心翼翼的控制产量,大搞饥饿营销
除此之外,他还想到了一个看似浪漫的噱头。那就是把钻石和爱情联系到一起,钻石象征永恒和爱情,只能买不能卖。1950年,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A diamond is forever)”诞生了。
就这样,戴比尔斯公司利用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把垄断和营销做到独一无二,把恋爱中男人和女人的心理运用到了极致。通常,我们都会看到,很多人卖车卖房,却很少有人卖掉钻戒。从此,钻石供不应求,价格扶摇直上。但无论如何,组成它的元素还是碳!
钻戒已经成为年轻人结婚的最基本门槛,如果有个女孩子对你说:我可以不要钻戒,愿意跟你结婚,那一定是顾家和贤惠的姑娘,赶紧娶了吧。因为很多女人结婚后,发现钻戒太碍事了,就居家过日子和投资角度,钻石确实表现一般。
那么钻石到底是怎么与爱情捆绑在一起的呢?
钻石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钻石实际上是由碳元素在特定情况下形成的单质晶体,说句难听的钻石从本质上与煤炭是一样的,然而二者命运却是不一样的。
钻石刚开始也没有这么高的待遇,只是一个好看的石头,甚至不要钱就可以得到。
不过由于钻石通透的材质,人们开始对它赋予更多的意义,起初由于人们认知问题,人们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形成,梵文中钻石一词为雷电之意,藉此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
在文艺复兴前,人类的火和其他工具无法伤害到钻石,因此就有钻石是金刚不坏的说法,钻石便有了佩戴者也有百毒不侵的观点,在当时疾病横行的年代,使得钻石极为畅销,但是离真正的爆款还是差异很大。
直到1948年,戴比尔斯采用“钻石恒久远(A Diamond is Forever)”的口号推广订婚钻戒与结婚周年戒,作为爱情象征并表达持续之承诺。
戴比尔斯将钻石与结婚捆绑在一起确实很奏效,在4年时间里,戴比尔斯的销售额,足足上涨了55%。
不要小看这个数据,这可是二战结束后没多少年,人们的购买力非常有限。
通过戴比尔斯一系列宣传,钻戒成了结婚前的必备礼物,同时钻石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一个米粒大的钻石都要几万块钱,足够你吃一年的海底捞了。
钻石这么贵是不是因为地球上钻石太少了物以稀为贵呢?
这里明确告诉你地球上还真的不缺钻石,地球上钻石数量达到了数万亿颗,看到这个数量是不是感到惊讶,钻石储量足够地球人均几百万颗了,接下来告诉你这些钻石到底在哪。
我们都知道南非以盛产钻石为名,很多人先入为主的认为南非是世界钻石产量最大的国家,其实不然,真正的钻石大国非俄罗斯莫属。
关于俄罗斯钻石的发现,还有一段有意思的 历史 。
二战结束后,苏联被美国孤立,当时苏联自己不能生产钻石,也没有合成人工钻石的技术,科研和军事对于钻石又有需求,战斗民族当然也不是这么容易击败。当时苏联人想,非洲那个不毛之地都有这么多钻石,想想这么大的苏联就不信没有钻石,于是派科学家进行四处勘探,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们在西伯利亚真的发现了400多个金伯利岩筒。
如果你喜欢看卫星地图,将焦点对准俄罗斯米尔内地图,你会发现有一个巨大的石坑,不要小看这个石坑,价值达到了130亿英镑,这是世界上最贵的矿坑,因为里面全是钻石。
米尔内钻石坑深度达到了540米,直径有1600米,自上而下看整个矿场就是一个巨大螺旋矿坑。
矿场是从1957年开工,在辉煌的时期每年可生产200万克拉钻石。不过对米尔内钻石矿过度开展,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价值可用了,在2004年米尔内钻石矿关闭。
钻石矿关闭可不像简单的关门那样容易,因为这个巨大无比矿坑,带来了很多问题。
由于矿洞又大又深,地球内部磁场与地表上空的空气因此形成强大气流,对于外来物体有种天然吸力,当地媒体曾报道,有直升飞机经过矿洞时被气流吸进去,甚至当地直接颁布条例,禁止任何飞行器经过矿场上空。
既然矿场也关闭了,这个大的矿洞也有这么大危险,把这个洞填了不就可以了,实际上当地做过预算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填埋成本太高了。
作为世界最大钻石矿在辉煌时期也仅有200万克拉钻石,即便全球加起来确实也没有多少,怎么会有地球上数万亿颗钻石的说法呢?
其实地球真正储藏万亿颗钻石的位置,但是想要得到这些钻石可没那么容易。
想得到这些钻石,要先了解钻石是如何形成的?
前文已经介绍了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之所以碳元素能形成钻石,而不是煤,是因为钻石是在某特定状态下形成的,这个特定状态就是需要1100-1500摄氏度的高温,还需要压强在45到6Gpa之间。
这样苛刻条件在地表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地球内部非常容易达到这个条件,就温度而言地球地幔层温度在1000 到3700 之间,由于地幔层有地壳覆盖,能够保持足够的压力,这也就意味着地幔层具备形成钻石的条件。
当然,这只是成为钻石最基本的条件,真实地幔会有钻石吗?
麻省理工学院按照这个思路联合多个大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科学家利用地震数据绘制了地球内部可视图像,并根据超声波对地球结构进行材料分析, 科学家通过这种声波的方法可以估算地球所有岩石圈的成分。
当科学家Faul在使用地震数据绘制地球时,果然出现了一个让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声波在通过古老岩石的克拉通根速度明显加速。
这也说明了克拉通根的这些古老岩石并不是普通岩石,科学家对于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困扰了几十年。
科学家Faul分门别类的对研究进行超声波尖刺,终于发现含有1%至2%钻石的岩石速度与 克拉通根一样。
于是顺理成章的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地球表面钻石是怎么来的,研究发现几千万年前钻石通过火山喷发将地幔钻石带到了地球表面。
最后科学家吃惊发现全球所有古老岩石的克拉通根中含有1000万亿吨钻石。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想想办法把它搞出来不久赚翻了,其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现实情况是这样的。
这些钻石藏在地表下150公里处,这个深度远超过了人们的挖掘能力,即便有能力开采,这个成本远超目前天然钻石成本。
假设开采成本大幅度降低,降到跟现在地面钻石同样开采成本,如此大规模的钻石价格肯定会很低,说是白菜价一点都不过分,试想有人愿意做这样低利润的事情吗?
此外,钻石形成条件科学家已经研究清楚,人工钻石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级,装饰类人造钻石,目前无论材质、形状、品质都非常好,而且价格也很便宜,很多人也开始接受这种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