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美术举例说明

哥特式美术举例说明,第1张

  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哥特式雕刻约产生于1137~1140年,它的最高成就出现于1220~1420年。早期雕刻立柱像是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雕像的面部表情有着僧侣式的冷漠和刻板。在其后的发展中,哥特式雕刻变得自由和丰富起来。雕刻家不再满足于公式化的制作,而开始观察和模仿自然,人体的自然比例、姿态获得了越来越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美术史上从神学象征向自然描绘的转变出现在13世纪的哥特式美术中。圣母和圣婴立像是哥特式雕刻的基本图像之一。如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这类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温和的人间情感,它们与罗马式雕刻中的骚动不宁的形象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盛期哥特式雕刻是纪念碑性的。它强调类型而非个性,表现集体的信仰而非个人的心灵。这种大教堂的艺术到13世纪末就已基本结束。其后的雕刻发展与建筑并行,具体表现为:崇高感为亲近感所代替,纪念碑性让位于绘画性和细节的描写。受当时的宗教运动影响,14世纪雕刻出现了表现献身精神和神秘冥想的题材,例如夸张地表现死亡恐怖与悲哀的圣母哀子像,即所谓比哀塔。

  14世纪的艺术倾向导致了15世纪初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并有着向优雅、灵巧发展的趋势。晚期哥特式雕刻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它的世俗性,开始用人间语言表现宗教题材,用艺术描写代替神学像。晚期哥特式雕刻创作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转向同业公会和私人工场。

  哥特式雕刻以教堂装饰石雕为主,此外还包括木雕、木刻。后一类作品主要有折叠祭坛、唱诗班席位和各种私人宗教仪式用的雕像。

  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 》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廷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哥特式工艺美术

  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特式建筑或建筑装饰纹样的极大兴趣。此外,巴黎的镶嵌的珠宝、涂彩的骨雕,以及绘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被意大利学者称为“哥特式”。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

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它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纵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的。

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艺术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与大教堂日趋重要都是哥特时期的特点。

建筑在形成统一的哥特式风格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哥特式建筑的开端

圣德尼修院教堂是一座王家修院教堂

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声望

回廊与唱诗班区使圣德尼教堂内部的轻盈与明亮

使它从早期教堂中脱颖而出

它优雅的建筑形式和宽大的窗户

与罗马式风格的厚重坚固形成对比

显得优雅而且几乎毫无重量

12到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

它要求对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再现

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

作为教堂的主要装饰物的雕塑创作

也必须循着固定程式布局

但由于圣德尼教堂修建过程中对雕刻的重视

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

呈现出越来越脱离建筑结构而走向独立的倾向

其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写实

自觉地模仿自然形象

特别是追求感情的表现

形成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

巴黎圣母院

建筑始建于1163年

巴黎圣母院极其紧凑简洁

达到了罗马式建筑或者早期哥特式建筑

所无法企及的和谐一致

与中堂相交的耳堂仅略微超出西立面的宽度

缩减墙面空间

增加建筑光照量

宽大的高侧窗与轻盈纤细的形式

使得中堂墙壁看起来似乎薄得惊人

达成了轻盈的效果

教堂内部立面对垂直感

不仅出自中堂的实际比例

而且还基于对上升动势持续反复地强调

以及显而易见的轻松从容

高度感由此获得

巴黎圣母院外部最为宏大的部分就是其西立面

除雕刻以外

基本保持原貌

雕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

现大致修复

西立面的所有细节都结合成为有序的整体

沙特尔大教堂

1194年

对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标志着

哥特式建筑发展中的又一个阶段

沙特尔大教堂重建的中堂

是成熟期或盛期哥特式建筑的首件杰作

沙特尔圣母堂的设计师们去除了楼廊

在墙壁上采用了三层立面结构

附于墩柱的壁柱强调着垂直线条的延伸感

如同一张轻柔的网

舒展于纤细的拱肋之上

沙特尔大教堂的扶壁也只见于建筑外部

在侧堂之上

这些墩柱转变为飞扶壁

这是向上延伸至高侧窗之间临界点的拱桥

也是为了抵挡大风对尖屋顶的巨大压力

这种加固拱顶的方法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

开始一定是出于功能上的考虑

飞扶壁也是构成建筑美学与表现特色

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彩色玻璃窗画

在所有重要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中

只有沙特尔大教堂仍保留了

180多面原有的彩色玻璃窗

窗户的通光量远少于人们的预期

主要功能是滤光

从而改变日光的性质

珠宝般的光线从高侧窗射入

赋予它诗意和象征的涵义

光线的灵动消解了教堂的物质体量感

由此拉近了世俗与天国之间的距离

这种“超自然的光线”成就了作为

哥特式艺术精神核心的高度神秘的体验

沙特尔大教堂庄严的《华窗圣母》仿佛毫无重量

轻轻地漂浮在模糊的空间之中

这面窗户是西立面唯一幸免于1194年大火的窗户

由几百个彩色玻璃小片用铅条连缀在一起

雕刻

兰斯大教堂的某些雕像是

哥特式古典主义顶峰时期的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组雕刻是《圣母往见》

它创作于1230至1233年之间

表现的是玛利亚前往其表姐以利沙伯处

告知自己受孕的消息

《圣母领报》与《圣母往见》

在早期哥特式雕刻中

像这样以描述性场景为主体的侧壁雕像

本不大可能实现

因为即使是在统一的设计之中

单个人物也是孤立的

现在《圣母往见》组像人物之间表现出了

明显的互动

这表明圆柱退入背景

女体腹部的水平衣褶突出了她们身体的体量感

玛利亚与以利沙伯令人立即联想到

古罗马时期的妇人雕像

其中的两种风格同时出现在

《圣母领报》这组雕刻中

它们明显不同于《圣母往见》中的古典主义

这组雕像中的风格差别

天使加百列与圣母原本并非设计为一对

但现在所见的却是被放置在一起

圣母雕刻于1240至1245年间

人像遵循严格的垂直轴线

他们的小圆脸为卷发所衬托

脸上具有明显的微笑表情

纤细的身形体现出了强烈的S形曲线

衣褶的变化也很丰富

一种所谓的“优雅风格”由此而生

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传播到了许多地区

很快就成了哥特式雕刻的标准样式

《旧约》组雕《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

是上述优雅风格的成熟范例

它雕刻于13世纪中期之后不久

是兰斯大教堂内部的西墙装饰

这些雕刻在题材的选择上可能

与大教堂中举行的王家加冕典礼有关

选择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题材的原因在于

他们都是《旧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

这一场景强调了

世俗权力得自教会所举行的宗教仪式

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

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

并结合哥特式因素

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

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

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

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

“哥特式”(Gothic)一词在16世纪时指代一种被认为是源自哥特人(Goths)的建筑风格。哥特人在中世纪早期占据着北欧地区,该风格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表现得最为明显。城市的日益发展繁荣,大教堂作为主教升座之地的日趋重要。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风格于12世纪中期兴起于巴黎周边地区。一百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这一风格。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与大教堂日趋重要都是哥特时期的特点。此时欧洲的王公贵族征服的领土日益扩大,对王位的争夺引发了英法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即百年战争。在欧洲的某些地区,战争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及至1400年,哥特式艺术开始衰退,1550年,哥特式艺术几乎绝迹于欧洲大陆,唯有英格兰照旧。

法国早期哥特式艺术

建筑在形成统一的哥特式风格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圣德尼皇家修道教堂于12世纪上半叶建在巴黎城外,它优雅的建筑形式和宽大的窗户与罗马式风格的厚重坚固形成对比。巴黎圣母院紧凑和谐的平面布局是早期哥特式风格的又一重要实例。

圣德尼:絮热与哥特式建筑的开端

圣德尼修院教堂是一座王家修院教堂,正位于巴黎城边。教堂建立于8世纪晚期,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声望,是法国使徒圣德尼之墓的所在地,也是加洛林王朝的主要纪念堂。这座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教堂于1137至1144年间重建,主持者是修道院长絮热。他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旨在强调圣德尼修道院与法国君主之间的关系。

回廊与唱诗班区使圣德尼教堂内部的轻盈与明亮使它从早期教堂中脱颖而出。建筑结构较之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坚固,显得优雅而且几乎毫无重量。

在絮热心中,圣德尼教堂的奥义在于物质王国是通向精神冥想的台基这一信仰,于是,通过教堂彩色玻璃窗进入的昏暗而宛若珠宝的光线,会将观者带入“宇宙中某个奇异的地方,既不完全属于混沌的世间,也不完全属于纯洁的天堂”。圣德尼教堂唱诗班区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上的出众,而且也在于其所造成的极大的心理震撼。

絮热与中世纪建筑师 尽管絮热不是建筑师,缺乏专业训练,但他是建筑项目的总负责人。在12世纪,“建筑师”一词的含义与这个词的现代意义迥然不同。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建筑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建筑师本人。甚至于作为宇宙创造者的上帝,有时也会被认为是运用建筑工具的建筑师。

沙特尔大教堂

将近1145年时,沙特尔的主教开始兴建一座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新风格大教堂,其为絮热院长挚友,具有与之相同的观念。50年之后,一场大火席卷了几乎整座教堂,只有东端的地下礼拜堂与西立面保存下来。沙特尔大教堂西立面背后建于12世纪中期的建筑,而毁于1194年的火灾。

西立面

幸存下来的西立面在很多方面都与圣德尼教堂相似,由成双和成三的单元构成,是清晰性的典范。

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西大门上,自然主义似乎源自对罗马式艺术中稀奇古怪的恶魔式形象的对抗,人物肃穆与体量增加。侧壁雕像将三座大门构成了一个连续序列,表现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国王与王后。其目的在于宣称法国的统治者是旧约王族在精神上的后裔,在于强调神父(或主教)的神权与国王的世俗权力之间的和谐,而这些都是之前由絮热院长所提出的理念。

拉昂大教堂

拉昂大教堂始建略早于1160年。

拉昂大教堂内部立面包括中堂连拱廊、楼廊、三联拱廊和高侧窗四部分,这些特征都可以在罗马式建筑中找到,但从未集中体现在同一座建筑之中。四层叠加是哥特式的创新,这种叠加减轻了墙体的重量。拉昂大教堂中堂的近正方形开间上覆盖着六分拱顶,这一安排延续了罗马式建造者在卡昂圣艾蒂安修院教堂与达勒姆大教堂所开始的建筑试验。

巴黎圣母院

建筑始建于1163年。巴黎圣母院极其紧凑简洁,达到了罗马式建筑或者早期哥特式建筑所无法企及的和谐一致。

与中堂相交的耳堂仅略微超出西立面的宽度,缩减墙面空间、增加建筑光照量。宽大的高侧窗与轻盈纤细的形式使得中堂墙壁看起来似乎薄得惊人,达成了轻盈的效果。教堂内部立面对垂直感的强调也是明晰的哥特式特征。垂直感不仅出自中堂的实际比例,而且还基于对上升动势持续反复地强调,以及显而易见的轻松从容,高度感由此获得。

巴黎圣母院外部最为宏大的部分就是其西立面,除雕刻以外,基本保持原貌。雕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大致修复。西立面的所有细节都结合成为有序的整体。

法国盛期哥特式艺术

13世纪,法国保持着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为促生具有重要雕刻装饰的大型建筑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沙特尔大教堂的火灾后重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法国的亚眠大教堂与兰斯大教堂强调垂直性和透明感,也是盛期哥特式艺术的杰出范例。

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

1194年大火之后,对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发展中的又一个阶段。新工程在短短26年就基本完工。地下礼拜堂中珍藏着沙特尔大教堂最为重要的财产:传说中耶稣降生时,圣母玛利亚所穿长袍的残片。沙特尔的这座大教堂就敬献给圣母。这件圣物奇迹般地幸免于1194年的大火,吸引了来自全欧洲的朝圣者。

参加礼拜的人群从原来的西大门进入教堂,经过相对低矮的前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教堂内部的昏暗。日常生活的喧闹声被隔在门外,建筑内最初被奇异地消音了。当他们从这种迷幻的效果中恢复过来,他们会看到一瞥微弱的光线,指引他们进入巨大洞穴般的教堂。这一过渡微妙而深刻,强调了进入教堂的重大意义。

沙特尔大教堂重建的中堂,是成熟期或盛期哥特式建筑的首件杰作。沙特尔圣母堂的设计师们去除了楼廊,在墙壁上采用了三层立面结构。附于墩柱的壁柱强调着垂直线条的延伸感,如同一张轻柔的网,舒展于纤细的拱肋之上。

沙特尔大教堂的扶壁也只见于建筑外部。在侧堂之上,这些墩柱转变为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这是向上延伸至高侧窗之间临界点的拱桥,也是为了抵挡大风对尖屋顶的巨大压力。这种加固拱顶的方法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开始一定是出于功能上的考虑。飞扶壁也是构成建筑美学与表现特色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彩色玻璃窗画

在所有重要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中,只有沙特尔大教堂仍保留了180多面原有的彩色玻璃窗。窗户的通光量远少于人们的预期,主要功能是滤光,从而改变日光的性质。珠宝般的光线从高侧窗射入,赋予它诗意和象征的涵义。光线的灵动消解了教堂的物质体量感,由此拉近了世俗与天国之间的距离。这种“超自然的光线”成就了作为哥特式艺术精神核心的高度神秘的体验。

沙特尔大教堂庄严的《华窗圣母》仿佛毫无重量,轻轻地漂浮在模糊的空间之中。这面窗户是西立面唯一幸免于1194年大火的窗户,由几百个彩色玻璃小片用铅条连缀在一起。

耳堂及其雕刻 沙特尔大教堂两端耳堂各有三座深凹入墙体且装饰铺陈的大门、五面尖顶窗(lancet,顶端为尖拱的狭长窗户)以及巨大的玫瑰窗(rose window),后者是立面中央的圆形团花大窗。北耳堂的玫瑰窗玻璃则镶嵌于网状结构之中。耳堂玫瑰窗的棱窗格创造出了复杂的装饰图案,并且扩大了玻璃相对于窗框和墙面的面积。

北耳堂是为圣母玛利亚所建。她的形象已经出现在西立面右侧大门之上,表现为传统的圣母形象,端坐于象征神的智慧的宝座之上。自罗马式时期以来,教会就一直在积极地推动这种崇拜。众所周知,圣母学(Mariology)的发展与对神性之爱的再次强调密切相关,作为哥特时期日渐普及的人性论的一部分,为信徒们欣然接受。

约1204年,沙特尔大教堂得到了圣安娜的颅骨,由此圣母崇拜在沙特尔也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件圣物与若干年前幸免于大火的圣母长袍一起,使沙特尔大教堂在所有献给圣母的教堂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建造于1210年前后的北大门半月楣表现的主题与圣母升天节相关,描述的是圣母升入天堂的场景(包括“圣母安息”、“圣母升天”与“圣母加冕”,与“圣母领报”一起,都是表现圣母生平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将圣母等同于被称为基督的新妇和天堂的入口的教会,此外圣母还担有其传统的神圣调解人的角色。她不仅是基督的伴侣,而且还成为基督的天后。

亚眠大教堂

1218年,一场大火将原有的大教堂烧毁,两年之后,亚眠大教堂在原址上开始重建。

中堂的惊人高度是亚眠大教堂在建筑技术与美学上所取得的最主要成就。通过对早期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盛期哥特式风格的沙特尔大教堂与亚眠大教堂这三者的中堂立面加以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国哥特式大教堂建筑发展相对较快且其垂直性不断加强。亚眠大教堂中堂连拱廊十分高大,在周围墙面整体高度的比例下,产生出了一种高耸的效果。

兰斯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是法国国王的加冕地,而巴黎是王宫所在地,它们之间关系紧密。两座教堂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宽阔的耳堂都只是略微突出于教堂主体,但它们的整体面貌建造得极其不同。

兰斯大教堂西立面的大门并非像巴黎圣母院那样凹入墙体,而是突出于墙外,入口上方的半月楣也为窗户所取代。除玫瑰窗之外,每一细部较之以往都更高更瘦。为数众多的小尖塔(pinnacle,加在墩柱、扶壁及其他建筑部件顶端的尖头部分)加强了无穷尽的向上运动趋势。此处的雕刻装饰前所未有的奢华,它们不再仅仅设在确定区域之内,而是扩展到众多新位置,不仅包括建筑的西立面,而且还涵盖了它的两侧。教堂外部整体开始看起来俨然一座供雕像栖息的鸽舍。

西大门雕刻

兰斯大教堂的某些雕像是哥特式古典主义顶峰时期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组雕刻是《圣母往见》,它创作于1230至1233年之间,表现的是玛利亚前往其表姐以利沙伯处告知自己受孕的消息。

在早期哥特式雕刻中,像这样以描述性场景为主体的侧壁雕像本不大可能实现,因为即使是在统一的设计之中,单个人物也是孤立的。现在《圣母往见》组像人物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互动,这表明圆柱退入背景。

女体腹部的水平衣褶突出了她们身体的体量感。玛利亚与以利沙伯令人立即联想到古罗马时期的妇人雕像。其中的两种风格同时出现在《圣母领报》这组雕刻中,它们明显不同于《圣母往见》中的古典主义。

这组雕像中的风格差别:天使加百列与圣母原本并非设计为一对,但现在所见的却是被放置在一起。圣母雕刻于1240至1245年间,人像遵循严格的垂直轴线。他们的小圆脸为卷发所衬托、脸上具有明显的微笑表情、纤细的身形体现出了强烈的S形曲线,衣褶的变化也很丰富,一种所谓的“优雅风格”由此而生,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传播到了许多地区,很快就成了哥特式雕刻的标准样式。

《旧约》组雕《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是上述优雅风格的成熟范例,它雕刻于13世纪中期之后不久,是兰斯大教堂内部的西墙装饰。这些雕刻在题材的选择上可能与大教堂中举行的王家加冕典礼有关。选择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题材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旧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这一场景强调了世俗权力得自教会所举行的宗教仪式。

哥特式雕刻日益增长的写实主义特色需要某种条件,因为这种风格的雕刻从来都缺乏系统性。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精密现实(realism of particulars),关注具体细节甚于整体结构。其最典型的作品不仅包括13世纪早期与中期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侧壁雕像和半月楣,也包括小型雕刻,例如亚眠大教堂西立面四叶形饰边框内的《月时劳作》和《十二宫》。

法国盛期哥特式大教堂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努力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国家性建筑所需的庞大资金由举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捐献而来。大教堂表现的是一种宗教狂热与爱国热忱的融合。

谢谢阅读!

  具体风格包括: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等18种。

  1、瑞丽风格:

  瑞丽是一本时装杂志,它一个月有三本是关于服装的。有“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看它们的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最好的诠释。

  2、嘻皮风格: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xxx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新嬉皮主义”风尚延续,多种元素的混合搭配特点: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3、百搭风格:

  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 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4、淑女风格:

  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5、韩版风格:

  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服装的设计者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褶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最典型的韩装就是那种淡淡的纯度很高的色彩;面料精当,面料更多喜欢用棉,锦等很舒适的面料;贴身剪裁、做工精细,特别是上身部分裁减精致贴身。

  6、民族风格:

  淘宝分类里面的民族风格更趋向于中国的民族风格的服饰,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演出服饰、符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民族服装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装。服装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面料一般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细节上带有民族风格。目前流行的经典唐装、旗袍、改良民族服装等是主要款式,当然还包括尼泊尔、印度等民族服装。

  7、欧美风格:

  主张大气、简洁,面料自然,比较随意,比较简约搭配感和设计感强。

  8、学院风格:

  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

  9、通勤风格:

  通勤指从家中前往工作地点的过程。

  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在19世纪以前,市民主要步行上班。现时如汽车、火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

  随著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的地方。市郊的设立亦令市民可以在远离市区之处定居,并以通勤来上班。许多大城市都有所谓 的通勤地带,或称大都会区。这种区域包括很多通勤城市。人们在通勤城市内居住并到城市中心上班。

  通勤与OL最大的区别是通勤更具有休闲风格是时尚白领的半休闲主义服装。休闲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主题。它不仅是度假时的装束,而且会出现在职场和派对上。人们宽容地接纳了平底鞋、宽松长裤、针织套衫,因为这些服饰品让穿着者看上去温和,更加贴近自然,做工精致,重点在于打造干练、简洁、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风格:

  中性服装属于非主流的另类服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人类寻求一种毫无矫饰的个性美,性别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全部因素,介于两性中间的中性服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中性服装以其简约的造形满足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以简约的风格使男性享受时尚的愉悦。

  传统衣着规范强调两性角色的扮演。男性需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女性则应该带有娴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男性藉以扮演角色的服装道具有西服、领带、硬领衬衫等;富有女性特色的服饰则有裙子、高跟皮鞋、丝袜、文胸等。

  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为中性服饰的流行扫清了一道路障。盛行于60-70年代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导人了流行高潮,以致于你仅以背影根本无法分辨出性别。80年代初,留着长长的波浪型发式,穿花衬衫、紧身喇叭牛仔裤,提着进口录音机的国内青年曾被视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成为各种漫画嘲讽的题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宠儿。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装、低腰裤被认为是中性服装;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发、短发是中性发式……中性在未来世纪的变化将更为活跃。

  11、嘻哈风格:

  虽然说嘻哈很自由,但还是有些明确的服装标准(dress code),好比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细分,嘻哈的穿法还可以分成好几派。

  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

  整体来说,美国是嘻哈发源地,仍为主流穿法,低调、极简的曰式嘻哈属于小众潮流。美东纽约一带由于主流品牌,如sean john、mecca逐渐调整品牌策略和设计风格,穿着、搭配更注重精致感。美西风格一如加州的爽朗、明快、自由,冬天帽t(连帽t恤)、夏天t恤配上垮裤即可,但是非常重视衣服上的涂鸦,甚至当做传达世界观的工具。

  美国的嘻哈非常生活化,对品牌没什么要求,主要就是穿得宽松简单,可是却强烈要求个人风格。嘻哈穿着风格一直在转变。以当前纽约流行来说,宽松依旧,但不用过于松垮。要穿得好看、简单、干净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务靴或休闲鞋,一定要干净,才能呈现质感。

  12、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的设计,是追求一种不要任何虚饰的、原始的、纯朴自然的美。现代工业中污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繁华城市的嘈杂和拥挤,以及高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繁忙、社会上的激烈竞争、xxx和恐怖的加剧等等,都给人们造成种种的精神压力,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向往精神的解脱与舒缓,追求平静单纯的生存空间,向往大自然。而田园风格的服装,宽大舒松的款式,天然的材质,为人们带来了有如置身于悠闲浪漫的心理感受,具有一种悠然的美。这种服装具有较强的活动机能,很适合人们有郊游、散步和作各种轻松活动时穿着,迎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田园风格的设计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反对虚假的的华丽、繁琐的装饰和雕琢的美。它摒弃了经典的艺术传统,追求古代田园一派自然清新的气象,在情趣上不是表现强光重彩的华美,而是纯净自然的朴素,以明快清新具有乡土风味为主要特征,以自然随意的款式、朴素的色彩表现一种轻松恬淡的、超凡脱俗的情趣。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灵感,常取材于树木、花朵、蓝天和大海,把触角时而放在高山雪原,时而放到大漠荒岳,虽不一定要染满自然的色彩,却要褪尽都市的痕迹,远离谋生之累,进入清静之境,表现大自然永恒的魅力。

  纯棉质地、小方格、均匀条纹、碎花图案、棉质花边等都是田园风格中最常见的元素。

  13、朋克风格:

  早期朋克的典型装扮是用发胶胶起头发,穿一条窄身牛仔裤,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衬衣,再戴上一个耳机连着别在腰间的walkman,耳朵里听着朋克音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时装界出现了后朋克风潮,它的主要指标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

  PUNK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但PUNK虽然华丽,甚至有些花哨,但整个服装色调是十分整体的。PUNK装束的色彩运用通常也很固定,譬如红黑,全黑,红白,蓝白,黄绿,红绿,黑白等等,最常见的是红黑搭配。制作的也很精致。在这点上即可区分嬉皮,嬉皮比较粗犷,疯狂,没有PUNK的细致和精雕细啄。PUNK的另外特征是,服装的破碎感和金属感。PUNK系列多喜好用大型金属别针,吊链,裤链等比较显眼的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尤其常见的是将服装故意撕碎和破坏的地方用其连接。

  14、OL风格:

  OL是英文office lady的缩写,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时装一般来说多数是指套裙,很适合办公室穿着的

  15、洛丽塔风格: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洛丽塔”三大族群

  (1) 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

  (2) 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你问的就是这种风格。

  (3)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

  16、街头风格:

  街头服饰一般来说是宽松得近乎夸张的T恤和裤子,很多人喜欢包头巾,另一种典型的服饰是篮球服和运动鞋,也以宽松为标准

  17、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的服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他们把一切多余的东西从服装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钮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们就做一粒钮扣;如果这一粒钮扣也非必要,那他们说干脆让人穿无钮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经足够迷人,那他们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绣;如果面料图案确实美丽,那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不轻易打衣裥、打省、镶滚;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么匀称,那他们就决不会另外设计廓型,这时,人的体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脸让人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那他们也决不会以服饰的花哨来分散这种注意。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来表现,通过精确的结构(板型)和精到的工艺来完成。

  18、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是波西米亚精神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并不是单纯指波西米亚当地人的民族服装,服装的“外貌”也不局限于波西米亚的民族服装和吉普赛风格的服装。它是一种以捷克共和国各民族服装为主的,融合了多民族风格的现代多元文化的产物。

  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其用色是运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宝蓝与金啡,中灰与粉红……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复,注重领口和腰部设计。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1、法国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Nancy)。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设计上。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Guistave Eiffel 1832—1923)设计的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 为了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艾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在巴黎和南斯,不仅出现了三个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而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设计家。新艺术之家由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开设称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而得名:“现代之家”由朱利斯迈耶一格拉斐(Julius Meier-Graefe)于1898年在巴黎开设称为“现代之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展览中心而得名。而“六人集团”则成立于1898年,是由六个设计家组成的松散设计团体。在这三个组织及周围有名的设计师还有爱米勒•加雷(Emile Galle 1846—1904)、路易•马若雷尔(Louis Major Elle,1859—1926)、勒内•拉里克(Rane Laliqua 1860~1945)欧仁•格拉塞(Eugene Grasset 1841—1917)、儒勒•舍雷(Jules chéret)、土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皮埃尔•波那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和埃克多•基马(Hector Guimard 1867—1942)。

爱米勒•加雷是南斯派的创始人,他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设计上。他大胆探索与材料相应的各种装饰,形成了一系列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以及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他的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对线条运用的娴熟技能和对花卉图案处理的高超技能。常用的图案是映现在乳色肌理上的大自然的花朵、叶子、植物枝茎、蝴蝶和其他带翼的昆虫。此外,他设计的家具也与他的玻璃设计作品一样,其装饰题材以异乡植物和昆虫形状为主,鲜花怒放和花叶缠绕构成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表面装饰效果,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他常使用细木镶嵌工艺进行装饰,使其设计的家具精美而雅致。他在家具方面最有名的设计是1904年设计的“睡蝶床”,蝴蝶身体和翅膀所使用的玻璃和珍珠母传达了薄皮肌肤,木头黑白交替图纹则再现了翅翼的斑纹。

路易•马若雷尔是南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设计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家具铁器上。和爱米勒•加雷一样,路易•马若雷尔的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赋予作品雕塑感。在他的设计中,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由于马若雷尔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所以有“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勒内•拉里克的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珠宝方面。他的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在他的珠宝设计中,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此外,他对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女人体是拉里克设计中爱用的另一个主题。珠宝上的女人体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国艺术家沙龙送交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别迷人的蜻蜓珠宝。拉里克在这件异乎寻常的胸针中加入了一个 女人体作为装饰。这是第一件采用女裸体装饰的新艺术珠宝,很快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设计师模仿的对象。

继拉里克之后,在新艺术珠宝设计方面卓有成就的当推欧仁•格拉塞。他设计的珠宝奇特,具有独创性,充满了 、想象和梦幻。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西尔维亚”坠饰。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图形大师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从英国学来的色彩石版技法运用到广告印刷上,使此法风靡一时而被称为现代“广告之义”。他一生设计了几百幅罗可可线条和亮色块为特征的招贴。

继舍雷之后,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累克招贴的平块亮色,皮埃尔•波那尔招贴的粗犷字母和粗浓线条节奏,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土鲁斯•劳特累克设计的《快乐王后》、《简•阿伏勒》和《红磨坊》歌舞演出海报等堪称新艺术图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贴用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最具独创性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文字与图形的巧妙安排,有力的对比等。而阿尔丰斯•穆沙设计的招贴、海报因其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等,被誉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穆沙一生设计了近百张招贴,风格融合了多种影响,含有鲜明色块的日本高雅轮廓与来自拜占庭和摩尔人艺术的几何装饰糅合在一起。这些流露着拜占庭风格,以天使、棕榈叶和马赛克围绕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招贴,将广告招贴提升到了美术品的高度(图3-9)。如他在1893年为“《JANE AVRIL》”设计的海报,就是这种风格最典型的例子。

至于埃克多•基马的作品,则体现了法国新艺术建筑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纪初受巴黎市 委托,设计地铁入口,一共有100多个,这些建筑结构基本上是采用青铜和其它金属铸造成的。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结构来设计,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令人叫绝!入口、栏杆、标牌、支柱和电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2、比利时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仅次于法国。主要的设计组织有1884年成立的“二十人小组”和后来由它改名的自由美学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ata 1867—1947)和享利•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享利•凡德•威尔德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他对于机械的肯定,对设计原则的理论,以及他的设计实践,都使他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06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后又成为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威尔德在比利时期间,一方面从事“新艺术”风格的家具、室内、染织品设计和平面设计;另一方面,作为“二十人小组”和“自由美学社”的主要领导者,领导比利时的新艺术设计运动。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设计史上被称为先锋派运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1年,由奥克塔•毛斯(Octave Maus )创办民主色彩浓厚的艺术刊物《现代艺术》(L’Art Moderne),宣传新艺术思想。在他的组织下,一批有志于艺术与设计改革的青年在1884年组成了一个前卫小组二十人小组(the Groupe des Vingt),他们通过举办一系列艺术展览,展示当时欧洲最前卫的艺术作品,使比利时人了解当时前卫艺术发展的状况,接触现代艺术思想。二十人小组推威尔德为他们的领袖,从189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设计沙龙展示各种各样的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1894年,这个小组改名为“自由美学社”。就个人的设计而言,威尔德的设计大量采用曲线,特别是花草枝蔓,纠缠不清地组成复杂的图案。这在他们平面设计和纺织品纹样设计上反映得最为充分,抽象线条形状的运用形成了维尔德独特的形式语言,刀叉餐具、珠宝、烛架、茶壶和其他实用物品的设计都传达了他那新艺术风格的强烈节奏。他能超越对自然的直接模仿去发掘生动和抽象的线条,认为这样的线条才是自然的本质。“线条是力量”当成为“新”的装饰的基础。他于1899年设计的烛架,可以看作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巧妙地阐述了设计师有关线条的理论,成功的将树枝线条的节奏转化为抽象排列的曲线。

维克多•霍塔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从事建筑及室内设计,他的建筑设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注重装饰,受自然植物启发的“鞭绳”线条到处可见,在墙面装饰、门和楼梯中十分突出;二是建筑暴露式钢铁结构和玻璃面。塔赛勒公馆是霍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叶、枝、涡卷精细图案构成的起伏运动。室内遵循华丽的新艺术设计。门厅和楼梯带有彩色玻璃窗和马赛克瓷砖地板,饰有盘旋缠绕的线条图案,与熟铁栏杆的盘绕图案、柱子和柱头、脊突拱廊以及楼梯圆形轮廓相呼应,整体和谐统一。而霍塔公馆则为维克多•霍塔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新艺术建筑的里程碑。

4、西班牙

安东尼•高蒂(Andonni Gaudi,1852—1926),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他作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师和设计家,他出身卑微,是一名普通手艺铜匠的儿子。他一生被肺炎折磨,从小就沉默寡言。17岁开始在巴塞罗纳学建筑,其设计灵感大量来自他广泛阅读的书籍。早期具有强烈的 摩尔风格特征,也就是其设计生涯的“ 摩尔风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设计不单纯复古而是采用折衷处理,把各种材料混合利用。属于这种风格的典型设计是建于1883——1888年间,位于巴塞罗那卡罗林区的文森公寓。这个设计的墙面大量采用釉面瓷砖作镶嵌装饰处理。高蒂从中年开始,在他的设计中,糅合了哥特式风格的特征,并将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赋予其一种神秘的、传奇的隐喻色彩,在其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中表达出复杂的感情。高蒂最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是巴特洛公寓(the Casa Batllo),该公寓房屋的外形象征海洋的海生 动物的细节。整个大楼一眼望去就让人感到充满了革新味。构成一二层凸窗的骨形石框、覆盖整个外墙的彩色玻璃镶嵌及五光十色的屋顶彩砖,呈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连贯性,赋予大楼无限生气。公寓的窗子被设计成似乎是从墙上长出来的,造成了一种奇特的起伏效果,稍后他设计的米拉公寓(the Casa Mila),进一步发挥了巴特洛公寓的形态,建筑物的正面被处理成一系列水平起伏的线条,这样就使得多层建筑的高垂感与表面水平起伏相映生辉。公寓不仅外部呈波浪形,内部也没有直角,包括家具在内,都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由于跨度不同,他使用的抛物线拱产生出不同高度的屋顶,形成无比惊人的屋顶景观,整座建筑好像一个融化时的冰淇淋。米拉公寓由于风格极端,引起了巴塞罗那市民的指责,报纸以各种诨名来攻击这个设计:比如蠕虫、大黄蜂的巢等(the Quarry the Pate the hors’nest)。

在高蒂所有的设计中,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他为之投入43年之久,并且至死仍未能够完成的神圣家族教堂。该教堂1881年委托高蒂设计,1884年始建,用了42年时间才建成,主要由于财力不足,多次停工。教堂的设计主要模拟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式样,原设计有12座尖塔,最后只完成4座。尖塔虽然保留着哥特式的韵味,但结构己简练得多,教堂内外布满钟乳石式的雕塑和装饰件,上面贴以彩色玻璃和石块,仿佛如神话中的世界一般,教堂浑身上下看不到一条直线,一点清楚的规则,弥漫着向世界的工业化风格挑战的气息。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路易•多米尼科•蒙塔尼(Louis Domenico Montaner,1850-1930)其设计风格基本上与法国、比利时的风格同步,但更重视功能的作用,代表性的设计是卡塔拉兰音乐厅。

5、奥地利

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是由维也纳分离派发起的。这是一个由一群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897年,最初称为“奥地利美术协会”(the Austrian Fine Art Association)。后来,因为他们标榜与传统和正统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Soseph Hoffmann 1970—1956)、约瑟夫•奥尔布里希(Sosph Oblrich 1867—1908)、科罗曼•莫塞(Koloman Moser 1868—1918)和画家居斯塔夫•克里木特(Gustav Klimit)等。

瓦格纳是奥地利新艺术的倡导者,他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自己的学说。他早期推崇古典主义,后来受工业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其学说集中地反映在1895年出版的《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一书中。他指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形式的出现,建筑领域的复古主义样式是极其荒谬的,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而不是为古典复兴而产生的。他对未来建筑的预测是非常激进的,认为未来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横线条,平如桌面的屋顶,极为简洁而有力的结构和材料”,这些观点非常类似于后来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观点。他甚至还认为现代建筑的核心是交通或者交流系统的设计,因为建筑是人类居住、工作和沟通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环绕空间。建筑应该具有这种交流、沟通、交通为中心设计考虑,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装饰也应该为此服务。他在1900——1902年设计建造的维也纳新修道院(Neustiftguss 40)40号公寓,就体现了他的“功能第一,装饰第二”的设计原则,并抛弃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曲线,采用了简单的几何形态,以少数曲线点缀达到装饰效果。

建于1899年的马若里卡公寓大楼虽堪称瓦格纳的代表作之一,整个大楼外表装饰十分豪华,马若里卡彩砖和简洁的纵横方格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只有到了他晚期的作品,才真正体现出维也纳新艺术的独特风貌,摈弃了一切多余的装饰。如建于1897——1898年的维也纳分离派总部(the Vienna Secession Building),充分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特别是方形,加上少数表面的植物纹样装饰,使设计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合的特点,与外型奇特、功能不好的高蒂设计的建筑形成鲜明对照。

约瑟夫•奥尔布里希和约瑟夫•霍夫曼是瓦格纳的学生,他们继承了瓦格纳的建筑新观念。奥尔布里希为维也纳分离派举行年展设计的分离派之屋,以其几何形的结构和极少数的装饰概括了分离派的基本特征。交替的立方体和球体构成了建筑物的主旋律,如同纪念碑一般简洁。

与奥尔布里希相比,霍夫曼在新艺术运动中取得的成就更大,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瓦格纳。他于1903年发起成立了维也纳生产同盟(Wiener Werksttate),这是一个近似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手工艺工厂,在生产家具、金属制品和装饰品的同时,还出版了杂志《神圣》,宣传自己的设计和艺术思想。霍夫曼一生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金属器皿设计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装饰的简洁性十分突出。由于他偏爱方形和立体形,所以在他的许多室内设计如墙壁、隔板、窗子、地毯和家具中,家具本身被处理成岩石般的立体(图3-18)。在他的平面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形体如螺旋体和黑白方形的重复十分醒目,其装饰手法的基本要素是并置的几何形状、直线条和黑白对比色调。这种黑白方格图形的装饰手法为霍夫曼所始创,被学术界戏称为“方格霍夫曼”(图3-19)。

画家出身的克里木特是“维也纳分离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在绘画风格上同样采用大量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本构图,采用非常绚丽的金属色,如金色、银色、古铜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颜色,创造出非常具有装饰性的绘画作品,在当时画坛引起很大的震动。他为建筑设计的壁画,采用陶瓷镶嵌技术,利用其娴熟的绘画技巧,为设计增添了许多魅力。

维也纳分离派另一代表人物莫塞,虽以绘画久长,但与分离派设计家们的合作十分密切。他们装饰绘画风格简单明快,与克里木特的绘画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趋向于用单色或黑白颜色进行设计。如1898年他为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的展览海报,就是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作品。

6、英国

作为一种设计运动,英国的新艺术设计活动主要限于苏格兰。因此,它在英国的影响远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在这场影响有限的设计运动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的是格拉斯哥四人团(Glasgon Four):查尔斯•雷尼•麦金托希(Charles Rennie Mackimtosh,1868—1928)、赫伯特•麦克内尔(Herbert Mair1868—1953)、马格蕾特•麦克唐纳(Margaret Mcdonald,1865—1933)、法朗西丝•麦克唐纳(Frances Mcdonald,1874—1921)。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他们在建筑、室内、家具、玻璃和金属器皿等的设计方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苏格兰新艺术表现,即柔软的曲线和坚硬高雅的竖线交替运动的新表现,亦即设计史界所习称的“直线风格”。

麦金托希不仅是“格拉斯哥四人团”的领袖人物,而且其设计集中地体现了“直线风格”。他于1868年6月7日出生于格拉斯哥,家庭有11个孩子,儿童时代十分幸福,很早就决心要从事建筑。虽然父母反对,但他在16岁时就离开家庭外出学习绘画、建筑并参与设计。他的设计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建筑、家具、室内、灯具、玻璃器皿、地毯、壁挂等,同时,他在绘画艺术方面也造诣甚高。他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从他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对日本浮世绘线条的使用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日本传统艺术中简单的直线,利用不同的编排和布局,取得非常富有装饰性的效果。当然,他的设计风格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成果,特别是以威廉•莫里斯、约翰•拉斯金等人为首的各种试验的发展,另外还有欧洲其它国家“新艺术”运动,特别是被视为现代主义前奏的一些人物,如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等的影响。

麦金托希作为一个全面的杰出的设计家,在建筑设计方面成就尤大。他早期的建筑设计一方面受到英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倾向于采用简单的纵横直线。他最成功的建筑设计是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一些建筑,设计上采用简单的立体几何形式,内部稍加装饰,非常富有立体主义精神。室内大量采用木料结构,简单的几何形式,内外协调,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为了达到高度统一的设计风格,他还统一设计建筑内部的家具和用品,家具采用原色,注重纵向线条的运用,利用直线搭配进行装饰,尽管避免过多的装饰。如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图书馆的设计,没有流畅的装饰线条,而是抽象而富有力量的几何造型,给人的印象如同抽象形式合奏的复调音乐。又如1902年他为希尔大楼所设计的室内,其简洁的立体图形与地板的同类图形相呼应,并且将这种基调延伸到长方形门框、天花板、墙板和几何形灯具,简洁的格子形主宰室内,汇成简洁而空旷的整体效果。再如在家具设计方面,像椅子、柜子、床等都别具特色,特别是他设计的靠背椅,完全采用黑色的造型,非常夸张,完全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也超越了对任何自然形态的模仿。

从大量的作品来看,以麦金托希为代表的格拉斯哥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装饰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具体而言,表面装饰遵循严格的线条图案——主要是常常以卵形告终的微曲竖线——以及格子和风格化的玫瑰形;配色柔和,主要限于淡橄榄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银白色构成的清淡优美的色彩;拉长的女子沉思形姿在他们的设计中也十分突出;装饰线条虽超起于稳定,但其视觉效果也不会变化,大多数表面图案抽象复杂,象征形态点缀其间,这些象征形态与大部分新艺术设计一样,沟通自然;曲弯的竖线与卵形和细胞形图案相同,风格化的叶子和玫瑰花苞赋予作品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情调。

7、美国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Will HBradley,1868~1962),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布拉德利最初是以比尔兹利的线条风格从事设计,可以说比尔兹利的作品对布拉德利的图形设计风格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种影响,我们从他的1895年设计的招贴《CHAPBOOK》,以及被评论家视为“美国的第一张新艺术招贴”的《孪生姐妹》,可以明显地看出拥有比尔兹利图形风格中的那种曲发装饰图案和平面图案背景。

布拉德利1894年的作品反映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师的纯装饰化和高度“道德化”的手法,如为《故事书》设计的封面。但是,在随后的设计生涯中,他也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技法,像以重复线条图案而非仅仅靠黑白对比来建立纹理色调区,黑白被用来衬托彩色和装饰线条。他所总结出来的这些新技法及其他的个人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他为R•D•布莱克默的美国版《叙事诗》所绘的插图中,以及1895、1896、1905年先后为《国内印刷》设计的封面、为爱德蒙•斯潘瑟的《喜欢》所作的插图和《维克多•比西克里》海报设计中。

路易斯•康夫特•蒂夫尼(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1933)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的代表人物。

蒂夫尼主要从事日用器皿的设计,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 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

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仅设计了19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最具流行时尚的台灯——彩绘玻璃台灯,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出了著名的“法夫赖尔”花瓶系列。其中前者的设计中,色彩丰富的玻璃造型灯具使白炽灯泡刺眼的灯光变得极其柔和。青铜的底座是树根和树杆,不规则的造型上面悬挂装饰着百合花、荷花或紫藤花的彩绘玻璃灯罩,具有一种自然而浪漫的情调,而后者的设计,引进了新的色彩效果,大部分是彩虹色,模仿古代风化玻璃器具,有时叠盖风格化的花朵、孔雀羽毛和梳子波纹图案以增强色彩效果。

在建筑设计领域,本来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Beruhem)、詹尼(Jenney)、艾德勒(Adler)霍拉伯特(Holabird)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他在14年中设计了一百多幢摩天大楼,分布在纽约、密苏里、芝加哥等地。他早期的建筑作品表达了将罗马风格建筑语言加于现代形式的愿望。他所设计的礼堂大厦在粗琢的下部楼层上方建有的连拱廊围住窗子。而在建筑的内部,沙利文已开始运用花卉装饰。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设计作品是卡森皮里斯科公司商场设计,商场的简洁处理,使该设计成为20世纪无数办工与商业建筑的基本原形。主入口上方及周围布满奢华的新艺术风格的铸铁装饰,这也许是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装饰。商场最下面两层是商店,上面十层为办公楼,在钢铁架上挂满白色的陶砖,并有成排的大窗户,充分体现了他“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沙利文和艾德勒合作设计的“芝加哥大剧院”,沙利文通过使用可折叠的天花板护墙和垂直的屏障,用许多悬吊的圆形弧圈把声音从舞台传向剧院后面的观众,使能容纳3000人的剧院达到了完美的音响效果。而在建筑的外部,沙利文改变了剧院的立面材料,在下面三层使用质朴的花岗岩石块,在四层以上使用沙岩,从而强调了建筑墙的垂直感。

继沙利文之后,曾经在沙利文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费兰克•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新艺术建筑思想,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的选用及考虑建筑与环境协调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概念。赖特被视为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在19世纪90年代表现出强烈的表面装饰倾向,如1894年他为麦克艾菲住宅所作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1895年开始,赖特在建筑铁饰设计中融入了高雅的垂直和曲线形。至1904年,这些装饰作品对垂线和表面图案的运用已具赖特个人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455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