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设备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设备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第1张

支风岐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先进设备的应用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地质勘查设备的开发应用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20年以来,世界上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发展很快,以航空重力、航空电磁和大深度地面阵列电磁等地质勘查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矿产勘查方式,拓展了矿产勘查的空间(勘查深度较大和进入困难地区)。这些技术方法的进步同时促进了地质勘查仪器设备的研究和发展,一大批高效率、高精度的地质勘查设备仪器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矿产勘查效率和效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虽是个地质资源大国及世界上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国,拥有最多的地质勘查队伍和技术人员、从业人员,也可能拥有全球最多的地质及相关科研人员,但这些仪器设备多数是国外研发的。我国每年不得不投入巨额经费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比如,先进的测绘、测试、钻探、物探设备多为从国外进口而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学会使用这些设备,学会利用它们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它们的核心技术多掌握在西方一些大的公司手中。这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钻探、物探设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其维修及零配件的更换往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每当我们看到技术人员带着从国外进口而来的设备开展各项工作时,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而且也是无奈的。

引进国外先进勘查设备仪器本也无可厚非,对促进国内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引进国际上成熟的设备也应是我们的方向之一。但像中国这样一个地质大国,如果没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地质勘查设备,对我国地质勘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稍微年长的人们一定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经济封锁长达数十年,国内经济建设必需的原材料及工业设备严重缺乏,虽然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仍然很大。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国内土法大炼钢铁吗还记得铁人王进喜三九寒冬跳入泥浆池搅拌泥浆吗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对缺乏技术和设备的中国来说,又有什么办法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改革开放政策,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多数设备我们都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好像我们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和人力开展设备的研发。这样的话,我们也就将国内地质勘查设备的市场拱手让人了!从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潜在冲突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一旦冲突成为现实,那么我们再购买先进设备及技术将受到封锁及限制。举个例子来说,物探EH4设备的一根电线如果坏了都要从国外购来,那么,其他先进设备特别是关键部件如果坏了,设备将无法使用。因此,我国在充分引进吸收国际上先进行设备仪器及制造生产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地质先进勘查设备的研究开发,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地质勘查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欲达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国内地质勘查设备研发生产。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看,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促进地质勘查业的发展,特别是针对深部及高寒、高原、海底、洋底、湿地找矿及资源评价需要大量的先进地质勘查设备,国内现有地质勘查设备生产厂家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研制质量优良,性能良好的地质勘查设备,尽快占领国内地质勘查设备市场的一部分份额,并以此带动自身的发展,增强科研创新及生产实力。目前这种时机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如错过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国内地质勘查先进设备研发及制造业将来可能真的无力回天了。

(2)通过兼并或购买的方式入股或控股国外先进地质勘查设备研发机构及生产厂。这也许是最快捷的方式,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式,并能吸收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利用这种途径,尽最大可能获取先进地质勘查设备研制及生产的核心技术,促进国内地质勘查设备研发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3)加快人才培养。地质勘查高效先进新设备的研发生产及应用,人才是关键。应该明白,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源泉是人,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研发上占领制高点。我们要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为科研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人才的成长。

(4)国家应出台针对先进地质勘查设备研发生产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对国货的歧视性政策,在一般情况下鼓励各单位购买国产设备,国家科技投入中可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地质勘查先进设备的研发等。

(5)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参与或与高等院校联姻。地质勘查设备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人员投入,而且回报时限长,回报率低,作为企业可能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但如果仅靠国家有限的投入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国内大型矿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优势,每年拿出一部分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地质勘查设备的研制,或与高等院校联姻,或与设备生产企业联姻,用企业的资金开展高精尖地质勘查设备的研发,促进国内先进地质勘查设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6)体制机制创新。国内不乏设备研发科研人员,可依托国有科研院所,采用股份制的方式,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参与先进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参股人员可以在设备生产销售中获取利益,提高大家对地质勘查先进设备研发的积极性。

由于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常年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人口密度小,野外工作条件差,因此测区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但在某些领域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壳结构研究方面工作程度高于中国西部其他地区。

1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于1965~1969年,涉及测区的路线仅数条,对测区的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总结,限于工作精度,各类地质体控制程度较低。

涉及测区的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包括青海省区调队1981年和1983年完成的纳赤台幅和东温泉幅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1993年完成了错坎巴日昂东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图7-2)。涉及图幅北部所进行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2~2004年完成,包括研究区西北部的水泥厂幅、黑刺沟幅、忠阳山幅和研究区东北部的求离牛里生幅和开荒幅等两幅,著有地质、矿产报告及相关图件。这些图幅资料及调查成果为本次新技术新方法地质填图试验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区西南部的1∶100000牙扎康赛幅属1∶200000填图空白区。

2其他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东昆仑地区的专题研究重点集中在图区中北部地区,图区东部1∶250000东给措纳湖幅为我国新一轮1∶250000造山带填图试点图幅,对造山带组成、结构、演化、高原隆升等方面作了调查研究,这些成果对本测区的地质调查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全省性的《青海省区域地质志》、《青海省岩石地层》、《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青海省分册》、《1∶50万青海省地质图》对图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分别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的一些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综合研究成果均涉及青藏高原北部及昆仑山地区,如潘裕生等(1998)、肖序常等(2000)、李廷栋等(1996)、尹安(2001)和李吉均等(1979)学者发表的大量论文和专著。

3矿产地质调查与研究

总体研究程度较低,1∶200000区调和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对铁、铜、金矿化线索进行了地表检查,取得了初步的认识。1∶200000区域化探工作已覆盖全区,圈出了一批Au、Cu、W、Mo、As、Sb、Hg异常。青海区调队1958年对大场金矿初步进行了普查,青海地质四队1997~1999年对大场金矿进行了普查,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岩金普查报告》;2000年开始,青海省地调院在昆仑山口—大场—玛多地区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驼路沟—布青山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在大干沟—小庙—托克安进行铜、金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图7-2 研究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完成的青海东昆仑东段成矿远景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选区研究,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划分了12个成矿远景区;潘彤等(2006)对金属矿床成矿类型、矿床模式和找矿方向等进行了较系统论述;张德全等(2002)对东昆仑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青海省地质研究所1987~1989年著有《青海省东昆仑东段南坡变火山岩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含矿性的研究》。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中的矿产地质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4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前人在测区西侧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测,如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横穿东昆仑山脉(崔作舟,1996;李廷栋,1997);国际合作INDEPTH-III完成了拉萨-格尔木大地电磁测深(MT),获得高质量的成果资料(Wei et al,2002;Martyn et al,2004)。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2007年在东昆仑造山带完成了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工作,其垂直地震反射与广角地震反射从研究区中部穿过,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深部构造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家地震局航磁大队1975年对青海中南地区进行了1∶500000航磁测量,著有《青海中南地区航空磁力测量成果报告》。

1987~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60余名不同学科的专家,联合完成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在岩石圈结构组成、深部过程、岩浆岩地球化学、古地磁与地壳构造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编制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列图件,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与好评,主要研究成果已于1996年以专著形式出版;亚东-格尔木GGT地学断面的羊八井-谷露段便横穿测区中部。

中-美-德-加多国科学家经过2003年8月与2006年7月两次野外踏勘,选定东昆仑复合造山带为国际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测重点地区,2007年开展横穿测区的垂直地震反射与曲麻莱-西藏大沟-格尔木测线的广角地震反射,在测区及附近投入地震仪包括30台宽频地震仪(REFTEK)与80余台短周期TEXAN地震仪,开展横穿造山带的100km垂直地震反射与250km广角地震、超长周期的大地电磁测深及电性结构研究工作,为利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填图试验奠定了基础。最近赵文津等(2011)在《Science》上发表的INDEPTH-IV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深部构造进行了解释与约束。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成立于1975年,现有职工301人,在职职工175人,其中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占职工总数的5116%,占在职职工的8800%。拥有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球化学勘查乙级、测绘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等资质。队属五个院(地质勘查院、物化探院、资源环境勘查院、境外勘查院、测绘院)、一个中心(信息中心),拥有大功率激电、高磁、地震仪、大吨位载荷等各类专业设备80余台(套)、能够承担各类地质工作的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局属骨干地勘单位。各类技术人员及各类专业设备齐备,主要的专业技术骨干经过野外地质工作的磨练,已完全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能力完成各类地质任务。业务范围包括:矿产地质调查与勘查、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地质测绘与工程测量、地质勘探、岩石矿物及水质分析鉴定、地质技术研究推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监理、建筑基桩工程施工与检测、地质资料收集分析。是一支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地质灾害治理与评估、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队伍。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6号

  电话:(0371)68109330

  传真:(0371)68109820

邮箱:hnwudui123@163com

刘国明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改革,怎么发展在改革方面主要涉及的部门是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和地勘单位,前者的改革,出台的政策等对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需要我们在大讨论活动中给予高度关注,并施加外部影响。因为在以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对地勘单位有利的规定往往没有落实,如国办发〔1999〕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中第三(二)条“地勘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迄今,不知哪个地勘单位享受到这一政策。国办发〔2003〕7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第二款对上述问题专门强调,但仍未执行,第三款对国有地勘单位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的规定也难以执行。国发〔2006〕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第三部分“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中的有关住房问题也未见解决。另一方面地勘单位在转让国家出资形成探矿权的价款如数上交给国土资源部门。

一、地勘单位的改革

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今仍在进行中,什么时间改革基本到位,即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需要从上到下深入的讨论,也是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题之一。

截至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1998年初为探索阶段,1998年2月至今为试验阶段。

(一)探索阶段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施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被提了出来,但在观念上由于资源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制约尚未充分显现,资源对经济发展基本能够保障,地质找矿的重要性被严重淡化,形成地勘投入大幅减少,项目大幅减少,人员工资不保,且简单套用企业改革的模式,提出减员增效,分散突围的口号和步骤。纷纷建立各种不具竞争力的小企业,经营期间处于亏损状态,不久便大量倒闭,职工大量下岗,人才大量流失,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干部职工谈企色变,改革阻力和风险不言而喻。

除了观念上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地质工作的成果不具有商品属性,交易市场规则没有建立。虽然当时也提出了“三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工作市场化和地质成果商品化,但仅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受到限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第二款“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企业经营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法律规定“禁止牟利”,在这种矛盾的大环境下,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必然是有疾而终。

(二)试验阶段

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第240号令《矿产资源勘查区登记管理办法》、241号令《矿产资源登记管理办法》、242号令《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同时发布。3个条令的实施拉开了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的序幕。1999年4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文下发,2000年有色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完成。随之而来的是探矿权的取得由行政审批到有偿取得(成本加大)进而到招拍挂取得,已严格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运行(一级市场或叫国家市场),探矿权的转让也有据可依,有了交易平台(二级市场)。

特别是200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之前,全球经济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用凸显,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增强,煤、电、油、运及其他资源全面吃紧,价格持续走高,企业利润剧增,促使社会资本进一步涌入,行业泡沫激增,谁拥有矿权,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曾身临其境,并深有感受。

在这种泡沫经济之下,掩盖了地质勘查工作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及社会性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冷静下来,我们直观2009年地勘单位的运行靠什么一是省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国家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和其他政府项目,三是国外找矿政府立项费用,四是社会地质技术服务。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政府。

国办发〔1999〕37号文明确指出:“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创造条件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探矿权取得应简单、快捷。探矿权是地勘单位工作的载体,也是我们主业所在。一个申请交上去数月至数年没有回音,无法开展工作。二是探矿权出让价格降低。随着地表矿越来越少,找矿风险越来越大,找矿手段越来越复杂,找矿投入越来越高,成本和难度增加,而出让价款越来越高,地勘单位无力承受。三是普查及以下阶段勘查工作国家和地勘单位共同出资,国家出70%~80%,成果由地勘单位享有或共享(地勘单位51%以上)。四是探矿权转让在合法情况下简单、快捷。五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各项统筹按事业单位对待。

二、发展方面

近几年来,河南社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地勘单位陆续提供资源保障,我局地勘经济的发展也超乎寻常。但是,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作为地勘单位必须考虑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问题。新一届局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提出了“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的发展思路,这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及时的。把地质勘查作为发展的主业,立足根本,做大做强地矿经济;把矿业开发作为发展的实业,延伸产业链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把工勘、测绘、地灾治理、新老基地开发等作为发展的辅业,坚持一业为主,统筹全面发展;把提高全局综合实力、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作为发展的家业,达到致富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满足广大职工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局党组的“四业”发展思路适合我局发展实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地勘经济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局党组审时度势,又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力争通过走出国门,实现境外找矿的大突破,取得较大的找矿成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走出境外,大力寻找矿产资源

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较大因素。随着找矿难度的越来越大,省内产业对资源的需求,必须由省外及境外来提供。为适应这一局势,局党组明确提出了“巩固省内,拓展省外,开辟境外”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省内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在省外和境外工作的力度,要以现有矿权和开展的地质项目为依托,广泛收集找矿信息,认真了解相关政策,力争在矿权登记、找矿成果和地质项目的立项上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扩大省外境外找矿的范围及其成果。

(二)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积极实施

在国外取得矿权要选好地区,要充分考虑成矿条件、国家的矿业政策、政治局势和基础设置等,要把资源丰富、社会稳定、矿业政策明确、办事效率较高的国家作为首选,矿种以我国具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为重点。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我们已确定和六队在澳大利亚联合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联合勘查和矿业开发工作。我们将选派得力人员迅速进入工作区域,注册公司,收集资料,了解政策,实地踏勘,选择矿权,决定合作方式,强力推进工作进度,以期早日实现境外找矿的实质性突破。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积极实施之中。

(三)争取政府支持

就目前而言,地勘单位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相对承揽国家及政府项目较多,因此,生存问题可谓解决,但长期发展问题尚需探讨。作为地勘单位,在立足于找矿的同时,必须考虑长期发展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延伸地矿产业发展链条。要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关照、政策扶持、机制转换、职工努力”。政府有义务为地勘单位提供方便,对地勘单位的政策应有利于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亦允许地勘单位在机制转换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才能更好地调动地勘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使广大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地质找矿的改革发展中来,投入到为国家找好矿、找大矿中来,投入到为河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上来。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良好机遇,借大讨论的东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地质勘查主业,努力实现找矿新突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全新的视野,谋求我队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今后1~2年内开展境外地质风险勘查工作和收购兼并海外优质项目的最佳时机,集中力量,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大的突破,为促进我队“四业”全面发展再创佳绩。

好、我来为你解答:

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逐步会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据说,玉石还具有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功效。

玉石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民间关于玉能避邪保平安是指:相传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这种光泽在白天不易见到,夜晚则可照亮方园数尺之地,这种光泽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因此历代皇帝常持笏以示威严并保健康,平民百姓也喜欢佩戴玉器以求平安。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经常佩戴和使用玉器(如玉镯、项链、戒指、玉席、玉枕等),由于摩擦皮肤与穴位等作用,对经络血脉皮肤等有多种好处,起到防病治病效果,故将玉器作为护身符,是非常有益的。

玉乃稀世之宝,玉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镍、钴、锰、镁、钙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散发的启动波和人体细胞的启动波是同一种波动状态,人体细胞随着从玉石散发出的波动产生共鸣和共振,使人体细胞组织更具活力,并促进血液循坏、增强新陈代谢、及进排除体内废物。其中占40%的镁元素是形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之一,镁元素也存在人体细胞中。玉能使生活饮用水和自然水变成活性水,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

玉对人体的医疗健身作用很早就补人类所发现。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巨著《神农本草》、《唐本草》、《本草纲目》中都有过著述。《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中记载,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根据玉对人体的保健功能,运用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研制的玉枕、玉鞋、玉手球、玉项链、玉座垫、靠背和通过ISO9002国际体系认证的保键玉石床垫,补公认是举世公享、造福人类、具有“世界意义”的发明创造。它的保健机理是:

任何一种物质所能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都是相等的,人体能发射和吸收的红外电磁波的波长一般在8-10μm,波峰在94μm处。光谱测量分析表明:岫岩玉的特殊分子结构使其发射人体能很好吸收的红外线电磁波(如图所示)。波长刚好在8-10μm的范围内,波峰在99μm处。这种作用通常叫做共振吸收,或叫做偏匹配吸收。这种叫磁波能产生极好的生物作用,即改善循环,剌激再生,酶活性提高,生理功能恢复,加强细胞吞噬功能和抗体的生成。

但佩带假玉对身体有害。

有关专家提醒人们,购买玉石一定要谨慎,选不好还会影响健康。

陈履安

( 贵州省地质科研所,贵州省地质学会)

刘家仁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学会)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贵州省地矿局走过了 50 多年的光辉历程。50 多年里,在我们贵州地矿系统,有一个人,一个最受敬重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一位以身作则的领导、一位谦恭和气的友人,他的人格风貌、精神品质、做人为学、工作业绩、影响魅力,在人们心灵里树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健在时,人们发自内心地敬爱他,亲近他,学习他; 他去世已经 23 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楷模形象,大家都一直记忆犹新,引以为榜样,引以为良师益友,深切地怀念他。他就是原贵州省地质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燕树檀先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 “燕总”。

在诸多业绩中,燕总有以下两件找矿业绩,堪称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亮点。他的找矿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地质找矿就是为国家寻找宝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是地质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终身追求。而找到大矿,就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事业成功的标志,是最荣耀的事情。

一泡小便冲出了大煤田———隐伏煤田的发现者。

著名科学家巴斯德说: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实践的经验,还有智慧的灵感与能动的创造。是德才学识的厚积薄发,是偶然中寻求必然。燕树檀 “小便”发现地下大煤田踪迹,正是如此。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谢家荣先生领导的矿产测勘处迁到南京,刚刚 30 岁出头的燕树檀意气风发。从大西南回到南京,仍然在谢家荣先生领导的全国矿产测勘处工作。按照谢先生的部署,1946 年 6 月,谢家荣、燕树檀、颜轸等到淮南山王集东南一带寻找煤矿。一天,燕树檀在一个僻静的奥陶纪石灰岩露头处解小便,在小便的冲洗下,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含有纺锤虫的石炭纪 - 二叠纪石灰岩———地下含煤的踪迹。于是,他们继续追踪,发现这种石灰岩在平原中隐隐出露,延长达 3km。回到驻地,他惊喜地把这个情况告诉谢先生,他们预测地下有煤层存在。于是布置钻探,结果很快在距离地面仅 19m 处发现了厚达 3 6m 的煤层,继续钻探共发现 24 层厚薄不等的煤层,总厚度达 38m 以上。由此在中国南方发现了隐伏的南八公山煤田。经过三年系统勘探,大大增加了淮南区的煤藏量,满足了当时上海 - 南京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受到当时资源委员会的嘉奖。这的确是必然中的偶然。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们发现的基础上,按照他们的思路继续勘探,淮南煤田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宁沪杭工业区主要能源基地之一。

从黔东南到黔西南,中国西南金三角找金工作的大突破———贵州找金工作战略转移、黔西南新类型金矿发现和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决策者正是燕树檀。

1973 年,燕总从 “五七” 干校出来,继续担任贵州省地质局总工程师,分管主持地质勘查工作。年近花甲的燕总如鱼得水,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发挥出平生的深厚学识和科技积累,要抓紧时间再为国家多作贡献。

当时,国家开始重视金矿资源勘查,提出了加强金矿找矿工作的要求。1975 年贵州地质局指示 117 地质队: “从明年起转移为以金矿普查勘探为主,以黔东南地区为重点。”这样 117 地质队就成了贵州的金矿地质专业队。1976 年,重新在黔东南地区开展金矿普查勘探工作; 与此同时,103 地质队、108 地质队、物化探队和区调队也在梵净山、从江等地开展了金矿普查工作。经过两年多努力,完成了 10 多处金矿产地评价,除增加少量伴生金储量外,收效甚微。这促使燕总对全省找金作了全局性的全面深入的思考。

1977 年,燕总带队参加了国家地质总局在山东招远召开的全国黄金地质工作交流会,会上进一步学习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黄金地质勘查工作的多次指示精神,学习了国内外金矿找矿新理论、新方法,部署了金矿找矿工作,开拓了与会人员的找矿新思路( 新地区、新类型) ,进一步给燕总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动力和对贵州找金工作的系统反思。

1978 年元月 28 日,根据上级指示和招远会议精神,经燕总的提议,地质局发出了“召开黄金地质工作座谈会”的通知,通知要求,根据金亲硫化物、亲硫铁矿、亲砷、锑的特性,有关的 10 个地质队做好副样或采样的化验等会前准备工作,以取得资料,供会议研究、讨论。在燕总的主持下,3 月 22 ~ 27 日贵州省黄金地质工作座谈会在 117 地质大队开阳县羊场举行。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传达了国务院、国家计委、地质总局关于加强黄金勘查指示和山东招远会议的精神,学习了国内外新类型金矿床的实例,交流、总结了两年来贵州找矿的情况、经验和教训。结合会前采样测试发现若干样品含金而且达到金矿品位的重要信息,大大激发了与会人员在贵州寻找、突破新类型金矿的信心。会上,燕树檀总工程师根据全国黄金会议要求,结合贵州地质特点和找矿实际,提议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在贵州寻找新类型金矿的思路。通过讨论,大大激发了与会代表找矿热情和信心,要求加快贵州金矿地质工作步伐,努力突破新类型金矿的找矿。

会后,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局领导做出了新的决策和总体部署,狠抓金矿新类型的普查找矿工作,力争 1978 年、1979 两年突破新类型,找出 2 ~3 个勘探基地。这样,就把贵州金矿找矿工作的重心从黔东南转移到黔西南,把找传统石英脉型金矿转移到寻找新类型金矿上来了。

在金矿地质工作会议时,区调队 ( 108 队) 提供了板其锑矿的副样含金的信息。根据羊场会议的部署,1978 年下半年,117 地质大队根据 108 队联测分队首先在黔西南板其已经发现含金线索的基础上,通过重复取样测试证实后,并探槽揭露勘探,进一步证实了含金信息。1978 年12 月10 日,向地质局汇报 1979 年地质工作设计时,局指示板其金矿由 117 队进一步普查。1979 年3 月117 队四分队全面开展对板其金矿进行普查,5 月首次编写提交了《册亨县板其锑金矿初步普查报告》,估算地质储量金 807kg,锑 6 38 万 t,肯定了板其金矿的工业价值。从此揭开了黔西南新类型金矿找矿的序幕。与此同时,通过 1979 ~ 1980 年两年的工作,相继在安龙县戈塘、册亨县丫他、望谟县大观豆芽井等地发现了同类型金矿。

由于新类型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1984 年秋,地矿部在贵州 105 地质队召开全国金矿地质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代表实地考察了板其、丫他、紫木凼等金矿。会后,在关岭 112 地质队进行总结,燕总带病坚持作了总结学术报告,系统地阐述了黔西南金矿的成矿条件、控矿规律和成因类型等; 确认了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在主要特征方面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大致相似,向全国地质同行表明在中国西南的贵州发现了卡林型金矿———这是燕总在地质学术讲台上作的最后的一次报告。这次会议大大促进了全国卡林型金矿的找矿。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 10 多年里,在黔西南还先后发现了烂泥沟等微细浸染型 ( 卡林型) 金矿床,在桂西北发现了金牙、高龙和马雄等金矿,在滇东南发现革档、金坝等金矿,从而使该区的金矿勘查进入了高潮,至 1993 年仅贵州省就累计查明了黄金资源储量 150 多吨,取得了金矿勘查工作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又一个 “金三角”。使贵州结束了无工业产金的历史,一跃成为全国产金的大省; 如今,一座座大型黄金矿山在这里崛起,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当时地质局的总工程师、分管地质勘查和技术业务的领导和主要决策人,为在黔西南这一金矿空白地区开拓找金,他倾注大量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承担了风险和压力,其杰出贡献有口皆碑。

(一)探矿工程

一般所称的探矿工程包括钻探和坑探两大类。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50年代,探矿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在本省组建的20多支勘探队,都配备了苏联的手把式钻机,推广当时苏联一整套钻探施工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工艺,钻进深度可达五六百米。坑探工程也由人工掘进向半机械化前进了一步。但到了50年代末,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地质勘探队内强调以钻探为龙头,忽视钻探施工的目的性,忽视钻探本身的工作质量,忽视技术进步,使探矿工程的效益和技术进步受到影响。1962年,钻探技术改造开始得到重视,引进了瑞典油压钻机,推广了YN-7型双管钻具、内管半合式及喷射式反循环钻具,钻头磨料以钢粒代替了铁砂。钻进操作由手把式给进改为手轮给进,机械转动由中间轴皮带带动改为联轴机直接转动,人工扭管改为机械扭管,不停车倒杆等等,提高了钻探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在坑探工程方面,开始使用机械打眼,机动湿式凿、通风和轨道运输等设备,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掘进效率。1966年,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采用加固500型钻机,钻进深度达1000多米,为发现大红山铁矿做出了贡献。1965年,省地质学会成立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收到钻探专业的论文21篇,坑探专业的论文14篇,其中,李伟男的《关于保持岩、矿心原生结构问题的探讨》,欧阳申的《地质勘探坑探机械化的探讨》,反映了当时探矿工程的技术水平。60年代后期,即“十年动乱”的前半期,探矿工程基本处于停产状态。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开始推广使用金刚石小口径钻进工艺,为解决磁性矿体中的钻进、小口径钻孔测斜问题,研制成功小口径测斜仪。第十四地质队在蓝石棉矿区钻探中,试验分支定向钻孔,多点取心,以钻代坑,对加快勘探速度起了显著作用。在钻孔护壁方面,开始采用化学处理剂,以及低固相、不分散和润滑剂等冲洗材料。

1979—1985年,金刚石(钻头)钻探、冲击回转钻探、定向钻探等多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坑探工程在推广使用“三线二钻”(三线指中深坑道、短浅坑道、浅井机械化作业线;二钻指取样钻、坑道钻)的同时,推广了定向爆破、喷描支护、非电导爆等技术。这一期间,探矿工程技术可概括为五个大转变,即:钻探磨料从硬质合金、钢粒为主向硬质合金、金刚石、金刚石聚晶压块为主转变;钻探设备从手把式老系列设备向具有高、低及常速钻机、变量泵、轻变钻塔转变;钻井液从高固相细分散向低固相非分散和无固相转变;钻探工艺从单一回转正循环向多种钻探工艺转变;坑探从手工作业向单项作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转变。岩心钻、取样钻、水文水井钻、工程地质钻、砂钻、石油钻均具备,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系列。金刚石钻头钻探、绳索取心钻探、定向钻探和坑探机械化的配套程度正在提高。198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在滇东坝林构造上钻进一口深井,深4435米,是本省境内已完成的最深井,也可代表这个时期的钻探技术水平。

在探矿技术开发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1982—1985年,省地矿局刘国经研制的SX54-Ⅲ型液动冲击器和LZF-1型提引水龙头,构思独特,结构简单。冲击器属国内首创,经过生产试验,比普通回转钻进平均小时提高效率30%-50%,回次进尺提高50%左右,进尺的单位成本有不同程度降低。水龙头密封性能好,不仅是冲击器的配套设备,而且是一种适用范围宽的钻探通用设备。正在研制的软土取土器,已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二)地球物理探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物探工作相应发展。1954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处在个旧(五○一队)建立物探专业队,承担个旧矿区及其外围的磁法、直流电法勘探。1956年,地质部组建西南物探大队,个旧物探队归属该大队,为三○一队;同时,三一一队在武定,三一三队在墨江从事物探;1958年,在此基础上改组成昆明物探大队,1959年下放给省地质厅。除原有地面磁法、直流电法勘探外,增加了重力勘探、放射性测井等工种,并配合部物探局九○四队、九○二队开展航空物探。冶金、石油、煤炭等部门的地质单位也先后组建了物探专业队。1970年,石油工业部在云南成立石油勘探指挥部,由四川调入两个地震勘探队组成云南石油地震大队,寻找油气。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3部队成立水文物探排。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改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简称物化探队),增加了地球化学勘查项目。

1磁法勘探

50年代以引进西德悬丝式磁力仪和苏联M-2刃口式磁力仪为主。在个旧锡矿、武定至罗茨一带的铁矿、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的勘探中,磁性勘探取得显著的效果。1958年九○四航空物探队在红河以东开展航空磁测,到1985年底实际完成控制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找矿信息。60年代以来,国产悬丝式垂直磁力仪代替了进口刃口式和悬丝式磁力仪,地面磁法勘探得到广泛应用,航空磁测异常得到检查和验证。1965年在罗茨温泉探到隐伏富铁矿,1966年在新平大红山探到火山岩型隐伏大铁矿,1971年在景洪大勐龙发现铁矿多处,1979年在弥渡金宝山发现铂钯矿,磁法物探均起了一定的作用。

2重力勘探

1954年,五○一队在个旧开始对重力勘探进行试验,1959年才正式使用。1959—1961年,石油工业部贵州石油勘探局云南大队做1∶100万重力测量,除滇西北和滇西部分地区外,控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当时,省地质厅物探队在罗平、曲靖、丘北等地,开展1∶10万到1∶20万重力勘探,寻找油气构造。1964年以来,重力勘探以普查盐类矿产为主,先后对思茅中生代盆地的景谷、江城、磨黑、勐腊4个含盐带以及楚雄中生代盆地的牟定、大姚等地开展1∶20万重力测量,面积达12440平方公里;发现130多个重力负异常,推断有74个为含盐地质体所引起;钻探验证24个,有22个见盐。配合地质,先后发现了江城、勐腊、安宁等大盐矿。实践证明,利用重力勘探找盐是很有效的。1979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全省建立了11个一级重力基准点,以昆明机场国家基本重力点(A)为起算点,进行了各点联测;1980—1982年又在滇西北对近11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作重力测量扫面,经统一改算,为编制完整的全省重力异常图打下了基础。1983年开始转入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现已完成建水、东川两个图幅。

3电法勘探

1954年,地质部物探处五○一队在个旧锡矿区的老厂、卡房、白泥洞、普雄等地应用自然电场法寻找锡多金属矿,完成1∶1万比例尺勘查面积158平方公里,因探测深度很有限,故应用范围很窄。1958年以来,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充电法、电剖面法探测金属矿,效果较好,如在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区,找到了Ⅲ号矿体,使全矿储量增长80%以上;1965年,利用电法(四级剖面法)圈定隐伏爆发角砾岩简,以配合寻找金刚石;以及垂向电测深法确定盐矿体顶面埋深,与钻探的结果基本一致。70年代初,电法找水得到广泛应用。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宾川、祥云干旱坝区采用电测深探水打井,出水(成井)率达90%以上。1973—1975年,煤炭一九九、一四三地质队组建了二个电法勘探分队,利用电测深法探测第三系盆地基底和找水位,效果明显。1977年,在有色金属矿普查中推广激发极化法,先后在罗茨找铜、腾冲找锡、蒙自白牛厂找银-多金属矿。实践说明,此法受地形影响小,适用于山区,探测金属硫化矿效果明显。

4地震勘探

197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首次在楚雄盆地、景谷盆地进行地震勘探试验。1971年,采用磁带地震仪代替光点式地震仪,在罗平、牟定开展以多次覆盖为中心、配合激发方式与组合检波试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采用直线复盖方法未能根本解决山区的地震勘探问题。1978年,在南盘江坝林背斜构造上,改用弯曲测线多次复盖方法和电算处理,野外使用24道地震仪组合为48道仪接受,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山区特点的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经过在楚雄盆地、昆明盆地、丘北—师宗等地的地震勘探实践,对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基本查清,为石油钻探提供了资料。1983—1984年,云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与湖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合作,在昆明盆地进行了煤田地震勘探,对盆地地层、基底构造获得一批资料。

5放射性物探

1955年,地质部三局三○九队开始沿省内主干公路进行汽车伽马概查。1956年,成立地质部三局二○九队云南队,技术上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开展铀矿地质工作。1958年,地质部三局二○九队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二○九队,其航测队从事云南航空放射性测量。地质部九○二队在滇东、滇中开展航空磁测的同时,也做了1∶20万航空伽马测量,发现了一批放射性异常。1966年,二机部中南二○九队九分队调来云南从事铀矿地质勘查,找矿手段主要是放射性物探;至今已探明了一个大型铀矿床和多个中、小型铀矿床。

6钻井物探(井中物探)

1956年,西南地质局在云南首先于宣威宝山、禄丰一平浪煤田勘探中推广应用井中物探,主要是电测井,有时还进行放射性测井。由于电测仪和放射性测井仪灵敏度低,性能不稳定,所得成果具多解性,往往还要通过井壁(放炮)取心验证。1965年,采用JBC-2型轻便全自动测井仪和仿苏PAPA放射性测井仪,测井质量提高。特别是1971年改用灵敏、稳定、轻便的TFS-1型放射性测井仪,为开展自然伽马和伽马伽马方法测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判定煤层厚度,减少了井壁取心。井中物探使用的方法是:(1)视电阻率电位与梯度法;(2)三级侧向电流法;(3)接地电阻梯度法;(4)伽马伽马法;(5)自然伽马法。上述方法在煤田测井中可根据煤层结构特征及围岩性质,选择使用。80年代中期,煤田地质系统的井中物探技术,日臻完善,方法综合化,由于技术进步,成果精度进一步提高,逐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除煤田井中物探外,1965年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在盐矿钻井中(如江城勐野井钾盐矿),还开展了能谱测井技术试验,70年代初投入使用。该技术除测定盐层厚度外,还可测出K2O>3%、厚度>05米的钾盐矿层。1971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开始在滇中几个铁矿勘探区推广三分量磁测井技术,采用国产JSZ—Ⅰ、Ⅱ型三分量磁力仪。

(三)地球化学勘查探矿

云南省地球化学勘查(以下简称化探)工作始于1954年,首先是地质部的五○一队在个旧一带开展找锡矿、锰矿。1958年以后,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顺便进行了路线土壤测量。物探队伍当时在开展有色金属物探工作时,把化探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方法。由于测试落后,分析灵敏度和精度、准确度很低,找矿效果不明显。1979年,配合寻找锡矿,省地质局物探队在中甸、腾冲、耿马、峨山、文山等地,开展大面积化探,发现了腾冲小龙河、上山寨、夹谷山及石屏小塔顶等锡矿远景区。1982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学习推广河南省地矿局痕量金化学光谱分析方法,使化探分析金的灵敏度达到0001—00003ppm,接着就对哀牢山北段化探样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了33个金异常,使本区金矿普查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为提高分析精度和探测效果,还建立了13个水系沉积物二级标准样和7个由不同基质成分组成的二级金标样;编制了《云南省景观地球化学图》,将全省划分为7个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景观区,这对研究不同景观条件下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分配、迁移、富集规律,选择化探的方法技术建立起初步基础。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设立化探分队,改队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同时在局属地质大队和区域地质调查队中也设立了物化探分队。接着,按国际分幅的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全面展开,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分析测试39种元素,灵敏度比过去半定量分析提高2—10倍,个别元素提高50—150倍。由此,化探水平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四)岩矿测试实验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岩矿测试实验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而充实壮大。1954年,西南地质局五○一队由于偏光显微镜及费氏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矿物晶体的光学常数测定及矿物鉴定技术提高了一大步。1956年,云南省地质局建局筹备阶段就组建了实验室,配备了光谱分析仪、X光机、差热分析仪等,对提高测定速度、一次性测定多种元素及解决疑难矿物鉴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省地质局为实验室引进日本Geigerflaxs型X-萤光光谱仪,能直接测定岩矿样品。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贫铂矿的综合利用提出新方法,通过作为钙镁磷肥的原料,使炉渣中的铂族元素及铜镍品位比原矿石提高10倍,(实验室法)解决了贫铂矿石利用问题。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化验室在褐煤中萃取褐煤蜡中试成功,为综合利用褐煤提供一条新路子。1976年,省地质科研所引进西德CM5-3型质谱仪主机,为测定1977年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年龄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提供了可靠数据。1981年,该机又装置了数字处理系统,分辨能力、测试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之后西南有色地质研究所也引进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1979年,省地质局实验室胡文范等研制成“高频感耦等离子光源固体粉末送样装置”,将发射光谱分析中溶液试样,改为固体粉末送样,样品雾化率达到70%,粉末均匀稳定,灵敏度较弧光源提高约1—3个数量级。1980年,省地质局区调队罗家骧研制出《显微镜下常见透明矿物鉴定指南》,该成果可直接对照出560种透明矿物,适合野外鉴定矿物使用。省地质局实验室施家辛、江鑫培研制成功“多用三轴旋转针台”,为测定矿物光学常数提供一种比费氏台容易掌握的简便装置。二机部中南二○九队第九队顾孝发发现一种铀酰钼酸盐新矿物,命名为腾冲铀矿,获国际矿物学协会承认。1982年,省地矿局实验室先后引进美国制P—E4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制D/MAXMA型晶体粉晶X-射线衍射仪、JSM-35C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波谱仪)和美制PV9100型X-射线能谱仪及其X萤光光谱、红外光谱等大型设备,反映云南省地矿测试实验装备的当前水平。1984年,施家辛在西盟锡矿的一块标本中发现磷酸铋新矿物,命名为“西盟石”,有待国际矿物学组织审定。至今,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本省矿物岩石的鉴定测试已进入微观鉴定和痕量分析的新阶段。

(五)其他

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开始应用航片于地质调查,对区域地质调查速度的提高效果明显;1979年,省地质科研所镶嵌成云南省卫星遥感图象,为利用卫片解释区域构造创造了方便。1980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航测技术敷设探测网试验成功,改变了常规方法,提高工效3—4倍。1983年,省地质科研所建立遥感地质站,配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找矿,利用四川省地矿局成都遥感站处理系统进行图象数字处理,使遥感的判读分析提高了一步。“六五”期间,武汉地质学院配合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对腾冲锡矿带开展遥感、构造分析、物化探综合方法寻找隐伏矿体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效。

1972年,省地质局开始普及数学地质和应用电算技术;1983年在物探队建立电算站,配备了高中档微型计算机3套。如DuAl—6800 83/80微机系统,配有4个终端,可进行多道作业;X—Y绘图仪,可绘制多种地质、物化探图件。与此同时,局成立计算中心,测绘队和测试中心(原实验室)配备了中档微型计算机,初步形成省地矿局的计算系统;先后开展了CS-3机和TP—801单极机加普通音频录机之间双向信息传转研究,及其CS-3微型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程序、IBM—PC机平面控制网设计和平差程序研究。微机排版、矿产储量数据库存、区域化探数据处理及自动化成图等软件的开发研究,为地质工作及有关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473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