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藏文化名人(现代和古代的)的介绍!

求西藏文化名人(现代和古代的)的介绍!,第1张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这两个都知道的

  吞米(桑布扎):藏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学家和翻译家,藏文字的始创者。他乐善好学,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他的服饰反映了学者儒雅、谦和、求新、思变的气质。

  宇妥(云旦贡布):藏医学体系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医术超群,倡导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生著作甚丰,《四部医典》为其代表作。他的服饰诉说了一代名医开拓创新、救死扶伤的千古佳话。

  宇妥(云旦贡布):藏医学体系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医术超群,倡导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生著作甚丰,《四部医典》为其代表作。他的服饰诉说了一代名医开拓创新、救死扶伤的千古佳话。

  唐东杰布:藏族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一生致力于西藏的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并为藏戏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服饰体现了简朴、无欲、无求的境界。

  萨迦班智达:一位知识渊博,颇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政治上坚持进步,贤明豁达,维护祖国统一的先驱。代表作为《萨迦格言》。他的服饰显示了一代贤良之士的忠义、开朗、豁达的人生意境。

  格萨尔王: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他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传说中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的故事在藏区广为流传。其服饰为战袍盔甲,既有威武之大将风度,又有威严王者之风范。

  格萨尔王: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他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传说中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的故事在藏区广为流传。其服饰为战袍盔甲,既有威武之大将风度,又有威严王者之风范。

  珠牡王妃:格萨尔王之妃,国色天香、美貌倾城,绝代佳人。她与格萨尔是缘定三世,情系一生。她的服饰高贵典雅、繁而不臃、超凡脱俗。

  仁坚:古代藏族首领的服饰,镶有许多珍贵的珠宝饰物,以示权威和富贵。

始终以仰望的姿态面对她,细细在书页中寻找她的芳踪,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悲哀。她。

不算厚重的一本小说,两段爱情让我情系一生。金蛇郎君与温仪,以及九公主的刻骨相思。

结合两版原著,懂得她,爱上她,为她流泪,一切那么自然。她出场不多,描写甚少,个性不突出,但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 她应是《碧血剑》中的第二美女。陈圆圆之美,倾倒众生,传奇百世,但书中的陈圆圆,让闯王部下丑态百出,反而失去了美感,阿九容光照人,灿若玫瑰。阿九之美,在金庸笔下,都给人美好的暇想。

金庸用容色绝丽美貌绝伦明艳无伦来写阿九,绝丽绝伦无伦,这三个词语无疑是金庸写最顶级的美女所用的词汇。

让女人也欣赏的美女,方是最美,看女主角眼中的阿九:

声音:[青青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

容貌:[见她十六七岁年纪,神态天真,双颊晕红,肤色白腻,一双眼灿然晶亮,年纪虽幼,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当真比画儿里摘下来的人还要好看,想不到盗伙之中,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青青向来自负美貌,相形之下,自觉颇有不如]

其实此处有用词堆砌之嫌,我认为天真与高雅是冲突的,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展现。高雅应该是一种因极高的修养沉淀而成的气质,天真可以是可爱,而高雅却是让人尊敬。不过我更有咬文嚼字之嫌。

第十回:这人风流自赏,见那少女美貌绝伦,虽然年幼,但艳丽异常,不禁心痒艰搔,听得沙天广叫唤,忙应 声而出。沙天广微微一笑,道:“咱们这些人中,也只有你老弟配得上。”

第十二回:[青青问阿九道:“九妹妹,那日咱们大杀官兵,打得好痛快,后来忽然不见了你。你这样美貌,我那天一见,便永远也忘不了。我老是牵记,你到哪里去了啊?”]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青青笑道:“想这个小姑娘当真美之极矣,美得不像是人,你说她美不美?” 袁承志知她很小性儿,如说阿九美,定要不高兴,说阿九不美吧,又是明明撒谎,既违良心,她也不信,只得笑道:“不像是人,像女鬼吗?”青青道:“你心里明明想说她像仙女,偏又不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白云彩霞,却是各有风韵:

[她上次穿一件青布衣衫,似个乡下姑娘,这时却打扮得明艳无伦,认饰华贵,左耳上戴着一粒拇指大的珍珠,衣襟上一颗大红宝石,闪闪生光。这小姑娘荆钗布裙,装作乡姑时秀丽脱俗,清若冰仙。这时华服珍饰,有如贵女,花容至艳,玫瑰含露]

第十六回,袁承志对众女的评价:“所识女子之中,论相貌之美,言动可爱,自以阿九为第一,无人可及。小慧诚恳真挚。宛儿豪迈可亲。青弟虽爱使小性儿,但对我全心全意,一片真情。哪知还有何铁手这般艳若桃李、毒如蛇蝎的人物,真是天下之大,奇人异士,所在都有”

这是断臂后的描写:

[(何惕守)身后站着一个妙龄少女,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了白狐皮帽子。虽是眉目如画,清丽绝伦,但容色甚是憔悴]

又是一个“绝”字。

貌美偏偏惹事,小龙女美若天仙,某道士凡心大动,无独有偶,玉真子也对阿九之美感叹不己:[玉真子先前一瞥之间,已见到阿九清丽脱俗,从所未见,这时见她出手,不忍辣手相伤,有意容让……玉真子一呆,说道:“天下竟有这般美丽的女子!我可从没见过。须得带回山去。”

《鹿鼎记》中:

韦小宝大叫一声,跟著背心著地,却原来中是摔在地下。白衣僧冷冷的瞧著他,说道:“听说少林派有一门护体神功,刀枪不入,想不到你这小和尚倒会。”韦小宝听那人语音清亮,带著三分娇柔,微感诧异,看那人脸时,只见雪白一张瓜子脸,又眉弯弯,凤目含愁,竟是个极美貌的女子,约莫三十来岁年纪,只是剃光了头,顶有香疤,原来是个尼姑。

只见一个白衣尼隔著桌子坐在对面,一双妙目凝望著自己,容貌清秀,神色木然,一时也看不出是人是鬼。太后颤后道:“你……你是谁?为什么……为什么在这里?”

韦小宝大叫:“师太,你……你可千万不可……不可自寻短见。”说道奔过去拉她左臂。在这片刻之间,他对这美貌尼姑已大有好感,只觉她清丽高雅,斯文慈和,生平所见女子中没一个及得上。

她虽年逾四旬,相貌仍是极美,落入这些恶喇嘛手中,势必遭受极大侮辱,天幸这小孩儿诡计多端,交将敌人一一除去,保全了自己清白之躯,心中的感激实是无可言喻。

因阿九之美,何惕守绝不会做袁承志的小老婆:“世上既有了阿九这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你全心全意地疼着她,向着她,宠着她,人家做你的小老婆还有什么好?……阿九这小妹妹娇娇滴滴,美丽无比,叫人一见就爱,我舍不得毒死她。”

评价:她转头见到袁承志的肖像,心中一怔,忙转过头来,两道眼光凝视着阿九秀丽明艳的容貌,目光中尽是不怀好意的嘲弄嬉戏。

何铁手在前领路,继续向西,一路上称赞阿九美貌绝伦,生平从未见过,又说瞧不出一位金枝玉叶的妙龄公主,竟是一身武功,那定然是袁承志亲手教的了,明师手下出高徒,当然如此,何况这位明师对高徒又是加意的另眼相看。现今公主是师姐,将来则是师娘。但不知和夏姑娘两个,谁大谁小,一个先入山门,一个身份尊贵,可有点摆不平了,不过公主美貌得多,师父多半要偏心。 身为大明公主,当是与众不同,无论是历史上的长平,还是小说里的她,都是悲剧人物。公主的身份,带给她的,却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家?还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来,更何况亡国公主?在我印象中,公主=美丽,高雅,荣华富贵,束缚,压抑。皇帝子女众多,而在男权社会,妃子生了女儿本就不是什么好事,天伦之乐恐怕很少;记得很早以前看《贺兰雪》,里边某个部族的首领感叹:生女儿还不如养牛羊,牛羊还可以杀来吃肉,女儿却没任何用处,听得我心惊胆寒。而大多数公主的用处,恐怕就是和亲了,运气不好的到塞外,运气好点的则嫁入当朝权贵。

公主的身份,也注定了她与所爱之人敌对的立场,但她与袁承志也从没因为父仇的关系而有过真正的对立。向来厌恶父辈的仇恨让下一代的爱情受到残酷的迫害,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长平公主的爱情,却更多了凄凉。只能说世事弄人,我想,这时候的她,更不希望自己是公主。

虽是公主,但却与幽居深宫的公主不同,她一生下来,钦天监正给她算命,说她要是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必定夭折,因此崇祯才许她到外面乱闯,更学了一身好武功。她是皇家贵胄,又因有江湖经历而对世道有所了解,至少比其父要清醒。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四起造反,外敌又铁骑铮铮,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无人能拯救。她常将宫里的金银拿出去救济受苦的百姓,但这无疑是杯水车薪。谁说公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乱世流民想要的是安定与温饱,当朝公主亦没在安逸的生活中软化,站得越高责任越大,可能力却是有限。

亡国公主,无法不悲哀。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父亲永远紧锁的眉宇,整个帝国无边的呻吟,在她的心上,刻着悲哀的烙印。她想改变这一切,但小小女子,无力回天。可以想象,她在向崇祯进言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忧思,她知道父亲刚愎自用,受奸人蒙蔽,知道所谓流寇就是百姓,只要有饭吃,日子过得下去,流寇就变成了好百姓,否则好百姓也给逼成了流寇,帝王不能把所有百姓都杀光。可又有何用?“‘人人都反我,连我的亲生女儿也反我!’”崇祯一席话,让忧国忧民的九公主,再也不能多言。 国之将亡之时,身为公主是最大的不幸。

公主身份与教育,让她有了不俗的高雅气度与威严。曾用“天堂之上,人间之下”来形容她。这句话我赋予了我喜欢的两个女子:长平公主与小龙女,但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小龙女是世外之人,自小幽居古墓,清心寡欲,因爱情而下凡,谱就了一曲天下无双的爱之赞曲;长平公主则是出生高贵,气宇不凡,但残酷的现实无法让她拥有幸福,只能在痛苦的裂变中仰望天堂。喜欢在静夜里想象,年纪幼小的她,是如何“自有一股颐指气使的势派,举止之间,气度高华”,想象她拄着青竹杖,向冯不摧森然斜睨的尊贵气度,只字片语间,一个骄傲的公主跃然纸上……

在旧版原著里,她的爱情,是她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感情的开始,缘于一场流俗的英雄救美,盈盈芳心,便许了给他,一生不变。我一直不喜欢袁承志,他算是个中等人物,无甚出彩出处,但阿九爱的是他,无可奈何。她虽然美貌无双,可相遇之前,他的心里已经另有其人。怀着国恨家仇,感情失意,她选择了出家。感叹阿九的这份潇洒与绝决,得不到爱也绝不会死缠烂打,但情也不会改变,不如断情绝爱,远离尘嚣。 三版原著受到争议,可能是金庸本人也是钟爱阿九的吧,在这一版里,阿九成了袁承志“深爱之人”,对我而言,顶多算是个小小的安慰。很多时候,同一作品里出现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往往能引起战争与争议,自己目睹过的,有周芷若与赵敏之争,朱七七与白飞飞之争,赵灵儿与林月如之争,很不喜欢这些争论,只会让支持者之间发生一场又一场战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到是《神雕》,《射雕》等小说,感情的取舍坚定而明确。《碧血剑》则有所不同,二版原著里不存在争议,三版原著也不存在争议,只不过男主角爱的人有了错位。在支持者有眼中,男主角的爱成了争斗的筹码,《碧血剑》也有所不同,沈浪与李逍遥,我非常喜欢,我在乎他爱的是谁,而在我眼中,他们的选择也合我心意,袁承志却从来不是我所欣赏的男主角,更何况无论哪个版本,与他逍遥海外的都不是阿九,就算有这份爱,又有何用?即使爱上阿九,也无法用她的眼光来看待她所爱的人,想起三版原著里,在藏边苦等情郎的阿九,我更加伤心。回顾三版原著袁承志对阿九的爱,不知何样心情?但对阿九的描写太少,她的心事,只能猜测了。

缘起:英雄救美

[袁承志对青青道:“这人年纪一大把,却去欺侮小姑娘。瞧着,这就要下毒手啦。”青青急道:“我去救她。”袁承志笑道:“两个都是要夺咱们财物的,救什么?”青青道:“这小姑娘怪讨人喜欢的,救了再说。大哥,你出手吧。”承志一笑,点点头。]

出于侠义之心,袁承志谁都会救的。从褚红柳手下救了阿九,继而又为程青竹救治,阿九已经动心了吧,至少是非常感激,为了表达感激之意,将所“赢”的第八箱珠宝赠予袁承志,并说“谁也不许碰”,维护之意露于言表,也有那份属于公主的“颐指气使”。

英雄救美,倾心相许。只恨阿九之前,没遇到更好的人,或者是遇到而未动心。情的产生,也许就是那一记得的感动与震撼。皇宫之中,哪有好男儿值得动心?走上江湖,一般人物也入不了公主的眼。袁应该是第一个对阿九有着救命之恩的人,爱上他,为他动心,也不足为奇。更何况,袁承志本就是主角,几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的,在金书中太多见了,写阿九,恐怕本也是为了袁承志吧。

牵挂:

到泰山聚会时,[袁承志不见青竹帮美丽的小姑娘阿九的到来,微感失望,颇有怅惘之意,但不过多时,也就忘了]。袁承志略有动心,但如果不是后来还有奇缘,恐怕也只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一袭青衣,再无其它。

再见钟情:

第十二回,阿九再次出场,与上次的平民装束不同,此次已显露她身份不凡,阿九艳若玫瑰,[袁承志心中怦的一跳,似是给内家高手打一拳,忙转过了头,不敢多看],此一面之后,袁承志的心里,恐怕是再忘不了这位美丽的姑娘。袁看出她不寻常,要对她多留神些,恐怕本是提防之意,但情出于心,避免不了,多留神,恐怕更多留了情。自此,青青开始吃醋了,袁对阿九的情意,逃不过身边的人。第十五回:[青青眼光中露出柔和的恳求神色,低声道:“承志哥哥,我求你别老是牵记着那个阿九。这些日子来,不论做什么事的时候,你总是在想念阿九。”]袁承志志否认,但青青说:[那个独眼龙送贴子来时,你手拿贴子,满脸温柔的神色,你一定盼望是阿九来的信,盼望送礼给我们的是阿九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单铁生这独眼老儿,你拿着他的名贴,怎会痴痴地发呆,嘴角含笑?你爱他一只眼挺美么?]袁承志无话可说,感叹什么都瞒不过青青。

后来,青青被擒,袁承志与焦宛儿一起躲到床上,青青生气,宛儿虽爱袁承志,但自觉此生无缘,可宛儿却不知,承志此时所想的,既不是她宛儿,也不是头顶的青青,而是那个不知身在何的阿九。他必没想到,很快,就能见到阿九。

意外相逢:

袁承志误入公主寝宫,听到公主的声音,感觉像极阿九,自语:[唉,我老想着她干什么?一天想她十七八遍也不止,真正糊涂透顶]。而此时,正是“青衿心上意,彩笔画中人”,很美的回目,很美的女子一面画着心上人,一面吟古老的情诗:子衿。金庸选用“青青子衿”这首诗,当是别有深意。明明是阿九在借诗抒情,却出现青青的名字。三个人的情感纠结不清,真是宿命啊!

阿九必是以为此生再难得见所爱,满腔情意不知与何人说,尽付手中丹青,对着画像以表相思之意。她爱得深,更兼蕙质兰心,极具婉约的凄美。

接下来的情节更离奇,袁承志被迫躲入公主的床上,两人都是惊喜交集,柔情蜜意。自山东道上一见之后,常自思念,此时居然同床合衾,袁承志大喜之余,暗自庆幸。只是,在危机时刻的温柔,总是短暂,阴谋在皇宫里无声地进行,阿九认为袁承志贪念温柔,不肯起来,只说以后还有这样的时刻,虽然袁承志想的是到底帮不帮崇祯,但确实也舍不得起来,还告诉阿九:“你说过的话可别忘了……”

暂时放下个人仇恨,袁承志帮了崇祯。临别时,阿九留下了金蛇剑,盼望再次相见。回去之后,他心中,[阿九与温青青,一个有情,一个有义,委实难分轩轾,既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斗目入睡,将两个美女置之脑后]。我不欣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但更不欣赏袁承志此时对待二女的态度。也许这更符合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男性三妻四妾本也正常,但我所热爱的武侠小说中,仅韦小宝娶七个我能接受,其他的男子,都是要一心一意地爱一个人。他要做出选择,确实艰难。我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只是怜惜阿九。她在孤寂的夜里,是抱着金蛇剑,对着画像微笑,期待着他来带走她吗?还是感伤着国家的危难,怀疑自己真能跟他一走了之吗?她自然想走,可又怎么放得下敬爱的父皇母后?以及身为公主的责任。

故国破,生别离:

北京城,被闯王的军队攻陷了。[(袁承志)想起阿九孤身一个少女,不知如何自处,又想到她对自己情意诚挚深切,令人心感,虽然自己与青青早订鸳盟,此生对阿九实难报答,但无论如何,也是舍不得阿九,突然间心头一阵狂喜:“一个是我深爱,一个是我所不能负心相弃之人,那么两个都不相负好了。唉!不成的,不成的!”]情关难过,父仇总要报,他直奔乾清宫,正见阿九差点丧生于崇祯剑下,惊怒之余,救下已断了一臂的阿九,也听她之言,放过杀父仇人,将阿九带回。

焦宛儿将阿九带去医治,[袁承志眼光顺着阿九直送她进房,满脸柔情,又深有忧色。]此举,青青留下一书,悄然告别,袁承志不禁自愧,心想,[我的确是变了心。青弟如此责我,倒也并非全然无因,未必真是她错怪了我]。

在华山之上,阿九最后一次出场。袁承志与玉真子决战,她知袁承志对己钟情已深,怕他心中挂着自己,以致与大敌对决时未能专注,告诉他,她的伤已经好了。袁承志面对阿九与青青,唯叹息而已,让何惕守照顾“她”平安,这个“她”是谁,何惕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袁承志再次表露心声:[这两个姑娘对我都是一片真情,并非假意。到底我心中对谁更好些?我识得青弟在先,曾说过终生对她爱护,原不该移情别恋,可是一见阿九之后,我这颗心就转到这小妹妹身上了。整日价总是想着她多,想着青弟少。我内心盼望的,其实是想跟阿九一生一世的在一起,永不离开,到底如何是好?]

大战之时,情丝缠绕,饶是此时,看到阿九的玉容丽色,袁承志竟也痴了,向她靠近,惊觉什么叫“意假情真”,爱上谁,全是真情,心意自然也是真的,自责无情无义,[可是眼光要从阿九脸上转向青青,竟自不能,气血上涌,只想扑到阿九身上,紧紧抱住她,就让玉真子将两人一剑同时斩死,就此解此死结]。此时,我突然同情这个男人 ,当对情的理想与义的标准发生冲突,他无论选择什么,都是痛苦。且,是苦了三人。

武戏在持续中,袁承志跌到阿九面前,玉真子剑锋将到,阿九奋不顾身地为袁承志挡了一剑——正好砍在阿九袖中所藏的金蛇剑上,袁承志接过金蛇剑,对阿九又是感激,又是怜惜,两人情不自禁地搂在一起,导致青青绝望跳崖。

[阿九站在一旁,回思适才自己不顾死活,扑在承志身上救护,其后又情不自禁,在众人之前搂住承志的脖子,而承志又伸臂将自己搂在怀里,虽只一霎之间,只因是生死悬于一线之际,却已如天长地久,比之在皇宫中同床共衾、肌肤相亲,更加亲密,想起来不由得一阵羞涩,一阵甜蜜。待听得青青怪责承志不该跌在自己面前,又说“你这么含情脉脉地瞧着人家,心不在焉”,觉得承志当时确是含情脉脉地瞧着自己,只怕当真心不在焉,以致给人打倒,也是有的。又见青青愤而跳崖,承志奋不顾身地跳下相救,抱她入屋,全神贯注地救护,想起自己对承志的这番相思,只怕难有美满后果,思前想后,不由得柔肠百转,只想不如自己也从悬崖跳下去,一死了之。却不知他会不会也这般奋不顾身地来相救自己?最好是死在他的怀里,一了百了]。两个女人的情一样深,对爱情的未来一样无望,为化解阿九心中的郁积,以及报救命之恩,木桑道人欲收阿九为徒,带到藏边。

离别之际,阿九泪如雨下,许下等袁承志十年,若十年后他不来,就出家为尼,袁承志信誓旦旦:[我一定会来见你,阿九妹子,不到一年,我就来啦!我见不到你,我会死的]。阿九摇头,是否已经预见到永不相见的结局?

阿九走了,袁承志抢到崖边,远远向群山千峰望去,只见云封雾涌,阿九与木桑道人早已不见踪影,叹息良久,肠痛心酸,支持不住,坐倒在地。从此,只有无尽的思念了吧。其实感觉这一处情节很不合理,在诸事乱作一团的时候,道人带走阿九,袁既然爱,为何不挽留?如若不欲与阿九在一起,为何又许下一年之期?笑话一场。

绵延相思意:

闯军无道,清兵横行,报国无望。心灰意冷的袁承志,只想逃避残酷的现实,携众人东行。自阿九去了藏边,我亦只能在袁承志的思念中寻找关于长平公主的片断描写,[袁承志身虽东行,一颗心却日日向西,只盼到藏边去会阿九。心想,只要不与青青成亲结为夫妻,去了藏边不再回来就不算相负。与阿九分别了数日,思念殊殷,每日里只想到了在藏边见到她后,便跟木桑道长整整下一个月棋,他过足了棋瘾,便会有几天不来缠住自己,那时就偷偷带了阿九,深入西藏荒无人迹的高山野岭,从此不回中原,此后师门旧友,一个不见,每日里只和阿九过神仙一般日子,直到老死。在西藏打猎也好,采药也好,总饿不死人。自忖思念阿九,倒不是为了她的美貌,只是与她相处之时,虽然只有一时片刻,心中总是自然而然说不出的欢喜,阿九微微一笑,轻轻一语,自己便回味无穷,高兴上半天,倘若能有十天半月的相聚,真想不出自己会过得如何快活,更不用说终身相依,永不分离了]。其实,不能不说他爱阿九,与阿九的美貌无关,但他所看中的“快乐”,也许才正是爱情本身。情之何物,来无踪影,不知何时就生根发芽,纵能找出千万条爱或不爱的理由,但动心了就是动心了,情劫一来,谁也躲不掉。

袁承志遥望藏边,心悬阿九,无可奈何。远在藏边的阿九,定是在相思与痛苦中苦渡岁月。十年之后,三千烦恼丝,终将落下;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

  姓:朱Zhū

  名:媺娖Meichuò

  身份:青竹帮帮主程青竹女徒弟

  封号:长平公主

  真实身份:大明崇祯皇帝之女,明朝长平公主(Princess Chang Ping)

  性别:女

  国籍:大明

  祖籍:安徽凤阳

  出生地:北京

  父亲: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

  母亲:周皇后

  祖父:明朝光宗朱常洛泰昌

  外公:嘉定侯周奎

  妹妹:昭仁公主

  弟弟:太子(长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住处:紫禁城宁寿宫

  丫环: 陶红英

  样貌:清丽高雅,秀美柔嫩,美貌绝伦,虽然年幼,但艳丽异常,神态天真,双颊晕红,肤色白腻,一双眼灿然晶亮,年纪虽幼,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当真比画儿里摘下来的人还要好看,想不到盗伙之中,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

  气质:高贵典雅,洁若百合,秀若粉荷,雅若幽兰,清丽脱俗,淡雅超群,气度清华,娇美却又不失典雅,清秀却又不失柔美,虽然幼小,但自有一股颐指气使的势派。

  声音:柔和清脆,动听之极

  种族:汉族

  语言:汉语

  曾念之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法名:九难

  出家之年:1644年

  出生之年: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

  年龄:15岁

  帮派:青竹帮

  师父:程青竹

  身份:青竹帮帮主程青竹女徒弟

  后期师父:木桑道人

  暗恋情人:袁承志

  情敌:焦宛儿,温青青

  曾受之伤:被崇祯砍断左臂

  曾使用的武器:两根细细的竹竿,金蛇剑

  代表之花:百合

  曾使武功:双枪枪法:阿九当时使的武器--竹竿性柔,盘打挑点之中,又含著软鞭与大杆子的招数,百忙中还找敌人穴道,左手竿在地下一撑,身子飞起,右手竹竿在地下一撑,又再跃起,左手竿居高临下,俯击敌人,一杆点在“肩贞穴”上,左臂便是一麻

  最喜悦害羞之事: 与日夕相思的袁承志同床合衾

  徒弟: 康熙初年的奇人韦小宝,女徒弟阿珂,阿琪(见《鹿鼎记》)、雍正年间的著名英侠甘凤池、白泰官、吕四娘等人

  曾服之药:雪参玉蟾丸

  [编辑本段]对阿九的称呼

  阿九姑娘(袁承志,温青青称)

  阿九(程青竹,温青青,袁承志称)

  小徒(程青竹称)

  小孩儿(褚红柳称)

  小姑娘(温青青称)

  九妹妹(温青青称)

  殿下(皇宫宫女,曹化淳,袁承志称)

  公主殿下(袁承志称)

  孩儿(崇祯称)

  美公主(何惕守称)

  师太(韦小宝称)

  师父(阿珂,阿琪,韦小宝称)

  公主师太(韦小宝称)

  最令人感动之言: 我天天这般神魂颠倒的想著你,你也有一时片刻的挂念著我么?

  百合是纯洁、高贵、优雅的象征,是有品味人士的首选。阿九出身於帝皇之家,混迹於绿林之中,但是"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神态天真,双颊晕红,年纪虽幼,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想不到盗伙之中,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温青青对她的妒忌,不是没有道理的此后的白衣九难,秉性高贵,虽经霜雪却不改骄矜自傲,在阿珂的丽色映衬下依然高贵典雅、气度清华,不愧百合之称。

  [编辑本段]人物解读

  始终以仰望的姿态面对她,细细在书页中寻找她的芳踪,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悲哀。她,到底是哪里吸引了我?

  不算厚重的一本小说,两段爱情让我情系一生。金蛇郎君与温仪,以及九公主的刻骨相思。

  结合两版原著,懂得她,爱上她,为她流泪,一切那么自然。她出场不多,描写甚少,个性不突出,但给了我无尽的想象。

  [编辑本段]一.美貌

  她应是《碧血剑》中的第二美女。陈圆圆之美,倾倒众生,传奇百世,但书中的陈圆圆,让闯王部下丑态百出,反而失去了美感,阿九容光照人,灿若玫瑰,阿九之美,在金庸笔下,都给人美好的暇想。

  出场:[后面跟着一个垂髻青衣少女,一瞥之间,但见容色绝丽。]

  好一个“绝丽”,一个“绝”字,让众芳失色,书剑》中的香香公主,《倚天》中的周芷若,《天龙》中的王语嫣等美女,方能用“绝”字,这是一种美的极致。

  让女人也欣赏的美女,方是最美,看女主角眼中的阿九:

  声音:[青青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

  容貌:[见她十五六岁年纪,神态天真,双颊晕红,肤色白腻,一双眼灿然晶亮,年纪虽幼,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当真比画儿里摘下来的人还要好看,想不到盗伙之中,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青青向来自负美貌,相形之下,自觉颇有不如]

  其实此处有用词堆砌之嫌,我认为天真与高雅是冲突的,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展现。高雅应该是一种因极高的修养沉淀而成的气质,天真可以是可爱,而高雅却是让人尊敬。不过我更有咬文嚼字之嫌。

  第十二回:[青青问阿九道:“九妹妹,那日咱们大杀官兵,打得好痛快,后来忽然不见了你。你这样美貌,我那天一见,便永远也忘不了。我老是牵记,你到哪里去了啊?”]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青青笑道:“想这个小姑娘当真美之极矣,美得不像是人,你说她美不美?” 袁承志知她很小性儿,如说阿九美,定要不高兴,说阿九不美吧,又是明明撒谎,既违良心,她也不信,只得笑道:“不像是人,像女鬼吗?”青青道:“你心里明明想说她像仙女,偏又不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白云彩霞,却是各有风韵:

  [她上次穿一件青布衣衫,似个乡下姑娘,这时却打扮得明艳无伦,认饰华贵,左耳上戴着一粒拇指大的珍珠,衣襟上一颗大红宝石,闪闪生光。这小姑娘荆钗布裙,装作乡姑时秀丽脱俗,清若冰仙。这时华服珍饰,有如贵女,花容至艳,玫瑰含露]

  第十六回,袁承志对众女的评价:[所识女子之中,论相貌之美,言动可爱,自以阿九为第一,无人可及。小慧诚恳真挚。宛儿豪迈可亲。青弟虽爱使小性儿,但对我全心全意,一片真情。哪知还有何铁手这般艳若桃李、毒如蛇蝎的人物,真是天下之大,奇人异士,所在都有]

  这是断臂后的描写:

  [(何惕守)身后站着一个妙龄少女,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了白狐皮帽子。虽是眉目如画,清丽绝伦,但容色甚是憔悴]

  又是一个“绝”字。

  貌美偏偏惹事,小龙女美若天仙,某道士凡心大动,无独有偶,玉真子也对阿九之美感叹不己:[玉真子先前一瞥之间,已见到阿九清丽脱俗,从所未见,这时见她出手,不忍辣手相伤,有意容让……玉真子一呆,说道:“天下竟有这般美丽的女子!我可从没见过。须得带回山去。”]

  因阿九之美,何惕守绝不会做袁承志的小老婆:[世上既有了阿九这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你全心全意地疼着她,向着她,宠着她,人家做你的小老婆还有什么好?……阿九这小妹妹娇娇滴滴,美丽无比,叫人一见就爱,我舍不得毒死她]

  我喜欢美丽的女子,更喜欢气质脱俗高雅的女子,长平公主,符合我对美女的全部幻想。

  [编辑本段]二.身份

  身为大明公主,当是与众不同,无论是历史上的长平,还是小说里的她,都是悲剧人物。公主的身份,带给她的,却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家?还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来,更何况亡国公主?在我印象中,公主=美丽,高雅,荣华富贵,束缚,压抑。皇帝子女众多,而在男权社会,妃子生了女儿本就不是什么好事,天伦之乐恐怕很少;记得很就以前看《贺兰雪》,里边某个部族的首领感叹:生女儿还不如养牛羊,牛羊还可以杀来吃肉,女儿却没任何用处,听得我心惊胆寒。而大多数公主的用处,恐怕就是和亲了,运气不好的到塞外,运气好点的则嫁入当朝权贵。

  公主的身份,也注定了她与所爱之人敌对的立场,但她与袁承志也从没因为父仇的关系而有过真正的对立。向来厌恶父辈的仇恨让下一代的爱情受到残酷的迫害,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长平公主的爱情,却更多了凄凉。只能说世事弄人,我想,这时候的她,更不希望自己是公主。

  虽是公主,但却与幽居深宫的公主不同,她一生下来,钦天监正给她算命,说她要是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必定夭折,因此崇祯才许她到外面乱闯,更学了一身好武功。她是皇家贵胄,又因有江湖经历而对世道有所了解,至少比其父要清醒。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四起造反,外敌又铁骑铮铮,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无人能拯救。她常将宫里的金银拿出去救济受苦的百姓,但这无疑是杯水车薪。谁说公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乱世流民想要的是安定与温饱,当朝公主亦没在安逸的生活中软化,站得越高责任越大,可能力却是有限。

  亡国公主,无法不悲哀。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父亲永远紧锁的眉宇,整个帝国无边的呻吟,在她的心上,刻着悲哀的烙印。她想改变这一切,但小小女子,无力回天。可以想象,她在向崇祯进言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忧思,她知道父亲刚愎自用,受奸人蒙蔽,知道所谓流寇就是百姓,只要有饭吃,日子过得下去,流寇就变成了好百姓,否则好百姓也给逼成了流寇,帝王不能把所有百姓都杀光。可又有何用?[‘人人都反我,连我的亲生女儿也反我!’]崇祯一席话,让忧国忧民的九公主,再也不能多言。 国之将亡之时,身为公主是最大的不幸。

  公主身份与教育,让她有了不俗的高雅气度与威严。曾用“天堂之上,人间之下”来形容她。这句话我赋予了我喜欢的两个女子:长平公主与小龙女,但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小龙女是世外之人,自小幽居古墓,清心寡欲,因爱情而下凡,谱就了一曲天下无双的爱之赞曲;长平公主则是出生高贵,气宇不凡,但残酷的现实无法让她拥有幸福,只能在痛苦的裂变中仰望天堂。喜欢在静夜里想象,年纪幼小的她,是如何[自有一股颐指气使的势派,举止之间,气度高华],想象她拄着青竹杖,向冯不摧森然斜睨的尊贵气度,只字片语间,一个骄傲的公主跃然纸上……

  在旧版原著里,她的爱情,是她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感情的开始,缘于一场流俗的英雄救美,盈盈芳心,便许了给他,一生不变。我一直不喜欢袁承志,他算是个中等人物,无甚出彩出处,但阿九爱的是她,无可奈何。她虽然美貌无双,可相遇之前,他的心里已经另有其人。怀着国恨家仇,感情失意,她选择了出家。感叹阿九的这份潇洒与绝决,得不到爱也绝不会死缠烂打,但情也不会改变,不如断情绝爱,远离尘嚣。

  [编辑本段]三.爱情

  三版原著受到争议,可能是金庸本人也是钟爱阿九的吧,在这一版里,阿九成了袁承志“深爱之人”,对我而言,顶多算是个小小的安慰。很多时候,同一作品里出现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往往能引起战争与争议,自己目睹过的,有周芷若与赵敏之争,朱七七与白飞飞之争,赵灵儿与林月如之争,很不喜欢这些争论,只会让支持者之间发生一场又一场战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到是《神雕》,《射雕》等小说,感情的取舍坚定而明确。《碧血剑》则有所不同,二版原著里不存在争议,三版原著也不存在争议,只不过男主角爱的人有了错位。在支持者有眼中,男主角的爱成了争斗的筹码,《碧血剑》也有所不同,沈浪与李逍遥,我非常喜欢,我在乎他爱的是谁,而在我眼中,他们的选择也合我心意,袁承志却从来不是我所欣赏的男主角,更何况无论哪个版本,与他逍遥海外的都不是阿九,就算有这份爱,又有何用?

  即使爱上阿九,也无法用她的眼光来看待她所爱的人,想起三版原著里,在藏边苦等情郎的阿九,我更加伤心。回顾三版原著袁承志对阿九的爱,不知何样心情?但对阿九的描写太少,她的心事,只能猜测了。

  缘起:英雄救美

  [袁承志对青青道:“这人年纪一大把,却去欺侮小姑娘。瞧着,这就要下毒手啦。”青青急道:“我去救她。”袁承志笑道:“两个都是要夺咱们财物的,救什么?”青青道:“这小姑娘怪讨人喜欢的,救了再说。大哥,你出手吧。”承志一笑,点点头。]

  出于侠义之心,袁承志谁都会救的。从褚红柳手下救了阿九,继而又为程青竹救治,阿九已经动心了吧,至少是非常感激,为了表达感激之意,将所“赢”的第八箱珠宝赠予袁承志,并说“谁也不许碰”,维护之意露于言表,也有那份属于公主的“颐指气使”。

  英雄救美,倾心相许。只恨阿九之前,没遇到更好的人,或者是遇到而未动心。情的产生,也许就是那一记得的感动与震撼。皇宫之中,哪有好男儿值得动心?走上江湖,一般人物也入不了公主的眼。袁应该是第一个对阿九有着救命之恩的人,爱上他,为他动心,也不足为奇。更何况,袁承志本就是主角,几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的,在金书中太多见了,写阿九,恐怕本也是为了袁承志吧。

  牵挂:

  到泰山聚会时,[袁承志不见青竹帮美丽的小姑娘阿九的到来,微感失望,颇有怅惘之意,但不过多时,也就忘了]。袁承志略有动心,但如果不是后来还有奇缘,恐怕也只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一袭青衣,再无其它。

  再见钟情:

  第十二回,阿九再次出场,与上次的平民装束不同,此次已显露她身份不凡,阿九艳若玫瑰,[袁承志心中怦的一跳,似是给内家高手打一拳,忙转过了头,不敢多看],此一面之后,袁承志的心里,恐怕是再忘不了这位美丽的姑娘。袁看出她不寻常,要对她多留神些,恐怕本是提防之意,但情出于心,避免不了,多留神,恐怕更多留了情。自此,青青开始吃醋了,袁对阿九的情意,逃不过身边的人。第十五回:[青青眼光中露出柔和的恳求神色,低声道:“承志哥哥,我求你别老是牵记着那个阿九。这些日子来,不论做什么事的时候,你总是在想念阿九。”]袁承志志否认,但青青说:[那个独眼龙送贴子来时,你手拿贴子,满脸温柔的神色,你一定盼望是阿九来的信,盼望送礼给我们的是阿九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单铁生这独眼老儿,你拿着他的名贴,怎会痴痴地发呆,嘴角含笑?你爱他一只眼挺美么?]袁承志无话可说,感叹什么都瞒不过青青。

  后来,青青被擒,袁承志与焦宛儿一起躲到床上,青青生气,宛儿虽爱袁承志,但自觉此生无缘,可宛儿却不知,承志此时所想的,既不是她宛儿,也不是头顶的青青,而是那个不知身在何的阿九。他必没想到,很快,就能见到阿九。

  意外相逢:

  袁承志误入公主寝宫,听到公主的声音,感觉像极阿九,自语:[唉,我老想着她干什么?一天想她十七八遍也不止,真正糊涂透顶]。而此时,正是“青衿心上意,彩笔画中人”,很美的回目,很美的女子一面画着心上人,一面吟古老的情诗:子衿。金庸选用“青青子衿”这首诗,当是别有深意。明明是阿九在借诗抒情,却出现青青的名字。三个人的情感纠结不清,真是宿命啊!

  阿九必是以为此生再难得见所爱,满腔情意不知与何人说,尽付手中丹青,对着画像以表相思之意。她爱得深,更兼蕙质兰心,极具婉约的凄美。

  接下来的情节更离奇,袁承志被迫躲入公主的床上,两人都是惊喜交集,柔情蜜意。自山东道上一见之后,常自思念,此时居然同床合衾,袁承志大喜之余,暗自庆幸。只是,在危机时刻的温柔,总是短暂,阴谋在皇宫里无声地进行,阿九认为袁承志贪念温柔,不肯起来,只说以后还有这样的时刻,虽然袁承志想的是到底帮不帮崇祯,但确实也舍不得起来,还告诉阿九:“你说过的话可别忘了……”

  暂时放下个人仇恨,袁承志帮了崇祯。临别时,阿九留下了金蛇剑,盼望再次相见。回去之后,他心中,[阿九与温青青,一个有情,一个有义,委实难分轩轻,既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斗目入睡,将两个美女置之脑后]。我不欣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但更不欣赏袁承志此时对待二女的态度。也许这更符合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男性三妻四妾本也正常,但我所热爱的武侠小说中,仅韦小宝娶七个我能接受,其他的男子,都是要一心一意地爱一个人。他要做出选择,确实艰难。我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只是怜惜阿九。她在孤寂的夜里,是抱着金蛇剑,对着画像微笑,期待着她来带走她吗?还是感伤着国家的危难,怀疑自己真能跟他一走了之吗?她自然想走,可又怎么放得下敬爱的父皇母后?以及身为公主的责任。

  故国破,生别离:

  北京城,被闯王的军队攻陷了。[(袁承志)想起阿九孤身一个少女,不知如何自处,又想到她对自己情意诚挚深切,令人心感,虽然自己与青青早订鸳盟,此生对阿九实难报答,但无论如何,也是舍不得阿九,突然间心头一阵狂喜:“一个是我深爱,一个是我所不能负心相弃之人,那么两个都不相负好了。唉!不成的,不成的!”]情关难过,父仇总要报,他直奔乾清宫,正见阿九差点丧生于崇祯剑下,惊怒之余,救下已断了一臂的阿九,也听她之言,放过杀父仇人,将阿九带回。

  焦宛儿将阿九带去医治,[袁承志眼光顺着阿九直送她进房,满脸柔情,又深有忧色。]此举,青青留下一书,悄然告别,袁承志不禁自愧,心想,[我的确是变了心。青弟如此责我,倒也并非全然无因,未必真是她错怪了我]。

  在华山之上,阿九最后一次出场。袁承志与玉真子决战,她知袁承志对己钟情已深,怕他心中挂着自己,以致与大敌对决时未能专注,告诉他,她的伤已经好了。袁承志面对阿九与青青,唯叹息而已,让何惕守照顾“她”平安,这个“她”是谁,何惕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袁承志再次表露心声:[这两个姑娘对我都是一片真情,并非假意。到底我心中对谁更好些?我识得青弟在先,曾说过终生对她爱护,原不该移情别恋,可是一见阿九之后,我这颗心就转到这小妹妹身上了。整日价总是想着她多,想着青弟少。我内心盼望的,其实是想跟阿九一生一世的在一起,永不离开,到底如何是好?]

  大战之时,情丝缠绕,饶是此时,看到阿九的玉容丽色,袁承志竟也痴了,向她靠近,惊觉什么叫“意假情真”,爱上谁,全是真情,心意自然也是真的,自责无情无义,[可是眼光要从阿九脸上转向青青,竟自不能,气血上涌,只想扑到阿九身上,紧紧抱住她,就让玉真子将两人一剑同时斩死,就此解此死结]。此时,我突然同情这个男人 ,当对情的理想与义的标准发生冲突,他无论选择什么,都是痛苦。且,是苦了三人。

  武戏在持续中,袁承志跌到阿九面前,玉真子剑锋将到,阿九奋不顾身地为袁承志挡了一剑——正好砍在阿九袖中所藏的金蛇剑上,袁承志接过金蛇剑,对阿九又是感激,又是怜惜,两人情不自禁地搂在一起,导致青青绝望跳崖。

  [阿九站在一旁,回思适才自己不顾死活,扑在承志身上救护,其后又情不自禁,在众人之前搂住承志的脖子,而承志又伸臂将自己搂在怀里,虽只一霎之间,只因是生死悬于一线之际,却已如天长地久,比之在皇宫中同床共衾、肌肤相亲,更加亲密,想起来不由得一阵羞涩,一阵甜蜜。待听得青青怪责承志不该跌在自己面前,又说“你这么含情脉脉地瞧着人家,心不在焉”,觉得承志当时确是含情脉脉地瞧着自己,只怕当真心不在焉,以致给人打倒,也是有的。又见青青愤而跳崖,承志奋不顾身地跳下相救,抱她入屋,全神贯注地救护,想起自己对承志的这番相思,只怕难有美满后果,思前想后,不由得柔肠百转,只想不如自己也从悬崖跳下去,一死了之。却不知他会不会也这般奋不顾身地来相救自己?最好是死在他的怀里,一了百了]。两个女人的情一样深,对爱情的未来一样无望,为化解阿九心中的郁积,以及报救命之恩,木桑道人欲收阿九为徒,带到藏边。

  离别之际,阿九泪如雨下,许下等袁承志十年,若十年后他不来,就出家为尼,袁承志信誓旦旦:[我一定会来见你,阿九妹子,不到一年,我就来啦!我见不到你,我会死的]。阿九摇头,是否已经预见到永不相见的结局?

  阿九走了,袁承志抢到崖边,远远向群山千峰望去,只见云封雾涌,阿九与木桑道人早已不见踪影,叹息良久,肠痛心酸,支持不住,坐倒在地。从此,只有无尽的思念了吧。其实感觉这一处情节很不合理,在诸事乱作一团的时候,道人带走阿九,袁既然爱,为何不挽留?如若不欲与阿九在一起,为何又许下一年之期?笑话一场。

  绵延相思意

  闯军无道,清兵横行,报国无望。心灰意冷的袁承志,只想逃避残酷的现实,携众人东行。自阿九去了藏边,我亦只能在袁承志的思念中寻找关于长平公主的片断描写,[袁承志身虽东行,一颗心却日日向西,只盼到藏边去会阿九。心想,只要不与青青成亲结为夫妻,去了藏边不再回来就不算相负。与阿九分别了数日,思念殊殷,每日里只想到了在藏边见到她后,便跟木桑道长整整下一个月棋,他过足了棋瘾,便会有几天不来缠住自己,那时就偷偷带了阿九,深入西藏荒无人迹的高山野岭,从此不回中原,此后师门旧友,一个不见,每日里只和阿九过神仙一般日子,直到老死。在西藏打猎也好,采药也好,总饿不死人。自忖思念阿九,倒不是为了她的美貌,只是与她相处之时,虽然只有一时片刻,心中总是自然而然说不出的欢喜,阿九微微一笑,轻轻一语,自己便回味无穷,高兴上半天,倘若能有十天半月的相聚,真想不出自己会过得如何快活,更不用说终身相依,永不分离了]。其实,不能不说他爱阿九,与阿九的美貌无关,但他所看中的“快乐”,也许才正是爱情本身。情之何物,来无踪影,不知何时就生根发芽,纵能找出千万条爱或不爱的理由,但动心了就是动心了,情劫一来,谁也躲不掉。

  袁承志遥望藏边,心悬阿九,无可奈何。远在藏边的阿九,定是在相思与痛苦中苦渡岁月。十年之后,三千烦恼丝,终将落下;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

深圳市情系一生珠宝有限公司是2013-12-19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翠竹路水贝工业区12栋四楼东。

深圳市情系一生珠宝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3000859666390,企业法人罗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深圳市情系一生珠宝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珠宝首饰、金银制品的销售;婚纱摄影;企业形象策划;经济信息咨询(不含人才中介服务、证券及限制项目);经营电子商务(涉及前置性行政许可的,须取得前置性行政许可文件后方可经营);国内贸易,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除外)。^。

通过爱企查查看深圳市情系一生珠宝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87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