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是由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基质+纤维+组织液)组成。所有细胞都生活在细胞间质中,他们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内环境
一·上皮组织(被覆上皮+腺上皮)
(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复层上皮):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作为管道和囊腔的内壁,起保护、分泌、吸收的作用。
1、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被覆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很薄、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及物质交换,称内皮。覆盖于体腔内壁的腹膜、肠系膜、胸膜、心包膜等处浆膜表面的扁平上皮称间皮,它能产生少量浆液,使细胞表面湿润、光滑,减少胸膜腔的腔面与器官之间的摩擦,便于内脏活动。
(2)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的上皮,游离面常有微绒毛。这类上皮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于胃、肠、胆囊和子宫等腔面,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于呼吸道表面,顶端常附有纤毛,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2、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
浅层细胞呈扁平形状,不断角质化脱离;中间的为多角形;基底层细胞为矮柱状,可不断分裂增生,补充衰老损伤的细胞。分布于皮肤表层、口、唇、食道
(2)变移上皮
细胞无固定形状,常随器官充盈情况而变化。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
(二)腺上皮:分泌作用,以腺上皮作为主要成分的器官称为腺。
1、内分泌腺:在上皮细胞分化过程中,部分组织向深部凹陷,与上皮脱离形成
2、外分泌腺:与身体表面和管腔上皮相连接的管道称为管道,排除分泌物;腺体末端呈管 状或泡状,称为腺泡,具有分泌功能。
二、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骨、软骨、血液、肌腱及筋膜均为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充满于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基质多,纤维较疏松,细胞数目少,具有连接、营养、保护、支持和修复等功能。
1、细胞种类: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数量多且分布广;巨噬细胞多突起,核小,可吞噬外来异物、衰老的细胞碎片、细菌、病毒;肥大细胞多分布于小血管周围,胞质内有粗大均匀颗粒,可产生肝素和组织胺;浆细胞数量较少,主要存在于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在慢性炎症时其数量增多。
2、间质:胶原纤维呈白色,较粗,索状,韧性强;弹性纤维呈**,较细,细丝状,有弹性;网状纤维短而细,多分布于组织交界处,以及造血器官、淋巴器官等处;基质为无定形胶状物,主要成分为黏多糖和蛋白质
(二)致密结缔组织
纤维较疏松结缔组织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分布于皮肤、真皮、肌腱。
(三)脂肪组织
被疏松结缔组织分格成小叶,主要分布于皮下网膜,占人体体重的10%,最大的储能库,维持体温、缓冲、支持作用。
三、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由肌细胞/肌纤维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细胞质称肌浆
(一)骨骼肌/横纹肌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由大量成束的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为多核细胞。受意识支配,为随意肌
骨骼肌——肌束/细胞束——肌纤维/肌细胞——肌原纤维
(二)心肌
含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有利于电冲动在心肌细胞间的快速传递。心肌的收缩具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
(三)平滑肌
同一层内的肌纤维平行排列,一条纤维的粗部与另一纤维的细部相连。支配平滑肌的神经末梢常常直接与每一个平滑肌细胞相连,连接处神经末梢形成膨大的曲张体。每个单位都需要接受刺激才能收缩。这些细胞作为一个功能合胞体形成一个共同单位同步收缩。平滑肌的收缩具有节律性,具较大的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四、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很丰富的线粒体,神经原纤维(呈线状交织分布,起支持和运输作用),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内质网和核糖体组成,合成蛋白质)。
2、突起
(二)分类:按突起数目。 单极神经元:视网膜
假单极神经元: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双极神经元:嗅黏膜和视网膜中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可扩大联系,脑、脊髓和自主神经节内神经元
神经元功能。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三)神经胶质细胞
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也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1、星形细胞(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包裹在毛细管周围称细胞周足。支持固定神经元;噬菌作用;吸收或分泌维持化学平衡;供给营养;隔离神经元
2、少突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形成髓鞘
3、小胶质细胞:吞噬和清除坏死组织
4、施万细胞:参与外周神经轴突髓鞘的形成
(四)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包裹在外的神经胶质细胞
1、有髓神经纤维:节段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节,可实现跳跃传递(快),在消耗能量较少下传递
2、无髓神经纤维:也有一层薄髓鞘,离子通过截面进出传递(慢)。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中医理论中,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结构名。故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人体肌肉共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
摘录:眼外肌(extrinsic eyeball muscles)是支配眼球活动的中轴肌,是眼球巩膜上附着的六条肌肉,能使眼球随意转动。
Zinn纤维环 或称总腱环,在眼眶尖端附着于视神经孔四周的骨壁上,眼外肌(包括提上睑肌)除下斜肌起自前部眶内壁外均起自此总腱环。第Ⅲ颅神经支配上直、下直、内直及下斜四条眼外肌;第Ⅳ颅神经支配上斜肌;第Ⅵ颅神经支配外直肌。内直肌是作用最强的一条眼外肌,因肌肉肥厚,肌腱短,止点附着点离角膜最近(约5.5毫米)。在眼球内侧水平方向行走,因此其收缩之作用力较单纯,当眼球在原位时此肌收缩时眼球内转。但当眼球在上转时,肌肉止点处在眼球转动中心的水平面之上,因此肌肉收缩时除使眼球内转外尚略有上转作用。同样理由在下转位时可稍增加下转作用。内直肌鞘前部与内侧眶骨壁(泪骨)之间有纤维膜组织联系,称为内侧节制韧带,限制内直肌过度活动。外直肌 它与内直肌相似,处在眼球外侧水平线上。此肌较薄弱,止点离角膜缘约6.9毫米。此肌主要力量为使眼球外转。当眼球在上转或下转位,肌肉的附着点在眼球转动中心的上方或下方时,此时还略有上转或下转的作用力。外直肌鞘膜有纤维膜至颧骨眶结节称外侧节制韧带。上直肌上直肌止于上方角膜缘后约77毫米处。此肌中部介于提上睑肌与上斜肌之间。肌肉的走向大致平行于眼眶轴线。当眼球在原位时,肌轴与视轴大约成23度角。由于视轴与肌轴不平行,因此肌肉收缩时对眼球作用力就比较复杂。首先,在原位时肌肉收缩对眼球发生三个作用力。第一个力,因肌肉止于眼球转动中心的上方及前方,因此收缩时其主作用力为使眼球向上转;第二个力,因肌肉止点偏在转动中心的前内侧,所以收缩时也使眼球内转。第三个力,因为肌肉的起点在视轴的内侧,因此收缩时还可使眼球内旋。当眼球外展23°时,视轴与肌轴方向一致,此时肌肉作用比较单纯,收缩时主要作用力为使眼球向上转。如果眼球在内收67°位时,肌轴与视轴成90。角,此时肌肉收缩的作用力即失上转的作用而主要是内旋。在外展23°与内收67°之间的各个位置,上直肌收缩都带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力,但各力力的比例有所不同,在内收位置时以内旋内收为主,在外展位置时以上转为主。下直肌下直肌的肌轴方向与上直肌轴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也与眶轴一致,所不同的是在眼球下方,止在角膜下缘外约6.5毫米处。用理解上直肌作用的道理来理解下直肌是比较容易弄懂的。其作用力有二个方向与上直肌是正好对抗的,其下转力正好与上直肌之上转力对抗,外旋力正好与上直肌之内旋力对抗。下直肌使眼球内收的力量与上直肌是一致的。斜肌与直肌有一个基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力的方向是相反的,直肌起点在眼球转动中心后方,止点在转动中心前方,而斜肌起点在眼球中心的前方而止点在后方。斜肌旋转力较直肌强一倍,而上转及下转作用较直肌弱。上斜肌上斜肌起自眶尖总腱环,沿眶内上壁平行于眶壁向前行走,在鼻上方眶缘附近经滑车再折向后外方呈扇形展开,在上直肌下止予赤道之后。上斜肌的作用起点应在滑车处,此段肌轴与视轴成51°角。收缩时有三种作用,一是下转,一是内旋,有少量外展作用。当眼球在内收位51°时,视轴与肌轴一致,此时只有下转作用。当眼球在外展39°位置时,视轴与肌轴成90°,此时肌肉收缩只有两个作用,即内旋及外展。下斜肌 起自眼眶前下方内侧壁,止于眼球赤道部后方近外直肌平面,止点作扇形展开,在后长睫状动脉穿入点之外侧。眼球在原位时下斜肌肌轴与视轴成约51°角,有三种作用力:一为上转,二为外旋,并有少量外展作用。当眼球在内收位5l°时,视轴与肌轴一致,作用力比较单纯,主要使眼球上转。当眼球在外展39°位置时,视轴与肌轴成90°,此时肌肉收缩只起两个作用,就是使眼球外旋及外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