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重装步兵是怎么样的军队

古罗马重装步兵是怎么样的军队,第1张

西方古典重型步兵是伴随着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历程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古希腊重装步兵。

古希腊重装步兵是古希腊文明时期各城邦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到重视的部分。从当时留下的很多雕塑,绘画中,都可以一睹希腊重装步兵的风采。希腊人在塑造他们的神邸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现实中威武和力量的象征。比如人们熟知的雅典娜,一手持盾一手执矛;还有戴着高冠,手持盾牌的阿瑞斯,都具有典型的重装步兵的特征。

在我们的脑海里,要勾勒出一幅重装步兵的形象是很容易的,他戴着有护面和夸张头饰的高冠,手持三尺直径的巨大圆盾,另一手拿着长矛,胸、腹被厚重的甲胄包裹,腰部以下是散开的金属或皮制战裙,腿上还有明光闪闪的护胫。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史诗中, “胫甲坚固”这句反复出现的修饰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防具由青铜和木头制成,当重装步兵排列成行的时候,在他的对手面前出现的就是一堵青铜和木头构成的城墙。与当时昂贵的铁器相比,青铜护甲重量更轻,其厚度足以防止对方的武器对头、胸、腹等重要部位造成致命的打击。重装步兵武器包括一支2到3米长的矛,还有一把短剑(这把短剑在战场上实用的时候很少),这两样武器都是铁制的。同样是荷马史诗经常提到的“价格昂贵的灰铁”往往给人以古希腊武器全由青铜制成,而冶铁技术尚未普及的错误印象。实际上,在荷马史诗描述的故事之后的不到一个世纪,来自北方的多里斯人闯入了希腊半岛,洗劫了墨尼劳斯和海伦的宫殿,毁灭了阿开亚人的文明。这些征服者所依仗的正是铁制的武器。而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明,则还要在这之后几个世纪。特洛伊的英雄们在古希腊的历史中就已属于传说的时代。

在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家往往脱去士兵们沉重的胸甲,露出他们壮实的肌肉以显示其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重装步兵的全套装备甚至重达四十千克,因此必须具备相当精良的体格,才能在战场上行动。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条件下,要具备精良的体格所必须的充足营养,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满足,这就牵涉到了重装步兵的产生和组成。

希腊重装步兵的产生是与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形式分不开的,这是一种特有的产物。希腊重装步兵的产生基础是大量的自耕农,也就是具有土地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平民阶层。希腊的公民在最初的所指也就是这种有地的平民,而不包括无地者和都市游民,当然更不包括奴隶。对于这些自耕农来说,对土地的护卫是其根本的目标,在争斗中,他们用他们经济所能允许的最好装备来武装和防卫自己。但是必须看到的是一个单独的重装步兵实际上非常脆弱,他背负沉重的装备在田野或者山地缓慢移动,一个轻装的对手很容易对他进行袭击,玩各种打了就跑的把戏,或者把他绊倒之后再收拾掉。在这种情况下,装备上的优势完全无从体现。因此,重武装的一方更依赖于群体合作,只要聚集成群,装备就给了他们最好的防卫,并能得到同伴的支援,唯一需要防止的就是阵型的瓦解和分裂。在此基础上形成方阵的战术也就容易得到理解了。

典型的希腊重装步兵方阵一般纵深为八列,如果人数多,阵型就会拉得相当宽,有时候绵延几英里。作战的时候,每排的重装步兵肩并肩排成密集的阵线,右手持矛,左手持盾。每名士兵左手的盾牌,不但保护自己的左侧,还要为同伴的右侧身体负责。盾牌在古希腊重装步兵中,被赋予了一种感情纽带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团队精神无疑是有利的。对于这堵青铜和木头组成的墙壁,散兵,投石手或者原始的骑兵是难以攻破的,他们的武器很难击倒方阵中的战士,而方阵前三排士兵挥出的长矛却可以在他们防护菰劣的身体上造成致命的伤口。公元前49年,波斯人在马拉松平原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活动墙壁,波斯仓促拼凑的轻步兵和骑兵在雅典重步兵的盾牌和长矛上撞得头破血流,阵亡比率竟达到了骇人的64:192!在希腊重装步兵的方阵战术中,团结和纪律是第一位的,战术被降低到了几乎可以消除的地步。至于战略,根本没有考虑。事实上,马拉松战役中波斯人的战略无疑高出雅典人一筹,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雅典人的成功有其运气成分——当时波斯人正在登船,处于欲罢不能的混乱状态中。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获得高于对手的防护,重装步兵的装备重量是惊人的。因此重装步兵的机动能力很差,他们没有速度,不能很快地进攻。虽然借助军中仆役的帮助,能够在较远的战场上作战,但没有建立专门的后勤体系支撑。由于方阵本身的庞大和严密,军官的作用不是策划战术、诡计,而是如同原始的部落战争中一样带头冲锋厮杀,以自己的勇敢鼓励部队向前。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在波斯入侵前很少有为了掠夺土地而进行的长期战争。而局部的边界战争,基本上从双方列阵开始,半天之内结束。山地和丘陵是交战双方都不愿意选择的,因为破碎的地形会使方阵脱节,变形,最后被割裂成无数团,使得方阵最根本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双方会在一处事先选定的平原展开交战。散兵,弓箭手,骑兵完全无足重轻,如果他们意外劫掠了方阵后的辎重或者对方阵中的战士施加了远距离打击,则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加以蔑视。这种情形,与中国古代的车战有类似之处。

前文中已经指出,古希腊重装步兵的装甲能够有效抗击当时的武器,因此当两支重装步兵方阵对撞的时候,战争就变成了一种蛮力碰撞,嘶吼喧嚣,气喘吁吁的低效杀戮。受致命伤的部位往往是颈、臂、腹股沟、大腿这些裸露的部分。另一个致死率非常高的原因是挤压和踩踏,如果有人因为受伤或者被推撞,甚至新兵因为恐慌而跌倒的话,立刻就会有敌人或者伙伴的无数只脚从他身上或者头上踩过去,严重骨折或是死亡难以避免。所以方阵兵的要求是永远抓住盾牌,除了盾牌是团体的保障起着凝聚力的象征作用外,在倒地的时候它还可以尽量遮蔽这个不幸的家伙,分担踩到的压力。要在这种金属碰撞的嘈杂环境中有效指挥长条状的步兵群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方阵战士自觉维持方阵的紧密。如果步兵不具备这种素质的话就会带来灾难——在马其顿和雅典的战争中,雅典重装步兵就自我崩溃了。

两队希腊重装步兵的厮杀可以用甲鱼的打斗作比喻,即虽然双方气势汹汹,但都难以给对方带来重大损害。当胜负分明、尘土散尽的时候,双方的伤亡率大概在1 %左右,失败一方可能会增加到15%。为了防止对手追击,失败方往往尽可能保持正面向敌的方阵形式退却。即使方阵溃散,进攻方也难以进一步扩张其战果,因为他们往往不具备比逃走者更快的速度。失败一方的主力未受损害,短时间内即可卷土重来。这种战争,既无法大量杀戮对方有生力量,也不能占领敌方土地,动摇对方国本,哪怕是大量掳掠对方财产都无法做到,反而要消耗大量物资,纯属愚昧战争。古希腊各城邦对此却乐而不疲,甚至形成默契,生怕其他兵种的参与会破坏重装步兵方阵的传统,真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现在我们已经看出古希腊重装步兵的缺点,那就是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的进攻能力,特别是机动能力非常糟糕。如果一个聪明的敌人选择避免交战的办法的时候,古希腊重装步兵的价值几乎就为零。如果这个敌人存心绕开重装步兵,而分散开去劫掠城市,焚烧田园,打击后勤,就像是后来在意大利转战的汉尼拔那样,重装步兵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如果敌手的机动性足够强,他还可以故意引诱方阵全副披挂作长距离步行,走到精疲力尽。在对阵中,古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纵深不够,防御虽有力但进攻无后劲,同时方阵必须控制前进的速度,防止在快速的进攻中队形发散。如果出现不幸状况,对手将战场预设在崎岖地带时,方阵就更容易被肢解,最后变成无数孤单可怜、任人宰割的青铜罐头。对于远距离投来的飞箭或石块,方阵兵只能干挨打。如果一支弓箭或投石部队,有良好的组织,能够始终保持弹性,不陷入与重装步兵的肉搏战,即使是古希腊时代原始的投掷或弹射武器,也能给方阵带来沉重的打击。骑兵可以迂回方阵侧翼和背后,原始骑兵的缺点是没有马镫,不能像后来一样人马合一,无法进行剧烈的机动。如果企图靠马匹的冲力强行冲撞方阵正面的话,很容易人仰马翻,变成被长矛林高高挑起的旗帜。但是一旦迂回成功,他们就可以对重装步兵的背后大施*威。要让长条形的方阵始终保持面向一个或几个快速的进攻者而不出现阵型分裂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战场要求方阵中的所有重装步兵来次同时左转重组也是奢侈的要求。在与蛮族骑兵的交手中,希腊引以为豪的重装步兵就吃过这种苦头。

改变这一切的时机来自于波斯的入侵。波斯人的机动,迂回,诡计,兵种配合以及杀戮、劫掠都给希腊人上了一堂全新的战争观念课。同时波斯人在交战中也发现希腊方阵的弱点,并巧妙利用自己联合兵种机动性强的优势与其对抗。波斯皇帝薛西斯侵略希腊的行动失败后,其大将马多尼乌斯带领留在希腊的部分部队,仍与希腊人反复较量了一年多。公元前479年8月,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率领的希腊联军与波斯军在普拉提亚展开交战。这一战中,双方优劣都充分暴露。战役开始时,波斯人首先用骑兵轻率地冲击希腊方阵,遭到了沉重的损失。尔后,马多尼乌斯改变战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袭扰希腊军后方,在正面交战中则保持弹性,不与希腊方阵正面交手,而是利用弓箭和投石手反复进行远程杀伤。普萨尼亚斯无法给波斯人造成打击,自身又不断遭到削弱,在后勤被波斯骑兵切断的情况下只好连夜撤退。第二天早上,马多尼乌斯发现希腊人已退走,立刻率军追赶。而此时的希腊军正陷入了重装步兵方阵的固有缺点之中。为了防止波斯人追击的时候受到损失,普萨尼亚斯将部队列成正面向敌的大方阵,然后依次撤离。但在夜暗和不良地形的双重作用下,撤退发生了混乱,阵型被扯开了。但马多尼乌斯仍不愿让他的轻装部队去与聚集成团的希腊人硬拼,而是指挥远程部队保持距离杀伤撤退中的希腊人。就在希腊人损失惨重,眼看支撑不住的时候,命运女神转而向希腊人微笑了。马多尼乌斯为了聚集力量给希腊人最后一击,将主力步兵在弓箭手和骑兵背后列阵。普萨尼亚斯立刻抓住这一生死攸关的机会,将重装步兵重新集结为方阵向波斯军发起冲锋。波斯军队向后退却机动的空间被自己的军队堵死,被迫与希腊人正面交锋。虽然波斯人作战勇敢,然而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仍不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的对手。但波斯人数量占优势,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就在此时,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战死,胜负的天平迅速向希腊人一方滑落。由多民族构成的波斯军队本来就缺乏凝聚力,主帅死后立刻土崩瓦解。这次战役后,希腊人终于将波斯人赶出了自己的土地。

虽然希腊取得了希波战争最后的胜利,但由于战争形式的多样化与战争重心的改变,带给他们决定性胜利的不是深受自豪、自备武器的农民重装兵,而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海军。而在海战中立下大功的水兵和桨手,正是无地贫民和城市游民组成的。同时为了应付波丝路军的威胁,大量无地贫民,游民组成了散兵,轻步兵,投石手,弓手。在广阔战线上和波斯军队较量的战功使他们理所当然挑战重装步兵一统天下的传统。而随着军事地位的提高,贫民们的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公民范围相应扩大。对波斯的胜利激发了希腊人的扩张欲望,而被土地束缚的自耕农组成的重装步兵的局限也就越来越明显。当伯罗奔尼撒战争打完的时候,古希腊重装步兵也就到了退场的时候。公元前388年,底比斯和雅典的重装步兵方阵惨败于马其顿军队手下,奏响了古希腊重装步兵的挽歌。

在对希腊重步兵方阵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出,希腊的重步兵方阵实质上是一种原始战争的产物。虽然在适宜的地点,它能够粉碎来自中亚和欧洲的“乌合之众”的蜂拥而上。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统帅来说,这种笨重蹒跚的军队可就太不足了。

马其顿实际上是希腊边缘的一个小城邦,它的经济和文化始终无法让它进入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圈子。在典型的古希腊文明看来,这个小小的城邦无足挂齿,无非是希腊化与蛮族的混合体而已。但是希腊人远远低估了这个小城邦的野心和它的学习能力。就在自大的希腊人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时候,连续两代伟大的人物出现了:雄心勃勃的腓力和他一样志向高远的儿子亚历山大。腓力作为王子的时候在当时最好战的希腊城邦提佛当了三年人质,在此期间他细致观察了希腊的军队。回国后,腓力对他的军事体系进行了大胆而有成效的改革,创建了一支机动性更强且更具攻击力的军队。在他死后,凭借这套军事体系,亚历山大将进行前无古人的旷世远征!

马其顿的军队中,马其顿步兵方阵是最受到后人瞩目的部分。马其顿方阵几乎是一个完全用于攻击目的的方阵。腓力的改革首先表现在武器上,马其顿方阵兵的长矛长达5米。这种长度可不是单手能够轻易掌握的,因此马其顿方阵兵的盾缩小了,直径只有2尺。在战斗中,马其顿方阵兵的盾牌挂在脖子上,以便用双手操作长矛。盾牌现在只是用于防御自身,而不必像过去一样用来防御同伴。同样,这个士兵也无法得到来自同伴的防护。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在面前,以密集的长矛突刺获取更好的防御。典型的古希腊方阵纵深为8列,如果对一个坚强的对手发起进攻,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马其顿方阵大大增厚,甚至深达16列以上,保证前进中的方阵有足够的人数能够前仆后继。为了让方阵能够尽快到达需要的地点,同时保证进攻速度和士兵的灵活性,马其顿方阵兵废除了笨重的青铜凯甲而以皮甲代替。

当方阵开始进攻的时候,前五排士兵的长矛一律放平,长矛的长度足以保证这五排长矛在敌人的武器有效范围外杀伤正前方的敌人。如箭猪一般向前方伸出的密集长矛,在杀伤敌人的同时逼迫对手后退,造成的心理效果甚至大于其实际杀伤效果。走在中间的人也并不是闲得没事,他们要用盾牌挡开飞来的石头和羽箭,还要妥善利用他们的矛柄。马其顿方阵用的长矛尾端同样装配着锋利的金属矛头,当前排战兵无情前进的时候,无数被刺倒的人倒在方阵兵的脚下,五排以后的士兵将用矛尾向下的狠戳消除他们任何重新站起的可能——对马其顿方阵来说,阵内出现的敌人实在太可怕了。当第一排战士基本倒下的时候,新的一排长矛又将放平。如果有敌人绕到了方阵的背后,现在走在最后的人们有工作了,他们将用长矛的尾端排成方阵后的枪林。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方阵中的战士都必须前进以保证进攻和突破的持续,后排的战士用肩膀抵住前排的战士,使他在敌方的攻击下不但不能减速,反而必须加速,一排排战士最终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入这种向前的惯性的时候,方阵本身就获得了作为整体的动量。到了这个时候,敌人必将在飞速运动的方阵面前粉碎。当这样一支方阵前进的时候,如林的长矛,希腊式的高冠和装饰,形成的效果是很惊人的。在一个反映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伊苏斯会战的古希腊镶嵌细工画上,除了倒伏的马匹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些林立的长矛了。

方阵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体构成的粉碎机。但如何让对手在粉碎机所需要的时间,出现在粉碎机能够架设的地点,并且自愿跳入这个粉碎机中,就需要其他力量了。因为马其顿方阵虽然通过减重获得了比以前的重步兵好得多的机动性,但要让他们纵横疾驰,迂回合围还是太勉为其难了。这就需要简要说明一下腓力改革后的整个马其顿军队的状况。

马其顿方阵兵毋庸置疑,是军队的主力。但他的组成成分与传统的希腊军队相比更为复杂,马其顿兵的整套装备的价值远低于重装兵,这就为建立更大的军队带来了可能。因此马其顿方阵兵对经济条件的要求远低于希腊重步兵,可以吸引不同阶层的人参加,同样他们对土地的依附和留恋也就小得多了。除了方阵兵以外,马其顿军队还有另一种步兵,即持盾兵。这种步兵的装备比方阵兵更为简易、轻巧,装备较短的矛和更大的盾。可以把它理解成将过去希腊各国存在的散兵、弓手组织化了。将这类杂兵组织化后,他们就从过去城邦战争中无足轻重的骚扰者变成了一支有力的战斗力量,同时有组织的军队代表着地位的提高,由此产生的认同感和团队精神完全能使马其顿轻步兵的战斗力数倍于同等数量的散兵。这种军队基干构架,使大量的贫民,冒险者,商人甚至有劣迹者可以加入军队,维系他们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和认同,而不是仅仅对个人土地的依赖和保有。这就保证军队能够远离国境进行远征,仅仅是对战利品的渴望和对征服土地的希冀就能够保证这些一无所有的士兵跟着亚历山大从欧洲走到印度。由于马其顿的位置关系,它长期为古希腊文明世界抵挡着北方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压力,因此马其顿人对机动作战和骑兵战术都非常熟悉。马其顿军队建立了希腊世界最好的骑兵,一种是作为主力的轻骑兵,另一种则是贵族组成的重骑兵,即伙伴骑兵。对军队的后勤,马其顿也加以了重视。马其顿方阵兵的大部分给养由自己背负,每十个人才能拥有一名军中仆役,军队中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相应减轻后勤压力。在精简军队后勤部门的同时,马其顿要求地方行政更多对军方进行后勤支持,军队所到之地及附近的行政长官被提前要求供应军队粮秣。

马其顿的军队已经是一支合成军队,他的兵种和采用武器的多样化对比希腊城邦的军队都是一次革命。现在腓力和亚历山大不是向一个单一的步兵方阵下命令,而是布置着多个兵种在战场上运动。如果其中一个笨拙的部分如方阵陷入指挥不灵而进入半自发运动的状态,国王仍能通过对军队其他部分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配合方阵运动,从而保证战局向有利方向发展(应该注意的是,除方阵兵外,其余兵种都不需要如此高的兵力密度,因此他们也就能分成更小单位部署,在作战中的灵活性相应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些兵力单位的军官,基本上仍然扮演着带头冲阵的勇士角色。

当马其顿军队和敌军展开会战的时候,最先运动的是骑兵部队。轻型步兵则用来填补骑兵离开后和方阵步兵之间的间隙,运动缓慢的方阵兵落在最后面。对加厚了的马其顿方阵来说,它比希腊方阵更需要一块平旷的地形,以完成加速、冲击的过程,现在它一般并不是直奔敌军主力,而是径直奔向选择好了的合适战场。在方阵兵向预定战场的运动过程中,骑兵部队已经占据了合适的位置。通过对敌军的迂回,骑兵巧妙引诱着敌人改变部署。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轻骑兵将向敌手展开不顾生死的亡命突击。这种突击并非是要直接形成主力会战,而是通过这种行为激发己方士气,并在反复进攻中压倒对手,使他被迫向马其顿人希望的方向运动。在亚历山大与大流士高加米拉会战中,波斯骑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马其顿骑兵之上,但是亚历山大毫不手软地命令轻骑兵轮番冲击。当二十多个马其顿轻骑兵中队覆灭之后,波斯军队终于被马其顿骑兵的气势压垮,不得不向着亚历山大希望的方向移动。当敌手在马其顿骑兵和轻步兵的压力下被迫移动自己的阵列的时候,最终他们将发现自己恰好出现在方阵的面前。当方阵启动的时候,没有一支当时的军队能够抗衡它的突击,此时其他兵种仍将对敌军保持压力,以逼使敌手被迫迎战越来越快的方阵长矛。最激烈的战斗往往在此时展开,重骑兵也将加入战团。等到方阵冲过战场后,统一的敌军变成了无数溃散的单兵,马其顿骑兵将展开战场追击,屠杀试图逃离战场的徒步者,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无论是希腊单一的重步兵,还是波斯训练不足的混合军队,都无法对抗马其顿人的多兵种联合打击。作为军队的中心,方阵仍然具有运转不灵,速度缓慢的缺点(这个缺点比希腊方阵更为严重,且比希腊方阵缺少防护)。但擅长机动作战的亚历山大能够指挥联合兵种特别是骑兵有效保护它的侧翼,掩盖掉了这个缺点。至于攻城战,希腊人的物理知识产生了很多巧妙的工程机械,不在话下。

很容易看出,马其顿军队的真正优势是多兵种的编组和战场配合。方阵兵实质上是在合成的条件下产生的高度特化的攻击性兵种。马其顿方阵最后的衰落几乎可以说是上述观点的注脚,作了绝妙的反证。

当亚历山大死去的时候,他的帝国分裂了。将领们继承了征服的土地,也继承了他的方阵,但是抛弃了他的精髓。亚历山大以后的时代,马其顿方阵兵的长矛更增长到了7米。这么长的矛虽然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刺击对手,但运用起来也更加不灵活。当方阵面对一个游动的对手的时候,拿着这么长的矛的士兵转向比古希腊重步兵更加困难。如果方阵的侧面遭到攻击,想让士兵统一转向一侧基本上是无法办到的。很显然,这种方阵需要更强大的骑兵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但不幸的是如同很多现在的研究者一样,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忘记了亚历山大的胜利来自于凌厉的方阵和雷霆万钧的骑兵的组合,他们的骑兵力量都非常可怜。另一方面,方阵的战斗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团队精神,在亚历山大远征的时候,马其顿士兵靠着国家信念紧密团结。而他死后,远离故国的遥远土地上新组建的方阵可不见得有这种认同。

很快罗马人就会给马其顿人上课了

公元前28年,意大利南部的赫拉克里亚。①

当皮洛士大王(此人是亚历山大的远房亲戚,能征善战,在当时被认为最有希望继承亚历山大的事业)率领着他的方阵迎向罗马军团的时候,罗马人感觉了空前的震撼。无数头盔上白色的羽毛随着士兵的前进摇曳,两万指向天空的长矛显示了逼人的杀气。皮洛士根据广阔的平原地形布置了一字长蛇阵。方阵深8列,人与人间隔两米,可让骑兵从后通过。接敌的时候,步兵迅速靠拢,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此时骑兵从侧后迂回压迫敌军,步兵长蛇阵则对敌人形成包围。皮洛士还带了18头战象,这种秘密武器客观上挽救了他的军队。

对面的罗马军是两个军团,大约两万人。主要是步兵,有少量骑兵在两侧配合。虽然当时罗马军团还远未成熟,但以百人队为基本单位的三线制攻击法已经形成。罗马军连年作战,实战经验丰富,因此虽然震撼,并不慌乱。但是罗马军没见过大象,不知道是什么,窃窃私语一阵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是“卢卡尼亚的牛”,于是军心安定,只等着打仗。

战斗开始后,皮洛士先亲自带领骑兵进行两翼进攻,但罗马骑兵得到意大利其他部族骑兵的配合,久攻不下。皮洛士眼见计划不成,便命令步兵方阵进攻。这是罗马和马其顿方阵的第一次较量,双方都尝到了对方的利害。罗马军在冲击之前先投掷每人携带的两支标枪,这种武器虽然射程不远,但是沉重有力,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可以说是对其正中下怀。随着前排方阵兵的倒下,一个个罗马百人队拔出短剑,排成密集队形上前肉搏——刹那间,每名罗马兵面对着十支长矛——罗马队形必须留出挥剑的空间,不如马其顿方阵密集。无数罗马兵在长矛下栽倒,但罗马百人队深度达8列,进攻线上共24列,终于有罗马兵从长矛的空隙中冲到了马其顿兵的面前……

现在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了。马其顿方阵要求过于密集的兵力,当他们一起前进的时候,扬起的尘土,脚步的喧嚣,人声的嘈杂使得在方阵中部的士兵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不但指挥官无法对部队进行有效指挥,士兵也根本无法判断周围的形势。他们只能盲目地推着前排的士兵前进,通过人群的运动趋势、速度、推动伙伴的阻力、前排传来的喊叫以及身旁伙伴传说的各种阵中谣言模糊地认识形势。即使前排或者侧翼的某个地方遭到了最可怕的杀戮,在阵中的士兵只能眼巴巴观望,毫无办法。马其顿方阵太大了,为了获得正面的冲击力,无数人力资源虚耗在庞大的阵型中。当最糟糕的事情出现,也就是敌人冲过了前排的枪林,进入方阵的时候,马其顿方阵兵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7米长的矛对近身的敌人毫无作用,护身的匕首又实在太短起不了作用。逃走更不是一个好主意,逃走意味着方阵和军队的溃散,更重要的是周围全是密集的伙伴,想逃都无路可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后几排的长矛,但要让长矛在自己阵中准确戳刺,往往不切实际。就在这种欲战不能,欲逃无路的绝望中,罗马人可以放开手挥舞短剑左劈右砍,大开杀戒(罗马军的短剑是西班牙剑,两面开刃,可刺可砍,是近战中的利器),而马其顿兵除了绝望地握紧长矛之外,完全无计可施……

罗马弓箭手和罗马弓箭介绍

罗马弓箭手通常来自罗马的雇佣兵,这些人不如军团士兵训练有素,受人尊敬,因为他们不是罗马帝国的公民。罗马弓箭手使用复合弓作战,就像亚洲大草原上的骑兵一样。罗马弓箭由木头、骨头、牛角和肌肉层制成,非常结实有弹性,对于同等大小的武器来说,它们有很强的冲击力。罗马弓箭两端较硬的部分和握把使弦有更大的支撑力,使弓在发射时不会弯曲,从而提高了精度。

罗马弓箭的威力远不如中世纪晚期的骑士们所使用的弓箭。罗马弓箭的拉弓强度约为90磅,是后来英国长弓威力的一半。作为冷兵器而言,罗马弓箭的箭头也相对复杂,弓箭手使用不同的箭头取决于他们面对的对手。对付没有盔甲的敌人,比如中欧的日耳曼部落,他们使用能够有最大限度伤害的宽头箭,将肉和血管切开。

面对东方重装的军队,他们使用更窄、更尖的箭矢,对肉体的伤害较小,但能够刺穿盔甲。箭杆既可以用木头做,也可以用芦苇或藤条做,箭头用一根木桩固定,这样箭就不会因撞击而碎裂,也不会失去力量。除了弓箭之外,每个罗马弓箭手都有一副护腕,以保护手腕不受弓弦的伤害。他们也有皮革的手指护套或一个金属的拇指环来拉绳子。

罗马人如何使用弓箭手

罗马弓箭手的使用根据指挥官和当时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在凯撒的统治下,它们主要的任务是防御,保护其他军队免受骑兵的攻击或保护侧翼。罗马人(维斯帕先)把罗马弓箭手训练成了一种更加独立和决定性的战斗部队,他们一次抵挡住了犹太军队的猛攻,另一次占领了一座山,隔着山向另一座山提供火力掩护。

在提图斯领导下的耶路撒冷巷战中,他们守住了街道的尽头,用冰雹般的箭矢杀死了敌人。与匈奴人的战斗使罗马人采用了骑射方式,骑射弓箭手成为罗马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核心战线。射箭一直是罗马战争的一部分,对罗马弓箭手来说,不幸的是,直到罗马帝国衰落,他们的价值才被公开承认,现在才被认为他们是所参加军队的核心。

英魂之刃手机版

v2870

类型:体育竞技

大小:16896MB

评分:98

平台:

标签:移植游戏男生精选竞技MOBA类

英魂之刃手游斯巴达超导神兵皮肤怎么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英魂之刃手游超导神兵皮肤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魂之刃手游超导神兵皮肤介绍

新皮肤原型设计稿中,保留了斯巴达战士的代表性装备元素。

对手持武器进行了反复推敲,并将战斧、短剑、长剑的原型方案一一对比。

我们能够在原稿中,找到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盔甲设计,以及整齐划一的肌肉胸甲、军官冠羽毛。

那代表贵族荣耀的红色披风,成为最惹眼的元素。

罗马公民把从军视为一种荣耀,因而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军队的大多数是从戎的公民。体格健全的步兵兵丁,其服役期为十六至二十个战役,每个战役定为六个月。骑兵的服役期为十个战役。除此之外,罗马的同盟国有义务提供规定数额的兵员。大约四千二百名步兵与三百名骑兵组成一个军团。按常规,总是一个罗马军团与一个同盟国军团组合在一起,配上一些非正规辅助部队。两个这样的联合军团(人数自一万八千至两万不等)组成通常的罗马集团军。 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是步兵百人队,原先由一百名士兵组成,但是通常进入战斗编队的不过六十至八十人。两个百人队合为一个中队。每个罗马主要战术组织(即军团)中有三十个中队。 每个中队在战斗中排成一个小方块队,其正面为十四至十六人,纵深十人。但是,与希腊人与迦太基人的更为密集的传统方阵不同的是:在传统方阵中士兵们并肩作战;在罗马方块队中士兵与士兵之间有五英尺左右的间隔。这样一来,每个罗马步兵可以更自由地挥动其武器。士兵们在激战中要保持这样的间隔需要具有高度的训练素质。但是这样编队的一个好处是一旦前排士兵力乏或负伤时,他们可以通过身后的间隔后撤,马上就有一排生力军上前补替他们。 实战时,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约四百二十人。在步兵大队中,各中队之间的间隔通常为一百二十码。 步兵大队本身在军团中又列成方格队形:第一线四个大队,第二、第三线各三个大队。大队与大队之间的间隔约为三百六十码,或者说相当于一个大队正面的宽度。正如在中队与大队内部,前后排士兵可以替换作战,第二线大队也同样可以通过间隙向前推进替下第一线大队,而第三线大队又可以前移替下第二线大队。在实战中,也许由第一线中队散开,形成一条具有连续正面的相对稀疏的阵线,纵深为五人。但是,是否确实如此,我们还是不得而知。一旦较为密集的连续正面在所必需时(例如为对付骑兵冲锋),第二线大队可以向前移动与第一线大队并列。第三线通常保留为后备队。 罗马的骑兵不及步兵组织严密、训练有素,其来源主要依靠罗马的同盟国。各骑兵部队的组织与战术方面的决定权通常由各同盟国指挥官掌握。 罗马不设职业将官统领军队。每年选举产生两名执政官,他们是罗马政府的最高官长,又是三军战地司令。如果当时只有一支军队,他们常常抽签决定指挥权的归属。如果两人同掌兵权,他们就隔日轮流行使指挥权。军团长官由司法官或财政官担任,其级别相当于现代的少将师长。 这种文武混杂的权力体系有许多缺陷。它之所以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因为罗马军队受过精心训练,具有常战的经验,同时罗马人忠心保国,其指挥官对部下又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然而,缺乏连贯一致的领导以及训练有素的骑兵,这两点对罗马人来说在其即将与汉尼拔进行的战斗中将成为极大的不利条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55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