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ABA的几大误区和正确做法以及训练方法剖析

关于自闭症ABA的几大误区和正确做法以及训练方法剖析,第1张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应用行为分析法 以分解目标、强化与辅助为原则,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解为小单元进行处理,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予适当及时的强化。 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但是对于自闭症ABA训练,人们一直存在一些误区,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ABA疗法的常见误区和正确理解,以及常用方法的剖析。

一、对ABA常见的误区和正确的理解

误解: ABA只是单一尝试教学(DTT);

正解: DTT只是ABA的一种教学模式,依据ABA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自闭症教学方法。

误解: ABA只是一种方法;

正解: ABA是行为的科学,包含理论基础和学习的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是源自基础实验研究。

误解: ABA会把孩子教成机器人(ABA会让自闭症孩子更刻板);

正解: ABA有完善的职业伦理,依据对象的评估,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不但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

误解: ABA只对处理行为问题有效,但无法帮助自闭症孩子学习;

正解: ABA提供有效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学习能力,建立相关学习技能,如注意协同和理解能力,ABA提供真正学习的机会。

误解: ABA不适用于一般发展儿童和优等生;

正解: ABA是运用行为规律的原理原则,适合于任何人,但在使用时要从个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二、如何正确理解ABA

1、ABA不是万灵药

ABA无法解答为什么会发生自闭症,提供可行的治疗干预方法帮助自闭症孩子,但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ABA不用脱离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环境,并可以给自闭症孩子提供一个真正学习的机会。

2、ABA不是单一的“桌面教学”

ABA不是限定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的教育,不代表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密集训练"。密集训练是有效的,而效果更佳的ABA疗法在系统评估个人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密集训练和其他方法(比如自然情景教学)共同完成。ABA的教学很多是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和时机开展教学。

3、ABA不是处罚和贿赂孩子

ABA不是只解决问题行为,更会预测、调控行为和环境,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升行为技能,最终目标是“更好的生活”。因此,行为分析师不是“救火队员",而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ABA不主张一切形式的惩罚,有严格的伦理操作规范,要充分考虑自闭症孩子的内在需求。ABA疗法使用强化物的原则是帮助行为与动机的联结,强化物有不同种类与方式,它的使用会使自闭症儿童更快乐地建立自主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ABA训练法,方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表现为:

1、将动作分解为小的单元;

2、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动作恰当地使用强化程序;

3、尽早实施干预,一般认为3岁以前为宜;

4、长时间实施干预。

当我们教给自闭症孩子一个技能时,分三步走:

1、指令

2、等待孩子的行为

3、反馈

如果孩子做对了,有三种可能的反馈:

1、孩子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做正确了,获得最强程度的奖励:微笑,语言赞美(真棒,做得好,太好了),物质奖励;

2、孩子在第一次协助时做正确了,获得次强程度的奖励:微笑,语言赞美(真棒,做得好);

3、孩子在第二次协助时做正确了。

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人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铺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适当的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一对一教学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人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人指导中所学习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进行30-40个小时的训练,平均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

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每次要10-15分钟;

三至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

四至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

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

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

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

从安排来讲,最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1)目标分解: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

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

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if !supportLists]2)[endif]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

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

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需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if !supportLists]3)[endif]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

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if !supportLists]4)[endif]反复练习: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

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有的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就是自闭症患儿,他们生来就和别人不同,他们是独特的,也是孤独的,下面是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1

1、做好感觉统合训练的前期测试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包括测试、训练、评价、反馈等内容的系列活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训练前对每个参训儿童先进行测试,有助于训练教师设计出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与步骤,从而使训练更有效。

训练的内容、份量、方法和进度都要适合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让他们在能力上能够接受,但又要有合理的难度及要求,使他们能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循序渐进。这样儿童容易有成功的机会,也更愿意积极配合。如果碰到困难的项目,儿童不愿意做,教师或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训练难度或方式,而不是强迫儿童进行,因为强迫会让儿童产生反感或反抗心理,甚至会导致紧张以致肌肉收缩,达不到训练效果。此时可以通过调整训练时间、训练方向以及改进训练方法和从不同角度利用器材,去尽量满足所有儿童的训练需求。

2、按照孤独症儿童的综合情况来调整训练或者活动

①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儿童各种感觉及感觉间的协调性的。动作的准确性、次数及力度都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留意儿童的反应,把握儿童动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积极给予反馈。正确的反应要及时加以赞赏和鼓励,而错误便要纠正。给予儿童的赞赏应该是直接的和明了的,根据每个儿童喜欢的鼓励方式区别对待,形式可以是精神的或物质的,目的是给予儿童正面的鼓励,使一些外化的鼓励因素逐渐内化,以达到训练目的。

②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孤独症儿童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活动模式,重复一些身体活动或行为方式。训练中可充分利用孤独症儿童的这一特点,任何一个项目或者活动,只要儿童感兴趣,训练强度适合,就让他重复地做。感觉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复练习改善儿童对不同刺激的感觉能力,重复的训练或者活动可以让儿童有机会获得充分的体验,使其对不同刺激的感觉把握得更好。

3、多设计小组项目和游戏环节

在训练开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一些热身运动。一方面,可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做感统训练前先让他们活动一下筋骨,以防身体不适。感觉统合不是独立的训练,而是在集体训练中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训练中必须考虑孤独症儿童的兴趣,要让儿童感到快乐并逐渐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做接力赛、竞争性游戏等不同风格的集体项目,设计一些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孤独症儿童特有特点的有故事情节的游戏活动,更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身心的完全放松还可促使儿童平衡觉、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的交互感应,达到感觉整合的训练效果。另外,训练儿童需要互相交流、协作,有助于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

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2

1、沟通训练是最为关键的

沟通是所有核心技能之中最为关键的技能,因为它不仅决定了自闭症儿童能否正常发展,也会影响所有其他相关核心技能的发挥,所以对孩子进行沟通的训练应该越早越好。

孩子最重要的沟通技能是看他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他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想法,而不是仅仅看他有没有说话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功能性沟通训练的意义所在。

不是所有会说话的孩子都能进行功能性的沟通,相反,即使非常小,还不具备说话能力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功能性的沟通行为让别人了解到他们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想法,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不管你的'孩子目前是否具备口头或语言的表达能力,沟通训练都应该是孩子早期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2、感官挑战是正常的

感官的挑战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遇到的。五感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其他两个感觉 - 协调平衡感觉的前庭感觉和反馈关节以及肌肉运动的本体感觉,都可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孩子的感官可能出现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参与日常活动的能力。家长应该了解这些感官的挑战是一种神经性的问题,而且对孩子来说常常是不由自主的。

我们一般很难察觉到那些由于感官的挑战而产生的巨大的焦虑和压力。例如一些孩子对吸尘器的声音,闹市区吵杂的声音感到难以忍受,甚至可能非常痛苦。

3、行为通常是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行为通常是儿童和他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且所有的行为发生都有一个原因。要明白为什么儿童表现出有问题的行为,就必须先弄清楚这种行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这种功能性的行为是怎样对孩子起作用的。

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行为的原因和功能,我们才能够设计一个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用一个符合相同需要的适当性的行为来取代这种有问题的行为。因此,积极和支持性的行为的管理策略应该成为任何一个早期教育计划重要组成部分。

4、游戏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也是挑战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通过玩游戏来认识和了解世界。孩子们通过与其他儿童之间的互动,如模仿、轮流、合作、谈判、遵守规则等来了解和学习社会交流的关键技能。

但是,自闭症儿童在游戏方面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他们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却常常使他们被排除在同伴游戏之外。

自闭症儿童要想真正地融入和回归社会必须把游戏,特别是与同伴之间的游戏纳入孩子早期教育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5、模仿是一项基础技能

模仿是一项基础技能。它影响到所有孩子未来的学习。没有模仿能力将会导致孩子学习社交技巧和沟通困难。模仿是自闭症儿童必须学会的最基本的技巧。可喜的是,模仿也可以通过游戏很容易学会。

训练孩子模仿能力通常可以从模仿粗大动作开始,如鼓掌、跺脚、举手等等,也可以通过加入音乐疗法,比如教儿歌等来配合教导简单的动作模仿技能。当孩子变得非常熟练以后,可以逐渐把技能推广到其他的方面,并最终发展到玩假想性的游戏和模仿社交技巧上面去。

6、运动技能有区分

运动技能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运动技能。粗大运动技能是指我们使用我们的大肌肉运动,如走、跳、跑、推拉、坐站等动作。而精细动作技能则是指我们使用较小的肌肉,比如我们用手和手指来从事画画、写字、串珠、扣扣子、拉拉链等各种活动的能力。

许多自闭症儿童在精细和粗大运动技能方面都感到困难,因此他们常常回避要求这些方面运动技能的游戏和活动。职业理疗师可以通过把特殊的训练和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来增强孩子的这些技能。

7、自闭症儿童需要强化

与一般孩子不同,很多自闭症儿童缺乏在环境中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机,即使对于游戏也是如此。有一些自闭症儿童喜欢被拥抱和拥抱人,并喜欢接触他人。周围的环境对他们有天然地吸引,他们也有社会性接触的愿望。

另一些自闭症孩子则因为自身感觉的问题拒绝身体接触并且逃避他人。他们都显得非常孤单,始终只跟自己玩,把他们隔绝自己小世界里,对周围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

一个好的教育计划将识别孩子的动机并且使用强化作为一种手段来鼓励孩子参与和学习。简而言之,强化,是给孩子想要的东西来鼓励他一定的语言、动作、或者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强化形式,比如孩子最喜爱的玩具或活动、活动的时间、他喜爱影片、食物和口头表扬等。

8、社交技巧很重要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社会性的世界,社交技巧是自闭症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技能。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往往是由他们在社会中如何交往和互动来定义的。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与其他人合作的行为是否符合可以接受的社交规则。

自闭症儿童由于特殊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的社交障碍。他们跟他人很难建立社会关系的原因是为他们缺乏一系列的行为、沟通和认知能力。家长需要了解他们并非像其他儿童一样生来就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只有被教才能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训练社交技巧需要采用非常具体的方式。

儿童孤独症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主要有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法及感觉统合训练等。

1人际关系发展干预:主要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通过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 社会 性技能的动机,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帮助儿童发展出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乐趣及建立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

2应用行为分析:属于行为训练的方法,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方法,由专家指导下的干预小组与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作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3结构化教学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4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多感觉同时刺激大脑,使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协调、更有效率,以达成各种目的的协调行动,促使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能顺利进行。

以上四种方法为目前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此外,还有音乐治疗、 游戏 治疗及基于虚拟现实的训练等多种康复手段,但具体如何进行还需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

本内容由北京回龙观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谭淑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训练计划

 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训练计划?现在越来越多孩子患有心理问题了,其中自闭症是很常见的,自闭症的人是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下面我分享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训练计划。

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训练计划1

 1、帮助儿童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多与儿童讲话,同时纠正错误发音;

 2、训练儿童遵循良好的作息规律(包括吃饭睡觉排便等),让儿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3、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鼓励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如饿的时候自己要求吃饭等,并通过反复强化达到训练目的)。

 4、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进学校向老师敬礼,过马路看红绿灯等。

 5、逐步帮助儿童克服其已有的不良习惯(如在训练儿童摆脱刻板行为的时候,儿童出现暴躁、发脾气的情况,此时对这些不良的倾向应尽早纠正,比如对耍赖发脾气不予理睬,仍然要求其按时吃饭睡觉,而不是听之任之。一开始可能儿童反应会非常强烈,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应该可以克服其某些不良习惯。)

 6、如儿童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可适当安排体育活动项目,如拍球、跳绳、沿直线行走等,训练儿童的运动平衡能力;

 7、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串珠、拼图等,培养儿童肢体控制能力,也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8、当儿童的程度得到一定改善之后,可以进一步地训练其语言、计算能力。(如一开始手把手教其写字,从简单的“一”“二”开始;数学可从数数开始,可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物对儿童进行数数的训练。)。

自闭症患儿康复的训练计划2

  自闭症患儿应急早治疗

 现今的中国共有150万自闭症儿童,而且每年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已达到人口比例千分之一。而今天的中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未听说过这个词汇,或是尚以为自闭症只是不愿与人交流的轻微心理疾病,实际上,自闭症是因基因导致的终生疾病,其严重程度远甚于大众的想象。但如果能早认知、早干预、早训练,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能自立的工作生活。

  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一个小弟弟两岁的时候沟通能力就明显弱于其他孩子,而对于自闭症没有任何概念的父母以为小弟弟需要伙伴,就将小弟弟送进了幼儿园。结果事与愿违,本就有沟通障碍的小弟弟在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欺负下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回到家后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患儿的`母亲先后走遍了几家大医院以及五个不同的私立训练机构。通过小弟弟的求医经历我们认识到,家长及早认知自闭症,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早训练,早干预,就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伤害和延误,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许多的负担。

 有一个孩子已经九岁了,却刚刚开始训练。孩子已经尝试了各式各样不一定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如颅骨刺、按摩、高压氧、整骨、中西药、针灸等等。这些没有成效的方法不但耽误了孩子训练康复的可能,甚至一定程度上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还有很多家庭,家长以为孩子患有自闭症是对方照顾不当的结果而互相责怪,造成了很多婚姻的破裂。

  细心发现自闭症早期症状

 训练没有期限,人力、财力的消耗是一个无底洞,这是孤独症儿童家庭背负的沉重包袱。据了解,大部分自闭症孩子,可能要接受数年甚至十多年的训练,而最终的成效,谁也无法预料。到目前为止,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第一胎且是男婴的几率较高,发病率在4%左右,男性出现的比例是女性的三四倍。

 这种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训练。从2岁到7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句话不仅仅适合于正常儿童,同时也适合于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健康教育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相关的医疗机构、教育训练机构及家庭的有机相结合模式,也就是父母要在专业机构人员的指导下实实在在地学习训练方法、技巧,并且将所学的培训理论及实践落实应用在孩子身上。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可以为家庭节约劳动力和经费支出。

孩子是家长的未来和希望。在得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家长们在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面对一个精神和智力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孩子,绝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震惊、迷茫、恐惧和忧虑。

还有的家长产生了内疚或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备,认为自己或他人对孩子的病症负有责任。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应该说,后来的家庭是幸运的,因为在你们的前面已经走过了一大批的家长,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了一些康复的办法,并且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就是说,前面的家长为后来的家长铺垫出了一条康复的道路,他们为孩子的康复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现在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孤独症儿童终生良性发展的第一保证环节就是家长能够随时有效地矫正他们的行为偏差,给予适当刺激和有效的交往机会,也包括向他所生活居住地区解释他的一切,争取社会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帮助、宽容和接纳。

家庭康复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把康复的知识技巧教给家长,强化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提高孩子的康复率及生活质量,也是举办家长培训的主要目的。一个孩子能否康复,不仅关系到他本人以后能否减轻社会负担,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很幸运,最起码有一群医生、老师和康复机构在为家长和孩子服务,培训家长是为了让家长更加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家长学到系统的训练技能、技巧。孩子康复的路走起来那么艰难,许多家长都会觉得难,但是孩子是家长的,是社会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再难也要坚持。那毕竟是一个生命,关系到家庭、社会。事实上,家长只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这四“心”,孩子的康复就有希望。孩子的康复不单是脑康复,语言康复,宗旨是全方位即德智体全面康复,而康复训练的最终效果各不相同。家长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康复的效果。孩子不断康复的同时,家长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净化,不断充实。当你看到自己的小孩不断康复,是因为家长的介入和努力得到的,那种快乐和满足的感觉便会在你的心底油然而生,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康复培训中心对家长的要求:

(1)接受事实,勇于面对

当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震惊、恐惧、忧虑,甚至是无奈、无助、痛苦绝望。面对一个精神问题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家长有不同的态度。

归结为以下5 种。

第一种:孩子的母亲、家中的老人整天以泪洗面,不敢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中的亲戚及朋友、同事,有的家长甚至产生悲观厌世,诅咒命运不公。

第二种:家长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残疾,根本没有办法治愈,干脆放弃而再生一个,或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几个月不见孩子一面,不闻不问,任其随意发展。

第三种:父母相互埋怨、责怪,认为全是对方的责任,最后导致家庭破裂、夫妻离异,双方谁也不管孩子,把孩子扔给年迈的双亲,父母又重新组成家庭,使孩子变得更加孤独、可怜。

第四种家庭:认为孩子太可怜,太不幸了,父母及全家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管合理与不合理,把孩子供养起来,百般呵护照顾,只要孩子快乐、高兴即可。

第五种家庭:父母认为既然是一种疾病,就有办法来医治,父母不惜花钱,花时间,带着孩子走上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跑遍了国内的多家医院,甚至是走进深山老林,寻找偏方、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期待奇迹发生。经过初期的打击之后,家长慢慢认识到孩子要靠自己艰苦努力来养育,家庭靠自己的信心和努力来维持。作为家长要勇敢接受事实,全面接纳孩子,不断了解孩子发育落后的有关知识,了解的知识越多就会越有办法,就会更有信心。

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有助于情绪调整,以增加信心。客观全面的观察分析,欣赏孩子的每一点,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

(2)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树立信心,长期坚持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是任何心理测量工具、任何评估手段和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家长绝不能把帮助孩子的责任推给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位老师,甚至是保姆、长辈,任何人的感情都无法替代父母的感情。孤独症孩子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育迟缓和奇特的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技能。他们的进步是缓慢的,甚至在某一段时间、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现象。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孩子的教育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程,应该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准备,积极与医生、老师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治疗和教育训练,以促进孩子康复。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做好照管、教育、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前提。信心来自对于孤独症的认识、了解得越全面、深刻,使孩子的行为轨迹向着社会化行为轨迹靠拢的机会越多,信心也就由此增强。

家长不但要逐步认识和了解这种疾病,还要逐步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技能。要不断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去解决孩子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行为的问题,只有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训练的水平,才能不断建立信心。要在训练中学会赏识孩子,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进步。有时孩子会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说出你想不到的话,这时你就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感到心血没有白付出。相反,在你的不断努力中,孩子的进步不大或还有退步的时候,也是父母最容易失望、烦躁的时候,切记要让自己放松,调整心态,找到问题,坚持训练。“天道酬勤”,许多家长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千万不要放弃。要相信医学的发展,总有一天孤独症像肿瘤、艾滋病一样,其治疗方法能有极大的发展。

(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者

对所有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全方位的老师。因为家长长期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孩子,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最大。对发育障碍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孩子在教育训练中,要靠家长的配合来保持和巩固。

①组织安排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心智障碍的儿童大多有一种偏爱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的特点。环境和常规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使他们极大地烦躁和不安,这常使家长非常为难。但是,这也说明孩子对生活规律有高度的渴望和需要。作为父母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被其所垄断,而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例如:对有些过分偏爱的某种物品整天拿在手中不能放下,即常见来就诊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块香皂、一支牙膏或一个化妆品盒子等。父母说,睡觉、吃饭或外出均不离手。家长要耐心去想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坚信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如有的非常刻板的孩子只吃一种食物,只固定去家里的马桶,最后终于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克服了这种刻板的行为。

②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孤独症孩子对环境很难适应,他们无法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发挥同样的技能。比如,孩子在学校吃饭情绪较稳定,可是回到家就乱套了。再如,孩子和母亲(父亲)单独在一起时从不发脾气,可是和父亲(母亲)共同在一起时总是发脾气。所以父母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一致的生活环境和统一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必须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和睦欢乐的家庭才是共同克服困难的无尽动力,才是孩子未来的希望和有力的保证。

③切实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因为孩子的疾病特殊,家长可能会时时想到孩子非常脆弱,非常可怜,须保护。对于家长来说,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很自然的,但是对孩子过分保护会适得其反。作为父母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气氛,使全家都帮助鼓励孩子,学会独立穿衣、吃饭、洗漱、上厕所,或者洗澡,洗简单衣服、收拾屋子的基本生活本领,千万不要急着去代劳。孩子有可能独立去做的事,就要鼓励他去做,并实实在在地鼓励,逐步发展其独立的生活能力。

父母给孩子留下一座金山,攒下万贯家产,但你没教给他如何花钱,如何消费,否则孩子还是无法生存,倒不如教会他基本的生存技能。

每个孤独症孩子的训练标准和内容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不能所有的孩子用同一方法来训练,这样会耽误孩子的最佳康复期。如果不能确定如何训练,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

(4)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不少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什么时候会讲话,认为只要会讲话,就一切正常了。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像填鸭式地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等,认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上学。殊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正像有些正常孩子,智力发育正常,也很聪明,但行为习惯很糟糕,一旦进入集体环境,明显表现得与众不同,由于不能遵守规章制度,被退园、退学。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建立,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一个不良行为习惯则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改正,否则遗害无穷。

(5)抓紧训练,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孩子跟随父母在家生活的时间最多,父母比其他人对孩子更为了解。父母把孩子在家的有限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要用较多的时间投入到训练上,孩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有效年龄的训练时间,在孩子的一生中是短暂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多看、多写、多听、多做,把训练孩子当做自己终身的职业,以孩子的进步作为自己的成就,坚持不懈的努力,奇迹总会在你的面前出现。

家庭训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听指令,先不要期望孩子有语言,先能听懂,理解简单的指令,而且要在生活中训练。指令一定要单一、明确,不要拐弯。训练时,建议家长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具体表现重大的事情记录下来,以便不断总结,使孩子不断进步。

对孤独症孩子的父母而言,首先要把孩子当做普通的孩子,其次才能把他当做发育障碍的孩子来对待。明确的目标期望和正确有效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你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家庭的中心。

作为父母,不要过分劳累和紧张,如果你们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注意到由于你的努力,孩子才有了进步,你就会心情舒畅,信心百倍。

只要用你的热情和爱心点点滴滴地去浇灌,你的孩子将会走得更稳健、更踏实,活得更丰盈,更美好。

作为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康复训练中须注意的问题归纳如下:

①尽快接受孩子,不要老停留在“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

而是要问自己现在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迫切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训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②夫妻双方不要相互责怪,须共同努力。

③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④生活自理的训练是立足社会的第一步。

⑤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要从小做起。

⑥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⑦虚心向医生、老师请教,与家长进行交流、总结经验。

⑧以孩子的点滴进步作为自己最大的鼓舞和快乐。

⑨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⑩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才能使孩子康复得更快。

针对这部分患儿,家庭能做的主要分以下几点:

1社会交往训练 :a注意训练                                                 b模仿动作训练                                                 c姿势性语言的学习和表情动作的理解                                                 d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e利用游戏改善交往能力                 

  2语言能力训练                  

3行为问题矫正 :a适当表达方式的培养                                                 b攻击自伤行为控制                                              c生活技能训练                           

  4家长训练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一)教育干预。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1干预原则。

(1)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个体训练。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4)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2干预方法。

(1)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①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②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③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④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⑤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原理与目的:儿童孤独症患儿虽然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在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①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②根据评估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③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要求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4)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

应当充分考虑时间、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

1基本原则。

(1)权衡发育原则:0~6岁患儿以康复训练为主,不推荐使用药物。若行为问题突出且其他干预措施无效时,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或目标症状的前提下谨慎使用药物。6岁以上患儿可根据目标症状,或者合并症影响患儿生活或康复训练的程度适当选择药物。

(2)平衡药物副反应与疗效的原则: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只是对症、暂时、辅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当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础上慎重决定。

(3)知情同意原则:儿童孤独症患儿使用药物前必须向其监护人说明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在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使用药物。

(4)单一、对症用药原则:作为辅助措施,仅当某些症状突出(如严重的刻板重复、攻击、自伤、破坏等行为,严重的情绪问题,严重的睡眠问题以及极端多动等)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应当根据药物的类别、适应证、安全性与疗效等因素选择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

(5)逐渐增加剂量原则:根据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年龄、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决定起始剂量,视临床效果和副反应情况逐日或逐周递增剂量,直到控制目标症状。药物剂量不得超过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2各类药物的主要副反应。

(1)抗精神病药。

主要包括震颤、手抖、肌肉强直等锥体外系副反应,以及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经内分泌副反应,对部分患儿有镇静作用。偶见口干、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抗抑郁药。

包括肠胃道不适、厌食、恶心、腹泻、头痛、焦虑、神经质、失眠、倦怠、流汗、颤抖、目眩或头重脚轻。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3)多动、注意缺陷治疗药物。

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乏力、心慌及血压升高等。

3中医药治疗。

有运用针灸、汤剂等中医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报告,但治疗效果有待验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25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