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有哪些特征?

人参有哪些特征?,第1张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别名棒槌、中国人参、吉林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原产中国、朝鲜及苏联。我国是人参生产古国,人参药用时间之早,栽培历史之久,分布之广,面积之大,产量之多,为其他产参国所不及。据《石勒列传》记载,我国人工栽培人参约始于西晋末年(公元313年)。但在旧中国,由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人参生产发展缓慢,人参栽培面积小,产量低,分布区域也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业得到迅速发展,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亦不断提高。主产区为东北三省,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浙江、江西、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及福建等省区亦有栽培。以根入药,叶、花及种子亦供药用。人参根含人参皂甙Ra1Ra2、Rb1、Rb2、Rb3、Rc、Rd、Re、Rf、Rg1、Rg2、Rh1、Ro,20-葡萄糖-Rf,20(R)-Rg2,20(R)-Rh1,丙二酰基-Rb1、Rb2、Rc、Rd、Rs1Rs2、20(S)-Rg3。茎叶含人参皂甙Ra、Rb1、Rb2、Rc、Re、F1、F2、F3、Rg1。花蕾含人参皂甙Rb1、Rb2、Rc、Rd、Re、Rg1、F3。果实含人参皂甙Rb2、Rc、Rd、Re、Rg1。另外尚含有人参炔醇、β-榄烯等挥发油类、黄酮甙类、生物碱类、甾醇类、多肽类、氨基酸类、低聚糖、多糖、多种维生素及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等。近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调节神经、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促进机体物质代谢及蛋白质和RNA、DNA的合成,提高脑、体力活动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强抗应激、抗疲劳、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利尿及抗炎症作用。人参生品味甘、苦,性微凉;熟品味甘,性温。有补气救脱、益心复脉、安神生津、补肺健脾等功能。用于体虚欲脱、气短喘促、自汗肢冷、精神倦怠、食少吐泻、气虚作喘或久咳、津亏口渴、失眠多梦、惊悸健忘、阳萎、尿频、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对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症、肝病、糖尿病、贫血、肿瘤及老年病等亦有较好疗效;是一种“扶正固本”的强壮剂。

一、形态特征

株高约60cm。直根肥大,多分支,肉质;根茎短而直立,每年增生一节,俗称“芦头”,形态有马牙形(马牙芦),竹节形(竹节芦)或圆柱形(圆芦),顶生越冬芽,侧生不定根;主根粗壮,肉质,圆柱形,多斜生,下部有分枝,外皮淡**;须根长,长有多数疣状物。茎直立,单一,不分枝。掌状复叶,轮生茎端,具长柄;一年生有一枚三出复叶,二年生有一枚五出复叶,三年生有二枚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一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片以两侧一对较小,中间比较大,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cm,宽2—6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或黄绿色,脉上疏生刚毛,下面光滑。伞形花序单独顶生,总花梗长可达30cm;花小,多数;花萼5裂;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花盘环状。果实浆果状,扁肾形,熟时鲜红色,少数呈**或橙**。内含种子2粒。种子肾形,黄白色或灰白色。染色体数为n=24,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22M+22SM+4ST(图14—1)。

图14—1 人参形态图

1植株 2根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育时期和全生育期

人参的生育时期可分为出苗期、展叶期、开花期、结果期及枯萎期。一、二年生人参没有开花期和结果期。人参生育时期出现的早迟与长短和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及栽培条件密切相关。我国东北人参主产区,地处中温带,通常出苗期在5月上、中旬;展叶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开花期在6月上、中旬;结果期在7月中、下旬;枯萎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全生育期一般为130—150天,少则100—110天,多则180天以上。中温带往北纬度越高,全生育期越短,出苗期亦相应推迟;中温带向南纬度越低,全生育期越长,出苗期亦相应提早。同一纬度下,随着海拔的增高,全生育期随之缩短,出苗期亦相应推迟。

(二)生长发育

1地下部器官

(1)根

秋播或春播已完成后熟的种子,于4月中、下旬发出胚根伸入土中形成幼主根,接着在幼主根上长出幼支根。幼主根和幼支根中以含水为主,并呈半透明状,后渐木栓化。5—6月为主根伸长期,此后为主根生长旺盛期。根长可达5cm,并长出20—30条幼支根。6月上旬开始幼主根上部逐渐木栓化,至7月上旬形成白色主根。8月上旬幼支根开始木栓化,其中大部分失水脱落,少数成为白色支根。在主、支根木栓化时,其部分须根根毛随表皮脱落而更新。

从二年生开始,主、支根伸长变粗,须根发达,构成基础根系。此后,随着年生的增长,人参根系逐年发育、伸长、加粗、增重,形成主、支、须根发育均衡完备的根系。6年生人参根,主根长可达6cm以上,直径可达2cm以上,一般有2—3条支根,数十条须根,根全长可达35cm左右。一般平均单根鲜重约50—80g,有达300g以上者。据测定,四至六年生人参根的年增长量,一般随年生的增长而增加(表14—1)。

表14—1 二至六年生人参根的年增长量

据研究,多年生人参一年中生长的过程呈现S型曲线变化(图14—2)。人参出苗后,地上部器官开始生长,主要消耗参根中贮藏的营养,根重渐减,至出苗后的20—25天,参根减重达最低值;此阶段应特别注意提高参畦土壤温度,避免土壤湿度过大,促进出苗,防止烂根。人参进入开花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同时进入旺盛生长期,参根增重似直线增长,至出苗后的126—130天,即人参枯萎前,参根增重达最高值;此期应特别注意调光、供水、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满足人参生长对光、水、肥的需要。人参地上部枯萎后,参根不再增重,因呼吸消耗反而逐步减轻重量。

图14—2 四至六年生人参根生长曲线

(丁希泉等,1985)

人参根在一年的生长过程中,各时期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据测定,四至六年生人参根的生长速度均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出现于出苗后的2—25个月的时期内(图14—3),而高峰期前后的40天范围内,人参根的生长速度基本接近最大生长速度的水平。此期应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人参生育健旺,提高光合效率。

图14—3 四至六年生人参根生长速度曲线

(丁希泉等,1985)

人参的根属于下缩型,或称收缩根,主根每年收缩,并把根茎往下拉,根茎1年长多长便拉下多深,而使根茎端部的越冬芽经常藏于土中。

因此,人参的生活型属于地下芽植物。由于主根具下缩特性,致使主根上产生环状横纹,并随年生而增加。下缩从主根上部开始,随年生增加,逐渐扩展到主根的中、下部。因此,生长年龄越大的人参,纹越细密而深,并多呈螺丝纹。

(2)根茎

或称地下茎,着生于主根端部,是主根连接地上部器官的枢纽。根茎上有越冬芽,每年春季抽出地上枝,秋季枯萎留下茎痕。茎痕的多少是判断人参生长年龄的重要依据。每个茎痕的外缘有一潜伏芽突起。在主根系生长不利或受害感病的情况下,根茎一般可长出1—5条不定根,起主根吸收和贮藏营养的功能。根茎的大小和形状与参龄、主根深入力和方向、生长环境及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根茎常为多年生植物所共有;根茎的形成是越冬及对其他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根茎不仅是人参营养繁殖和更新的器官,而且是营养物质贮藏的地方。

(3)越冬芽

除由种子播种发芽长出的一年生苗外,二年生以上的人参植株(地上枝)都是由越冬芽生长发育形成的。着生于根茎端部的越冬芽,被以三枚白色芽鳞片。芽鳞腋内包有一个已完全分化的地上枝的芽原始体,当春季温度适宜时,越冬芽开始萌发,约经8—10天便可长出完整的地上枝。在鳞片腋内,在已完成分化的主芽两侧基部,各有一很小的圆锥状突起。一个是越冬芽原始体(较大,靠近茎痕一边),当春季地上枝抽出后,约从6月份开始分化,至7月中、下旬肉眼可见增大,冬前形成越冬芽,越冬后翌年春季抽出地上枝。另一个是休眠芽的原始体,系由一小群分生组织构成,很少分化,并位于前者的对面。当春季越冬芽抽出地上枝时,它位于其茎的基部;当秋季地上枝枯萎时,它留在茎痕边缘,处于休眠状态。这种休眠芽原始体每年茎痕残留一个。如果冬春期间,越冬芽由于某种原因受害时,这年便不能发芽长出地上枝来,再由越冬芽原始体形成新的越冬芽,越冬后于第三年长出地上枝来。如果不仅越冬芽受害,其中的越冬芽原始体也受害,则休眠芽原始体进行分化,形成越冬芽。如果整个越冬芽受害时(包括越冬芽和休眠芽原始体),将由最近的一年及二年以上的茎痕休眠芽原始体发育成几个新的越冬芽,翌春相应抽出1—3或更多的地上枝来。人工搿芽促进形成多茎参,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越冬芽原始体发育成正常的越冬芽,即在适宜温度下可以萌发的越冬芽,必须通过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是高温阶段或称形态后熟阶段,温度为18—20℃,时间约为4—5个月,略与夏季自然条件相一致。在此阶段,越冬芽原始体发育成具有茎、叶和花序雏形体的越冬芽。

第二是低温阶段或称生理后熟阶段,需要温度为2—3℃,时间为4个月。经过分化成型的越冬芽,还必须通过低温后熟阶段,方能萌发出苗。

未经低温阶段的越冬芽,应用100ppm赤霉素液浸12小时,可代替低温作用,促进后熟,提早出苗。一般处理后约经20—30天便可出苗。

2地上部器官(

1)茎是人参地上部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主要营养器官。人参的茎每年春季抽出,秋季枯死脱落。一年生的茎(实为叶柄)由种子发出;至二年生开始均由越冬芽发出。人参一般单茎,少有二茎、三茎或四茎者。一般认为,茎数的多少,与遗传性及气候、土质、年生、栽培地区和条件有关;降水量多的地区,易产生多茎。采用人工搿芽法可促进多茎的形成。人参的茎随年生的增加而增长、增粗。

(2)叶

是人参进行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及蒸腾作用的重要营养器官。随年生的增加,叶片数增多,叶面积增大。但在同一年生不同株间或不同栽培区,叶子发育程度多不一致。一般一年生叶面积为10—30cm2;至五、六年生一般可达1500cm2左右。比一般作物增长缓慢,且小。

人参属阴性植物,不耐强光,如果光照过强,在生长特征上如叶子状态、叶子大小和叶色等则表现出明显的适应现象和生长抑制作用。光强达60klx或50klx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表现为叶子竖起(即叶子伸展角度变小)、叶片呈卷曲状态(叶片两半沿中脉卷合),整个植株表现向光倾斜(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略与最大直射光照时的太阳方位相一致),叶色变淡等等。这样可避免吸收过多的日光能,以减少叶面蒸腾或不使叶温剧烈增高而免于受害。如果强光照射时间过长,叶温达30—33℃时,叶片就会出现日灼烧(俗称日烧),枯萎脱落。因此,人参必须搭荫棚栽培。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茎高变短,叶片变小(表14—2)。

表14—2 不同光状况对人参植株的生长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随着光照强度增高,叶子由浓绿或绿色变为淡绿或黄绿色,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以减少光量的吸收,避免过热而灼烧(表14—2)。

春季人参出苗时,叶子小而皱缩,之后逐渐展开,于展叶后一个月内(6月上旬至7月上旬)叶面积迅速扩大,此后很少扩展;叶片数既定,也不再增加。

(3)花

是人参的重要繁殖器官。人参的花芽在越冬芽分化时形成。一般三年生开花,少有二年生开花者。伞形花序的小花,随年生而增多,由十余朵至数十朵。

人参开花时,花序外缘先开,逐次向中心开放。每一花序的开花日数,少则需5天,多则需15天,一般为8—10天。每一朵花开放的时间,晴天需23—48小时;雨天需30—60小时。一日内,以7—13时开花频率最高。天气条件对开花很有影响。晴天高温开花多;雨天低温开花少。一般气温在17—20℃、相对湿度40—45%时,开花最多。

人参属于常异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品种退化,但另方面在良种选育及繁育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异交,以免影响品种纯度。

(4)果实

人参果实成熟时子房壁内层木质化而形成坚硬的内果皮;子房壁外层变为肉质的红色果肉。每一果实内含二粒种子。五年生人参单株可采果实4—5g;果实出籽率(干重)为20—25%左右。

(5)种子

人参种子属于胚构造发育不完全类型。新采收种子的胚很小,仅由少数胚原细胞组成,长约03—04mm,宽约025mm,胚面积约为0075mm2;胚乳长约5—6mm,宽约4mm,胚乳面积为胚面积的266倍。胚为锁形或半月形,位于胚乳腔中。因此,人参种子必须经过后熟过程,才能发芽出苗。后熟过程可分为胚的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两个时期。在胚的形态后熟期,胚原细胞在适当的水分、温度和氧气的条件下,逐渐分化、增大,胚长达10—13mm时,种子开始裂口,胚长达30—45mm时并分化出具有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的胚,形态后熟期基本完成(图14—4)。

图14—4 人参种子剖面图

1新采收的人参种子 2完成形态后熟的人参种子

人参种子完成形态后熟后,即使在适宜的发芽条件下也不发芽,还必须在低温条件下通过生理后熟期。此期形态上不发生任何变化,仅是胚体增大。

人参种胚形态后熟期需要18—12℃的变温,时间3—4个月;生理后熟期需2—4℃低温,时间2—3个月。种子后熟过程具有严格的顺序性,前期完不成,后期便不能进行;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完成后熟的种子,一般胚长达50—55mm,或胚率(胚长/胚乳长×100)达100%时,在适宜的温度下,种子便发芽出苗。

人参种子的后熟过程,种子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胚形态后熟初期,细胞解糖酶、蛋白质水解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低,随着胚的生长逐渐提高。胚进入生理后熟阶段,各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胚乳和胚内出现细胞色素氧化酶,并集中于根尖部。

应用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人参种子胚后熟,打破休眠。据朱桂香报道,人参种子催芽处理前,应用40ppm赤霉素浸种36小时,可使催芽时间至少缩短30—40天。据研究,应用赤霉素50ppm或100ppm浸种24小时或12小时,激动素50ppm或75ppm浸种96小时、100ppm和200ppm浸种24小时可代替低温,促进胚的生理后熟,时间缩短一半。

(三)光合特性

人参属于C3植物。研究表明,人参的δ13C为-2680;PEPCase活性为1433μ/mg port·mim;CO2补偿点为80—102ppm;其光合速率最大值为1081/mgCO2/dm2·h;没有典型的C4植物叶的形态解剖特征。光合的日变化,一天中自上午9时至下午15时人参的光合速率最高。光合的年变化,一年中开花期和绿果期人参的日均光合速率最高。四年和五年生人参的年总光合率(PT)和年经济光合率(PE)及PE/PT(%)值最高。人参单株叶面积与参根的年增长量无明显相关,因此,人参宜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

(四)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光

人参为阴性植物,对光的要求较为严格。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人参的发育、产量和质量。人参的光补偿点约400lx,由400lx至10klx,人参光合速率似直线上升多由10klx至33klx,人参光合速率增高缓慢(图14—5)。

图14—5 人参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强度

(王铁生,1983)

人参生育的最适光强,一般随纬度增加而提高。低纬度地区为7—10klx;高纬度地区为10—22klx。同一纬度或地理生态条件下,年生和生育季节的不同,要求的最适光强亦有不同。

2温度

人参属温带植物。喜温和或冷凉气候,在年平均温度24—139℃、≥10℃积温为1800—3800℃、年降雨量500—2000mm的气候条件下均可栽培。在亚热带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广西资源县同乐大队药材场(北纬26°3′,东经110°38′海拔1450m,年平均温度131℃、福建德化县戴云山九仙山参场(北纬25°43′东经118°06′海拔1650m,年平均温度12℃、云南丽江地区鲁甸拉美荣高山药物试验场(北纬27°09′、东经99°28′,海拔2350—2950m,年平均温度7—8℃,等单位也都引种栽培成功,并有相当栽培面积。

人参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2—15℃;最低温度为4—6℃;最高温度为30℃。人参不同生育期要求不同的温度(表14—3)。人参出苗期,温度高,上升快,有利出苗。展叶期温度低,展叶期持续时间长。气温低于15℃很少开花,超过25℃时开花率下降。

表14—3 人参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要求

生育期遇温度过高过低,对人参生育和光合功能器官都有不良的影响。夏季高温干旱,易发生茎叶日烧或萎蔫枯死。人参对轻霜(气温-3℃)有一定抵抗力;气温低于-5℃的严霜便受冻害。人参越冬休眠期,多因防寒不当,土壤温度骤变,会使越冬芽产生融冻型冻害,俗称缓阳冻。冻害发生前后,越冬芽受旱害、湿害、病菌侵染、机械损伤及土壤窒息等影响,便会促成冻害发生或加重冻害损伤。因此搞好越冬防寒和越冬管理,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防旱、排涝、防风、土壤消毒及栽优质参苗等,便可避免或减轻冻害的发生。

3水分

水是人参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又是利用其他生活条件如光、热、养分及空气等的重要条件和介质。掌握人参的生理生态需水规律,满足其生命周期中水分代谢的供求平衡,是获得人参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

水分是人参种子催芽和后熟的首要条件。人参种子的吸水率为种子重的30—50%,故催芽前需充分使之吸水。种子后熟期砂藏的湿度为10—24%。种子吸水不足,影响催芽进程;水分过大,影响种子呼吸,而产生烂种。

人参不同生育期、不同年生需水情况不一。出苗展叶期,气温偏低,叶面蒸腾强度弱,需水不多;展叶后气温升高,叶面积迅速增大,根系不断伸长(6—7月)、增粗(7—9月),生理生态需水增多。生育期中不同土壤水分对人参植株生育状况有一定影响。在适宜水分比在水分不足(60%以下)或过湿(100%)条件下,有利于叶子生长,叶面积增大,叶片加宽。

生育期土壤水分大小对人参干物质的积累有重要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达80%以上,有利于人参生育和参根增重,从而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也大;生育的全期或中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达100%时,或在60—80%时对人参干物质积累也有不利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60%,则会严重影响参根增重,甚至减产。说明人参是一种怕干植物。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人参光合速率最高为43CO2mg/dm2·h,故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总之,人参属于中生阴性植物,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的条件下,人参生育健壮,光合速率高,参根增重快,从而产量高,质量好;土壤水分不足时(60%)参根多表现烧须;土壤水分过大时(100%),参根易发生烂根。因此,土壤水分失常是造成人参减产的重要原因。休眠期土壤湿度过大,多发生冻害。人参随年生增长需水量增多,抗旱性增强。土壤干旱,参根发育不良,轻则表现“烧须”,重则萎蔫死亡。

据测定,人参的蒸腾强度为625g/h·m2,蒸腾系数为168,蒸腾效率为6。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为135kg/m2。人参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腾发量和需水模系数如图14—6和表14—4。人参的日需水量和阶段需水模系数,是制定人参的灌溉制度和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人参出苗期和开花期的日水分腾发量最大,此阶段满足人参生理生态需水至关重要。

图14—6 人参不同生育阶段日水分腾发量

(王铁生等,1987)

表14—4 人参需水模系数

4矿质营养

人参叶面积有限,生长2年单株平均叶面积为059dm2;生长4年为548dm2;生长6年为1364dm2;光合速率低,一般为6—9CO2mg/dm2·h。生长缓慢,栽培人参平均年增重为6—9g;野生人参仅为1—15g,高者可达3g。因此,人参对矿质营养的需要量要比一般栽培作物低。与碳素相比,矿质元素在人参体中虽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它却是建成人参躯体和活跃生理机能的重要基础。据于得荣报道,人参植株内含有27种无机元素,平均含量在1000ppm以上的有Ca、K、S、N及Mg;平均含量>100—1000ppm的有P、Na、Fe及A1;平均含量>10—100ppm的有Zn、Ba、Sr及Mn;平均含量>1—10ppm的有B、Ti、Cu、Cr、As及Sn;其余<1ppm的有Pb、Ni、V、Li、Mo、CO、La及Gd(表14—5)。由此可见,人参对三要素的吸收比例约为N∶P∶K=2∶1∶44;人参对Ca的吸收约为K的14倍;Ca、S、Mg、Fe、Al、Zn、Ba、Mn及B等在人参地上部含量较高;而N和P则在根部含量较高。这些可作为人参科学施肥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表14—5 人参植株内所含的无机元素(单位:ppm)

〔注〕取10株平均,重复二次。氮元素用自动定氮仪。

5pH

人参喜微酸性土壤,pH45—58对人参生育最好,pH65以上对人参生育不利。

三、栽培技术

(一)品种

我国人参栽培历史悠久,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由育种部门通过各种育种手段按科学方法人工创造的育成品种。东北是我国人参主产区,在产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成了一些所谓农家品种或地方品种,如“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圆膀圆芦”等,主要依据根的形态特征相区别并命名;此外,在生产中尚可发现不同基因型的表现型如“黄果种”(pprrhh)和“青茎种”(PPRRHH)等不同类型。据兰进报道,“大马牙”等4个地方品种在形态特征和总皂甙含量上有明显差异(表14—6)。“木马牙”生长快,产量高,总皂甙含量亦高;“二马牙”次之;“长脖”和“圆膀圆芦”生长慢,产量低,总皂甙含量也低。也有的研究者报道,上述4个品种在总皂甙含量上没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中栽培的人参是一个复杂的混系。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对主产区6个县的国营参场调查表明,人参不同品种的混杂现象相当严重,其中“大马牙”占总产量的445%,“二马牙”占400%,“长脖”占88%,“圆膀圆芦”占27%,其余占40%。人参产区可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栽培特点,对混杂群体进行选优提纯,从中选择具一定经济价值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适应本地自然和生产条件栽培的地方品种进行栽培。据孙先报道,吉林省辉南县参场,从生产苗田中选优提纯“大马牙”品种大面积栽培,获得明显增产增收效果。8500m2良种田单产155kg/m2,比一般田单产125kg/m2增产03kg/m2,增收10余万元。

表14—6 人参不同品种的形态特征

(二)栽培制

人参的栽培制或栽培法,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播法,播种后不移栽,连续生长4—6年收获,其间疏苗1—2次。这种栽培制节约栽参用地、遮荫苫材及生产用工,人参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收益也都不低。辽宁省新宾县旺清门乡,1978年收获五年生700m2直播田人参单产2kg,等内参占76%,比移栽田增产70%,增收20%,费用降低73%。是今后发展方向。日本和南朝鲜均有应用。美国和加拿大栽培西洋参,也都采用直播法栽培。二是移栽法,设有苗田和本田,播种后栽培期多移栽1次,如“1、5制”(

一、园址选择

杏李杂交新品种适应性比较强,耐旱,耐瘠薄。在浅山丘岭区和平原沙区等都可以建园。为获得早期丰产,园地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排灌条件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PH值5-8的壤土为好。此外,提倡建立绿色无公害水果基地,注意选择园地周边水质和空气良好,土壤没有污染的地块建园。

二、品种选择

目前以风味玫瑰、风味皇后、味馨、味帝、恐龙蛋、味王、味厚等品种为宜。

三、定植

杏李结束休眠较晚,萌芽较早,栽植时间以落叶后的11月上旬到萌芽前的2月下旬为宜,栽植密度可以采用株行距2m×3m或1m×3m栽植,栽植时挖长、宽、深各80cm的定植穴(或宽深各80cm的定植沟),表土和底土分放,穴施腐熟有机肥20kg,回填时先填表土后填底土,回填深度应低于地表10cm以利于栽后浇水,栽苗时在回填后的大穴中央开挖深宽各20cm的 ,将苗木根系舒展,放置于穴内,取少量表土回填后,将苗木轻轻上提以利根系充分舒展,踩实后浇透水。苗木栽植深度以浇水沉降后根颈部略高地表5-10cm为宜。若时间伧促或劳力紧张,亦可先定植然后再扩穴改土。

四、授粉树配置

为了提高产量,应多品种混栽或配植授粉品种。杏李各品种间适宜授粉树配置为:味馨可以白花授粉;恐龙蛋适宜授粉树为味帝、风味皇后、味厚;味王的适宜授粉树为恐龙蛋、味厚、味帝;风味皇后的适宜授粉树为恐龙蛋、味王;味厚的适宜授粉树为味帝、味王、风味皇后;味帝的适宜授粉树为风味玫瑰、味王;风味玫瑰的授粉树为味帝、味厚;另外亦可选用花期相近的杏或李作相应的授粉品种。各品种与授粉树的配置比例以7:3为宜。

五、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自然开心形或两层疏散开心形,主干高40-50cm。杏李生长势强,幼树修剪应以轻剪缓放、疏枝为主,综合应用摘心、环割、拉枝等措施,并配合叶面喷施多效唑,抑制树体旺长,促使形成心芽。生长季节修剪应注意疏除内膛过旺枝及萌蘖枝;秋季拉枝开角,疏除徒长性直立枝、竞争枝;冬季注意疏除重叠枝、过密枝及病虫枝,除了对极细弱花枝短截外,其它强枝一律不短截。结果初期,单株留果量150-250个,盛果期单株留果量500个左右。

六、花果管理

杏李开花前应进行复剪,疏除细弱花枝。盛花期放蜂,结合叶面喷施03%-05%的硼砂加03%尿素水可显著提高坐果率。杏李疏果应在第一次生理落果后,一般每隔10cm留一果。果实膨大期株施100-150g硫酸钾复合肥可使果实增重。杏李着色期每隔一周喷一次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够明显提高含糖量及促进着色。果实采收后应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树势恢复,同时,可采用叶面喷施500-800倍2-3次的多效唑来控制树体旺长,促使花芽形成。

七、水肥管理

杏李不耐水淹,为便于排水,应沿栽植行以树干为中心线,在中心线两侧50cm外开挖深宽各为20cm的沟,同时将土封于树盘下,堆成圆弧形,以利排灌水。每年于花前、花后、幼果膨大期及封冻前各灌水一次,7-8月视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进行排灌水。果实采收后,应加强水肥管理,株施05kg N、P、K复合肥,提高树体养分积累量,以促进树势恢复形成充实饱满的花芽。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树行两侧开挖深40cm、宽30cm的沟或槽,株施腐熟有机肥30-50kg或过磷酸钙2-3kg,尿素05-1kg。

八、病虫害防治

结合冬剪全面清理果园。萌芽前的2月中旬喷一遍石硫合剂,铲除病源。细菌性穿孔病可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瑞毒霜等交替使用2-3次即可。蚜虫可用氧化乐果、敌敌畏、除虫菊酯等防治,金龟子可采用人工捕捉或用黑光灯、杨柳把浸5%的辛硫磷乳油诱杀。

危害猕猴桃的病害相对于其它果树来说并不是很多,但由于猕猴桃的表面不光滑,没有蜡质层,所以果面容易附着尘埃, 尤其是刚进入结果期的幼树,由于树叶较少,受尘埃污染比较严重,而通过给猕猴桃套袋,既可以改善果实的外观形象,还可以减少尘埃及农药对果面的污染与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套袋后果面干净变绿,储藏中软化果和腐败果数量也明显下降,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下如何给猕猴桃套袋,在套袋前后又该注意什么?

一、为什么要给猕猴桃套袋?

给猕猴桃套袋,有诸多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果实外观和品质

套袋后果实可以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果面也不会受到农药和的污染,极大的提高了果实的好果率和净果率。套袋后袋内温度比较稳定,适宜于果实的发育,根据实际经验,套袋可使果实增重20%左右,从而提高了大果率。另外,套袋后由于果面污染少,颜色也比较纯正,增加了外观和美感。

2、套袋可以减少污染

套袋后可以减少喷打农药的次数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

3、提高果实贮藏能力

套袋可以增加果实的硬度,一般情况下,套袋果的硬度会明显增加5%~10%,在常温下储藏的果实,套袋果实要比普通果好果率提高不少。

4、提高商品价值

由于套袋可以减轻果实的日灼、裂果和机械损伤,因此外观更具有商品价值,套袋果的价格一般较不套袋果实的价格要高出20%左右,无形中就给果农朋友增加了一定的附加价值。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套袋无论是从提高猕猴桃的产能还是商品性上,都有许多优势,那么如何给猕猴桃进行套袋呢?

二、如何给猕猴桃套袋?

猕猴桃的套袋工作主要有纸袋的选择、疏果、喷药套袋、套袋后的管理这几项工作,下面给果农朋友详细做个介绍。

1、纸袋的选择

猕猴桃的果袋以单层褐色或米**薄蜡质木浆纸袋为好,长约15㎝,宽约10㎝,上端侧面黏合有5㎝长的细铁丝,果袋两角分别纵向剪2个1㎝长的通气缝,使得纸袋兼顾防雨淋、透气性好、韧性好等功能。

2、给果实疏果

猕猴桃的坐果能力非常强,在正常授粉的情况下,坐果率可以达到95%。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特点,一般果实在坐果后,如果结果太多,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就会凸显,树体就会启动自我调节功能,使一些果实的果柄产生离层而脱落,但猕猴桃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是病虫害、外界损伤才会引起脱落。因此,坐果后的疏果对于猕猴桃的种植管理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同时,猕猴桃子房在受精坐果后,幼果的生长非常迅速,在坐果后的50天左右就可以达到最终总量的75%左右,所以,为了节约树体养分,疏果工作不可过迟。

疏果工作应在盛花后2周左右的时间进行,首先要疏除授粉授精不良的畸形果、扁平果、肩果、伤果、小果、病虫危害果等。保留果梗粗壮、发育良好的正常果。同时要根据结果枝的长势调整果实数量。海沃德、秦美等大果型品种生长健壮的长果枝留4~5个果,中庸的结果枝留2~3个果,短果枝留1个果,同时注意全树的留果量。成龄园每平方米架面留果40个左右,每株大约留果量在500个,按平均单果重95g计算,每亩产2200㎏左右。

疏除多余果实果实时应先疏除短小果枝上的果实,保留长果枝和中庸果枝上的果实,一般疏果时只留中心果,侧花座的果总是较小或不具备商品性,经过疏果,使得每个果实在7~8月时平均有4个叶片辅养,叶果比达到4:1比较合适。

3、套袋时间的选择

猕猴桃套袋的时间大概在盛花1个月后开始,基本上处在6月下旬,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套袋工作。要把握好套袋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太晚。

过早:由于叶柄还比较幼嫩容易受伤,影响营养物质向果实的输送,出现**果的几率就会比较高。过晚:果面颜色已开始发暗,套袋的效果明显降低。

如果套袋期温度过高,套袋时间要避开暴晒期,一般选择在上午8~12点,下午15~19点进行套袋工作。

4、喷打农药

在套袋前,全园细致的喷洒一遍杀虫、杀菌剂,主要清除果面病菌和食果害虫如小星甲、金龟子、蚧壳虫等。

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800倍液和1:05:200波尔多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药液干后即可开始套袋。

5、套袋方法

套袋时用手撑开袋口,由果实的下部至上完好的将果实套入果袋中,并将袋口从开缝处打折成均匀的褶皱,用袋子侧边的铁丝将褶皱扎紧,结果枝上单生的果实可以直接扎于果实着生的结果枝上,丛生的果实直接扎绑于果柄上, 折叠的果袋皱褶衬垫于果柄上,不可扭伤或扎伤果柄。检查果袋下边是否开口,如果袋底部全部封闭可用剪刀剪开2~4cm的开口。上口封扎严实。套袋时先内后外,动作轻缓,对于下垂或直立的套袋枝条要及时固定,防止大风吹摆。套袋后要定期解袋抽查,防止霉烂或害虫危害发生。

6、套袋后的管理工作

加强肥水管理,套袋后可根施追肥、叶面喷肥,并要注意浇水和排涝。加强夏季修剪,培养足够的营养枝,保护叶幕层。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及时稳固架材,及时绑枝,防风固树。果实进入成熟期后即可除袋采收。采收时可提前5~7天先将袋子口下部撕开口,让果实经历2~3天外界晴朗干燥的环境,以减少果面可能存在的霉菌。

三、猕猴桃果实套袋可能出现的问题

套袋后,经常会出现一些果农朋友意想不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套袋后发生落果现象

如果在扎铁丝时手拉的过紧,会导致果柄部位受伤从而影响养分向果实运输,另外伤口也让灰霉病有入侵的机会,造成果梗部霉烂和果实落果。

解决措施:套袋的时候要轻扎袋,不要挤伤果柄,应褶皱收拢起来,果柄周围不能太紧,只要虫、水不能进入即可。另外要注意花期和花后灰霉病的防治工作。

2、果实口味偏淡

口味偏淡这是套袋猕猴桃普遍从在的问题,虽然套袋提高了猕猴桃果实的外观,但由于果实受光少,糖分累积就减少,糖度要比不套袋的果实低。再加上上市初期价格较高,人为过早采摘,都不利于糖分的累积,果实的口味自然就偏淡了不少。

解决措施:在猕猴桃生长期科学施肥,注重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应施生物菌肥和补充中微量元素,提高肥料中磷、钾比。采收前控水控氮,尤其是雨天要及时排水,水和氮减少后,果实细胞浓度就会高一些,糖分几类多,口味也就相应的会提高。另外也可在采前适当摘叶,有利于增加果实的光照,累积糖分。

3、套袋后病虫害的防治

果实在套袋后,仍有部分果园的果面会出现虫害。主要是因为纸袋底部封的不严实或不封口、大张口,这样害虫就会形成危害,或因纸袋质量太差,遇雨淋而烂。

解决措施:选用质量好、纸质柔软有韧性好的纸袋,经常检查套袋果,如出现纸袋破损比较严重要及时更换,减少虫害带来的危害。

通过套袋,可使猕猴桃果面光洁、色泽均匀度好,这都明显提高了猕猴桃的商品果率,但在套袋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仔细认真,避免因一些错误的操作手法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56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