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为下肢组织间隙内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 营养 不良性水肿、粘液性水肿、药物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淋巴性水肿、静脉性水肿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下肢水肿怎么治疗,希望能帮到你。
下肢水肿怎么治疗
处方药用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炒白术10克,猪苓15克,茯苓皮15克,苡仁2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0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若晨起面部浮肿,加防风10克,麻黄6克;胸闷腹胀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木香8克;心慌气短加黄芪15克、远志10克;小便短少加车前子30克(布包)。
方解:老年下肢水肿,用健脾温肾法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方中用太子参、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猪苓、茯苓皮利水渗湿;配泽泻增强利水消肿之功效。实验证明,泽泻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 肾炎 患者,其利尿作用更为显著。苡仁健脾渗湿;桂枝温经通阳利水;杜仲、仙灵脾温 补肾 阳;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温肾、利湿消肿的作用。
下肢水肿几种类型
1、心源水肿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发病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减少,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常合并右心衰竭的其他的表现。
2、肾源水肿 主要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水肿特点是 疾病 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常有尿改变、高 血压 、 肾功能 损害 。
3、肝源水肿 主要见于 肝硬化 失代偿期,主要发病机制是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常有 肝功能 减退和门脉高压两方面的表现。
4、营养不良水肿 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 烧伤 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特点是水肿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
下肢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1保持乐观情绪,长期坚持适当锻炼,如散步、慢跑、 健身 器械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2选择食物,应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索及无机盐,低脂肪、低胆固田,少糟、少盐为原则,芹菜、萝卜、菠菜、西红柿、大豆、蘑菇、大蒜、水果以及豆制品等食物可多吃一些。
3避免久坐久站,经常活动下肢,并注意经常上抬两下脚。
4保证良好的唾眠,起居有规律。
糖尿病中医辨证与中药康复治疗,最应强调辨证论治,因为辨证论治体现着中医治病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具体辨证方法,包括方剂辨证、三消辨证、分型辨证、分期分型辨证、脏腑气血阴阳辨证、本虚标实辨证、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等,诸种辨证方法各有优势。今基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和本虚标实辨证的思路,提出糖尿病中医分型辨证方法,本虚证分三型,标实证分七候,共十证,基本可涵盖糖尿病临床常见的证候。
(一)阴虚津亏
[辨证要点]口渴引饮,咽干舌燥,五心烦热,尿黄便干,或有盗汗,舌红或瘦,苔少甚至光红,脉象细数。
[治法]养阴增液。
[方药]六味地黄汤、增液汤化裁:生地25g,山萸肉15g,生山药15g,枸杞子15g,天花粉25g,葛根25g,玄参25g,知母15g,黄精15g,地骨皮25g,白芍25g,沙参15g。
该方名养阴生津止消方,以滋补肾阴为主,实则肝脾心肾肺胃同补,常适用于少阴肾阴不足、阳明胃热阴虚、厥阴阴虚肝旺体质或其他消渴病阴伤之人。少阴肾虚体质,肺肾阴虚者,当麦味地黄丸为主;心肾阴虚者,当天王补心丹为主;厥阴阴虚肝旺体质,肝肾阴虚者,当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为主。若少阴肾虚体质,阴虚兼热伏于肺,咽干咳嗽,咳黏痰,心胸烦热,汗出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当清解肺热,方可用泻白散、黛蛤散,药用桑白皮、地骨皮、桑叶、黄苓、知母、杷叶等,清肺泄热;若少阴肾虚体质,阴虚兼心火上炎或下移,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当清心导赤,方可用导赤散,药可用生地、通草、竹叶、灯芯草、山栀、黄连、黄芩、莲子心等;少阴肾阴虚,兼相火妄动,腰膝酸软,咽干耳聋,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梦遗,或女子月经不调,梦交,舌质红,苔少,或舌苔薄黄,脉象细数,治当清泄相火,方可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黄连阿胶汤,药用知母、黄连、黄柏、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磁石、五味子、沙苑子等;厥阴阴虚肝旺体质,肝阳上亢病机突出者,可用镇肝熄风汤、建瓴汤,药用磁石、黄芩、夏枯草、怀牛膝、钩藤等;少阴肾阴不足体质,复受外感,感受风热或温热邪毒,症见发热恶寒,咽痛口干,头痛,咽喉红肿,汗出不畅,或有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象浮数,或浮滑而数,则治当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桑菊饮化裁,药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玄参、芦根、桔梗、甘草等。
(二)气阴两虚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口渴喜饮,气短懒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偏于,小便频多,舌淡红,或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麦门冬饮子、生脉散化裁:黄芪15g,人参3g(另煎兑入),太子参15g,沙参15g,玄参25g,黄精15g,生地25g,枸杞子15g,五味子9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葛根25g,莲子肉15g,地骨皮25g,仙鹤草30g。
该方名益气养阴止消方,以滋阴补肾、益气健脾为主,重在益气养阴,常适用于少阴肾虚和太阴脾虚体质或其他消渴病气阴受伤之人。少阴肾虚体质,辨证侧重于阴虚者,可用增液汤、六味地黄汤加益气药;太阴脾虚体质,辨证侧重于气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加养阴药。兼胃肠结热,或阳明胃热体质,气阴受伤者,治当清泄热结,方用增液承气汤、三黄丸加味,药用生大黄、黄连、黄芩、山栀等;兼肝经郁热,或少阳肝郁体质为病者,治当解郁清热,方用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药用柴胡、黄芩、黄连、丹皮、山栀、夏枯草等;太阴脾虚体质,湿邪困脾者,治当化湿醒脾,方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化裁,重用苍术、白术、云苓、佩兰、苏梗、泽泻等;更兼湿热内蕴者,治当清热除湿,方用三仁汤、茵陈平胃散、四妙散化裁,药用苍术、黄连、薏苡仁、陈皮、川朴、茵陈、土茯苓等;太阴脾虚体质,兼痰湿阻滞者,治当化痰除湿,方用二陈汤、指迷茯苓丸,药用陈皮、清夏、云苓、白术、苍术、茵陈、泽泻等;久病不愈,兼血脉瘀阻,胸痛,胁痛,肢体偏瘫,手足麻木疼痛,肌肤甲错,妇女月经不调,经血紫暗,颜面瘀斑,或腹部有压痛,舌质紫暗,脉弦,或艰涩不畅,治当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桃核承气汤,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山楂、丹皮、丹参、大黄、水蛭、郁金、姜黄、三七、鬼箭羽等。
(三)阴阳两虚
[辨证要点]口干多饮,夜尿频多,五心烦热,畏寒神疲,腰膝酸冷,四肢无力,汗多易感,性欲淡漠,男子阳痿,大便不调,舌体胖大,舌苔少,或有白苔,脉沉细,或沉细数而无力。
[治法]滋阴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化裁:黄芪30g,人参3g(另煎兑服),生熟地各12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10g,黄精15g,鹿角片6g,肉桂3g,炮附子3g,磁石25g,牛膝15g,枸杞子15g,五味子9g,地骨皮25g,仙灵脾15g。
该方名滋阴助阳止消方,以滋阴助阳、益气补肾为主,强调在滋阴补气的基础上温阳,常用于少阴肾虚体质和久病伤肾,阴阳俱虚之人。少阴肾虚体质,辨证侧重于阴虚者,可少减温热药,或加用玄参、知母、黄柏、黄连等滋阴清热药品;阳虚突出,畏寒,男子阳痿,妇女带下清稀,治当补肾壮阳,方可用五子衍宗丸、玄菟丸,药可用菟丝子、沙苑子、枸杞子、仙茅、仙灵脾,加海马、鹿茸片、雄蚕蛾、露蜂房、蜈蚣等,补肾的同时,宣通络脉。若证兼胃肠结热,大便干结者,治当清泄热结,药可加用生大黄、黄连、黄芩等;兼脾虚湿停,脘腹胀满者,可健脾化湿,药可加用苍术、白术、苏叶、藿香、佩兰等;兼脾肾阳虚,寒湿内侵,脘腹胀满、疼痛,喜温喜按,泄泻,甚至完谷不化者,治当温补脾肾,散寒理中,方可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药可加炮附子、人参、苍术、白术、茯苓、干姜、白芍、补骨脂、五味子、乌梅炭、炙甘草等;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呕吐痰涎、清水,背寒,或眩晕,或脘腹痞满,或肠鸣漉漉,治当通阳化饮,方可用苓桂术甘汤,药可用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等;体形肥胖,兼痰湿阻滞者,治当化痰除湿,方用二陈汤、指迷茯苓丸,药可加用清夏、白芥子、云苓、僵蚕、苍术、泽泻、桑白皮等;久病入络,血脉瘀结,出现多种并发症,见胸痛,胁痛,肢体偏瘫,手足麻木疼痛,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弦或涩,治当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止痉散,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芍、赤芍、水蛭、土鳖虫、地龙、全蝎、蜈蚣、姜黄、三七、鬼箭羽等活血通络。
(四)胃肠热结
[辨证要点]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燥口干,心胸烦热,舌质红,苔黄干,脉象滑利而数。
[治法]清泄热结。
[方药]增液承气汤、三黄丸化裁:生大黄9g,黄连12g,黄苓9g,生地25g,天花粉25g,葛根25g,玄参25g,生石膏25g,知母15g,生山药15g。
该方名清泄止消方,以清泄胃肠结热为主,兼以增液生津,选用了苦寒直折其火的药物和甘寒清热生津之品,常适用于阳明胃热阴虚体质或其他见胃肠结热证候的病人。若热毒壅盛,疮疖、痈疽,红肿热痛,或身发皮疹,皮肤瘙痒、灼热,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治当清热解毒,方可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四妙勇安汤化裁,药可用野菊花、银花、公英、地丁、玄参、当归、黄连、黄芩、甘草等;阳明胃热体质,外感风热或温热邪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脘痞闷,心胸烦热,或有呕吐,大便不通,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浮滑数有力,治当疏风清热,通下和胃,方用升降散、凉膈散化裁,药用银花、连翘、蝉衣、僵蚕、姜黄、大黄、山栀、黄苓、薄荷、竹叶、芦根、桔梗、甘草等。若兼肝经郁热,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胸胁脘腹胀满者,治当清泄肝胃郁热,方可用大柴胡汤化裁,药可用柴胡、黄芩、黄连、大黄、赤芍、白芍、枳壳、夏枯草等;少阴肾虚体质,肾阴虚兼胃肠结热,治当重视补肾,可加用六味地黄丸,药可加用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构杞子等;厥阴阴虚肝旺体质,肝阳上亢兼胃肠结热,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方可用天麻钩藤饮、大黄黄连泻心汤,药可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黄芩、黄连、大黄、槐米、夏枯草、怀牛膝等。
(五)湿热困脾
[辨证要点]头晕沉重,纳食不香,脘腹胀闷,口干黏腻,大便不爽,小便黄赤,或尿频涩痛,小便浑浊,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三仁汤、黄连平胃散、四妙散化裁:苍术15g,白术15g,苏叶6g,佩兰6g,茯苓12g,黄连12g,黄苓9g,薏苡仁25g,陈皮9g,川朴9g,茵陈12g,马齿苋25g。
该方名芳化止消方,由芳香化湿、苦寒清热药物组成,针对湿热用药,常用于太阴脾虚体质、阳明胃热体质或其他消渴病有湿热内蕴证候之人。湿热在中焦,黄连平胃散为主;湿热下注,四妙散为主;湿热影响三焦,可用三仁汤为主。太阴脾虚体质,湿重于热,湿邪困脾,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涩滞,恶心,四肢沉重,头晕头沉,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者,治当化湿醒脾,方可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药可用苍术、白术、云苓、陈皮、藿叶、佩兰、菖蒲、草果、苏梗、冬瓜仁、泽泻、茵陈等;太阴脾虚体质,气虚症状突出者,可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加苍术、黄连、茵陈等药;阳明胃热体质,湿热有从阳化燥之机,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者,治当加大清泄热结力量,方用三黄丸、茵陈蒿汤等,药可加用生大黄、黄连、黄芩、山栀等;兼肝经郁热,或少阳肝郁体质,兼湿热内结,胸胁满闷,太息频频,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者,治当舒肝解郁,清热化湿,方用柴平煎、丹栀逍遥散,药用柴胡、白芍、当归、川芎、白术、茯苓、苍术、黄芩、黄连、丹皮、山栀、茵陈、薏苡仁、夏枯草等。
(六)肝经郁热
[辨证要点]胸胁满闷,太息频频,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渴引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解郁清热。
[方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栀子清肝饮化裁:柴胡12g,黄芩9g,山栀6g,夏枯草15g,丹皮9g,枳壳9g,赤芍25g,白芍25g,天花粉25g,茵陈12g,草决明15g,荔枝核15g该方名舒解消渴方,由养阴增液与舒肝、清肝、凉肝药物组成,功擅清解少阳郁热,常适用于少阳肝郁体质或其他消渴病病人见肝经郁热证候者。少阳肝郁体质,肝经郁热日久,兼见血瘀者,治当配合活血化瘀,药可加用葛根、丹参、姜黄、鬼箭羽、酒大黄等;阳明胃热体质,兼肝经郁热,胃肠热结者,治当配合清泄胃热,药可加用黄连、生石膏、知母、大黄等;少阴肾阴亏虚体质,兼肝经郁热者,治当重视滋阴补肾,可配合杞菊地黄丸,或加用枸杞子、菊花、生地、玄参、知母、女贞子、旱莲草等。
(七)肝阳上亢[辨证要点]头痛眩晕,颜面潮红,口苦咽干,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小便黄赤,舌边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建瓴汤、天麻钩藤饮化裁:生地25g,玄参25g,白芍25g,怀牛膝15g,珍珠母25g(先煎),磁石25g(先煎),生龙骨25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钩藤15g(后下),黄芩9g,夏枯草15g,草决明15g。
该方名潜镇消渴方,由养阴增液与平肝、柔肝、凉肝药物组成,常适用于厥阴阴虚肝旺体质或其他消渴病病人见肝阳上亢证候者。少阴肾阴亏虚体质,或厥阴体质肾阴虚病机突出者,治当重视滋阴补肾,方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药可加用构杞子、菊花、桑叶、女贞子、旱莲草等;少阴阴阳俱虚体质,虚阳浮越,症见头晕目眩,颜面潮热,颧红如妆,咽干,心烦,腰膝酸冷,汗出,四末畏寒,舌淡暗,舌体胖大,脉象沉细,或浮大按之无力者,治当滋阴助阳,潜镇浮阳,方可用潜阳汤、地黄饮子化裁,药可加用人参、肉桂、炮附子、山茱萸、茯苓、麦冬、五味子等。
(八)气机郁滞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脘腹胀满,少腹不舒,情志抑郁,太息频频,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化裁:柴胡9g,赤芍25g,白芍25g,当归12g,川芎12g,荔枝核15g,枳壳9g,白术12g,茯苓12g,郁金12g,姜黄12g,焦山楂12g,甘草6g。
该方名行气消渴方,由疏肝理气、柔肝养血、健脾益气药物组成,功擅疏利气机,常适用于少阳肝郁体质或其他消渴病病人见肝郁气滞证候者。少阳肝郁体质,气郁日久,兼见血瘀者,治当配合活血化瘀,药可加用葛根、丹参、鬼箭羽、香附、益母草等;肝郁化热,肝经郁热者,治当清解郁热,方可用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汤,药可加用黄芩、丹皮、山栀、知母、黄连等;少阴肾阴亏虚体质,兼肝郁气滞者,治当配合滋阴补肾,可配合六味地黄丸,或改用滋水清肝煎,加用生地、玄参、知母、女贞子、旱莲草等。
(九)痰湿阻滞
[辨证要点]体形肥胖,四肢沉重,神疲嗜睡,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缓。
[治法]化痰除湿。
[方药]二陈汤、白金丸、指迷茯苓丸化裁:陈皮9g,清半夏9g,云苓12g,白术12g,茵陈12g,泽泻12g,桑白皮15g,僵蚕12g,甘草6g。
该方名化痰止消方,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化痰除湿药与行气化滞药同用,常适用于太阴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或其他消渴病肥胖体形属痰湿阻滞证候者。太阴脾虚体质,气虚突出或兼阴虚者,治当重视健脾益气,方可用六君子汤,药可用苍术、太子参、沙参、莲子等;少阳肝郁体质,有痰湿阻滞证候者,治当重视舒肝解郁,药可加郁金、枳壳、瓜蒌、荔枝核等;若痰郁化火,心胸烦闷,头晕沉重,失眠多梦,四肢沉重,口干黏腻,舌红,苔腻而黄,脉象滑数,或弦滑而数者,治当化痰清火,方用温胆汤、礞石滚痰丸、导痰汤,药用黄连、黄芩、山栀、瓜蒌、清夏、陈皮、枳壳、大黄、郁金、胆南星、海蛤壳、僵蚕等。
(十)血脉瘀滞
[辨证要点]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夜间为甚,肌肤甲错,妇女月经不调,经血紫暗,颜面瘀斑,或腹部有压痛,舌质紫暗,脉弦,或艰涩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
[方剂]桃红四物汤、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化裁:桃仁12g,红花9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25g,山楂12g,葛根25g,丹参15g,酒大黄9g,水蛭12g,姜黄12g,三七粉3g(分冲),鬼箭羽15g。
该方名活血止消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参考了祝谌予教授降糖活血方之意,常适用于消渴病有血瘀证候者。单纯血脉瘀滞证少见,所以应根据病人体质、基本病机和具体临床证候,将活血化瘀治法与其他治法相结合。气虚突出者,益气活血,方可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30~60g;兼阴虚者,治当重视养阴活血,可配合六味地黄丸,药可用生地、玄参、沙参、黄精等;少阳肝郁体质,或有气滞血瘀者,当行气活血,方可用血府逐瘀汤,药可加用柴胡、枳壳、郁金等;兼痰湿阻滞者,治当重视化痰活血,药可加僵蚕、清半夏、瓜蒌、胆南星等;兼痰火阻滞者,治当化痰清火活血,方可用温胆汤,药可加用黄连、瓜蒌、清半夏、胆南星、海蛤壳、僵蚕等;久病入络,或见肢体麻木、疼痛、偏瘫、痿痹者,治当重视搜风通络和舒筋活络,可选用地龙、全蝎、穿山甲、白花蛇等虫药和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钩藤等藤类药物;消渴病继发肾病等,病在络脉,“微型癥瘕”形成,治疗又当重视化瘀散结,药可用海藻、昆布、夏枯草、莪术、薏苡仁等软坚散结。
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辨证本虚标实是其特点,以上所列本虚三证、标实七证,实际临床上一证独见的情况很少,常常是本虚一证与标实一证或数证同时存在,所以治疗关键在处理好本虚与标实、治本与治标的关系问题。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本为主,兼以治标,或治本、治标并重;病情急变的情况下则往往是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标,后治本,总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地说来,治本治法固然重要,治标治法也不可轻视,因为标实证的解决必有利于治本,而标实证不解决,单治本虚,终难取效。
中医看病提倡望、闻、问、切,随之辨证论治,肥胖病的治疗亦不例外。中医认为肥胖病的起因,不外四大方面:①先天禀赋有关,如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即现代医学所述的遗传因素;②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超量,营养成分,供过于求,即《黄帝内经》所述“肥贵人,膏粱之疾也”;③嗜卧少动,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致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肤而致肥胖;④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根据病因确定治法,减肥大法当以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肾气、润肠通便为主,辅以行气消食、降脂消痰、疏理三焦等法,从而调解整个机体功能,加速体内多余的脂肪分解,达到减肥消胖之目的。辨证分型大致有(1)脾虚湿阻:体肥壅肿、倦卧少动、胸闷气短、纳差腹满、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法: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合胃苓汤加减。木香10g砂仁6g党参15g焦白术12g白茯苓10g川朴10g苍术12g陈皮10g泽泻10g黄芪15g薏米15g竹茹10g冬瓜皮10g(2)脾肾两虚:形体肥胖、疲倦乏力、腰背酸痛、头晕气短、畏寒肢冷、阳痿阴冷、下肢浮肿、舌淡体胖、脉沉细。治法:益气健脾,温阳益肾。方药: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肉桂5g制附子6g生地15g泽泻10g丹皮10g羊藿10g车前草10g川牛膝10g(3)肝郁气滞:形体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时有呃逆、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方药:越鞠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川芎10g苍术12g神曲15g焦栀子10g柴胡10g柿蒂6g清半夏10g当归12g生地12g赤芍10g红花6g泽兰10g泽泻10g荷叶10g枣叶6g蒲黄10g(4)阴虚内热:体质肥胖、头痛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血压升高、肢体麻木、五心烦热、舌尖红少苔或薄、脉弦细。治法:化痰降浊,滋阴清热。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羚羊角6g干姜6g苏叶10g陈皮10g夏枯草10g地龙6g白芥子12g皂荚6g丹参10g(5)胃热湿阻:形肥体健、多食易饥、胃脘滞闷、口舌干燥、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泻热通腑,利湿化浊。方药:凉膈散合三仁汤加减。
“10人9湿”,随着清明节气的到来,即将要进入雨水期,这时候湿气最易入侵人的身体,而雨水多的春季还容易让身体湿气加重,湿热难挡,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皮肤病、脾胃失调、各种炎症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湿气堆积在体内呢?
1、外部原因
(1)长期待在潮湿的环境当中,湿气就会缓缓入侵体内。
(2)雨水天气里,淋雨,湿气容易侵袭。
(3)洗澡洗头发之后不擦干,特别是喜欢晚上洗头发的人群,最易被湿气缠身。
2、内部原因
饮食太油腻,多糖,多盐,寒凉等,造成脾胃负担,影响其运化水湿的能力,造成湿气排出缓慢或者无法排出,堆积在体内。
该如何祛湿呢?内调+外养,祛湿健脾,逼走体内10年湿气
1、内调
祛湿粥——红豆+花生+大枣
(1)食材:红豆适量,花生适量,大枣5个。
(2)做法:
①洗净红豆、花生仁,冷水浸泡回软。
②红枣洗净,剔去枣核。
③淘洗大米,冷水浸泡30分钟,然后沥干水。
④把红豆、花生、大米放入1450毫升水中,煮沸后小火慢熬,加入白糖即可。
(3)作用:常喝可健脾养胃、清利湿热。
2、外养
肚脐贴——组方由薏苡仁+泽泻+花椒+赤小豆+砂仁等十几种精心研磨而成。
(1)薏苡仁:大家都知道薏苡仁有健脾、清热、补肺、利湿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食用。
(2)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可用于缓解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3)花椒: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的功效。
(4)赤小豆:能清肠排毒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作用:针对湿气重引起的失眠多梦,面部油腻爱出油,小肚子大腰围大,虚胖减肥后总反复,痛经,小便不利,手脚冰凉,腰腹酸沉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3、按摩
祛湿穴——丰隆穴、中脘穴。
(1)丰隆穴
取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作用:丰隆穴,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体内脾胃上的浑浊湿气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体外去。
所以说,现在正值“回南天”的梅雨季节里多揉此穴,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2)公孙穴
取穴:这个穴位在我们双脚的大拇指根后,先把手放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开始按压,按到感觉最酸胀或酸痛的那点,就是属于自己的公孙穴了。
作用:有祛湿利水,温补脾阳的功效。
小贴士:常见祛湿热的食物
1、赤小豆祛湿
有健脾燥湿可以消脸部浮肿水肿、排湿气、利小便。
2、绿豆清热
大家都很熟悉的,比较适宜夏天这种湿热的时候,有解湿热气功效。
3、冬瓜生津
很好的祛湿菜,性味甘淡微寒养胃生津、去湿泻热。
4、薏仁消肿
就是我们常说的薏米,有消除水肿,助益肠胃的作用。
5、海带理气
可以行水化湿、除痰、帮助湿气排出体内。
6、鲫鱼益气
常吃可以益气健脾养胃、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对身体极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