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原子论基础上建立了燃素学说

谁在原子论基础上建立了燃素学说,第1张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8226;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8226;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8226;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8226;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8226;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8226;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8226;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8226;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8226;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8226;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8226;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8226;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

  今后阶段复习的方向和策略是:在巩固各科各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无论是题型还是难度,都要更加面向高考、贴近高考。

复习方式,应该是课外自己独立做题,课内消化老师的讲解,努力提高自己解题的熟练程度。因为高考的绝大多数题目对中上的同学来说,不是考你会不会做,而是考你能不能做得又正确又快,因为会做跟能拿全分还是有差距的。

如何训练你的正确率和解题速度?

第一要端正解题态度,不急躁,不要为了完成复习任务、应付作业去做题,而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

二要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不仅是读懂题意,尤其是有些物理题,还要读出一些结论,因为很多常见的条件都对应很多重要的结论,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你就不是从零开始做,而是从一个更接近答案的层次开始做。

三要总结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条理化、能力化。把厚厚的几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纸,少而精,简而明。将物理知识按照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五个方面总结成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并且标出重点、易错点、采分点。熟练掌握所有的物理公式,有记住比较好的半成品公式。有时间的话,还应该总结题型。

强调即时总结。你可以全部做完题再总结,也可以做完一道特别是做完那种你感到很有收获的题目就停下来先总结一下。

总结什么呢?可以是某道题目的某一条件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结论;可以是某道题和以前做过的某题解题思想或者方法类似;可以是某道题的解题方法很独特,很经典;也可以是某道题的情况有多种,讨论时容易被遗漏等等。

现在做题千万不要就题论题,要就题论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学会联想,学会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会总结。

总结的工作,不仅在自己做题时需要,在老师的讲评以后更需要,把老师最精华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本领。

物理在理科综合中占的分量最重,理科综合的计算题,基本都是物理题。

比较难的物理题还是有关运动的问题。这类问题虽然可能涉及到重力场,电场,磁场,圆周运动等,但解题的关键还是灵活地综合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既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

拿到这类题目,先看看题目求什么物理量,所求的物理量可能从哪里得到。比如要求时间(t),那么可以联想到运动学的公式(包括匀速的和匀加速的),动量定理,圆周运动的周期等等。再对研究对象(可能是单个物体(隔离法),可能是某个系统(整体法)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不仅要看物体受到哪些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力哪些是恒力,哪些是变力,如果是变力,又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定性地研究它们的运动过程。 在掌握物体运动过程的基础上,先看看能不能对整个过程直接解决,如果不能,则把这个过程分成若干个子过程,每个过程分别解决。

值得强调的是,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它有时只对系统成立,甚至只对某一时刻适用。这样也可以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化学是理科综合中需要记的知识的分量最重的一科。从物质的性质到相关的化学反应式,都要熟记于心。尤其是化学反应式,还要记住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有严格的知识结构板块,它的知识点彼此交联,单纯的题海战术无法奏效。

下面重点讲一下推断题、信息迁移题和实验题。

推断题分有机推断题和无机推断题。相比之下,无机推断题比有机推断题难。

信息迁移题是化学考试中必有的一类题。这类问题千百万化,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型、类比与联想型、归纳与演绎型、比较与分析型、抽象与概括型、变通与转换型、移植与拓展型、假设与验证型等;

解答信息迁移题时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抓住题目中新信息的提示功能。

新信息的提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提示“思维起点”。有些信息迁移题很难从已学的知识入手,只有分析新信息,从新信息中确定解题的突破口。

2、提示“思考范围”。有些信息题所给的新信息和要求解决的问题都是陌生的,让人产生一种高深莫测且与所学的知识沾不到边的感觉。实际上,在这类问题中的新信息已经确定了“思考范围”,包括哪些知识点,哪些原理,哪些规律等。

3、提示“思维方法”。当题目中给出了一种新思路或新方法时,就根据这种新思维,灵活运用这种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实验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的复习是高考化学科复习的重要环节。化学实验的复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试剂的存放与取用;试纸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a、常见阳离子;b、常见阴离子;c、有机物);常见气体(O2、H2、Cl2、HCl、SO2、NH3、CO2、CH4、C2H4、C2H2等)的制备、净化、收集、检验、尾气吸收及实验装置连接顺序等;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2、全面掌握重要的定量实验(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主要包括四个实验:a、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定;b、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c、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d、中和滴定。

3、能够评价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对实验方案的评价,首先要基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对学过的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a、方案的可行性;b、经济效益角度;c、环保角度。

4、能够设计实验方案。

生物主要还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计算题的难度不在数学计算,而在知识点本身。所以你们还是要掌握各个知识点。重点说一下选择题和实验题。

生物的某些选择题。选项中可能会出现平时没怎么想过的问题,这时可以用排除法,用已学的课本上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把那些错误的选项否定掉,这样会大大提高正确率。

实验题。简单地讲一下实验设计。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选择研究对象;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安排实验步骤和设置对照实验;最后分析实验可能得到的结果和出现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实验一般要遵循三大原则:1、单因子变量原则;2、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只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等条件下重复实验;3、对照实验原则。

高考前的心理调节很重要。

第一,不要太紧张,想想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年,又经过了高三一年的总复习,还经历了这么多次模拟考,没有理由说高考会发挥不出来!况且适当的紧张不仅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一点紧张那你肯定考不好。我相信你的紧张就是在考前,试卷发下来以后做几题后,你肯定早忘了紧张了。

其次,也不要想万一高考没发挥好怎么办,因为只有在准备不充分,或者麻痹大意的时候才有“万一”,你做得那么好,不会有万一的。你付出的,肯定会得到回报!

三是考前几天不要再去找题目做了,尤其不要做难题,不要再拔高,回的到基础上来。想想自己一年来做了那么多的题,肯定会举一反三了。应该静下心来,随机想一想知识点,看看有没有忘了的,如果某个知识点记不清了 , 赶紧把书或者笔记翻开看一看巩固一遍。

最后祝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还有

高考理综试卷比较平稳,题型就那么几种,一卷是选择题,二卷通常有无机推断题、实验题、理论简答题、计算题、有机推断题。要达到高考成绩80分,选择题只要达到36分以上,力求满分(模拟题通常难度大些,得分率低些),二卷达到40分以上。如果复习时,方法得当,肯花精力,一般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要再提高一步,难度就要大些。

平时模拟考试达不到80分,存在的问题一般是:基础不扎实,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模糊不清,表达不规范,有些已掌握的知识在综合题中出现不会灵活运用。解决了这些问题,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要学会发现问题。哪些知识没有记住,哪些概念模糊,哪些问题表达不规范。不看书,不做题,不考试,特别是不做题,不考试,不容易发现具体问题。化学这门学科,虽然要记得知识点很多,但靠死记硬背没有用。要学会在练习、考试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看书,翻资料,有意识的矫正一些不规范的表达。因此,必须重视做题。通过做题发现问题,通过做题巩固知识,通过做题学会运用。

做题要花时间,高三时间紧,必须提高做题效率,题目不是做得越多成绩一定越好。认真处理老师布置的题,比分不清题目的难易,盲目多做题效果好。

只要不是考试,做题时要学会看书,查资料,尽量不要蒙。考试后,也应尽可能及时看书,查资料,明确习题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准备一本记错本,对做题中发现的错误,知识漏洞,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记在记错本上;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做错的题按无机推断题、实验题、理论简答题、计算题有机题分类剪贴在一起。积累一段时间,进行整理,根据内容,对存在的问题,重点突破。适当选些往年的高考题练习巩固。由于针对性强,花时间相对较少,效果较好。

选择题最能反映基础知识扎实不扎实,评讲过的习题,要反思,对做错了的习题,或蒙对的习题涉及到的没有记住的知识点,模糊的概念,要及时记在记错本上。听课时要特别关注。另外,要经常浏览。

知识性的问题,错过几次,记过几次,由于特别关注,往往记得特别牢固,如果老是记不住,早晚花不多的时间,多看几遍,认定非记不可的知识,一般都能记住。

概念性的问题,除认真听老师解说外,要看课本,翻资料,分析、比较,,力求弄懂,再次运用,要细心体会。这部分问题,要舍得花时间,轻易不放过。

二卷综合性要强些,也不乏一些基础知识问题,如不细心,表达不规范,会造成高高兴兴得低分。这部分错误,也要及时记在记错本上,引以为戒。经常这样做,考试时,潜意识会防止出现这类错误。

由于解题思路和方法问题,导致不会做的综合题,练习后,要深入想一想。这是什么题型,涉及那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出题的人考什么,可以怎样解?还可以怎样解题目还可以怎样变化?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哪里易错?老师布置的练习和考题,涵盖面很大,不会做的题,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对待做过的综合题,坚持下去,解综合题的能力必有很大的提高。开始可能嫌烦,满足会做就行,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解类似题时像出现灵感,看完题,就能想到怎么解。

下面对二卷的不同题型复习方法分类提提建议

无机推断题:涉及的一般都是常见物质,涉及到的知识,一般都是多次运用过的知识点,把结果往题目中代入,一般每一步都能够理解。如果发现知识盲点,要特别注意,这是重要的知识点,必须掌握;若解题时,找不到突破口,无法推出结论,问题可能出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生疏,对题眼不敏感,不经他人点拨,自己想不到;不善于独立从多角度分析,寻找解题途径。适当选些有答案的推断题,不看答案,独立求解,对平时做错了的推断题,多深入想一想。做到一定量,解这类题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做这类题,推出物质后,还要特别注意题目提出的问题,要防止答非所问。

实验题:每次练习后,都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评讲,弄清实验目的、原理、细节、问题的准确答案,仔细体会。积累到一定程度,花点时间对实验问题进行分类,特别是高考临近阶段,要熟悉常见实验问题的解法。

计算题:综合卷中计算题难度不大,不必选太多难题练习,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习题就够了。重在理解反应原理,注意守恒法、差量法的运用。选取一些典型题,深入剖析,积累经验。做难化学计算题,很费时间,对高考理综考试,得不偿失,

理论简答题:综合卷出现的题,一般难度不大。不必选难题练习。对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这类题,重在理解,细心揣摩答案,真正理解答案,理解答案中是怎样回答为什么的,总结规律。

对有机推断题,前期月考,有机题得分率不高,不必太在意。可就题论题,弄懂就可以。这类题,规律性较强,但知识点多,难记,是老师后期复习的重点内容。只要在后期复习时认真听课,重视每一次练习和评讲,对做错的题注意校正,不会成为大问题。有机题,经过后期重点复习,应该是最有把握的得分大题。

总之,复习时做到认真听课,认真做老师布置的题,认真听老师对习题的评讲,对做错的题要反思,发现的问题要做笔记,特别要重视对慨念的准确理解,对做错的题,要定期整理,根据存在的问题,要适当选些有针对性的课外习题练习巩固。平时做题要以老师布置的题为主,注重做题质量。

以一次月考试题为例说明怎么在记错本上作笔记和反思。

记错本:

1、 烃的衍生物,除一氯甲烷、甲醛外,在标况下都不是气态,224L远大于1mol。

2、 将溶液加热,不用坩埚;用烧杯装溶液加热,溶液的体积不能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二;烧杯必须隔石棉网加热。

3、 1mol一元酚酯要消耗2mol氢氧化钠,羧酸钠和酚钠中均含钠元素。

4、 化学式为A2B3,A的化合价不一定为+3价,如C2H3(乙烷的最简式)。

5、 含铵根离子、氯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溶液,可以认为是氨水和盐酸反应的产物。

若恰好反应,溶液显酸性,若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氨水过量,溶液可能显中性或碱性。

溶液显碱,说明氨水过量,氨水过量,铵根离子浓度一定大于氯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说明恰好反应或酸过量,若恰好反应,铵根的水解程度很小,氯离子浓度一定大于氢氧根浓度,若酸过量,氢氧根离子浓度更小。

1、 氨水在密闭容器中,上层空间有氨气,缩小容器的容积,可增大上层空间氨气的压强从而增大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反思:

26题:考察对中学出现的置换反应的熟悉程度

题眼:1、光合反应的产物属于单质的是氧气2、根据反应物的类别确定涉及到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

回顾:中学涉及到的置换反应类型,翻书、查资料,尽可能多的列出学过的置换反应。对列出的反应分类。

根据反应物的聚集状态分:在溶液中的反应如金属跟水、酸、盐的反应,非金属跟无氧酸和盐的反应,干态反应如铝热反应、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根据单质的类别分:金属置换金属、金属置换非金属,非金属置换非金属,非金属置换金属。

另外,还有常规反应和特殊反应,如钠置换钾,氢气置换四氧化三铁中的铁就属于特殊反应,要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

想一想:如果X、Y均为非金属是否有答案。(有答案,答案为碳、硅,注意:B为一氧化碳)

28题:考察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灵活运用以及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反应,产物之一是铜,铜元素被还原,被氧化的元素只能是硫,因为铜能被氧气氧化,,氧化产物不能氧气,硫的氧化产物应该是二氧化硫。因为二氧化硫不能被氧化铜或硫化铜氧化,也不能是硫,硫能跟铜化合。

由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硫化亚铜与氧化亚铜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2,由铜元素守恒和质量守恒可得:所求得质量比为2:1。

反应后气体增重2kg,由化学方程式可知:2molCu2S被氧化,气体增重32g;由差量法得:硫化铜的质量为20kg,质量分数为20%

注意守恒法和差量法的运用。反思,不必记下来,能想到多少,尽量想到,不拘形式。越到后来,联想越多。

另外

你可以先做你的强项,既然是强项,就要该拿的分数就要拿到,不能会的也拿不到~~然后,你可以在这几个月内在把化学弄弄清楚,因为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化学比物理好懂多了,所以如果你把化学和生物的分拿住了,最后在用剩下的时间来答物理,因为每年都是物理出的最难的~~

记住,千万不要贪,这是我们老师跟我们说的,因为他们出的理综篇子一般都是让咱们做不完的,不要妄想把所有的题你都能做一变,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偶做理综的方法了,但不知道适不适合你,一般方法都是看自己的情况来定

首先你要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很难拿高分

然后你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多去总结,有哪些题型很重要,有哪些题型自己还不会,

不断地总结,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提高,这样就能省很多时间,不必反反复复的做一些重复的动作

但是坚实的基础还是必需的

掌握答题顺序,选择一定是要先做的,要细心,然后后面的三科大题就看你的学习水平了。觉得化学和生物哪一科更好,就先做哪一科的题,物理一定要最后做,不论你的物理学的怎么样,都要最后做!因为物理是要想象“物理情境”的,很费时间。大概就是这样,平时还是要多训练,考场上再注意些答题技巧才真正能考好!祝你成功!

初中化学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化学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镁的习题 (Magnesium)

唐荣德

一,选择题

1 暂时硬水煮沸后的水垢主要是(MCE932) ( D )

A Ca(HCO3)2 B Ca(OH)2 C MgCO3 D Mg(OH)2和CaCO3

2 用石灰软化含Mg(HCO3)2的硬水时,产生的沉淀是 ( D )

A CaCO3 B MgCO3 C CaCO3和MgCO3 D CaCO3和Mg(OH)2

3 实验用水,若水中含有少量的Ca2+,Mg2+,欲除去这些离子,常采用的方法是

( D )

A 过滤 B 分液 C 加石灰和纯碱 D 蒸馏

4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 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 m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MCE9423) ( B )

A 氯化钠 B 氯化铝 C 氯化钾 D 氯化钙

5 五支烧杯中都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硫酸,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各物质, 充分

反应后所得硫酸镁溶液浓度相等的是(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 AC )

① 镁粉 ② 氧化镁 ③ 氢氧化镁 ④ 碳酸镁 ⑤ 硫化镁

A ①和⑤ B ①和②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6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产物主要是氧化镁和氮化镁 将燃烧后的固体产物溶解在60 mL浓度为20 mol/L的盐酸溶液中,(氮化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8HCl = 3MgCl2+2NH4Cl)以20 mL 0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多余的盐酸, 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碱,把氨全部蒸发出来,用稀盐酸吸收,稀盐酸增重017 g镁带的质量为 ( B )

A 06 g B 12 g C 24 g D 36 g

7 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MCE918) ( B )

A NH3·H2O B NaOH C Na2CO3 D MgCO3

8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MCE9123) ( CD )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①③

9由H2SO4,Al2O3,NaOH,Mg,Cl2两两之间进行反应,可制得的正盐有 ( C )

A 5种 B 6种 C 7种 D 8种

10将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 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D )

A 1:2:3 B 3:2:1 C 6:3:1 D 6:3:2

11某无色溶液能与铝作用生成氢气,则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D )

A H+,Ba2+,Mg2+,Cl- B Cl-,,Cu2+,Mg2+

C ,,K+,Na+ D ,OH-,Ba2+,Cl-

12今含有Mg2+和Al3+的溶液,欲将其中的Al3+沉淀出来,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 C )

A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B加入过量的氨水

C加入氯化铵溶液后,再加过量氨水

D加入氯化铵溶液后,再加过量NaOH溶液

13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使溶液呈碱性),又有白色沉淀生成;再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又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MCE9315) ( BC )

A Ag+,Cu2+,Ba2+ B Ag+,Ba2+,Al3+

C Ag+,Al3+,Ca2+ D Al3+,Mg2+,K+

14在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烧杯中,分别装入200 mL的3 mol/L盐酸溶液,再在甲,乙杯中分别加入A g铝和B g镁,反应完全后,甲,乙两杯的质量仍然相等,则A与B的关系是 ( C )

A A:B = 2:3 B A:B =3:4

C A = B ≥ 72 g D A ≥ 54 g B ≥ 72 g

15某无色溶液能与铝作用产生氢气,此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

A H+,Ba2+,Mg2+,Cl- B K+,Al3+,Cl-,

C K+,OH-,, D Fe2+,H+,Cl-,

16有甲,乙,丙三种试液在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乙,沉淀溶解并产生气泡;最后加入丙,又产生白色沉淀则试液甲,乙, 丙依次是

( A )

A Na2CO3,HNO3,MgSO4 B Na2CO3,HCl,CaCl2

C H2SO4,(NH4)2CO3,AgNO3 D Na2SO3,Na2CO3,MgSO4

17X,Y,Z是三种可溶性且不含有相同离子的离子化合物它们的阳离子是,Na+,Mg2+,阴离子是,,OH-, 取等质量的三种化合物配成相同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X>Y>Z,则Y物质是 ( B )

A NaOH B (NH4)2SO3 C Mg(NO3)2 D NH4NO3

18R为AB2型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每摩R中含54 mol 电子根据以下反应式:

R +H2O X +H2↑ +B2↑ H2 +B2 点燃 C

X +B2 —→ Y + R +H2O Y + C —→ R + Z

判断R,Y,Z的化学式为 ( A )

A CaCl2 Ca(ClO)2 HClO B KCl KClO HClO

C NaCl NaClO HClO D MgCl2 Mg(ClO)2 HClO

19用稀盐酸预处理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使之转变为HR,并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后用该树脂软化100 mL含0001 mol的Mg2+的中性溶液,使Mg2+完全被交换,再用100 mL蒸馏水洗涤树脂将交换液和洗涤液收集在一起,该混合液的pH值为 ( A )

A 20 B 23 C 30 D 70

20向Al2SO43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

A 6:1 B 3:1

C2:1 D1:2

解析:如图所示,AlOH3沉淀消失需10 mL NaOH溶液,则生成AlOH3沉淀需30 mL NaOH溶液,故生成MgOH2沉淀消失需20 mL NaOH溶液,

Al2SO43 6NaOH MgSO4 2NaOH

:=1:2,故应选D

二,填空题

1把NH4HCO3,CuSO4,MgCl2,Al2(SO4)3固体混合物溶于水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把滤液加热煮沸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a+,,OH-,,Cl-

2甲,乙,丙三种元素,其原子序数按乙,丙,甲顺序成等差级数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乙与丙之和跟甲相等当甲的氯化物加入乙的单质时,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当乙过量时,沉淀又消失单质丙能跟O2,N2,CO2反应

(1) 甲,乙,丙三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甲_______,乙______,丙_______

(2) 甲的氯化物的水溶液跟过量的乙反应后,生成的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3) 单质丙与O2,N2,CO2反应后,生成的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⑴ Al;Na;Mg ⑵ NaAlO2;NaCl ⑶ MgO;Mg3N2;MgO和C

3自来水是由天然水经净化,杀菌等而达到饮用水标准的但自来水并非绝对纯净,长期烧自来水的水壶里会形成水垢即是证明用自来水配制NaOH溶液时,往往产生白色沉淀物,不能得到透明溶液,所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⑴ Ca2++2+2OH-=CaCO3↓++2H2O; ⑵ Mg2++2+4OH-= Mg(OH)2↓+2+2H2O; ⑶ Mg2++2OH-=Mg(OH)2↓

4A,B,C和D分别是NaNO3,NaOH,HNO3和Ba(NO3)2四种溶液中的一种 现利用另一种溶液X,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MCE9630)

试确定A,B,C,D,X各代表何种溶液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X:__________

4 NaOH; NaNO3; Ba(NO3)2; HNO3; MgSO4

5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反应如下:

Ca(OH)2+Mg2+(海水中) = Mg(OH)2↓+Ca2+

Mg(OH)2+2HCl = MgCl2+2H2O

MgCl2 Mg+Cl2↑

在提取过程中,当氯化镁从溶液中析出时,得到的是MgCl2·6H2O, 为制得无水氯化镁,工业上常将MgCl2·6H2O在HCl气氛中加热来制取试解释其原因(用文字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因为Mg2+能水解显弱酸性,加热时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生成更多的Mg(OH)2,而且加热蒸干时,Mg(OH)2还会分解为MgO,从而得不到无水MgCl2将MgCl2·6H2O在HCl气氛中加热,可抑制水解,防止副反应发生而得到无水氯化镁

6把河沙(主要成分是SiO2)跟镁粉按一定质量比(质量比略大于15:24)混合均匀,装入试管中加热大约1分钟后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化合物和一种硅化物待生成的混合物冷却后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立即产生气泡并伴有轻微爆炸声,这是因为产生的气体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气态氢化物

(1) 写出河沙与镁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 生成的混合物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气体是(填分子式)___________

(3) 写出产生"爆炸声" 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SiO2+4Mg2MgO+Mg2Si;放热 (2) SiH4 (3) SiH4+2O2SiO2+2H2O

7镁在空气里点燃可以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跃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同时,镁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还可与空气中的另一种主要成分反应,生成少量的物质A,已知A有下列一系列变化:

(1) 写出A,C,D的化学式:A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 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 A+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溶液B+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 Mg3N2;NH3;Mg(OH)2 (2) ① Mg3N2+8HCl=3MgCl2+2NH4Cl ② MgCl2+2NaOH=Mg(OH)2↓+2NaCl;NH4Cl+NaOHNaCl+H2O+NH3↑

29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1)至(4)题

(1) 原两种黑色粉末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W盐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

(2) X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Y与NaCl(固),浓H2SO4在微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Z溶液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 二氧化锰; 木炭; MgCl2 (2) CO2+2Mg2MgO +C (3) MnO2+4NaCl(s)+4H2SO4(浓) 4NaHSO4+MnCl2+2H2O+Cl2↑ (4) NaHSO4=Na++H++

8 下面是两种制P和Si气态氢化物实验方法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过程)

填空和回答下列问题:

(1) 过程③和⑥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气体A和气体B稳定性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 气体A和气体B的还原性强弱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上实验的结果,用最简单的实验进一步证明P的非金属性比Si 的非金属性强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 Zn3P2+3H2SO4(稀)=3ZnSO4+2PH3↑; Mg2Si+2H2SO4(稀)=2MgSO4+SiH4↑ (2) A>B (3) B>A (4) SiH4遇空气自燃(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SiH4),PH3易燃,但通常情况下不自燃

三,计算题

1我国规定饮用水的硬度不能超过25度硬度的表示方法是:将水中的Ca2+和Mg2+都看作Ca2+,并将其质量折算成CaO质量通常把1 L水中含有10 mg CaO称为1度水中的Ca2+和Mg2+可用一定浓度的Y溶液进行滴定,Y跟Ca2+和Mg2+都以等物质的量完全反应

⑴ 现取某地区的地下水样品250 mL,用00100 mol/L Y溶液滴定, 完全反应时消耗Y溶液150 mL试计算该地下水的硬度,并判断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⑵ 如果每次分析时取的水样都是250 mL,为了便于计算,要求每消耗050 mL Y 溶液即相当于水的硬度为1度,则Y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为多少

1 (1)250 mL水中含Ca2+和Mg2+的总物质的量为

00100×00150 = 150×10-4(mol)

折合成CaO的质量为 150×10-4 mol×56 g / mol = 840×10-3 g

水的硬度为 840×10-3×——1000250×——100010 =336(度)

因硬度超过25度,故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或列出总式:水的硬度为

00100×0015×56×——1000250×——100010 =336(度)

因硬度超过25度,故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 [解法一]

250 mL水(硬度为1度)中含CaO的物质的量为

———001056 ×——2501000=446×10-6(mol)

Y溶液的浓度为

————————446×10-6×1000050 =892×10-3(mol/L)

[解法二] [利用(1)的结果计算]

设Y溶液的浓度为C,则(00100×150):336=(c×050):1

c=892×10-3(mol/L)

2取一定量的镁,铝混合粉末,加入1 mol/L的硫酸300 mL,使之完全溶解 (酸过量);再加入过量的未知浓度的KOH溶液200 mL,得到 58 g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2 mol/L盐酸100 mL,恰好沉淀完全;将沉淀滤出,洗涤,干燥,称量为78 g求:

⑴ 原来混合物中镁和铝的质量分数;

⑵ 所用KOH的物质的量浓度

2 (1) n (Mg)=n [Mg(OH)2]==01 mol

n (Al)=n [Al(OH)3]==01 mol

m (Mg) = 01 mol×24 g / mol = 24 g

m (Al) = 01 mol×27 g / mol = 27 g

Mg% = ×100% =47%

Al% = 1-47% = 53%

(2) 由 Mg — H2SO4, 2Al — 3H2SO4

01 01 01 015

知与KOH反应的H2SO4为1×03 mol-01 mol-015 mol = 005 mol

Mg — MgSO4 — 2KOH 2Al — Al2(SO4)3 — 8KOH

01 02 01 04

HCl — KOH H2SO4 — 2KOH

2×01-01 01 005 010

c(KOH) = = 4 mol/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56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