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管理流程

药品生产管理流程,第1张

药品生产管理流程

 管理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以下是我收集的药品生产管理流程,欢迎查看!

  批生产记录批

 生产记录是一批药品生产各工序全过程(包括中间控制)的完整记录,应具有质量的可追踪性。

  一、批

 批的概念: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一批。

 1 大、小容量注射剂一般以同一配液罐一次所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2粉针剂一般以同一批原料药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3冻干粉针剂以同一批药液使用同一台冻干设备在同一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4固体、半固体制剂在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固体制剂如采用多次混合后的产品作为一个批号,必须经过验证,证明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后,在规定限度内所生产的产品为一批。一般以最终所采用的混合设备如多维运动混合机混合一次的数量为一个批次。

 5液体制剂(包括膏滋、浸膏及流浸膏等)以灌封(装)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6连续生产的原料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生产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间歇生产的原料药,可由地定数理的产品经最后混合所得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混合前的产品必须按同一工艺生产并符合质量标准,且有可追踪的记录。

 7生物制品生产应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中的“生物制品的分批规程”分批和编制批号。

 应注意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压片机(胶囊充填机)所压制出来的片子,必须分别做片重差异(装量差异)检查,确认在同一合格的范围之内并且符合其质量要求后才可作为一批。

  二、批号

 批号的定义: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生产中的每一个批次都必须要编制生产批号。

 批号的编制方法

 1 正常批号:年—月流水号,如011201批,即2001年12月的第1批。或采年—月—日流水号,如0112012批,即2001年12月1日的第二次配制所生产的批号。或采用数字加字母,以英文字母表示生产车间或剂型等。

 2 重新加工批号:重新加工后的批号不变,只是在原批号后加一代号以示区别,代号由企业自定,如年—月—日流水号(代号)。

 3混合批号:年—月—流水号(代号),如0112/03-05,表示所混合的批号为2001年12月第3批至第5批共3 批,代号由企业自定,并由车间填写混合批号登记表。

 应注意的是药品的零头包装只限于两个批号为一合箱,合箱外应标明全部批号,并建立合箱记录。

  三、批生产记录

 1批生产记录的定义:一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批生产记录应能提供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2批生产记录的内容:产品名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操作者、复核者的签名、有关操作与设备、相关生产阶段的产品数量、物料平衡的计算、生产过程的控制记录及特殊问题的记录。

 3批生产记录的填写

 岗位操作记录由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岗位负责人、工艺员审核并签字;批生产记录由车间技术人员汇总,车间技术主任或车间专职工程师审核签字,跨车间的产品,各车间分别填写,由厂生产技术部门指定专人汇总审核并签字。成品发放前,厂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生产记录并签字,决定产品的最后放行。

 GMP中规定填写批生产记录应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记录应保持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更改时,在更改处签名,并使原数据仍可辨认。

 填写批生产记录的要求:

 ①内容真实,记录及时;

 ②字迹清晰,不得用铅笔填写;

 ③不得任意撕毁和涂改,需要更改时,应用一条或二条横线划在更改处,在旁边重写正确的数据并签名及日期,要使原数据仍可辨认;

 ④按表格内容填写齐全,数据完整,除备注栏外,不准留有空格,如无内容可填写,要用“—”表示;

 ⑤内容与前面相同时应重复填写,不得用“……”或“同上”、“同左”来表示;

 ⑥品名等应写全名并按标准名填写,不可简写;与其他岗位、班组或车间有关操作记录应做到一致性、连贯性;

 ⑦填写日期一律横写,不得简写;

 ⑧签名时应写全名,不得简写;

 ⑨数据的修约应采用舍进机会相同的修约原则,即“4”舍、“6”入、“5”成双。

 4复核批生产记录的注意事项:

 必须按每批岗位操作记录串联复核;

 必须将记录内容与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对照复核;

 上下工序及成品记录中的数量、质量、批号、容器号必须一致、正确;

 对生产中不符合要求的填写方法,必须由填写人更正并签字;

 若发现异常情况必须查明原因,作出合理的说明,并作详细的记录,经办人,复核人要签字。

 5批生产记录的保存:

 批生产记录应按产品种类按批归档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未规定在效期的药品,其批生产记录至少应保存三年。

  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

  一、生产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1生产管理部门按照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安排生产计划,并编制批生产指令发放到生产、物料及质量等相关部门。同时,将相应的批生产记录发放至操作车间。

 2生产车间按批生产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及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由车间工艺技术员向各工序分别下达生产计划,各工序根据计划向仓限额领取物料,领料时需核对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数量、及检验合格报告单等,并填写领料记录。

 3对制剂或原料药成品质量有影响的原辅料,在货源、批号改变时,应先进行小样试制确认符合要求后填写小样试制合格报告单,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签署后方可投入生产。

 4生产操作开始前,操作人员必须对工艺卫生、设备状况等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有:

 ①检查生产场所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卫生要求;

 ②更换批号品种及规格前要有上一批产品的“清场合格证副本”,未取得“清场合格证副本”不得进行另一个品种或同品种不同规格或不同批号产品的生产;

 ③设备清洁完好,有“设备清洁状态标志”;

 ④计量器具与称量范围相符,清洁完好,有“计量检定合格证”,并在周检有效期之内;

 ⑤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应挂上“不得使用”的状态标志,检修完毕后应由设备员验收合格并清洁干净、符合要求,有设备完好状态标志才允许使用;

 ⑥衡器、量具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校正,对生产上用于测定、测试仪器、仪表,进行必要的调试;

 ⑦所用各种物料、中间产品应按质量标准核对检验报告单,中间产品有质管员签字的传递单,仔细辨别,盛装容器要桶、盖编号一致,并有明显标志;

 ⑧盛放物料的容器外必须具有标签,标签上应注明品名、规格、批号、重量(皮重、毛重、净重)或数量、本批容器数及加工状态、工序名称、操作日期及班次、操作人、复核人等。

  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1按GMP规定,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投料、称量、计算等操作,都必须要有人复核,操作人、复核人应在操作记录上签名,车间工艺技术员、质量员均应对此关键操作进行监督。对于麻醉的药品、精神的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贵细药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使用后剩余的散装物料应及时密封,由操作人在容器上注明启封日期,剩余数量、使用者、复核者签字后,由专人办理退库手续。再次启封使用过后原辅料时,应核对记录,检查外观性状,如发现有异常情况或性质不稳定时,应再次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每批生产结束后的剩余物料,操作人员应及时退库,车间不得存放未使用完的剩余物料,但中间站存放的中间产品除外。

 2生产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规程: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标准操作规程: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岗位操作需按生产工艺规程所规定的工艺条件和标准操作规程所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生产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一经制定,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修订、审批手续。

 企业生产技术部门和车间工艺技术员须对生产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即制定工艺查证制度并定期进行工艺查证,并详细记录,保证工艺规程及操作规程的准确执行。工艺查证内容由企业按各岗位操作规程的要求,检查各工艺参数执行情况、洁净区(室)温湿度以及定期检查尘埃粒子数、微生物数、质量抽查记录、工艺卫生及批生产记录。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相关岗位的工艺控制点,质量控制点,并严格进行自控。

 中药制剂车间一般生产工艺控制点有:(以片剂为例)

 ①提取浸膏的比重,数量,醇沉的酒精浓度等;

 ②中药材粉未的粒度、水份、微生物数量、粉碎物料平衡收率等;

 ③制粒工序的粘合剂配比、使用量,制粒温度,颗粒粒度、水份、含量均一性等;

 ④压片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或溶出度、片重差异、外观等;

 ⑤片剂包衣的包衣液情况、包衣片外观、崩解度、片剂增重等;

 ⑥内包装工序的包装数量、外观、密封性试验等;

 ⑦外包装工序的标签、使用说明书领用情况,外包装数量、包装质量等。

 3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不得在同一操作意见时进行,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不同批号的制剂生产及包装操作在同一操作间内进行时,应采取隔离或其它有效防止污染或混淆的措施。

 生产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稳、轻、少,不做与生产无关的动作及不必要的交谈,更不能在生产操作现场嘻笑和打闹或高声唱歌。

 4生产过程中各关键工序要严格进行物料平衡的计算,符合规定的范围方可流入下一道工序。如超出范围,要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分析调查,采取措施要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的质量事故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生产过程中如发现物料异常情况,或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操作人员不能自作主张,需向相关人员及车间领导汇报,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最终由质量管理部门决定物料的使用权。质量管理部门应遵循“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得投入生产,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得出厂。

 生产过程、中间产品都必须在质量管理部门质管员的严格监控下,各种监控凭证要纳入批记录背面,无质管员签字发放的各种放行凭证,不得继续操作。

 生产过程中如发生问题需对设备进行调节或维修时,应停机进行操作,切不可开机操作,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对人员造成伤害。

 5定置管理

 为了便于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减少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车间应进行定置管理。

 生产操作与设备应按工艺流程的顺序合理布局,使物料的生产按同一方向顺序流动,避免物料的交叉流动,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且不遗漏任何生产工序。

 操作间的定置管理是指严格规定操作间的设备、各种物料及容器、操作台等的摆设位置。生产中所使用的工器具,在使用完毕后都应放回原位,不能到处丢放或放在设备里面,以免发生生产事故。

 中间站等其它房间也应进行定置管理,如洁具间应规定各种清洁工具的存放位置,并严格执行制定的定置管理制度。

 6状态标志管理

 与设备连接的主要固定管道包括工艺用水管道应标明管道内物料的名称及流向。管道应安装整齐、有序,或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喷涂以示区别。如物料管道

 ——**、蒸汽管道

 ——红色、饮用水管道

 ——蓝色、压缩空气管道

 ——白色等,可由各企业按自已的实际情况自定。以喷涂颜色的方向表示物料的流向。

 各生产操作间也应有状态标志来说明操作间现在的生产状态。生产时应标明所生产的品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操作者等;未生产时应用清洁、待清洁等表示,清洁状态应标明清洁有效期、上批产品名称等;未使用的房间应用备用标志表示。

 设备的状态有清洁、使用、备用、维修、待修等。使用时应标明所生产的品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操作人等,设备固定状态标志应标明设备的型号、设备负责人等。 物料和使用容器也应有状态标志,其内容如前面容器标签所示。

 7包装与贴签管理

 对符合生产工艺规程要求,在质量管理部门和车间工艺技术员、质量员的监控下完成生产全过程,并检验合格的产品可由生产管理

 部门下达批包装指令。对于一些检验周期长,需要在检验结果前包装的制剂产品,则允许先包装后按待检寄库的产品处理,检验合格后才办理入库手续。

 包装所使用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必须由车间填写领料单,派人到标签库限额领取,并由领料人及发料人签字。已打印批号的标签,发剩的和残缺标签或该批号取消时,或车间贴签工序剩余标签不得回收利用,应由经手人会同质管部门派人监督销毁,并做好记录,经手人及监督人员签字。

 车间应设标签库,由专人负责标签的领用和发放,并按品种、规格分类,存放在标签库内,

 上锁保管,并有记录登记,已印批号的标签,按批存放。产品包装时,由包装工序根据批包装指令派专人向车间领取并填写领用记录。

 每批产品在包装完成后应及时填写包装记录,如实填写所领用的包装材料数量。如果使用数+剩余数+残损数之和与领用数不相符合时,应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标签不得改做他用或涂改后再使用。

 8中间站的管理

 车间生产的中间产品,应存放在中间站内,不得长时间存放于操作间。中间站存放的范围包括:中间产品、待重新加工的产品、清洁的周转容器等,除上述范围以外的物品不得存放于中间站,中间站应随时保持清洁,不得有散落的物料,地上散落的物料不得回收!进入中间站的物品其外包装必须清洁,无浮尘。

 中间产品在中间站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注明品名、批号、规格、数量、并按品种、批号码放整齐,不同品种,不同批号,不同规格的产品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物料应加盖密封保存。并以“红色牌”表示不合格,以“**牌”表示待验,以“绿色牌”表示合格,以 “白色牌”表示待重新加工,并且分堆存放。

 操作人员每天及时将物料存放入中间站,并填写中间站进站记录,中间站管理员核对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数量)容器数、工序名称、加工状态等,无误后检查外包装清洁情况,并由送料人及中间站管理员共同签字,填写进站日期,并将物料按规定堆放整齐。中间站管理员填写中间产品台帐及中间站物料卡,中间站进站记录应附于批生产记录上。

 中间站存放的物料要求帐、卡、物一致,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员及车间工艺技术员、质量员应定期对中间站的物料状况进行检查。

 中间站管理员对中间产品进行请验,此时物料应挂待验状态标志,只有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挂合格的状态标志,或由质量管理部门发放中间产品合格证。

 根据车间下达的工序生产指令,中间站管理员可向下一工序发放合格的中间产品,并填写中间产品出站记录,由下一工序的领料人员复核品名等到,在中间站出站记录上共同签字,同时填写中间站台帐及库卡。

 中间站应上锁管理。管理人员离开时应上锁后方可离开。

 9不合格品的管理

 经质量管理部门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产品,由检验部门发放不合格品检验报告单,车间及时将不合格品存放于规定的不合格品存放区内,并挂上红色不合格品标志,按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及时进行处理。

 不合格品一般由生产管理

 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后报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主管领导批准,规定部门执行,限期处理,并填写处理记录。

 10模具、筛网的管理

 车间设备员应对生产使用的模具建立档案,存放于相应的模具间。模具使用前后均应检查其光洁度,零配件是否齐全,有无破损,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等,并填写模具使用发放记录。对破损的模具应进行维修,合格后方可使用,无法继续使用的,应办理报废手续,并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采购。

 筛网使用前应检查其完好程度,是否符合生产工艺的要求,每一存放的筛网都应标明其规格(目数)。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筛网的使用情况,如发现破损应追查原因,是否对产品造成了质量影响,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生产。如为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车间领导及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解决。

 生产过程中一般使用不易与药品产生化学反应的不锈钢或尼龙筛网。

 1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料的管理

 ①粉头的管理

 粉头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合格的,可以回收利用的或未用完的少量物料。如胶囊充填完成后剩余的加料盘中的物料等。

 生产结束后产生的粉头应及时装入洁净的容器中,注明品名、规格、批号、重量(数量)、生产日期、操作人及复核人等,送入中间站保存并做记录,报送车间工艺技术员。

 车间工艺技术员根据生产安排情况,将合格的粉头投入下一批生产的同一规格品种的产品中,并要求在批生产记录中注明粉头的物料流动情况。粉头必须规定使用周期,超过规定的周期后必须进行复检,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不合格的粉头应作为废弃物处理。

 ②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的管理

 生产中的废弃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的物料及其它不能继续使用的物品,包括掉落在地上的物料、压片或胶囊充填中做装量差异(片重差异)后的片子(胶囊)、盛放物料的塑料袋等。它应按照废弃物管理规程,由生产操作人员及时将废弃物装入专门的盛放废弃物的容器中,在规定的时间,由专门的人员收集后由物料通道传出洁净区。

  如下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如何处理?

 粉碎后操作后留在粉碎机内的药物;

 制粒时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颗粒;

 干燥过程中取出观察颗粒外观的颗粒;

 压片前试压(调机)后留下的片子;

 取样检查片重差异的素片;

 胶囊充填过程中怀疑有装量差异不合格的胶囊;

 制粒后发现有钢丝筛网破损后的颗粒。

 12物料平衡的管理

 建立并规定物料平衡检查标准,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物料收率的变化,进行严格的收率控制,使之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不正常的情况进行分析处理,这是防止差错和混淆的有效方法之一。

 ①物料平衡计算公式

 实际值   收率= ×100%   理论值   其中:

 理论值:为按照所用的原料(包装材料)理论产量(在生产中无任何损失或差错的情况下得出的最大数量)。

 实际值:为生产过程中实际产出量。

 如制粒工序的物料平衡计算公式

 所得颗粒的总重量(kg)   物料平衡= ×100%   投入的原料辅料重量+粉头重量(kg)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一般需计算物料平衡的工序有:

 备料(粉碎、过筛);制粒、和药;制丸、压片、胶囊充填;包衣;内包装;外包装。

 中药前处理工序:药材拣选;炮制加工;提取浓缩;药材干燥。

 ②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生有跑料情况,应及时通知车间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并详细记录跑料过程及数量,跑料数量也应计入物料平衡之中,加在实际值范围之内。

 凡物料平衡收率不符合生产工艺规程的规定,应立即贴上待处理品的状态标志,不能递交到下一道工序,并填写偏差处理单,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清场管理

  一、定义和目的

 为了防止混淆和差错事故,各生产工序在生产结束,转换品种、规格或批号前,均应进行清场。

 清场的频次:每天生产结束后应进行清理,将设备表面,操作间清理干净;换品种、批号时应进行彻底的清场;连续生产规定的时间(一般三天)后,也应进行彻底清场;长时间的生产间隔后,再次开始生产之前也应进行清场。

 清场必须严格按照岗位与设备等的清洁规程进行操作,车间工艺技术员、质量员及质量管理部门的质监员应对清场工作进行监督。

  二、清场的内容及要求

 1地面无积灰,无结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面、开关箱等外壳无积尘室内不得存放与下次生产无关的物品(包括物料、文件、记录和个人杂物);

 2使用的工具、容器、应清洁,无异物、无油垢;

 3设备内外无生产遗留的药品,无油垢;

 4非专用设备、管道、容器、工具应按规定拆洗或灭菌处理;

 5凡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管道、工具、容器应每天或每批清洗或清理。同一设备连续生产同一无菌产品时,基清洗周期可按生产工艺规程及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6包装工序清场时,多余的标签及使用说明书等包装材料应全部按规定处理。

  三、清场记录及合格证

 清场时应填写清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工序名称、上批生产品名、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项目及检查情况、清场人及检查人签字。

 清场结束由车间质量员复查合格后发放清场合格证正副本,正本纳入本批批生产记录,副本流入下一批生产记录中,清场合证应规定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应重新进行检查。无上批清场合格证副本,车间不得进行下一批产品的生产。

;

料肉比是指饲养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计算公式为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kg)/增重总量(kg)。猪的料肉比是指饲养猪体重增加一公斤,这期间所消耗的饲料用量是多少,它们之间的一个比例为多少就是料肉比。1头200斤的肉猪生长期为150-165天左右,仔猪的早期阶段,需要全价配合饲料20斤左右。

一、料肉比怎么计算公式

1、料肉比是指饲养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它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指标,也是编制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依据。料肉比高说明用的饲料多,但增长的肉少;反之,料肉比低说明用的饲料少,但增长的肉多。计算公式为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kg)/增重总量(kg)。

2、猪的料肉比是指猪体重增加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用量,它们之间的比例就是料肉比。一般1头200斤的肉猪生长期为150-165天左右,在仔猪的早期阶段,必须要全价配合饲料20斤左右。仔猪的后期阶段,需要使用全价料60斤左右。仔猪断奶的关键时期在21-28天之间,体重约在15斤左右,这个时期可以用全价配合料4斤左右。

二、料肉比是高好还是低好

1、料肉比低好一些。料肉比高说明用的饲料多,但增长的肉少;料肉比低说明用的饲料少,但增长的肉多。虽然我国的各种畜产品消费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均购买力增加而快速增长,但是饲料消耗量并没有在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家畜饲养业专业化和集中化饲养技术、家畜育种和管理的进步,大大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2、饲料需求的水平和类型主要取决于畜产品价格和饲料价格之间的关系。当畜价与饲价比上升时,生产的利润就会变大,从而使得畜产品生产扩大,饲料消耗也会增加。相反,当这种比例下降时,畜产品生产利润就会降低。

3、一般饲料行业的大型饲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会通过新建、扩建、行业重组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能。对于优质的商业饲料市场,饲料行业的竞争也从“大对小”转变为“大对大”的现象。

饲养的畜禽增重1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便为料肉比,其计算公式为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kg)/增重总量(kg),它既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编制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料肉比高代表饲料用量多,增肉量少,反之则代表饲料量少,增肉量多。猪的料肉比一般会受到品种、饲料的营养、健康与饲养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健康影响料肉比为例,当猪发病后,饲料转化吸收率会受到影响,同时生长速度变慢,料肉比增加。

一、料肉比是什么意思,附计算公式

1、料肉比的含义

(1)料肉比指的是,所饲养的畜禽增重1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

(2)料肉比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编制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3)如果料肉比高的话,一般便表明使用的饲料量多,但是增长的肉量少。

(4)如果料肉比低的话,一般便表明使用的饲料量少,但是增长的肉量多。

2、料肉比的计算公式

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kg)/增重总量(kg)。

二、影响猪料肉比的因素

1、品种

(1)猪的品种比较多,不同的品种,它们对于饲料的转化率和日增重也会有所不同。

(2)一些瘦肉型品种(比如大约克猪等猪)或者三元杂猪、四元杂猪,在饲料营养合理的情况下,一般具有生长速度快、日增重高、饲料报酬高、料肉比低的特点,而地方品种则有生长速度较慢、日增重低、料肉比高等缺点。

2、饲料的营养

(1)在饲料中,如果含有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比较低,猪的采食量一般就会增加,采食量越多,猪的生长便越快,但是太高的采食量会影响猪的消化与吸收,并提高料肉比。

(2)而在相同的轻快下,给猪饲喂营养水平高的饲料,其料肉比会低一些(与营养水平低的饲料相比)。

3、健康与饲养密度

(1)当猪在染上慢性呼吸道病、皮肤病、寄生虫病等疾病后,对于饲料的转化吸收通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减慢生长速度,增加料肉比。

(2)如果猪的饲养密度越大,那么它的日增重一般便越低,料肉比则越高。

猪的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千克)/增重总量(千克)。猪的料肉比是指猪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编制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一般料肉比越高,说明喂食的饲料多,增长的肉越少,而料肉比越低,则说明喂食的饲料越少,增长的肉越多。

一、猪的料肉比计算公式

1、猪的料肉比计算公式=消耗饲料总量(千克)/增重总量(千克)。

2、猪的料肉比是指饲养的猪体重增加一公斤,期间所消耗的饲料用量是多少,它们之间的一个比例为多少就是料肉比,是猪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编制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料肉比越高,就说明喂食的饲料多,增长的肉越少;而料肉比越低,则说明喂食的饲料越少,增长的肉越多。

二、猪不同阶段的料肉比是多少

1、1头200斤的肉猪生长期为150-165天左右,仔猪的早期阶段,需要全价配合饲料20斤左右,含有2-4斤左右的教槽全价配合料,仔猪的后期阶段,需要全价配合料60斤左右。

2、仔猪断奶的关键时期在21-28天之间,体重约在15斤左右,这个时期可以用全价配合料4斤左右。

3、在保育期间可以用全价配合料大约20斤左右,料肉比大约是在1-14:1,仔猪的后期阶段,料肉比大约在16-18:1,期间可以用全价配合料约60斤左右。

4、在育肥的前期阶段,料肉比大约在20-24:1,期间可以使用全价配合料160斤左右,在育肥的后期阶段,料肉比大约是在26-32:1,期间可以用全价配合料280斤左右。

5、在生产过程中适宜的料肉比为26-30:1,每一个阶段要进行换料,需要6天左右的平稳过渡期,一般1头种猪每年需要的全价配合料为2000斤左右。

人体增肥满足两个条件 1、每天必须额外摄入500千卡热量。当人体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时,才能有多余的热量用于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生长,经研究表明,体重无变化时,摄入和消耗的热量是相等的,此时在饮食量和消耗量不变的基础上,额外增加摄入3500千卡热量,便可增重1斤左右。科学健康的增重方式是:将额外增加的3500千卡热量分配到1周内摄取,即每天额外增加热量摄取500千卡,1周的体重增加数控制在1斤左右。 2、摄入热量的分配必须科学。人体摄入的热量主要来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三种营养素,它们都可以产生热量,但不能相互代替,否则对健康不利:如碳水化合物过多脂肪过少,会加重胃肠负担;如脂肪过多而碳水化合物过少,则可能引起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如蛋白质过少,会使生长发育受抑、机体抵抗力降低……所以它们的摄入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比例:人体摄入热量的50%~60%左右应来自于碳水化合物,20%左右来自于蛋白质,其他来自于脂肪——这样的比例,才能增“重”——感觉结实,而不是增“肥”——感觉虚胖,同时提升体能状况。 所以,增加热量的摄取,并不表示可以毫无忌惮地大吃大喝,也不是任何零食都可以随便吃,因为目标是增“重”——感觉结实,而不是增“肥”——感觉虚胖,应该避免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油炸品、肥肉、甜食等。 二、在增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增重”不等于“增肥” “增肥”顾名思义就系增加身体内脂肪组织的比例,而增重,其意义除咗包括脂肪组织的增加之外,仲函括肌肉组织比例的增加。 人体重量,来自骨骼、肌肉、脂肪、内脏以及水分,可以合理增加的只有脂肪与肌肉。健康增重其意义应该注重在肌肉上。脂肪的增加超过一定比例后对身体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最直接关系明显的是心血管疾病。 如何健康增重,其主要方法有三大要素:合理饮食、科学训练、规律生活。不过,这三句话真的是说得容易,做得难。很多人都无法真正做到。 2、增重者的运动 增重者的运动首先要与减脂者的运动区分开,减脂者以有氧运动为主,而增重者则以力量运动为主,有氧运动只是辅助作用,不必常做。 力量训练对于增加肌肉比例效果非常明显。借助哑铃、杠铃与训练器材的使用,配合大肌肉群的完全收缩与放松,再与饮食辅助补充,可以达到肌肉的建造工程。 3、增重者的饮食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绝对系健康增重者的首选。少食多餐、同补充消化酵素以增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亦都好重要。 蛋白质: 选择优良的蛋白,特别系动物性蛋白,因为动物性蛋白组成与人类蛋白组成最接近,利用率最高。例如鸡蛋、牛奶、肉类、海鲜等。如果植物性蛋白,必须氨基酸摄取量受到限制,必须多种组合先可以完成补充蛋白质的任务。植物蛋白里面唯一一种含有全谱氨基酸的就是:大豆蛋白。但大豆蛋白有大豆异黄酮,系类雌激素,对于增肌者来说会妨碍有助肌肉生长的雄性激素分泌。建议不作选择! 糖类: 增肌者对糖类选择都系十分重要的一环,糖类提供身体必须的热量摄取,以及脂肪燃烧、蛋白质合成的必须佐料,首选的糖类:米饭、土豆、番薯、南瓜、芋头等。每日糖类摄取应该占全日热量摄入40%以上。 4、饮食多样: 要想增肥,首先应当做到科学增肥,为健康增肥。平衡饮食外,还应保持充 足而良好的睡眠。人的睡眠若比较充足,胃口就比较好,而且也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不少瘦人喜欢过夜生活,动不动就玩个通宵,第二天又要强打精神去上 班,严重影响了睡眠的质量,这样下去不瘦才怪。 还要注意的是个人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想不 开、超出人体负荷的“疯狂”学习或工作等,都会使人愈加消瘦。相反,愉快的心理状 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有助于增肥。脂肪: 应该以单元不饱和脂肪为主,这类脂肪多数来自植物,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例如介花籽油、黄豆油,橄榄油等。还有部分必须脂肪酸,来自深海,深海鱼油也是人体需要吸收的。 5、进食建议: 总脂肪<30%总热量 饱和脂肪<10%总热量 单元不饱和脂肪 10%~15%总热量 多元不饱和脂肪<10%总热量 三、增肥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体病多因脾胃功能低下,气血不足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脾胃健,气血盛,则肌肉丰腴,肢体强劲。反之,则身体消瘦,肢软乏 力。医治体瘦先要排除因甲亢、肝病、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然后采用中药治 疗,会有很好的效果。 瘦弱测试 一个人是胖是瘦不是凭眼睛看就能测算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算出自己是否 瘦弱了点:用身高的厘米数减去100后乘以09,得出的答案就是本人标准体重。如个 人身高180厘米,标准体重就是(180-100)×09=72公斤,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10%都 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你的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以上,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偏瘦了。 四、食物增肥秘方 山药粥 成分:山药、乳酪、白糖。 其制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鲜山药洗净,捣泥,待大米粥熟时加入拌 匀,而后调入乳酪、白糖食用;另一方法是,将山药晒干研粉,每次取30克,加冷水 调匀,置炉上,文火煮熟,不断搅拌,两三沸后取下,调入乳酪、白糖即可食用。 山药性味甘平,可补虚赢,长肌肉、润皮毛,为治消瘦、美容之妙品。乳酪 可养肺润肤、养阴生津。两者合用,可健运脾胃,资助化源,故于虚瘦病人,效果甚 佳。 常常听到体瘦者抱怨,现在减肥药满天飞,就是没有增肥药。其实,一般瘦弱欲 增肥健身,无需求助于药物,只要恰当饮食,用食疗来调补,就能收良效。 体瘦之人,多有阴虚、血亏津少,故饮食上宜多食甘润生津之品,如牛 奶、蜂蜜、鸡蛋、鳖(甲鱼)、海参、银耳等。 常用有效食疗方有:核桃牛乳饮,蜂 蜜饮料,海参膏,龟肉百合红枣汤,甲鱼滋肾羹,参麦甲鱼,银耳鸽蛋,百合鸡子黄 汤等。阴虚往往内心热,体瘦者多见烦躁易怒、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虚热内生现 象,故在滋养的同时,还要注意清虚火,可选食蛤蜊麦门冬汤、菊花肉片等。

在氧化过程中,如果氧化膜的厚度比较薄,那么可以假设氧化膜是一个均匀的薄膜,那么氧化膜的质量可以表示为:

$$

m_{ox} = A \times w_{ox}

$$

其中 $A$ 是氧化膜的表面积,$w_{ox}$ 是氧化膜的单位面积质量。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增重数据 $Aw=16\text{ mg/cm}$,可以得到 $w_{ox}=16\text{ mg/cm} \div A$。

另一方面,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可以估算出氧化膜的厚度。具体来说,氧化时间为 $t = 5$ 小时,氧化温度为 $T = 900$ 度,因此氧化速率可以使用帕拉博拉公式来计算:

$$

\frac{\mathrm{d}x}{\mathrm{d}t} = k p(O_2)^n

$$

其中 $x$ 是氧化膜的厚度,$k$ 和 $n$ 是材料和气氛的参数,$p(O_2)$ 是氧分压。在这里,我们假设氧分压为常数,那么可以对上式积分,得到:

$$

x = \frac{k}{n+1} p(O_2)^n t^{n+1}

$$

因此,可以估算出氧化膜的厚度 $x$:

$$

x = \frac{k}{n+1} p(O_2)^n t^{n+1}

$$

需要注意的是,上式中的 $k$ 和 $n$ 的值取决于材料和气氛的具体情况。在这里,我们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因此无法计算出氧化膜的厚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68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