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重分析仪的影响因素

热重分析仪的影响因素,第1张

热重法测定,试样量要少,一般2~5mg。一方面是因为仪器天平灵敏度很高(可达0.1μg),另一方面如果试样量多,传质阻力越大,试样内部温度梯度大,甚至试样产生热效应会使试样温度偏离线性程序升温,使TG曲线发生变化,粒度也是越细越好,尽可能将试样铺平,如粒度大,会使分解反应移向高温。

试样皿的材质,要求耐高温,对试样、中间产物、最终产物和气氛都是惰性的,即不能有反应活性和催化活性。通常用的试样皿有铂金的、陶瓷、石英、玻璃、铝等。特别要注意,不同的样品要采用不同材质的试样皿,否则会损坏试样皿,如:碳酸钠会在高温时与石英、陶瓷中的SiO2反应生成硅酸钠,所以象碳酸钠一类碱性样品,测试时不要用铝、石英、玻璃、陶瓷试样皿。铂金试样皿,对有加氢或脱氢的有机物有活性,也不适合作含磷、硫和卤素的聚合物样品,因此要加以选择。 热天平周围气氛的改变对TG曲线影响显著,CaCO3在真空、空气和CO2三种气氛中的TG曲线,其分解温度相差近600℃,原因在于CO2是CaCO3分解产物,气氛中存在CO2会抑制CaCO3的分解,使分解温度提高。

聚丙烯在空气中,150~180℃下会有明显增重,这是聚丙烯氧化的结果,在N2中就没有增重。气流速度一般为40ml/min,流速大对传热和溢出气体扩散有利。 浮力变化是由于升温使样品周围的气体热膨胀从而相对密度下降,浮力减小,使样品表观增重。如:300℃时的浮力可降低到常温时浮力的一半,900℃时可降低到约1/4。实用校正方法是做空白试验,(空载热重实验),消除表观增重。

TG曲线关键温度表示法

失重曲线上的温度值常用来比较材料的热稳定性,所以如何确定和选择十分重要,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人们为了分析和比较的需要,也有了一些大家认可的确定方法。A点叫起始分解温度,是TG曲线开始偏离基线点的温度;B点叫外延起始温度,是曲线下降段切线与基线延长线的交点。C点叫外延终止温度,是这条切线与最大失重线的交点。D点是TG曲线到达最大失重时的温度,叫终止温度。E、F、G分别为失重率为5%、10%、50%时的温度,失重率为50%的温度又称半寿温度。其中B点温度重复性最好,所以多采用此点温度表示材料的稳定性。当然也有采用A点的,但此点由于诸多因素一般很难确定。如果TG曲线下降段切线有时不好画时,美国ASTM规定把过5%与50%两点的直线与基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定义为分解温度;国际标准局(ISO)规定,把失重20%和50%两点的直线与基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定义为分解温度。

聚合物热稳定性的评价

评价聚合物热稳定性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做不同材料的TG曲线并画在一张图上比较。右图测定了五种聚合物的热重曲线,由图可知,PMMA、PE、PTFE都可以完全分解,但热稳定性依次增加。PVC稳定性较差,第一步失重阶段是脱HCl,发生在200~300℃,脱HCl后分子内形成共轭双键,热稳定性提高(TG曲线下降缓慢),直至较高温度约420℃时大分子链断裂,形成第二次失重。PMMA分解温度低是分子链中叔碳和季碳原子的键易断裂所致,PTFE是由于链中C-F键键能大,故热稳定性大大提高。聚酰亚胺PI由于含有大量的芳杂环结构,需850℃才分解40%左右,热稳定性较强。 热重法的重要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地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可以说,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重量的变化,就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其变化过程。热重法所测的性质包括腐蚀,高温分解,吸附 /解吸附,溶剂的损耗,氧化 /还原反应,水合 /脱水,分解,黑烟末等,目前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具体包括:

无机物、有机物及聚合物的热分解; 金属在高温下受各种气体的腐蚀过程; 固态反应; 矿物的煅烧和冶炼; 液体的蒸馏和汽化; 煤、石油和木材的热解过程; 含湿量、挥发物及灰分含量的测定; 升华过程; 脱水和吸湿; 爆炸材料的研究;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发现新化合物; 吸附和解吸; 催化活度的测定; 表面积的测定; 氧化稳定性和还原稳定性的研究; 反应机制的研究。 使样品处于程序控制的温度下,观察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函数。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

测量物质的重量变化(在受控气氛内受温度变化)。所有塞塔拉姆天平都满足最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标准。由热重分析仪(TGA) 所测的性质包括腐蚀,高温分解,吸附 /解吸附,溶剂的损耗,氧化 /还原反应,水合 /脱水,分解,黑烟末等

仪器特点:

温度范围: RT ~ 1000℃

加热与冷却速率快。

有效精度:1μg (内部精度: 01μg)

真空密封结构。

直接测定样品温度。

顶部装样设计,操作简易。

易与红外(FTIR)、气相质谱(QMS)、脉冲热分析(PulseTA) 及气相分析(GC)联用。

提供 c-DTA(计算型 DTA)功能(选件)

Super-Res(速率控制质量变化)功能(选件)

自动进样系统 ASC(选件)

TG 209 C 热重实验步骤

称取适当重量样品于坩埚中。

打开盖子 - 装入样品坩埚 - 关上盖子

在软件中设定温度程序与气氛等条件。

初始化工作条件,如气体流量、抽真空等。

开始测量。

实验结束后,使用 NETZSCH - Proteu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反应式是:3CO+Fe2O3

 高温 
 
2Fe+3CO2.

故答案为:3CO+Fe2O3

 高温 
 
2Fe+3CO2;

(2)能很好的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浓溶液,所以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的最佳试剂是氢氧化钠浓溶液.它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CO2+2NaOH=Na2CO3+H2O;

(3)燃烧掉多余的一氧化碳是消除污染的较好方法.

故答案为:在末端加上一燃着的酒精灯把剩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4)原有样品为氧化铁(10g),反应后为剩余固体为(904g),减少的质量为096g,实质为氧元素的质量,运用差量法解题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3CO+Fe2O3

 高温 
 
2Fe+3CO2 △m

     160        112       48

      X                 096g

160
48
=
x
096g
,X=32g

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32g
10g
×100%=32%

故答案为:32%

(1)一氧化碳有毒,不溶于水,不与石灰水反应,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或将尾气排放导管口伸到燃着的酒精灯处燃烧)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铜单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CuO+CO

  △  
 
Cu+CO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可看成过程:氧化铜--氧化亚铜--铜,从一氧化碳的量考虑产物成分.产物可能有: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铜/铜和氧化铜/铜和氧化亚铜/氧化铜、氧化亚铜/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1)F→G→H→A→B→D→C(A、B顺序可颠倒);(2)CaO+NH 3 ·H 2 O=Ca(OH) 2 +NH 3 ↑;(3)碱石灰;(4)2NH 3 +3CuO N 2 ↑3H 2 O+3Cu;CuO;N 2 ;(5)除去水蒸气和氨气。

本题综合考查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以及气体制取、干燥、尾气吸收等实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中生成氨气和氨氧化反应的原理及产物,不难根据题给的条件确定,不再赘述。在此基础上,可依题目叙述的顺序,将各步的条件、任务与备选装置结合起来,找出相应的仪器装置,再合理连接起来,以完成整体实验装置的选择与组装。浓氨水与新制生石灰作用生成氨气,属于固体与溶液反应制气体,应选用装置③;“干燥的氨气”暗示接下来应该是干燥气体的装置。鉴于浓硫酸吸收氨气生成硫酸铵,不是干燥氨气,而是吸收氨气的装置,此干燥装置只能是④;氨气在高温下被氧化铜氧化,应使用装置①;根据题意“制取纯净的氮气”,可知最后应连接装置②,用浓硫酸吸收未被氧化的氨气及反应产生的水蒸气。应注意,作为洗气装置的③,气体应从D管进入,C管排出。

(1)由质荷比可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所以8g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

58g
58g/mol
=01mol,

浓硫酸增重54g,为H2O的质量,则n(H)=2×

54g
18g/mol
=06mol,

氢氧化钠溶液增重132g,为CO2的质量,则n(C)=

132g
44g/mol
=03mol,

所以1mol有机物中含有3molC,6molH,二者质量为3×12+6=42g,则还应含O元素的质量为58g-42g=16g,

即1mol有机物中含有n(O)=

16g
16g/mol
=1mol,所以分子式为C3H6O,

答: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3H6O;

(2)根据核磁共振氢谱可知有三种性质不同的H,且原子个数比为1:1:6,则结构简式应为CH3CHOHCH3,为2-丙醇,

答: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H3,名称为2-丙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70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