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第一步——如何祛除4大邪气?

扶正祛邪第一步——如何祛除4大邪气?,第1张

所致病证的病位在外,应当用“汗法”,又称“发汗解表”法。即通过出汗的方法,使在皮毛的表邪就近随汗而泄。

例如,感冒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身疼痛,是 风寒邪气在体表的表现 。

治疗这种病证的原则就是发散风寒(令人出汗),所以只要有这种作用的疗法都可以采用,如服生姜红枣汤、生姜葱汤、芫荽汤(即用香菜适量水煎)等,选择一种,趁热服药,服后再盖被取汗。也可以用刮痧等外治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所用药物不同,方法各异,但作用结果相同,殊途同归,所以了解治法的作用机理非常重要。

病位在人体上部,可就近用“吐法”,又称“涌吐”、“催吐”法。适用于宿食、食毒、痰饮等停于胸脘的病证。如暴饮暴食,或进食有毒食物后会出现胸脘痞满胀痛,欲吐不能吐等。

此时要用吐法,旨在速去其邪,否则 邪气深入肠胃,必延长病程,使病情加重 。

简单的催吐法是先饮淡盐水数杯,再用压舌板(或筷子)压一下舌根,引起呕吐反射,吐出胃内宿食、食毒后,诸症即可消失。

另外,有一种小儿的咳嗽气喘病证,是因 进食过量的油腻食物 ,超过了小儿的消化能力,食物不能化为精微物质,反成痰饮之邪,阻于胸膈而引发咳喘。

我们常用消食化痰止咳的中药治疗,由于中药味苦,常引起小儿呕吐,当吐出大量粘痰后,咳喘多立即减轻。所以小儿咳喘时若能呕出粘痰是一种好的征兆。

病位在下,则就近用“下法”,又称“攻下法”、“泻下法”。即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来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

如急性菌痢,表现为腹痛,泻下脓血臭秽,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这是湿热之邪积滞于肠道的典型表现,治疗时不但不能用止泻的方法,反而要用大黄、槟榔等通大便药, 使邪从大便而出,痛泻才会止住。

以上 汗、吐、下三法 ,是中医治疗邪实为患的 三大法宝 ,只要使用得当,常可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病还有 和、温、清、消、补 等多种方法,以适应各种病证。

当邪气即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少阳经之部位),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交替,或先寒后热,热后汗出),胸胁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要用“和法”,又称“和解少阳”法,即发散与清里并用的一种方法。

要用“温法”,即“寒者热之”。如夏天过食冷饮后引起的剧烈腹痛,要用生姜红枣汤或十滴水(含花椒、辣椒、干姜、烧酒)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

要用“清法”,即“热者寒之”。如有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烧灼样疼痛,伴脘胀,嗳气,口苦泛酸,舌红,苔黄腻等。

按中医辨证,是邪热犯胃之证,要用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蒲公英、山栀、黄芩、连翘等药。

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腹痛,嗳腐吞酸,口中粘腻,入夜流腥臭口水,矢气臭秽,大便臭如败卵等,要用“消食法”。轻症可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或饮大麦茶,多吃山楂、萝卜等。

要用行气、理气,甚则用破气的方法。

有理气作用的食品主要有金桔、陈皮梅、九制陈皮等各种柑橘类制品,以及萝卜、香菜、洋葱、野蒜等;槟榔则有破气(强于理气)的作用,所以气虚的人食之,反有胸闷不适之感(大气下陷之故)。

要用“化痰蠲饮”法,根据痰饮所在部位与深浅的不同,又有“涤痰”、“坠痰”、“逐痰”、“祛痰”、“逐饮”等治法。

许多食品有化痰作用,如萝卜、丝瓜、陈皮、橘络、海蜇、海带、石花菜、枇杷、荸荠、茼蒿菜、蕺菜(即鱼腥草)、魔芋、慈菇等。

则用“活血化瘀”法,甚则用“破血逐瘀”法。有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各种酒、山楂、茄子、藕、桂皮、台菜等。还有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此外,祛邪(泻实)的方法还有“燥法”、“利湿法”、“润燥法”等。这些在以后谈五味与药性的关系时再详细介绍。扶正(补虚)的方法下期再谈。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健康 大V创造营#@大家 健康

升陷汤的主治前面已经讲了,下面看升陷汤的组成: 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这里的生箭芪是生黄芪,是君药。黄芪主产于山东和内蒙。现在野生黄芪少而又少,普遍用的是种植的。 黄芪的作用是由外向内,由下向上 ,他起于会阴,具有升腾作用,能上冲到巅顶,是托举大气回到胸中的首选药物。黄芪温热,怕他使火气上腾,用知母三钱佐制, 这个配伍最经典,后世很多处方都会遇到,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黄芪鳖甲汤,黄芪配知母既能生气 又不至于助热。

升陷汤的组方原理,先看五大脏象气血运行图。黄芪在这个理论上是补肝气,走左路,方向是从外向内,从下向上,知母有凉润之性去黄芪之热,柴胡是少阳之主药,能引大气从左侧上升,升麻入脾经,在中间,能升脾。五大脏象升的脏器是肝、脾,降的是胃和肺在中间我们五大藏,像。桔梗主要入肺经,升的是右路。有同学会问,说肺不是降吗?每个脏都有升也有降, 肺以降为主,兼有宣发、升腾的作用。中医的辩证思维: 同一条经络,有降就有升。任何一个脏器的脏腑气机是升降相因的: 肺相对于心肝脾(肾)是降的,肝相对于心脾肺肾就是升的。

如果有小腹坠痛,大便拉不尽 或者小便不利,就可以选升麻,桔梗之类升提一下。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

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如果气很虚,虚极了,加人参固一下元气之本,如果防止气补上去涣散,就加山萸肉,防止气的涣散。

升陷汤为什么不用甘草?一旦开上炙干草,气就顾护中气了,升陷汤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甘草也有碍于大气的上升。

回阳升陷汤用了甘草一钱,剂量特别小,为了使干姜甘草,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醒脾升陷汤用到炙甘草二钱,剂量大了一点,是入脾胃的。

理郁升陷汤和升陷汤是不能用甘草的。

大气下陷涵盖的病种特别多,只要把气提上来,作用立竿见影。在气血水神辩证中,这是气分辩证,气分的病治疗难度是最小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下面讲病案:

王某,女,45岁

是政府部门干部,喘促气短十余年。

她说她说吃中药都吃的发怵了, 好多地方的中医,她都瞧过,各大医院 也进行过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由于多方治疗都治不好,她的丈夫认为她是装的,和她离婚了,说挣点钱都不够你看病了,这日子也没法过。 她带着病历和方子,大概有十五六公分厚,她说您给我看一下什么回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药都没效,我对中医都失去信心了。

患者说话的声音呢很小,每说一句话都要倒两口气儿才能继续说,这叫气不接续。 前面已经讲了鉴别喘证和大气下陷的鉴别要点, 喘的一个特点就是肩吸,张口摇肩,并且一吸气锁骨上窝,就是天突穴会凹进去;大气下陷主要表现为呼气困难,如果大气过到胸膈,呼吸就顺畅了。

脉象:  关以下, 摸得着,关以上微弱游丝,类似摸不到的感觉,就像是有缺脉一样,因为她的气陷很严重了。 果断用升陷汤原方。

处方:  生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 桔梗45g,升麻3g,7付

患者吃完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声音特别洪亮,非常的高兴,说宋老师,这个药太好用啦,我吃进去气儿就够用了 就接上气儿了 我这些年我太难受了,我按喘治,按什么治各种西药激素 口服加上喷都没有效,没成想你这个药作用这么好 。

第二诊的升陷汤加上山萸肉 以防气之涣散

就用了两周,到现在十来年了,非常好。 所以大气下陷证,只要你用对证,这个病有霍然而愈,患者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病例二: 应某,女,56岁 本来是宫颈癌,在北京某肿瘤医院把子宫附件全部摘除了, 切了之后做化疗,五次化疗结束之后医院就认为她的病基本上好了,说看不着肿瘤细胞。因为有个患者租她家的房子,听说我治病好,就到我的门诊来治疗。 我一把脉说你这个手术了吧?她说是的做啦 ,说宫颈癌做完手术,做完五次化疗 说效果挺好,什么病都好了 我说我把的脉不是这种情况, 而且不管西医怎么说,我的脉相显示你现在是有盆腔转移,淋巴转移, 我说我问一下,你能不能感觉到这个盆底这块儿疼痛 小肚子带着腰骶疼痛?她说有;我说你阴道有没有分泌物?她说有, 有血性分泌物; 我问大便有没有便血?她说有,偶尔的便出的是黑血块,而且总是有下坠的感觉。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盆底会阴坠痛都消失了, 又能够正常的参加工作了,但是她说时不时小肚子往下坠, 还有气短的感觉,就用了升陷汤,开了一周,吃完复诊,气短和小腹重坠痛的感觉消失。

可见大气下陷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疾病,他也存在于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

病例三,廖某,女,49岁

她的主要症状是头晕,晕的很厉害,中西医各种治疗, 西医按耳石症,美尼尔综合征,还有什么眩晕症,没有效 用中药也用过很多方子,效果都不好。 仔细观察患者,患者在那坐着,看着就像上不来气儿的感觉。 你问她她说没有这种上不来气儿的感觉,把脉是关上弱, 关下呢稍强,典型的大气下陷的脉,观察患者的情况,她倒两下气要咳嗽一声,咳嗽完就舒服了。 这个是直接诊断大气下陷的主要症状。我又问她你记忆力是不是不好?她说别说了,经常找不着钥匙,找不着拖鞋,什么事儿都有,买完菜,钱给了转身就走了, 菜也没拿回家了,经常犯那种毛病。前面讲过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如狂,这个一定要做鉴别诊断,她不是淤血,而是大气下陷,大气的不能托举住神,给她开升陷汤原方,说吃完之后脑袋就清亮了,头也不晕了,不像原来昏昏沉沉的,突然眼睛就看见光明了, 眼前那层雾也没了,像拨云见日的感觉。

讲过头晕水饮占多数,但不要忘了大气下陷,水饮证的脉是弦的,大气下陷的脉是寸弱尺强,强是相对的强。

善后用升陷汤加桂圆,养心血,养心血就能增强记忆,因为心主神明,心主神志。

大气下陷临床上经常会见到,要么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只要把大气提到胸中 这个病就豁然痊愈,不能豁然痊愈,只要把大气升提到胸中,再对症治疗其他的疾病 问题就迎刃而解。大家可以把书中的医案反复的研读一下。 今天的课呢就先上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

今天讲回阳升陷汤,首先看回阳升陷汤的主治: 治心肺阳虚,大气又下陷者,其人心冷, 背紧恶寒,常觉短气。

治心肺阳虚 这是他的病机,而且大气又下陷,症状表现是其人心冷,这里的心冷不是指心脏冷,人感觉到心脏冷的可能性非常小 ,因为心为阳中之阳,这里的心冷指胃脘冷。承德地区很多老百姓都说心口痛,也是指胃脘痛。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说的心下,都指胃脘。

背紧这个症状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感觉后背发紧,恶寒,

背紧、恶寒出现太阳表证,脉一定是浮的,浮紧或浮缓,可以用麻桂剂解表散寒,如果不敢用麻黄桂枝,可以用九味羌活汤或者羌活胜湿汤。

背紧恶寒由水饮阻滞引起的,是太阳腑有病导致经表不畅,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有两趟经络循行,会出现后背冷 如掌大,同时也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小便频或小便短少,或小便不畅,沥沥拉拉的,可能会出现口渴,脉偏弦,而且是右手脉是弦脉,舌头水汪汪的。

背紧恶寒由阳气下陷引起的会觉得短气, 寸脉关上关都比较弱,这是回阳升陷汤的脉象。

回阳升陷汤组成: 生黄芪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

君药是黄芪,前面讲过升的有两个脏器,肝和脾,黄芪既能入肝又能入脾,是升肝气的主要药物。 学习过《金匮》应该熟练掌握药物的开法: 肺阳虚用干姜甘草汤,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心肺阳虚,有干姜,甘草,桂枝,甘草。

剩下的黄芪和当归是当归补血汤。

区区五味药考虑的多么周全,多么精妙。常常感觉到张老的思维思路技高一筹, 看其他各家的方子不能说不好,但是要么方子组的不尽人意,要么剂量给的不尽人意。张老的剂量很有意思,因为他懂术数,黄芪用八钱,小柴胡汤柴胡用八两,为什么用八之数?三八为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用木的成数。干姜六,甘草一,这是六比一之数,桂枝三,甘草一,桂枝是入肝又入心,因为它色赤,所以能入心。 只要你按比例用,都是符合天道之数。

这几味药怎么补心肺之阳?心在五行中属火,全身的热力都靠心来供应。如果心功能衰减,人就会手脚发凉,因为人体有保护性反应 ,当血液不能供应全身时,它会优先保证脑和五脏供应,减少四肢的血液供应。 比如休克的患者四肢末梢都是青紫的。

大气推动肺呼吸,推动心脏行血。如果大气虚了,心要把热量供到末梢去,能供得出去吗?心脏像小锅炉,把锅炉烧热了,没有压力,也不能供入远端的暖气片,也就是四肢末梢。

回到《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

脾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布散周身。 同时肺为华盖之脏,他的一呼一吸 一收一缩,同时帮助我们的气血运行和布散周身,血液循环到末梢,不单纯是心脏,而是肺起了决定性作用, 因为肺主气,全身都随着呼吸有节律的运动, 而不是随着心脏有节律的运动,只有脉管儿是随着心脏是有节律的运动。

这样一看要想把心肺的阳气布散周身,首先大气不能虚,第二大气更不能下陷,这是回阳升陷汤 的组方机理。

心肺阳虚出现的病症: 书中给的:心冷,背紧、恶寒、常觉短气四个症状。如果这样用回阳升陷汤,是高射炮打蚊子, 大才小用 因此要推而广之,既然知道是心肺阳虚,大气又下陷,就能推导出以下这些病

肺阳虚会出现咳喘,兼有稀白痰,注意和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区分开

过敏性鼻炎

肺阳不足,气不化津引起的痰多

心阳虚引起的心衰,房颤, 浮肿

阳气下陷引起的失眠

心肺阳虚引起脾胃阳气不足造成的食少难消,这种理中丸没效。

所以说《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对《伤寒论》的补充,他又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里也最推崇心肺之阳,谓心肺阳旺,则阴分之火自然潜伏,至陈修园推展其说,谓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皆确论也。

下面讲医案

张某,女,体型中等 长得白白细细,她就感觉冷,恶寒,一点凉东西都不敢吃,她是南方的患者,找了多位温阳派的专家治疗, 开附子干姜都是200g,300g的开,她跟我讲说宋老师吃了,这个药喝进去就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一看这个人的脉确实是阳虚,别人用过的思路,我就不再应用了,我看病喜欢出奇制胜,而且喜欢逆向思维。 她的脉关上比关下沉微一些,用回阳升陷汤,五味药开完,因为患者久病成医了,说宋老师给我开的剂量太小了,别的医生干姜开2、300克我吃了都没反应,我说你吃吃看,别着急,有没有效吃完再说。回去把药一吃,浑身的凉感就减了一半儿,很远的来了,就带了七付药,吃完了药给我打电话报喜,说我吃了那么大剂量的干姜附子都不管事,没想到你十几克的干姜反而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像一个锅炉,用干姜,附子在里边儿烧,把阴液把水都烧干了 没有循环泵,不能往外走,回阳升陷汤的君药是黄芪,推动气能行血。气血往周身一循环热量就来了。他是有热运送不出来,并不是没有热量。 更何况干姜甘草温肺之阳,桂枝甘草温心之阳,加温的同时用黄芪一推动,当归一活血,吃下去很快就会有效,浑身就热起来,又巩固了几付, 效果很好。

临床上这样的例子会很多

还有一个是河对面的男士,痰很多而稀,特别苦恼,不咳嗽,就是吐痰 用了各种化痰的方法,包括西药喷的等等都没有效。 这个男的长得很壮实,又黑。 我看这个人不像是虚证,脉却是沉微的,问他有没有腰酸,有没有腿软,肾功能怎么样,他说都挺好,就是痰多,仔细把脉确实是关上更沉微,开回阳升陷汤 这个方子吃下去,一周反馈,痰少了一大伴儿 ,非常好用,第二诊的时候就说没什么痰了, 后来又巩固了两周,总共三周,患者就再没来。为什么选择回阳升陷汤没选济生肾气丸呢?一是脉象也好症状也好没有肾虚的表现, 第二是他是在工地抗水泥的,考虑很可能是负重过重导致的阳气下陷,还有空腹干活导致大气下陷。 辩证准确,才能取效如神 好。今天的课呢就先上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今天讲理郁升陷汤。临床经常会遇到肝郁气滞的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好琢磨,越琢磨事儿心里越放不开,越放不开自己生闷气,一生闷气气滞血瘀,气滞痰凝,种种怪病都来了。得了气滞的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 经方里边有四逆散、橘枳姜汤,时方里面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实际是升肝的。如果生气不久,三四个月以内,用疏肝的方法,效果还是挺明显的。 但是生气时间久了,或者是经常爱生气的人,用这些方子治疗效果都不明显。有的是当时有效,接着用就没效了。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治疗这样的疾病?当然有,这也是气血水神四大辩证之气分病之一,气郁,这个气郁就兼了气虚。张老之前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来治疗这个病, 自从张老创造了理郁升陷汤之后,就恰到好处了。

先来看看理郁升陷汤的主治: 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淤者

张老短短一句话,18个字就叙述了理郁升陷汤的主治。 胸中大气下陷,前面讲了胸中的大气下陷到腹,又兼气分郁结,有气虚引起的气陷,同时还有气郁;经络湮淤,就是经络里边还有淤堵,往往是血瘀为主 还达不到痰凝的程度,达到痰凝,就会合上其他化经络之痰的竹茹、陈皮、苏子之类。这个病是又虚又瘀还有陷。

再看理郁升陷汤的组成: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当归身三钱,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 乳香三钱不去油,没药三钱不去油,这个不去油,就是生乳香,生没药,我临床上也喜欢用生的。

方后注:协下撑胀或兼疼痛者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 各五钱,也就是15g,少腹下坠者加升麻一钱。

看方子的组成,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是张老的固定用法,黄芪的剂量是知母的一倍,这个组合,一是升肝气,补气怕有火热之邪,佐以知母清热,要牢记。桂枝,柴胡这两个药很熟悉,在升陷汤、回阳升陷汤见到过,小剂量的桂枝,柴胡都能升肝,调达肝气,小则通,大则补。气滞就导致血瘀,用了当归,乳香和没药,这三味药加上丹参,就是活络效灵丹,专门治络脉血瘀的,脾大、肝硬化引起的瘀血,非常好用。有人不理解协下胀痛者加龙骨,牡蛎,说龙骨牡蛎是收涩之品,加他不利于行气, 不是这样的,龙骨牡蛎既能收涩,又能开通,还能活血。 在《本经》里面记载龙骨能消症瘕,牡蛎能软坚, 所以龙骨牡蛎既能固涩,又能开通。两协撑胀是肝气横逆,必用龙骨牡蛎,能往回收,还能镇肝气之逆,选这两味药治协下撑胀,煅龙骨、煅牡蛎在收敛的时候用,止血、止汗错的时候用,这种煅是用醋煅的。少腹下坠者加升麻一钱,这里的少腹不是指两侧,是指小腹,小腹下坠的,加升麻一钱,坠到严重的加升麻一钱半或两钱,还有一味药,桔梗治少腹坠的,右侧少腹坠是由升结肠引起的便秘,宿屎宿便存在升结肠的时候,用承气泻下也好,用其他的泄下方法,润下也好,一定要加桔梗!因为脏是左升右降的,腑是右升左降,成一个8字循环,升结肠在右侧,如果有宿便,升不起来,就要用桔梗,诊断触诊可以摸到,b超也可以借鉴。

尝治一**,经水两月不见,寒热往来,胁下作疼,脉甚微弱而数至六至。询之常常短气,投以理郁升陷汤,加龙骨、牡蛎各五钱,为脉数,又加玄参、生地、白芍各数钱,连服四剂。觉胁下开通,瘀血下行,色紫黑,自此经水调顺,诸病皆愈。

脉数加玄参生地白芍,这也是固定用法,只要阴虚有热都用玄参生地白芍。

临床经常能遇到容易生气,经常唉声叹气的患者,他自己经常服用舒肝丸,或者柴胡疏肝散之类的,用了当时有效,停两天就没效,理郁升陷汤闭着眼睛开。有人说方子记不住,用柴胡疏肝散加黄芪知母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前提是柴胡疏肝散的剂量要小,不能大于黄芪和知母。

二十多年前治疗一个乔姓的小伙子,学体育的,但是呢,学体育的步都跑不了,体力非常的差, 西医检查怀疑有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没有确诊。每天气喘吁吁地,也干不了什么。 他父母在药材批发公司上班,我经常去批发药材,而且我用量比较大 ,他也很聪明,判断谁用药量多,谁的技术就好,就把他儿子领到我门诊,让我给他看。一看,他属于中医的气阴两虚,痰浊阻滞,就用麦门冬汤,参麦汤的思路辨证处方, 经过前后三个月的治疗,这个小伙子就很健康了,毕了业之后是体育老师。

后来他又找到我,让我你给他丈母娘看, 一个女性,五十多岁,她到处看病,症状是 两胁胀痛,右协为甚,个很高,很瘦,什么都干不了,整天唉声叹气,各种检查也查不出毛病 ,有轻度脂肪肝, 还有点儿浅表性胃炎,别的都查不出来,然后找到我,因为久病必瘀,用的是膈下逐瘀汤,吃了一诊之后,说减轻,又给了一诊,说服用完了还那样,就算好到一半的程度,停在这儿再不见效了,我在临床换方非常快的, 后来我考虑她不仅仅是气郁,应该还有气虚,果断的改用理郁升陷汤,一周开下去。第二周老太太来了非常高兴,还给我带了些山野菜,她说宋大夫这个药太管事儿了,我现在能干活儿了,我上山挖了很多的野菜,特意给你背来了。 老太太后来又巩固了三周,体重又涨上去二十多斤,现在非常好,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升陷汤里还有一个处方: 醒脾升陷汤。这张处方很简单,主治: 治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

貌似补中益气汤的叙述,但不是。他同时有大气下陷。

临床主要是治疗女性的夹不住尿,一咳嗽下边儿尿就漏了, 有的女性的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的大气下陷,有的是努力排便引起的大气下陷,包括脱肛,小儿尿床,都可以用这张处方治疗,他要比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好。 有的老师说我就对补中益气汤熟,没有问题,你用对了一样好用。 今天讲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以重点强调这本书里的处方。 处方组成: 生箭芪 四钱,白术四钱,桑寄生三钱,川续断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龙骨四钱捣,牡蛎四钱捣,川萆二钱,甘草二钱蜜炙。

黄芪、白术是健脾、固脾的

桑寄生、川断、山萸肉是固肾。桑寄生自己没有根,是长在别的树上,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最多,因此能补胸中的大气,和黄芪有类似的作用,长在桑树上的叫桑寄生,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桑归肺管,入肺的还有桑白皮。

龙骨固肝,牡蛎固肺

镇肝逆用生的,这个时候要固涩,包括止汗,止血,止尿都是用煅龙骨,煅牡蛎。

萆薢固涩小便,很多人认为它是利小便的,其实不是。 最熟悉的方子是萆薢分清饮,治疗膏淋的,淋证的, 它的作用是缩小便。

甘草味甘,甘能缓,性质也偏固涩。

纵观全方,本方收涩有余,开通之性不足,此方不宜久服。临床上一般使用三周后换补肾气之方。会用六味或者金匮肾气。

前段时间遇到这样一个病例,是我高中同学的父亲,10月患者得了尿失禁,总是尿裤子 ,他老家是兴隆的,就去兴隆某一个医生那里吃了几付药,尿不失禁了,排不出来了,受不了,突然有一天疯了, 不吃不喝,打人,骂人,给我打电话说你还能不能治,家里都准备预备后事了。 我说我得去看一看,安排了一次出诊。等我到他家一看,老头张嘴就骂, 给他把把脉,他张嘴就咬,没有牙,但他咬你的手,脉是弦数有力, 对待这种病,就是简单的尿失禁,也可能是尿崩症,尿崩症的患者治过几例,很奇怪,不喝水,尿量非常大,体重不怎么减轻。这个老先生当初的尿失禁,可能是醒脾升陷汤,给他一两周,再固固肾气,也可能是五苓散证,或者神效五苓散证。这个病例当初没见到,当初大夫用的是大剂量的收涩、固尿之品,把尿失禁治成癃闭,一旦尿排不出去了,首先蓄水,下一步就变成蓄血证了。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如狂,下焦蓄血人就变得狂躁不安,处方也很容易,可以用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之类,任选一方,疗效都很好。狂躁症的人他药也不吃,水也不喝,给什么就把杯子扔了, 大人又无法灌,这时候给中药也很难,我扎了几针镇定安神,宽胸理气的针法,如果患者离你近,可以用针灸镇定的方法。因为路途遥远,因此我建议他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先给点儿西药,把神先镇下来,让他稍微清醒一点,能够吃药,果断用中药治疗。剧烈的狂躁症可以给奥氮平, 这种狂躁症的再加一点儿碳酸锂。患者老伴把药片塞到香蕉里边,两三天之后就能吃饭了,人也清醒了,就用中医的理血剂。舒服不等于治疗,医生有治不好的病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害人。

讲一下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有些学员提出来呀,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感到很陌生,就像初中生初一升到初二学了新课一样,觉得很难, 这很正常。

从小学中学,高中读到大学,每年都要学习新课,学的时候都会有陌生感,这门新课前面讲了它的重要性,看最经典的五版教材,绿皮书。方剂学包括附方,收纳了422首方剂,除了《伤寒论》选的方子最多,七次在同一本书选的方最多的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了, 收录了活络效灵丹,镇肝息风汤,固冲汤等方剂 ,可见这本书在老一辈的编委心目中也具有一定分量。近代中医学家,张老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至今 没有人能够超越这本书了,主要是来源于临床,不像其他的书是从理论,高屋建瓴,从上层往下写。张老就是临床大夫  而且他开始不是专职,43岁之前是教学,再给别人出点方,43岁以后了,才专门的从事中医,还试图把中医参考一下西医,但是以中医为主,进行临床。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次重要的探索,也是中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大家为什么感到陌生呢?因为有的人学了伤寒体系,有的人学了中医内科,更多学生是这听一堂课,那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学了几个处方,临床逮着哪个用哪个,没有系统的体系。

之前讲一《十大病种》起示范作用,紧接着讲了《金匮》,很多方子和思路和《伤寒》一脉相承,大家感觉很亲切,很熟悉。

进入新的学科,《医学衷中参西录》 ,首先大家对方子很陌生,第二对思路很陌生,书上后面的医案很混乱,理不清头绪,有的学生看一两章就放弃了,开篇的滋阴篇都没读完,觉得方子的长的模样都差不多。灵兰选课,选老师都是很严谨的,一定是对大家临床有切实帮助的课才学才讲,不会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这一本书怎么学习呢?

因为大家看都没看过这本书, 有的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当然陌生。 如何学习这本书 其实很简单,我每天备课可以说呕心沥血,尽可能深入浅出的给大家讲明白,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说。我建议先把第一遍课跟下来,这种课属于中医的精髓课,最少得听五遍才能领会他的真谛。我临床三十来年,加之祖辈的传授,很多学员都是考大学才从医的,没有什么基础, 好不容易找到老师能给你讲明白,先跟下来再说,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连一遍都没遍呢就想熟悉,怎么可能? 因此建议大家先彻底听一遍,让《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头脑中有一个模型,再听第二遍条理分明了,就觉得越来越有兴趣。 大家可能都出过远门儿,无论你坐高铁还是长途大客,还是自驾游 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感觉很慢, 只想着怎么还不到啊,到达目的之后,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待过几天,往回走的时候 同样的路程你就会觉得很快,原因是大脑对新鲜事物要加以细致记忆,当你走第二遍的时候重复记忆 大脑就把这些重复记忆给格式化了,感觉时间就短了,其实路程距离是一样的。 况且我给大家讲课,尽可能的都做到条理明晰,之所以把方子打乱秩序,建立一个能理解的体系 因为我也是现代人,学的知识体系的也是当代的知识体系,就用这种构建,把原书用大家更适应的方法展示出来,不要着急,学完镇逆篇后,会做一个药对的总结。不管学什么医学肯定要背一些东西, 这是基础,一些年龄偏大的人不适合背诵,后面有总结用药规律,临床看到什么症状,就知道用哪个药对,几个药对一组,处方就出来了。虽然不是原方,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会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学习也好,听课也罢,疗效是硬道理,没有疗效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开的课就是要大家都有收获,因此面对一门重要课程,大家首先安心听老师讲, 因为没有预习,耐心地听老师讲,听讲完之后记好笔记,再整理再总结,再应用于临床,只要临床应用有效了,你的信心就来了,大家在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不要半途而废,坚持下来以后,熟悉了,你就知道《医学衷中参西录》真的很美。 好今天的课先上到这里,下次课再见 。

小 编 导 读

1茯苓、白术

功用 二药相配,一温健一渗湿,脾得健运,水湿得除。主治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泛滥,而致头目眩晕,胸膈痞满,食欲不振,或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解析 茯苓甘平,入心、肺、脾、肾经,甘味入脾,为健脾渗湿之良药,用于脾虚湿盛,痰饮内停,便溏腹泻,水肿,小便不利诸症;并能补脾养心,疗心悸、失眠等。然茯苓有赤白之分,皮神之异用也,白者偏于补中渗湿,赤者偏于清热利湿,皮者利水为优,神者益于安神,《得配本草》谓其:“性上行而下降,通心气以交肾,开腠理,益脾胃,除呕逆,止泄泻,消水肿,利小便,除心下结痛,烦满口干,去胞中积热,腰膝痹痛,及遗精淋浊,遗尿,带下,概可治之。”与白术相伍,属相使为用,《景岳全书》中称之为茯苓汤,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若再伍桂枝、甘草则为《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若与附子、白芍、生姜相伍又成真武汤矣,故以二药配伍的主方颇多,但皆未离健脾渗湿之用。

用量 二者各10~15g。

2白术、生内金

功用 二药伍用,一补一消,补消并施,健脾开胃。主治脾胃虚弱,纳呆食少,或纳后不化,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或便溏泄泻等。

解析 二药相用,为相使之用。白术甘温,健脾燥湿,固表止汗,和中安胎;内金甘平,生发胃气,消食开胃,化石固摄。白术补脾健运为主,内金长于消导为辅,补中寓动,消中有补,令脾胃健运自如,生化无穷矣。施今墨先生临证习以焦白术与生内金相用。

用量 白术9~10g,生内金6~10g。

3白术、枳实

功用 二药相用,一补一泻,一急一缓,补消并用,健脾强胃,消痞散结。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脘胀痞满,大便不爽等,以及肝脾肿大或中气不足而致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症。

解析 枳实辛苦微酸,性微寒,入脾、胃经。本品辛散苦降,善于破气滞,消积滞,除痞结,导痰饮,用于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痰湿为患所致疾病,药用有枳实、枳壳之分,壳者为橙之近成熟果壳,实者为未成熟果实,气味功用相同,但作用有缓急之差。《本草求真》云:“实小性酸,下气较壳最迅,故书载有推墙倒壁之功,不以枳壳体大气散,而仅为利肺开胸宽肠之味耳。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能兴奋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节律增加,并能兴奋子宫,使子宫收缩,肌张力增强,故对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治疗颇佳。其与白术相伍,属相使为用,补中寓通,柔中有刚,相反相成也。最早应用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枳术汤,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后世张元素制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等症。其制丸剂时白术用量为枳实一倍,意在以补脾为主,枳实为辅;若用量反之则以消导破积为主,健脾扶正为辅也,可依证虚实多少而配用。施今墨先生临证二者皆以炒用。

用量 白术10~15g,枳实5~10g。

4白术、半夏

功用 二药相配,甘苦为用,健脾燥湿,降逆止呕,脾胃并治。主治脾胃虚弱,湿浊中阳,恶心呕吐,纳食不振,舌苔白腻等症。

解析 二药相用,属相使之用,共奏健脾和胃,除湿止呕之功。《得配本草》云:“白术得半夏,止吐。”《金幼心鉴》温白丸,治脾虚,米谷不化,呕恶,不进饮食,小儿久泄,即以炒白术、半夏曲、丁香为丸,姜汁糊丸。《诚书》枳实丸,以二药与枳实、楂肉、姜黄、神曲、麦芽、陈皮、木香为伍,治小儿脾虚食积。

用量 白术6~10g,半夏5~10g。

5白术、桂枝、生姜

功用 三药相伍,辛甘温健脾阳,除湿蠲饮。主要用于痰饮内聚,胸膈痞闷,心悸呃逆,纳呆便溏,苔白等症,或脾胃虚寒所致胃肠溃疡等。

解析 三药辛甘化阳,苦温健脾燥湿,利水蠲饮,属相使之用。《局方》倍术丸,治五饮酒癖,即以三药为用。名医李振华先生制理脾愈疡汤,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即取三者与党参、茯苓、白芍、砂仁、厚朴、甘松、元胡、乌贼骨、大枣、甘草、刘寄奴为伍。

用量 白术6~10g,桂枝5~9g,生姜10~20g。

6白术、陈皮

功用 二药相伍,健脾燥湿,理气和胃,化痰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脾肺两虚,痰多食少,胸脘胀满等,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

解析 二药相用,属相使之用,务在健脾除湿,行气和胃。宋·王贶《全生指迷方》宽中丸,即二药成方,治脾虚寒客,脘腹胀满。《小儿药证直诀》五味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景岳全书》痛泻要方(白术、陈皮、芍药、防风)等诸方用二药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其应用不胜枚举。名医王伯岳先生益气定喘汤治肺虚哮喘,痰多气短,畏风自汗,苔薄白,脉虚大等症,亦用二药与参、芪、茯苓、紫菀、白果、甘草为伍(《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用量 白术6~10g,陈皮6~10g。

7白术、黄连

功用 二药相伍,寒温并用,健脾除湿,苦寒泻火。用于湿热内扰,脾胃不和,胃中嘈杂,反酸食少,如慢性胃炎等。

解析 黄连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其用有三,一是清泄心、胃、肝、胆经之热毒,治高热、神昏,烦躁不寐,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二是治湿热下痢、黄疸、湿疹等症;三是治热毒疮疡,疔疽痈疖等症。临床一般生用,生用清泻心、大肠之火,姜汁炒制泻胃火,吴茱萸炒清肝胆实火,酒炒清上焦之火。其与白术为伍,属相使之用,共奏清热燥湿,除湿热之功,故《得配本草》云:“白术佐川连去湿火。”《景岳全书》有术连丸,即二药以神曲糊丸,治嘈杂。《医学入门万病衡要》中以两药加橘红,称三圣丸,亦治嘈杂。

用量 白术6~10g,黄连3~8g。

所谓“用药如用兵”,不同药物配伍可产生不同的作用,若用得好,效果甚佳。

今言药对应用者,当首推施今墨先生,其临床治病,方药施用,每善于对药。

除了对药经验,施今墨先生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临证经验,想一次看过瘾吗?

施今墨先生医学经验首次集结出版!

首先我们应先知道何为气?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医治未病项目中,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实验证明,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对治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补充阳气,在饮食和生活上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生活保健

拉筋、禅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老少均可每天拉筋、禅跑。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如何扶阳固本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将其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动则升阳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动一动,摇一摇,那么就气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学五禽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动摇正是对动则升阳最好的诠释。

现代社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动的是身体。上班时坐在办公室里,出门就坐车,回家又坐在沙发上看半宿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不动则阳气不得升发,气血都瘀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病呢?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有一句话: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的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晒背、扭腰、拉筋、撞墙、禅跑、拍打等功法。

善能升阳

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鼓励人、激励人、柔和的话,比如说这个孩子今年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考好孩子也不高兴,如果是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一定不会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励、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的信心建立起来,聪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中长大的,在这种肯定的阳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阳气就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地交换能量,升发阳气的过程。

说到视善,德国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男人看漂亮女人,如果每天看上5分钟,可以延长10年的寿命,女人看帅哥也可以延长寿命。所以,逛街时看看过往的美女、帅哥,养养眼,我想,这也是一种视善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生活中不要总看到社会、人生的阴暗面,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随处视善了。

那什么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用车拉着一车煤或者其他货物,爬高坡时上不去了,这时你帮他推一把,过了这个坡以后,拉车的人会回头道一声谢谢。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行善。

《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视善还是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喜则升阳

古人说,喜则阳气生。生活当中应该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看一些欢快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阳气升发。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的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过去的人用办喜事的方法来治病或者转运。久病或长年身体不好的人,有意地操办些喜事,对病情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能够保持一颗欢喜心,对身体的滋养是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的。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命运赋予了每个人更加切实可把握的意义。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夏练三伏,我们可不要错过这个升阳祛病时机哦!

推荐3个名方,都是我在书上给你查的(老中医+处方),希望你早上康复,仅供你选择:

名医简介

屠金城,生于1923年,北京市人。屠氏191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曾拜孔伯华为师,并跟随姚仲翔、萧龙友、翟文楼等名医诊疗各种病人。现为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第7~9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劳动模范、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屠氏长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擅长医治肝胆病、肾病、脾胃病,对温热病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曾带教学生400余人,研制“肝炎四号”等药。屠氏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益气养阴汤

组成太子参9克,麦门冬9克,肉苁蓉15克,生地9克,黑芝麻15克,炙甘草6克,阿胶9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肥知母9克,砂仁5克,天冬9克,桂枝6克。

功能益气养阴,滋肾健脑,扶脾土。

主治心悸,气短,食欲欠佳,腰酸,乏力,脉结代(即心肾不交、脾阴虚)等症。

用法将药用水浸透,加水两碗,煎取一碗,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解

方中太子参、肉苁蓉、天冬补气养阴滋肾;石斛、白芍养胃阴;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治心悸、脉结代;阿胶、生地、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枝通心阳;知母益相火;云苓、砂仁健脾和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250个方剂中有120个方剂使用甘草,可见甘草在中医用药方面的重要地位。西医从公元前也已开始广泛应用甘草于临床,作为祛痰、解毒、镇痛之剂及沙漠旅行的止渴剂。甘草的主要成分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本方以炙甘草为辅药,主要作用有对抗乙酰胆碱、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胆汁分泌、镇咳、镇痛、抗惊厥、利尿、抗肿瘤、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等。临床主要用于补气健脾,调补阴阳,治低热、头晕、心悸、气短、腹胀、便秘;缓急止痛治胃肠痉挛、腓肠肌挛痛;益气强心,振奋肾气,祛痰止咳,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益气升陷,治内脏脱垂;固表敛汗,清热利湿,协同利尿,解诸毒,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狄森氏病、尿崩症、溃疡病、病毒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效。甘草通过清炒或蜜制所含甘草酸等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但增强了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等功能。连续大量使用甘草甜素或含甘草的制剂会出现肥胖症、便秘、胃酸过多、高血压、低钾血症、头痛、浮肿乏力等副作用。桂枝含桂皮醛等,能改善血循环、镇痛、解痉挛,桂皮所含二萜类化合物能抑制补体免疫反应。地黄含β-谷甾醇等,有强心、利尿等作用。阿胶含多种氨基酸,能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造血,升高血压,改善肌营养障碍。麦冬含多种甾体皂甙,能调整血糖及抗菌。芝麻仁含脂肪油、大麻酚等,能调整血压。太子参益气,补而不腻。禁忌:用药忌温燥,病人在饮食方面须禁酒类及辛辣(香烟等)刺激物。

加减失眠多梦加龙眼肉9克、远志6克;脾不健运加云苓12克、山药9克、稻芽30克;自汗者加浮小麦30克。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上述方药10倍剂量,煎汁3次,滤去渣滓,旺火浓缩,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缓火收膏,服时用开水冲服,用小汤匙取两匙,每日3次。

名医简介

夏度衡,1912年生,湖南省安化县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从师名医郑守谦。潜心医业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脾胃病、头面痛、心悸、痹证等有独到之心得。撰有《溃疡病与肝胃百合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九味合璧煎治疗心悸病》、《通阳宣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论文,曾主编《中医内科多选题集》。现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技术顾问、中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湖南中医杂志》副主编。

名方九味合璧煎

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术10克,远志肉6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主治胸阳不展,痰浊、瘀滞扰动心脉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1剂分上下午两次服用。

方解

心悸之因虽有外受惊恐、内因情志失调及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等,但概之不外虚实二端:虚即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实乃痰饮瘀血为患。但本病多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气虚多以外受惊恐为先导,心阳气虚则致痰饮、瘀血逆乱,实邪侵及心主,又致心脉不畅,心神不宁。

心脏的功能是靠心阳来实现的(当然也离不开心阴),所以在分析病情时,应注重观察心阳之盛衰。心阳虚,则推动血液乏力,血脉不得充盈,可致气血阻滞,病端烽起。治疗心悸病,首重心之阳气,伴有痰湿瘀血者,更要顾护心阳;即使阴血亏虚者,亦要分析心阳之盛衰而给予恰当的滋补。

本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取其温运脾阳、渗湿化饮之功,用以振奋心阳,健脾益气消逐痰湿。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心有所主。且桂枝尚有温经通脉之力,可温经通脉行瘀滞。

方中又取四物汤补血活血,以培其形。但考虑心悸病心阳易损,痰湿、瘀血易生,且湖南为多湿之地,故于方中去碍湿滋腻之地黄,易白芍为赤芍。《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张璐言:“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故于方中加党参一味,以促其气血之成,使补血养血而不滞。方中加远志一味,借其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交通心肾,使本方使用面更广。

加减气虚较甚兼汗出者加黄芪20克;阳虚较显者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痰多头晕者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10克;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水肿较甚者加泽泻15克;血虚较显者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阴虚者加用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

名医简介

邢月朋,男,汉族,1940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共党员,前后拜著名中医魏省一、于振洋、胡东樵为师学徒八年,现任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石家庄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科协委员,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

邢氏长期从事医疗临床工作,擅长内科,对心脑血管病、肺脏疾患独具匠心,并悉心研究心血管病症,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历年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内科临床指南》一部,参编多部函授讲义。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六项,神支精治疗室性早搏、神农羚羊丸治疗中风先兆性偏头痛、大运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活利心康冲剂治疗慢性心衰等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在临床实践中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调压汤治疗脉压差小性眩晕症,止麻消痰活血汤治疗麻木症,葶苈生脉五苓饮治疗慢性心衰,养心定悸冲剂治疗顽固性脉结代,愉心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翘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缓,大运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使新生冲剂治疗隐性心肌缺血,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氏病,清眩汤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症,解毒化痰汤治疗病毒感染性支气管炎,桑家汤治疗特发性浮肿,消烦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等等,于临床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名方益气升降汤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台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益宗气,调畅气机。

主治太息症: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梦、眩晕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

本证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属“心肺气虚”之证,是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心脏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调变为虚证,出现心肺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太息症,故从补养入手,补气升陷为主,调畅气机为辅,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补益宗气,为方中主药;张锡纯有“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之说,在此配以枳实理气中之滞,与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气机伸展,因此定名为益气升降汤;五味子、玉竹为培气之本,防气之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随着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应用时,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黄连12克,丹参15克;全身乏力、动则气短酌加黄芪、人参量;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气两虚加三参饮;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烦躁不安加知母、炒栀子、竹茹、竹叶各10克;虚热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项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克;脉迟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克。

1、戒鬼字挂口边

“小鬼”、“衰鬼”、“鬼理你”、“这么鬼麻烦啊”是不少人的口头禅。记住,这类说话不宜多说,因发音磁场可能会触及鬼怪。如果你常把“鬼”字挂口边,实在要戒。

2、灵性号码要避忌

至于酒店房间的门牌号码也需留意,在风水学上,“二”及“五”均属灵性的数字,故酒店房间尾数不宜有“二”或“五”,不然容易引起灵怪注意,时运低者便可能和“它们”撞个正着。

3、就寝时鞋子乱放

睡觉的时候最好开个小灯可以避邪气,也会带给自己有安全感,另外鞋子不要整齐的摆在床边,传说如果摆的很整齐的话晚上“鬼”会穿着走,因此鞋子最好摆乱或者一正一反。

4、逛夜街忌穿红衣

夜晚外出,有两大忌,一忌穿黑衣,皆因黑黑沉沉的颜色,鬼怪灵体最喜欢依附在此。二忌穿红衣,红色对于恶鬼来说,属标奇立异的颜色,容易惹起注意,爱出夜街的男女要谨记。

5、探病先拜家神

若需要经常出入医院探病,事前不妨往拜神,求个心安理得。若然探望的病人是你的亲戚,拜祭家神特别奏效;而倘若病人是朋友而非亲戚,则可以到一般庙上香祈求神明庇佑。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常用于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妇、儿、五官等科病证。

由于小柴胡汤独有“和解”的功能,故历代医家对其颇多重视。有的经方医家所用处方竟有二分之一是小柴胡汤类方。

结合自己三十余年之临床体验,我总结出小柴胡汤应用指征为:时发寒热,胸胁痞满,纳呆呕逆,月经失调,病发无序,苔白脉弦。

具体症状为:容易感冒(妇女经期感冒尤宜),时发低热,或胸胁痞满,两胁胀痛,或食欲减退,干呕恶心,或月经周期失序,或经量时多时少,或所患之病时有发作,难以捉摸,或病虽不重,但常年缠绵不愈,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弦滑等。

这些症状常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胃炎、慢性食管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神经性耳聋(耳鸣)、神经症(头痛、头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及亚 健康 状态等。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制是:和解表里以平衡营卫,疏散胆热以顺和胃气,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寒热并用以除瘀滞。药虽7味,总以柴胡为主药;以黄芩、半夏为臣药(在具体应用时,热势重者,以黄芩为臣药;寒气重者,以半夏为臣药);人参、大枣为佐药,以扶助正气;甘草、生姜为使药,以调和诸药。

现将本人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小柴胡汤加藿香三味

藿香三味即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后下)。此三味有醒脾开胃、化湿和中之功效,合用之,主治胆胃不和,湿浊不化,症见脘腹痞满,饮食不馨,口淡乏味,舌苔黏腻。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多见此证。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2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主治“喘不得卧”之肺痈,具有泻肺利水之效,方取炒葶苈子10-15克,大枣10枚(擘)。两方合用,对控制呼吸道炎症,如结核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起效迅速,若加入半枝莲15克,鱼腥草30克,效果更好。

3小柴胡汤加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见于《世医得效方》,由黄芪30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三味组成,主治风邪久留不散,以及卫虚自汗不止,是常用的固表止汗、预防感冒的良药。与小柴胡汤合用,增强了护卫御风的能力,对有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且常患感冒者,具有预防与治疗的双重作用。

4小柴胡汤加四物汤即柴胡四物汤

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成,取生地黄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原方主治月经期感冒,特别是虚劳日久、时发寒热女性之月经期感冒,又可用于治疗“热入血室”证。经期服用可除寒热,亦不会留滞经血,影响月经运行。

5小柴胡汤加止痒三味

止痒三味为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5克,具有祛风燥湿、解毒止痒的功效。与小柴胡汤合用,对某些“发作有时”的皮肤瘙痒症,如荨麻疹、风疹及过敏性皮炎等,具有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祛风胜湿、快速止痒的作用。

6小柴胡汤加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为健脾除湿之主方,取茯苓12克,白术6克,桂枝9克,生、炙甘草各6克。两方相合,具有和解表里、健脾渗湿的功效。凡患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及妇女白带较多者,可以考虑选用此类方治疗。白带多者,要加入生苡仁、黄柏、败酱草等,以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

7小柴胡汤加二仙汤

二仙汤组成为知母10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羊藿(仙灵脾)10克,主治女子围绝经期综合征之阴阳失调、阴虚火旺证。两方合用,具有清解血热、调节营卫、解郁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女子在围绝经期患月经先期,时时眩晕,经期伴有低热者。

8小柴胡汤加五苓散

俗名“柴苓汤”,出自清代《沈氏尊生书》,由小柴胡汤与五苓散(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组成。原方主治阳明经疟疾,后世医家用于普通感冒之小便不利、寒热往来等症。用于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之水肿,亦有良好效果。如果加入玉米须、白茅根,效果更好。

9小柴胡汤加四消饮

四消饮为民间验方,由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5克、鸡内金15克组成,加入小柴胡汤中,增强了消食化痰的作用。是治疗小儿伤风感冒夹食夹痰证之良方。中岳名医耿彝斋先生生前曾指出,小儿痰饮多由伤食而致,消食是治疗小儿咳痰之大法。此后,余每遇小儿伤风夹食夹痰证,即用小柴胡汤合四消饮,多获良效。

10小柴胡汤加桂枝汤

即《伤寒论》之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桂枝汤解除肌表之邪,正如明代卢之颐所说:“小柴胡复桂枝汤各半,凭枢叶开,并力回旋,外入者内出,上下者下上矣。”此方除常用于感冒之寒热外,还用于小儿癫痫、小儿多动症。

11小柴胡汤加升陷汤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黄芪15克、知母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10克组成,主治气短不足以息之大气下陷证,常见于大病之后,元气未复,或素体虚弱,尤以肺脾之气虚候为主者。与小柴胡汤配伍,对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者,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具有升清降浊、恢复元气、理顺气机之功效。

12小柴胡汤加二神丸

二神丸,即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出自《普济本事方》,主治脾肾虚寒之食后腹泻或五更泻,临床上常常用于慢性腹泻,中焦又有肝胆郁滞证,如表现为胁肋胀满,纳呆欲呕,腹痛隐隐等,必见舌苔滑腻,脉象弦细。

13小柴胡汤加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擘)、饴糖30克组成,主治虚劳腹痛。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用,适于肝胃不和、虚劳里急、腹部隐隐作痛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明显气滞、寒凝者。有血亏之象者,可加入阿胶粉冲服。

14小柴胡汤加良附丸

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二味(各等份)组成,出自《良方集腋》,主治胃脘痛,气滞者加倍香附,寒凝者加倍高良姜。小柴胡汤与之合用,对于肝郁气滞、寒凝胃腑之肝胃不和,表现为脘腹疼痛,胁肋胀满,喜温喜按,或痛经者,有疏肝和胃、散寒解郁之效。

15小柴胡汤加三金汤

三金汤即郁金10克,金钱草10~30克,川楝子(金铃子)10克。三金汤为中医临床家常用的清肝利胆止痛剂,加入小柴胡汤中,主要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属于虚寒证者,不宜用此组合方。

16小柴胡汤加丹参饮

丹参饮(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5克)出自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主治心腹诸痛,即临床上常见的心胃并痛者(或叫作胃心综合征)。两方合用,具有行气解郁、化瘀止痛之效,常用于患有冠心病合并慢性胃炎或慢性胆囊炎者,表现为胸脘隐隐作痛,食欲不振,呃逆,心下痞满。

17小柴胡汤加消瘰丸

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由玄参、贝母、生牡蛎等量制成,具有软坚散结、清火解毒之效。而瘰疬又多生于少阳经,故取小柴胡汤合消瘰丸,消散少阳之热结,软化少阳之痰核,若加夏枯草一味,清火散结作用更为突出。

18小柴胡汤加三白散

三白散即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白芷10克。三白散具有搜络风、通络脉、止痉挛的功效。与小柴胡汤配伍,具有搜风通络、和解营卫、防止病邪深入的作用,用于面神经麻痹初期,面肌痉挛或拘急,或如蚁行,时发时止,或时重时轻。

19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又叫作“柴归汤”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9克、芍药15克、茯苓6克、白术6克、泽泻18克、川芎18克组成,具有和解营卫、养血祛湿、清热养颜的作用。主要用于女性围绝经期月经量少,皮肤干燥,头发脱落,面色黄褐,精神疲惫,性冷淡,或用于女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等,可以说是女性围绝经期的保健方药。

20小柴胡汤加黄连温胆汤,又叫柴胡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黄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生甘草9克,生姜6克,枳实9克)具有清热和胃、降逆止呕、除烦安神之效。小柴胡汤与之合用,可以使肝胆舒利、脾胃安和、神志安宁。用于肝胆不舒、湿热内扰之证,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症,随证加减,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既然是多年,理当看过中医,可知脉象,脉有弦可考虑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当和解少阳。脉细弱右手寸脉沉微可考虑大气下陷,当升提下陷之气佐以降胆,

先考虑少阳,对于你应该是属于肝热脾寒,肝胆为郁热所扰,脾胃为痰饮所困,法宜和解,龙胆泻肝丸不能用,与脾胃不利,至于方剂只能是培土泄木,试一试小柴胡汤,仲景原方进退, 一两换算成5克

柴胡根40(苗不要) 黄芩15 生半夏20(打碎,开水淘洗水清为止,没有生半夏的话,用法半夏,姜半夏不要,姜半夏用水半夏制居多属伪品)炙甘草15(生甘草回来微炒,不要药店的蜜炙甘草)生姜15 党参20 生牡蛎20 一剂 对症此一剂可明显感觉 可连续服用,无效停药。

我的建议你看看当地的医生,这样辩证会准确的多,不失与误治,在网上只能建议,易于方便,但是治疗疑难病不适合,请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81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