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肥育猪的出栏率,也就是提高猪的日增重和缩短肥育周期,用少量的饲料换取较多的猪肉。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养猪实践,总结出提高肥育猪出栏率的lO项科学饲养管理措施。
l、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不同品种杂交所得到的杂种猪,比纯种亲本具有较强的生活カ,在生长肥育过程中,具有好喂养、生长快、抗病カ强、育肥周期短等特点。
大量试验证实,采用ニ元杂交猪,比纯种猪提高日增重l5%一2O%,三元杂交猪比纯种猪提高25%左右。
目前国内多采用长白与大约克杂交母猪,再与杜洛克、皮特兰或汉普夏公猪交配,从而获得最佳的三元杂交组合。
2、早补铁。
仔猪刚出生后,要靠母乳生活,每天需要7毫克铁,而仔猪从母乳中只能获取l毫克铁。
仔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因出现缺铁性贫血而影响生长速度,因此,-定要早补铁。
-般仔猪2一3日龄肌注lml"血铁素",其效果较佳。
3、提高仔猪初生重与断奶重。
仔猪初生重大,说明仔猪在胎ㄦ期生长发育好,在其后的生长过程中,体质健壮,患病少,好饲养,增重快,断奶体重大。
根据试验证实,断奶体重大的猪,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将比断奶体重小的仔猪缩短肥育出栏期l一2个月。
4、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
猪舍要控制好温、湿度,温度、湿度过高,会导致猪的采食量减少,日增重下降,不易防暑降温。
温度过低,则热能消耗大,采食量多,而饲料报酬低。
因此猪舍的适宜温度范围应控制在小猪2O一3O摄氏度、成猪l5一2O摄氏度,湿度以控制在5O%一55%为宜。
5、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
水是猪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猪的饮水量因体重、饲料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样,-般体重大,喂料越干,气温越高,则饮水量就越多。
供给的饮水必须充足、洁净。
6、饲喂采取"四定-改"即定喂的次数、定喂的时间、定喂量、定饲养标准,改湿拌料为干粉料喂猪。
饲喂次数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来确定,仔猪-般日喂5一6次,中猪4一5次,大猪3次。
饲喂时间,每天要相对固定。
饲料喂量,每次要保持均衡。
饲养标准,要根据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调配不同的日粮配方饲料营养标准。
饲料要将过去传统的饲喂湿拌料,改为水料分开,饲喂干粉料,有利于猪的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7、合理的饲养密度。猪的饲养密度应根据猪的大小和不同季节而进行调整,-般以每头肉猪占O8一lO平方米为宜。3一4个月龄每头肉猪需要占O6平方米,4一6个月龄每头肉猪需要占O8平方米,7一8月龄占l平方米。大猪在夏季每头猪-般占用ll一l2平方米,冬季占用O9一lO平方米。
8、实行同窝原圈饲养。仔猪从出生到肥育出栏,实行同窝原圈饲养,比仔猪断奶后移圈混养效果好。由于减少了应激刺激,可提高日增重7%一8%,缩短肥育出栏期2O一3O天。
9、实行早去势。去势后可使仔猪性情安静温顺,食欲增加,生长速度加快。去势日龄越早,对仔猪造成的应激影响越小,-般以2O一25日龄去势为宜,根据试验,这个日龄比6O日龄断奶后再去势的仔猪,可提高日增重5%一6%,缩短育肥期l5一2O天。
lO、适时进行防疫和驱虫。对肥育猪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卫生防疫程序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的疫苗预防注射和药物驱虫エ作,以确保猪的健康和实现养猪的高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养猪经济效益,把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与饲料的营养经济措施科学地组合应用,是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仅就普遍存在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充分利用杂种优势,饲养瘦肉型杂交猪,提高胴体瘦肉率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个体的生活力及某些生产性能优于亲本或超过双亲平均值的生理遗传现象。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猪场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1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元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但在条件不十分理想的猪场,还是以三元杂交为宜。用纯种瘦肉型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公猪与地方母猪杂交,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强的优点。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千克之前,主要以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以后则以沉积脂肪为主。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的饲养方法,即体重60千克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千克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舍内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此温度为猪体蛋白质沉积最适温。温度过低会阻碍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过高则食欲和日增重明显下降。此外,小母猪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性成熟较晚,杂交小母猪不去势,直接肥育比去势后的肥育猪可提前5~20天出栏,体重增加10~12千克,瘦肉率提高3%~4%。
2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
一个规模化商品猪场包括生产商品肥猪的母本群、终端父本群和各阶段的肥育猪群。从肥猪生产技术角度看,商品猪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大指标,一为平均每头母猪1年内生产的肥猪总活重,此指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和猪的生长速度;二为全群猪的料肉比。在第一个指标中,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又包括受胎率、产仔数、活仔率和成活率。为此,规模化养猪场必须科学地饲养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提高猪的繁殖力
1)保持公母猪的繁殖体况。体况太肥,母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母猪以八成膘为宜,尤其忌肥。应给猪喂以适当的青料,青饲料来源广,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一般10千克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千克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2~4∶1,后备猪为03~05∶1。
2)采用多个公猪精子受精。通过多重交配或混精输精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此方法在纯繁猪场不适用,但在商品猪场是完全可行的。
3)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饲喂,即每日喂料18~2千克,此后可逐渐增加喂量,妊娠后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每日35~4千克,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增重以30~40千克为宜,经产母猪体增重30千克左右为好。
4)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增加产奶量,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千克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饲料不低于5千克,200千克体重的应达55~6千克。
5)仔猪提前断奶。要使全群母猪年产2窝以上,仔猪在4周龄断奶是必要的。提前断奶的关键是选择营养全、适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猪料。
6)仔猪培育过好三关:①初生关:重点是保暖(30~32℃为宜)和及时吃初乳;②补料关: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③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7)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
8)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当前影响猪繁殖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应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
(2)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对于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关注肥猪的料肉比,而忽视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为全国平均水平),降至38∶1,每头肥猪按100千克活重计,1万头猪1年可节省饲料200吨。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最优、适合猪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能发挥猪的遗传潜能的全价饲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尽量减少繁殖群的规模,可采取人工授精、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潜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方法,这样可节省饲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做到无菌或少菌。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严格执行。堵死一切病源,严防从空气,道路和进出猪场的人、猪、车辆和其他媒介带入病原。
猪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同时有害气体的含量也不能超标。试验证实,气温在室温以下时,每下降1℃,猪日增重减少173克;高于室温时,影响更大,如果气温超过378℃,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猪发病率降低9%。饲养密度过高,可使猪的饲料转化率降低11%,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3科学设计加工饲料,提高饲料营养
在设计饲料配方时,要借助计算机,增加配方的科技含量。要灵活运用饲料标准,科学选用饲料原料,做到根据不同品种猪特有生物学特性、生产方向、生产性能、生产阶段、性别和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以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提高饲料营养的经济效益。据报道,瘦肉型猪要获得较高的瘦肉率,要求日粮含有比较高的赖氨酸,生长肥育猪在接近育肥结束20天内,撤出日粮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甚至大量的钙、磷和钠,均不影响生长性能。小母猪要获得更好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需要添加比阉公猪多的蛋白质。夏季为增加猪的食欲和保证足量采食,则要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特别是要提高饲料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要添加氯化纳、碳酸氢钠等电解质,以促进猪采食,保证生产潜力的发挥。
我国农村和一些部队单位养猪,历来就有熟饲的习惯。
熟饲可以缩小青、粗饲料体积,软化纤维素,提高适口性,对豆料籽实、马铃薯、甘薯等可提高利用率;对个别有毒或污染的饲料,如棉籽饼、泔水等,蒸煮可以起到去毒或消毒的作用。
但多数饲料经过煮熟反而会降低喂料效果。
据试验,100公斤玉米或大麦、麸皮等煮熟喂猪,只相当于894公斤生喂时的饲料效果。
也就是说,煮熟后要损失10%左右。
青饲料经过煮熟,使其中的多种维生素遭到破坏,在闷煮不当的情况下,还可引起猪的亚酸盐中毒。
粗料经过蒸煮,仅能起到软化作用,并不能提高消化率。
而大部分精料经过煮熟,则会破坏其中某些营养物质并降低消化率,且费燃料、人工,不利于猪场的饲喂机械化。
采用生料喂猪,在饲养管理条件基本一致、饲料喂量相同的情况下,各类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还有所提高。
仔猪增重提高l2%,每增重1公斤可节省精料02-04公斤}肥猪增重提高35%,每增重1公斤可节省精料023公斤。
其他如仔猪初生重、母猪泌乳力和仔猪断奶体重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饲料加工机械的逐步推广和饲料调制技术的日益革新,已克服了过去不采用煮熟方法而难以解决的许多矛盾。
如缩小青料体积、软化粗纤维等,则可利用青料打浆、粗料粉碎、饲料发酵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这也为推广生料喂猪创造了条件。
但发生某些传染病时,煮沸泔水等饲料有利于防制传染病的流行。
要想养好猪,在养猪中多得收益,重在管理。三分喂,七分管,管理得好,猪就长得快,管理不好,猪就长得慢,要想把猪养好,就要认真加强喂养,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 定时定量 喂猪每天要规定一定的时间、一定数量和一定的次数。使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得饱,睡得 好,长膘就快。这样才能搞好猪的胃肠功能,提高猪的食欲和消化率。小猪定时喂四餐,催肥期定时喂三餐。猪的食欲,一般傍晚最盛,早晨次之,中午最弱。在夏天这种趋向更为明显。因此,在一日内每次的给料量可按下列大致比例分配:早晨35%,中午25%,傍晚40%,一般来说猪喂九成饱就可以了。如果喂得过饱,就会影响猪下一餐的食欲,造成食料过剩。
先精后青喂食时,先喂精料,后喂青料,并且要做到少放勤添,一般每餐分3次投料,让猪在半小时内吃完。猪不想吃时,就要给每头猪投喂0。5-1公斤青料。如不污染青饲料一般不要洗,不要切碎,让猪咬吃咀嚼,这样就能把唾液(口水) 和青饲料充分混合,就可以增加猪的食欲吃得饱、睡得好、长得快。精饲料,就是营养较全面的配合饲料,广大农村可以因地制宜地搭配,如玉米、稻谷、大麦、小麦、高粱和红薯等,再加上蛋白饲料,如豆饼、花生饼、菜饼、芝麻饼和棉籽饼等搭配起来的饲料,都称为精饲料
生喂比熟喂好生饲料营养全面,猪吃得少,长得快,省时间、省劳力、省燃料、省饲料,把饲料煮熟喂就需要锅灶,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工和燃料,增加了养猪成本,而且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同时经高温处理后,会使饲料中的营养损失10%左右,如果煮得不好,还会产生饱稍症(即亚硝酸盐中毒),造成猪群死亡,因此必须改为生喂。
干湿喂比稀喂好在饲养上养猪有干喂、稀喂和干湿喂三种方法。
干喂,猪开始吃进饲料时要用很多的唾液浸湿饲料,对胃有损失。
稀喂看起来吃得很饱,其实吃进去的大部分是水,而水分过多,对猪的生理功能不利。一是吃进胃内的饲料得不到相互摩擦,影响消化及吸收。二是饲料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排泄快,消化热能多,影响猪的生长。三是胃液唾液被冲淡,不能充分发挥酶的作用,不利于消化,降低了营养利用率,新法养猪采用浸泡软化干湿生喂,实践比较三种喂养方法
我们认为干湿喂法最好,提前2-4小时浸泡饲料,饲料在未进入猪胃内之前就已争取了软化时间,猪吃饲料时饲料已软化可口,吃的饲料多,唾液、胃液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促进消化,吸收利用,使猪生长快,实践证明饲料浸泡软化后,能提高饲料效率,收益大 。
仔猪断奶时间,大多在生后45~60天。 一般断乳仔猪日粮的搭配,不可过于单一喂湿料。需精料要多、粗料要少、品质要好,一次不要喂得太多。通常断奶仔猪的消化能力较弱,可在干粉料自由采食的情况下,应注意把混合料充分拌匀,并经常供应清洁饮水。为促进食欲,要少给多餐。
饲喂方法,每日喂5~6顿,每顿以吃到八成饱为宜。傍晚一顿采食量最多,应特别注意抓好。夜间还可加喂一顿,使其食后安静休息,对增重有利。
一、立秋后该如何应对环境温差对猪只的影响研究表明,猪生长适温度范围为15~25℃,可是温差与牲畜生产关系未引起重视,实践中,温差对养猪生产带来的影响远比超适应范围造成的损失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时温差(昼夜差)
即24小时内气温与气温之差,时温差与地区和季节不同有很大差别,一般为8~12℃,当昼夜温差超过12℃时,猪群可能出现异常生理变化,高温时部分猪只食欲减退、便秘、发热等,低温子猪可能出现腹泻,育症状。调整时温差是每一天都要做的具体的工作。
第二、日温差
日平均气温隔日超过5℃时,无论升温还是降温,都会引起猪的异常,日温差大是猪难适应的气候环境,必须注意天气预报,利用调温措施适时降温和做好保温工作。
第三、季节温差
季节温差是显性的,冬夏季分别可出现0℃以下或39℃以上气温,过高或过低温度对猪的生长带来较大影响,主要是降低日增重和饲料报酬,而影响比较严重的是季节交换时温度不稳定,变化幅度大,温差大造成猪疾病的发生和生理不适应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传统观念对季节温度的认识是有错误的,如口头语“冬天保温,夏天降温”其实每季天气变化是渐进性过渡和反复性变化的过程,对猪的生理适应性来说,每季都必须经过不适应过渡到相对适应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夏天有冷,冬天有热的时候,动物生理适应不全是高温与低温反应,是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往往有些猪场忽视了夏季也就不会去考虑加强保温措施,在引起腹泻的原因不排除的情况下,治疗措施是无效的。
第四、小区温差
就整个猪场场地而言,在选址中温度尽量选取能融入周围气候环境中,即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随时与大环境温度同步变化;忌选会产生冷空气和废气沉积的低洼地建场,这种场增加了温差的同时,废气、病菌亦沉积,是易发生疫病流行的场地,必须高度重视。
第五、室内外温差
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数与猪舍的设计、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栏舍空间大小、屋顶高度、瓦面材料的隔温性能、有无天花板、立墙的通风和封闭程度、调节通风保温的设施和附属设备的管理等。
这里着重对设备管理提一些建议:1传统做法是工人上班时全面开放卷帘或解除其他保温物,工人下班时全面封闭保温设施,造成人为的温度突变,这便是猪夜间发病和育成猪烦热滚睡大便,影响生产效益又常未引起重视的原因。2渐进性分步对室内温度的管理。
第六、部位温差
猪舍内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两头与中间有差别,从地面至顶部由低温向高温发展,温度运动物理规律是热气上升,低温空气向高温处移动,不断进行补充形成风速。猪舍应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设计,传统采取1米以上中部开窗的办法是违反规律的,因猪是睡地动物,开窗的目的是让猪通风降温和排除地面废气,应该尽量把窗通风。
开至地面;高床分娩舍、保育舍,反对以地沟式排污,为减少废气、湿气的产生和存积,建议地面应浮高并以pVC管暗道排污;屋顶部一般都存积大量热气、废气和湿气,建议设适量天窗加强通风,人为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然通风和换气。
第七、体内外温差
猪体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别以晨间明显。晨间是一天中温度的时刻,猪从皮肤和呼吸突然接触冷空气时即引起畏冷、打喷嚏等症状,抵抗力下降而易诱发疾病发生。着重提示的是这种温差都是管理人员人为造成的,尤其是早晨以水冲洗猪体将造成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第八、调控温差的方法
认识了调控温差与牲畜生长的关系后,必须采取综合技术予以调控:1加强对温差重要性的认识。2掌握温差科学,以调控温差5℃为目标要求设计猪场。3建议采用卷帘和正压调温技术。4严格、认真、灵活地对调温设施进行管理。
二、立秋后养猪增重诀窍1、末伏抗热应激
不少养殖户觉得夏季猪吃得少,喂好喂坏都差不多。因此,对生猪的饲养管理有所松懈,导致生猪体质欠佳,抵抗力弱,不增重;从而对秋季的饲养管理带来重大影响,猪只发病率增加,增重慢。实际上,在初秋末伏高温持续时期养猪只要采取以下降温措施,猪不但长得快,而且发病少。
1)给猪身和猪舍地面冲水降温,给猪身冲水洗澡时不要直接冲在头部。
2)及时供给干净清水,在猪吃完食后,要给猪喝足够的清洁冷水。
3)多喂青饲料,适当减低淀粉含量,适量喂些热能高的饲料,如适当提高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含量。
4)添加抗应激添加剂,缓解猪热应激,提高应激耐受和应激消耗。
5)采取防蚊措施,使猪能安静睡觉。
2、注意防病
立秋后,气温变化大。根据秋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掌握秋季养猪防病的诀窍,加强生猪的饲养管理,不仅要养好猪,还要防病和快速增重。
1)搞好猪圈消毒工作,利用石灰、草木灰等对猪圈消毒。将猪圈打扫干净,把调好的石灰水、草木灰洒入猪圈内,角落、缝隙多洒一些,墙壁也用石灰水刷;有意识的保护猪圈的微生态平衡,利用共荣菌(复合微生肽制剂)喷洒猪圈,防治有害病菌滋生,降低猪舍氨气。
2)适时打好预防针,主要是打猪瘟、猪丹毒、大肠杆菌、猪肺疫的菌苗或疫苗,防止这些疾病发生;做好抗免疫应激措施,疫苗注射前后持续在日料中拌加自强宝或维安宝,调整猪的肠道机能促进采食、营养吸收、体质好,降低发病率。
3)防止饲料变质,由于秋季多雨,如果青饲料采收过多,贮存加工不当,很容易霉烂,堆积过久,内含硝酸盐的青草、青菜会形成有剧毒的亚硝酸盐的烂草、烂菜,若猪吃了,会中毒或因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4)注意通风、预防感冒,秋季气温经常变化,时冷时热,保持猪圈内温度,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3、营养管理
总体来说秋季天气适宜,非常适合猪只生长。生产中应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选用相应的饲料饲喂;合理搭配各种饲料原料、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用量。这样做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猪的增重速度。
1)日粮搭配合理,单一饲粮往往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多种饲料搭配应用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研究证明,单一玉米喂猪,蛋白质利用率为51%,单一肉骨粉则为41%,如果把两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喂猪,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61%。
2)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能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是猪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长期过量或不足,将导致代谢紊乱,轻者增重减慢,严重的发生缺乏症或死亡。为满足肌肉和骨骼的快速增长,要求维生素VC、VD、VE、钙和磷的水平较高;维生素康物质也是应激营养,对缓解猪只各种应激有良好效果。另外,日粮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还能提高猪肉品质。
生猪养殖问题千变万化,猪场处处有应激,以上只是考虑的立秋后时节养猪管理的一小部分。在实际生产中,按照生猪的生长表现,相应提高猪的福利,同时考虑不同养殖场获得的原料质量存在的差异以及品种、健康状况、环境等的差异,尽可能减少应激源和营养缺乏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获得的养殖效益。
三、母猪和育肥猪饲养需注意的问题母猪:天气凉爽后要注意在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后,母猪因为天气较热造成的弊端。比如因天热采食下降造成微量元素等营养摄入减少。饮水增多排尿增加,会造成钙和微量元素等的流失所以要把饲料弄得精一些,比如粗蛋白适量增加。适量在水或是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添加剂。
母猪度夏后,身体机能一般来说很差。所以要根据母猪膘情适当增膘。体弱后防疫要跟进,以免造成母猪体弱原发的一些病症!增强母猪免疫力可以适当的饲喂黄芪多糖等中药制剂的保健性药物,算起来也不是很贵。
妊娠猪注意防疫时候情绪,尽量避免人为应激。
哺乳期母猪注意营养,以免因母源性抗体确实造成仔猪的腹泻和呼吸道问题。
特别是后备猪和空怀猪,这期间因气候和体质问题发情配种是关键问题,本阶段的猪受孕是关键,要优待优待的。
育肥猪:断奶育肥猪要注意猪舍干燥通风,避免地表有脏水造成的仔猪感染性腹泻和空气湿度大等原因造成的呼吸系统问题,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要尤其注意,具体方法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制定,避免昼夜温差超过10度。仔猪防疫上要根据本场环境和本地区情况强免疫苗,秋季链球菌和口蹄疫伪狂犬高发,这些除了正常免疫外好强免一次。
育成期育肥猪注意口蹄疫问题,因为育成期和仔猪断奶阶段口蹄疫的死亡率很高的,要做到猪舍干燥,常消毒。增强免疫力,在猪饲料中添加025%奥得曼A,饲喂至出栏。
四、养猪人的“多事之秋”怎样能平稳渡过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相比较夏季直射日光的天然消毒杀菌而言,秋季病原微生物更加猖狂。加之昼夜温差比较大,潮湿对生猪造成应激,导致秋季养猪疾病隐患很大,建议广大养殖户加强猪场管理,切实做好生猪疾病防控,平稳渡过养猪人的“多事之秋”。
(一)秋季养猪存在的安全隐患
1、气候
入秋后,恶劣高温天气依然持续存在,晚上气温骤降,对生猪造成应激。
2、疾病遗留
对于夏季发过高热病的猪场,猪只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猪群免疫力下降,部分猪仍然处于病毒排毒期,健康状况一时难以恢复。
3、消毒保健
消毒工作不到位不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保健措施不得当,猪只没有足够的抗病能力。
4、猪只饮水卫生
对猪只生理需水量不了解,饮水设备不清洁,污染致病菌,导致疾病的饮水传播。
5、饲料品质及猪群营养
忽略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使用看不见嗅不到的霉变原料。猪群阶段与营养供给不匹配。自配料配方未根据季节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二)秋季易发生的主要猪病
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碲疫、轮状病毒、副猪嗜血、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红痢、黄白痢、流行性腹泻、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与支原体、急性风湿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是疥螨类、线虫类、吸虫类。
(三)秋季猪病主要防控措施
1、切实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引进猪种,引种必须要有足够的隔离观察期限,并采血样检测评估健康状况后方可混群。
2、根据您猪场规模,制定个性化采血方案,科学经济有效的评估猪群健康状况,确定疫苗免疫时机、评估免疫效果,抗体消长情况、是否受野毒侵袭,是否在免疫空白期。
3、猪场慎做蓝耳病疫苗。注射期间要用抗应激药物饮水,如高热混感康及免苗。
4、作好消毒工作。选用高强度的消毒剂。栏舍内一周消毒2-3次。
5、加强饲养管理。栏舍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充足清洁饮水。适当提高猪群营养水平,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
6、参照各大猪场保健模式做好猪群药物保健。猪场呼吸道疫情严重的建议选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消化道疫情严重的建议选用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和中益微酶。
7、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