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自称有个咒语比紧箍咒还厉害,他的咒语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自称有个咒语比紧箍咒还厉害,他的咒语是什么?,第1张

南怀瑾先生有一个咒语,其实简单说的话就是四句话,第一句是看得破,第二句是忍不过,第三句是想得到,第四句是做不来。据他自己所说,这个咒语比唐僧所用的金箍咒还厉害,可以说这个咒语算是无上咒能够面对苦难,这个咒语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说明确知道这个咒语的含义,那么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其实这几句话放在一起说的意思就是说不管说是出家人还是想要修道的人在人生当中都难免会触犯这几个字的戒律,从道理上来说人们都能够知道,但是真正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忍过去,因为忍耐的话相对来说是非常难的,想得到某些东西在你身上知道如何去做,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的困难,根本做不来。

南怀瑾先生通过这个咒语告诉人们,就是不管人们口中的佛学道理讲的再好都是没有任何用的,因为光口上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实际行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修行,往往人们都从理论上知道某些事情如何去做,应该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在实际当中就会渐渐的偏离这个宗旨,所以南怀瑾先生才会说这个咒语非常的厉害。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心里都会有个衡量,其实人的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所以说大家在为人处事当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个咒语的真正含义,不要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去用一些不法的手段,或者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要时刻记得自己的本心是什么要保正自己的善良面,也要有一颗仁慈心。

Kelly 自言自语: 我是一切的源头。人生一场游戏一场梦,可能觉得好无厘头,但没准是最准确的定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记得有人说他去山西参观一些大宅子,几百年前的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派和大户人家的人丁兴旺,可是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人的后代都不知道去哪里。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1)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01、非相和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着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有一个人著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著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著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着。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着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2)

02、法报化 体相用

《金刚经》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这是千年来一个大问题,因为经文中间还有四句,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现在第五品首先碰到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时要特别注意。现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说不应该以身相见如来。

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到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3)

03、莲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俩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过去在西藏,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护摩法会,是一个宗教仪式。护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样,什么东西都拿来烧,有些妇女自己头发都剪了,丢进去烧。大火继续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围着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往往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体,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4)

04、身相的执着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

其实我们北方的苹果,我觉得比美国、日本的苹果都好吃,我们世世代代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苹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个人却在平常的道理里头,找出了一个不平常。譬如水蒸气很平常,烧开水,煮饭,都有蒸气,但是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这是第五品的结论,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平常修持的人特别重要。关于第五品如理实见,我当时给它的偈语,现在还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证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金刚经说什么》第05品 如理实见分(05)

05、第五品偈颂

反覆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

“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小品般若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梵名萨陀波伦),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

“沉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着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

导语: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怀瑾的做人道理。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这也就是说世界本来缺憾,又何必不让人一步好走路!

处世艺术:曲者生存

南怀瑾出生于20世纪早期,他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目睹了台湾由贫困到繁荣的巨变;几年旅美生活,更让他得以沐浴欧风美雨;定居香港,还让他亲睹了“东方之珠”回归祖国怀抱的过程。这样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变迁的老人,无论如何,是有资格给“迷路”的世人指点迷津的。

20世纪70年代,南怀瑾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他讲课时,教室里坐满了人,窗子外面还挤着不少人,很受学生欢迎。与之相比,其他教授讲的课就显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后,他竟然主动把课程停下来了。有人问他何故,他的解释是:正因为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所以不能讲了。他说:“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自己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并非杞人忧天。

南怀瑾有位学生在台湾一所师范大学任教,常与本校同仁论及南怀瑾的学识,并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议,何不聘请南先生来师范大学讲课当时,这位教授回答说:“如果请南先生来教孔孟学说,当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讲道家的学术,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讲禅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说,请了他来,我们这些老师恐怕就失业了,到时到哪里讨饭吃呀”

这也许只是教授说的玩笑话,但也点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恐怕南怀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辞去辅仁大学教课职务。以后,再有大学邀请,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约聘,指导几个博士生。博士生人数少,一般不会出现这类问题。更何况,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为简单了。

南怀瑾认为,这个宇宙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所谓的“直”,也是把圆切断拉开而形成的,是曲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线的。因此他说:"曲成万物’,‘曲则全’,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因此,他主张处世要讲艺术,要讲求曲线的美。所谓“曲者生存”。

赡养父母并不等于懂孝

南怀瑾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那么孝是什么南怀瑾认为:“孝”就是他们西方文化所说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

南怀瑾自从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后,一别四十年,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的慈颜。他只好把对父母的思念深埋于心,他的苦痛又岂是别人能体会的

有一次,他在讲课时,曾谈到自己的这种心情:“我们老一辈人,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复,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后来,大陆与台湾之间关系稍松动,但尚未实行“三通”。南怀瑾接到老母身体欠安的信,却无法前来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恐怕等不到与母亲见面了!”这句话不幸被言中。后来,等到两岸实现了“三通”,他有机会回到故乡,母亲却早已亡故了,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至今日,南怀瑾虽已九十高龄,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不减。他每天早晚必给父母念经。他说:“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

南怀瑾有许多好朋友,大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也不打声招呼,也不对父母的生活作相应的安排,独留两个老人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对此,南怀瑾除了怜悯他们,就是感叹现在孝道文化的可怜。

另外一种情况是,他的朋友中,有的人的儿子讨了老婆之后,等于嫁出去了一样,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疏远得很。南怀瑾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朋友回答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听罢此言,南怀瑾唯有感叹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念佛不是念牢骚

当下很多人念佛却不了解佛的真义。南怀瑾说:光靠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从美国来访的天文博士,指名要跟南怀瑾学禅宗。初次见面,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说是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找到。又说他已在日本禅堂学了一些时间了。谁知这位博士说完之后,南怀瑾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学禅宗只是找一个栖身之所,大概找不到工作,心中苦闷,就躲到禅门里头了……”

刚说到这里,只见这位博士的眼泪流下来了。南怀瑾的话虽然太尖锐了些,不过却类似禅宗的棒喝法门,把他的起心动念,内心深处的弱点打出来,使他认清事实,不必自欺欺人。

博士很坦率,承认了这个事实。于是,南怀瑾劝他努力奋斗,工作可以退而求其次,不必坚持博士的标准待遇。因为美国的工作待遇是以学位分等级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情愿雇用学位较低的人。

这位天文博士听后,果然放弃学习禅宗,重回社会去工作了。

做学问精湛 做人精彩

在南怀瑾的会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壁柜,里面分了很多层,摆满了各式中成药,约有数百种之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品牌药,也有几种是他自配的。由于他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如果来访者有病,他一望而知,不待对方开口,便能道出病情。对有病者,他便从壁柜中取出药,请患者服下,临走时还要赠送几天的药,请患者带回去服用。因此,有不少人领受过他的关心与好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他见一个学生经常伏案看书,就提醒他注意眼睛保健,还耐心地传授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他还经常亲自动手炖汤给来访客人或学生喝。他炖的汤,都是按中医食疗方法调配制作的,颇有滋补作用。他自己对饮食并无多大嗜好,只要大家吃得高兴,他就很高兴了。

南怀瑾平时跟人谈话,并不是摆出老师的样子,耳提面命。他往往是无所不谈,既亲切又随和。有什么好的心得,好的见闻,他随时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有一次,他看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狄公全传》,觉得好,就向在座的人热情推荐说:“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怀瑾从不像某些名家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那样亲切、那样随和,在一言一行中慢慢渗透到他人心里,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从南怀瑾先生的言行中,不难发现,他一贯主张“友道相处”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没有必要因为地位、权势、名气、财富的悬殊而在人前摆架子,而应当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朋友那样对待:平等、关心、随和、亲切、谦让等等。

南怀瑾先生做学问精湛,做人也精彩。二者相比较,他更推崇做人。他认为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今属黄华镇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现居江苏。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做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中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勘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佛教学方面著作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中亦扮演不可或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轻诺则寡信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是讲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我们历史上有句话——“重然诺”,这就是说不肯轻易的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我们又在历史上看到“轻诺则寡信”的相反词,这是说随便答应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兑现守信,所以孔子指出这个道理。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一个人动辄随便说话,必然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他不重视,事后也不会当一回事儿,所以,轻诺寡信就产生了。在他自己,也许不以为意,甚至有不少人养成了习惯,开始可能不会影响他什么,但时间长了,此举所引起的后果就出来了。是什么呢?没有人再听信他,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没了信用,那他也就完啦,什么事也难做成。就算努力也难成,因为没有人信任,不可能有人真诚帮助他。

所以,信任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十分重要。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信”,就是交人要交于信义的意思,话不能随便说,出口要三思,要言行检点,这绝非儿戏。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这才是君子所为。

语言并不能做到完全表达人心中的意思,真正的自圆其说其实很难,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毕竟“言为心声”,多少能表达心中所想,能反映一个人的心志、性格和情绪。而所有这一切,都处在变化中,所以,语言同样有规范的必要,这个规范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有心理上的,就是指不能胡言乱语。虽然滔滔不绝也许不能代表什么,但语无伦次和吞吞吐吐毕竟不能给人信任。这就是说,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也许不见得合适,有时沉默寡言也许更见明智聪明;语无伦次和吞吞吐吐也许不能让人信任,但也许另有隐情。

所以,语言的运用需要心智上的理性把握,如果你轻易然诺,而自己做不到,那么就坏了,所谓祸从口出,麻烦来了,信任也丢了。所以,说话上的分寸把握,也说明一个人不能随便说话,不随便然诺的道理,否则会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名声。

如果是为了面子问题,随便答应人家,结果做不到,那更是丢人。现实中,我们常有这种经历:某些人平时与你十分热情,说得也十分好听,但真要与他合作,或者让他做点事情时,他就不行了;而有些人,平时不大说话,看似与你关系平常,但如果真有事求他时,也许他很痛快地答应并做到。孔子所谓“巧言令色”,就是说,越是爱做表面文章的人,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的人。与小孩子一样,人们常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同样不能让人放心信任。你想啊,他轻易就说了,没过脑子,说明太不冷静,思维也不周密,这样的人,纵使有心,办起事来也难认真可靠。

历史上有一诺千金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官员。在楚汉相争时,他的基本立场是站在项羽一边,他多次明帮暗助,使项羽得过胜利,陷刘邦于困境。

在刘邦最后夺取天下,击败了楚霸王项寸后,曾想杀死季布。在夏侯婴的极力劝说之下,刘邦才做到了宽容大度,要利用季布的才能为汉朝效力,于是封官留用。

季布有个同乡,叫曹邱生,能言善辩却爱巴结权贵,季布很看不起他。

有一次,曹邱生来看望季布,说道:“楚地到处流传着关于你的流言,大家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你一句承诺这么厉害,我要向全国广做宣传啊!”

季布见他挺真诚,就以礼相待,视为上宾。后人根据“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压缩成“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自此流传开了。

“一诺千金”,体现了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人无虚言才赢得信用,足见诺言的重要。

当下社会,经济至上,唯利是图的多,虽诚信天天讲,但诚信危机出现;通讯发达,联系日益便捷,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拉大,真诚成为一种奢侈的向往。“忽悠”成了全民最害怕但又最常用的一个东西,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值得人深思。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都成了利益关系,合作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就会受到轻易地践踏,人心中的温暖神经日益被紧锁起来,人间温情变得越来越罕见,即使是一个家庭中,也会为了一套房子的纷争而血亲失和,骨肉相残杀,实在都是利益惹的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任危机出现,人情冷漠至此。

事实上,古今中外但凡杰出成就的伟人们,无不具有“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至诚之心。这是他们最大的天性,也是他们坚持一生的为人处世原则。因为追求的真诚,志怀高远,不想苟且而活,就必然要真诚而认真地活,真诚地面对自己,不自欺;也真诚对人对事,不欺人。相反,往往表现出他们与生俱来的可爱和童真,让人感觉到的至诚,总能以此感召周围人,甘心帮助他,为他效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什么比真诚更能打动一个人的心。这个真理伟人们无不明白,所以不随流俗之风的左右,坚持奉行,并视之为行事为人之重要策略。最终因不计小失,不患得患失,因真诚而成就大事。所以,根本来说,真诚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智慧,只有聪明人善为之。

我们要修行有五个步骤,注意哦!第一是资粮位,人活著做事也要吃粮食嘛,做个小生意也要资本嘛,由一个普通人想做到超凡入圣,第一步是修习资粮位。我们一个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要修到悟道成佛,先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悟道的本钱,先要准备两种资粮位: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先培养福报,福报怎麼样培养?从做人做事开始,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统统讲这个东西,做好一个人太难太难了。

所以修神仙、学佛,福德不够,你怎麼样修持都是没有用的。我的经验告诉你,真的,多做一件好事,自己的智慧就多开发一些,那个道理的工夫,咚!就大跃进跳一步,我决不骗你,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常常如此。所以我自己讲自己,我这几位老朋友都知道,我说我有一个毛病,把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就这样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我还戒不掉呢!你要学佛、行菩萨道,就要有这种精神,多为人家著想,我还做不到,吹牛的啊。福报修够了,做了好事就会成道成佛吗?不过是走成佛之路的一点资本而已,是福德资粮。第二要具备智慧资粮,这叫做福、智二资粮,也有的经典上叫福智二严,福德庄严、智慧庄严。

福德资粮要严厉地修,换句话说,打坐也好,用功也好,念咒子也好,拜佛也好,是统统在修福德资粮的初步,智慧资粮还谈不上。福报真大了的人,智慧一定大,世间的福报有钱有权都可以买得到的,智慧学问是钱买不到的,它一毛钱都不值,可是你就是达不到!为什麼你的智慧学问没有那麼高?因为你不修福德资粮。

所以修行第一步是修这两个资粮,修好了资粮位才修加行位,像继续打坐、参禅、念佛、修行是加行位。什麼叫加行?就好比工商界所说的来料加工,参禅念佛也不过是在加工的位置,打坐修行也是加行位而已,这是第二步。这样修行,经过两个大阿僧祇劫多生多世修来,才能够到见道位,见道、悟道,所以禅宗的《六祖坛经》里,五祖告诉六祖,“不见本性,修法无益”,这是见道位。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哦,是悟道了。第四步,见道位以後才是修道位,悟後起修,所以从初地菩萨、二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是修道位上的事。最後成佛叫究竟位,这五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一个普通人,古文叫做凡夫,所谓由凡夫而到达成佛之路的修持有这五个程序,我刚才说过:见道以後修道,修道以後才到究竟位,《六祖坛经》上也提出“不见本性,修法无益”,见道以後才能修道。汪曼老大居士,她的修持学问都很好,提出来说,对於这个问题学佛的人时常有争论,如果确认是这样的话,世界上修行人就更少了,更让人害怕了。不能见道怎麼修?人家问到她,她也不能解答,所以问我。

这个争论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尤其在禅宗门下有三种观点,一种说,悟後起修,见道以後才能修行;另一种说,先修後悟;又有一种说,修道跟见道同时并进。学佛跟做人的行为一样,《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自觉已圆,复觉他者,如来应世”,同这个问题一样,叫他们不必争论了,也没有什麼可害怕的,先见道也罢,先修道也罢,真修行的人,不怕说我还没有见道,如果还有这个计较心,等於到百货店里买东西,还想占一点便宜,有这样的心理来修行有用吗?没有用的啊!管它见道也好、修道也好,如果有这种心理都不对了,没有计较心、没有争论心才可以修道。大菩萨,本人答覆你是如此,对与不对我不知道。

整理自《南禅七日》

--------------------

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修行要先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资就是资本,粮就是粮食。有福报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都没有资格学佛修行。福德、福报的资粮很难得,佛说的“暇满之身难得”,难得有空闲的时间。譬如说有些朋友,想静下来修行,却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没有福报,没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闹个几天,也是清福啊。第二个最难的是智慧不够,有些学了半天修了半天,没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修行第一位是“资粮位”,这个资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

在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练身体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拿句现代话,你本钱够了,开个加工厂锻炼锻炼。加行位,第二位。

加行努力以后,修行了,“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话,有它的境界的。见到了空性,见道位。见道以后,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们中国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两句重要的话:“不识本性,学法无益”啊。你没有见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见空性,修法无益,这个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经教,所以他是古佛再来,他就告诉你,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

儒家对诗文的重视

南怀瑾先生说: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那么重要?因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人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烦恼。尤其是中国人,拼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经常告诉同学们,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南先生在这里,说的是一个从事政治的人,在面临事业和人生等种种问题时,难免痛苦,而痛苦如何解决?没人能够帮得上忙,唯有靠自己。靠自己什么?靠自己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力量表现何在?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能量,弹性和张力,而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人面对外在世界的修养问题了。而修养靠什么?光有知识当然不行,最主要是生活的磨砺,在体验基础上的用心感悟,在感悟之中思想、智慧和力量的生发。

儒家所谓“明心见性”,道家所谓“抱朴归一”,坚守“真元”,佛家所谓“修心养性”,都是说,一个人修养自我,保持“本性”和“真我”,在纷纷扰扰的世俗中,在为生存,为名利地位而忙碌的生命中,不能随波逐流,失去自我,而是要刻意地为自己的内心留出一片干净无尘的绿地,并守护好自己的这片精神家园,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出入、进退和取舍皆能达到智慧而自如,在不可自主的世间,保持一份独立和宁静,保持一份超脱和自由,这样,才能远离世间的假恶丑的侵蚀和祸患,减少那些无谓的“执着”之苦,减少个人局限性和人生的无奈带给自己的无尽烦恼和痛苦,让人生在洒脱中多一份快乐和不羁的自由。

而所有这些,知识本身是给不了的,功名富贵也是不能解决的。即使是修身养性本身,似乎也是十分枯燥痛苦的。而诗,作为“言志”和“言情”之载体,却能给人的精神以极大的满足、轻松和愉悦。为什么呢?诗不仅言情言志,有抒情作用,可释放一个人的心志,还原一个人的真实情怀,让人有回归天然本性的畅 ,同时,诗富有音乐韵律感,让人生出乐陶陶之愉悦,还能生出富有空间美的画意来,此所谓“诗情画意”也。人生因为诗而多些诗情画意,变得快乐增多,意义增多。在一个心中有诗的人眼里,世界和现实的丑陋也会淡化许多——因为他只看到了其中的美、真和善,看到了那份回归天然的简单和淳朴。

古代的从政的官员,本来都是通过读书而入仕的,当时的科考制度,本来就是以做诗文为主的,他们自小就与诗书文章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入仕后,也把这份诗情带入日常的工作和仕途经济中。作诗作文,是他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在忙碌之暇的一种休息。从上古时的《诗经》开始,到后来的《离骚》,辞赋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理学诗学,等等,都说明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天性,追求诗情画意,崇尚诗歌的国度,诗歌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起到巨大作用。而那些作诗的作者们,也多是走入仕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员,而并非后来与政治关系不大的职业诗人和写手们。

由此可见,诗歌在古代,不仅是一种修养自己,娱乐性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文艺爱好,更是一种安身立命,修养自己,步入仕途,求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要会作诗。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蒙学教育中,早早就让幼儿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培养作诗作文的语感,到后来的《诗经》《离骚》以及四书五经等的必读,诗歌渗透在读书人的整个读书生涯和人生之中。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五六岁、七八岁时,就能作诗赋文了。与此同时,情志的培养,做人的修养也从小树立,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儒家,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中也可体现出其重文尚德之风。

从小没离开过,影响一生,长大入仕后,当然也离不开它。这就是诗歌对于古代知识分子和官员的价值。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诗文确实对一个人的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南先生所说,从政的成天忙于公务,可谓身心疲惫,面对现实的种种压力、纷争和倾轧,内心的痛苦自不待言,此时,如果以诗文娱乐,可减却不少人生之累。无论司马相如,还是屈原,无论是曹操,还是李白,无论是苏轼,还是乾隆皇帝……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地位尊卑,不要说读书人,上自皇帝,下至草民,都能随意唱和一下诗文,是一种社会之风气了。

而现在的人呢?诗文传统早已离我们远去。不要说从小能作诗作文,就是长大成人后,让他写一篇文章也成为抓耳挠腮的难上加难之事。如今通讯发达,电脑工具化,知识满天飞,忙碌而聪明的现代人,就更不必像先人那样,费尽心思的“一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地苦吟了。心情浮躁着呢,生存压力太大,忙着赚钱呢,哪里有心情“犯酸”作诗作文呢!不如复制、粘贴过来,省时又省力!从政的官大爷们呢?诗文更是离我远去,哪里有闲心弄那个?还不如没事“搬砖”,或者去歌舞厅潇洒一番,更加爽快尽兴呢。当然,也有不少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比如在公众场合写写书法,题题字,就已经算是文化不浅的大人了。真是今非昔比,社会人心已然大变。让人不能不感叹。究竟是哪种活法好呢?

所以,南先生说: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我们看历史就知道,过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胸中所有的烦闷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将或跳舞去了。这种修养和以前的修养不同了,也差远了。

儒家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教育?当然与其积极实践人生,追求人生“立功、立言、立名”的“三不朽”事业有关。人生态度很严肃,也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重名节,为此可以忍受人生的诸多苦痛,做到“安贫乐道”,他们得遇时,则努力实践人生理想,实现抱负,不遇时则“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多数儒生的人生理想。而为官有位时,为了追求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相融合,追求“内圣外王”,平时走中庸中正之道,以求达到内外的和谐发展。

当仕途坎坷不遇时,他们以诗文抒发心中的块垒;当意气风发,怀抱得展时,也以诗文表达心中的快意。诗文对他们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生须臾不可离的亲密朋友。当不遇时,他们以诗文自娱自乐,修养自己,他们为什么能忍受生活的困苦,是因为他们内心中还有那份功利情结——如果没有入仕之机会,至少可以诗文遗世留名。司马迁屈辱中着《史记》,曹雪芹衣食无着中十年增删,坚持写作《红楼梦》,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虽然大部分文人不可能成为司马迁,成为曹雪芹,但这并不妨碍仍有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做着这个千古流芳的美梦!可见诗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巨大感召力量。

南先生在感叹今天从政者修养的同时,建议他们不妨增加些诗文或人文方面的修养。他说:由此我们已了解,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地为政。十分有道理,只是不知道,今天的从政者,是否真正能听进去,或者真正能做到。

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 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 其实,大可不必。 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2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3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4。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5男人的气质: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苦难能自立,责任揽自身;怨恨能德报,美丑辩分明;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仁厚纳知己,开明扩胸襟;当机能立断,遇乱能慎行;忍辱能负重,坚忍能守恒;临弱可落泪,对恶敢拼争;功高不自傲,事后常反省;举止终如一,立言必有行。

6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样事?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了。

7中国乡下人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得过你的恩惠的人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

8年龄越增加,经验越多,讲话就只好保留一点,这也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如果年龄增加,人情经过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转来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宁可你不对,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诚恳对你,这是道德,这是学问。

9我年轻时,当年杭州尊师吩咐我两件事:一,这个世间的所有事情,都要轻松看;二,我们的心里面,不可往里面装,只可往外面扔。这样,你就无量。

10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起别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晓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众生的愚蠢,所以,学佛要少看别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过错。我们心也跟眼睛一样,认不到自己,心在哪里?自己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来,返观自己。

11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12做人六字诀:一、静:少说话,多倾听。二、缓:稳着做事,不急不躁。三、忍: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忍让是智慧。四、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五、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随着时间会变成云烟。六、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1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14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15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16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17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18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当将军的五个条件:像牛一样的健壮;像狗一样的下贱;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像猴子一样的精明;像魔鬼一样的魅力。

20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21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22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23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24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25老实说吧,没有什么脑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这句话仔细研究,聪明的人一听就会,就记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补拙这四个字要记住。

26如何是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27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28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29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30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1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32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

无所畏的说说

1、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换不了。

2、每个人身边的位置都不是非谁不可,一个人离开自有另一个人补上。

3、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拥有永恒的距离。

4、我们紧握忧伤,哀叹生命不幸,煎熬成觞成了注定的结局。

5、我跟我喜欢的人聊天,他居然跟我聊他喜欢的人,你知不知道我心里痛啊。

6、抹掉眼泪,告诉自己爱情早已走远,不会回头。

7、用酒来麻痹自己的心,用烟来诠释自己的寂寞,用自残来缓解自己的伤痛。

8、七秒时间一见钟情,七年时间遗忘深情。

9、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当爱太重心太酸无力承担。

10、流过泪的爱情,终究已失去原先的那般美好。

11、吃亏的时候不要忘记占便宜,这才是吃亏就是占便宜。

12、快乐可以有人分享。而痛苦却没有声音。

13、原本以为已经忘记了,一个电话唤醒了所有记忆。

14、我能做的不多,但你需要的时候,我总是在的。

15、我希望我是一阵风,那样我就能轻温你的酒窝。

16、我们一直沉溺在虚幻的天地里,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人生。

17、来到这个世上。我就没打算或者回去。

18、岁月遗忘了多少心安。时代沧桑几许释怀。

19、故事在深秋开始,却在百花盛开的季节落幕。

20、你要知道,我现在过的很好,所以不需要你的干涉。

21、电梯里有烟味,我宁愿走楼梯,你身边太挤我宁愿远离你。

22、你不懂我的沉默,又怎么会懂我的难过。

23、独立也好强,宁愿忍受太多的寂寞和痛苦也不愿跟任何人人提前。

24、分离像一首悲伤的歌,总是那么的悠扬,悠扬到只能用眼泪去填补那悲伤。

25、我不是小孩,不是一颗糖就能把烂掉的心,再变回完整的。

26、我们短短的相爱了一个季节,我去了一年的时光都忘不掉你。

27、说好就此放手,说好不为彼此停留,可回忆说走又不走。

28、我们之间要搭一座桥,到对方心里瞧一瞧。

29、我在寂寞的彼岸,而你,伫立在天涯之角。

30、如果爱情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片泪海。

31、你必须承认,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的笑声比笑话还好笑。

32、持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33、不要去想念那些曾经,因为代价太重,是你承担不起的。

34、当我只剩下21克的灵魂,这是我爱你最后的方式。

3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36、热水凉了,还能喝,如果一个人的心凉了,连说话都是累赘。

37、每个人心里都有底线,都有一个不可触及的伤口。

38、爱情没来时期待,当爱情来得很凶猛时无福消受。

39、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40、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1、那么大个飞机说没就没了?好几个国家搜救到现在没结果。祈祷一切安好。

42、回忆才是最好的结局,傻瓜也都一样,都逃不过悲伤。

43、忘记有时是种痛,那爱又是一种什么!

44、爱过以后,转身就走,不要回头,不要停留,让泪在心里流。

45、此生一定不再触碰太过美好的感情,因为一但触碰就再也无法忘记。

46、镜子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我哭的时候它从来不会笑?

47、随着时间、人世、我们的性格只会从以前的有棱有角、变得越来越圆。

48、听海风哽咽着昨天的梦,看海鸥拉起了黎明的号角。

49、爱你的时候,未曾发觉,恨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爱你那麽多!

50、太多人你,都叫甜心,就像布满霉菌的声音。

51、回忆像是水草,忽然想起若从新来过会否结局不再此般潦草。

52、什么忘记,什么放弃?只是嘴上说说,那一次不是看你受伤又来到你身边?

53、努力的掩饰心里的痛,不让眼泪轻易流下来。

54、我知道何时止步,何时放手,何时前行。但是,我知道不代表我能够。

55、他何曾明白我对他的真心,又何曾发现过要我放弃他我有多么不甘。

56、能不能再见你一面,让我看着当初打动我的你那双眼睛。

57、我的孤独已经到站了,受够了曲折,不再闹了。

58、把爱情让给第三者的人,是一个白痴。

59、我们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当梦走了,就只剩想家了。

60、如果不是为了永远,那为什么要在一起?

61、想紧握的总有一天要松掉,给你自由让你远走。

62、辗转轮回,又到树叶飘零的季节,零落、破碎,我的天空失去了颜色。

63、每个毒苹果,都有解救的白马王子。每个问题,都自有它的解决之道。

64、爱如果可以随意支配,我就不会如此的狼狈。

65、我不会忘记,曾经我跟你最美好的时光。

66、上帝说现在流行灰色,你的世界是灰色,那是赶时髦。

67、这世界太热闹,怎么倾听我的孤单跟感伤。

68、我安静的忧伤,在失去你的回忆中绽放。

69、世界上最糟糕的一种感觉是,你无法爱上别人,只因你依然留恋哪个伤害你的人。

70、有些事,有些人,就应该忘记,深交太多只会伤害自己。

71、一个人不谈恋爱,是因为心里有一个不可能的人。

72、他有多快爱上你,就有多快爱上别人,你却总以为自己是特别的。

73、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74、有时候感觉,我想对你说的话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后来发现,我没有出版权。

75、你们来来又去去,流失在岁月里的下落不明。

76、就算受伤,也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77、等待,不是为了你能回来,而是要找个借口,不离开。

78、女人、张的漂亮是优势,活的漂亮是本事。

79、你把利刺都给了我,于是她愉快的把你拥有。

80、趁我还爱你,你可不可以不要错过我?

81、一个人其实挺好,只是偶尔会觉得孤单。

82、离开你,整个世界都快崩塌,只是这次你眼睁睁看我一个人苦苦挣扎。

83、其实。你可以不用虚情假意的装作关心我了。

84、等我决定放手的那一天,就是我爱得最累的那一天。

人生很实在的励志短语

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3、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4、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5、上帝助自助者。

6、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7、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8、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10、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1、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1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13、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14、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15、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6、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7、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8、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9、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0、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1、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22、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24、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5、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感情不好的说说大全 只有无所谓,才能无所畏

一、我还是很习惯性的时不时看下你在不在线,我知道这毛病我改不了

二、-你说爱我一辈子,你的一辈子就那么短?

三、我不怕等,我只怕你最后的选择不是我。

四、陈奕迅你真行,一个人唱出了好多人好多心里话。

五、岁开始,见家长,结婚,要小孩,我想谈一场七年的恋爱。

六、别人手牵手,我牵我的狗。走一走,遛一遛,看谁不爽咬两口。

七、在你悠然自若的离开我时有没有听见我愚蠢的顿悟:哦,原来你那么重要

八、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

九、我的不安全感毁掉了太多的东西

十、-我想,将来终有一天有一个人会替代你的位置只是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而已。

十一、有些玩笑,开着开着,就认真了。比如,我喜欢你。

十二、人类的种种不快乐,一部分源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个人心理

十三、有没有想过当我抛弃一切也要放弃你时不是我矫情而是我真的伤了

十四、闭起双眼我最挂念谁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十五、宁愿相忘于江湖也不愿相濡以沫一世。

十六、[你会不会看到有一个我把你的失落变成我的难过]

十七、我一直想做到你那般的潇洒自如却在最后发现那其实只是不在乎

十八、拼了命的不让身边的人难过,到头来却发现,伤害他们最深的往往是自己。

十九、原来头像从来不亮的人,动态也可以更新

二十、有人考试靠实力,有人考试靠视力,尼玛我考试靠想象力

二十一、毛主席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给我拿人往上填

二十二、不要以为你放不下的人同样会放不下你,鱼没有水会死,水没有鱼却会更清澈

二十三、这世上最难堪的事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他说很爱很爱你,最后却轻易地放弃了你

二十四、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把恋爱变成了爱恋

二十五、玩电脑时,父母在旁边看着,我一般会刷新桌面,QQ有消息也不点开,淡定的听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90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