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讲一些关于孝庄的故事,谢谢!

谁能给我讲一些关于孝庄的故事,谢谢!,第1张

  在清代众多的皇后之中,曾出现过一位身历清初三朝,劳逾半百,全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的杰出人物,被称为“清代国母”,她就是著名的孝庄文皇后。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及《皇太后秘史》中所展现的孝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与史实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实际上,她的生平在《清史稿》中专有传记,且历代学者亦有论述。孝庄文皇后呕心沥血地以其聪明才智和特殊的地位,对解决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促进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她可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从普通皇妃到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婚后,她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改元崇德,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其中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当年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世祖章皇帝顺治。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戎马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登基大典再次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举行,第一次在此登基的是丈夫皇太极,而今天则是庄妃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皇太极崩逝,作为一国之尊当是中宫皇后哲哲,出于本能。她一定会为维护母家科尔沁的利益而推举庄妃所生的福临。这样庄妃与皇后就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史料记载给人的印象是由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个争位的人势均力敌,所以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庄妃之子福临登上了皇位。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庄妃以后的作为及当时两黄旗大臣态度微妙的变化,还是可以推断出庄妃在福临即位的问题上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最初两黄旗大臣拥立豪格是在肃亲王王府盟过誓的,但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由谁继承皇位时,两黄旗大臣却只提立皇子不提立豪格;而此前雄心勃勃要与多尔衮一争高下的豪格在态度上也来了一个大转弯,称自己福小命薄,难当重任并离席而去。这不是豪格表面上所做的一种姿态,离常而去是弃权的表示,哪里有一点与多尔衮势均力敌的样子。但是多尔衮却并未当上皇帝,因为就在此时,大政殿内的两黄旗大臣都抽出佩剑上前,誓死要立皇子,大政殿外两黄旗护军侍卫刀出鞘、箭上弦,紧紧包圈了议政会议所在地。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不让福临即位哪个能活着出宫在皇宫中舞刀弄枪,没有中宫皇后哲哲及庄妃的默许是无人敢为的。应该说,庄妃的对手多尔衮也是位政治家。权衡之下,他选择了拥立幼子福临而自己做摄政王,为其于顺治初年独揽朝纲做了铺垫。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帝即位后,孝庄太皇教导他任贤人,远小人,赏罚公平,不要奢侈,要勤学好问。为了拉拢汉族将领,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养育宫中,岁俸视同郡主,又把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之子吴应熊。顺治帝是位少年天子,年轻气胜。孝庄太后始终以国事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地妥善处理与儿子的关系。顺治帝的两次废后,并对董鄂妃的疯狂爱恋。孝庄太后对此都采取了明智的态度,废后无法挽回就加以补救,在顺治帝坚决摒弃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庄妃的亲侄女)被贬为静妃后,又紧接着从科尔沁部重选了一位同姓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庄妃的侄孙女),以巩固与蒙古的联姻关系。而对于董鄂妃,孝庄太后则加以容忍宽容,同意她进宫,并默许她由妃品级升为皇贵妃品级,以维护顺治帝的面子,从而不至影响到清政权稳定的大局,此事充分表现出孝庄太后在执掌国政方面所特有的宽广胸怀与远见卓识。

  顺治十八年(165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因出天花,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成为皇嗣,是为康熙帝,而孝庄太后则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10岁时,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孝庄为照顾年幼的皇帝,把康熙留在自己的慈宁宫,并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孝庄文皇后经常告诫康熙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必须明白对百姓的责任:受到人民拥护,长期统治下去,必须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康熙帝日后努力实践她的教导。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作乱,孝庄文皇后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拿出自己的金帛犒赏出征劳苦的将士。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她又向康熙推荐图海镇压叛乱,图海迅速平定了布尔尼。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形成说也有孝庄太后的一份功劳。

  康熙皇帝对孝庄感情深厚,尽心奉养祖母,每日一定到祖母宫内问安,在祖母膝下承欢,并且常于得闲时陪祖母出游。一次,康熙皇帝奉祖母诣五台山捻香拜佛,因担心山路崎岖,车行不稳,康熙特备下八人抬暖轿,随行在出行人马之后,在车马难以行走时,康熙及时召暖轿到祖母跟前,请祖母乘暖轿,并下马亲自替祖母扶轿前行。孝庄不无感动地说,像这样的车轿小事,皇孙都亲自过问,这就是大孝啊!康熙出行时,如果祖母不能同行,他时时不忘将自己的行踪向祖母报告。康照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以平定“三藩之乱”,率众东巡盛京祭告祖陵,同时巡边设防,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当车驾行至吉林乌拉时,康熙与官兵一起捕鱼,收获颇丰。康熙马上想到了远在京城的祖母,他当即命令将亲捕之鱼浸在羊脂中,差人快马加鞭送到紫禁城中,他说,只为祖母看到鱼时能嫣然一笑。可见祖孙感情之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终因年事已高病倒。康熙皇帝见祖母病重,心急如焚,他昼夜守在慈宁宫里,衣不解带,睡不安眠,所有的药品及食物亲加调理,送至祖母唇边。祖母安睡时,他也不肯离去,隔着幔帐静候,席地而坐,二听到皇太后的声息,立即上前到榻前,凡是祖母所需,亲手奉上,在孝庄病重的一个多月里,康熙一刻不离开祖母的病榻,而孝庄疼爱孙儿,常劝其回宫内休息,但康熙皇帝都不肯离开。见祖母的病情越来越重,康熙每日至佛堂祷告,他在佛前许愿,如果能让祖母身体康复,自己情愿用自己的寿命换祖母的阳寿。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康熙的祷告终于没能换来奇迹的出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寿终正寝,寿七十五岁。康熙皇帝呼天抢地,哭无停声,饮食不入口,在回顾往事时他感激地说,朕八岁时皇父宾天,十岁时母亲崩逝,父母亲的音容只仿佛记得,全赖祖母抚育教诲整整三十余年,每念教育的深厚恩情,哀痛实在难以自禁。遵照其生前的遗嘱,在遵化马兰峪建陵安葬,是为昭西陵。谥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参考资料

清太宗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1613-1687)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采纳哦

首先,孝庄皇后是满族出身,是蒙古族内的格格,从小就受到非常好的教育,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她还小的时候,皇太极为了稳定局势就娶了她,在她嫁给皇太极之后,在朝政上为皇太极出谋划策,为他解决了不少烦心事,后来她又建议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效仿明朝的管理制度,以此来化解满汉之间的矛盾,为日后清朝统一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在皇太极离世以后,孝庄皇后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稳定了不安的朝局,使清朝得以平稳的发展,没有让内部战争过多的消耗根本,当时皇太极离世非常突然,所以并没有留下诏书任命谁做皇帝,这时候孝庄皇后非常镇定的让多尔衮拥立自己的儿子福林作为新帝,而多尔衮也因此成为了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再有,在明朝衰败后,她开始吸取其中的经验,立即让多尔衮率兵进攻,并且严格要求手下的士兵必须遵守记录,最后他们顺利地把首都迁到京城,这也就成为了清朝统一天下的好开端,毕竟他们只占领了中原很少的一部分。虽然那时候清朝已经没落,但是还有李自成这样骁勇善战的强将在誓死抵抗,所以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最后,在成功迁都京城后,多尔衮的势力开始变大,福林开始有些被动,不过孝庄皇后这时候并没有心急而是非常专心的培养福林,在多尔衮死后她劝说福林为多尔衮守丧也是让很多人觉得福林是一个仁孝的明君。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和侍女苏茉尔的陪嫁下,嫁给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个儿子:九阿哥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以及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并使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使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这一切都与她的作为不无关系,可见其影响巨大。 孝庄文皇后聪明强干,具有政治远见和真知卓识,并且颇具谋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对清初的军国大事,多有指画;特别是她对培育儿孙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她与皇太极的关系很好,长期做着襄助内政的工作,辅佐丈夫“肇造丕基”。当皇太极暴卒后,她曾经要以身殉葬,只是由于群臣的劝阻,才算做罢。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故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在大内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并三呼万岁,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时,更是踌躇满志,真想早日圆他的皇帝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与福临于是年9月来到北京。当时,她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为了延缓其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且多尔衮也早就对她表示爱慕),她决定按照满族风俗,父死儿可妻其后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习惯,决定下嫁给多尔衮。(按:“皇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无最后定论。)此后多尔衮虽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俨然成为了个“太上皇”,但始终没有篡位。 1650年(顺治七年),39岁的多尔衮死去,顺治皇帝亲政。孝庄开始帮助当时只有13岁的福临理政。在她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笼络、利用汉军汉将很快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基本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这时孝庄与顺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见上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坚持清入关前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快学习汉文化、采取汉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现保守,而顺治表现开化。此外,在顺治皇帝的个人婚姻,如皇后的废立问题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张。结果弄得顺治郁郁寡欢,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选择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也颇费心机,最后在征得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后,决定由8岁的孙子玄烨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当时有人劝孝庄出来“垂帘听政”,遭到了她坚决拒绝,决定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其中鳌拜后来势力渐大,消灭了异己,独揽了政权,飞扬跋扈,甚至没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此人性情刚愎,独断专行,行为粗暴,且相当守旧、保守和自私。例如,在“历法之争”问题上,他主张用旧的“大统历”,反对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并主张杀掉汤若望,后来由于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给皇室中许多人(包括孝庄)治好过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后干预下,得以免死获释。康熙帝10岁时,其生母慈和皇太后去世,此后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培育、教养、呵护,并成为了他的政治顾问和导师。他们祖孙两人感情深厚,关系极好。她教给了康熙帝治国安邦的许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来对她也一直尊重、孝顺;几乎天天都到祖母处请安,并请求指教。在她的辅导下,康熙帝逐渐成熟起来,完成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开基建业的大事。一是在他14岁亲政不久,于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卫组成的“库布”(即摔跤)手,在鳌拜入宫时,乘其不备将其智擒,从而击败了鳌拜集团对其皇权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下,采取坚决镇压政策,最后取得了胜利。孝庄在这场战争中,经常拿出宫中节省下来的金银慰劳前方将士,从而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三叛乱之机,也蠢蠢欲动,举兵反清,并对北京构成威胁。 贴子相关: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复此发言 -------------------------------------------------------------------------------- 2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向察哈尔部用兵,派大学士图海率领“八旗家奴”万余人,开赴前线,很快杀掉了布尔尼,平息了这次动乱。 孝庄文皇后平日生活节俭,经常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钱财赈济灾民和前线军队。她与苏麻喇姑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两人共同辅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为进孙子之孝,每天不离祖母身边,端茶喂饭,问寒问暖,并亲尝汤药,殷勤侍奉,并多次为之祈祷。但因孝庄文皇后年老病重,已无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与世长辞,终年75岁。在她临死前,嘱咐孙儿: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为“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故决定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于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遗嘱,把她的灵柩暂时安放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东陵孝陵东边的地宫,因该陵位于盛京昭陵(即今沈阳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为她的儿子和孙子(即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复此发言 -------------------------------------------------------------------------------- 6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博尔济吉特氏  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属相:牛父亲:寨桑  丈夫:崇德帝皇太极  子女:3女1子  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  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  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  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  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  享年:75岁  陵寝:昭西陵  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有些人相信电视剧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艺术装饰过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利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帘听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后也有许多故事流传。  第一,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公元1614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  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 第二,策划福临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权势的竞争者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福临呢,才六岁,而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 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这是二次大显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后。  第三,定都燕京。 与顺治掌权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整个中国。她告戒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  不久,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惶溃走。清廷迁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又是这位庄妃,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早有预见,强令朝鲜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 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而"驾御"这一个大国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顺治。 要说是顺治的"治国安邦",还得说全靠孝庄。 第四,辅佐康熙。  顺治初年,在经历了明末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破坏、清军铁骑的洗劫之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了。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顺治并不争气,在爱妻董鄂妃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八岁就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对他们分化、利用,最终擒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之后没多久,三藩作乱,撤三藩,平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众议,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的将士,深得人心。  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孝庄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大局。 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 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道,曾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评价之高,无人能及。  第五,庄妃下嫁之谜。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转自孝庄文皇后吧

孝庄皇太后和康熙皇帝:祖孙情深

在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女性对帝国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位是把持大清权柄长达半个多世纪,给中国历史带来巨大灾难的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数次力挽狂澜,挽救大清于危难之中的孝庄皇太后。

可以这么说,康熙皇帝在政治上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的悉心栽培,正是孝庄太后身上充溢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影子,才塑造了康熙在文治武功上的成就。正如康熙皇帝所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死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康熙皇帝。年幼的康熙皇帝站在风口浪尖,茫然四顾,就算天生奇才,可是对于一个才八岁的孩子 ,他又能施展出什么伟业呢?这个时候,除了祖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人。

孝庄太后忍受着丧子之痛,她深知,她既然可以把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培养为一代帝王,也能把年仅的八岁的孙子玄烨培养为一代明君。然而,当初在顺治病榻前信誓旦旦的四大辅臣为了各自的利益,背叛的背叛,自保的自保,特别鳌拜完全不把祖孙两个放在眼里,把持朝政,飞扬跋扈。

极具政治经验的孝庄太后,不露声色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并一次次给孙子出主意,不仅让康熙皇帝将胸中愤怒的火焰深深地压在心底,忍辱负重,自己也放低了皇太后的高贵姿态,对四大辅臣和朝中大臣刚柔并施,极力笼络。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和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粉碎了鳌拜集团。

在后来三藩作乱之时,孝庄太后果断做出决策,全力支持康熙皇帝平乱,并且还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图海出任将军,最终,在祖孙二人的携手努力下,大清王朝很快就从动乱走向了稳定,从萧条走向了繁荣。

康熙皇帝的一生以精勤政务而著称,他为政宽仁,鼓励垦荒,减免税银,终于开创了“康熙盛世”,成为了“千古一帝”,这一切都与孝庄太后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科尔沁的辉煌历史

孝庄太后的先祖哈布图哈撒尔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他以“神箭”著称,在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帝国时,立下了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弟的时候,哈撒尔作为黄金家族中的功臣,分得了四千户属民,并且得到了蒙古民族的发源地额尔古纳河流域富饶的牧场。哈撒尔及其后裔在分封的领地上额尔古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游牧生息,仅仅用了八十余年,就由原来的四十余人繁衍了八百多人,就连元世祖忽必烈也发出了“哈撒尔的兀鲁斯(意:民众)强大而富有”的感叹。

1368年,朱元璋驱兵北伐,元顺帝在明军还未兵临城下,就弃元大都退走草原,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蒙古民族随之进入了四分五裂的“北元时代”。特别是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夺取蒙古大汗以后,以阿里不哥家族为代表的卫拉特部正式与蒙古本部分裂,蒙古本部与卫拉特部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也就开始了。就在这混乱之际,哈撒尔八世孙阿克萨合勒(即阿岱可汗)被右翼永谢布阿速特首领阿鲁台等人拥护为了全蒙古大汗,黄金家族哈撒尔一系首次登上了北元大汗之位。虽然阿岱可汗仅仅在位26年,但是他为科尔沁部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八部之祖。

“科尔沁”真正作为蒙古部落的名称,是出现在哈撒尔十一世孙锡古锡台统领哈撒尔兀鲁斯(民众)时期,而使“科尔沁”在嫩江流域发展壮大的是哈撒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时期。蒙古大汗达赉逊库登汗为了避俺达汗之锋芒,被迫南下。一贯支持蒙古正统大汗的科尔沁部也积极响应达赉逊库登汗,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族众也随之南迁移牧,将统治中心由额尔古纳河流域向嫩江游牧迁移,与游牧于契丹祖地的蒙古大汗的势力紧紧靠拢,相辅而行,形成了察哈尔、内喀尔喀、科尔沁三足鼎立之势。

奎蒙克塔斯哈喇家族可谓人丁兴旺,其子孙在嫩江流域繁衍生息,在清朝时期发展为了左右两翼四部十旗,分别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赉持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嫩科尔沁的最高首领由奎蒙克塔斯哈喇及其嫡长子博第达赉、嫡孙齐齐克、嫡曾孙翁果岱、嫡玄孙奥巴一系传统,在整个科尔沁万户中,地位很高。

随着女真族以及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崛起,位于女真人和察哈尔部缓冲地带的科尔沁诸部成为了女真人和林丹汗打击和笼络的对象。权衡之下,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为了避免不被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吞并,遂向女真人求救。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得到奥巴求救信号后,认为这是一次绝好的拉拢科尔沁部的机会,遂率领皇太极及5000精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担心腹背受敌,只好退兵,科尔沁部在女真人的声援之下,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奥巴和女真人结盟以后,科尔沁贵族和女真贵族随之建立了长久的联姻关系,努尔哈赤不仅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奥巴,还先后将奥巴的族叔明安及洪果尔的女儿纳入后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又为其皇八子皇太极娶了明安之兄莽古斯(也是奥巴族叔)之女哲哲为妻。哲哲入宫数年而无子,为了保证科尔沁部在后金的地位和利益,也为了自己能够保住中宫的地位,在征得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同意后,又让皇太极迎娶了自己两位侄女,其中一位就是后来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皇太后。

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在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操纵之下,顺治又先后从科尔沁家族迎娶了两位皇后,其中一位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孟古青,另一位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阿拉坦琪琪格。

康熙皇帝对待科尔沁家族:恩宠有加

康熙皇帝一生曾经三巡科尔沁,特别是在公元1698年,葛尔丹败亡之后,康熙皇帝为了褒奖科尔沁部在平定葛尔丹叛乱中的丰功伟绩,带领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由北京起驾,经密云,越古北口,过敖汉部、奈曼部,直奔科尔沁而来。康熙皇帝告诉儿子们:我们的身上都流着科尔沁蒙古的血液,清皇室和科尔沁部世修秦晋,永结国婚,这是太祖努尔哈赤就定下来的国策。

这一年,康熙皇帝在科尔沁草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科尔沁蒙古大营宴请为大清国立正汗马功能的蒙古王公,并挥笔写下了“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的诗句并在九月初一,康熙皇帝亲自来到舅爷(孝庄皇后的哥哥)满珠习礼的墓前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康熙皇帝这次出巡,共计七十六天,其中在科尔沁草原就住了四十多天,可见对科尔沁部的重视和恩宠。

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顺治皇帝的皇后是来自科尔沁部的阿拉坦琪琪格,即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其生母佟佳氏为顺治帝妃嫔。根据皇室惯例,阿拉坦琪琪格作为嫡母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尊生母庶妃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皇帝继位两年后,生母佟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就把嫡母阿拉坦琪琪格当作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孝顺着,让她感受到了富贵荣华,也享受着康熙的尊敬。

康熙十九年,嫡母阿拉坦琪琪格(仁宪皇太后)四十大寿,康熙为了让皇太后高兴,康熙皇帝破例不理政事,率众臣及太子胤礽欢聚一堂,给仁宪皇太后庆生。康熙竟然不顾帝王的尊严,在所有人面前直接跳起了满洲的传统祝寿舞蹈“蟒式舞”给皇太后祝寿。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仁宪皇太后病倒,康熙皇帝也已经六十四岁了。在宫外的康熙连夜奔波几十里路赶回皇宫,自己也病倒了,不顾头眩足肿,来到仁宪皇太后宫中,跪在床边,捧着仁宪皇太后的手说:“母后,臣在此!”(《清史稿》),闻之无不感动。仁宪皇太后被这一声惊醒,张开眼睛看着康熙,却说不出话来。直至十二月初六,皇太后薨世,享年77岁,是有清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康熙为了祭奠皇太后,直接割掉自己的发辫。要知道康熙生母去世时,康熙也未能如此,可见康熙对的皇太后的亲情有多么深。

http://news163com/10/0524/10/67EKVRCL00014AEDhtml

科尔沁草原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历史名人,其中孝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是无与伦比的。近年来,戏说孝庄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使广大群众对这位清朝蒙古族女政治家有所了解,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需要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孝庄。

  庄妃其人

  孝庄名为本布泰(也译为布木布泰),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二女儿,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蒙汉文兼通。广阔的草原炼就了她健美的体魄,蒙古人的习俗使她养成了开朗豪放的性格。她13岁那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巩固与科尔沁部的联盟来到寨桑家拜访,被本布泰那迷人的容貌所吸引,当下就提出娶本布泰,寨桑愉快地答应。1个月过后,寨桑派大儿子吴克善送本布泰与皇太极完婚。皇太极在辽阳东北冈举行盛宴,欢迎送亲队伍。努尔哈赤也率后妃和各贝勒、大臣远行辽阳城外10里相迎。从此,本布泰成了皇太极宠幸有加的侧福晋。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作战负伤,不久病逝,其诸贝勒在争夺汗位中,皇太极巧用计谋,被推举为大汗,继汗位后,改年号为天聪。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登上皇帝宝座,迁都盛京(今沈阳),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成为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的一些政策上的失误提出了建议,皇太极采纳后,实行了满汉一体,使用和优礼汉官,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仿明朝官制,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修订了《离主条例》、《逃人法》,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庄妃为皇太极一连生了3位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临,寓意为“福从天降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驾崩,出现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以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和以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两大势力激烈争夺。庄妃深知年仅6岁的福临根本没有竞争实力,她静观其变,审时度势,说服多尔衮任摄政王,解决政权危机。结果诸亲王和大臣最终折中妥协,取得由福临继位的共识,议定福临亲政前由多尔衮、济尔哈朗为摄政王,共管朝政。

  孝庄文皇太后

  福临继位后,改元顺治,31岁的庄妃被尊为孝庄皇太后。因皇太极谥号称文皇帝,故又称孝庄文皇太后。从此,孝庄皇太后走上了政治舞台,凸显出女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燕京(今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盛京,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大清所有兵马大举入关,问鼎中原,实现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她告诫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胜利后迁都北京,稳定中原。多尔衮率清军与明降将吴三桂合兵剿灭李自成义军,很快占领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带着福临偕文武百官,离开盛京,在王公、群臣的跪拜下,进入紫禁城,入居慈宁宫。她倾心培养福临当好大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她以“独嗜图史”的文化素养,精心抚育小皇帝。她选择最有学问的满汉大臣作福临的老师,“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册,手不释卷”。福临每到后宫向太后问安,均长跪受教。她说服小皇帝对多尔衮入主中原之功封为“皇叔父摄政王”。

  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孝庄皇太后接受了明朝降清汉官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向多尔衮谏言。得到多尔衮的应允,在满洲贵族处于核心地位的前提下,采用明朝政权机构设置,使用明朝文臣武将;为减轻农民税负,颁布了《大清国摄政王旨》,取消了明末的辽饷、剿饷、练饷和加派的税赋、徭役等负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稳定清初的政局,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多尔衮权倾朝野,排挤异己,结党擅权,并有废帝自立的野心。孝庄皇太后认识到一旦政变,不但孤儿寡母的性命难保,而且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中。她上下周旋,有进有退,委曲求全,理智地处理与多尔衮的关系。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她建议顺治帝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帝下诏加封,从而成功地保护了幼帝,使多尔衮的图谋没有得逞。有关“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代史书并无明确记载。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为笼络多尔衮两白旗的势力,太后安排顺治帝率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身披重孝在东直门5里之外,迎接多尔衮的灵柩。6天后,顺治帝追封多尔衮“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为稳定政局、赢得人心,孝庄皇太后引导顺治帝一方面对八旗王公、大臣普施皇恩,封爵晋位,升迁赏赐,大力扶植忠于皇帝的大臣;一方面对受多尔衮迫害的冤案平反昭雪,恢复爵位和官职。如为被多尔衮害死的肃亲王豪格平了反,封其儿子为和硕亲王和议政大臣;重用智勇双全的满洲大臣图赖、索尼、遏必隆、鳌拜、巴哈、苏克萨哈等,分别担任朝廷重臣,颇得王公大臣对顺治帝的拥护。

  孝庄皇太后是满蒙联姻的实践者,认识到这一国策对巩固清朝政权至关重要,继续加以贯彻。顺治八年(1651年),她将亲侄女、大哥卓理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选为皇后。因顺治帝不喜欢,3年后降为静妃。第二年,太后又将两个侄孙女、二哥察罕郡王的两个孙女召进宫来,封姐姐为孝惠章皇后,封妹妹为淑惠妃。为维系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特殊地位,太后还将自己亲生的3位公主下嫁蒙古贵族,以巩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为了使清朝得到汉族官吏的支持,顺治九年(1652年),孝庄皇太后把为清朝战死的汉族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留在身边,加封为和硕格格;太后还敢于冲破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于顺治十年(1653年),将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恪纯公主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此举使绝大多数汉军将领效忠清廷,也有助于以后康熙平“三藩之乱”的胜利。

  为培养福临的执政能力,孝庄皇太后写下激励忠言:“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但是,少年天子有时性情急躁,遇事还不够冷静。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南明将领郑成功围困江宁(南京),声言要荡平江南,直取北京。消息传来,朝野震惊。顺治帝惊慌失措,竟然提出放弃北京,退守关外。孝庄皇太后严词斥责:皇帝将祖宗的基业怎能轻易断送?顺治帝深感羞愧,拔出佩剑击向几案,声言要御驾亲征。太后便耐心劝谏皇帝贵为天子,不应意气用事,每临大事要冷静对待。顺治帝改为留在北京坐镇指挥,派清军快速增援,又由于郑成功决策的失误,最终江宁解围。江宁危机的解决,显示了太后把握时局、沉着应变的政治家的风范。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患痘病卧床不起,谁来继承皇位刻不容缓,顺治帝考虑因为皇子年少,准备立皇弟。太后听取了在清廷任职的德国人汤若望提出“因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适合继位”的谏言,深思熟虑后,坚持立皇三子玄烨。经太后的极力推荐,顺治帝依从了母后,立诏由皇三子玄烨继位,为清朝选定了一位明君。

  孝庄太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尊孝庄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康熙帝的生母去世后,太皇太后怀着老年丧子的悲痛,毅然承担起抚育、培养孙儿玄烨的重任。有大臣上疏,劝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婉言拒绝。

  太皇太后为培养康熙帝治国理政的能力,亲自写出训言,谆谆教导孙儿:“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断。”又告诫:“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康熙帝在祖母的教导下,从少年“即知黾勉(努力)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勤奋好学的帝王。太皇太后不仅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还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培养康熙,聘请了掌握当代科学知识的洋人到宫中,为康熙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给康熙上课的有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授以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和医学等课程。康熙帝让南怀仁设计出适合山区作战的轻型火炮,在平“三藩之乱”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按顺治遗诏,康熙帝亲政前由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4位辅政大臣管理朝政,但他们各有野心,矛盾重重。鳌拜目无幼主,大权独揽,专断朝政,滥杀无辜,妄图篡夺皇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康熙帝14岁亲政后,太皇太后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提措施治国理政。她没有同意立即收回辅臣之权,对4位辅政大臣采取分化、利用的策略。索尼病逝后,鳌拜成了首辅,更加肆无忌惮,欺君罔上,将遇事与其力争的苏克萨哈诬陷杀害。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太皇太后与康熙帝策划了智擒鳌拜的办法。康熙帝亲自选拔了一批贵族少年为侍卫,经常与他们在御花园摔跤、练功。鳌拜常见他们角力,以为皇帝贪玩没有在意。有一天,鳌拜应召入宫,刚进宫门,只听一声号令,习武少年蜂拥而上,将其按倒捆绑起来,投入大牢,公布了其三十大罪状,判处死刑。后因鳌拜有过较大战功,改判终身监禁,其党羽随之被一一清除,皇权得到了巩固。

  逆臣刚除,藩乱又起。江南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驻防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驻防福建。清廷以这三王为屏障,防御南明的势力,故称三藩。康熙帝亲政后,南明势力已被消灭,满汉民族矛盾也日渐缓和,而三藩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耗资巨大,皇帝果断提出撤藩,不少王公大臣怕引起叛乱,反对撤藩。太皇太后力排众议,支持撤藩,亲自说服大臣统一认识。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便在云南起兵。第二年,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也先后响应,声势颇大,四川、陕西也起兵响应,叛乱蔓延中国半壁江山,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决心平叛,采取剿抚兼施的分化策略,调集了清军主力,集中讨伐吴三桂,使尚之信、耿精忠投降。吴三桂连连失利、日暮途穷,5年后呜呼哀哉了。历时8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重新统一了中国。在平乱战争中,太皇太后与孙儿休戚与共,为其出谋划策,并多次拿自己的份银和后宫节省的银两,犒赏出征的将士,鼓励将士英勇平乱。

  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太皇太后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率军出征,迅速平定叛军,稳定了大局。

  孝庄太皇太后一贯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自己率先垂范,后宫的用具多年不让更新。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南方大雨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太皇太后把宫中节省下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赈济灾民。顺治十一年、十三年她又分别拿出4万两和3万两银子用于救灾。孝庄倡导的节俭家风影响了康熙、雍正两朝。康熙帝非常尊重太皇太后,凡朝廷大事都请示而后行。他常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离世,享年75岁。经康雍乾三帝追封累加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是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走出、在清宫长达60多年,为清朝奉献一生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为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大清国母。有人说,清王朝的兴衰与两位女政治家关系密切:兴在孝庄太皇太后,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出现了少有的“康乾盛世”;衰在慈禧太后,使大清国由屈辱走向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08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