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外甥书文言文翻译

诫外甥书文言文翻译,第1张

诫外甥书是诸葛亮所写的一篇经典文言文,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⑤,去细碎⑥,广咨问,除嫌吝⑦,虽有淹留⑧,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⑨。若志不强毅⑩,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集》)

注释:

①疑滞:疑惑郁结,指精神上为世俗功名所困。

②庶几之志:近似于先贤的志向。庶几,差不多。

③揭然:高举的`样子。

④恻然:恳切的样子。

⑤屈伸:屈曲与伸直,引申为前进和后退、得意和失意。

⑥细碎,琐碎的杂念。

⑦嫌吝,怨恨耻辱。

⑧淹留:德才被淹没、志向被滞留,指德才不光显于世、为时所重。

⑨济,成功,实现。

⑩强毅,坚强果断。

慷慨:意气昂扬。

窜伏:逃避,藏匿。

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学做圣贤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振奋自己。能够忍受挫折与失败,摒弃琐碎的杂念,虚心地广泛地请教学习,做到心胸豁达而不怨天尤人,即使自己的德才没有光显于世、受到重用,但并没有损害自己美洁的人生志趣,理想暂时不能实现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意志不坚强刚毅,意气不能昂扬奋进,只是辛苦繁忙地沉溺于世俗生活,意志消沉地困于私情利欲,那势必永远沦为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沦落为社会底层低人一等的庸俗之辈。

点评

人尤其是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

1 文言文《鞭长莫及》的翻译,急用,谢谢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然而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第二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晋景公准备出兵为宋国平反时,大夫伯宗劝道:“‘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成语“鞭长莫及”就出于此。

2 鞭长莫及古文及翻译

《左传》:“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3 鞭长莫及文言文答案君其待之的意思

君其待之。——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鞭长莫及

原文

楚子伐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sǒu)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释

1、楚子,即楚庄王,名旅行楚属子爵,故称楚子。宋:国名。楚子伐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

2、乐婴齐:宋国的公族,是宋戴公的五世孙。晋:国名。

3、晋侯:指晋景公,名獳(nòu);晋属侯爵,故称晋侯。

4、伯宗:晋国大夫。

5、不及马腹:不能打到马肚子上。

6、天方授楚:意指楚国正是得之天命而日益强大的时候。这是古人的迷信说法。

7、谚: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8、高下:犹言“屈伸”,高下在心:遇事能屈能伸,必须心中有数。意指行动必须因时制宜,不可不知权变。川:河流。 泽:水积聚的地方。 纳:容纳。 污:污浊之物。“川泽”是众水所归之处,无所不容,故可容纳污浊之物。

9、山:山林。薮(sǒu):多草的湖泽。 疾:指蛇蝎一类的毒虫。“山薮”是山林草莽之中,故可以允许毒虫隐藏。

10、瑾瑜(jǐnyú):美玉。 匿:隐藏。 瑕:玉上面的斑点。“瑾瑜”虽美,上面也不妨含有瑕疵。

11、垢:肮脏的东西。含垢:犹言“忍耻”。国君含垢:联系前面三个比喻,这一句才是要说出的本意。是说晋国应忍下一时之辱,不宜以不救宋国为可耻。因为小恶无损于大德,正如虽有污浊,不害其为川泽;虽藏毒虫,不害其为山薮;虽有瑕疵,不害其为美玉一样。

译文

楚庄王派人攻打宋国,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4 鞭长莫及文言文答案君其待之的意思

君其待之。

——君王还是等一等吧。鞭长莫及原文楚子伐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sǒu)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乃止。(《左传·宣公十五年》)注释1、楚子,即楚庄王,名旅行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宋:国名。楚子伐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

2、乐婴齐:宋国的公族,是宋戴公的五世孙。晋:国名。

3、晋侯:指晋景公,名獳(nòu);晋属侯爵,故称晋侯。4、伯宗:晋国大夫。

5、不及马腹:不能打到马肚子上。6、天方授楚:意指楚国正是得之天命而日益强大的时候。

这是古人的迷信说法。7、谚: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8、高下:犹言“屈伸”,高下在心:遇事能屈能伸,必须心中有数。意指行动必须因时制宜,不可不知权变。

川:河流。 泽:水积聚的地方。

纳:容纳。 污:污浊之物。

“川泽”是众水所归之处,无所不容,故可容纳污浊之物。9、山:山林。

薮(sǒu):多草的湖泽。 疾:指蛇蝎一类的毒虫。

“山薮”是山林草莽之中,故可以允许毒虫隐藏。10、瑾瑜(jǐnyú):美玉。

匿:隐藏。 瑕:玉上面的斑点。

“瑾瑜”虽美,上面也不妨含有瑕疵。11、垢:肮脏的东西。

含垢:犹言“忍耻”。国君含垢:联系前面三个比喻,这一句才是要说出的本意。

是说晋国应忍下一时之辱,不宜以不救宋国为可耻。因为小恶无损于大德,正如虽有污浊,不害其为川泽;虽藏毒虫,不害其为山薮;虽有瑕疵,不害其为美玉一样。

译文 楚庄王派人攻打宋国,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

’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1 宋濂苦学的文言文翻译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2 翻译文言文《宋濂苦学》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3 任末苦学文言文翻译

任末苦学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常师:固定的老师。

3、负:背。笈(jí):书箱。

4、不远:不怕路途遥远。

5、而:若,如。

6、或:有时。

7、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8、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10、缚:绑。

11、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2、题:写。

13、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4、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15、易:交换。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犹:还。

18、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能无所事事。

译文

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末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作者简介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4 文言文启蒙读本第108篇宋濂苦学的翻译

是这段文字吗?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5 王冕苦学 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编辑王冕是诸暨人。(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就默默地背诵。(他)黄昏回去的时候,却丢失了牛。有人牵着牛过来责备牛践踏田地,(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王冕)还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儿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于是王冕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他)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拿着书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恐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却)心神安适得好像没看见(佛像)。安阳的韩性听说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大儒。 韩性死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久了,母亲就考虑还乡,王冕就买牛车用车载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和衣服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跟着笑。

答案就不写了,手打了这么多,能采纳了吗

6 《范仲淹少年苦学》古文怎么翻译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孤:幼年丧父。

适:旧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离开,离去。 寝:睡觉。

或:有时。 辄(zhé):总是。

啖(dàn):吃,喝。 再:两次。

旨:要义。 始:曾经。

昏怠:昏沉困倦;怠,疲惫困倦。 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

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之:到。去

扩展资料: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范仲淹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7 文言文启蒙读本的宋濂苦学译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邓乔彬)。

8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每见到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原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译文: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原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幻想在其中,心情无比畅快。

原文: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1、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2、崩坠:崩塌,坠落。

3、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4、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5、晓:开导。

6、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7、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8、果:如果。

9、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宋濂嗜学》原文翻译:我年纪很小时就喜欢读书。但无奈家里贫穷,实在没有办法买书来读,我便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然后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就算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我也不愿放弃抄写。抄写完毕,就紧跑着把书送还,不敢超过约定还书的时间。也是如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宋濂嗜学》原文注释

 余:作者宋濂自称。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嗜:喜爱。致:达到、实现,这里指买到。假:借。弗之怠:宾语前置,即“弗怠之”。不放松抄写的事。毕:完,结束。走:跑。以是:因此。因得:于是能够。

  《宋濂嗜学》原文欣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启发

 对于每个人来说,求学之路都是艰难坎坷的。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够学有所成。

1 屈原(文言文)

《渔父》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2 文言文中的屈有什么意思

动词形声。

字从尸,从出,出亦声。“尸”意为“不动的人体”。

“出”指出门。“尸”与“出”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卷缩折叠着被抬出门外”。

本义:身体卷缩折叠着被抬出门外。引申义:身体卷缩,四肢折叠。

(身体)弯曲。(1)同本义 屈,拗曲。

《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

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2)委屈;冤屈。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

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

冤枉);屈厄(委屈困顿)。(3) 屈服 屈人之兵。

——《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治理,收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5)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6)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7)理亏 理屈词穷。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名词(1)古邑名春秋晋国屈邑,在今山西省吉县,产名马。晋献公时,其庶子夷吾,受封于此。

《春秋·左传·骊姬之乱》:“夷吾奔屈。”《春秋·左传·宫之奇假道》:“请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

(2)姓氏春秋楚国屈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楚武王熊通之子瑕之封地。王逸《离骚注》:“(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林宝《元和姓纂·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原之姓,源于此。形容词1、假借为“崛”。

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汉书·叙传上》假借为2、“倔”。直傲不屈。

3 文言文中,“去”有哪几个意思

1、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独自离开了国都,十分怀念家乡,但是又担心谗言和讥讽。

2、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译文: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3、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译文: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前往答应他。”

4、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译文: 可以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5、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译文:舍去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4 文言文中的屈有什么意思

屈qū

1、弯曲。《核舟记》:“屈右臂支船。”《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

2、屈服。《阎典史传》:“挺立不屈。”

3、使……屈服。《五人墓道》:“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委屈;冤屈。《海瑞传》:“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5、受委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亏;短少。《刘东堂言》:“理屈词穷,怒问。”

屈jué

7、竭尽;用尽。《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5 屈在古文里什么意思啊

①<;动>;弯曲。《核舟记》:“~右臂支船。”《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伸。”

②<;动>;屈服。《阎典史传》:“挺立不~。”又<;动使动>;使……屈服。《五人墓道》:“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谋攻》:“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③<;名>;委屈;冤屈。《海瑞传》:“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者。”又<;动>;受委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动>;亏;短少。《刘东堂言》:“理~词穷,怒问。”

jué

①<;动>;竭尽;用尽。《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5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