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骨四大流派是什么?

中国正骨四大流派是什么?,第1张

1、双桥罗氏正骨手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双桥老太太”罗有明,近代受其亲传的有罗淑兰、王成玉等。罗氏正骨的思想为:正骨、正筋、正肌。其手法以稳、准、快为主要特色。罗氏正骨手法摸触诊法判断病情方式就有22种。

(摸、单拇指触诊法、八字触诊法、三拇指定位触诊法、中指无名指触诊法、立指检查法、全指掌触诊法、指掌背部触诊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扳压触诊法、拇指食指二指检查法、痛点处压法、摸畸形、触摸中断法、触有棱骨法、触尖突法、三点定位检查法、触摸骨擦音法、异常活动定位法)

2、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是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冯天有教授借鉴民间罗有明中医正骨手法,结合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创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获得全国科技大奖赛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治疗原理是抓住了病损部位微细解剖位置变化的情况,按照“骨错缝”、“筋出槽”的原理。根据各种病损病因,病理的不同特点和较确切的解剖学定位,以轻巧的脊椎(定位)旋转复位手法,有的放矢地使病变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态施以手法;

同时还可以缓解肌肉痉挛,调节神经反射,加强血液及淋巴循环,增进组织新陈代谢,因而能消肿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的迅速和修复,从而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

3、宫廷正骨手法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式的传承人为刘刚。

宫廷正骨的基本手法部分将纷繁复杂的推拿手法归纳为推、拿、按、摩;点、打、揉、搓;滚、摇、捋、抖;伸、震、拨、转;戳、扳、归、散等20种。

主要特点为:轻、柔、透、巧、手法动作轻,力量柔和,讲求用巧劲儿手法,力度能直达病处,动作轻柔舒缓,刚柔相济轻松舒服地治愈疾病。

4、京西正骨手法

京西正骨名家李万禄,是现在海淀区山后北安河西埠头人。民国时称宛平五区。门城地区是宛平六区。李万禄生于庚子年,从小拜一道士学习武当功夫。

上个世纪20年代,又到张家口拜武术名家黄国标门下。黄先生开一药房,专治跌打损伤,接骨正骨。其接骨丹,接骨膏,生肌散药效奇特。其推拿接骨法更是手到病除。李万禄得到乃师真传。

正骨历史

据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早在先秦时代,正骨奇术就已经出现了。在2000年的历史中,这项朴素的技术在民间代代相传,随着民间医师大量实践,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骨伤的手法开始渐渐成熟起来。

医生通过伸拔、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

无论是骨折、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在诊疗整复时,都要掌握稳、准、轻、和两轻一重、三定点的手法。

-双桥正骨

北京石景山八大处中西医结合医药-京城骨科四大流派齐聚八大处

  篆刻的章法布局,是根据印文和印面进行构图的。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固定俗成的章法程式。纵观历代印学典籍,归纳起来,共有三十法,基本概括了前人已经尝试并获得很好艺术效果的章法程式。当然,随着印学的发展,也会有新的章法产生。

  一、比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印文在疏密和朱白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扩大印文所占的空间矛盾,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朱者更红,白者更白,产生较强烈的对比感觉效果。如吴让之的“攘之”白文印,作者就利用这种布局方法。“攘”字本来笔画多而密,却将其所占的位置略作缩小,“之”本来笔画简单,所占的空间位置却比“攘”字大,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对称法

  这种方法就是使印在疏密、虚实上作对称处理。它可以有斜角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疏密对称等。如郭尚先的“兰石石简”一印,就是把笔画多的“简”与“兰”二字和笔画少的“白”与“石”二字,分别作斜角对称处理,并以笔画代替边框,形成了“密不容针,宽能走马”的构图意境。

  三、借用法

  这是使印文中上下两字相同部分的形体相同部分不重复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以把下一个字或上一个字形体相同的部分写成“=”或“:”,以避免印文的形体重复造成印面单调、呆板。如“叶路渊quot;日日新又日新”一印,就采用了几处借用方法。

  四、挪让法

  这是打破印文笔画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笔画多的字,使之宽,笔画少的字,使之窄,使印文顾盼有情,向背相对,于平板中见生机。如汉印“颍川太守”,即是左右挪让。其它还有上下挪让、斜角挪让等。

  五、穿插法

  这也是打破印文均衡占据印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根据字的笔画特点,空白多少,互相穿插,以达到整体的紧凑、生动、美观。如蒋仁的“小蓬莱”一印。

  六、欹正法

  这是以不平正来求得平正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字形东歪西扭、上俯下仰而达到“柔中带刚,活而不quot”的艺术效果。如宁斧成的“阳刚”一印。

  七、夸张法

  这是故意夸大或缩小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将印字的某些笔画或构件伸长或缩短,加粗或缩细,字体放大或缩小,给印面带来不板不滞的艺术效果。如齐白石的"澹容轩"一印。此法多用于单数字的印文处理。

  八、连字法

  连字法又称文字嵌合法,这也是对单数印文的处理方法。可将印文中的两个相邻近的笔画少的字连在一起,占据一个字的地位,以取得整齐的效果。如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一印,将“泰山”二字嵌在一个字的位置上。

  九、并画法

  这是对多笔画印文的一种处理方法。一些笔画较多的印文,可将某些笔画作适当的合并,合并后应仍然使人看得出原来的笔意,又叫并笔。这种处理,即克服印面的繁杂呆板,又可获得含蓄的艺术效果。

  十、移位法

  这是对文字偏旁部首的处理方法。对某些印文,可以根据异体字的写法,将一些偏旁部首适当移位,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左右对调位置或变为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可以上下对调位置或变成左右结构,使印面新鲜、活泼、均衡。但一定要合乎“六书”,不能随心所欲,凭空臆造。

  十一、变体法

  这是对重复印文的处理方法。印文中有重复的字,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改用不同写法的字,以打破印文的重复雷同。但不能随心所欲地杜撰,应不超出法度为准则。如叶路渊的“日日新又日新”一印,中有三个“日”字,采用了借用和变体两种方法进行处理这三个“日”字和两个“新”。

  十二、留空法

  这既是对单数印文的处理方法,又是对笔画少的印文的处理方法。一些单数的印文如果不采用夸张手法来处理,就可采用此法,留出空白。一些笔画少的字,如果不宜采用挪让法,也可任其留出空白,以取得印面的虚实对比效果。

  十三、借边法

  这是对笔画较多而且多为包围结构的字的处理方法。可以借用边框来作为印文的靠边的笔画。

  十四、代边法

  这也是对笔画较多且多为包围结构的印文的处理方法。可以用印文的靠边的笔画代替边框,这些笔画即是边框,又是印文的笔画,身兼二职。

  十五、增减法

  这是对笔画多或少的印文的处理方法。对笔画过多的印文可以适当减少笔画,又能使人看得懂原来的字。对笔画过少的字,亦可增加笔画。但增减应有根据,不能凭空臆造。

  十六、粗细法

  这也是对笔画多或少的印文的处理方法。一些笔画较多的字,笔画可以略细一些,笔画过少的字,笔画可以略粗一些,但差别不宜过大。这种构图可以增加印面起伏,富有节奏感。

  十七、朱白法

  也称朱白相间法或阴阳相间法。这是处理印文笔画繁简的一种方法。有些印文笔画繁简悬殊过大,为了获得均衡匀的效果,将笔画繁的刻成白文,笔画简的刻成朱文。朱白相同的印文一般是对称的,或左朱右白,或上朱下白,或对角交叉朱白。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印面朱白均衡,造成一种和谐感。

  十八、边界法

  这是对印面进行疏密、虚实对比和造成整体统一的处理方法。朱文印一般要加边框界格,白文印一般不加边框界格。白文印字形方正、印面饱满的一般不加边框界格;字形不方正的,印面不饱满的可加边框界格,与笔画平行的边框界格可以是残缺的,与笔画不平行的边框界格不宜残缺。

  十九、图衬法

  这是对印文较少而印面充足的处理方法,一般用于斋馆、别号或闲章印,也有用于姓名印的。图案衬托文字,图文并施。图案与内容的意义应尽量吻合。可将图案安排在印文的一侧、两侧或四周。这种章法处理,能使屯面含义携永,生动美观,别具一格,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

  二十、均布法

  这是按印文笔画的多少而平均分布笔画间距的方法。平正一路的印章常用此法,其特点是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笔画的间距与宜细基本相同,转弯处多作九十度角,斜笔多作四十五度角。用此类方法刻出的印有多种不同的风格。或平实朴持,平中得韵;或方圆相济,较为流畅;或方圆适中,较为工整;或方正平均,较为板滞。

  二十一、呼应法

  也是空白布局的一种方法,就是留出一定的空间,互相呼应,从而产生节奏韵律感的一种方法。处理好印章的呼应,能使印章的虚实、疏密对比更明显。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对称,而应富于变化,又能统一,富于动势,又能平衡,天然浑成。呼应可分为左右呼应、上下呼应、对角呼应、交叉呼应、错落呼应等几种。

  二十二、独秀法

  即在某处独自留在空间,与布局的印文作虚实强烈的对比。与呼应法的纯粹的留空法是有区别的。不同之处是呼应法即虚对虚、实对实,留空是单独留空,不需要呼应。独秀法是虚与实相对比。此法运用得当,可产生不对称的平衡和富有动势的章法。其艺术效果犹如一花独放,挺秀于绿叶丛中。如齐白石的“惭愧世人知”印。

  二十三、方圆法

  运用方圆线条的形式美来对印方作方中寓圆,圆中含方的处理方法,并使方、圆对比相衬,又呼应得法。可增加章法上的生趣,以救板滞之失。如古印“赵太子丞”印、“阳青已”印及“良菟”印等。

  二十四、俯仰法

  一字中笔画与笔画或一印中印文与印文,作成向下俯与向上仰相呼应之势,从而求得文字结构或章法布局的生动紧凑。如汉印“牙门将印”。

  二十五、屈伸法

  这是根据章法上的需要,而将带弧势圆转处的印文作“屈”法或“伸”法处理,屈者带方折屈曲势,伸者取直势,以求全印章法上的变化统一。作屈伸法处理印文要符合“六书”,不可随意取巧,多加屈伸,以免造成错字,弄巧成拙。如"尹未央印"中的"尹"字作屈法处理;“郝巳”印中的“巳”字作伸法处理。

  二十六、大小法

  这是指印文字体大小的一种处理方法,即将印文作大、小的对比处理,求得章法上的虚实疏密呼应,从而产生节奏韵律感。如吴昌硕的“陶文冲五十以后书”一印的大、小字对比,和留空错落呼应的处理,十分成功,富于节奏和韵律。

  二十七、向背法

  印文分别作笔势和重心作向左、背右的移动,使之产生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如战国官印"都左司quot;一印中的“”字,笔势和重心偏右,“都”字偏左,“左”字偏右。这样,右边一行印文就产生"右-左-右"作向背对比,与左边的“司马”一行印文的“右-左”作向背对应,从而产生力量的抗争和节奏感的效果。

  二十八、纵横法

  是根据印文结构的特点,而分别作结字上的纵向拉长和横向拉宽的夸张处理。也就是说,结字长形的多作纵向拉长,长者越长;结字扁形的多作横向拉宽,扁者越扁,使之成为“纵横交错"的"纵-横-纵"式的强烈对比。如赵之谦作的"朱志复字子泽之印信"一印。

  二十九、离合法

  为求得印章的疏密合意,天机别启,将章法某处作分“离”,使之结构宽展,某处作quot;合”,使之结构团结、紧凑,从而使全印彼此制伏而统一协调。或将印文结字作离合处理,或将印文与边框作离合处理,或将印文与印文之间作离合处理。

  三十、残缺法

  就是为弥补章法上的疏密、轻重、肥瘦、虚实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而作残缺印面使之变化统一的方法。印章残缺的处理巧妙,运用得当,可增加章法艺术的朦胧美和古拙美。包括印文的残缺、边框的残缺。印文的残缺是指多个平行笔画并列在一起和笔画太密集时可以用残缺法补之;边框的残缺是指圆形和椭圆形的边框需作适当残缺,或指边框粗者可作残缺,或指印文靠边的平行笔画多或长者,印框可作残缺。如吴昌硕"新陶书屋"一印。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而且是有分多种的手法,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1

腹阴阳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次数100~300次。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2

山东三字经流派认为寒热夹杂用分手阴阳(久热不退分阴阳),孙重三流派创始人更是“每病必推,每孩必推”,张汉臣流派认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盲校派更是阳病重分阴,阴病更分阳。所以分推手阴阳是小儿推拿名家非常常用的穴位。2、分头阴阳。100-300次

请分头阴阳是推坎宫的扩大版,左右分整个额部。推坎宫为开门四大手法之一,也是南方流派每病必推的`项目,能够治疗外感,效果好。是小儿抚触推向全国的必推手法。3、分胸阴阳(分胸八道)100-300次

分推肋间,左右各4道。善治呼吸、肺部疾患。是山东孙重三流派主创的复式手法。4、分推腹阴阳。200-300次

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边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是治疗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5、分推肩胛骨(背阴阳)

在治疗咳嗽方面最最好用的一个手法,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咳嗽:寒咳、热咳、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都可以用这个手法。6、囟门百会和涌泉穴(上下阴阳)

人与大自然的平衡叫天人合一,上下阴阳,贯通天地,囟门百会可以升阳举陷、健脑益智;涌泉穴可以养肾滋阴、引热下行、止呕吐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3

分推腹阴阳

1、位置: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

2、手法

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100次。

摩腹

1、位置:

整个腹部。

2、手法

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顺时针和逆时针环形摩动各5分钟。

振腹

单掌或双掌重叠于腹部,前臂强制性收缩,施以高频震颤。

按腹

随呼吸垂直按压,一起一伏。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4

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1、补脾经

位置:

脾经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方法:

一手将孩子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功效:

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注意事项:

小宝宝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运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方法:

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次数100-300次。

注意事项:在运八卦的过程中,要避开宝宝手掌的“离宫”。离宫连接心脏,过度按摩离宫,会对宝宝心脏有伤害。

功效: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

适应症状:

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3、掐五指节

位置:

位于手背,五个指头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方法:

一般用掐法、揉法等。

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

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

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

功效:

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适应症状:

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

4、揉涌泉

位置: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方法:

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功效: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适应症状:

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5、捣小天心

位置:

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方法:

顺时针揉3~10分钟。

功效:

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6、平肝清肺

位置:

肝经的穴位在食指末节的螺纹面。肺经的穴位主要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

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面,从指根推向指尖。

适应症状:

用于预防呼吸道外感。

7、顺时针摩腹

位置:

以肚脐为中心,外侧一圈。

方法: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每次5-10分钟不等。

适应症状:

主治便秘、积食、内热、口臭、烦躁易怒、舌苔黄厚腻等。

8、拿风池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后发际上05寸处的凹陷处。

方法:

按摩者用拇指与食指合作,将两侧风池穴同时捏而提之,称为拿风池。拿5-10次。也可用拇指螺纹面由上而下采用擦法。

适应症状:

感冒发汗、头痛、发热。

1、先选择重量,坐在器械上,双腿在垫子下(双脚脚尖指向前方),双手抓住边上的把手。这是动作的起始位置。提示:你将会需要调整垫子,以便于它落在你的腿的下部上(双脚以上)。确保你双腿的大小腿之间相成一个90度夹角。如果角度小于90度,那就意味着膝盖超过了脚趾,这会给膝关节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如果器械是照那样设计的,要么换另外一台器械,要么确保当你开始进行练习时,一旦你达到90夹角就停止向下。

2、呼气的同时,用你的股四头肌,最大限度伸展双腿。确保你身体的其他部分在座位上保持不动。在肌肉紧张的位置保持1秒。

3、吸气的同时,慢慢将重量降低至最初的位置,确保你不要超过90度夹角的限制。

  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

  问诊是“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问诊时应首先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症状,然后围绕主要症状和体征,详细分析有关的病情资料,找出主要矛盾,为判定病位、掌握病性及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骨伤科问诊除按诊断学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外,还需结合骨伤科的特点,重点询问下列情况:

  1一般情况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病历陈述者等。

  2.发病情况 包括主诉、发病过程、伤情(疼痛、肿胀、肢体功能、畸形、创口)。

  3.全身情况 包括问寒热、问汗、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

  4.其他情况 包括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二、望诊

  望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采取适当的体位,并显露足够的范围。

  1望全身 包括望神色、望姿态、望舌(舌质、舌苔)、望眼、望耳廓等。

  2.望局部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劝能等。

  三、闻诊

  1.一般闻诊 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2.局部闻诊

  (1)听骨擦音: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感,称骨擦音(感)。

  (2)听骨传导音: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注意与健侧对比,伤肢应不附有外固定物,与健侧位置对称,叩诊时用力大小相同等。

  (3)听入臼声: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得”一声,称入臼声。

  (4)听伤筋或关节声:部分伤筋或关节病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节摩擦音、肌腱弹跳声与捻发音、关节弹响声

  (5)听啼哭声:检查患儿时,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提示该处有损伤。

  (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当有皮下气肿存在时,轻轻按揉患部,就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

  四、切诊

  伤科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摸诊两个方面。切脉主要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摸诊主要是鉴别外伤轻重深浅和性质的不同。

  (一)切脉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弦,濡、洪、细、芤、结、代脉等。

  (二)摸诊(触诊)

  1意义 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等,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

  2常用手法

  (1)触摸法:仔细体验指下感觉,检查时常最先使用。

  (2)挤压法:有助于鉴别是骨折还是挫伤。

  (3)叩击法:检查有无骨折或骨折是否愈合,常采用纵向叩击法。

  (4)旋转法:常与屈伸关节的手法配合应用。

  (5)屈伸法: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常以主动与被动活动进行对比。

  (6)摇晃法: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临床运用摸诊时非常重视对比,并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通过摸诊所获资料的临床意义。

  四诊歌诀(引自《医学三字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切脉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微、迟、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为九道,李濒湖、李士材加入数、革、散三脉,共二十七字,实难摸索。必得其头绪如治丝者,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此照《内经》分发之法),八纲易见是良规(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于指下轻重辨之,易见也。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易见也。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易见也。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易见也。以此八脉为纲。其余诸脉,辨其兼见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法也)。胃资水谷人根本(脉属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土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为浮数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则沉迟势更卑(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诸凡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总因阴阳离决,忽现出反常之象)。只此数言占必应,《脉经》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其他相关资料请参阅四诊发展史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ZBgNW,X1leUUdVVXgBA1Zd,UQ

理筋手法名称繁多,有些手法相似却名称不一,有些名称相似手法却有很大差异。临床常用的手法约有十多种。

①按摩法。按法和摩法的合称,按是用指尖、拳尖、手掌、肘等部位在患处垂直用力,按法作用较深,以局部感觉胀痛为度。摩法是用手在局部回旋移动,作用轻柔而浅,速率较快。按摩两法临床使用最普遍,明代以前作为理筋手法的总纲。

②推拿法。推法和拿法的统称,推法是用指、掌等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沿某一方向向前推行;拿法是用双手或单手,以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拿某一部位或穴位,徐徐用力捏紧,并不时揉拿。推法因操作部位不同分成指推法、大小鱼际推法、掌根推法等;拿法分成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等。推拿法是常用手法,故又是手法的统称。

③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压着作轻轻回旋揉动的手法,操作时手不离开皮肤,使该处的皮下深部组织随揉动而滑移。

④点穴法。又称指针,是用指端、指间关节、拳尖、肘尖等部位在体表经络、穴位上垂直点压,使患者产生得气感,是常用的治疗性手法。

⑤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或前臂,附着于施术部位作连续滚动运动。

⑥叩击法。叩法和击法的合称,叩法较轻,用空拳或指端;击法较重,用拳、掌或器械。叩击法操作时是以腕部活动带动手部叩击,快速有节奏,用力又有弹性。

⑦摇晃法。依据被摇晃的部位,持拿肢体远端,相对固定肢体近端,以关节为轴,使肢体作被动的回旋、环转及屈伸活动。

⑧牵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持握肢体远端,轻轻向远端做牵拉,然后发力快速上下抖动,使肢体产生小幅的上下连续颤抖。

⑨扳动法。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被动伸展或旋转至极限,然后再突然用巧力,使关节产生一关节弹响。扳法主要用于颈、腰、胸椎及关节筋伤,手法技巧性极高,使用不慎可能出现意外,故须慎用,严格掌握。

⑩弹拨法。弹法和拨法的合称。弹法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拿肌肉筋腱,用力向上提拉迅速放手,使筋腱回弹;拨法用指端按压于穴位上或某一部位,做与肌筋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屈伸法。用手持握关节两侧的肢体,根据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关节被动的屈伸活动。

捋顺法。用双手或单手贴放在肢体上,沿肢体长轴方向来回推动,用力宜均匀,动作要连续。常是治疗的结束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693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