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结尾能否删去 孔雀东南飞开头和结尾各采用了什么手法

孔雀东南飞结尾能否删去 孔雀东南飞开头和结尾各采用了什么手法,第1张

1、孔雀东南飞结尾不能删,因为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对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

2、孔雀东南飞开头和结尾各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写凤鸟恋伴用起兴句,给全篇笼罩上悲剧气氛。前面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美禽恋偶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所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常见手法。

(2)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诗篇开头,“也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3)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第一点,这是古诗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因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圆满的结局,善良的人们又不忍心让这一对恩爱夫妻就此成为悲剧,于是将美好的心愿寄托在死后,让他们的墓地上长出的树木连在一起,就是所谓的“连理枝”是也。这个就好像梁祝的结尾两人化蝶一样,都是一种美好愿望的浪漫表达。

第二点,以此来象征两人爱情的坚贞不屈,即使死亡也无法把他们分开来,即使死后也要在一起。

一故事内容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二作者简介

目前为止,一直认为该诗出自汉代,为无名氏所作。

不过最近据考证,对该诗的作者有了新的说法,不知真伪。

参考:

说起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现在的人们大多知道,其选自南朝徐陵所编撰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至于这个“无名人”到底是谁,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怀宁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李炳才28年笔耕不辍,从谴词造句习惯、文章特有规制以及诗歌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证,认为其应当是东汉末的辛延年。11月14日上午,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的动机以及过程——

李炳才对此问题颇感兴趣和孜孜求索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出生在《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怀宁县小市镇;同时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作者无考,毕竟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因此总想追根求源,给学生和给文学史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找到游国恩于1963年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进行翻阅,其中有一段话语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东汉末,桓灵之际,五言诗作者有秦嘉、蔡邕、郦炎、赵壹、辛延年、宋子侯等。”考察以上几位诗人的诗作,李炳才老师发现只有辛延年的写作风格最逼近乐府民歌的诗作风采,其诗《羽林郎》中的许多诗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几乎同出一辙,如前诗中的“私爱徒区区”和后诗中的“感君区区怀”,非但写的都是男性情怀,而且两处的“区区”同义;最主要的是,《羽林郎》的主题是描写闺情中的抗拒豪强,而《孔雀东南飞》里恰恰也有此类迹象,尤其是焦仲卿和刘兰芝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故事,非常符合辛延年的积极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此外,两首诗中都有对闺中少女或**着装打扮的极力铺陈,这在汉末的文人乐府诗中和民间短小的乐府诗中也是罕见的,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李炳才老师的深思。

其实,李炳才老师并不排斥《孔雀东南飞》是民间流传的作品,但从全诗的文辞和篇幅看,最后由文人写定是无可争议的,至于这个“无名人”到底是不是辛延年,他将自己考证的资料递交给了《孔雀东南飞》的研究专家李杏林。为古诗发生地澄清率尔之谈的李杏林,对李炳才老师提出的观点极其赞同,认为这是对《孔雀东南飞》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事实上,考证的论文发表之后,学术界多数持首肯态度,这对李炳才老师28年的研究多少是一种慰藉;不过他永远都不会停息,因为他要使这份民族文化遗产,光照千古,流芳百世。

三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 !” 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 “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 最后她哥哥说出了 “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 “ 仰头 ” 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结尾运用了(反问、比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原文: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释

  1、山峰:指黄陵山。

  2、“波神”句“谓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3、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4、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5、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7、“准拟”句:意谓准顶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洞庭湖。

  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水神留我看夕阳,微风吹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一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赏析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加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伽西莫多一旦爱上吉普赛姑娘就真诚相待、忠贞不渝,最后抱着姑娘尸体而自尽;而外貌英武、风度翩翩的法比队长,不仅抛弃了爱斯梅拉达而和另一贵族**结婚,而且成为带兵搜捕吉普赛姑娘的凶手。

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时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区,居然有一个军警很难进入的“乞丐王国”;

爱斯梅拉达愿意嫁给诗人甘果瓦时,乞丐王国的埃及公爵叫诗人把一只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块,就命令他们结婚,为期四年。小说结尾取名“伽西莫多的结婚”,更带有传奇色彩。

爱斯梅哈尔达死去两年后,人们看到一个颈上没有断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男尸,紧紧抱着一具女尸,把尸骨一拉开就化为灰尘。凡此种种,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对吉普赛姑娘的忠贞不渝,又符合读者的愿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它以中世纪封建制度鼎盛时代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五光十色的奇异图画,从热热闹闹的场面中揭示出吉普赛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现实的悲惨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91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