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是一种智慧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白皙的脖颈,只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懂得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仰天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虽有李清照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纵然你的决定是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但是如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你始终不肯磨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不会有刘邦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不可能有绝处逢生的惊喜。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品读这边独好的风景,欣赏着这位伟人留下的赞歌。当遭受过痛苦与耻辱的双重磨难,当在黑暗于犬牙参差的隧道中踽踽独行,当在死亡的江河中艰难求渡,你用激昂的信念将羞辱焚烧,点燃灵魂,从此踏上了一条隐忍的道路。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折磨中奋笔疾书,书写三闾大夫行吟江畔的忧郁,书写荆轲那把寒光闪闪的匕首,书写酷吏们内心蛰伏的蛇蝎,书写武帝挥动干戈滴下的鲜血,书写垓下英雄末路的悲歌......为的便是那永不曾磨灭的信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你的苟且偷生,你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伟大著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知慧,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绝境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智慧。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懂得屈伸自如,学会低头,这种智慧会让你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希望这篇作文可以给你帮助
古代的文字没有现代人使用的丰富,现代人使用的很多字是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逐渐发展创造出来的,某些细微的意义上的差别在现代使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古代是使用相同的字的,因此在翻译古文的时候我们称这些与现代语法习惯不同的字为通假字
下面是转自网站上的说法:
古今字研究述评
孟霆
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 99A11219
摘 要 古今字早在汉代就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古今字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地明确。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产生原因、分工用法、特点和作用。但对于古今字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说。
关键词 古今字 ; 述评
A Commentary on Researches in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MENG Ting
Abstract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was followed with interest as early as in Han Dynasty The connotation and definite, moreover its scope is gradually reduced 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work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each Schoolor has his own idea about the definition, usage, division,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I make a comment on their different ideas
Key words Archaism that serves the present ; commentary
孟霆(1980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
古今字不仅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而且是一个传统训诂学术语。这个术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孝经家部分,“孝经家”内有《古今字》一卷。但《古今字》中所收字大多仅限于六经,并不全面。在古书注释中,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东汉人郑玄。《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注:“余、予古今字。”郑玄是经学大师,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对后世影响很大。郑玄以后的训诂学家,一般都沿用郑玄的训释体例,或称某为某的古字,或称某某为古今字。古今异字的现象广泛地被注意,还是在清代。此后,文字学家对古今字的研究逐渐深入,但观点并不统一,各有利弊,我们须进一步研究。下面从几个方面看前人是如何看待古今字的。
一、“古今字”概念的研究
(一)王筠
王筠是清代的文字学家。他对于古今字的理解,没有囿于汉人关于古今字的见解。在《说文释例》中王筠对古今字作了系统的分析,比较了古字与今字的关系,提出了分别文的说法,属于“正文为借义所夺,乃于正文加偏旁以定之”, 像“云作云,匡作筐”(《说文释例》卷六)。这样的古今字,古字和今字不是“随时异用”,而是关系固定,且今字在形体上有明显区别于古字的特征,将古字的范围一般缩小为分别文。
王筠所说的分别文,很带有概括性,基本上把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概括进去。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分别文却另有一番含义。分别文亦称分别字、区别文,即“古今字”中的今字。可见王筠提出的概念释于今是有失偏颇的,不够准确的。而王筠在创立分别文这一术语的同时,仍沿用古今字这一术语,这也就失去了他提出新概念的意义。两个术语的同时存在使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模糊不清,区别文=古今字吗?使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古今字。
(二)罗邦柱
在《古汉语知识辞典》中,罗邦柱明确地提出古今字的概念。他说,古今字是说明一个词古今书写符号有差异的术语。某一个汉字代表的词义经过引申、分化,增加了义项,最后分化为几个以上的字,就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形旁或改变偏旁以示区别,原字和后起的字便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原字叫古字,增形字叫今字。古今字中的今字也有人称为区别字。
罗邦柱在概括古今字定义时首先肯定了古今异字的现象,并注意到古今字的特点,从字义和字形两个方面说明古今字,将古今字内涵和外延的范围进一步缩小,给人们确定古今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古文字的分化是分几种的,如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等,单从古今字的概念很难判断它们的类型。
(三)詹鄞鑫
詹鄞鑫对于古今字也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在《议字说略》一书中用一专章介绍了古今字。他认为,如果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文字来记录,那么早先使用的文字,叫“古字”,后来使用的文字叫“今字”,合称为“古今字”。这里所谓不同的文字是从结构上而言的,所谓古今也是相对而言的。
詹鄞鑫明确地指出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文字现象,他所提出的概念与罗邦柱的大同小异,也没有弥补罗邦柱的缺陷。
(四)蒋绍愚
蒋绍愚在王筠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区别字”来代替古今字,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他为区别字提出明确的概念。凡是一个汉字因为引申或假借而造成用法的分化,需要另加偏旁来区别的,其加偏旁的字都叫“区别字”。这同罗邦柱的观点是相同的。古今是相对立的,无古就无所谓今,因此在“区别字”的基础上,蒋绍愚提出一个新的术语:本原字,即所谓的“古字”。
显然,蒋绍愚继承并发展了王筠的观点,并由一个术语分化为两个术语,且言之成理。他提出概念注意到各个方面,比较众家,更显示出它的精确性,也能够有效地区别其他的分化字。而且从他提出本原字的角度看,从概念提出开始,蒋绍愚就注意到与其他术语的区别。
二、“古今字”的用法分工
(一)王筠
王筠是给古今字分工的第一人。他在提出分别文的同时,还提出了累增字这一相关术语。据他自己解释,“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另外,他还在标题“累增字”下用小字注释:“此亦异部重文,以其由一字递增也,别辑之。”(引文均见《说文释例》卷八)
依据王筠的小注,他所说的累增字似乎是异体字,但从他为累增字所举的例字中来看,有不少与分别文的情况相同。如“冉”的本义就是须髯。但后来假借为“冉冉”的“冉”,所以需另加偏旁以“髯”来表示“须髯”。王筠认为“髯”是分别文。又如“哥”的本义是歌唱。《说文释例》:“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但“此义深曲”,人们多不了解了,所以后来又加偏旁作“歌”,而意义未变。王筠认为“歌”是累增字。可见王筠的分类是不明确的:“冉”和“哥”都是因为“借义行而本义废”,另加偏旁表示本义,就造出了“髯”和“歌”,那为什么前者属于“分别文”,而后者属于“累增字”?王筠自己对于这两个术语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对于古今字的用法分工自然也含混不清。
(二)徐灏
徐灏比王筠稍晚。他在所编著的《说文解字注笺》中对《说文》段注进行补充或匡正,对古今字提出新的见解。他说:“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说文解字注笺》“佑”字下笺)
徐灏继承王筠的“加偏旁以别之”的说法,明确提出古今字是“造字相承”的关系,并把它看作典型的古今字。但是现存的典籍,或本经失传,口以传说,或“传写既久,肴杂难辨”(《说文》“义”字下段注),面貌已非古昔之间,如果据以判断古今字,是有困难的。因此徐灏所说的“古今字有二例”,其价值只存在于“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例。
(三)洪成玉
第一本关于古今字的专著即为洪成玉的《古今字》。在此书中,洪成玉对古今字作了系统的分析。对于古今字的用法分工,他归纳为四点:
1.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义。如:
息——熄 “息”有喘息、 休息、 生长 、止息等义,今义“熄”分担古义中使火止熄义。
2.今字取代古字本义。如:
居——踞 “居”的本义为蹲踞,后为借义居住所夺,今字“踞”取代“居”的本义。
3.今字取代古字的假借义。如:
申——伸 伸曲的“伸”,曾用“申”表示。“申”的初义是闪电,后来为表示地支的第九位。这本与伸曲义没有联系,但由于它的语音与口语中屈伸的“伸”相同,就借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后另造“伸”取代了“申”的假借义。
4.今字因类化而义同古字。如:
展——辗 辗转的“辗”在古代写作“展”,展转是同义连用。《说文》:“展,转也。”因“转”字从车,展转两字连用,“展”因类化作用也加“车”旁写作“辗”。
洪成玉从词义引申的角度分析了古字与今字的用法分工,前三点沿袭古人的说法,是共识部分。最主要的是他在继承的同时有所拓展,提出新的观点。因“类化”而产生的古今异字,这是前人所忽略的。我们知道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是增加偏旁或改变偏旁,而类化形成的古今字,从洪成玉所举的例子看,大多出现于联绵词中,字的偏旁是相同的。但我们却不能就以此判断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字都是因类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义的产生使古字的负担过重,从而生成一今字取代其中一义以减轻其负担。而从类化这一点上来看,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分担古字中一义的作用。
(四)蒋绍愚
蒋绍愚认为区别字的种类有五种形式
1.本原字加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
辟——避 “辟”本义是法。但它可以假借来记录一些音同或音近的词,如《左传成公二年》“旦辟左右。”这里表示躲避。因此在本原字的基础上加偏旁“辶”,另造“避”。
2.改变本原字的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
赴——讣 “赴”本义是奔赴,引申为告丧,如《左传隐公三年》:“平王崩,赴以庚戌。”后来写作“讣”。
3 改变本原字的笔画。如:
句——勾 “句”的本义为曲,引申为章句之句,为了区别,后来表示曲义的写作“勾”,表示句子义的仍写作“句”。
4.另造一字为区别字。如:
伏——孵 “伏”的本义为俯伏,引申为鸡伏卵。《汉书王行志》:“雄鸡伏子。”后来引申义写作“孵”。
5.借另一字为区别字。如:
“被”本义为被子,引申为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后来借“披”字来表示引申义。
蒋绍愚对于古今字的分类,着眼于它们的形体之间的关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补充。但在举例过程中,我认为有不当之处。如在“改变本原字的笔画”中,蒋绍愚举“亨——享”一例。《说文》:“亨,献也。”段注:“隶书作亨作享,小篆之变也。”也就是说“亨”与“享”是一对异体字,而非改变笔画的古今字。真正与“亨”存在古今关系的应是“烹”。
(五)詹鄞鑫
詹鄞鑫从意义的角度再次对古今字作了更为细致的分工:
1.本义用古字表示,为引申义另造今字。如:
昏——婚 “昏”本义是黄昏,引申之为婚姻的意思。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哲哲。”又《诗经邺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前者是本义,后者为引申义。今天分别用昏、婚表示。
2.本义用古字表示,为假借义另造今字。如:
辟——避 “辟”本义是施加刑法或刑法或获罪。《国语周语上》:“土不备垦,辟在司寇。”又《鲁语》:“男女效绩,愆则有辟。”“辟”在古代中常假借表示避开。如《左传僖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个假借义后写作“避”。
3.古字表示引申义,为其本义另造今字。如:
禽——擒 “禽”字本义擒获,引申之也指擒获的鸟类动物,再引申则泛指各种飞禽走兽,一直到汉代擒获的意义仍写作“禽”。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后来造了“擒”字专表“禽”的本义,“禽”字只表示引申义禽兽。
4.古字表示其假借义,为其本义另造今字
云——云 “云”本义指天上的云气,古书用“云”表示说话,同假借义,另造“云”字表示云气的意义。
5.其他情形
有的是古字表示假借义,其本义另借它字表示。如:
何——荷 “何”本义是荷担,(《说文》释为“担也。”)“何”字古书中借为疑问代词,本义另借“荷”字表示。
有的是古字表示借义的引申义,又为借义另造今字。如:
厌——餍,“厌”的本义是压迫,古书起初借“厌”为“猒”,“厌”字由饱足义又引申为厌食、厌恶的意思,原先的借义饱足又另造“餍”字来表示了。
有的是古字表示某一个借义,为另一个借义另造今字表示。如:
亨-烹 “亨”原是“享”的异体字,后来“亨”与“享”的用法逐渐分工。祭享的意义写作“享”,“亨”字用于表示假借义,义为亨通。后来“亨”字又借为烹饪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又造“烹”字表示,“亨”只用于表示亨通这个借义。
有的是古字表示本义,为它的引申义另借它字表示。如:
伯-霸 “伯”本义兄长、老大哥,引申为诸侯盟主,即结成部落联盟的诸部落之长。这个意义后来借“霸”字表示。
6.古字逐渐淘汰,由今字兼表其义
丩-纠,“丩”本义纠缠,(《说文》:“丩,相纠缭也”。),引申指绳索的几股丝本纠缠,又造“纠”字表示(《说文》:“纠,绳三合也”。)后来“丩”字淘汰,不独立成立。“纠”字则承担了原先由“丩”字所表示的意义。
7.今字被淘汰,恢复用古字的现象。如网-罔。
三、“古今字”的特点
(一)段玉裁
对于古今字的研究,段玉裁写过《<曲礼>“君天下曰天子”至“余、予古今字”》,在文中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古今字是古今用字不同。他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
2.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他认为:“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3.古今字不是字的形体演变。他认为古今字“非如今人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4古今字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段氏认为,在古字形体上增加偏旁,另造出来的新字,都是俗字。
从我们今天研究来看,段玉裁的说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古今人用字不同”,不一定是古今字,也可能是通假字或异体字,如果段氏的本意,古今字包括通假字或异体字,就应该说清楚,而且似乎也没有单独强调出来的必要。这样“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的观点,就势必陷入没有一个可资依据的客观标准的境地。因为“古今人”非只一人,甲可能这个字用在先,乙可能那个字用在先,如果古今字本身不存在古今的差别,单凭“古今人用字不同”确定古今字,至少是说不清楚的。第二,古今字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是这样,那古字与今字“加偏旁以别之”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况且段氏在注释中所注明的古今字中,也相当不少明显存在着另增偏旁、造字相承的关系。显然在理论与实践中,段氏是自相矛盾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抹煞段玉裁的贡献,第2点和第3点是正确的,给我们研究古今字指明了方向。
(二)洪成玉
在形体上,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新造的今字,绝大多数都是利用古字原有的形体或另增偏旁,或改变偏旁,形体上有着明显的造字相承的关系。如齐剂、道导、要腰、息熄
在语音上,或相同或相近,联系非常密切。今字区别于古字的物质形式是形体,读音一般仍用古字的语音形式。如奥澳、版板 、求裘、厌压 、释怿、次茨
意义方面,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是古字所记录的词的引申义;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是古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一是今字所记录的词义,即曾借用它字所表示的本义。
洪成玉集各家之所长,从语音、形体、意义各个方面总结归纳古今字的特点,为我们辨别古今字提供了依据。
四、“古今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程荣在《古文字分化问题探讨》中,对古文字分化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明确说明。汉字分化,多数情况是一个字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以后在使用中孳乳出新字,分担了原字的某一个词义,即王筠所说的“分别文”,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分化字的多数谓古今字。我们就从汉字分化来看古今字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今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汉字表现汉语的精确性
从书写角度讲,希望文字便于书写,从阅读角度讲,希望文字准确,易于识别,起到交际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力求写好,简便。因此准确性和易区别性既是阅读也是书写对字形的共同要求。古今字就是汉字的区别化。
2.古今字使汉字有规律地增加,对汉字的规范化和更加系统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今字是以区别异义同形字为主要目的的。一字分化为两字或多字,一方面在书面上区别了语言中不同的词,一方面使汉字字数几乎成倍合理地增加,客观上它是一种有规律的造字法。加类指性偏旁的分化使新字大量产生后,字与字之间既能体现区别,又能表现联系。在相互间具有区别特征的基础上,古字与今字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这对于汉字的更加系统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古今字促进了汉字走向形声化
古今字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造字法。由加旁分化产生的形声字也是以书面上区别语言中的两个词或多个词明确字义为目的的。“古汉字早期的形声字,绝大部分是通过加注形旁或声旁而形成的,直接用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出现的比较晚。” 汉语中的同音词是很多的。古今字大多数是兼多职的同音假借字,即上古汉语中的同音词或音近词,既促进了汉字的形声化,又促进了汉字的发展。
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理论在不断地成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古今字的含义逐渐明确化,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仍不清晰。古今字不同于通假字、异体字,也不完全等同于同源字,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字现象。若仍继续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就无法辨明除古人曾提列的古今字。
2.古今字相关的术语不断增加,却没有一个能令人足够信服的。“古今字”这一术语虽存在很大的缺陷,但仍沿用至今。因为各家所提出的观点虽有相似之处,但名称却不尽相同,虽言之成理却无法说服他人,这势必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古今字的相承关系是一个历时现象。我们能从今字产生过程中,看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汉字虽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规律,它的性质和价值,包括文化价值,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认识得很清楚。有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有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归取之(反:)
略无阙处(阙: )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练(伏: )
2、古今异义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
沿溯阻绝(沿: 溯: )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为秋田之害(方: )
岁以大穰(岁: )
但逐层布板讫(但: )
匠师如其言(如: )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师如其言(如: )
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鲜嫩肥美)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 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 :浇洗。
4叱咄 :训斥,呵责。
5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2)突然 (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处,益处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浇灌)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问题研究
1对比作用
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及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突出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2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历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4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5作者并不因为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读书生活创作一副对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侧耳为学勤。
6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7“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8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9“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生读书的必备条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10读完本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1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2具体指出稳重的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烨然若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表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送至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13对于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有什么看法?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作者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领悟要义,要义比单纯议论更感人,更容易被马生接受。(将自己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16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虽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学者”应有怎样的品质?
善学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尊师重教、虚心求学的态度,专心致志、不耻下问的品格。只有勤勉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8有关文章主旨的对联?
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
19本文作者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作者嗜学,乐以忘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21送东阳马生序从那三方面写的?
(1)读书之难 (2)求学之艰 (3)生活之苦
编辑本段
读后启示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3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人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够获得知识。
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年级老,而且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以:用来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之:的。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拉。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奉:供养。
耄老:很年老。
预:加入。
[49]盖:大概。
[50]道:说,讲。
[55]诸生:指太学生。
[56]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这里指朝廷。
[58]廪(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61]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同辈。 流:平。
[65]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è):拜见。
[68]撰(zhuàn):同“撰”,写。
[69]长书:长信。
[70]贽(zhì音至):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71]夷:平和。
[72]毕:完毕
[73]尝:曾经
[74]患:担心
[75]稍:稍微
[76]闻:收获
[77]若:就像
编辑本段
重点句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编辑本段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原文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hí),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原文课外部分
令虽耄(mào)老,未有所虚,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喜爱读书学习。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地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反驳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能获得一些学识和见闻。 当我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隆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像鱼、肥肉这样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课后部分译文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1]余:我。 [2]手自:亲自动手。 [3]嗜:特别爱好。 [4]无从:无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6]假借:同义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7]弗之怠(da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既:已经。 [12]患:担心,忧虑。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4]尝:曾经。 [15]趋:奔向 [16]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7]叩问:求教。叩,请教。同义复词。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叱咄:训斥,呵责。 [24]至:周到。 [25]复:回答。 [26]俟:等待。 [27]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箧:书箱。屣:鞋。 [28]穷冬:隆冬,深冬。 [29]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0]舍:学舍,书馆。 [31]支:通“肢”,肢体。 [32]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3]汤:热水。 [34]沃灌:浇洗。 [35]衾(qīn):被子。 [36]拥:围着。 [37]而:表承接。 [38]乃:才。 [39]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40]被:通“披”,穿戴 [41]缨:帽带 [42]腰:挂在腰间,腰佩。腰,名词作动词。 [43]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4]烨(y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45]缊(yùn)袍敝(bì)衣:穿着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6]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47]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奉口和身体,指吃的穿的。奉:供养。 [48]盖:大概。 [49]道:学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527663htm
表示女子如禾苗一般柔婉弯曲身材短是正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中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诗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始对比喻进行研究。到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专篇对比喻进行全面、精辟的论述。
到了明、清,出现了明代徐元太的《喻林》、清代吕佩芬的《经言明喻编》等编汇比喻现象的专书,使比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扩展资料: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