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印通脉诀

指印通脉诀,第1张

为了使修道者气脉通畅,下面传授“指印通脉诀”,其作用是:“扳指调气,通脉清阴;气脉通达,无念而定。结印行气,理脏生阳;丹成布气,运化无方。”

静坐,可盘腿,双手放两膝盖。先掌心朝下,五指伸直。然后依次扳指向下。先扳食指向下,对应肝木,可以反复扳动,也可以扳之向下,不动,保持两三分钟。其余手指保持平直。恢复食指平直,而扳下中指,对应心火;恢复中指平直,扳下拇指,对应脾土;恢复拇指平直,扳下无名指,对应肺金;恢复无名指平直,扳下小指,对应肾水。恢复小指平直。两手同时做。做一遍用十分钟或十五分钟。接着转掌心向上,依然从扳食指木开始,指尖朝上,保持两三分钟,恢复食指平直。然后依次扳中指火、拇指土、无名指金、小指水。五行相生,五脏生化。最后两手结印。

食指与拇指指尖相抵结环,中指与小指伸直或微微上翘,无名指竖起,指尖朝上。

食指与拇指指尖相抵结环,中指、小指与无名指都伸直;

食指与拇指指尖相抵结环,中指与无名指伸直,小指竖起,指尖朝天;

拇指与中指指尖相抵,结环,其余三指伸直。

拇指与中指指尖相抵,结环,食指与小指伸直,无名指竖起,指尖朝上。

拇指与无名指结环,其余三指伸直。

拇指与小指结环,其余三指伸直。

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结环,中指、无名指相并、弯曲,拇指指肚轻压中指、无名指尖指甲上。食指、小指伸直。

拇指与无名指结环,其余三指伸直。

拇指与无名指、小指结环,无名指、小指相并、弯曲,拇指指肚轻压无名指小指指甲上。食指与中指相并伸直。这是常用的“剑指”。

拇指与食指中指结环,无名指、小指伸直。

上式无名指可以指尖朝上,小指伸直;可以以小指指尖朝上、无名指伸直。

两手同时做,保持三分钟乃至十分钟。

以上指法手印在静坐时,自己反复变化,反复练习,反复组合,就能很快使手三阴手三阳的经脉通畅,同时必然使足三阴、足三阳经脉通畅。身体阴气重的,会感觉手指发凉、发麻,乃至有冷气外逸 。继续练习,手指会渐渐发热、温暖。很多人的手是发凉的,说明身体阳气不足,阴气重。如此练习指诀手印,阴气清除,手自温暖。此法也可以在站桩时练习,也可以在静坐时配合闭息鼓腹法。

长期修炼,手指全是阳气时,就可以把气运到手指而布气为人疗疾。如果自身有内丹丹炁生化,就可以把丹炁通过手指布于他人。有不用手指布气,而以神以意布气者。或者把气“输入”到、“加持”到某个物件,将物件送他人,即有治病、加持作用。所谓:“真气入物,可以疗人疾病。”

此法随时可练,比如读书时,闲而不用的一只手做此练习,效果亦佳。我常如是,电脑上校稿,右手按鼠标,左手结指印,就把修炼融化到工作中了。

(节选自陈全林的新浪博客)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是经脉,为纵行的主干,循行部位较深,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是络脉,为横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浅表,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

经脉和络脉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经络系统,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协调阴阳平衡,使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保障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手指部是3条阳经与3条阴经相交会之处,因此手部的经络比较集中。其中掌侧为手三阴经,背侧为手三阳经,它们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线。

拇指拇指分布有手太阴肺经,它从腕后(寸口)走到大鱼际,沿着大鱼际边缘,延伸至大拇指桡侧末端的少商穴,是与肺、支气管等呼吸器官有密切联系的经络。

食指食指分布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2条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开始于食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缘,走出于第一和第二掌骨间,向上延伸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它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分支,向手背到达食指桡侧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中指中指分布有手厥阴心包经,它从掌长肌腱和桡侧肌腱正中进入手掌,沿着中指内侧延伸到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心包经与心脏及循环系统关系密切。同时,因为心包经与小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它与消化系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没有名指没有名指分布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2条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从没有名指靠小指一侧末端的关冲穴向上走出,循行于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与淋巴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控制淋巴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内脏脏能平衡。

手厥阴心包经从掌中分出,沿着没有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小指分布有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2条经脉。

手少阴心经从手掌沿着小指内侧走到指甲内侧末端的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是与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自于手小指外侧末端的少泽,沿着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到腕部,与小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部穴位与病理反应点手部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发现出来的。手部病理反应点是指某些征候发生后,在手部产生特有反应的区域。这些部位取用方便,疗效卓著,为临床按摩所常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溪定位: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指翘起时,两筋(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热病、腹痛、吐泻、高血压等。

手三里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等。

上廉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主治:头痛、手臂麻木、肠鸣腹痛等。

下廉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4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等。

温溜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等。

偏历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主治: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等。

合谷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之处的中点。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是。

主治:所有头面诸病,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面肿等。此外还主治伤风、咳嗽、哮喘、吐泻、消渴、黄疸、水肿、痹证、中风、乳少、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

三间定位:微握拳,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第二掌骨小头上方)。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气喘、身热、腹胀、肠鸣、泄泻等。

二间定位: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赤白肉际处(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

主治: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热病等。

商阳定位:位于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光眼、手指麻木、呕吐、热病、昏迷等。手少阳三焦经穴四渎定位:位于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三阳络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会宗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

主治:耳聋、上肢痹痛等。

支沟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等。

外关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

阳池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等。

中渚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液门上l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无法屈伸、踝关节扭伤等。

液门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

关冲定位:位于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等。

手太阳小肠经穴小海定位:屈肘,位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等。

支正定位: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项强、肘臂酸痛等。

养老定位:以掌向胸,位于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腕背横纹上1寸。

主治:视物不清,肩、背、肘、臂酸痛等。

阳谷定位: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齿痛、热病、腕痛等。

腕骨定位:后溪穴直上,位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耳鸣、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等。

后溪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疟疾、多汗、指挛腕痛等。

前谷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指痛、热病等。

少泽定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乳少、昏迷、热病等。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痛、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等。

孔嘬定位: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舯痛、肘臂挛痛等。

列缺定位: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等。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经渠定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太渊定位: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呕吐、经闭、没有脉症等。

鱼际定位:位于手掌侧面,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

少商定位: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呕吐、呃逆、昏迷等。

手厥阴心包经穴曲泽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腹泻、热病、肘臂挛痛等。

郄门定位:位于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咯血、疔疮等。

间使定位:位于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等。

内关定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上肢痹痛、失眠、眩晕、偏头痛等。

大陵定位:仰掌,位于腕横纹的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疮疡、失眠等。

劳宫定位: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是。

主治:心痛、呕吐、口疮、口臭等。

中冲定位:位于中指末节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吐泻、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

手少阴心经穴少海定位:屈肘,位于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顶痛等。

灵道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通里定位:位于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等。

阴郄定位:位于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盗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神门定位:位于腕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少府定位:手掌面,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端与没有名指端之间即是。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小指挛痛等。

少冲定位: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热病、昏迷等。

经外奇穴十宣定位: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

主治:昏迷、高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

四缝定位:仰掌,伸指,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肠虫症、咳嗽等。

中魁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逆、牙痛、鼻出血等。

八邪定位:位于手背侧,微握拳时,第一至五指间的横纹端赤白肉际处即是,左右共8个穴。

主治:烦热、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手指麻木、手指拘挛等。

落沈(外劳宫)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上约0.5寸处。相当于外劳宫穴处。

主治:落枕、手臂痛、腹痛腹泻、小儿消化不良、颈椎病等。

腰痛点定位:位于手背侧,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横纹下约1.5寸处,尺侧为精灵,桡侧为威灵,合称腰痛点,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头痛、小儿惊风等。

小骨空定位:位于手背,握拳时,手小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即是。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喉痛、指关节痛等。

大骨空定位:位于手背,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即是。

主治:目痛、目翳、白内障、吐泻、鼻出血等。

中泉定位:位于腕背侧横纹中,阳溪穴与阳池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主治:胸闷、咳嗽气喘、胃痛、吐血等。

虎口定位:拇指、食指分开,手指蹼中点上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唇紫、烦热、头痛、眩晕、牙痛、失眠等。

五虎定位:握拳,位于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之高点处,左右共4穴。

主治:手指拘挛等。

拳尖定位:握拳,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处。

主治:目翳、目痛、指挛等。

二白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屈腕肌腱两侧,一手两穴。

主治:痔疮、脱肛等。

臂中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与肘横纹之间的中点处,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上肢瘫痪、痉挛、前臂神经痛等。

手部病理反应点胸痛点定位:位于拇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胸痛、吐泻等。

小肠点(便秘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

主治:小肠病、便秘等。

大肠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主治:大肠病等。

咳喘点(咳嗽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掌指关节间横纹靠近尺侧处。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等。

脾点定位: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脾胃病、浮肿等。

降压点定位:位于手掌,腕后正中第一、二横纹之间。

主治:高血压。

胃肠点定位:位于手掌面,劳宫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消化不良等。

踝点定位: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疼痛等。

足跟痛点定位:位于胃肠点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足跟痛等。

心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所有心血管疾病等。

三焦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其中点为中焦,桡侧为上焦,尺侧为下焦。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肺点定位:位于掌面,没有名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所有呼吸系统疾病等。

肝点定位:位于掌面,没有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肝、胆病等。

肾点(夜尿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夜尿、尿频、腰膝酸痛等。

命门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等。

牙痛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牙周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关节痛等。

定惊点定位:位于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主治:高热、惊厥等。

哮喘新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疟疾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与腕关节汇合处,大鱼际的桡侧缘。

主治:疟疾、热病等。

咽喉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经痛。

扁桃体点(鱼际点)定位:即鱼际穴,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

心悸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

主治: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

感冒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内侧下1寸。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齿痛等。

运动点定位:位于掌面,大鱼际上缘和中央各有一点。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眼点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麦粒肿等所有眼病。

前头点定位:位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膝、踝、趾等关节疼、胃肠病、头痛等。

颈项点定位:位于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二掌指关节处。

主治:落枕、颈项扭伤等。

头顶点定位: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

偏头点定位:位于没有名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偏头痛、胸胁痛等。

会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会阴部痛、痛经、白带过多等。

后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后头痛、扁桃体炎、呃逆、臂痛等。

坐骨神经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近第四掌指关节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髋臀痛等。

坐骨点定位:位于小指掌指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

止痒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与腕骨交界处。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等。

升压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主治:低血压、休克等。

呃逆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呃逆、呕吐等。

退热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桡侧指蹼处。

主治:发热、腹泻等。

腹泻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上l寸。

主治:腹泻、腹痛等。

急救点定位:即中冲穴。

主治:昏迷、热病等。

止血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上,没有名指纵线和小指纵线之间。

主治:所有出血证。

腰痛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第三伸指肌腱尺侧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等。

腰脊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中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

扁点定位: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痉挛刺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手指痉挛等。

止痛点定位:位于手背面,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0.5厘米处。

主治:痛证。

鼻出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缘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安眠点定位:位于手背面,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等。

头痛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

蚓状肌是一组手之间的肌肉。它位于手掌的中部,在掌腱膜的深层表面和每根手指的屈肌腱之间,由四条蚓状长肌组成。

蚓状肌肌肉源于外侧深屈肌腱的每个手指肌腱和肌肉纤维迁移到结束的手指的方向,绕过的第一方阵的桡侧2~5日的手指,然后2~5指背腱膜。当这块肌肉收缩时,它使第二~第五指的掌指关节弯曲,并使第二~第五指的指关节伸展。

蚓状肌1和2由正中神经支配。第三蚓状肌由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蚓状肌由尺神经支配。

扩展资料:

剖析:

位于手掌侧面,都是短小肌肉,其机能是使手指运动。由于拇指和小指部位的肌肉最多,使手指动作多样化,所以两侧手指的动作也最灵活。可分为三群,即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外侧群,在拇指侧形成隆起,叫鱼际,这群肌肉能使拇指屈、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中间群,在手掌中部凹陷处形成掌心。这群肌肉可使手指屈伸以及向中指靠拢和分开。

内侧群,在小指侧形成隆起,叫小鱼际,这群肌肉能使小指屈、外展和对掌运动。

分为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

参考资料:

-蚓状肌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我们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的神经系统构成的,是非常复杂的,每一条经络都紧密相连,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经络基础知识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络基础知识1

经脉是中医学独有的一个专有名词,经络学是全部中医学医药学基础知识的关键之一,是身体中医针灸和推拿的基本。简易的讲,经脉便是一个安全通道,经过它运作血气、联络五脏六腑和表皮及全身各处,是身体作用的管控系统。

经脉,是经络和络脉的统称。是身体运作血气,联系五脏六腑型体官窍。沟通交流内外左右,磁感应传输信息内容的通道系统。是人体解剖的关键构成部分。经脉分成经络和络脉两大类,其差别取决于:经,有相对路径之意。经络是经脉系统的主杆,多循行于身体的浅层,有固定不动的循行位置,多见纵列。络,有关联之意,络脉是经络的小支系,可寻行于浅部,横纵交叉式,关联全身,无从不至。

经络分成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脉系统的主干。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含手三阴经、手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条。是经脉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一部分,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联。是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奇经八脉包含我们熟知的任督二脉即督脉、任脉,此外也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之为奇经八脉。具备提升十二经脉联络和调整十二经脉血气的功效。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有一定循行特性的另一类经络,是十二经脉的较大支系。十二经别各自源于四肢肘膝盖骨以上位置。具备提升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络和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功效。

络脉是经络的小支系,之别络、浮络、孙络之分。浮络是浮行于身体前部位置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微的络脉,亦称孙脉。别络是络脉中很大者,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各分离出来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并成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不要走邻经之意,具备提升联络和渗灌血气的功效。

除经络和络脉以外的连属一部分关键包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肌肉和表皮的连属一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骨节的一部分。具备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功效。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作用活动在表皮一定位置上的体现区。把全身皮肤区划为十二个一部分,分归属于十二经脉,而称之为十二皮部。

经脉对系统各种各样刺激性具备磁感应和传输的功效。经脉系统是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根据经气的流注,将身体内外的各种各样刺激性反映开展传送。经脉对扎针、熨灸、推拿、推拿按摩等的刺激性,有灵巧的磁感应与传输功效。如针刺疗法中的“得气”,“理气”,使“气至病所”,便是经脉对医治的磁感应传输功效的反映。

经络基础知识2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实际上,经脉虽然多“伏行于分肉之间”,也常显露于体表;络脉虽有“浮而常见”者,而更多的则是分布于脏腑组织之中,难以见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中的“阴络”即是。此外,经脉也有横行者,如带脉;络脉呈网络状,纵横交错,必然也有纵行者。因此,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当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

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经 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

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络 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基础知识3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一、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二、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三、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

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

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

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足少阳胆经图是怎样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晓。

  足少阳胆经图

  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脉解析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循行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

 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躄音僻,痿躄,下肢痿软无力,足不能行走。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出现的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足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1)。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1 夏天吃什么补精食物效果好

2 夏天吃什么补精养肾水果食物

3 夏天吃什么补钾食物

4 胆气不足吃什么好有什么治疗方法

5 春季养生的秘诀及注意事项

6 春季养生最佳食物及注意事项

全身经络推拿主要是指推十二条经脉再加任督二脉,总共是十四条经脉。推拿手法包括点法、按揉法、滚法、一指禅推法还有擦法、捏法等方法。

全身经络推拿是将全身的经络循环打通,对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包括治疗亚健康、缓解疲劳等功能。具体的操作是从头到脚,从上肢到下肢,从外侧到内侧的顺序,即从阳脉到阴脉、从动脉到任脉的顺序,沿着经络的走向来做该手法。

扩展资料:

中医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 ,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

参考资料:

—推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11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